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論文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列表

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實用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相關的範文。

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實用8篇)

篇1: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

淺談行動研究與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

摘 要:教育科研的熱潮中,行動研究成為幼兒教育改革的必須選擇。

幼兒教師要積極革新觀念,積極探索,扮演好“行動者”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理論聯絡實際,教育結合行動,以研究為平臺,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實現經驗型教師向研究性教師的轉變,促進自身的專業化成長,繼而推動學前素質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行動研究;幼兒教育;專業成長;幼兒教師

國家的發展基礎在於教育,教育的發展基礎在於教師。

幼兒教師責任更為重大,不僅肩負著培養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成長和終身發展的奠基教育,同時肩負著家長們“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殷切期望。

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充分肯定了幼兒教師在學前教育工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指出:“建設高質量的幼兒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學前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

幼兒教師的發展是幼兒發展的前提,幼兒教師自身的發展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我深知幼兒教師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它直接關係到幼兒教育能否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生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但針對目前幼兒教師綜合素質不高、教育觀念陳舊、安於常態不求上進、缺乏對具體工作的科研和創新能力等師資問題,探索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研究通過教師的發展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革新之路,已成為我國幼兒園研究的課題。

我園在兩年多的探索實踐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績,通過行動研究,有效地促進了我園幼兒教師專業方面的成長與發展,提高了我園幼兒教育的質量,推動了我園的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科學認識幼兒教育中的行動研究

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對“行動研究”做出設想,主張實踐者以研究者的姿態參與到研究之中,積極地對自己的境遇進行反思,力圖改變自己的現狀,在研究中浸入實踐者的智慧和能力。

之後,美國的柯雷、英國的斯騰豪斯、埃利奧特、凱米斯等人都對行動研究做出表述,使行動研究的內涵更趨完善。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這樣定義: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

結合“教師本身就是研究者”“教師是實踐者和引導者”的時代需要,筆者對“幼兒教育行動研究”做出詮釋:幼兒教師把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與行動研究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發現的問題,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和解決不斷變化、隨時更新的教育實踐問題,通過反思謀求變革,並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革新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論,指導行動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根本目的。

並對其特徵做出描述:①幼兒教師集實踐者和研究者於一體,教師既要具備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還要具備理論研究的心態和方法,在行動研究中實踐行動與理論研究相結合;②研究問題的獨特性。

行動研究要解決的是隨時可發生的、不確定的變數問題,有著自然性、即時性、突發性的特徵,這也決定了研究的結果具有非普適性,有個案的獨特性;③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終結性。

行動研究滲透在教學實踐中,以能否解決現實問題作為判斷研究成功失敗的標準,理論性的研究報告是對實際行動的過程總結,是附帶產品;④研究方法、措施的即時調整性。

行動研究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行動計劃,以達到最佳地解決問題,保證高質量的行動效果,所以,在研究過程中要對問題、措施持續地反思、探究、研究,力求形成最佳的解決途徑。

二、深層認識行動研究對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價值

1.提高幼兒教師保教的主體意識,激發工作熱情

英國教育學家貝克漢姆指出,教師擁有研究的機會,並能充分利用,不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進教學的技術,而且將使教師工作獲得生命力與尊嚴。

在幼兒教育中進行行動研究,教師會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逐漸將自己融入教育中,改變原來教學的任務執行者的角色,成為幼兒教育中的研究者、實踐者、創新者,擁有積極主動的研究激情和工作態度,喚醒和激發在專業發展道路上的主體精神和意識,確立幼兒教育是一項需要無限追求的事業的理念,增強從事幼兒保教事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幼兒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打造科研型幼兒教師

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在教育實踐中開展行動研究,這也是幼兒教師最有效、最實在的學習方式和發展方式。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通過處理即發性教學問題,提高自身的實踐性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豐富;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行動反覆反思、對照理論科學修改,力求最優化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提升自身的行動科研能力;為了解決問題,教師共同承擔課題的研究,相互合作交流探討中昇華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師在行動研究中發揚愛心,對幼兒關懷、輔導,關注幼兒的心理、思想、學習的傾向,引導幼兒追求積極向上,增進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感情,從中體會到人際交往的真諦。

就像我們園的教師們充滿感情地說:“是園內的科研氛圍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有價值,生活更加充實,更加充滿青春的活力。

我們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反思,學會了研究,學會了在研究狀態下工作。

3.提升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促進健康的師格

長期以來,幼兒教師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和評價,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誤解:幼兒教育不需要專業的知識,幼兒教師就是孩子的保姆,人人都可以做到。

行動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的教師樹立一種科研探究意識,並引導自己積極參與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在探究中懷疑甚至顛覆對傳統的教育理論、教育權威的錯誤認知,從研究者的角度審視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教學行為,通過實踐驗證幼教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最終研究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個性方案,豐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教學理論,由“教書”到“育人”,通過研究優化自己的幼兒教育職業,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增強從事幼兒教育事業的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健康的教師人格。

我園經過一年多的行動研究,多位老師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中豐富教學理論,撰寫研究報告,受到教育界領導的特別關注,並獲得“幼教骨幹”“科研能師”等榮譽稱號,備受社會的尊重和關注,可謂“名利雙收”。

三、有效保證行動研究,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

1.加強科研理論學習,轉變教育觀念,引導專業發展規劃

態度決定成敗,觀念決定出路。

要實現幼兒教育新發展、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教師主動行動研究的三大目標,必須首先讓幼兒教師在思想上明確認識到幼兒教育現今的緊迫形勢,認識行動研究對幼兒教育事業和自身發展的積極作用;其次要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明晰行動研究的基礎知識,做好行動、研究的準備工作;再次要引導幼兒教師根據單位的發展計劃、自身教學水平和奮鬥目標制定出科學的自我發展計劃,實現自身專業發展。

我園利用假期和每週例會組織教師認識學前教育的改革形勢、學習幼兒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理論,深化教師對自身職業與兒童發展、社會進步的認知;並組織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長和需求,制定長短期相結合的發展規劃,為自身的專業發展提供前航的“燈塔”。

如有位新老師就制定兩年內完成從新手到研究性教師的轉變,三年成長為幼教能手、科研教師,並制定了具體可行的計劃和措施。

一位已有25年教齡的老教師認識到不發展專業技能,就會落伍,影響未來人才的發展,為自己確立了研究課題,積極使自己實現從“經驗型”向“科研型”“學者型”的轉變。

2.制定科學的研究制度,落實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如何開展行動研究》中指出:制度是行動研究落實的前提條件。

要使行動研究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必須制定和落實與行動研究有關的各種制度,讓教師的行動研究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我園制定了行動研究的具體操作制度,讓教師明晰對即發性問題的研究過程,具體操作流程為“發現問題-分析、確定問題-制定、實施研究計劃-設計、實施行動方案-評價行動方案-修正方案、再次實施-發現新問題”的迴圈,並要求教師根據自己解決問題的實踐撰寫研究報告;制定日誌反思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服務於行動研究,記錄教師對問題的觀察、分析的靈感和創意、實踐研究的反思,為行動研究提供生動的參考資料,保證研究工作高效進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激勵研究行為,推進專業發展程序

完善的教師評價制度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保證,科學的評價機制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研究活動具有導向和激勵的作用,能引導幼兒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由外控轉變為自控,由被動應對轉變為自主積極地樂行,實現自身的不斷髮展、不斷超越,使教師的專業發展呈現“與時俱進、自主更新”的特性。

我園的獎勵政策和評職稱原則就改變論資排隊的陳舊做法,實施科學創新的激勵機制,傾向於積極從事行動研究的幼兒教師,以此提高全園教師的競爭力、上進心,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推動教師團隊的整體發展。

例如我園只有兩年教齡的劉曉紅老師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實踐行動研究,撰寫報告論文,取得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保教質量的同時獲得全區“研究性”教師的榮譽稱號。

4.積極援助行動實踐,支援研究工作,保證專業成長髮展

教師的行動研究活動是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支援教師積極開展行動研究活動,並提供各種援助,方能促進幼兒園的持續發展。

我園建立教師職責制度,規定教師工作量,減少教師不必要的工作負擔,為教師創造反思、實踐的行動研究時間;對行動研究工作提供經費上的保障,在園內的經費開支中優先於課改研究,將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經費列入園內的總體預算,克服“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加強幼兒園教師資料室的建設,購買幼兒教育理論書籍、訂閱幼兒方面的期刊,完善幼兒園的圖書資料,構建我園開展教師行動研究的理論支撐體系;同時我園還定期聘請有關幼兒教育專家來園對教師的行動研究活動進行指導和評價,促進教師專業的快速成長。

總之,行動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我們幼兒教師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端正態度,樹立研究者的思想,積極投身於行動研究,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理論聯絡實際,教育結合行動,以研究為平臺,實現向研究性教師的轉變,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幼兒教育教學的質量,高效地完成培育未來人才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文 欣.行動研究理念下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J].新課程(教育學術),2009(4).

