學生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個人文件/學生作文/列表

趣味二十四作文

第1篇:趣味二十四作文

趣味二十四作文

趣味二十四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趣味二十四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因為今天是週末,爸媽不用著急上班,我不用忙著上學。時間是自由的`。早上醒來,我便和媽媽玩起了“二十四”遊戲。遊戲規則是:任意抽取四張牌,運用加減乘除各種演算法,使得答案為二十四,誰贏了四張牌就歸誰,最後誰得牌最多,誰就是本輪的得勝方。

昨晚我們家人一起玩“二十四”時媽媽是最弱的一個,所以今天我根本沒有把媽媽放在眼裡。哪知剛一開局,媽媽就使出了洪荒之力,以36比18大獲全勝。第二局我再也不敢輕敵了,用心應戰,頭腦漸漸靈活起來,最後以28比26險勝媽媽。戰火越燒越旺,第三局時我集中全部注意力,發動全部腦細胞,最終以30比24取得勝利。

“二十四”真是個好遊戲,它讓我們在遊戲中進步,讓我們在遊戲中增進家人之間的情感。通過計算我不僅提高了算術水平,而且還收穫了好心情,真是太美好了。

第2篇:趣味二十四作文

這就是你要找的趣味二十四作文範文,邏輯嚴謹,脈絡清晰。

讓我們一起來看“二十四節氣”主題作文怎麼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國啟動“二十四節氣”申遺工作。 老孟: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酈:“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違的詩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資訊時代了,現在過日子誰還看二十四節氣?、【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關於“二十四節氣”,你怎麼看?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優秀作文

1、時間的韻味

福州一中 黃慧宇

比起日曆中跳動更換著的冷冰冰的數字,中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風、傾盆夏雨、晶瑩秋霜和飄飛冬雪是否更能牽動你的情懷?在這匆忙的現代生活中,二十四個蘊含著悠久文化氣息的節令,是否能給予你詩意的觸動,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對自然萬物久違的感知?

不得不說,在資訊時代,時間給人們帶來的意義在不斷地縮小簡化。日曆一頁頁翻過,似乎只有計數的作用,機械,冷冰。我們生活在鋼筋骨架所構成的鱗次櫛比的大樓裡面,已經太久沒有去觸控四季的脈動。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現變幻的自然之美,而成為標誌著上下班的單調的變化。單調、麻木、機械,現代人就像一隻上了發條的表,晝夜不息地動作著,等待著死亡來宣告一切的終結。

與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卻將時間的韻味寫在二十四節氣中。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結晶,是中國人傳統生活智慧的表現,是中華文化寶貴的遺產。與現代文明不同,農業文明貼近大地,敬畏自然,將人的生活與氣候物候的變遷緊密相連。二十四節氣看似只不過標出了一

1 年中氣候變化的節點,本質上卻反應了古人認真對待生活、一絲不苟的態度。

這種態度是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質樸、認真,是“黃梅時節家家雨”的閒適悠然,是“清明時節雨紛紛”之時緬懷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節氣所記錄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華秋實,更有在這莽莽塵世之中對生活所懷有的赤誠而真摯的心意。

而在現代生活中,這種心意更具它的時代價值。太多太多的現代人,在不停地為生計、為金錢、為名利奔走,忘記了自我,忘記了初心。時間於他們而言,不過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年華流逝,無所歸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去尋找荷爾德林所言的“詩意的棲居”,尋找充沛的生活的熱情,否則,一切的努力都將如叔本華所言,是在“為了生活的目的而毀壞生活的本身”。

當然,這樣的生活絕非提倡迴歸遠古,而是提醒現代人把傳統的智慧融入新時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過,霜雪正醞釀出一個新的春天。你是否於寒風中聞到了春的訊息?

