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教學心得體會/列表

雪教學反思(推薦1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6篇《雪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雪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雪教學反思(推薦16篇)

篇一:雪教學反思

1、在朗讀上,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想象進入文章描繪的雪景,感受其中的柔美和壯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想象了,但並沒有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應該嘗試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自己感受到的美,可以畫一幅畫,也可以寫一段話,還可以寫幾句詩,這樣可以使學生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在讀書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2、在課文內容和文章主旨的理解方面,學生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點把握上較好一些,費時沒有過多,是比較到位的,但沒有注意把這類問題交給能力不強的學生,沒有讓這些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對於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是寄寓的內含和感情這一難點,主要是採用啟發講解的方法實施教學,還教給學生要結合作者的思想以及當時的背景來理解。

3、在本文的寫法和語言賞析方面,採用了讓學生先自己邊讀邊品味,然後小組交流的辦法實施教學,但效果並不是很好,學生還不會賞析,對於文章的寫法把握也不夠到位,最後不少內容都是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的,不過也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瞭如何賞析的相關知識,學習瞭如何從文章中汲取一些好的寫法。

另外,在練筆方面也沒有嘗試著讓學生展示一下,現在想來可以讓學生仿照江南雪的寫法或北方的雪的寫法來寫一寫自己所熟悉的雪景,這樣學生就會對本文的寫法以及語言的運用有更深的理解。

篇二:雪教學反思

作者魯迅在這篇課文中介紹了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通過寫這兩個地方的雪,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嚮往,對命運的抗戰和不屈。在課堂上,學生對南方的雪很感興趣,通過自學、探討、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南方的雪有什麼特點,我為什麼喜歡它。但對北方的雪,學生不容易理解,這也是我預設到的,因此,我把這部分內容作為重點學。我先讓學生讀通順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詞和句子,共同解決,在此基礎上再讀句子,想象雪花的樣子,再邊讀邊想,感受 朔方的雪不屈不撓的。在理解了兩部分內容後,我提出問題,作者僅僅的教學,只在寫雪嗎?讓我們聯絡作者的資料,來看看他借雪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感情。通過這樣一個來回,學生基本理解了課文內容。最後,我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說說魯迅先生的哪些寫法值得你學習。

篇三:《雪》教學反思

20xx年11月23日週三下午第二節語文課上《第一場雪》,我是這樣開場白的:巴金爺爺筆下的“鳥的天堂”給我們展示了南國美麗的風光,雖然那只是棵大榕樹,但在作者筆下卻熠熠生輝,充分展示出了它的美麗和勃勃生機,真讓我們留戀往返。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另一篇文章則是我國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第一場雪》,它卻向我們展示了北國獨特的風光。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番。就這樣自然地引出課題。

這節課中我覺得還有一個地方處理得很好。當我說到本文作者的名字時很多學生都不約而同地笑了。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我說錯了,我再念一篇,沒錯啊!可是學生照樣笑了,我覺得很奇怪,便停下來,笑著問學生:“老師讀錯了嗎?你們幹嗎笑?”這時陳聰站起來告訴我:“大家覺得作者的名字跟咱們班林俊興同學的名字讀音很相似!”“噢!”我恍然大悟,我也笑了。

學生這時笑得很厲害。我立刻幫助學生正音:峻青——俊興。因勢利導地說:“的確很相似,老師希望俊興同學將來也能寫出比大作家峻青的《第一場雪》還要好的文章!大家說好不好?”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說:“好!”“那現在我們首先要怎麼做?”“好好讀一讀峻青的文章,體會體會作者的感情!”“大家真聰明!要想做得比別人好就得先向別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好,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齊讀課題!”大家高聲有感情地讀課題。

這節課中,同學們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朗讀課文聲音既響亮又整齊(從來沒有過的),讀得也比較流暢,發言也很積極。

篇四:《雪》教學反思

文章雖然難,但是因為起點設得低,大家都覺得有話說,有話想說。隨著和 “雪”的對話的逐層深入,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嚮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豐富,他們在今後重讀《雪》時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不是現在一堂課所能夠涵蓋的。

