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論文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列表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在國中階段的所有課程中,思想品德教學課程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整個國中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創新思維能力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近幾年來隨著對孩子各項能力培養的逐漸重視,在國中思想品德的課程上注重提升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已經成為國中思想品德課的重要任務。本文對通過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措施做簡要的分析論述。

【關鍵詞】國中教學;思想品德;創新思維能力

思想品德課程在國中階段的課程中佔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老師最容易將德育教育融入教學當中的一門課程,思想品德的教學無疑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所以思想品德課程如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現如今的學校當中,對於思想品德課的學習,教師往往都是根據書本上的題材來講解與傳授知識,學生也沒有很好的理解掌握,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這就與我們要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背道而馳了。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所提高,教師就必須重視這一項能力的培養,且在這方面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以下筆者針對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教學進行探究與分析:如何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現狀分析

1.1教學內容過於廣泛

思想品德課作為國中的一大課程,其中涉及到的教學內容非常多,雖說思想品德課都是針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的發展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但是現階段的學生思想仍處於跳躍性的階段,他們的基本價值觀仍不能完全地固定,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需要教師有側重點地將學生引導到與其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知識點上,從而更加有利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2應試教育仍存在

我們國家新課改已經在國內大部分普及了,但是在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應試教育的現狀仍存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學中不乏有較為明顯的應試教育傾向存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註重學生的考試分數,在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這一方面認識不夠,從而在上課時往往就忽略了這一能力的培養。

1.3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坐著聽或者做筆記,這樣的教學方法自然有它的好處,但是久而久之就顯得較為單一,一直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學生也會漸漸失去興趣,這樣大大不利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適當地改變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知識點掌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4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隨著我國進行課改後,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仍沒有具體落實到,許多教師們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主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以高分為目的進行教學,也沒有意識到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與教師本身也是息息相關的,從而在日常的教學上並沒有在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上給予過多的重視。

2.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具體方法

2.1學好基礎知識,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學好基礎知識是提升任何一項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思想品德教育課中,首先更要掌握思想品德課中的知識點,這些基礎的知識點具有很有價值的作用,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起到促進的作用,促進了學生德育思想的發展。教師根據教材、依託教材,根據教材上的知識點將德育知識教授給學生,在此基礎上再給予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自行去領悟課堂上內容的真諦。這樣有基礎地培養避免了毫無目的地去將所有知識灌輸給學生。例如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本中第一單元知識點:責任。教師在進行這一單元的知識教學時,首要任務應該先將這一單元的知識點講解透徹,有效地引導和鼓勵學生吃透、掌握,在此基礎上,再可以引導學生自行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舉出自己在實際生活中與責任相關的例子等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白責任的意義與重大。

2.2多樣化的課堂形式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課堂的上課形式更加不能單一死板。所謂創新,就是要不一樣的東西。課堂教學形式直接影響著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一味地採取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會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務必要重視課堂的教學形式。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九年級中關於“集體與個人利益”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什麼是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他們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等等,針對這一單元的學習,教師可以變換一些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請學生在講臺上表演以本單元知識點為主題的話劇,由學生自行設計劇本與演員,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2.3注重實際活動

在國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往往都會設計有實踐教學環節內容,這一環節的內容不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而是需要學生在自己的課餘時間來完成。主要的形式基本都是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學習。教師要利用好這一環節內容的引導教學,將理論與實際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如在“競爭合作求雙贏”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倡鼓勵學生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通過課後時間去進行社會調查,學生們在此之中可以分工協作,有的負責設計調查提綱,有的負責聯絡走訪物件,有的負責查閱相關資料,有的負責整理與統計資料,學生們將最後的結果進行討論分析,最後在班上評出一組最佳的社會調查報告。在此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對競爭與合作的深刻認識,促發學生髮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去思考看待問題,在訓練其創新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意識到合作與競爭的意義與關係。

3.結語

在學生學習發展的道路上給予引導與支援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需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國中階段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不僅僅是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來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每一學科中都應該融入這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在此科目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決策,這樣的教育方式值得引起每一位老師的重視且在學生的能力培養上付諸實際行動。

參考文獻:

[1]周天巨集。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xx(57):160-161.

[2]藍子瑜。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xx(25):69.

[3]陳濟飛。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11):16.

[4]孫紅梅。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新大學聯考(升學考試),20xx(8):47-48.

[5]於 萍。探討如何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學生版),20xx(3):153-153.

[6]魯建珍。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如何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xx(78):123-123,124.

[7]黃國興。芻議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xx(2):88-88.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二

課改至今已經有十多個年頭,如果說課改前十年給普通一線教師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激情的話,那十年之後的課程改革已經重歸原有的平靜。課程改革的理念似乎不那麼熱烈了,而實際的教學則呈現出新舊交加的兩種情形,也就是說新課程改革的許多理念已經成為現在課堂的一種常見狀態,筆者以為這是一種好的情形,同樣也想借課程改革十年的背景,再談談對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一些認識與思考。

一、學習方式選擇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自主學習成為一種被提倡的學習方式而大受改革者的青睞;但筆者以為看待這一問題需要謹慎,自主學習就一定是好的嗎?對國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而言,筆者以為這個答案是不確定的。因為國中教育是義務教育,其自身承擔著落實國家課程意志的任務。而思想品德的教學則更是承擔著塑造學生思想品德的重任,如果任由學生自主,則其結果一定是不理想的。因為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辨別能力也是有限的,學生自主學習所得出的結果與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想品德課程目標之間必然會存在差距。而這種差距的彌補工作肯定需要教師來完成,教師必須指明學生在某一節課必須完成什麼樣的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在指定了目標的前提下,學生可以經由自主的途徑去獲得一些認識,但這個過程又一定不能少了教師的指導。這就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真正含義所在。

