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工作總結/調查報告/列表

幸福感調查報告多篇

幸福感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生活滿意度指數與幸福感指數調查報告

【摘要】:生活滿意度是個人對生活的綜合認知的主觀判斷,主要是對個體自我生活的一個總體的概括認識和評價,這種評價對主觀幸福感至關重要。幸福感作為一種心理感覺,與生活滿意度的關聯存在一種依存關係。本研究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女性對生活滿意度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提升;物質條件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有很大關聯,但個別的學歷較高的人群,可能存在物質條件好,生活滿意度較低,幸福感指數不高的現實情況。本專案的研究旨在為政府在本領域的決策提供心理科學的依據和婦聯組織的視角思考。

【關鍵詞】:生活滿意度 幸福感指數 女性 調查

一、前言

1、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希望通過對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評估,瞭解本市不同年齡段和學歷程度的女性群體在生活質量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依存度,以及其中的差異性等問題,生活滿意度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不同區域的女性群體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性的背後存在的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女性問題上的決策提供心理科學的依據。

調查人群:

全市各轄區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的成年女性3000人。

二、結果分析

1、年齡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滿意度指數年齡段調查統計 表一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滿意度指數年齡段常模為:17.29±5.06。

表中紅色部分資料顯示,鐘樓區、慼墅堰區、新北區、溧陽市均顯示高出常模,提示這些區域的被調查女性生活滿意度可能較其他的被調查女性要好,特別是新北區與溧陽區,他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指數較高,預示這兩個區域的女性個人幸福感也較高。綜合這兩個區域的情況,可能是與農業生活的人數較多,長期的農村生活對現有生活質量的水平比較滿意,體現其追求的生活狀態總體上較其他區域更具幸福感。

2、學歷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滿意度指數學歷類別調查統計 表二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滿意度指數學歷類別常模為:17.17±5.17

從學歷的類別來看,鐘樓區高中生的個別差異較大,大部分則較為穩定。高中生和大學生的離散度較小,說明他們的生活質量高於國中生,也許是他們的工作環境與經濟收入因學歷關係得到提升,社會接受度也高,容易在社會環境中比學歷低的有較多的機會與社會參與度,因此,體現自身價值的社會收益較多。比較而言,武進區和鐘樓區總的常模高於全市區域常模,呈現生活滿意度較高的狀況。

從各轄區的總常模比較來看,武進區和鐘樓區女性群體整體生活質量較高,新北區女性群體生活質量相對較低些。

武進區和鐘樓區的經濟基礎肯其他區域要好,給當地民眾生活帶來比較安逸的環境與舒適的生活條件,因此,物質上的保證給女性較高的生活滿意度。而新北區從理論上應與武進區不相上下,可能源於其特殊的環境與政府行政機構的距離,產生的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在提升,可對比的參照群體也可能引起心理落差,抑或生活水平與其他區域相比有下降趨勢。

3、年齡對幸福感的影響: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數年齡段調查統計 表三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數年齡段常模:4.30±5.72

從表中可以看出,天寧區、新北區、金壇市、溧陽市的部分女性群體幸福感常模高於全市被調查女性的總體幸福感常模,總體幸福感高於其他區域。

總體而言,60後、70後、80後的幸福感趨於穩定態勢,個別區域,比如新北區的90後就顯得比較突出;金壇個別人的幸福感指數超高,提示可能有故意的作為或出現精神異常的可能,需要加以特別注意。抑或有調查中對被控環境的因素出現不符合專業要求的情況,需要予以甑別。

國內有研究結果,幸福感指數常模為5.12+2.03.我市部分女性的幸福感指數調查,其常模均高出其他人群,顯示我市被調查女性具有較高的幸福感指數。

從全市各轄區不同年齡段的幸福感指數比較(圖表21)來看,金壇的80後、新區的60後、90後幸福感指數較高,總體上60後、70後比較穩定,沒有顯示出較大的差異性。慼墅堰的90後則呈現出較低的態勢。

4、學歷對幸福感的影響: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數學歷類別調查統計 表四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數學歷常模:4.79±5.13

從學歷上看,個人文化程度的差異還是在主觀幸福感的體驗上呈現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且相互間的個性差異較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群體大部分處於穩定狀態即在一定區間範圍內波動。在學歷上的常模也高於我國某一人群的常模。其中,新北區、金壇市則高於全市被調查女性群體的總體水平。

處在較高狀態的區域是武進區和鐘樓區,幸福感指數處在較高狀態的區域則是新北區和金壇市。由此,也印證了當初的假設,即,生活滿意度指數高的人群,其幸福感指數不一定就高。簡言之,生活比較滿意的人不一定感到幸福。

所以,從幸福感指數的調查來看,主觀幸福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並非物質條件好了就一定感到幸福,還有其個人的人格因素、環境因素、文化素養、理想觀、價值觀、婚姻觀、成長經歷、社會因素、生活形態的諸多因素影響。

對低學歷的女性而言,其生活滿意度常模比較接近社會常模,原因可能是對生活的思考深度問題。對此類的女性群體應該進行“溢位性鼓勵”,即以此影響其周圍的女性和家庭成員,擴散其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體驗,營造社會性和諧氛圍。

高學歷的女性群體對生活的追求目的不同,有著較高的生活目標和情感需求,其生活中的物質條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有必要加強對此類女性群體的精神需求的滿足舉措,應該對其進行“禮花式引導”,即對其此類女性群體進行職業與生活質量訓練,提升其幸福感指數。

三、小酷

調查結果大部分支援了當初的假設。

女性生活滿意度指數與幸福感指數雖然是一個城市社會發展狀況的群體性主觀感受,是社會和心理問題的“集體潛意識”,但不能簡單地以此作為體現某一群體或個人生活質量、群體或個人幸福及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一個絕對性指標。

從常模看,我市部分女性群體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主觀體驗高於其他城市,在全國前列。

【第2篇】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瞭解大學生的幸福感非常有必要,以下是關於大學生的幸福感調查報告,歡迎閱讀。