2、點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福建師大附中 賴彥秀

近日,二十四節氣的申遺工作引起了熱議,在資訊時代的浪潮洶湧而至的今天,傳統文明不斷消亡,因而,餘存的這些老智慧也就顯得彌足珍貴。可是,正如時代的鐵蹄將踏破殘舊的世界,這些傳統文化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呢?我認為,應點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創新尋找它們蘊於深處的歷久彌新的時代光輝。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屬於老祖宗的智慧,應全盤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認為,在資訊時代的計術之下,節氣的農業指導作用減弱,不再具有現實意義,因此,無需繼承發揚。這兩種觀點,均是認同了老智慧就該安守於“老”,無法在現今社會發揮出生機。然而,二十四節氣絕不該是被扔進博物館中珍藏的東西。

我不反對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內涵屬於老舊的文化,也認同其中包含的實踐指導意味在現如今已經跟不上科學發展的速度,在生產中頗顯“雞肋之味”,然而,這二十四節氣中包含著古人對自然之道的認識和掌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法以及總結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的精神內涵,卻是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這些閃耀著智慧的勇於探索的精神,

2 不正是當下浮躁,難以沉靜的科研工作乃至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嗎?二十四節氣飽含著古人對天象的認識,對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對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現今的科學研究中有著超越自我的決心以及創新的意念,科學才會進步。只有在浮躁的社會中建立起和諧的共處之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才會更加美好。

也有人認可,二十四節氣中包含著詩意的美感,認為節氣中的詩意是文化該被保留下來的一份文藝氣息。我認為這恰恰說明了二十四節氣乃至在其他存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中不可複製也不可代替的東西——人文氣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早已將節氣融了進去,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詩中,在畫裡,在祖祖輩輩的口耳相傳裡,直到現在,生活中也常出現節氣的影子,不同的節氣,要吃不同的東西,這樣的觀念不也正被“食以為天”的中國人很好地繼承併發揚了下來嗎?在節氣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詩情畫意,卻又日常瑣碎,非常得優雅動人。這種人文氣息,不正是在一切越來越數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嗎?

但是,儘管二十四節氣中具有當代社會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蘊,它的老舊的形式卻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遺成功,也難保不會成為櫥窗中的展覽品,為了使文化遺產真正發揮新光彩,應該用創新手法對其進行改造,二十四節氣可以與數字化相結合,例如創造出其獨有的節目,更可以“以食為面”,打造出獨有的既有商業又有文化氣息的產業。這樣,才能讓節氣真正復活,讓老智慧散發出新光彩。

3、扼止文化斷流

廈門一會考生

在《魚麗之宴》中,木心曾悲觀地談到:“在中國,這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文化潛流是斷了,彷彿受到了最刻毒的詛咒。”時至今日,中國在文化傳承上的新進展打破了這一說法。從2013年啟動“二十四節氣”申遺,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無疑是文化傳承歷史性的一步。

申遺成功,有支援聲,也有認為新資訊時代二十四節氣過時的質疑聲。然而我認為,二十四節氣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用實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蛻變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曾言:“聖誕節不是一天或一個節日,而是一種精神氣質。” 二十四節氣又何嘗不是如此?它源遠流長,

3 歷任時間歲月沖刷,銘刻於中國人的內心,代代相傳。它的詩意美,它所帶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中,散發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龐樸對文化有著獨到的見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讓自己更接近於人的過程,文化的所有要義,都在於一個‘人’字。”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在於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讓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代表著險些被淡忘的傳統文化,喚醒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重新記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帶來的自豪感。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更有助於喚醒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僅影響著國人對國家的自信,更影響國家的國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中提出:“樹立文化自信,是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基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命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根基。節氣的申遺成功是一個好的開端,更應該是中國日後繼續增強文化自信力的動力。

當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單單一個二十四節氣所能支撐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紅紅火火的孔子學院所帶給我們的思考不應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國難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節氣了嗎?偌大的中華民族,能夠贏得國際口碑的文化可不止於這些。 不可否認的是,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申遺成功是扼止文化斷流的一舉,但中國在真正從“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守先人之智,鑄中國之夢