二、課堂活動與否應當取決於學生的學

課程改革另一個鮮明的標籤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於是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坦率地說,相對於傳統教學中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而言,課堂活動是必須的,也是能夠顯示學生學習的本來面目的。但後來人們逐步發現,有些活動似乎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學生活動與否其實並不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這就使得課堂活動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在筆者看來,課堂活動與否,關鍵還是要看學生的學,即學生的學是否需要活動的形式。

如在一次“意志的特徵”的教學觀摩中,筆者注意到上課老師設計了這麼一個活動:讓學生用肘關節夾住自己的筆去寫名字,然後寫更多的字……上課老師很有魄力,留了近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去完成這個活動,而學生的參與度也非常高。聽課教師自然明白教師的意圖,而在課後評課中這一環節引發了聽課教師熱烈的討論。有的教師認為,在寶貴的45分鐘裡用這麼長的時間來完成這個活動沒有必要,太過浪費;也有的教師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新課程強調學生的活動。筆者對這兩個觀點表示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筆者以為一個活動時間的長短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活動的設計也不在於新課程改革是不是強調活動,筆者以為關鍵應當看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於本節課“意志的特徵”而言,需要學生能夠體驗到意志發揮作用的情境,這就需要一個特殊的,能夠讓學生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動。而教師設計的活動恰恰是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通過近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認識到意志能夠發揮的作用,通過後來介紹他人的事例更加讓學生意識到意志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這樣的認識正是來源於學生活動,因此筆者認為這一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學,因而是有價值的。

三、講授還是探究應當來源於學生的學

講授與探究是相對於教師的教學方式而言的,顯然,講授是以教師的講為主,而探究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國中思想品德是一門需要講的課,這是傳統認識,但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人們發現如果能夠讓學生去探究,則生成的認識更加深刻,更能影響學生的實際行為。那麼,在實際教學中到底是應當講授還是應當探究呢?筆者覺得關鍵還在於對學生的學的判斷。

以“擁護黨的領導”(蘇教版九年級第八課)教學為例,學生對本課的主題顯然是不陌生的,因為從小接受的就是這種教育。而對於國中生而言,教學的難點也在這裡,由於之前的教育都是“接受”性質的,學生對為什麼必須擁護黨的領導的認識其實還有可能是不深刻的,再加上現代多元社會的各種思潮,國中學生對一些認識的模糊也促使本課的教學不能再採用講授的方式,筆者的觀點是應當採用探究的方式。

而探究教學的進行就意味著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料,讓學生通過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史,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史,去發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讓中國的發展取得經濟總量全球第二的成績等。

綜上所述,雖然課程改革邁入第二個十年,但教師的反思卻應當永不停止。特別是對於思想品德的教學而言,只有反思不停止,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需要。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三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及國家有關部門的普遍關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起著引導、保證和促進順利實施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開創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的新路子是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舉措。

一教學中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礎,也是正確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

素質教育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前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為核心的現代教育,它的內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身體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勞動技能素質教育和藝術審美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方法、學會生活自理、學會勞動技能、學會創造技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基礎,在素質教育的內容中思想品德素質教育是順利實施其他素質教育的基礎,良好的思想品德已成為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那麼他也不能更好的為集體、為國家服務,更談不上作什麼大的貢獻,因此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礎,也是正確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21世紀的今天,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使傳授科學知識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品德教育才可知可感,體現有血有肉,學生才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只有這樣長期的日積月累,品德教育才能潛移默化,做得紮實有效,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堅定前進的信心和步伐,逐漸鞏固優良品德,經得起實踐經驗的嚴峻考驗和鍛鍊,產生判斷走正確方向的能力。從而可知,教師要定期對學生進行明辨是非的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讓他們從心靈深處與品德不良者保持一定距離,決不能沾染壞習氣、壞作風,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合格學生,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學好本領將來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

二教學中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現實需要

重視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是他們健康成長的現實需要,因為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教育的靈魂,是學生形成良好學風的保證。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長身體、增知識、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思想單純、好學上進、對未來充滿幻想、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思想品德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品德的教育,以基礎的道德行為和養成教育為重點,按照教育部頒佈的一系列思想品德工作的規章制度,著力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針對現在部分學生從小嬌生慣養、狂妄自大、我行我素的特點,進行及時的品德養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習慣的養成,既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人格品德形成的關鍵,教師對青少年學生從最基本的學生自律、待人接物、文明言行、儀表儀容、尊老愛幼、遵章守紀、社會公德等主要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文明禮貌、行為規範和基礎的品德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和審美觀,成為祖國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三教學中堅持正面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的要求

青少年學生的情緒和感情不夠穩定,處於過渡時期,有些學生不善於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有時為一點小事而傷心或大發脾氣,有的學生時常被悲觀、孤獨、緊張、煩惱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注意力分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堅持正面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的要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校園內升國旗、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的影片、大唱革命歌曲、學習先進英雄事蹟、舉辦牆報專欄宣傳、鼓勵每人做一件好事等有益的教育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文明守紀和革命理想的前途教育,使學生提高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認識,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懷,鍛鍊學生的思想意志的堅定力,真正發揮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國小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四