幸福是一個每個人都知道其含義,但卻無人能夠精確定義的問題。幸福的問題探討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蘇格拉底、伊壁鳩魯等一些哲學家都對幸福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蘇格拉底認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識決定的伊壁鳩魯則認為幸福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標乃是得到快樂。

幸福感一般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專指評價者根據自身標準對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反映了個體的社會功能與適應功能。基本特點是:

(1)主觀性,以評價者內定的標準而非他人標準來評估。

(2)穩定性,主要測量長期而非短期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

(3)整體性,即綜合評價,包括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生中堅力量,是我國社會文明發展的推動者,是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者和承載者。研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可為大學生今後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依據。

一 研究方法

1.研究被試

以南昌大學大學生為主要被試,共發放問卷230份,回收有效問卷217份,回收率為94.35%。其中男生93名,女生124名;文科生46人,理科生92人,工科生79人;城市81人,農村136人;擔任學生幹部的學生99人,不擔任學生幹部的學生118人。

2.研究工具

採用苗元江博士編制的《綜合幸福問卷》,該問卷包括一個指數(幸福指數)、兩大模組(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和九個維度。由於研究的需要,本文中使用主觀幸福感模組。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ls)、正性情感(pa)、負性情感(na)三個經典指標。各維度採用likert 7點式計分:1分代表明顯不符合,7分代表明顯符合,其中負性情感為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越強,問卷同質性信度cronbach 係數在0.67~0.91之間,分半係數在0.66~0.88之間,量表總的重測係數為0.86,各分量表的重測係數在0.33~0.83之間。該問卷曾被廣泛應用於軍人、醫務人員、教師、企業員工以及行政事業單位員工等不同職業領域及中學生、研究生、聽力障礙者、大學生、老年人以及軍校學員等不同群體的幸福感調查研究中,均能較好地反映出不同職業及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特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測試程式

以班級為單位,團體施測被試。要求被試按照指導語進行回答,施測時間為15~20分鐘。

4.資料分析

將研究物件的一般情況資料、主觀幸福感的調查資料輸入統計軟體spss17.0,建立資料庫,經核對資料後運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1)描述性統計分析。用於描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2)獨立樣本t檢驗(students test)。用於比較不同性別、生源地、擔任學生幹部與否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3)方差分析。用於比較不同專業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二 研究結果與分析

對217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三個維度的均值進行了描述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的均分都在中值(中值=4)以上,生活滿意高於正性情感,正性情感高於負性情感。說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

對不同性別、專業、生源地、擔任學生幹部與否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2和表3。

由表2、表3可知: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三維度得分上無顯著差異;是否擔任學生幹部的大學生在負性情感得分上無顯著差異,但在生活滿意、正性情感得分上呈現顯著差異,表現為擔任學生幹部的大學生在生活滿意和正性情感上得分顯著高於不擔任學生幹部的大學生;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得分上無顯著差異,但在生活滿意得分上呈現顯著差異,為了對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有更準確的把握,進行簡單的事後比較發現,工科學生在生活滿意得分上顯著高於理科學生。

三 總結與思考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2)擔任學生幹部的大學生在生活滿意和正性情感上得分顯著高於不擔任學生幹部的大學生;(3)工科學生在生活滿意得分上顯著高於理科學生,這可能是由於專業特點不同以及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思維模式而引起的。調查初步勾勒出了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顯示了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流是積極的,為優化大學生主觀幸福水平提供了基礎資料。根據調查結果,我們認為:

1.開展幸福教育

卡曼納等人指出,幸福感是人類經驗中的一個強勁的首要的維度,幸福感研究生機勃勃。進入21世紀以來,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在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開展幸福教育,其目標是培養大學生幸福的心態,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人際關係的親密,提高其生活滿意度,體驗正性情感,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在教育大學生的過程中,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實行民主的教養方式,多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傾聽他們內心的感受。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孩子需要情感支援,需要與家長進行良性的溝通。在這種良性的溝通過程中孩子會體驗到較多的正性情感,這將能提高孩子的總體幸福感水平,對其今後的心理髮展和人格塑造是有幫助的。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hascher認為,個體的幸福感是學生學習的先行條件,學生的幸福感不應單單被解釋為學術成就的提高,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健康身心。學校要針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設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如:藝術體操、演講比賽、戲劇表演、電影沙龍、團體心理輔導與心理素質拓展等等。鼓勵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團體協作能力,使他們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樹立自信心,感受成長中的幸福,用勤奮和智慧譜寫青春之歌,讓生命綻放光彩。

【第3篇】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範文

摘要:作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當代大學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薰陶,在當前經濟社會條件下,享樂主義、物質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異化了他們對幸福感和幸福觀的追求。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幸福感和幸福觀,使高等學校自身功能更加充分的發揮出來,是目前高等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瞭解大學生的幸福需要及他們的幸福追求,以便更清楚地探尋大學生積極心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社會工作實務;調查

一、大學生幸福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轉型的不斷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各種社會問題。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似乎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消極情緒和消極心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是祖國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研究他們的幸福感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和競爭的實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我選擇的調查物件是l大學的大學生,有效問卷為813份,包括不同的年級和專業。

二、l大學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結果

對l大學813名同學的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理論的分析。從各種因素的影響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還是比較正確的,對親人的關心、擁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就是受到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見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他們幸福的重要指標。當然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豐厚的物質條件也是決定他們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談到了家庭幸福。他們認為:家庭氛圍的和諧溫暖、親友的關心愛護、親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的'生活質量在他們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幸福的影響因素

1、積極的情緒。即積極的心理態度或狀態,是個體對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傾向,是一種良性的、建設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積極的情緒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幸福感,比如:有份理想滿意的工作、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家人的健康等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投入。在字典中投入指的是一個經濟體系使用其現有的技術將投入轉換為產出。

3、人際關係。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絡。

4、意義與目的。情感的賦予,就是事物的意義,意義的事物在情感裡的關係程度,就是意義的本身。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藉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作為觀念形態,目的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係。

(二)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因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影響,當然也會受到學校的影響,校方應該對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傾注更多的關注。