[2]張曉輝.教師如何開展行動研究[M].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篇2: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

【一】《 本土資源在學前教育遊戲開發中的運用 》

學前教育是針對幼兒為物件開展的教育,是幼兒成長的基礎教育,但是目前在農村中由於幼兒園課程建設不足,制約了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

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農村學前教育機構不重視利用農村本體資源,學前教育機構設定的課程較多,遊戲少且單一,不利於農村幼兒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長。

因此要把本土資源合理的運用於農村學前教育遊戲開發中,能夠豐富學前教育遊戲課程,讓幼兒在遊戲中不斷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計數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一、本土資源應用與農村學前教育遊戲開發中的意義

本土資源從其含義上來講是非常廣泛的一種概念,根據其字面的意思來看可以解釋為從成長的土地上獲取生產或者是生活資料的來源。

本文字土資源指的是開發農村的資源並運用於農村學前教育遊戲當中,從而創新本土教育特色,解決農村學前教育落後的現狀,促進農村教育的順利發展。

本土資源應用於農村學校教育遊戲開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材料等能夠解決農村學前教育中存在的玩具或者教具不足的現狀。

比如說:農村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使幼兒園的數量或者是規模得到擴大,解決農村中學前教育機構不足的現狀。

其次;利用土本資源可以創辦特色教育模式,建立適合農村幼兒園發展的課程遊戲,更加貼合農村學前教育的特點,不僅能促使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而且能夠改變農村學前教育落後的現狀。

再次,利用農村本土資源應用於農村學前教育中,使城鄉學前教育公平的發展,使城鄉人口素質的差距減少,同時又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最後,有利於農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促進幼兒反應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身心全面健康成長。

二、本土資源在農村學前教育遊戲開發中運用的注意事項

目前農村中的幼兒園存在主要問題是幼兒的遊戲簡單、單一,幼兒園設定的遊戲,主要是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遊戲,而且大多數幼兒園更注重孩子的學習,而給幼兒加大上課量,主要由於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教師不善於開發遊戲;二是幼兒園中缺少玩具。

如果能夠把農村中豐富的本土資源充分的融入幼兒園教育開發中,不僅能夠充分的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而且可以使幼兒園的遊戲更加的豐富多采,更好的提升幼兒的反應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一)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對本土資源的利用引起充分的重視

農村中有優良的自然條件資源,風景秀麗、空氣怡人,這都是農村中豐富的本土資源,我們可以成分的利用這些本土資源去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機會讓幼兒更瞭解家鄉,更熱愛家鄉文化。

但是目前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並沒有認識到本土資源多發揮出的教育作用,因此為了讓農村本土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首先我們要改變自身的認識。

充分的認識到本土資源的重要性,比如說:可以帶孩子走進田間地頭讓孩子盡情的感受自然,在自然中接受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當然,對幼兒的教育並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有計劃、有目的的。

可以對農村中的本土資源進行開發、加工。

從而設計成適合幼兒遊戲教育的素材。

(二)注意蒐集民間傳統遊戲

農村有很多的地方特色的遊戲,可以把這些遊戲運用於農村學前教育遊戲開發中,幼兒教師可以對著這些遊戲進行收集與整理,比如:可以利用民間的遊戲融入遊戲開發中,加強對幼兒的身體鍛鍊,農村遊戲中有追影子、跳皮筋以及收漁網等遊戲,

只有學前教育機構有足夠的場地就可引導幼兒玩起來,但是這些遊戲有可能存在著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學前教育機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編。

另外農村還有一些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計數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遊戲,比如說:接龍遊戲、拍手歌以及猜拳遊戲等,能讓幼兒的反應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得到很好地鍛鍊,幼兒教師可以加以整合,把這些本土資源遊戲融入到學前教育機構的遊戲開發中,從而使幼兒得到更好的培養與鍛鍊。

(三)充分的利用廢舊資源,提高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創造

在學前教育階段主要是激發探究幼兒的興趣,可以讓幼兒體驗探究的全過程,逐步形成探究能力。

學前教育機構可以對本土的廢舊資源進行開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可以通過廢舊物品進行收集和儲存以便把這些物品再利用起來。

(四)靈活的運用本地資源

鄉村文化也是農村中徒具特色的本土資源,學前教育機構可以對鄉村文化進行收集整理,並融入到學前教育中的各環節,總之:本土資源也能用於學前教育的遊戲開發中是學前教育發展的永恆課題,需要學前教育機構對本土資源合理利用起來,從而形成農村學前教育的特色。

在本土資源利用的同時要堅持三項原則:符合發展原則,必須能夠有利於幼兒的健康發展、要符合科學性,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同時又要符合安全原則,不能給幼兒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在三個原則基礎之上更加合理的運用農村本土資源,更彰顯了本土化創新教育的特色,推動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

作者:xx 單位:xx師範學院

參考文獻:

[1]劉佔蘭.農村學前教育是未來十年發展的重點——《規劃綱要》確定普及學前教育的重點與難點[J].學前教育研究,2010(12).

【二】論遊戲中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摘要]:幼兒正處在創造力的啟蒙時期,教師應更新觀念、重視在各種活動培中幼兒有真正的機會充分表達自己。

是一種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積極主動、創造性反映現實生活的;通過角色遊戲活動,幼兒從中能獲得全面發展。

因此,研究如何在角色遊戲中發展幼兒創造力。

充分發揮孩子們在角色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時開展角色遊戲中要以遵循幼兒教育的發展規律,來體現幼兒教育中的主體性,從而來實現幼兒教育的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幼兒教育 主體性 角色遊戲

在知識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人的整體素質的要求超過任何代,這種整體素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全面發展,而且具有高度的“主體性品質”: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富有創造精神。

可以說,主體性教育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

角色遊戲就是通過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兒再現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和創造自身的生活,其實體現了幼兒、教師、材料三向交流的可能性,為實現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創造了自己學習的物質條件和形式,是幼兒主體性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一.角色遊戲在幼兒主體性教育中的作用

(一)角色遊戲能激發幼兒的能動性,讓幼兒主動去學習

能動性是構成主體性的根本特徵,人的能動性是和動物消極適應環境的被動性相對而言。

能動性表現在人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改革客體,人是主觀能動的,幼兒也不例外。

能動性強的幼兒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能作出積極的反應,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在角色遊戲中能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就會去探索去創造。

遊戲前讓幼兒自己去探討確定遊戲的主題,主動構思主題如何去延伸,再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指導,一次有趣的角色遊戲就能在幼兒積極主動的氛圍中開展下去。

如:遊戲“超市”,就是在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情況下產生的,他們本來對現實生活中的超市就非常好奇,很想像爸爸媽媽那樣去買東西,像服務吶喊那樣去賣東西。