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師激情有所欠缺,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平淡。這絕對是我的硬傷,雖然可以找藉口說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難移”,也不是說就完全“不能移” ,我一定要把它作為必須克服的問題來對待。

2、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例如對朔方的雪的分析不夠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分析之前沒有好好讀一讀。在我的設想中是打算在分析完“江南的雪”之後先讀一讀描寫“朔方的雪”的內容再深入品味語言,沒想到寫完板書一轉身就看到已經有十幾位同學舉起了手,如果這時要求他們放下手去,很可能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但是,缺少了朗讀這一必要的過渡,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江南的雪的“美好”上,從而造成對朔方的雪的理解也慣性地滑向“美好”這個方面;二是在“如包藏火焰的大霧”一句上糾纏太久,沒有及時引導,因而耽誤了時間,使得對朔方的雪理解還不透徹就匆匆進入了下一環節。

3、對文字的反覆切入還需加強。同一個語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有不同的收穫,例如你可以從一個句子看出事物特徵,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寫作技巧,看出語言風格,看出蘊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課對語言的品味太侷限於“雪的特徵”,對魯迅情感的體驗幾乎是直接從“雪的特徵”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字的脫離,這也使得在第三個環節提升到魯迅的精神前的鋪墊不夠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應顯得較為生硬。雖然對魯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字,但在課堂呈現時卻顯得有些割裂。如果說本課在課堂設計時關注到了“深度”,但在課堂呈現時卻缺乏一定的“厚度”。

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這次歷練對我的教育意義很深刻,很多老師善意的批評也為我指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誠地希望各位老師能不吝賜教,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克服弱點。我相信自己能在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越走越穩健。

篇五:《雪》教學反思

從教學展示的效果看,應該說已經較好地得到了落實,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讓人高興。文章雖然難,但是因為起點設得低,大家都覺得有話說,有話想說。隨著和“雪”的對話的逐層深入,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嚮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豐富,他們在今後重讀《雪》時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不是現在一堂課所能夠涵蓋的。

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

1、文體不典型。《雪》是國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散文詩,但與其說詩散文詩,更不如說是一篇小品文,語言和意象的詩化特點都不夠明確。容易導致學生對散文詩的誤解。

2、文中語言晦澀不明,錯別字較多。如“暖國的雨,想來沒有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放在開頭,不但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用到了兩個文言詞語“否耶”,更讓人有不倫不類的感覺。文中一共出現三個別字“壺盧”和“胡蝶”的“胡”。尊重作者的原著這無可厚非,但為了選擇名家作品而誤導學生這是不明智的!

3、文章的主題模糊,人教版教材文章後面有附錄對此進行了解釋,說文章是在讚美一種戰鬥精神,說實在的,文章前三段沒有一句是具有戰鬥精神的,都是在回憶他美麗的家鄉和童年。後面三節中“孤獨的雪,死了的雨,雨的精魂”或許有著一種不屈的戰鬥精神,但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教參中也是硬的講這兩個主題牽到一塊兒,說是作者回憶南方的雪的那種平和與溫馨,更是在讚美北方的雪的戰鬥精神,但很牽強,而且學生也不易理解。名家的作品本身我沒有資格評論其好壞,但作為入選中學教材的作品,必須是符合學生的閱讀實際的。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體念的,即使是再有名的作品也不行。

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克服弱點。我相信自己能在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越走越穩健。

篇六:《雪》教學反思

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比如:

1、沒有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的直觀性有所缺失。依據《雪》的美,完全可以製作畫面美、音樂美、情感美的多媒體課件,但這節課的設計,沒有這樣做。

2、學生的朗讀和評讀能力還有待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朗誦時,個別語段沒有很好的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和作者的情感律動軌跡,學生在評朗讀時,不夠全面具體。