大學生幸福感

【第4篇】關於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精編】

為了瞭解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態,構建和諧校園,本組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我校大學生在社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健康關注等方面的情況。基於調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調查研究內容、物件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物件:***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說,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裡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說,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著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1.就總體感覺來說,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說,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說,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群體,而大學生人群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著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說,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說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 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說,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第5篇】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的開頭部分怎麼寫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的開頭部分應該怎麼寫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的開頭部分,以供參考!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一

一:調查原因: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哈佛夏哈爾教授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什麼是幸福?在物質日益豐沛的現代社會,為何人們卻難以感受心靈的幸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幸福的含義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它不是由外在的物資條件或者所處環境決定的,它更加強調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認知和滿足。幸福的標準既不能用尺來量,又不能用秤來稱,它是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發展變化著的。而我們認為,幸福是指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中的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由於感受到自身存在價值生活目標與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所持的根本態度和觀念體系。幸福觀的形成和發展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群體可能形成不同的幸福觀。在現實中,幸福觀主要體現在個人的世界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人生經驗,選擇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大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對追求實現幸福途徑的認識,構成其幸福觀。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此我們需要做更多的瞭解大學生的幸福觀,這關係著我國的未來。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真正的強大不僅在於它的武器裝備,它的gdp,更在於它的國民對它的認知度。而決定這種認知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nhi——國民幸福指數。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管理者、經營者,我們這個群體對國家的認知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抱著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秉著實事求是、不懼艱苦的態度,我們設計了這份調查問卷,在暑假做了數量大、區域覆蓋廣的“大學生生活幸福指數調查”,憑藉得到的豐富、詳細、真實的資料,和之後認真的總結、分析,最終得以窺見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全貌。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三

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紛紛研究並計劃設立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主觀幸福感,是個人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引數。大學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小社會,對於其成員——大學生的幸福感,理應給予關注和重視。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歷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幸福狀況,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我們五人小組從性別、年級以及整體三方面入手,展開了系列調查。並基於調查,提出增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四

摘要:根據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和特點,分析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學生主要受人際關係,學習成績,個人價值等觀念的影響,認為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學習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當前追求幸福的主導因素。我們經過分析,將提出一些建議有利於大家對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幸福是鑲一身金黃;而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卻是五彩繽紛的。

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第6篇】中國女性職業與幸福感的調查報告範文

在2022年的中國,大多數女性將成功定義為健康、家庭和幸福,尤其是期望事業和家庭雙成功,這也是多數女性在職場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不過,年齡、婚姻和生育改變了女性追求事業的方式——女性結婚生子後,開始重視工作的時間靈活性和穩定性,這恰恰和鼓勵承擔更多責任和挑戰的就業市場需求背道而馳。對於女性來說、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後,在職場中“向前一步”,需要伴侶在承擔家務和撫養孩子方面給予支援。以下是關於中國女性職業與幸福感調查報告,旨在理解並探討中國職業女性在職場,生活及社會中的目標、需求和挑戰,以幫助她們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與理想。

七成女性認為事業和家庭都是同樣重要的。根據不同的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和居住地統計結果發現,每個類別中的大多數女性仍然認為事業和家庭都是同樣重要的。認為婚姻/家庭比事業更重要的70後女性比例(10.56%)比90後女性比例(5.99%)高出近一倍。

認為家庭/婚姻比她們的事業更重要的已婚無子女的女性的比例高於單身女性。然而,“孩子”對這一問題的影響更為明顯:相比那些已婚無子女的女性(8.44%),認為家庭/婚姻比事業更重要的女性中,已婚有子女的女性比例(16.04%)是已婚無子女的女性的近兩倍。

相比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女性(9.83%)和在二線城市工作的女性(9.66%),更多在三線城市工作的女性認為婚姻/家庭比事業(14.62%)更重要。這意味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更傾向於視職業和家庭同等重要。

調查發現女性定義成功的前三個要素是——健康(68.28%),婚姻/家庭(45.82%)和幸福/滿足(40.73%),這些是不直接與事業成功相關的要素。而人們通常認為的和事業成功相關的要素——金錢、權力和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聲譽的比例卻最低。

一個女性的婚姻狀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是否把“家庭”作為定義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單身女性以“自我實現“作為定義成功的重要要素(40.09%),而有同樣想法的已婚無子女的女性和已婚有子女的女性僅佔28.69%和26.01%。與之相反,61.27%的已婚有子女的女性以“家庭”來定義成功,而單身女性僅佔33.45%。一旦女性結婚並有了孩子,金錢、權力和社會影響作為成功因素的重要性就會降低,而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會顯著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女性認為她們在職場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矛盾,而不僅是職場本身的挑戰。我們認為,解決這個挑戰有兩種方式:

讓更多男性參與進來

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男性一同參與到改變社會觀念的努力中來,促進男性和女性承擔同等的家庭責任,如通過邀請男性榜樣來支援女性,同時倡導和鼓勵更多男性在家庭中支援女性。

企業社會責任

第二種方式是鼓勵企業為所有員工提供一個更好地促進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環境。可能的方式包括為男性和女性員工提供更靈活的工作選擇(特別是剛剛有孩子的那幾年),提供更長的男性陪產假或通過多種方式實施育兒支援制度(有些制度已經受到了員工們的熱烈歡迎,如允許在家工作、公司內提供母嬰設施、建設企業託兒所並以補貼方式對員工開放等。)

【第7篇】2022成都市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昨(24)日,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釋出xx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調查報告,成都市民幸福感總體評價為82.15分,滿意度較高,且較xx年提高了1.58分,較xx年提高了5.48分,連續兩年實現持續提升。

通過調查,報告建議繼續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調查中,在問到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認為“家人健康”、47.70%認為是“子女教育”、47.13%認為是“醫療狀況”、42.28%認為是“食品安全”、41.63%認為是“住房條件”、36.54%認為是“社會保障”、32.51%認為是“婚姻家庭”、31.69%認為是“家庭養老”、21.51%認為是“人身安全”、18.31%認為是“偽劣商品”。

“75後85前”幸福感最低

xx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總體評價為82.19分,略高於男性0.11分。從具體構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四項幸福感滿意度高於男性,而在生存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便利三項則低於男性。