廈門雙十中學 廖航

農耕文明時期,富有智慧的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以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大資料資訊時代,檢視天氣通過網路輕易實現,二十四節氣的實用意義受科技發展影響作用減弱,然而,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歷久彌新。因此,我國將二十四節氣申遺是守護先人智慧、尊重傳統文化的明智之舉。

毋庸諱言,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資訊網路澎湃伸展,檢視天氣這一日常舉動僅需手指手機螢幕的幾下觸碰即可輕易實現。於是乎,關於二十四節氣申遺工作的開展便在輿論場上激起了波瀾,認為二十四節氣意義重大者有之,忽視二十四節氣作用者有之,但無論站在主觀或客觀的角度,身為從農耕文明走來的炎黃子孫的我們,都應從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認同

4 二十四節氣所折射出的寶貴的中華文明財富,既看到其作為先人智慧的精神養分價值,又看到其作為實用俗語的詩意文化之美。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根基的深厚鑄造了偉大的民族品格,現如今,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滋養國民精神沃土、培育國民情操、稀釋社會浮躁渾淪之風,從而鑄造中國夢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舉措。因而二十四節氣的繼承與弘揚勢在必行,我們亟須從二十四節氣這樣朗朗上口、親切自然的時間知識體系和實踐中挖掘出其中飽含的點滴智慧並加以運用,使其在現代科技的衝撞下不至於被國人遺忘腦後,不至於瓦解重構或消失殆盡。

誠然,注重實用性向來是人們揣度物質價值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二十四節氣如今喪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難免,可我們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決方案,如將二十四節氣插入每日天氣播報中,繪以中國風的水墨畫,在潛移默化中讓人們感受二十四節氣的詩意之美與文化價值。需要謹記的是:一個離開了傳統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個喪失了文化根基的國家是空洞的,守護先人智慧,保護文化傳統,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與國家前行的利器。

在歷史的長河上,向來不缺優質的文明和令人稱道的實踐成果,缺少的是一顆重視的心,這也是我們從二十四節氣申遺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5、讓漂泊的節氣文化穩步前行

廈門外國語學校 呂岩璟

漂泊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遺產究竟何以為繼?當申遺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節點,質疑的吶喊卻仍未減小。以我之見:“二十四節氣”值得傳承,但要更好傳承,仍需傾注心血。

誠然,在觀念多樣、利益多元的資訊化社會,“二十四節氣”存在與時代的斷層門檻,實用性上的尷尬無疑是其陷入被迫“遊走四方”、難以紮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類簡史》裡提及的:“文化衝突之處才能真正瞭解一種文化的本質與意義。”正是其理想價值與現實價值的衝突性,推動我們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當地將其賦予在現實情境之中。與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義建構,促進其社會效能的轉化。

從中華傳統文化裡推陳出新是第一要務。在這價值與衝突並存的集束體系之中,蘊含著泰戈爾所謂“古老種子裡的新生命”。而如何萌發出“新思想生命”,不僅是擴大其影響力、增強對其文化認同感的必然路徑,

5 更能上升到促進凝聚社會共識、形成新時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讓可堪繼承的傳統精粹接受現代價值的淬鍊,恐怕是申遺之後對我們履行“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承職責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節氣”除了深具傳統文化魅力,還滲透著普世美學詩意。這是其得以傳承其的基礎,也是促其壯大的第二起點。若“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是其理性光輝造就的成就,“節氣歌”則是演化出來的另一種精神姿態。簡單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適性、廣泛傳播化奠定著孩童人文地理視界的基礎。從“二十四節氣”中發掘獨特的精神詩意,能為惶惶終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暫歇心灣,觸發自然情懷。這是美學與地理學的巧妙橋樑,也是未來應著重發展的人文方向。

時代高度之下,內涵與外延的對接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面對的困境。“動態風箏”一類的民俗文化同樣因與時代主流價值的不合而無奈於無人繼承,可等待救贖絕非是應有的態勢。當小丁所言的“資訊時代”為我們瞭解氣象物候作了一道“減法”時,我們是否應利用經典文化為思想作一道“加法”?資訊時代只是改變了我們抵達的方式,卻無法觸碰思維的實質。