國小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國小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摘 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課堂是枯燥抽象、空洞無聊的代名詞,想要提高課堂實效,需要讓思想品德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樂意上思想品德課,並自覺做到知行結合。筆者在實踐中,恰當運用行知思想,儘量使自身的教學藝術一些、靈活一些、實效一些,使學生的體驗更深一點、動更強一點、導向更正一點、行為更多一點,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行知思想 思想品德課堂 活潑

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戰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可在不少學生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課堂卻變成了枯燥抽象、空洞無聊的代名詞。思品課上,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現象屢見不鮮。讓思品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樂聽、願學,提高思品課堂的實效迫在眉睫。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推陳出新,建立新的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他們成為創造型人才。我巧妙運用行知先生的思想,使思想品德課堂活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發興趣 活化課堂

陶行知先生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不可分離。”“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各科教學都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喚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攪活一池春水,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

1.巧用設問 活化思考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思考是學習的靈魂,是開啟通往科學之門的鑰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促進他們善於思考,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巨大潛能。恰當的提問,能啟迪學生勤思,這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教學的啟迪者——教師,在課堂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創設引發學生大膽思考的切入口,抓住時機讓學生去質疑去解疑,變過去的機械學習為主動探索求知。我在教學中經常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精緻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養成學生善思勤問的好習慣。

我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學中講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層層遞進設計了幾個小問題:(1)我國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可不可以一起直接討論決定國家大事?(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是什麼?(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怎樣確保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4)聯絡實際說明這一制度該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又聯絡國外的總統制、立憲制,設問:(1)我國可不可以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2)與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結合歷史知識,談談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這些設問,既有縱向深度,又有橫向比較,並注重多學科知識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絡,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思維活躍,大膽思考,帶給師生不少意外的收穫。

2.巧用幽默 活躍氣氛

思想品德課在很多人的認識中,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巧用幽默技巧,活躍課堂氣氛。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畫等都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讓學生從笑聲中明白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如講解中外文化差異時,我講了“望文生義”的小幽默:一位自命中國通的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時說:“中國人把物品稱為‘東西’,例如電視機等。但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東西,我自然也不是東西!”。通過這個小幽默讓學生明白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語言,語言的不同也表現了文化的差異和多樣性。在詼諧幽默中,氣氛活躍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加深了。

3、巧用音樂 活潑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遠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為了強化政治理論教學,在上課時適當引入音樂,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心聲召喚學生、教育學生,引發其對科學理論的共鳴,可以使思品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例如在講有關黨的知識點時,讓學生集體吟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啊,親愛的媽媽》、《走進新時代》等歌曲,並及時補充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光輝業績。同學們聽得嚴肅認真,群情激昂,其豪邁心情也油然而生。在歌聲中,黨的形象高大起來,神聖起來。又如講環境問題時,我播放了《美麗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這些歌曲不僅激發了學生珍惜、熱愛美好環境的熱情,而且也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鬥爭的決心。

二、突出主體 活化能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陶行知先生要求我們改變課堂教學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要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為使課堂教學變成互動式教學,促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轉為主動參與、主動學習,教師應尊重和賞識學生的獨到見解,要認真傾聽,正確引導,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學生的主體參與。

1.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空,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在講授 “男生女生”這一框時我採取分組合作的形式,設計了“才華才識展示”、“問題創意展示”、“金點子展示”等環節,讓學生在閱讀教材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在男女交往問題上存在的疑慮,併為當前男女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等,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創”的精神得到激發,也在自己的積極參與中理解了男女交往的重要性。這種教學不求講深講透,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

2.營造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營造多向互動的空間

現代社會心理學表明,學習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改善人際關係,同時有助於拓寬思路,擴大視野,促使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認識理解事物。小組活動中大家各抒己見,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完成課堂任務,促使學生動腦想、動手做、動嘴問,從而使教學內容入耳入腦,內化為正確的觀念。

思想品德課的基本理論,若從正面講解,學生有時難以接受,但若採用“辯論會”的形式,通過辯論讓學生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因為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筆者在講解“談社會理想,樹堅定信念”時,採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事實證明,通過辯論,既完成了思想品德理論的傳授,又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通過課堂授課方式的調整,使思品道理生活化,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思品課自然受歡迎了。

三、聯絡實際 活化行為

陶行知先生一貫主張:“凡是能讓學生親知的,就要儘量讓學生動眼去觀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社會實踐憑著其應用性、實踐性的突出特點,成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會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成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如在講“改革開放”這一內容時,我採用了讓學生“現身說法”的形式。課前先讓學生調查其祖輩、父輩的生活經歷,請他們談談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興致勃勃,各抒己見,從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談了改革開放的變化,此時得出結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學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說服力。這樣,學生在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中,培養理論聯絡實際能力,注重“知行統一”,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從課堂小空間變換到社會大空間,在更鮮活和更立體的生活面前,學生所學知識不斷得到再加工和再加強。

講到孝敬父母、誠信、寬容等知識時,我佈置學生蒐集相關資訊,留意自己及身邊人日常言行,說出其中的不足,及應當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在實際中運用及踐行的自覺性。