年齡段的不同對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樣。其中,16—19歲的青少年幸福感評價最高,為83.63分;其次為50—59歲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滿意度為82.95分;再次為20—29歲和40—49歲年齡段人群,分別為82.60分和82.00分;而處於30—39歲的“75後85前”幸福感滿意度最低,為81.23分。

記者注意到,“75後85前”群體在七個方面評價分都最低,特別是工作環境和幸福感知兩項,分別為71.19分和77.47分,分別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幸福感最高

從婚姻狀況來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為82.29分,喪偶人士幸福感為81.13分;離婚人士幸福感最低,僅為78.94分。從構成專案看,離婚人士在家庭環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滿意度低,分別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環境方面滿意度較高,分別為87.24分和86.02分。

從職業來看,機關事業單位和教師群體幸福感最高,為85.32分;其次為離退休人員和個體經營戶,幸福感分別為83.32分和83.05分;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一般職員、專業技術人員的幸福感依次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業、失業人員幸福感最低,僅為77.79分。

幸福感和學歷高低關係不明顯

從學歷方面看,國小群體的幸福感最高,為82.94分;其次為大專、大學群體,為82.59分;接下來依次為國中群體和中專、高中群體,分別為82.14分和81.48分;而碩士群體的幸福感最低,僅為79.90分。

其中,碩士群體在工作環境方面滿意度較低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滿意度為74.49分。而國小群體儘管滿意度較高,但在工作環境方面滿意度最低,僅為67.67分。

收入與幸福感呈一定正相關

按照500元的等距將收入分成九組,從調查結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組低收入群體幸福感較低,分別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xx—4000元的四組中等收入群體的幸福感分別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幸福感最高,分別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體在工作環境滿意度差距較大,低收入群體滿意度最低,僅為66.54分;而高收入群體滿意度較高,達76.56分。

第三圈層幸福感最強

從區域看,一、二、三圈層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層幸福感最強,評價分數為83.74分,二圈層次之為81.6分,一圈層最低為81.16分。從七個一類指標看,生存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是各圈層間的幸福感拉開距離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區(市)縣為新津、崇州和龍泉驛。

【專家解讀】

“交通便利”得分最高 分值增加也最快

研創“成都市民主觀幸福感受評價指標體系”的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高階統計師喻志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反映成都市民xx年幸福感情況,報告基於近期調查隊在全市21個區(市)縣開展的專項調查後形成,內容涉及幸福感構建體系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和生活便利共計七個方面60餘小項,有效樣本為1218個成都常住市民。

喻志強表示,從調查結果看,xx年成都幸福感評價體系包含的七個方面有5項得分超過80分,滿意度較高。七個方面滿意度得分排名依次為:生活便利(交通)、生活信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生存環境、幸福感知和工作環境。

市民對交通便利方面滿意度最高,平均得分為90.31分,當問及“從您現在居住的地方外出辦事交通方便嗎”,62.5%回答方便,27.9%回答比較方便,兩項共計超九成;另7.6%的市民回答一般。當問及“從您現在居住的地方外出辦事交通情況”,44.9%回答通暢,34.3%回答比較通暢,15.4%回答一般。當問及“在您現在居住的地方,日常生活總的來說方便嗎”,58.6%回答方便,29.1%回答比較方便,10.6%回答一般。

“不僅是得分最高,‘交通便利’也是分值增加最快的專案。”喻志強表示,對比xx—xx年七個方面的分數,交通便利的得分從82.74分增加到90.31分,增長了7.57分,“這表明這兩年市民對成都交通硬體尤其是二環路改造後給出行帶來的變化是非常認可的。”

【第8篇】2022成都市民幸福感調查報告:青壯年“壓力山大”

青壯年幸福感最低

而幸福感較低的人群中,還有離異人士。報告顯示,離異人士的幸福感得分僅有78.94分。未婚人士得分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得分為82.29分。

收入與幸福感成正比

針對此次調查,喻志強說,調查發現,收入與幸福感成一定正比。他表示,從調查結果看,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三分組低收入群體幸福感較低,而收入在4000-4500元和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幸福感最高,其中4500元以上收入的幸福感得分為86.54分。

收入與幸福感成正比

多重因素影響幸福感

記者注意到,此次調查中,影響成都市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收入水平、生活壓力、物價、個人意願是否得到滿足等多方面。多達32.9%的市民對自己的工作工資收入不滿意,41.3%的市民認為與其他行業相比,自己的工資水平不高。同時,生活壓力大也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知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有近五成的市民感覺當前的生活壓力較大。

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

報告中,在被問及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方面的問題時,68.88%的市民認為家人健康、47.70%認為是子女教育。

此外,調查顯示,家庭環境10項評價中的親朋來往和家庭收入得分較低,分別為69.33和71.74。對此,喻志強表示,只有切實解決居民在健康醫療、教育、住房、食品、社保、養老、社會治安等民生方面涉及的具體問題,才能改善市民生存、社會環境,減輕市民生活壓力,保障市民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提升市民幸福感。

【第9篇】2022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2022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根據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和特點,分析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學生主要受人際關係,學習成績,個人價值等觀念的影響,認為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學習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當前追求幸福的主導因素。我們經過分析,將提出一些建議有利於大家對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幸福是鑲一身金黃;而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卻是五彩繽紛的

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而現在呢?一個個獨生子女,一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今的大學生面對了來自父母,社會,個人,等多方面的壓力。我們正處在學習專業知識與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各個方面。而近年來關於大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對大學生幸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了。

為了瞭解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態,構建和諧校園,本組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我校大學生在社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健康關注等方面的情況。基於調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調查研究內容、物件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物件:xxxx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說,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裡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說,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著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1.就總體感覺來說,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說,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說,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群體,而大學生人群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著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說,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說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說,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第10篇】成都發布市民幸福感調查報告:家庭主婦最幸福