資訊收集的簡便,恰恰能應時地激發“二十四節氣”挖掘創新的內生動力與“上循天道,下應地理”的規律性總結。最終人類是否能成為思想瞭望者,還要注目於是否正確地運用技術優勢,從傳統精神實質中汲取原生動力。若說曾經先輩們通過觀察太陽運動取得的成就是現代氣候體系的根基,現代的人類返璞歸真、挖掘新義則是在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奠定根基。

美國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評不應是一味斥責,而應具有指導性、鼓舞性。”意義建構的完善與社會效能的轉化是擺在“二十四節氣”申遺之路的兩道難題。迴歸本質,汲取動力,漂泊的文化遺產才能漸行漸遠,並最終定格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6、資訊時代,傳承更具價值

廈門六中 候為潔

中國乃至世界不斷髮展日新月異,用新曆來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農曆,更在資訊時代越來越多人不將傳統的習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認為在資訊化的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的傳統更具

6 有價值,也應該更緊迫地去傳承這一智慧的結晶。莫讓瀕臨消逝的智慧最終消失,讓我們追悔莫及。

近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早在幾年前開始申遺工作時,人們對於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態度。有人認為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理應傳承,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久違的詩意挺美的。卻還有人認為說都資訊時代了,現在的日子誰還看二十四節氣?

雖然大家對於申遺工作爭論不休,但我認為在資訊時代更應該傳承。雖是資訊時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時進補來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民更為重要,它代表了何時播種何時收成。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節氣。

再者,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代表著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資訊時代,傳承傳統文化不是更有價值與意義嗎?還可以在傳承文化中讓別的國家領略到我們華夏子孫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對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讓我們之後的子子孫孫知道“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詩情畫意,這樣不就顯得我們對文化的傳承更具有價值?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資訊與技術的不斷衝擊,漸漸忘卻了我們祖輩父輩傳下來的根,一些傳統也漸漸失傳。所以我們更應該不斷傳承,並申遺讓這份思想這份智慧不要在我們手上斷了線。因此在這資訊時代更應該傳承,且傳承也更有價值與內涵。

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是我們中國人都應感到高興的事。且從此事也應該要看出應要每個人都有這份心去傳承,莫要讓古人的智慧銷聲匿跡慢慢淡了深層次的內涵。所以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傳承這份來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價值。

7、莫斷舊根,方有前路

泉州一中 陳銘

“二十四”節氣申遺,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當其最終成功,便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傳統文化真乃瑰寶也,切莫拋棄。莫斷舊根,方有前路。誠然,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是不可否認的,我們的生活從此走上了“現代化 ”的軌跡。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並不意味著將傳統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拋棄。正如蔡崇達在《皮囊》中所言,每

個人心中都有根。而傳統文化便是我們心中最堅韌的根基,連線著我們與先賢的智慧哲思。

當物質生活的浪潮勢不可擋地衝淡了人類靈魂的濃度,人類的精神家園安在?於是,重拾傳統文化、恢復精神家園便成了當務之急。沈從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難後創作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體現了其對傳統文化的眷戀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園、滿腹詩情無以至此。而如今的我們,已與先生相去甚遠,無法望其項背。即便如此,當利慾的海洋淹沒了整個世界,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應成為最後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無法發展,民族亦有沒落衰亡之險。近年韓國與我國競爭式的申遺工作令舉國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韓國政府瘋狂舉動的背後,是對我國祖先智慧結晶的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陣不小的波浪,便可將其捲入湖底。各國爭先發展綜合文化實力的淵藪便在於此。相反,日本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程度令人驚歎,以至賞櫻花遊人如織,品茶道亦是車水馬龍,這是我們應警醒的,亦是我們應學習的。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曾經棄之若敝屣,如今卻也不一定將其捧上神壇。唯有對傳統文化有最正確、到位的認識,當可品出“春雨驚春清谷天??”的詩意與美好,方可提高我們綜合文化軟實力,方可使華夏文化佇立於世界一角、重煥新輝。