四、廣用資源 活化知識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新課標也指出:國中生逐步擴充套件的生活是本課程的基礎。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把握時代脈搏,還要指導學生廣泛利用身邊資源進行學習,如認真研讀《時事》、《半月談》、《參考訊息》、《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這樣既擴充套件學生知識面,又引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在班內舉辦一系列活動,如舉行“法律知識知多少”競賽、>演講比賽、思品小論文評選活動等,讓學生從生活中、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感悟人生的真諦,找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支撐點。中學各學科之間是融匯貫通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課講成純理論的條文,而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起來講解。在這種綜合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通過各學科知識來理解思想品德課教材的知識點,又用思想品德課的辯證思維方式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

總之,“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因此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授人以“漁”為原則,活化思想品德課堂,提高教與學的實效,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金林祥,胡國樞,屠棠。當代中國陶行知教育思想實驗研究[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xxxx8.12.[2] 徐明聰。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庫[C]。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xxxx9.3.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五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國中思想品德教學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許多學生在上思想品德課時求知慾望不強,參與積極性差,上課發言的學生也寥寥無幾,讓眾多思想品德課老師們都發出了"現在的思想品德課難上"的感嘆。如何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課堂,自然也成了老師們討論的熱點話題。根據本人的實踐、觀察和體會,認識到如果把商界廣泛應用的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時儘可能的"鬥"起來,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競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如果學生對某種認識活動產生了興趣,它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當前的國中思想品德教學遇到的困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方式過於呆板陳舊,能吸引學生的東西不多,更談不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人去年有幸觀摩過劉振南名師的一節課改觀摩課,我發現整節課每個學生都興趣高漲,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他教學成功的一大法寶就是善於運用競爭機制去啟用課堂、啟用學生,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從課前預習到講授新課到作業佈置,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競爭"的味,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因此,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只有巧妙地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堂的熱愛。

二、"競爭"有利於啟用學生的好勝心,營造寬鬆活躍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一顆好勝心,都想在大庭廣眾下表現自己,想得到大家的認同與讚揚。學生如果有了好勝心理,就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競技狀態到最佳水平,以保持領先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並在不斷的調整過程中超越自我。實踐證明,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更容易啟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更能營造出融洽、和諧、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比如,我在講解八年級上冊《平等尊重你我他》時,為了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關心尊重殘疾人,我讓兩個學生扮演盲人,矇住眼睛到講臺上抓蘋果,看誰在沒外人幫助的情況下更快拿到蘋果。表演完後再讓表演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又活躍了課堂,同時又實現了競爭表演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學中適時採用"搶答""競猜""爭上游"等方式去"刺激"學生,往往能減輕學生怕回答的心理壓力,激勵學生爭取更好地表現自我,進一步調動學習的熱情,掀起課堂學習的高潮。

三、"競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潛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要求人們必須在競爭中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而現實中,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生活的富裕,很多學生出現了過於依賴家長、依賴別人的心理,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學習上不主動,不積極,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精神。因此,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競爭意識的培養。課堂教學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擂臺賽""精英賽""小組賽""辯論賽"等方式,就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能讓學生暢所欲言地傾吐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強其自信心,在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驅動下的主動學習,就能實現激發潛能與創新力的完美統一。比如,我在講《防範侵害,保護自己》時,就是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然後就"發生火災時怎麼辦""遇到地震時怎麼辦""遇到泥石流怎麼辦""遇到恐怖襲擊怎麼辦"?讓學生提一些具體的應對方法,提的方法多者為獲勝,各小組的每一個成員,為了自己的隊能取勝,都在認真地思考著每一個問題,交流中學生也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教學效果非常好。實踐證明,競爭意味著對人潛能的釋放,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奮發向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競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當今時代,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團隊精神,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個人才華,實現自身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團隊的創造力,形成文明、和諧、團結、高效的集體。然而,我們現在的一些學生,集體觀念淡薄、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這些學生越來越強調個人能力的提高,卻忽視了團隊意識的培養。甚至不少人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準則,卻不屑於"眾人拾柴火焰高"等古訓。而教學中引入小組競爭機制,能使許多學生認識到集體中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只有取長補短、團結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績。這樣他們樂於接受不同個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於別人的特點,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對集體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歸屬感和自豪感。比如,我在講《網路上的人際交往》時,我組織了一場接力擂臺賽,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要求正反雙方就上網的利與弊,輪番闡述自己一方的觀點,要求每個成員只能上臺闡述一次,然後根據參與發言的人數的多少、效果,來決定勝負。這樣,兩大組的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都在分享自己查詢到的資料。在活動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場景,比賽中一方隊員闡述完後,另一方的一個後進生匆忙上陣,可上去後又不知說什麼好,最後竟然在講臺上哭了起來,顯然這種為榮譽而戰、為集體而戰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

可見,在課堂中引入競爭機制,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他們會對集體的事情熱心參與,為集體的成績、進步而歡欣,為集體的困難、挫折而焦慮,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總之,只要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大膽創新,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引入競爭機制,就能化解當前思想品德教學中遇到的困境,真正實現"教"和"學"的統一,使每個學生在"競爭課"中都"學"得開心,"玩"得開心,從而真正打造出高效實用的精品課堂。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六

“辨、評、導”在思品教學中的運用 自1987年下半年以來,我校著力開展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研究。我們深切地感到,當今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社會環境也變得較為複雜。如何提高思品課的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學校德育主陣地的教育作用?實踐證明:改進思品課的教學方法,將“辨、評、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有助於發揮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所謂“辨、評、導”,即依據思品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日常行為和思想認識實際中的熱點、疑點或難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明辨是非,評說理由,教師及時導行,促使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發展。