近日,成都市社會輿情調查研究中心釋出《xx年成都市民個人幸福感調查報告》,表明成都市民幸福總指數與xx年相比基本持平,而幸福感自我評價指數上升明顯,對成都的認同感指數較xx年也有上升。其中十大指數變化中,社會治安滿意度、收入滿意度、人際關係和諧度、生活質量提升、家庭生活幸福五大指數較xx年上升;在各類職業人群中,尤以家庭主婦、公務員、離退休人員等幸福總指數最高。調查報告結論認為,從總體上看,xx年成都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近九成市民:

喜歡成都想繼續在成都生活

市民幸福感指數是社會執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為了解xx年成都市民的幸福感狀況,成都市社會輿情調查研究中心在xx-xx年連續調查的基礎上,開展了此次調查。調查選擇側重市民個人幸福感的各項指標,制定出了測評體系,包括五方面十大指數內容:

●市民的生存狀況(如收入滿意度指數)

●市民的生活質量(如居住條件滿意度指數、健康信心度指數、家庭生活幸福指數、交通出行便利指數等)

●市民的身心狀況(如精神狀態指數)

●幸福感對比(如生活質量方面與過去的對比、對未來的預期)

●人際關係及城市認同(如人際交往和諧度指數、城市認同感指數等)

調查方式:採用了cati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的調查方式,對18週歲及以上、在成都市五城區及高新區居住超過3個月的居民(包括成都戶籍的本地人和長住成都的外地人)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報告表明,xx年市民的幸福總指數(3.54)與xx年(3.50)基本持平,幸福感自我評價指數(3.67)較xx年(3.48)上升0.19分;對xx年生活感到幸福的比例(56.8%),較xx年(46.1%)上升了10.7%。而市民對成都的認同感指數(4.03)較xx年(3.97)上升了0.06分。其中,市民對成都的留置意願指數(4.61)和喜愛度指數(4.29)最高,分別有近九成受訪市民表示喜歡成都和想繼續在成都生活,各項指數均達到較高分值。

八成多市民:家庭生活“幸福”

在涉及到市民幸福感的十大具體指數中,較之xx年也發生了變化,最高的是家庭生活幸福指數(4.13),最低的是收入滿意指數(2.97),除交通出行便利指數較xx年降幅較大外,其它指數均較xx年上升或持平。其中尤以社會治安滿意度、收入滿意度、人際關係和諧度、生活質量提升、家庭生活幸福五大指數較xx年有所上升。

社會治安滿意度指數:3.50,較xx年的3.43上升0.7分。57.6%的受訪市民認為xx年成都的社會治安好,僅11.5%的受訪市民認為不好;

收入滿意度指數:從xx年的2.91上升到2.97。34.2%的受訪市民對目前的收入感到滿意,32.8%的受訪市民表示不滿意;

人際關係和諧度指數:3.89,較xx年的3.83上升0.6分。72.8%的受訪市民感到和周圍的人相處“愉快”;

生活質量提升指數:從xx年的3.14上升到3.43,42.5%的受訪市民認為生活質量與xx年相比“提高”了,53.5%的受訪市民認為未來生活質量“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或“有所提高”,僅有3.3%的受訪市民認為“會有所下降”或“較大幅度下降”;

家庭生活幸福指數:從xx年的4.0上升到了4.13,81.5%的受訪市民覺得家庭生活“幸福”;

生活總體滿意度、居住條件滿意度、健康信心度和精神狀態四大指數:與xx年相比保持穩定;

交通出行便利指數:較xx年降幅明顯。分析認為,這與私家車增加,重要交通要道如人民南路改造、地鐵施工等因素有關。隨著xx年我市交通緩堵政策措施的出臺和實施,如智慧交通指揮系統的投入執行,以及重點路段改造的完成,地鐵和輕軌的陸續建成,在成都交通出行將更加便利。屆時,該指數將得到提升。

15種職業人群家庭主婦最幸福

調查報告對15種職業人群的幸福感作了對比,其中家庭主婦、公務員、離退休人員、企業公司管理人員、私營企業主五類職業人群幸福總指數高居榜首,而又以家庭主婦“感覺最幸福”,幸福總指數達3.9。相對而言,企業公司員工、商業服務業員工及工人的幸福總指數較低。

相關連結

民眾幸福感指數

民眾幸福感指數已成為了解民眾生活狀況的重要風向標,目前,英、美、荷蘭、日本等國政府都積極建立幸福指數體系,國外研究已相對成熟,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和經濟學教授艾倫·克魯格提出建立“國民幸福指數”最具代表性(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國內的民眾幸福指數測評尚未形成一套權威測評體系。深圳率先開展了民眾幸福指數調查,通過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和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感,測量居民的幸福感。

【第11篇】幸福感調查報告

幸福感調查報告

報告一:廣東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什麼是幸福?你幸福麼?回答肯定是眾說紛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與你所生活的社會狀態,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近幾十年來,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人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白了就是資本主義的美化詞,現在的中國國情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社會主義岌岌可危。

也有人說這幾十年來,中國愈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都是走了社會中國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人們一直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那麼在我們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人民的幸福感有多少呢?是不是人們的幸福感也可以做一個判定我們所走道路對錯的指標呢?

為此,我在中國特色主義的前沿陣地廣東做了關於幸福感的調查。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是廣東省'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核心。如何在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民生福祉的持續改善?如何使社會經濟發展的考量從'血汗g d p'的數字標籤到宜居'幸福指數'的人文標籤的轉型?如何將'幸福'的概念轉化為民眾切實感受的幸福生活?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調查發現: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體幸福感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為14.9%,回答'比較幸福'的比例最高,約佔六成,為59.2%,兩項相加為74.2%,也就是回答傾向於認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於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選擇,9.8%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選擇了'不幸福',傾向於不幸福回答的比例為12.3%.

調查中從'不幸福'、'不太幸福'、'說不清'、'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別計分為1—5,結果顯示被調查者的平均幸福水平為3.74,標準差為0.912,也就是說整體平均分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二。 從不同群體的幸福感來看

⑴ 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本次調查樣本的男女比例為男性52.9%,女性47.1%.調查結果顯示,兩性被調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異,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均高於男性,而回答'說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男性,經卡方檢驗,男性和女性之間幸福感的差異在統計上達到顯著水平。男性的平均水平低於女性,為3.71低於總體平均水平的3.74,也低於女性的3.78.