當然,注意傳統並不意味著對新事物的全然拒絕,而是在辨別之後取二者之精華,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較勁,不與時代較勁。”切莫自命清高,與世相隔,這便違背了保護傳統文化的本心。

對於二十四節氣這樣的傳統文化瑰寶,我們不應拋棄。莫斷舊根,方有前路。

8、節氣雖古,歷久彌新

泉州五中 林子涵

羅伯特?舒曼曾言:“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不穩定,對一切思想觀念、價值,不是追逐便是逃離。”而“節氣”這我國的傳統智慧在當下,就面臨著傳承發揚還是棄之敝履的爭論。

然而,節氣雖是我國古人的智慧,並不意味著其價值只能停留在傳統的農業時代中,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合理揚棄,才能使這“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8 對於當下資訊時代二十四節氣已過時的論調,我們不能輕易苟同。節氣在如今對生產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現代科技,但它對人類生活的啟示,在數千年來並未衰減。節氣在淡化了實用性指導功能後,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

一、依時行事的理念,在當下片面索取自然謀求快速發展的不良之風中,讓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回收人與自然協調的歷史,在人與自然的畸形對立面前遲疑,尋求可持續性的發展。

更何況,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上,節氣業已成為一個附著了大量文化內涵的文化載體。春節、清明、冬至等一批傳統節目,不正是建立在節氣的基礎上嗎?“千門萬戶曈曈日”,抑或“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樣跨越千年仍能觸動我們心絃的詩句,若是沒有節氣,便是隻能被阻斷於遙遠的過去,徒留我們內心文化空虛的寂寥。正如羅蘭?巴特指出“埃菲爾鐵塔的價值不在有用而在於無用”,當一種事物淡化實用性價值而派生出文化意義時,其價值就更為凸顯。因而,節氣的文化價值在今已勝過使用價值,它更是應保護與發揚的文化瑰寶。

固然,發祥於傳統文化的節氣帶有一些舊時不科學的觀念,但我們可以以更科學的知識補充之,使它在當下仍能煥發新的生機。一種文化的價值不體現在其固定,而體現在其於時間流逝中流變而保持永生。節氣在歷史上也經歷了不斷的自我揚棄與革新,若是沒有新知的源頭活水,它早已乾涸而消失於歷史塵埃。正如辯證史觀指出,新事物正是建立在對舊事物的批判繼承上的。與其丟棄祖宗仍有價值的智慧,不如撿起它,拭去灰塵而重新雕琢。

詩人雷內?夏爾曾哀嘆:“我們的遺產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在當下,我們在新科學的驅使下,“向前跑,把舊世界遠遠地拋在後面”,卻忘卻了我們同時拋棄的還有仍然閃光的遺產。在此,對節氣的保護、發揚與“申遺”更顯出其必要性。只有辯證對待如此的文化遺產,合理致用,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才能讓其歷久彌新,發揚光大。

9、將“節氣歌”唱到未來

寧德一中 鄭煒濤

“清明”“穀雨”,如此詩意的名字我們從小就熟知銘記;“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謠中,我們細數著新年的到來,這是一種純真的情懷。然而資訊時代到來,“二十四節氣”卻被推上爭議的舞臺。

9 依愚之見,“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不僅不能被遺忘,我們還要將“節氣歌”唱到未來。

任何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應被繼承發揚,“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積澱所凝聚,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實踐的經驗總結,自然更應被後人銘記與繼承,馬克思曾說過:“沒有歷史文化的民族必將走向衰亡。”因此閃耀中華文化之光的“二十四節氣”,我們怎能忘記?

