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工作總結/調研報告/列表

調研報告: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情況

調研報告: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情況

關於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新能源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新能源產業是**產業創新叢集16個重點細分領域之一,也是全國諸多城市爭搶的產業賽道之一。**是國內重要的工業強市,對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有著迫切需求,必須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一、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新能源各賽道領域,例如光伏、風電、智慧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智慧能源等,**均有佈局。尤以光伏產業最為典型,基本涵蓋了上游的晶矽原材料(如矽片、銀漿)、中游的元件輔材及裝備(如接線盒、背板、膠膜、跟蹤支架、逆變器核心部件)、下游的建設運維和技術服務,2023年,產值達***億元,同比增長35.3%。無論是產業鏈整體延伸度,還是細分領域影響力,**光伏產業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均佔有優勢地位。在智慧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風電產業等領域,**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壯大,橫向拓展能力不斷提升。智慧電網核心領域功率半導體的上下游均有龍頭企業分佈;動力電池覆蓋了上游正負極材料、中游電芯及控制系統、下游儲能電站開發和電池回收;氫能產業擁有氫能製取、儲運、加註、應用等領先技術;風電產業的上游葉片、發電機、鑄件以及中游的風塔、電線電纜等核心零部件領域也均有佈局。正因為賽道多和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帶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新能源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億元,同比增長28.4%,高於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24.3個百分點。

(二)產業集聚效應初顯。截至2023年底,**集聚新能源企業546家,其中規上企業382家。擁有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3家,高新技術企業259家,重點企業35家,瞪羚企業29家,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0家。《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中,**位列全國第三,比2023年上升4位。此外,阿特斯、邁為股份、協鑫科技、固德威、天華新能、天順風能6家企業還上榜《2023胡潤中國能源民營企業TOP100》。從競爭優勢看,光伏領域的協鑫科技在顆粒矽生產及鈣鈦礦電池方面,阿特斯光伏科技在光伏元件方面,晶銀新材在銀漿方面,中信博在跟蹤支架方面,邁為科技在光伏電池絲網印刷裝置方面均具有領先優勢。風電領域的天順風能是國內風電塔筒製造的龍頭企業,其主營產品風力發電塔架處於全球領航地位。智慧電網領域的阿特斯陽光電力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站開發商之一。動力電池及儲能領域,有固德威(全球三大儲能逆變器供應商之一)、天華超淨(氫氧化鋰頭部廠商)、星恆電源(輕型電動車鋰電龍頭企業)、蔚藍鋰芯(電動工具鋰電龍頭企業)。制氫環節,擁有華昌化工、東華能源等龍頭企業。氫氣儲運環節,擁有國富氫能(儲、運、加裝備市場佔有率均列全國第一)、中集聖達因(國內最大的低溫液氫儲罐和運輸裝備生產商)等企業。強勢龍頭企業發揮主導作用,有力增強了產業鏈韌性,並拉動形成了規模與集聚效應。

(三)產業招商穩步推進。2023年3月,**九大市級新能源產業園正式授牌,拉開了深挖區域資源稟賦、精準招商的大幕。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強的專案紛紛落地。例如,協鑫科技、固德威、阿特斯等頭部企業啟動了由專營光伏轉為“光儲充換”系統整合的專案,盛虹儲能電池超級工廠、贛鋒鋰電華東基地動力電池專案、帝航集團新能源動力電池防護產品等專案也先後落戶。

二、**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智慧能源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智慧能源系統涵蓋光伏、風電、智慧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的生產、轉換、輸送、消費等全過程,是新能源體系的智慧大腦。通過智慧能源系統資料分析、監控及智慧控制,可以對新能源體系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智慧預警。目前,**智慧能源建設存在兩個痛點:一是重建設、輕運營。智慧能源建設參與者眾多,既有蘇高新能源大資料平臺、**工業園區能源大資料中心等區級資料中控平臺,也有智慧能源服務管理中心、能源算力中心等企業平臺。一方面,由於參建單位不同,各平臺之間難以互通;另一方面,各大能源平臺能源監測物件限於年耗標煤3000噸以上重點用能單位或本單位服務物件,用能資料有待進一步貫通和下沉。二是高投入、低產出。受限於算力和演算法短板,**智慧能源系統資料開放共享不足,智慧化資料很多時候也僅是視覺化呈現,亟須設定更多應用場景,提升使用者體驗感。

(二)新能源行業投資過熱。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行業整體景氣度攀升,光伏、動力電池等板塊投資熱度持續高漲。公開資料顯示,從2023年7月至今,就有阿特斯、固特威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告加碼新能源業務,涉及光伏裝置、新能源電池、儲能、鋰電材料等細分賽道,投資額超過250億元。不僅**企業在擴產,幾乎國內所有頭部企業都是如此。頭部企業要搶佔市場份額,於是通過加大投資提升技術,做大放量獲取規模效應,這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則會因為產品積壓嚴重、資金鍊斷裂而進入破產邊緣。**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新增光伏發電併網裝機容量74.64萬千瓦,矽片產量17.26GW,電池產量2.7GW,元件產量7.7GW。按此推算,目前,**光伏產業各環節供需比例大致為:“裝機量:元件出貨量:電池片出貨量:矽片出貨量≈0.7464:7.7:2.7:17.26”,這說明各環節均已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