一、蒐集素材,形成“可辨”樣例

這是吸收和處理資訊的過程,是實施“辨、評、導”的基矗根據思品課的具體教學要求及內容,聯絡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收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例項,教師將這材料進行歸納、綜合、加工,形成帶有普遍意義的“可辨”樣例。

從獲取素材的途徑看,教師可通過有意觀察、問卷調查、家訪、交談等方式獲取,也可是學生在家裡或社會上的表現。

例如:教學《勝不驕,敗不餒》前,可將本課內容引伸到學習中來,召開部分學業差生座談會,讓他們暢談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的心情及想法,根據他們的心理,教師總結出學業差生在學習遇挫時的一般心態,形成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供“辨、評、導”的樣例。這樣來自學生、貼近學生年齡特點和思想行為實際的樣例,更易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形成良好的“辨、評、導”的氛圍。又如:教學《敢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英雄戰士徐洪剛》時,教者可收集丹陽市皇塘鎮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創設情境,評說“可辨”樣例

評說樣例,是“辨、評、導”的中心環節。在思品教學中,教者通過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特寫的情境中,結合自己的理解或體會,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啞劇、童話劇等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教《愛護花草樹木》一課時,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小組讓一名學生扮演“小樹”,伸出雙臂當“樹枝”,讓幾位同學把沉重的書包掛在“樹枝”上,還使勁搖動。“小樹”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學生親身體驗,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判斷這種行為是否正確,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認識,使學生從中悟出“要愛護花草樹木”這一道理。

(2)辯一辯,議中悟真。“真理越辯越明”。在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辯論,各抒已見。如教學《愛護班級榮譽》一課時,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樣例:“學校衛生員檢查我班衛生情況,小明發現座位下有一張廢紙,他立即用腳踩住,沒讓衛生員發現。結果,衛生員表揚了我班衛生工作做得好,還給我班加了衛生分”。我引發學生討論:“這是愛護班級榮譽嗎?”學生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展開舌戰,各擺理由。教者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學生感到:愛護班級榮譽要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掩蓋存在的問題,只有敢於承認問題,才有改正的決心。樣例中的小明有愛班心,但行為是不對的。這樣,通過辯論和教者引導,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識。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國小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在思品教學中,幻燈等電教手段來展現樣例,教育效果會更好。如教學《要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新市口人走車行的交通情況錄影,讓學生判斷誰走得對?

為什麼要這樣走?有沒有走得不對的?為什麼?由於錄影貼近生活,學生較易辨別,並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較深刻。這樣,比簡單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還可以通過“聽一聽”、“訪一訪”、“問一問”等途徑,讓學生明白事理。

三、注重實效,指導行為實踐

(1)導行要從實際出發。一是因內容而異。思品課的內容涉及面很廣,有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有引導學生培養精神品質鍛鍊意志的。不同的內容,在導行時,要提出不同的具體而明確的操作點或訓練點。二是因人而異。每位學生的行為能力是有差異的。

導行時,應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勞動最光榮》一課,在導行時,我瞭解到有的學生已會燒飯、做菜、洗衣服,而有的學生連掃地、洗紅領巾這些簡單的活都不會幹。於是,我便分層要求,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參與勞動實踐,逐步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導行要注重落實。落實不僅表現在明確具體的要求上,還表現在督促檢查上。特別是對學生的行為過程要進行指導,使學生逐步達到導行目標。如教《爭做合格的國小畢業生》後,每一個月,我們都要求學生根據自定的奮鬥目標對照檢查,有時教師還進行必要的考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之處,闡明今後努力的方向。對於一些容量較小的導行,教師可進行現場指導。

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論文 篇七

《國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

摘 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國中思想品德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新時期,新要求,對於從事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純粹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真正的促進國中思想品德的教學發展。

關鍵詞:國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現狀;環境;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2-047-01

眾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對於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國中階段的教學應該把思想品德學科放在教學的首位,而現狀卻不容樂觀。作為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師應該正視目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加大對於思想品德課程的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營造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調動激情,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的教學,以及參閱大量的文獻,對於新時期國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有陣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一、正視目前思想品德教學的現狀,方能加以重視改變

國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目前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制約著思想品德教學的發展。很多教師不予重視,在此,作為一名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了兩點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社會的因素。目前社會上有許多不良風氣嚴重的影響學生的發展。現代社會有兩個強勢的組織型別,一個是官僚機構,一個是商業機構,這兩種機構對待道德的態度是一致的,即擺脫道德的束縛,消除道德壓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在學校我們會向學生傳播有關職業道德的資訊,這些資訊都是正面的,有利於社會公共利益的,但是一旦學生進入職業領域,他們就不得不為組織規則所束縛。思想品德教學畢竟不是在為學生構建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它必須要面對社會,面對社會帶來的挑戰,這是目前學校思想品德課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新媒介建構的虛擬現實與現實社會的運作邏輯不一致,使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難以提高。處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其價值觀並未完全形成,還是比較容易受網路話語的影響。因此,如何消除網路所帶來的消極效應是當前學校思想品德教學無法迴避的問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抵消了思想品德教學的正面效果這一點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家長自身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觀的多元化在無形中影響其子女的道德觀。思想者品德教學不同於其他的學科教學,它的教學主體不僅有教師還有家長。在課堂上,教師按照傳統的道德準則來教育學生,而有的家長可能按照他的道德觀來教育孩子。教師教育學生上車要給老人讓座,家長卻帶著孩子跟老人搶座位。家長的這種做法對思想品德教學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如上兩個方面只是本人的總結,還不是很全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是是本人精心的總結,希望廣大工作者能夠認真研讀,加以指點,共同認識目前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從而提高大家的重視度,加大對於思想品德的投入,提高教學能力。