“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先人對農業耕作與收穫記時的總結,還有著現代社會的實際內涵。“二十四節氣”在今天已輻射到了農業之外的方方面面,繼續發揮著獨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中華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們熟知,二十四節氣歌散發著濃濃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說法在劃定地球公轉的階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醫講究“天人合一”的養生療法也和節氣緊密掛鉤??時代在發展,“二十四節氣”同樣在發展,由最初的農業經驗說為起點擴充套件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節氣”的現實內涵所構架起的生活框圖,仍有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蘊含現實內涵的“二十四節氣”,還是一種國家文化實力的象徵,而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正是一個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舉世矚目,又一次將中國放在了世界的焦點舞臺,顯示了中國古人就擁有的淵博智慧。在世人的驚呼讚歎之中,“二十四節氣”無形之中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再添一筆,中國的發展之路將變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節氣”已成為了溝通民族文化的橋樑。在孔子學院,每年的中外交流會上,都會將“二十四節氣”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環節,讓外國朋友一起將節氣名翻譯成各國語言,歡聲笑語中,將“節氣歌”唱到了全世界。

誠然,生活在資訊時代的我們,有著豐富的科技手段,記時記事的方式多樣,農業生產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節氣似乎要被時代淘汰與遺忘,因為今天過日子還有幾人會看二十四節氣?但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人文情懷與中國傳統文化並不與其對立,資訊時代,發達的科技應為我們所用,“二十四節氣”是一個資訊的載體、文化的載體和守護者,我們要將動聽的“節氣歌”唱到未來。

10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一代代人口中傳唱的節氣歌謠讓中國從農業文明走進現代社會,而“節氣歌”也將要,也註定會陪隨著整個國家與民族進入下一個嶄新的未來。

10、別丟了傳統文化這張地圖

南平一中 詹曉玲

北島有言:“不知道傳統的人如同沒有地圖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終點的。”對於二十四節氣,高呼無用者有之,詩意讚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遺成功,不可否認的是它對於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而其所引發的爭議卻暴露了傳統文化再現代價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資訊時代的今天,對於二十四節氣的生活運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現代資訊裝置。然而我們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將其劃入無用的範疇,生硬地割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紐帶呢?

相反,筆者認為,在現今膨脹資訊充斥社會的嚴峻時刻,重拾傳統文化,發揮其積極意義,才能更好地將人們從高壓社會的道德焦灼感和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中解放出來。

對於二十四節氣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觀古論今,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時的人們奮起鬥爭,它使海外華人心中猶存濃濃的故土情,它使中華民族邁出偉大復興之路。如此,怎能棄置無用?慨嘆林徽因抱著病軀捍衛古建築的堅毅,而此時又有幾人能為傳統文化的湮沒而發聲呢?

二十四節氣之爭暴露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式微,更呈現了國人對傳統意義認知缺失的狀態。究其根源,是家庭儀式感的缺失和社會對傳統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現代價值與傳統文化在輿論場上的撕裂,對於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們在光怪陸離的物質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傳統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見對西方的讚頌,少見對傳統的呼嘆。當社會上瀰漫著對傳統文化忽視的氛圍,家庭教育中缺少對其的教育,也難怪會出現爭議。若根基不穩,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資訊模式和高速運轉的快節奏社會也是引發爭議的誘因,世人汲汲於功名利祿,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線,又怎有閒暇靜下心來去一睹傳統文化的芳容呢?正如盧梭所言:“世界瀰漫著焦躁的氣息,因為每個人都急於打破自己的枷鎖。”人們在打破枷

11 鎖時也凶狠地打破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文火慢燉”形式也難逃“大鍋飯式”的快餐資訊。如此,是個人的悲哀,更是時代悲劇。

在這巴赫金口中眾聲喧譁的時代,為利益而拋棄傳統者大而有之。不論是“仿古建築”的興盛,還是推翻文化古蹟,都給社會文化繼承抹上汙跡。而欲從中拯救傳統,重拾其價值,必須將輿論場的聚光燈重新聚焦到文化繼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觀火的路人心態,而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社會層面上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同時更需要每一個人的攜手,才能堅固民族根基,堅定地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拿好手中這張傳統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圖,弘揚其經世魅力,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

12

TAG標籤:趣味 二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