⑵領導群體的幸福感最高

統計分析發現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服務人員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裝置操作人員和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組,專業技術人員組,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組,商業服務人員組,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組,生產運輸裝置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組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組的平均幸福感得分為3.95、3.82、3.77、3.77、3.69、3.63和3.65.

三。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

1.離異居民幸福感最低。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居民選擇'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為14.9%,和喪偶居民,這一比例為11.7%,離異居民的比例最低,僅為 5.4%.把'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合併來看,未婚居民傾向於幸福評價的比例為65.30%,已婚居民為77.40%,離異居民為53.10%,喪偶居民為61.70%.做負向評價的趨勢與此相同,離異居民傾向於不幸福評價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離異和喪偶各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別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為幸福感正向影響。從有無子女受教育一項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高於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反向評價上結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無受教育子女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值為3.78,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這一數值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於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於租房居民組,比例分別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於後一組。有自有住房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數為3.8,租房居民組為3.5.

4.家庭收入差別。把被調查居民分為月收入1000元以下組、1001—2000元組、2001—5000元組、5001—10000元組和10000元以上組,結果發現幸福感評價與家庭收入高低有線性關係,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組幸福感平均值分別為3.40、3.62、3.78、3.89和3.95.各組在幸福感各選項上的選擇比例與這一結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越高,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慮到家庭人口的不同,進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發現,家庭人均收入與幸福感的評價呈低度相關,相關係數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評價波動較大,隨著收入增加表現為從低向高震盪變化,特別是人均2000元以下變化複雜,之後的變化幅度減小逐漸平緩,達到一定高點後不再變化,甚至略微下降。

四、對於幸福感調查結果的討論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

本次調查發現廣東省東、北、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異,基本上可以認為,幸福感的高低與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有關。

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很複雜。美國人總體上要比紐西蘭人富裕,但並未覺得更幸福。更富的奧地利、法國、日本和德國人並不比巴西、哥倫比亞和菲律賓人更幸福。從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長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卻幾乎沒有增加。

這並非說經濟發展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研究發現,富足國家的人們明顯比那些貧窮國家的人們幸福。對那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10000美元(1995年)的國家來說尤其明顯。沒有任何富足國家的人們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國家中較高人均收入似乎並不對幸福值又太明顯的影響。而在低端,許多開發中國家和過渡階段國家的人們對生活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

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經濟的發展並不能不斷升高人們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的,社會的發展應該以社會均衡發展為目標,致力於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經濟、生活狀況,提高全民整體幸福感。

【第12篇】大學生的幸福感調查報告範文

摘要:根據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和特點,分析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學生主要受人際關係,學習成績,個人價值等觀念的影響,認為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學習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當前追求幸福的主導因素。我們經過分析,將提出一些建議有利於大家對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幸福是鑲一身金黃;而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卻是五彩繽紛的。

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大學生的幸福感

【第13篇】2022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範文

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並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佔優勢的心理狀態。本文是關於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學習。

摘要:

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紛紛研究並計劃設立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主觀幸福感,是個人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引數。大學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小社會,對於其成員大學生的幸福感,理應給予關注和重視。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歷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幸福狀況,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我們五人小組從性別、年級以及整體三方面入手,展開了系列調查。並基於調查,提出增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通過調查大學生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研究影響他們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學的教育對策,使大學生對幸福有更深遠的解讀,從而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獲得幸福。這對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2.調查物件:本校大學學生,其中低(一、二)年級20人,高(三、四)年級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等,其它情況如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總體感覺等自我評定以及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觀幸福感狀況,對目前狀態是否滿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均採用選擇題形式,分為單選和多選。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40份。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料彙總並獲取了所有有效被調查的學生基本資料,如性別、年級等。

調查過程及預想:

由於時間匆忙和實踐經驗不足,我組成員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經過討論,確定了問卷試題。並對四十名大學生(其中每年級10人)進行問卷調查,因為人數較少,對於所得資料也許會有所偏差。預先估計,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來源於就業壓力和學習中的困難。調查後,又經小組成員共同統計,得出結論。

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一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對調查的學生統計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後有如下結果:.總體分析:

(1)大學生幸福指數總體狀況

根據上表的調查結果顯示:

對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滿意的佔70%,感到一般的佔15%,不滿意的佔15%。上述資料表明有7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狀態總體上持滿意或肯定的態度,而有3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的滿意程度處於中等偏下的態度。

對大學所選專業及以後就業預想32.5%的人表示對自己專業滿意,而17.5%的大學生則處於茫然狀態,40%的人則認為專業不滿意對未來就業表示堪憂。這說明為數眾多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專業不滿意並且對未來的發展抱有悲觀色彩。

對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家庭關係、生活成就、人際關係、經濟狀態、精神空虛、現實理想差距、沒有戀愛、沒有參加團體活動(可多選)分別佔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從中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因素中,就業壓力首當其衝,其次是學習壓力,再者生活品質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對於追求幸福做過的努力(可多選),80%的學生表示樂於關心他人,75%的學生覺得自己在努力學習,45%的學生勤於交友,獲得幸福。只有12.5%的學生表示通過參加志願者讓自己獲得幸福。

對現在大學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27.5%的人認為忙碌而充實,60%的人認為普通平淡,7.5%的人覺得不滿意,與理想之間有一定差距。這間接證明了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並不很滿意。因此加強大學的教育體系以及改善大學活動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開心時解決不幸福能力,40%擅長解決,15%不擅長解決,而45%的大學生不知道是否具備此能力。這些資料很鮮明地反映了我們廣大的學生群體中大部分人缺乏處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問題的能力。

對於覺得幸福的人該具備的特點(可多選),97.5%的人選擇了樂觀開朗的心態和和諧的人際關係,87.5%的人認為幸福的人應該努力奮鬥,72.5%的人則選擇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學生都認為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只有樂觀的心態是不夠的,需要後天的努力來實現幸福。