二、重視和諧民主教學環境的構建,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剩下環境因素了。心理學家也曾做過研究,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兩到三倍的記憶力。因此,對於國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我們必須重視和諧平等教學環境的構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根據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創設輕鬆快樂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切實做到寓教於樂,真正提高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效果。作為每一個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成年人,現在認真地回憶一下,當時學得最好的課程,其實就是那些對學生真正地關心、與學生打成一片、具有強烈的親和力的教師所教授的課程,而表情冷漠、嚴肅刻板、拒學生於千里之外的教師,無論板書多麼工整有條理、理論知識多麼淵博、普通話講得多麼標準流利,學生從心理上仍然將其拒於心門之外。

因此,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培養自身的親和力,積極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自己當成課堂教學的一份子,才能放鬆心態的去迎接知識,才能真正的做到自主學習,只有這樣,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

三、重視教學方法的作用

方法,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在此不得不提。而對於國中階段思想品德教學,方法就變得極其重要。其實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十分枯燥,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課堂教學沉悶。因此,我們教師要重視方法的作用,合理的使用,提高教學效果。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格局。尤其是要充分運用現教育技術手段,把那些過於理性的理論變為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就會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活起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強大的互動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被動的機械記憶為自覺主動的學習,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及時更新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學習中倡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讓學生敢於對教材、對老師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去探索、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與分享,培養其科學的態度。同時重視課堂與社會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體現。同時創新就源於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絡時政、聯絡生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模式方法對於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意義很大,我們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能力。

總而言之,新時期,對於國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我們教師要引起極大的重視。正視目前的現狀,不氣餒,相反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構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加之優秀教學方法的使用,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能力。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篇八

摘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擴大。然而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由於嚴重脫離實際生活,致使很多學校的思想品德教學形同虛設,不僅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同時還會因為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產生牴觸心理。因此,相關教師要在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將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中理解和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以此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索研究

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簡單來說就是要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將所需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並通過這一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情,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時的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加大對生活化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

在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讓整個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也能得到有效調動,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並真正地愛上學習,愛上思想品德課程,提高自我修養。第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學模式,它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同時還能在教學過程中緩和師生關係,讓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第三,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通過學習來了解目前社會上提倡的優良品質。讓學生下意識地去學習國家的優良傳統,從而實現自我品德修養的提高。由此可見,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連,對整個國中思想品德課程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現狀

在生活化理念還沒有提出之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會採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只負責將知識“講”給學生,而學生也只能被動地去“聽”,並聽從教師的指令去“背”。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由來已久,學生已經越來越提不起學習的熱情,甚至有些學生會厭惡學習,覺得學習思想品德沒有意義。與此同時,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於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對教材內容中重點難點的掌握程度等,這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漸漸將時間以及精力侷限在書本上,嚴重脫離實際。另外,傳統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形成固定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無法在心靈深處對知識產生求知慾,長此以往,學生會變成一個個機械記憶知識的容器,這與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馳,從而影響到學生今後的發展。

國小思想品德教育論文 篇九

國小思想品德教育是國小教育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小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課程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了國小生德育水平,對有效培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接人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對於國小生形成道德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國小思想品德課程已經成為國小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過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國小教育開展感恩教育對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擴充套件積極的人生態度有著積極的意義。

1.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方法,通過國小生的自身感受體會來自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讓國小生感知來自挫折、失敗和痛苦等,並最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教育。國小階段的感恩教育通是指在國小時期,學校創造某種合適條件、環境與活動,讓國小生與父母、同伴、集體、社會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觸,啟發學生體驗、感悟父母、同學、集體、社會、自然環境等對自己的恩情,並自發的將內在感覺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促進國小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國小生養成良好的感恩的心態,讓感恩成為國小生自覺的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活動。然而,現在的國小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低位非常高,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從小得到太多的寵愛,助長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對他人的關愛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國小生對父母的愛不領情,不道謝,對教師的付出,也認為是天經地義,情感淡漠;對同學的幫助,往往是理所應當,習以為常,從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不懂得關心別人、社會責任感差等性格弱點,因此幫助國小生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誨之恩和社會的關愛之情,增強他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是十分必要的。

2.感恩教育對國小思想品德建設的意義

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在人生髮展關鍵時期的國小教育階段非常重要。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與落實,國小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政府、社會、家庭的極大關注,它將影響國小生今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國小感恩教育的實施是孩子成長的必須,要積極挖掘利用各種感恩教育資源,力求使感恩教育目標突顯生活化,並切合各年齡層次國小生學生的特點,便於實際操作。作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國小階段的實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促進學校建立感恩教育機制

感恩教育是一個周而復始、不斷迴圈的動態過程,如果只求一階段的熱度,會大大影響感恩教育的實效。國小生思想品德習慣的塑造與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和反覆的過程。感恩意識、感恩心靈、感恩習慣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離不開系統的學校教育,離不開實實在在的生活實踐,需要給予學生長期的薰陶、影響,允許學生反覆磨合,慢慢積累,最終內化為國小生的一種道德品質。自然而然地外顯於國小生的行為之中。國小感恩教育的實施有利於促進學校系統地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從主題教育的設計、學科滲透經驗的積累、校園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結合低中高年段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不同的年齡特點。多管齊下,分層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學校感恩教育體系,真正做到將感恩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將感恩思想根植於學生的心靈,為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感恩情懷、感恩行動打下紮實的基礎。