所以孩子們的積極性特高,主動為超市取名、佈置環境、制定工作人員職責等等,教師在一旁適當地給他們出謀劃策,他們玩得可開心了。

那一次的

戲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由此可見,角色遊戲能充分滿足幼兒的需要,從而發揮了幼兒的能動性,使幼兒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促使他們不斷嘗試探索,獲得更多的成功,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角色遊戲能促使幼兒的社會性,讓幼兒主動與人交往

社會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個體不接受社會,不學習和適應他所處的社會和文化所需求的規範、規則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幼兒來到這個社會,就必然要學習這個社會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種規範、規則和方法,學習這個社會的語言、思維和行為方式,包括如何稱呼他人、如何與他人交往、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對待事物、如何處理問題等。

角色遊戲是最能體現幼兒的社會性,角色間的交往在遊戲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在快餐店中店員必須要主動去招呼顧客”,熱情大方地介紹有什麼吃的,這樣才能吸引顧客,開好店子。

在遊戲過程,就連班上最不愛說話的幼兒,在這裡當顧客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要吃什麼,可見,幼兒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與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養了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主動交往能力。

(三)角色遊戲能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幼兒主動克服困難

我們把重視因勢利導、啟發想象、引導創造這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稱為誘導天使的靈感。

一個輕鬆、活潑,富有啟迪性的氛圍,可引導幼兒的想象,產生創造的慾望。

在幼兒園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利用角色遊戲是教師營建這種氛圍的關鍵,因為想象、創造是角色遊戲的特徵。

在遊戲中多數是以物代物來滿足幼兒對材料的需求,替代材料越豐富,幼兒選擇餘地越大,想象、創造的空間也就越大。

如餐廳的顧客”提出要吃牛排,在討論中幼兒提出可以用泡沫切成一塊一塊,塗上顏料來替代牛排,很快就解決了這一困難。

又如:菜場的顧客要買“海帶,可正缺貨,於是孩子們自己想辦法,尋找合適材料(如紙條或布條)來替代或製作,由此激發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動性,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幼兒想象、創造能力。

二、角色遊戲影響幼兒主體性發揮的原因

考察當前的幼兒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這是影響幼兒主體性發揮的主要原因。

不少教師嚴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

在開展幼兒

角色遊戲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包辦代替,超出主導範疇,即由教師確定主題,分配好角色,講解各角色的玩法、規則,而在遊戲開展的過程中又過多幹涉,讓幼兒的思維隨教師走。

結果,角色遊戲成為了教師導幼兒演”的表演活動,幼兒在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發揮,這樣忽視幼兒主體性的活動,達不到其教育的作用。

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為孩子還沒有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為發展的主體。

孩子的主體性是一種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歲是孩子主體性發揮與發展的黃金期。

但決定其能否發揮與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孩子的內因,沒有孩子主體地位的真正迴歸與自身自然存在的主體性的釋放,教師再怎麼賣力對教育活動進行發動”也是沒用的,教師的作用只是外因條件;教師如果取代孩子的主體地位(教師成為主體),

視幼兒教育活動是一種我教你學”的過程,必將限制孩子主體地位的到位與主體性作用的釋放,其主體性的發展儘管有其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難以真正成為現實。

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樹立幼兒是遊戲主體的思想,在遊戲中更好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三、如何在角色遊戲中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一)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開放的活動空間,促進幼兒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篇3: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

摘要:繪畫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今後工作崗位中比較重要的一門專業知識。

因此,學前教育的繪畫教育要面向全體,普及基礎的形體結構知識,然後重點進行動物畫、人物畫的訓練,並且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繪畫;形體結構;動物畫;人物畫;審美

美術教育是人類社會一項重要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美術教育歷來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園整體課程已經改革,但在綜合教育中,美術活動仍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教師必須以美術的要素為綱,有系統、有順序地組織和設計美術活動。

繪畫教育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

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這個學科範疇內的知識、技能和技巧的傳授,還要把審美教育落到實處。

隨著學前教育專業繪畫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

一、繪畫教學的性質和任務 繪畫是學前教育專業重要的基礎技能課,它在眾多的專業技能課中佔有重要地位。

繪畫教學的任務不僅要使學前教育學生掌握有關繪畫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審美的能力和情趣。

這就決定了繪畫教學的性質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老師的細心指導和嚴格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文化素養、職業道德修養和專業技能方面都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然而,在當前的學前教育繪畫教學中,有些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把技能技巧的訓練作為繪畫教學的重要任務,將學生繪畫技能技巧的高低作為繪畫教學的重要標準,如果以學前教育專業中的繪畫教學的性質和任務來要求,這顯然是有距離的。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是一門複雜並涉及廣泛領域的課程,教學中除介紹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知識和發展歷史外,還應向學生講清楚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領域、社會活動領域的關係,引導學生結合學前兒童的生活、運動、遊戲、學習的現狀,展開學前兒童繪畫、手工和美術欣賞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設計教學實踐活動的能力。

二、繪畫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學前教育專業繪畫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和一般美術專業的繪畫要求有許多共同點,都包括靜物畫、風景畫、動物畫、人物畫、國畫等內容。

如果從使用工具、材料和技巧的不同來分,又都包括國畫、油畫、版畫、素描、水彩畫、水粉畫等教學內容。

但學前教育專業繪畫教學又有它的特殊性,根據學生今後的職業趨向,動物畫和人物畫應該是教學的重點。

素描畫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對於所有學習繪畫的人來說,素描教學無疑是一個重點,學前教育學生也不例外。

為什麼說動物畫和人物畫是學前教育繪畫教學的重點呢?因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今後服務的物件是兒童,根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兒童尤其喜歡那些色彩鮮豔、生動活潑的動物畫、人物畫,作為未來幼兒教師,應該重點掌握特徵明顯、色彩美麗的動物畫和人物畫的知識和技能,為將來勝任幼教職業打下堅實基礎。

要掌握這兩種繪畫形式及其他繪畫形式,熟悉瞭解畫法和技能,必須首先打好素描的基礎。

它的任務是引導並鍛鍊學生正確地觀察和表現物件(觀察指理解物件的結構,表現為打準輪廓),素描又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基礎課,其基本功的獲得主要靠勤學苦練,訓練的方法一般有寫生和臨摹兩種。

素描的主要內容包括“形體結構”“解剖結構”“明暗結構”三種。

由於學前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合格的幼兒教師,而不是培養專門的繪畫人才,所以在教學中應側重“形體結構”的教學和訓練,使學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礎上,具備較強的造型能力,至於“解剖結構”和“明暗結構”只需要簡單涉獵即可。

“形體結構”的訓練在繪畫教學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任何複雜的形體都可以概括為最簡單的幾何形體,這種複雜形體概括成幾何形體,再從中還原出來的方法,是形體結構分析和表達的主要方法。

這是學習簡筆畫的前提。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形體結構”的訓練一般是先從臨摹開始,再進行石膏幾何形體的寫生,用線勾出正、側、上下三個面來表現立體感,最後用這種幾何形體去分析結構複雜的物體的內外結構,畫出立體畫面。

通過反覆訓練,學生便能準確地把握好繪畫物件的輪廓,建立體積觀念,使他們再看到物體時能夠通過孤立的區域性形狀去理解看不到的內在結構,從而準確地畫出物體來。

當然教師運用多種教法進行教學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目前繪畫教學方法,仍以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授課方式為主。

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帶有相當的強制性,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同時,其個性發展往往受到阻礙,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鑑於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大膽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在繪畫教學中,教師應做一名嚮導,帶領學生步入藝術殿堂並讓他們在廣闊的藝術空間中盡情翱翔。

