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列表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精彩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精彩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

1.通過對三年來的有關學習、生活等各種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讓學生重溫國中生活的歡樂與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2.創設一個學生才藝展示的空間,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得到表現;

3.營造一個情意融融、心靈相通的環境氛圍,提供學生自主組織、積極參與活動的機會,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活動課程設計

一、成立活動小組

1.教師明確本次活動的學習任務:介紹本次綜合性學習中他們需要蒐集的資料,活動的目的,活動的程式,並就這些內容同學生進行探討,實現師生間的互動與合作。

2.有效合理的分組。

根據活動的需要,成立若干專項小組:

策劃組(2~3人):負責對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策劃、組織和排程,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組的工作開展。

產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確本次活動的目的與意義,有參與活動的熱情,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創新的意識,較強的組織能力和排程能力)。同學自薦(學生根據要求自我推薦),師生考評(由教師和全班同學根據其以前的各次綜合性學習的情況,進行考核確定)。

班史編寫組:主編一名;編委五名,負責資料的整理、有關圖片的蒐集和處理、撰寫班級英才小傳、版面設計等內容。要求有工作的熱情、較好的文筆、能熟練操作電腦等;顧問(教師及編寫組邀請的有關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員等);資料提供;全班同學。

畢業晚會籌備組:主持同學由策劃組同學擔任。

節目組:由全班同學根據其志趣、愛好自由組成,每組人數原則上不超過9人,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負責準備本組的節目。節目要求主題突出、形式多樣、有感染力、有創意。並要在一週內將其確定的節目報策劃組同學處,以供其統籌安排。

二、活動準備時間:2~3周

三、課堂活動

匯入:播放電影《城南舊事》裡的那首畢業歌。同學們,聽著這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記起了我們在剛跨入國中學習的第一學期學過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吧,在課文中,當英子國小畢業時,就是伴著這首驪歌和老師、同學們告別的,一眨眼,國中三年的時光已悄悄過去,我們也站到了分離的路口。本次綜合性學習,是我們在國中三年的語文學習中的最後一次學習活動。既是對國中三年生活的一次愉快的回顧,又是對即將展開的新生活的一番美好憧憬。下面,就讓我們再次回眸那些一起歡笑共同奮鬥過的難忘歲月,重溫那份永存於心的舊日溫馨吧。

活動一:往日重現

主持人現場採訪。

1.說說你在三年裡碰到的最高興或印象最深刻的事。

2.校園劇表演:國中三年學習生活的片斷(國中生活第一天、八年級的那次運動會、九年級的一次考試)。

3.佳作朗誦:《我的國中生活》、同學小傳──《我班的“體育明星”》。

活動二:今宵難忘

1.唱表現青春和中學生活的歌曲(形式上可以是合唱也可是獨唱,還可以挑選一些曲子自己填詞唱)。

2.表演學生自編自演反映中學生活的相聲、小品。

3.讓學生以舞蹈的形式來反映其學習生活和情感世界。

活動三:同一首歌

1.說句心裡話(與任課老師深情話別)。

2.帶著祝福遠航(師生臨別贈言)。

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結束本次活動。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覆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

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一、匯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為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一人在飲酒還是與人共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注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為什麼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裡,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淒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沉浸到文字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四、深層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後兩句?

2、李白究竟為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實人生的領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3、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於這一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4、揭示詩歌的主旨。自讀,詩人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在仙境中重逢,可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單落寞。讀—品—悟,感悟本詩的深層內涵。

5、詩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御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斗牛之間的一輪清輝。李白的月亮,皆源於孤獨。李白——”仙而人者”。

五、總結全詩

1、點明全詩的情感脈絡。

2、想象在詩中的作用。由獨而不獨,到不獨而獨,獨到不獨的過程,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淒涼孤獨的複雜感情。揭示本詩的情感內涵及寫作特色。

六、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旁徵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2、懂得勤奮是成功的關鍵

重點難點

1、弄清文章的議論三要素

教學設想

1、從議論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內容

2、列舉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條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這首小詩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並“驚羨”於別人成功所得的榮譽,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後面所蘊含的艱辛和曲折,要學習花的奮鬥和犧牲,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驗,這才是更重要的。

匯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3、用了哪些論據?各屬於什麼論據?(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4、論證過程中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

1、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很下工夫。

2、文章開頭闡釋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說明成功需具備的條件,接著對三個必要條件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心論點,強調勤奮是成功的關鍵。然後進一步論證勤奮的重要性。

3、事實論據:

囊螢、映雪、懸樑、刺股——勤奮的重要

自身的經歷——機遇的重要性

道理論據: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理解:學業的精深在於勤奮刻苦,荒廢在於嬉戲玩樂。行為道德的成功在於深思熟慮,毀敗在於隨便不假思索。

王國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遠,樹立目標(預期)

第二境百折不撓,發奮圖強(勤奮)

第三境

4、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例證法)引用論證(引證法)對比論證(第7節)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愚公移山》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並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註解進行閱讀,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本文對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質和克服困難的精神,無疑起到了較好的榜樣的作用。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瞭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3、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難點:

1、品味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

2、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做出不同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

3、學習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說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後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選自《列子》的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一、複習匯入,精讀課文ppt

1、誦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我們接下來齊讀課文並思考幾個問題,看同學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課文。

(1)、課文寫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擔者、遺男。)

(2)、愚公為什麼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規模怎麼樣?

(3)、移山有什麼困難?

(4)、結果怎樣?

二、討論交流、昇華提高(小組活動,全班交流)

1、朗讀第二。三段。(小組討論)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態度有什麼不同?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獻:提出,不反對,君:是尊稱,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為愚公著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顧慮(關切,擔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譏笑,殘年:極端鄙視年紀大,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冷言嘲諷(嘲笑,譏諷)

2、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為什麼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們有什麼樣的形象?ppt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淺,畏難而止自作聰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嗎?

三、品讀課文,文字昇華

1.提問: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麼作用?學生自由發言。ppt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請找出文中的幾組對比並試分析其中一組的作用

3、讀到這裡,你覺得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四、學生辯論,培養個性

1、在高科技、資訊化的時代要不要學習愚公精神?。ppt

五、歸納總結《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鬥。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與同桌討論:你認為你認為愚公是搬家好還是移山好?寫篇300字的練筆

《愚公移山》課課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含義。

(1)汝心之固,固不或徹( ) (2)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

(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4)何苦而不平( )

(5)雜然相許( )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

(7)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8)帝感其誠( )

(9)而山不加增( ) (10)聚室而謀日( )

2.指出下列句子裡的通假字,並說明其含義。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應:。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獻疑曰( )懼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誠( )

之: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4.智叟認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5.“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無窮匱也”一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運用這種句式,其

《愚公移山》練習試卷彙編

一、(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題。(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⑴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應亡:

⑶懼其不已也已:

⑷無隴斷焉斷: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從課文學習中知道,“陰”“陽”二字在和山水名稱相連時,多指和山水相關的方位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一、匯入

學習詩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麼?在讀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奏、重音、停頓)按照剛才我們所說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說的很全面,那麼就按照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讀出感情。

二、一唱三嘆吟讀《關雎》

1、把握節奏:四言詩,一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儘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三、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你認為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2、單看右邊劃線這一部分,我們就理一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麼?這首詩就是講了這麼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裡叫作“賦”。現代漢語裡叫作“記敘”)(板書:賦)

3、這首詩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裡、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麼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後面就沒有辦法表現了。】(雎鳩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穿著一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採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髮輕束腦後,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瞭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樣美麗。】《採茶女》(兩者沒有共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後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時彷彿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靜,屋子裡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採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牽夢縈。(範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語速慢,低調,似有嘆息)這時的情緒比較低落了,應讀得低一點,慢一點)】《記承天寺夜遊》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彷彿看見了紅對聯、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麼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悅、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實嗎?我們這裡先賣個關子。)

4、(無論是現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才的譯讀環節,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著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後三句。讀出女子的溫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悅。

四、詩情畫意品讀《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一遍好過一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稱為《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指導閱讀、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4.瞭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

閱讀、分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註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

為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線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佈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

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物件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佈置作業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採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佈置作業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設計思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著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

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2.分析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檢查預習:

教師匯入: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1.讀各自圈劃查注的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情況。

2.從名、時、地、著、評方面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學生髮言討論後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後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展示各自在題目故鄉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語,並引用文字資訊闡釋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巨集兒和“我”;閏土就是的主要人物,“我”是的線索人物。)

2.小說是怎樣來描寫閏土這個人物的?從哪些方面去對比?請細讀課文,蒐集資訊,完成下邊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顯示以下表格)

對比內容外貌

少年閏土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

中年閏土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態度

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討論並歸納: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4.“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為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5.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討論並歸納: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6.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五。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麼?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性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

(討論並歸納:因為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為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討論並歸納: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後歸納: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才有實現的可能。)

六、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字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為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七。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小說閱讀中去,反覆訓練,形成能力。)

八。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書: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