(2)促進學生感恩素質發展

國小階段是一個人道德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感恩意識、感恩情懷、感恩習慣的培養應該從娃娃抓起。紮實、良好的感恩教育能為一個人的道德發展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感恩習慣,知恩、識恩是基礎,國小感恩教育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留意、去發現,來自他人的關心與服務:如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爺爺奶奶、保姆阿姨的接送,老師每天的諄諄教導等等。感恩教育作為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對於提升人的境界和品位有著重要意義。學校經常性開展生動、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有著積極的作用。

(3)有助於改善學生的言行舉止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能夠激發孩子們內心的仁愛之心,讓他們由原先的“自我”變得學會關注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國小感恩教育活動除了能給學生一雙知恩識恩的智慧眼睛,更能給予國小生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擁有一顆感動的心,引導學生學會為他人著想,如在春天的季節觀察冒芽的綠葉,讓國小生感受大自然給予人間的美麗與愛;觀察清潔工人打掃走廊、廁所,體會勞動的艱辛等等,讓國小生自己思考,激發學生自省、進行自我教育。國小生們只有當他學會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才能有精神力量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3.感恩教育在國小思想品德建設中的方法

近年來,不少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內容的感恩教育活動,如為父母洗腳活動等,這些活動的確增強了學生、家長、教師這方面的意識。然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三分熱血就立竿見形的,根植一種思想、情感、形成一種品格於孩子的心靈深處,遠比傳授知識來得困難。要在豐富、多變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來培育國小生思想情感,感知感恩過程。

(1)處理教材,用活教材

國小生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新課標提倡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課本,既善於利用課本,又要跳出課本。課堂既應包括課本內容,又應充滿現實生活中的感恩內容,這樣才會給學生親近的感覺,才能將感恩教育根植於學生心中。不同地區的學生對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的體會是不一樣的,對農村國小生而言,難度過大,蘊含的思想內涵較深的、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可適當刪減,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內容可適當增加;對城市國小生來說,展現獨生子女自私、狹隘、孤僻、脆弱等性格弱點以及糾正方法教學內容可適當增加等等。

(2)在生活中感知感恩

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經歷,用心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鬥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內心世界,豐富情感世界,變得敏感、細膩。現在的國小生受到長輩太多的呵護,把長輩給予自己的關懷和疼愛看做是理所當然的,往往覺察不到長輩的辛苦和勞累。在感恩教學中,為使國小生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可以組織了他們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比如讓國小生代替父母安排家裡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間,然後課堂上,讓學生相互交流彼此之間的感受,體驗腰痠腿疼的真切感覺,從而讓勞動的辛苦、父母的關愛深深地烙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裡。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如何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家人的關愛。通過心靈交流,讓國小生幼小的心靈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愛是多麼偉大,回報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3)進行開放式的教學

教師在國小生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在國小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把時間交給學生,以學生以中心,關注學生的發展,搭建學生感恩教學交流平臺,轉變以前的單純灌輸說教式教學。在感恩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具體感恩活動之中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開放式的感恩教學過程,比如將感恩情景劇、感恩小品表演、感恩辯論會等活動形式應用於課堂,來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另外在教學中還可以走出教室,走進社會中,調查社會中現象,觀察和學會體驗現實生活的感恩現象,以學生的直接參與學習實踐代替教師單調乏味的空洞說教,在社會活動中形成道德觀念,不斷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國中思想品德教學論文範文 篇十

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本中編排了不少與學生生活中所見所聞相關聯的內容,其內容貼近實際,是幫助學生深化吸收課本知識的有效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聯絡教學實際,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把握年齡特點,按照課本上提供的內容和活動形式,適當安排學生開展一些社會活動,例如拜訪革命先烈紀念館、組織街頭社會調查、開展學習道德模範的主題班會等等。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零距離接觸了社會上的各色人物,瞭解了社會各界的真實狀況,明白了學習思想品德要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在認識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和水平。例如:在教學“法律保護我成長”時,除了要把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全介紹給學生之外,還可以聯絡一些社會上危害青少年人身安全的案例,要求學生結合在課堂上學習的法律知識,開展“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實踐活動。根據教師的相關安排和要求,學生們有的上網查閱相關案件的資料和圖片,有的在學校圖書館裡尋找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白了學生在受到社會上不法分子的侵害時,學校所應採取怎樣的救助措施,家長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學生自己應該作出什麼樣的反應。這樣的實踐活動無疑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活動中自主體驗

在活動開展起來之後,教師除了要確保活動的廣泛性之外,更應該讓學生保持專注度,深入參與到活動中去,確保取得高質量的活動效果。新編思想品德課本中對於學生參與活動後是否有所收穫,作了重點強調。參與、探索、思考是開展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動過程中自主體驗道德的衝擊。在安排活動內容和步驟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以及當今的社會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良好品德的養成就在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培養。例如:為了增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增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開展名為“我愛我家”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對父母敞開心扉,把自己想對父母說的心裡話寫成信,裝在信封裡,由教師鄭重地教給家長,告訴家長這是自己孩子內心的呼聲,從而讓家長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開展親子交流,與自己的孩子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與對話。另外,針對那些與父母交流太少,平時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更要重視他們和父母的交流工作,讓學生自己體驗到活動的意義。