例如:在進行“簡筆畫”的訓練中,可以採用參觀訪問、看錄影、看幻燈片等各種方法讓學生廣泛接觸實物及作品,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驗、感受,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同時,可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如校園寫生、校外寫生、家庭靜物寫生等。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多媒體電腦的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已滲透到繪畫的各個領域,這一切,為我們的繪畫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汲取營養,豐富繪畫教學形式和方法,就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能力,為他們打下較為紮實的基本功,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學習靜物畫、風景畫、動物畫、人物畫、國畫等,使他們能夠較全面掌握有關繪畫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較高的審美能力、欣賞水平和較強的技能實踐水平,為今後走向工作崗位,迎接世界的挑戰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三、繪畫教學面臨的幾個問題 一是對學前教育專業繪畫教學的認識和態度問題。

雖然繪畫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課中佔重要地位,但領導和其他任課教師是否也有此認識,不得而知,只有學校領導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同關心,繪畫教學才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二是師資培訓問題。

要不斷提高繪畫教學水平,關鍵是師資。

學前教育繪畫教師多是單兵作戰,缺乏研討機會,致使教學受到一定影響。

定期派繪畫課老師參觀學習,開闊他們的視野,開展繪畫教學的培訓和研討是當務之急。

三是繪畫教學設施問題。

學校應加強學前教育繪畫教學的硬體設施,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備有專門的繪畫教室、寫生室、專用課桌、畫板畫架、石膏模型、寫生用燈具、實物投影儀、照相機等,這既方便教師指導,又利於學生練習。

另外,加強資料建設工作也非常重要,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資訊量大,作為繪畫教育資訊源的圖書館應為廣大美術教師提供這方面的便利。

總之,我們應深入改革學前教育繪畫教學的舊有模式,進一步明確繪畫教學的任務和重點,加強“形體結構”的繪畫基本功的訓練,全面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繪畫水平,為二十一世紀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合格學前教育人才而努力。

篇4: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

摘 要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的基本構架,在6歲就基本完成,所以學前教育尤為重要,開發幼兒智力,培養幼兒語言表達

能力,發展幼兒認識事物能力還有幼兒的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身心健康等等。

常言道:“三歲定終身”,在幼兒時期是施以教育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早期教育決定幼兒的未來,所以,學前教育對兒童發展起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教育 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

何謂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就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為開發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一、學前教育的意義

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學前階段是兒童神經系統迅速發展的關鍵期。

這一時期的教育對兒童發展起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也是其發展智力,潛力的必要條件。

學前教育是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實施適應兒童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可有效地促進兒童發展,促成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的協調與聯結,形成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互動關係。

幼兒如果能在學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發展,那也就為他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是一個複雜,動態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過程。

我認為學前教育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起誘導作用,是兒童發展的必要條件,對兒童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前教育的目的

學前教育的目的是讓孩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學習對和錯,形成初步的判斷對與錯的能力:對外部世界和對所處環境進行初步認知和探索(學習探索,試驗和觀察):學會簡單與社會交往(學習聆聽,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緒,讓他們經常進行正面的情緒體驗(建立自信,學習與同伴和家人溝通):獲得健康的體魄(通過活動鍛鍊身體)。

三、學前教育的任務

根據統一的教育目的,結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水平而提出的具體目標和要求, 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具體內容如下:

1.讓兒童獨立地、主動地成長;

2.發展自我控制,自我訓練及自我指導的能力,而不是隻受成人的控制;

3.學習從自我中心的情感,到能夠給予、分享及接納情感,在新的環境中感到安全和被撫愛;

4.學習與別人交往的技能,並獲得快樂的、積極的體驗;

5.使男女兒童同等地發展個性與才能;

6.初步認識自己的身體、能注意到健康、衛生和營養;

7.發展與練習大肌肉動作與小肌肉動作;

8.初步認識及支配周圍環境,鼓勵兒童的好奇心,思考和推理能力的發展,鼓勵兒童積累和和運用知識;

9.發展語言,學習新的詞彙,並理解別人的語言;

10.發展對周圍環境的積極情感,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

四、學前教育的原則

1.從胎教開始適應各年齡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教育;

2.促進學前兒童體、智、德、美的良好發展與個性的健康發展;

3.成人對學前兒童的照管與教育相結合;

4.以興趣誘發,在遊戲中成長;

5.創設適宜的環境,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五、學前教育的教育方式

(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

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

(二)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是必要的

鄉村都市有土、洋之分,雖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底下,然而無論景觀、房舍、建築,都有差別。

久居都市的孩子,每天所風的無非是幾幢大的房屋、川流不息的車輛,想要玩玩“官兵捉強盜”的遊戲,恐怕都找不到足夠的空間,父母應多帶孩子們到鄉村、田園玩玩。

若做不到,則家中若有院子或空間,可放些砂石、野草,雖無大自然之寶,但也聊勝於無,依然可以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不要怕孩子弄髒衣服、身體,弄髒了還可以洗,最重要的,從中玩出野性,常能影響未來的雄心壯志及達觀進取的精神,這些不是一些斯斯文文的積木可以培養出來的。

篇5: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論文

淺談遊戲中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內容摘要]:幼兒正處在創造力的啟蒙時期,教師應更新觀念、重視在各種活動培中幼兒有真正的機會充分表達自己。

是一種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積極主動、創造性反映現實生活的;通過角色遊戲活動,幼兒從中能獲得全面發展。

因此,研究如何在角色遊戲中發展幼兒創造力。

充分發揮孩子們在角色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時開展角色遊戲中要以遵循幼兒教育的發展規律,來體現幼兒教育中的主體性,從而來實現幼兒教育的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幼兒教育 主體性 角色遊戲

在知識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人的整體素質的要求

超過任何代,這種整體素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全面發展,而且具有高度的“主體性品質”: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富有創造精神。

可以說,主體性教育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

角色遊戲就是通過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兒再現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和創造自身的生活,其實體現了幼

兒、教師、材料三向交流的可能性,為實現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創造了自己學習的物質條件和形式,是幼兒主體性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一.角色遊戲在幼兒主體性教育中的作用

(一)角色遊戲能激發幼兒的能動性,讓幼兒主動去學習

能動性是構成主體性的根本特徵,人的能動性是和動物消極適應環境的被動性相對而言。

能動性表現在人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改革客體,人是主觀能動的,幼兒也不例外。

能動性強的幼兒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能作出積極的反應,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在角色遊戲中能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就會去探索去創造。

遊戲前讓幼兒自己去探討確定遊戲的主題,主動構思主題如何去延伸,再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指導,一次有趣的角色遊戲就能在幼兒積極主動的氛圍中開展下去。

如:遊戲“超市”,就是在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情況下產生的,他們本來對現實生活中的超市就非常好奇,很想像爸爸媽媽那樣去買東西,像服務吶喊那樣去賣東西。

所以孩子們的積極性特高,主動為超市取名、佈置環境、制定工作人員職責等等,教師在一旁適當地給他們出謀劃策,他們玩得可開心了。

那一次的遊戲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由此可見,角色遊戲能充分滿足幼兒的需要,從而發揮了幼兒的能動性,使幼兒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促使他們不斷嘗試探索,獲得更多的成功,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角色遊戲能促使幼兒的社會性,讓幼兒主動與人交往

社會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個體不接受社會,不學習和適應他所處的社會和文化所需求的規範、規則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幼兒來到這個社會,就必然要學習這個社會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種規範、規則和方法,學習這個社會的語言、思維和行為方式,包括如何稱呼他人、如何與他人交往、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對待事物、如何處理問題等。

角色遊戲是最能體現幼兒的社會性,角色間的交往在遊戲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在快餐店中店員必須要主動去招呼顧客”,熱情大方地介紹有什麼吃的,這樣才能吸引顧客,開好店子。

在遊戲過程,就連班上最不愛說話的幼兒,在這裡當顧客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要吃什麼,可見,幼兒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與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養了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主動交往能力。

(三)角色遊戲能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幼兒主動克服困難

我們把重視因勢利導、啟發想象、引導創造這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稱為誘導天使的靈感。