(三)配儲市場化機制不完善。**是國內重要的工業大市,是典型的“用能大市”,但傳統能源基本上靠外部供給,自給水平較低,這導致新能源裝機急劇增長。但大量新能源發電裝置接入會對電網安全造成一定衝擊。迄今為止,儲能被視為應對新能源大規模併網和消納的重要手段。2023年5月,**市人民政府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全市光伏發電開發利用的工作意見(試行)》也已明確“鼓勵裝機容量2兆瓦以上的光伏專案,按照不低於裝機容量8%的比例配建儲能系統”。目前,新能源配儲缺少成本疏導的市場化機制,企業投資儲能存在諸多焦慮。具體表現在兩點:一是投資方配儲的經濟效益不高。有企業反映,光伏產業通過多年技術迭代、產能建設,發電成本有所下降,但是,經濟優勢卻蕩然無存。二是企業缺乏配儲的源動力。有企業認為,與國外工業電價相比,我國工業電價太低,根本沒有配儲的必要和動力,這就需要在成本疏導機制和商業模式上有所突破。

(四)產業基金投資缺乏協同。新能源產業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投入資金巨大、研發風險極高、時間週期漫長。近年來,**高新區、**區等地先後建立新能源產業母基金用於扶持產業發展,市級層面也設立了規模5億元的中方財團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從目前來看,這些基金在撬動地方和社會資本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協同不足的難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投給誰”上。前期缺乏投資生態圈理念,大多數投資一些頭部企業,往往忽視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二是在“怎麼投”上。目前與新能源有關的綠色金融主要以債券性驅動的綠色貸款為主,但對企業新能源投入轉化為收入的權益類投資嚴重不足。這就需要在資本市場對接、金融資產的估值和定價方面有所突破。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系統規劃。一是加強部門工作協同和監督管理。定期梳理**及周邊區域新能源代表企業的產能和最新投資動向,出臺明確的政策指引檔案。引導上下游企業明確量價、穩定預期,避免盲目投資、重複建設。引導企業著眼大局和長遠利益,促進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探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鼓勵矽料與矽片企業、矽片與元件企業、元件與發電企業深度合作,支援上下游企業通過相互持股、戰略投資等方式深度合作。三是不斷豐富應用場景。在建築領域,推廣光伏瓦、光伏幕牆等技術應用,探索“光儲直柔”專案示範;在園區、工廠、社群建設方面,拓展儲能應用場景,引導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在交通領域,持續提升充電見樁率、新能源見車率。四是加快推動重點專案建設進度。首先,加快已有新能源生產基地專案建設進度,推動專案儘快啟動、形成產能。其次,摸排**二、三級生產企業名單。最後,引導、推動這些企業納入本土龍頭企業的供應商體系,避免因產能過剩遭受重大沖擊。

(二)積極探索合理化成本疏導機制和可行性商業模式。一是探討配儲成本的分攤機制。發電側、電網側、使用者側均要承擔一定比例的儲能成本,而不僅僅是強加在某一個市場主體身上。二是健全商業模式。探討共享儲能等商業模式的安全性、可行性,通過租賃形式讓新能源投資方配備儲能,這不僅可以節約成本,而且可以讓執行維護更加有保障。三是完善碳普惠交易體系。推動**光伏配儲作為減排場景納入碳普惠交易體系,方便**新能源投資方除了賣電,還能通過資源減排交易賣碳,實現電收益、碳收益疊加效應。

(三)提升新能源產業基金的投資效能。一是找準發展路徑。制定**新能源各主要細分領域技術發展路線圖,明確技術發展路徑、關鍵節點及資金需求。在積極支援頭部企業的同時,加強投資一些細分領域、創新型中小企業,如加強光伏領域的矽料研發和鈣鈦礦光伏電池,氫能領域的高壓儲氫材料和加氫站關鍵裝置等方面的投資。二是完善產業生態圈。從只投單個企業轉向投資新能源產業生態圈,突破光伏產業高階技術,引導核心企業組織一些上下游企業共同申請產業基金投資。

(四)開發更多能源數字化應用場景。一是建設市級統一的能源資料中心。打通各新能源品類全鏈條資訊,著力實現智慧能源資料貫通下沉,實現對能源網路的全景感知和智慧控制閉環。二是打造特色創新應用場景。圍繞零碳工廠、智慧儲能、迴圈再生需求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深度應用,促使智慧能源由單方面應用向綜合應用擴充套件,由“粗放型呈現”向“精細化應用”轉變,進一步提升終端使用者採用新能源節能減排的獲利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