3、本課在深度和厚度上還要加強。

我如果藉助電腦把本文的背景資料和魯迅的故事打到螢幕上,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也便於學生能更好的實現從雪的精魂到魯迅的精魂的過渡。

每一次的反思,就意味著每一次的自我提升,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會不斷克服自身的弱點,不斷教給學生規律,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自己也能很自信的走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上。

篇七:《雪》教學反思

魯迅的文章歷來不容易讀懂,《雪》一文尤其如此。執教這篇課文,我是頗費心思的。通過反覆思考,我找到了兩條途徑:

其一、從淺顯的容易把握的地方入手。我引導學生首先是分析了“冬花雪野”圖。從這一處優美的景物描寫著手,為本文的學習創設情境。然後分析了“塑雪羅漢”的這個場面描寫,進一步地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

其二、從文章的情感邏輯線索入手。作者在文中寫了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運用了鋪墊、比襯的手法。如果引導學生沿著這條線索探尋下去,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應該是很清楚的。具體的某一個句子放到這個線索中去,也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通過我的努力,散文詩《雪》一課的教學目標得到落實。

篇八:《雪》教學反思

反思一:在學生自由閱讀時,教師是否應該做相應的指導,如何指導?我的做法是做讀書筆記,摘抄。目前學生的閱讀水平只能達到國小生的水平,而馬上就要升入九年級了,多麼可怕呀,當然個別學生的閱讀水平可能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去。這幾到我就老想一個問題:這兩班學生是我一手帶上來的,從七年級到八年級,我怎麼就沒有指導過她們的閱讀呢?語文課標要求國中三年的閱讀量達到260萬字,而我的學生的閱讀量差得遠呢。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語文教師。

反思二、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我的責任,從接上這兩個班,我就沒有培養過她們的閱讀習慣。以至於她們不能進入閱讀狀態,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地閱讀。不知道怎樣做讀書筆記。一切都得從頭做起。我在看了吳軍的大語文觀,現在的語文教育缺失了什麼的統計資料,在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課文,分析課文中,浪費了學生大好的閱讀時間,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鐘7個字,看到我裡,我的心真的很震撼,我第一次感到了什麼是心靈的震撼。這個資料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要改變我的教學方法,把課堂真正還給孩子,把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閱讀。

反思三: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教師只是一幫助者,幫助學生,指導學生自學。如何發揮這個例子的作用,目前對我來說還沒有很好地研究過。

反思四:學案的問題。我們現在使用的導學案。質量如何?沒有一個檢測標準。什麼樣的學案就是高質量的學案?再者,學生一拿到學案,先不看書,而是急於在參考書上找答案,這並沒有錯,問題是學案完成了,是不是就等於這篇課文學懂了?學好了?學案成了脫離文字的課堂教學。脫離學生主體感悟的教學。學案做完了,課文都沒有看一遍,學生與文字根本就沒有接觸,這不能算是語文教學,這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案需要改革,怎樣改呢?

篇九:《雪》教學反思

本堂課不足之處在於:

1、直接出示圖片:應讓學生充分想象描寫的雪景再出示圖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生在思考這一環節時間為有些過短。此環節應該放長一點,使學生有更多時間思考;

3、探究的問題沒有引導學生自己解答出來。教師在課堂設計中,應該在朗讀之前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為學習本課的深度開展鋪墊。

篇十:《雪》教學反思

我認為,魯迅先生的這篇《雪》,更近似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和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這類文章,都是重在通過寫景來抒發一種感受和情感,最多也只是體現作者當時的一種心境。作為國中生的閱讀文字,我們不必非要把它定義在具有象徵意義這個範圍內,學生能有這樣的理解,我們給予肯定;學生沒有這樣的理解,我們也不能說他沒讀懂。教學這篇文章,不是除了象徵就沒有什麼好講的,相反,語言的簡練雋永,對比手法的恰當運用,情感的婉轉表達(融情入景),行文思路的清晰分明,都值得我們引領學生去細細品味。