一個輕鬆、活潑,富有啟迪性的氛圍,可引導幼兒的想象,產生創造的慾望。

在幼兒園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利用角色遊戲是教師營建這種氛圍的關鍵,因為想象、創造是角色遊戲的特徵。

在遊戲中多

數是以物代物來滿足幼兒對材料的需求,替代材料越豐富,幼兒選擇餘地越大,想象、創造的空間也就越大。

如餐廳的顧客”提出要吃牛排,在討論中幼兒提出可以用泡沫切成一塊一塊,塗上顏料來替代牛排,很快就解決了這一困難。

又如:菜場的顧客要買“海帶,可正缺貨,於是孩子們自己想辦法,尋找合適材料(如紙條或布條)來替代或製作,由此激發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動性,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幼兒想象、創造能力。

二、角色遊戲影響幼兒主體性發揮的原因

考察當前的幼兒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這是影響幼兒主體性發揮的主要原因。

不少教師嚴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

在開展幼兒角色遊戲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包辦代替,超出主導範疇,即由教師確定主題,分配好角色,講解各角色的玩法、規則,而在遊戲開展的過程中又過多幹涉,讓幼兒的思維隨教師走。

結果,角色遊戲成為了教師導幼兒演”的表演活動,幼兒在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發揮,這樣忽視幼兒主體性的活動,達不到其教育的作用。

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為孩子還沒有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為發展的主體。

孩子的主體性是一種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歲是孩子主體性發揮與發展的黃金

期。

但決定其能否發揮與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孩子的內因,沒有孩子主體地位的真正迴歸與自身自然存在的主體性的釋放,教師再怎麼賣力對教育活動進行發動”也是沒用的,教師的作用只是外因條件;教師如果取代孩子的主體地位(教師成為主體),視幼兒教育活動是一種我教你學”的過程,必將限制孩子主體地位的到位與主體性作用的釋放,其主體性的發展儘管有其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難以真正成為現實。

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樹立幼兒是遊戲主體的思想,在遊戲中更好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三、如何在角色遊戲中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一)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開放的活動空間

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開放的活動空間,促進幼兒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角色遊戲區最重要的就是創造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交往、大膽表現的環境,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幼兒在遊戲中的自主性。

在角色遊戲中,教師應是環境的創設者,條件提供者,觀察指導者。

教師主要是通過創設環境,投放開放性的材料來影響孩子主動地學習。

在環境創設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如在超市的遊戲生成後,教師就問幼兒:”我們可以在哪個位置開超市,需要怎樣佈置?”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許

多建議,在活動室外的走廊裡。

可以設一個入口,一個出口.還有收銀臺,如果人少就一個,如果人多就設兩個。

等等,每次的遊戲環境創設時,教師總是讓幼兒說一說怎樣佈置新的遊戲環境,讓幼兒參與收集材料,參與制作遊戲材料,參與環境的創設,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是遊戲的主人,參與的積極性更強烈。

有時我發現孩子們玩了幾次後,對原有的遊戲區興趣不大,於是在講評活動中,教師及時提出來,大家一起添置新的遊戲材料,幼兒對富有新意的環境總是表現出特別敏感而有興趣,他們對每個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聽聽、摸模、碰碰、問問,這時他們的思維活動與探索精神也處於最佳狀態,如果教師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啟發、誘導,幼兒就能主動地,不斷地創造遊戲。

(二)讓幼兒自由選擇,放手開展角色遊戲。

我們承認了“孩子是遊戲中的主體,那麼孩子在角色遊戲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縱觀幼兒遊戲的全過程不難發現在角色遊戲的過程中要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幼兒的意願,真正實現五個自由,即:尊重幼兒選擇主題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情節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角色的自由、同時還要尊重幼兒自由地講評自己的遊戲,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兒這五個自由,遊戲才能變為孩子們自己的遊戲。

自由選擇主題:幼兒遊戲主題的來源往往是幼兒周圍生活中見過的或者體驗過的事和物,從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兒園的生活,逐漸擴大到社會生活人和事,如從”娃娃家”到”照像館”、”圖書館”。

教師在主題確定上要給幼兒選擇的餘地,平時多收集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利用自由活動時間與幼兒交流,瞭解幼兒感興趣的遊戲主題,給幼兒自由選擇的機會。

如:許多孩子喜歡去麥當勞吃漢堡、薯條。

利用此機會,教師為他們新增設了快餐店的主題,收集了許多有關的遊戲材料,許多去過快餐店的幼兒就有了喜歡的新主題。

大大滿足了幼兒主體選擇的權利。

在角色遊戲中每個幼兒都能依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遊戲主題,大大滿足了幼兒主體選擇的權利,享受到個性自由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自我意識。

自由選擇情節:主題確定後,教師可組織幼兒討論遊戲怎樣玩,以此來發展遊戲情節,教師在幼兒遊戲過程中不要過多幹預,根據幼兒意願發展情節,如:娃娃家裡的媽媽總是在那裡做飯,教師見到後就讓媽媽去買菜,可是媽媽卻不願意,這時,教師就應尊重幼兒的意願,瞭解原因,根據幼兒意願發展遊戲情節。

自由選擇角色:在選擇遊戲的角色時,要體現按意願選擇角色,年齡小的幼兒可以問一問願意擔任什麼角色,中、大班幼兒則鼓勵幼兒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自由選擇玩具:角色遊戲中的玩具就是遊戲材料,在選擇時,教師也要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如我班的何青松小朋友在一次醫院的遊戲中,突然萌發了 “做手術”的情節,因為沒有口罩,他將理髮店的毛巾當口罩,這是很有創意的想法,如果教師沒有觀察清楚而誤認為他亂拿別人的物品,就會抹殺孩子在遊戲中的主動性、創造性。

自由講評遊戲:孩子們在遊戲中會有許多開心的事情與出現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講述的自由與時間,每次遊戲結束後都可以讓幼兒分組講一講,特別是大班的小朋友,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可以解決簡單的問題,可以針對問題讓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的遊戲,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三)堅持多樣的指導方式

合理運用遊戲的指導方式,是實現幼兒在遊戲中主體地位的需要保證,而教師在角色遊戲中的現場指導,應以幼兒的主體性為前提。

有的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常運用遊戲外直接指導的方式,即以教師的身份指出遊戲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方法常使幼兒的遊戲出現中斷,影響幼兒在遊戲中的活動。

教師可採取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指導,更好地融入遊戲中,使教師和幼兒處於一種平等的人際氛圍中。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主體性才能充分體現。

如幼兒在開展”理髮店”的遊戲中,扮理髮師的幼兒常弄錯理髮順序,不知理髮前該做些什麼。

為此,我扮成顧客去理髮,提示”理髮師”先幫

我洗個頭,這樣剪的時候才不會疼。

忘了圍圍布,就對”理髮師”說:“想個辦法別讓頭髮丟在衣服上。

在我的提示下,幼兒很好地完成了理髮的過程。

其效果比教師直接說步驟好得多。

其次,教師可根據幼兒個體發展的差異,適時給予隨機指導。

觀察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鼓勵能力較弱的幼兒參與遊戲,幫助每位幼兒增強角色意識,突出幼兒遊戲中的主體地位。

如:班裡的宣宣小朋友膽子小,不愛表現,每次開展角色遊戲時只抱布娃娃。

於是,我鼓勵她說:“宣宣,你是娃娃的媽媽吧娃娃肚子餓了,你給她喂點吃的。

引導她帶娃娃上超市買,或到飲食店裡吃。

這樣,明確了她當媽媽的角色,也調動了她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個體差異的隨機指導,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

(四)創設輕鬆的遊戲氛圍,讓幼兒享受遊戲的快樂。

遊戲之所以受幼兒的喜愛,取決於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

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身體和精神上能夠得到放鬆。

營造自由、寬鬆的遊戲氛圍,以及教師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和鼓勵,都能激發幼兒在遊戲中表現自己的主體地位。