對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學生打100分,12.5%的大學生打80~99分,67.5%的大學生打60~80分,17.5%的大學生打30~60分,0%的大學生低於30分。

注:此結果真實有效,且從整體來看,與預測狀況基本符合。

(2)總結:

綜上所述,大部分大學生都感覺自己的生活還算幸福。而讓大學生對自己感受的不幸福進行歸因時,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主要歸因於外部因素,如就業壓力大,學習壓力大,運氣不好,社會競爭激烈,課餘生活單調等;另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歸因於內部因素,如人際關係太差,主觀努力不夠,缺乏明確的追求目標,精神空虛等等。在內因與外因之間,大多數大學生都把導致自己不幸福的內因排列在最前面,這反映了大學生對於幸福認知的一致性,同時也說明個人努力、明確的生活目的感,對精神世界的明確的理解、預測和內部的控制對於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樂感對生活質量高低的影響是不容質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樂,生活充滿樂趣。然而,面對同樣狀況,不同的大學生的快樂感程度卻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態以及自己追求決定的。比如有的大學生覺得畢業後前程似錦,有的大學生覺得可以養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極心態。由此可見,一個天性樂觀豁達、凡事易於滿足、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未來的人相較於具有悲觀的心態的人的幸福感要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個人所特有的內在心理特徵,是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內在原因,也是影響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直接原因。從問卷調查他們對幸福進行的主觀定義中,我們進行總結認為人格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業壓力對幸福的影響。就業是民生之本。面對越來越強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們似乎顯得無可奈何。寒窗十幾載,好不容易擠進大學的校門,如今就要走向社會,面對父母的期望,面對自己的理想,卻不知道路在何方。由於競爭激烈、就業矛盾突出,不少高校畢業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準備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有的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偏差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的就業。不幸福感的產生也因此而生。

就業壓力一方面來自社會,一方面也來自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高校教育者應通過就業指導和心理指導,轉變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使大學生認清形勢,認識自我,平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和諧的心理狀態,從心理上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進而減少就業壓力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3.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引起幸福感的變化。對於大學生來說,尤其是大學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響了他們對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當大學生遭遇掛科,失戀等負性生活事件時,可能會產生抑鬱、悲觀、無助等消極情緒,導致幸福感降低。但個體的幸福感一般不會長期下降。同時由於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認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會使幸福感提高,最終其幸福感會穩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標。調查表明,無論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都把生活目標作為影響自己幸福觀的因素。並且在對自身的不幸福歸因時,認為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是導致他們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沒有了目標,大學生會整天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降低他們的自信心,影響對自身的判斷,使自己對生活更加迷茫,從而帶來迴圈效應,加劇了大學生的煩惱和負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5.金錢、享受對幸福的影響。不可否認,金錢和物質財富是個人幸福實現的物質基礎,也是培養正確幸福觀的物質前提。一個生活在物質匱乏社會中的人,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他不可能會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對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覺,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質財富應在幸福生活中佔多大比重?性別比較發現,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錢在幸福中的作用,這與男女生未來的社會角色有一定關係。調查中,只有17.5%的人為自己的經濟狀況煩惱。應該說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是豐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認為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在此方面的關注度應該會增加。

如今的大學生現在所持幸福觀點中容易把吃喝玩樂、揮霍金錢與幸福混為一談,幸福價值觀偏頗。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幸福觀的主流是積極的,是適應和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於商品大潮的衝擊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對正處於人生觀形成和發展時期的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我們無不憂慮地看到,大學生群體在幸福價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似有抬頭傾向。在什麼是幸福的問題上,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幸福就是吃喝玩樂,幸福就是為所欲為、揮霍金錢,甚至有人痴迷那種不修今生求來世的錯誤觀點,對身體和物慾的滿足成為學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這些觀點否認了幸福要靠腳踏實地的勞動和創造來獲取、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努力拼搏的過程。學生體驗幸福的過程、態度和情感不正確,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幸福的理解。

對大學生自身提升幸福感的建議:

1. 要重視人格的培養和塑造。與其他因素相比,主觀幸福感更多的依賴於人格。例如個人的自尊,樂觀,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標。外傾性的人能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幸福,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讓自己有積極的自我觀念。喜歡並相信自己,恰當的認同和接納別人,能夠理性的面對和接受現實。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不斷地汲取知識,知識可以讓人聰慧、充實更能體現自身素養。

2. 積極的改善社會關係,尤其是舍友關係和朋友關係。要能正確處理得到社會支援與付出社會支援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也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人際關係的一個集中反映。它關係到大學生是否能夠有個愉快的心境度過整個大學生活。因此通過擴大人際交往,結識朋友,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觸人群,改善人際交往關係。

3. 職業生涯規劃。嚴峻的就業壓力是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大學生希望在畢業時能夠有一個好的選擇,就應該儘早的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並據此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在不斷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讓自己充實、自信,提高幸福指數。

4. 休閒。要學會在忙碌的學習中分出想當的時間來享受生活上的休閒。例如參加體育鍛煉,看電影,參加社團活動,聽音樂,參加志願服務等。這些工作都能增加個人的身心健康。

5. 培養積極情緒。情緒是人們看待和處理事物的一個放大鏡,好的情緒總是作為一面積極的暖色鏡來加工所面對的事物。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往往會表現出更大的寬容性、耐性和永續性,而更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經常去聽、看、經歷一些能夠激起積極情緒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漸漸的處於一種良好情緒的迴圈圈中,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對其他方有助於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做法建議:

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感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和取向,所以社會各方要給予共同的關注,並做好其協助工作。如 教育者要重視增強其自我效能,讓同學在價值展現時,體現快樂,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估計和期望,提高學業成就,而學校應轉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從積極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挖掘現實中的積極因素。去感受生活,體驗幸福。國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扭轉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此外,社會支援能讓人內心感到快樂和幸福。大學生作為沒有經濟獨立的群體,外界的社會支援會使他們更好的處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學生與父母親子關係密切,更能體驗幸福。