篇十一:《雪》教學反思

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

1、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例如在學習“朔方雪的特徵”時提到了雪的外形特徵──如粉,如沙和雪的內在氣質特徵──蓬勃奮飛,旋轉升騰,我並沒有就此點出“雪的內在氣質特徵即雪的精神特徵”,也沒有以此作為學習“雪的戰鬥精神和魯迅精神”的切入口,造成了教學環節的脫節現象。我想這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太依靠原先的教學設計,不能很好的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來適時調整。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絲毫激情與懸念的行程,而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這就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優秀的教學設計不是對課堂情況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要給不確定性的出現留下足夠的空間──並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它不是一出已經定稿的劇本,而應該處於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它展現於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

2、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語言浸潤和資料幫助解讀,顯得略微生硬。因為要從一篇文章中讀出魯迅的精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有點難度,必須要援引一些資料加以引導,幫助理解和解讀。雖然,我也援引了背景資料、專家學者的解讀以及魯迅的故事,但由於在課堂上沒能安排時間讓學生在銜接上處理不當,導致多數學生一下子難以從雪的精魂到魯迅的精魂,最多隻能體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騰奮飛,很難想象到魯迅在困境下孤獨的情境,以及魯迅在孤獨中不沉淪,依然奮鬥的精神。這也是教師在個性化教學中必須要加以克服的瓶頸。

篇十二:《雪》教學反思

魯迅在自然景物描寫中寄託了自己的愛增感情,嚮往江南雪景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惡把朔方的雪花變得孤獨和冰冷的嚴酷的冬天。

魯迅以異常熱烈而深情的筆調來描寫江南落雪的景象,山花爛漫,生機昂然,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溫暖和生活懂得快樂,又繪聲繪色的再現了江南孩子們塑雪羅漢的歡樂情景,這一部分我指導學生用深情歡樂優美和緩的語調來讀,反覆讀,讀出童年的歡樂,讀出作者對故鄉的懷念,讀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

文章的後半部分寫朔方旋轉飛騰的雪,孤獨而倔強,包含了對寒冷環境的反抗,對不屈的鬥爭的品格的讚頌,語言含蓄,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我採用結合背景朗讀的方法,先講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再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作者用粗獷的筆調,磅礴的語言抒發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感情熾烈,氣勢雄渾,因此我先示範朗讀,調動學生激情,然後指導學生反覆讀,讀出氣勢,在讀中領會作者壓抑不住的戰鬥激情。學生個個興奮異常,慷慨激昂,小臉漲的通紅,眼睛裡射出勇士的戰鬥豪情。

我覺得這節課上的既輕鬆,又有力的調動了學生激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象以前學魯迅的文章枯燥難懂,學生興味寡然,教師筋疲力盡,學生無動於衷。

篇十三:《雪》教學反思

1、在課堂教學中成功的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課堂思路清晰,教學過程流暢;教學各環節過渡自然;教學語言乾淨,不拖沓,沒有廢話。

2、預習思考題設計合理,四個思考題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由淺入深、由難到易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教學過程中重視了語文味的體現,特別注重了字詞的落實、文字的解讀及相關內容的拓展。

4、在學生對文字進行深入的個性化解讀中,學生表現得非常活躍和出色,教師只需適時點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學生對“蜜蜂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的鬧著”這個句子中“飛”和“嗡嗡”的品析,以及孩子們塑雪羅漢時用的一個詞“偷”的品析,教師都給予了恰當的點撥。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扣字詞分析。

5、對“悟雪情”這個難點的突破,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拓展了相關的課外知識,以便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處境及個性,從而理解文章的主題。

6、

學生的朗讀很好,飽含情感,但形式更多的是齊讀,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多種朗讀形式,這樣更利於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

7、這節課的作業是請學生寫一段200-300字左右的文字,描寫所見過的雪景。這個題對南方的學生來說,有點困難,課後可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這方面的材料。

8、今後在教學中還要多探討多研究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學中怎樣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等等,這些都是今後在教學中要努力探索的。