遊戲活動中,教師應多給幼兒說的機會,讓幼兒自己與同伴交流,之後教師應以肯定的態度來看待每位幼兒,並且對幼兒出現的錯誤持接納的態度。

只有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下,孩子的自主權才能得到發展,才能在角色遊戲中充分地體現出主體性。

成功的角色遊戲不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時還可以提高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思想上要克服怕常規亂的思想,多給幼兒參與的機會,以幼兒為主體,採用引導性的互動方式,積極引導幼兒的主動活動,使遊戲過程成為幼兒自由交往、自由創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讓幼兒體驗到遊戲的樂趣,享受到個性自由的快樂,主動地參與角色遊戲,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何磊:《角色遊戲的理論與實踐》,早期教育編輯部,1992年12月 惠敏:《充分發揮角色遊戲的優越性》,重慶出版集團,2006年11月 金祥:論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199年底1-2期

建軍著:當代主體性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版

篇6: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摘要】

德國著名教育家弗裡德里奇・福祿貝爾認為:幼兒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開始的時期,對於發展中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期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因為這時期個性的各種心理結構成分開始發展,特別是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和自我意識已經初步發展起來,每個幼兒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傾向於以一種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應。《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長固然離不開智力的開發,但是,影響成才的並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個性品質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將來事業的成就。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幼兒園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個性及幼兒個性、幼兒的良好個性、幼兒園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

一、緒論

經過在幼兒園兩週的保育實習,對幼兒園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而不再僅僅侷限於書本的理性認識。

當今多數的幼兒園,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兒的場所。幼兒園本應是孩子的樂園,但是引導幼兒個性的發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體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頗受各個幼兒園的歡迎。面對漸漸被抹殺掉的幼兒個性,我對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進行了研究。

對本研究,我採用查閱文獻資料及調查訪談的方法。

二、本論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集體教育為主,但是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比如:過於注重活動的形式,缺乏過程與目標意識;只關注幼兒表面的興趣,難以提升幼兒真正的興趣;只關注幼兒動手的能力,而忽視幼兒思維的參與;處理不好生成與預設的關係,影響幼兒主體的發展。

50年代,前蘇聯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學前教學”這一概念引入幼兒園,形成了以作業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模式。教學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義為“發展兒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統的基本知識武裝他們,按《幼兒園教育大綱》所規定的範圍培養他們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統、有計劃和有目的的過程”。這是一種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在這種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做接受由教師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這種接受面廣、效率高的集體教學,就被視為傳授這種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捷徑”。隨著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熟悉到: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過程。由於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經驗的影響,同樣的事物與現象對於不同的學習者會有不同的意義。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的同時,承認和尊重幼兒學習中的個體差異。80年代以來,人們對個別差異的理解發生了變化,由過去認為的能力大小、強弱的差異及個性差異,發展為發展速度、認知結構特點的差異。這使人們熟悉到,要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就必須使教學內容、進度和方式方法,適合每一個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水平、進度和特點。這種新的教學觀、個別差異觀,幫助我們熟悉到了集體教學對幼兒學習主動性發揮的侷限性。集體教學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以同樣方式與速度學習同樣內容的組織形式。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無法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學習的需要,因而不利於每個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發揮。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之引入幼兒園,曾經發揮過進步作用。“作業教學的引入幼兒園,對培養兒童有組織的行為、發展他們的熟悉活動、教他們學會遵從成人的指示,從而做好兒童的入學預備,的確起過良好影響,作業教學在歷史上的這一進步作用是應予以肯定的。今天我們不能因其侷限性,而全盤否定其存在價值。尤其是我國的幼兒教師大多有著比較豐富的集體教學經驗,讓她們用其他教學形式來完全代替集體教學,是短時期內不可能實現的,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集體教學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在認清其侷限性的同時,更加註重發揮其優越性,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保育實習期間,有這樣的三個“問題兒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為靠近他們,我才真正感受到現在幼兒園體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鑰匙是打不開所有兒童的心門的。

樂樂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女孩,小夥伴們不喜歡和她玩,老師也放任自由。於是,她乘上手工課的時候自己偷偷躲在頂樓玩娃娃家。對於這樣的特殊兒童,作為教師,應該多給予關心,滿足她對愛的需求。

銳銳因為過於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時顯得孤僻,冷漠。老師們給他的評價是“與老師鬥智鬥勇的壞孩子”。有一次,保育員給小朋友們梳頭的時候,木梳掉在地上。經過的幼兒沒有一個意識到,只有銳銳經過的時候順手撿了起來。當時,我就覺得其實他的本質並不壞,偷玩具的行為只是幼兒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個障礙,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另外,我發現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獨銳銳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媽媽。所以,小孩子的心理髮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環境影響的。可是又有誰真正地去了解過他的成長了呢?

浩然因為沒有良好的午睡的習慣,幾乎天天要被老師批評。這天他被罰不準起床,我走過去問他:“你為什麼今天又沒有睡覺?”他告訴我,他睡不著。我就告訴他,那麼從明天開始把眼睛閉起來假裝睡。他答應了我。第二天果然見效,他不僅沒有被老師批評,而且真的睡著了。由此我感慨,幼兒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並且,集體午睡這樣的規定,也是不夠人性化的。

幼兒園一個班級平均有三十個孩子,兩個老師,一個保育員,可是在平時又有多少幼兒是真正被關心的呢?有多少幼兒的心理是真正被瞭解過的呢?我所耳聞的是老師聲嘶力竭的指令聲。“殺雞儆猴”也成了幼兒園教師普遍採取的措施,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呢?幼兒的天性就這樣一點一點葬送在集體化的教育中。我們不是生產的流水線,所締造的不是統一規格的靈魂。

因為看了一部叫《小人國》的紀錄片,我對“巴學園”這個名詞產生興趣。

一本名叫《窗邊的小豆豆》的書在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譯成中文,那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譯本,但是有幸讀到過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驚喜和感動――居然有那樣一座由六節車廂組成的“巴學園”,學生們每天帶著“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飯菜當做午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心情自由選擇要上的課程,還有跳著校長髮明的韻律操,晚上在學校禮堂裡露營,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後,重新被引進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覺地爬到了暢銷書榜的前列,並且兩年來一直旺銷,至今勢頭不減。這個日本小女孩的成長故事不僅再次緊緊抓住了中國孩子們的眼睛,也俘獲著更多的成年人的心。

中國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認,早在我們當孩子的80年代,減負的論調就已經多有談及了,快三十年過去了,減負的後果還是應了人們當時的一句玩笑話――“減負之後,還是正”,我們的下一代還是沒有能輕鬆快樂地成長起來。所以,看過《窗邊的小豆豆》的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真想在現實的“巴學園”裡學習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樣的校長。這本講述黑柳徹子童年真實經歷的作品對於今天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的孩子來說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嚮往,他們熱切地關注著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問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送我去這樣的學校?孩子們也許無法理解,其實學校本身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除了校舍是由六節車廂組成的這一點),創造奇蹟的是小林校長和像小豆豆的媽媽一樣的父母們。他們抱持著最為真摯和寬容的心,成為孩子們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為孩子們點亮前行中光明。從某種意義上說,《窗邊的小豆豆》再次被引進出版正是在召喚一種“兒童本位”教育精神的迴歸,讓孩子們更多地去自我成長,而非一種在長輩規劃下的“被成長”。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做那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繪的場景一樣:所有的孩子們生來就該在一大片麥地裡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當他們一不小心,當他們終於要“沒辦法小心地”臨近懸崖邊緣、面臨某種掉落下去的危險――“我”就願是麥田裡永恆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攔住他們。