我認為。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對人生髮展方向、對社會實踐認知的啟蒙期,此時可塑性極強,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幸福的獲取以及看問題的視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種積極的、科學的、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從人的本性出發、重視人的個性發揮與中國大力提倡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讓同學們去積極地奮鬥,而把艱苦的過程轉化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14篇】大學生的幸福感調查報告

大學生的幸福感調查報告範文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一

一:調查原因: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哈佛夏哈爾教授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什麼是幸福?在物質日益豐沛的現代社會,為何人們卻難以感受心靈的幸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幸福的含義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它不是由外在的物資條件或者所處環境決定的,它更加強調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認知和滿足。幸福的標準既不能用尺來量,又不能用秤來稱,它是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發展變化著的。而我們認為,幸福是指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中的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由於感受到自身存在價值生活目標與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所持的根本態度和觀念體系。幸福觀的形成和發展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群體可能形成不同的幸福觀。在現實中,幸福觀主要體現在個人的世界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人生經驗,選擇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大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對追求實現幸福途徑的認識,構成其幸福觀。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此我們需要做更多的瞭解大學生的幸福觀,這關係著我國的未來。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真正的強大不僅在於它的武器裝備,它的gdp,更在於它的國民對它的認知度。而決定這種認知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nhi——國民幸福指數。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管理者、經營者,我們這個群體對國家的認知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抱著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秉著實事求是、不懼艱苦的態度,我們設計了這份調查問卷,在暑假做了數量大、區域覆蓋廣的“大學生生活幸福指數調查”,憑藉得到的豐富、詳細、真實的資料,和之後認真的總結、分析,最終得以窺見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全貌。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三

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紛紛研究並計劃設立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主觀幸福感,是個人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引數。大學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小社會,對於其成員——大學生的幸福感,理應給予關注和重視。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歷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幸福狀況,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我們五人小組從性別、年級以及整體三方面入手,展開了系列調查。並基於調查,提出增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四

摘要:根據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和特點,分析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學生主要受人際關係,學習成績,個人價值等觀念的影響,認為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學習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當前追求幸福的主導因素。我們經過分析,將提出一些建議有利於大家對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幸福是鑲一身金黃;而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卻是五彩繽紛的。

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第15篇】幸福感調查報告大學生

幸福感調查報告大學生

幸福感調查報告大學生一

摘 要作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當代大學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薰陶,在當前經濟社會條件下,享樂主義、物質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異化了他們對幸福感和幸福觀的追求。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幸福感和幸福觀,使高等學校自身功能更加充分的發揮出來,是目前高等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瞭解大學生的幸福需要及他們的幸福追求,以便更清楚地探尋大學生積極心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社會工作實務;調查

一、大學生幸福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轉型的不斷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各種社會問題。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似乎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消極情緒和消極心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是祖國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研究他們的幸福感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和競爭的實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我選擇的調查物件是l大學的大學生,有效問卷為813份,包括不同的年級和專業。

二、l大學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結果

對l大學813名同學的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理論的分析。從各種因素的影響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還是比較正確的,對親人的關心、擁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就是受到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見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他們幸福的重要指標。當然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豐厚的物質條件也是決定他們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談到了家庭幸福。他們認為:家庭氛圍的和諧溫暖、親友的關心愛護、親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的生活質量在他們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幸福的影響因素

1.積極的情緒。即積極的心理態度或狀態,是個體對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傾向,是一種良性的、建設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在對l大學大學生的調查中積極的情緒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幸福感,比如:有份理想滿意的工作、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家人的健康等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投入。在字典中投入指的是一個經濟體系使用其現有的技術將投入轉換為產出。

3.人際關係。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絡。

4.意義與目的。情感的賦予,就是事物的意義,意義的事物在情感裡的關係程度,就是意義的本身。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藉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作為觀念形態,目的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係。

(二)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因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影響,當然也會受到學校的影響,校方應該對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傾注更多的關注。

幸福感調查報告大學生二

學院:xxxx學院

姓名:xx 班級:xxxx 學號:xxxx

近日我小組進行了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活動,全體成員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次調查活動當中,每個成員都分配到了任務,都做好了自己的任務,找資料,搜圖片,統計資料等,下面就是我們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隨著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幸福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和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受到關注。大學生主觀體驗的幸福感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情感、生活和未來預期。從個體自身的發展來講,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從簡單的學校生活到複雜的社會生活的過渡期,也是他們完成學業和完善學業的關鍵時期。從社會大環境方面來講,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競爭空前激烈,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致使他們在工作、生活方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此,對大學生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變得至關重要。

調查物件:這項研究的總體是北京地區包括清華,北大,人大,交大在內的20所高校近千名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之後對結果進行彙總,並且一項一項的認真統計,雖然資料量很大,依然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客觀的說調查結果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北京地區各個高校的學生對待幸福的看法,以及自身感覺幸福與和諧社會的關係和幸福程度。

調查內容:

1) 性別 2) 性格

3) 幸福與和諧社會的關係 4) 對未來目標 5) 幸福主要關聯因素 6) 戀愛幸福感 7) 幸福程度,等等。

下面為調查問卷的具體內容

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總結:

1,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與父母關係特別好或很好(近93%)。 2,近90%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幸福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3,不少同學對未來的目標不明確。

4,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學習是充實的,但是也有不小一部分人為學習是枯燥無味的。

5,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與幸福關係緊密,在現在這個商品經濟充斥各個角落的社會,這點的確很讓人深思。

6,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不是很幸福,或者說一般幸福。 調查結果分析: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有幾大素,即學校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工作與社會適應、家庭環境。其中,人際交往與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最要因素,均消費上差異顯著次之,專業、年級上差異不顯著。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常有幸福的體驗,但是幸福指數不是很高,大都是感覺一般幸福,只有3~4的學生認為自己很不幸福。說明大學生這個群體整體是健康的,大學生群體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群體。不健康的比例符合我們在生活中的觀察。在性別差異上,女生的幸福感基本和男生比例相同。 家庭關係

眾所周知想要有所成就必須有個好的家庭環境,這樣才能心有餘力全心全意做其他的事情,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就是與父母的和睦程度,調查顯示,只要是和父母關係很好的,很大一部分都感到幸福。古人云:欲治其國者,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