三、開展事例評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思品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可以理解為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社會問題的能力,從身邊的各項小事中感悟出道理。教師要善於引導和發掘,引導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中萬千百態,在每節課抽出一定的時間,選幾個學生來回憶自己在生活中印象深刻、值得思考的現象,說出自己的看法,內容要真實客觀,時間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長,一兩分鐘就足夠,最好讓全班學生輪流發表,儘量保證每一位學生都獲得發言的機會,然後再讓全體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再發表自己的想法,點評發言學生的發言內容,教師再加以引導,最後達到共識。例如,有一位學生評析了小區裡一些婦女在公園的人工湖裡洗衣服的現象,他從保護環境和節約用水的角度去評析,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結合《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按照法律上的規定,去分析哪些現象和行為是遵循了保護環境的原則的,哪些是違反了相關規定,是要被取締的。假使學生覺得生活中的事情太過瑣碎,難以提取為案例拿來評析,那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去閱讀報紙,多看新聞,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去評判是非對錯。事例評析活動,是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感悟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四、促使學生道德踐行,初步感悟人生價值

實踐活動要能夠讓學生樹立起服務社會的意識,並能夠落實到行動中去。服務社會的形式有很多種,有社群公益、關愛孤老、普法宣傳、環保活動、協管交通,還有各種志願者活動等多項內容。公益活動的目的是在社會上發揚奉獻精神,提倡關愛互助的良好風氣,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組織國中生參加這樣的活動,看起來似乎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其實完全可以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的,例如可以在課餘時間安排學生參加街頭環保宣傳,組織一日愛心捐助等。此外,思想品德的課程內容也可以與之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後,不妨在課後時間組織學生去探望城裡的敬老院,讓學生當一次關愛老人的志願者,陪老人在陽光下聊聊天、說說話,替老人梳頭捶背,幫老人的屋子打掃乾淨,在這樣的志願者活動中,讓學生明白每一位老人都是值得去尊敬和關愛的,讓他們在關愛老人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短暫和時間的流逝,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體會人生的真諦,懂得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道理。服務社會是思品教育核心內容的體現,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

五、總結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要緊密結合實踐活動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能夠讓學生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特別是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意義。思想品德教育是要培養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積極向上的好學生,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要結合實踐活動做好思想品德教學工作。

作者:石可偉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海中學

第二篇:國中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淺談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1、用愛與尊重構建國中思想品德課堂

思想品德教學最終是要引導學生認識真善美,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引導和規範自己的行為。國中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思想品德教師作為學生思想的引導者,應該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思想發展,用對學生的愛、關心和尊重來構建課堂。思想品德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由於學生和教師之間總有一道看不見的屏障,這道屏障裡有身份的差別、年齡的差別、思想的差別等,只有打破這道屏障,教師才能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才會更加相信教師,容易接納教師在課上講授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照顧到每位學生的想法,對於學生的不同理解能力,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都能理解課堂知識,從而願意學習思想品德課程。

2、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構建思想品德高效課堂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主要體現在課堂構建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定上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選擇真正能讓學生產生觸動的內容來進行講解。課堂的構建主要有三個階段:備課,上課和課後評價。備課階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課本中的知識備好,同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一些適合的案例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拓展,設定好課堂上需要提問的問題和課下佈置的作業等。在上課時,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同時邊講課,邊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路進行內容和進度的調節,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吃透學到的知識內容。在課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業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並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多關注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進行課下補習。

二、多種教學方式的使用,提升課堂有效性

新課改實施後,國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式日益豐富,更多新的方式應用字教學中,並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以下三種教學方式,對於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的提升有比較大的幫助,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是比較常見的,但是有些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方式時,方法比較老套。在思想品德的課本上結合每節課的學習都有一些相應的例子,但這些“經典案例”比較老套,經常是古人的例子或者是大發明家、政治家的例子,再或者是“某人”這種編出來的例子。國中生接觸的是一個真實的豐富多彩的世界,教師也應該以課本案例為方向,來補充一些切合實際的、能夠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國中思想品德教材《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們熟悉的籃球明星林書豪的成名經歷來作為案例。通過這種貼合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們積極學習的態度,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深意,提高教學效率。

2、探究式合作式教學

探究合作式教學是將探究式教學和合作式學習相結合。對於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構建來說,有很多內容是需要學生們進行思考的,也有一些內容是需要學生和老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出最合適的答案。比如針對“老人在路上摔倒該不該扶”的熱點話題,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還可以將班裡的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指導學生最終得到一個既符合倫理道德、又能保護自己的答案。

3、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現在中國小課堂上的常用輔助教學方式,雖然教師們現在基本都會製作多媒體課件,但是如何充實多媒體課件,不至於讓這一個手段淪為課本的副本是每一個教師需要用心研究的內容。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有些知識點也比較散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情況進行合力構建,因此,多媒體課件就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課堂模板。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在由多媒體構建的相應情境中,學生們可以跟隨教師的講解來進行思考,提高教學效率。

三、總結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課的學習是學生在成長階段所必需的,對學生的未來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幫助學生認清真善美,遠離社會中的一些負面的、消極的現象和行為。該課程的教師應重視這門課程的教學,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課本為基礎,以社會實際情況為案例輔助,積極採用多種方式來提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