如果說《窗邊的小豆豆》在召喚著一種“兒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迴歸,那麼手頭這本剛剛出版的《我親愛的甜橙樹》則是在宣揚著一種“童心迴歸”的互動理念,當孩子們在麥地中奔跑玩耍,作為家長的你,不要孤獨地做個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中年人,此時讓童心得以迴歸,盡情地參與到他們的奔跑和玩耍中來,讓他們真心覺得你也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是他們的夥伴。就像書中的那棵總是傾聽主人公澤澤說話的甜橙樹,和那個把澤澤當做朋友一樣的葡萄牙人,在他們的心中,澤澤並非是滿腦子惡作劇的壞孩子,他內心生長著最難能可貴的善良的種子――因為聖誕節受不了爸爸失業後的悲涼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為了給爸爸買一包香菸使爸爸高興起來;班主任長得不美,別的老師有花收,而她沒有,澤澤沒有錢就從花店偷花送給老師;澤澤還喜歡逃課,常和一個賣藝人一起賣唱,只為每次能夠從藝人那裡得到一張歌譜,送給愛護他的姐姐……在艱難的生活面前,甜橙樹和葡萄牙人成了澤澤生命中守望相助的夥伴,他們沒有給予澤澤什麼實際的物質的支援,但足以讓在澤澤快樂地忘卻生活的艱辛,因為他們給予澤澤的是一種可貴的交流、一種傾訴,一份能夠忘卻孤獨的友情,這比優越的生活更讓這個孩子感到快樂。所以,我知道了為什麼當小說寫到甜橙樹被砍伐、葡萄牙人死於車禍時,所有讀到這裡的人會痛哭流涕,他們是為死者而哭,更是為活著的人而哭――為澤澤而哭,他們離開後,還會不會有人這樣溫柔地對待這個可愛的男孩呢?與他一起聊心事,帶著他去兜風,在他生病時,為他送來溫暖……這個故事在作者若澤・毛羅・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醞釀了整整42年,最後用12天的時間寫成。與黑柳徹子一樣,這個故事有著作者童年的印記,這既是獻給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也是時過境遷後,一封寫給每個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書信,它以孩子的視角帶著每一個成年人回味著逝去童年的陣痛、憂傷,還有甜蜜,也許你是幸運的,曾有一棵樹、有一個人走進你童年的歲月,將這些陣痛得以過濾,憂傷得以撫平,甜蜜得以分享,實現一種真正完美的成長!如果你已為人父、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讀到這個故事,不妨從今天開始,讓童心重新迴歸到你的心裡,和孩子一起成!

無論是小豆豆還是澤澤,無論是巴學園還是甜橙樹,兩部來自不同地域、風格決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講述中向我們每個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傳達著這樣的資訊:無論何時,在內心的深處,我們都要留下那麼一點溫柔的空間,讓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

李躍兒創辦的巴學園受的是黑柳徹子的影響,提出“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簡短的話,卻道出一番真理。我們的幼兒園應該去適應兒童,並且是適應每一個兒童。幼兒園應該實行小班制教育,幼兒多則不易被重視。巴學園式的教育,是開放式的教育,雖然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撒手。教師應該隱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夠的時間,和每一個幼兒交流。面對問題兒童,也要現實出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質,再去評價幼兒的行為。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遊戲,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蘊藏著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遊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遊戲同時是一種自發的學習,具有促進發展的功能。所以,教師要尊重幼兒在日常生活環節中的自發遊戲,尊重幼兒的自發探索過程。《綱要》中指出,孩子是通過遊戲及其一日活動來學習的,尤其是遊戲活動,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具有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價值。同時,很多幼兒教育專家研究發現,孩子的創造力並不是通過集體活動教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並在一次次的個性化創新活動中獲得鞏固和發展,成為穩定的品質。其實,只要教師細心觀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動細節中發現幼兒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時,教師所要做的是積極的關注和採取適當的態度呵護幼兒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行為,而不是採取粗暴的方式遏制。

傾聽孩子的聲音,有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並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樣能讓人直接看出其探索過程。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計後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壞性。這時,我們就不能僅僅從孩子的行為表面直接作出判斷,而應該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思考過程,有助於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引導孩子的思考。《綱要》中指出,教師的角色定位不但應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還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所以,教師不但自身要關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過程,善於從細節中正確把握教育契機。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在每一個活動過程中學會觀察細節,學會在過程中思考,從而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

孩子個性發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礎上展開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現中我們才能把握孩子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使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而孩子的天性更多體現在一個個生活細節和各種自發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發展的趨勢去關注幼兒生活過程,關注尋常時刻,學會了解行為的發展意義,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除了幼兒園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長的傳統思想也應該解放。我想,即便現在創辦了許多所巴學園式的幼兒園,硬體軟體條件都很充沛,有許多家長還是不願意選擇這種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許多家長不能夠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時候把手和衣服弄髒。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學前教育,我們就有義務把這種巴學園的思想廣泛傳播,讓大眾對其瞭解、接受。堅持以下理念:

1、以幼兒為本,注重幼兒個性培養。

2、營造和諧生活學習環境,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3、創新活動,拓展個性教育的空間。

4、發展特長展示個性風采。

5、開展個性化教育,優化發展幼兒個性。

6、在民主、和諧、自由的寬鬆環境裡,有效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結論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幼兒園是一個提供各種各樣鞋的場所,而不是一個託管所。提倡巴學園式的個性化教育是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保證。不要讓傳統的集體化教育禁錮了幼兒的思維。包括幼兒人格品德的發展,也與個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個時刻都應該被關注。

參考文獻

1.《個性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葉奕乾,孔克勤主編.

2.《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國發展出版社,瑪利亞・蒙臺梭利著.

篇7: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熱點。在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是學前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代表了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資訊科技教學能把聲音、圖文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它能為幼兒創設情境,有效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人機互動,開拓幼兒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因此,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資訊科技教學對幼兒園教學大有裨益。

一、資訊科技在語言活動中的應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多媒體課件鮮豔生動的影象、動靜結合的畫面、悠揚悅耳的音樂,喚起了幼兒高漲的學習興趣。幼兒的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有利於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愉快輕鬆的情感體驗更有利於幼兒形成積極、健康、愉快的情感。《雲彩和風》是大班學習活動中的一個素材點。活動的主要意圖是通過詩歌讓幼兒體會風吹雲動的變化過程。在運用傳統圖片形式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製作FLASH軟體。結果我們發現,多媒體形式可以清晰地演示出雲彩的變化過程,再加上美妙的背景音樂,配上教師朗朗唱頌詩歌的聲音,一下子把詩歌中特有的優美意境表現出來了。而云彩的變化讓幼兒不再覺得陌生,變成了可以“觸控”到的變化。在活動當中,幼兒感興趣極了,還基於自己的已有經驗,創編出許多新的詩歌,教學效果明顯優於傳統教學中的圖片講解。多媒體課件不僅讓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喚起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可見,為幼兒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使幼兒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是資訊科技的一大優勢。

二、資訊科技在常識活動中的應用--直觀演示,難點不難

在常識活動的教學中,有些自然現象往往平時不易看到,無法令幼兒體會、理解,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往往不易突破。因此,可採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期達到知識的遷移。我們進行過的常識活動有《京劇臉譜》、《小螃蟹的奇遇》等。

以《小螃蟹的奇遇》為例,課前,教師先讓家長和孩子一起上網查詢關於再生的資料,對動物再生能力有一個簡單瞭解。當教師講解許多動物可以再生時,幼兒顯的特別感興趣,他們紛紛提問:“老師,到底什麼叫再生啊?”“斷了的東西怎麼會長出來呢?”於是教師播放FLASH動畫,螃蟹的斷螯再生、蚯蚓的再生情景立刻形象逼真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幼兒猶如身臨其境,隨即明白了再生的意思。

通過這個案例不難看出,教師先讓孩子自己瞭解動物再生能力,再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時空限制的特點,真實地展示了動物們的再生本領,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豐富了幼兒的常識知識,使幼兒在活動中倍感樂趣無窮,從而促進了幼兒主動學習、探究世界願望的達成。