篇十四:《雪》教學反思

對語文教學,我也有著自己的理解,我認為語文教學的本真應該是語言教學,只有基於語言品味的領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內化的,只有從文字上站起來的魯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於是又確定了本課從品味語言到體驗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縱向深入的思路。整個教學設計則定位在讓學生逐步把握“文章寫了什麼?是怎樣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的文字探究上,使學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轉換過程中領悟文章內涵。其中通過對一些修辭、字詞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對情感的體驗和對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為基點。

緊扣文字進行“細讀”,也許有點老學究,但我認為在國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方面卻是最實在最需要的。

篇十五:《雪》教學反思

從教學展示的效果看,應該說已經較好地得到了落實,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讓人高興。文章雖然難,但是因為起點設得低,大家都覺得有話說,有話想說。隨著和“雪”的對話的逐層深入,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嚮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豐富,他們在今後重讀《雪》時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不是現在一堂課所能夠涵蓋的。

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師激情有所欠缺,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平淡。這絕對是我的硬傷,雖然可以找藉口說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難移”,也不是說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為必須克服的問題來對待。

2、對文字的反覆切入還需加強。同一個語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有不同的收穫,例如你可以從一個句子看出事物特徵,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寫作技巧,看出語言風格,看出蘊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課對語言的品味太侷限於“雪的特徵”,對魯迅情感的體驗幾乎是直接從“雪的特徵”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字的脫離,這也使得在第三個環節提升到魯迅的精神前的鋪墊不夠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應顯得較為生硬。雖然對魯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字,但在課堂呈現時卻顯得有些割裂。如果說本課在課堂設計時關注到了“深度”,但在課堂呈現時卻缺乏一定的“厚度”。

篇十六:《雪》教學反思參考

初讀《雪》這篇文章只覺得一個字“美”!江南“滋潤美豔”的雪給我了無盡的遐思,我不禁陶醉在那片由“血紅”“深黃”“冷綠”點綴的雪野中。但當讀到文章的後半部分,感覺陡然發生變化,朔方的雪給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它是冷酷而倔強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引起了我的深思。細想來,這滿天飛舞的雪花都是作者激情和深刻思索的結晶,有人說:景由心生。“滋潤美豔的南方的`雪”,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理想的熾烈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育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精神。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作者語言比較隱諱,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對學生的理解來說有些困難。該如何基於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可接受程度去實施教學呢?我想,在教學程式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深文淺教,由淺入深,讓學生走進文字,幫助學生在思想上自然內化作者的寫作情感。

我想教師的問題應但成為本節課堂的主線,對學生啟發引導。對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組織、引導、啟發,將眾多衍生的新問題準確判斷,迅速納入且與主線絲絲入扣,推動主線問題緩解深入進行,使課堂主線分明、張弛有度。

在課堂教學中,我提出了這些問題:

第一個環節中有兩個問題:

⑴江南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⑵朔方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這裡的每個問題都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尊重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文字主體,尤其是後面的這個問題“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們的學生,要獲得認識必須從文字的字裡行間去尋找去探究。“滋潤美豔”、“活潑”、“生機”、“熱鬧”、“乾燥”、“升騰”、“奮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詞語句子,在學生完全沉入文字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在第二個環節,師生共同分析了兩種雪的特徵之後,用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追問了一句“魯迅筆下的雪僅僅是雪嗎?”再次促使我們的學生一頭扎進文字,從雪的表象裡思考抽象出內在的東西。這裡的雪不僅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應該是一種情感的流露,一種內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畫面,而朔方:雪和曠野、天宇──孤獨,孤獨中紛飛。此時此地的雪,其實就是魯迅自己的內心思想的寫照。雖然孤獨,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靜、停留?不,它仍然旋轉、升騰,旋轉、升騰。在這個旋轉升騰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雪的精魂,魯迅的精魂。

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所以學生的“走進雪”“走近魯迅”,自然順利,並沒有很大的障礙,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TAG標籤:教學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