三、資訊科技在數活動中的應用--積極思維,樂於嘗試

在幼兒階段,孩子們對數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幼兒園的計算活動十分注重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因此,個別活動和分組活動成為了幼兒園數活動的主要形式。如何在分散的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呢?這就需要藉助許多條件,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多方式、多順序、多途徑地提示認知物件,進行思維訓練。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恰好能夠提供這種條件,它具有多變換的優勢,不僅可以擴充套件認知領域,還可以通過幼兒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達到解放教師的目的。我們依據這個假設,進行了《大熊山》、《春天的花》、《小樹葉》、《連線遊戲》等活動。

以《美麗的春天》為例,在大班《春天》主題活動裡,我們設計和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美麗的春天》。目的是在孩子對春天裡美麗景色的感知的前提下,利用春天裡的各種事物讓幼兒在一一對應比較的過程中,不受顏色、形狀等因素的干擾進行數數,從而理解數量的守恆。為了讓活動更加富有情景,讓較多的事物能在同一地點出現,以增加春天的氣氛,突出多媒體能超越空間和時間存在的優勢,我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在課件製作的過程中,製作方法以簡單的點選式操作為主,演示為輔;有動態的物體,也有不動的物體供幼兒尋找、觀察。這樣,既可以在計算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又能進行多維度的遊戲活動。

四、資訊科技在音樂活動中的應用--引起共鳴,發揮想象

我國古代著名音樂論著《樂記》中有句名言:“樂者,音之所由聲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它明確地告訴我們: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資訊科技教學能憑藉它的聲頻效果和視訊效果,在音樂活動中充分地展現音樂這雙重藝術的魅力,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不僅能使幼兒學到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而且能培養幼兒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如引導孩子欣賞我國的國粹──京劇時,由於孩子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對京劇基本上不會很感興趣地學習和欣賞,更不能體會京劇那不同於歌曲的獨特的唱腔,那深奧而複雜的板式、結構、獨特的演唱風格,對於京劇所蘊含的豐富多彩、深層次的美根本無法體會。於是我利用網路舉行了一次“京劇知識知多少”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和家長分組在網上搜尋下載相關資訊,有的幼兒瞭解京劇的起源,知道京劇由崑曲發展演變的過程;有的找到了京劇的臉譜,知道京劇中的行當分為生、旦、靜、末、醜幾類,通過臉譜瞭解各自代表的角色;有的通過查詢京劇中的道具瞭解相關動作程式代表的意義;還有的幼兒上網下載了有關的唱段,並通過練習能哼唱幾句;就這樣將本來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提供了讓幼兒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幼兒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而增強了幼兒完成任務的信心,不僅有利於幼兒保持學習的興趣,而且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幼兒時期的可塑性很強,他們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遇到問題總愛問個為什麼,在這個時期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創造力得到發揮。而資訊科技的採用對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有著積極的作用。資訊科技具有集影象、聲音、動畫、文字於一體的多種資訊功能,向幼兒提供多種刺激,以生動直觀、形象逼真的方式向幼兒呈現知識,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引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處於驚奇、探索的學習氛圍中,既可啟用幼兒的思維,又有利於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為孩子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孩子求知的慾望,使他們帶著困惑和懸念興致盎然地在不斷觀察、研究、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有所發現,尋求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與方法,從而滿足他們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總之,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具有諸多優勢。它能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使靜止的問題動態化,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既提高幼兒的智力因素,又提高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和發揮了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同時,它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充分掌握這一現代教育手段,合理發揮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落實素質教育,同時也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篇8: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摘要:

大班幼兒由於身體、動作、智力的發展,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索,競爭意識強烈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薄弱,因而生活、學習中的不安全隱患也隨之暴露。 本文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實踐教學活動、日常生活及家園合作方面來研究大班幼兒的安全教育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的方法,提出幼兒應當掌握基本安全知識和簡單的應急措施。

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是幼兒園工作最重要的內容,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的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根據統計,幼兒意外事故是這幾年來幼兒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大班幼兒年齡都在5—7歲之間,這年齡段孩子由於身體、動作、智力的發展,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索,競爭意識強烈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薄弱,大班幼兒更容易暴露在危險之中,意外傷害也隨之發生。為了保證幼兒能夠健康的成長,開展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出於對幼兒安全的考慮,筆者從如何在教學、日常、家園方面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把安全問題和領域內容結合起來,實現各種教育的整合。

教師應該抓住每次機會讓幼兒接受安全教育,懂得自我保護。在筆者的實踐教學中,大班上學期音樂活動《三隻猴子》這是藝術領域的活動內容,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本次活動含有深刻的安全教育契機,於是我抓住這次機會,引導幼兒認識:不能像三隻猴子一樣在床鋪上跳來跳去,如果在床鋪上跳來跳去,摔下去的話,就會受傷流血。通過本次教學活動,筆者發現幼兒在戶外活動時,亂跑亂跳的現象減少了。實踐證明,幼兒對這些常識有一定的認識、瞭解後,在生活活動中幼兒也會加以運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開展安全教育。

1、大班幼兒由於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的發展,喜歡自己動手或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幼兒缺乏對危險的預測能力,同時又喜歡摸摸碰碰,極易發生危險。在筆者的班級中有幾位幼兒喜歡幫老師盛水,但在盛水的過程中,幼兒總會盛的很滿,一不小心很容易滑倒。這就存在兩種的解決方法:

1)讓幼兒不去做危險的事情,限制幼兒的行為。

2)鼓勵幼兒的行為,教會幼兒一些避免危險的措施。

兩者比較,後者不但沒有限制幼兒的行為,而且還提出瞭解決的方法,大部分會選擇後者,教給幼兒安全常識:在盛水時,請幼兒把水杯放在水龍頭的底下,不要盛太滿,走時要慢,要端穩,這樣水不會灑出,就會避免幼兒滑倒。

2、隨著大班幼兒言語能力的發展,幼兒在進餐時喜歡開玩笑,邊吃邊講。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在日常的進餐前將一些安全事故告知幼兒,比如某某幼兒因為吃飯時邊說邊笑不小心將食物進入氣管導致窒息的事例。這就讓幼兒掌握了吃飯的良好習慣:吃飯不說話,要細嚼慢嚥,不能狼吞虎嚥。教師在幼兒每次吃點心時都要不斷的重複,讓幼兒在教師不斷的提醒中掌握。

3、戶外運動是幼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運動,也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而事故的多發點就是戶外場所。大班幼兒身體、動作技能的發展,且競爭意識強烈,喜歡在活動時推擠,導致意外傷害的發生。比如在玩滑滑梯時,筆者在幼兒玩之前進行有關滑滑梯的安全規則教育,讓幼兒意識到玩滑滑梯時應該是一個一個的滑,不推擠,或者讓幼兒自己討論在玩的時候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提高幼兒的主人翁意識,與幼兒共同建立規則。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在旁提醒,讓幼兒時時注意安全的防護。樓梯也是事故發生的頻繁段。大班幼兒由於身體動作的發展,上下樓梯時總喜歡跑,或順著扶手往下滑,一步多個臺階,擁擠推人,容易造成傷害。筆者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不時的重複,教育幼兒上下樓梯的規則:一步一個臺階,不擁擠,不推人,不在樓梯上跑,遇到樓梯有很多人時,要先讓別人。或組織幼兒討論生活中常見的不安全行為,放影片等讓幼兒觀察情景。

三、家園合作,共同開展安全教育

幼兒較多的時間是和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越來越多的家庭由於父母加班、忙等各種原因而把幼兒一個人留在家中,如果幼兒沒有一定的安全意識,這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故家長在家庭中開展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筆者實踐的班級中有些家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對幼兒的好奇心和冒險心理沒有防範,極易導致意外的發生。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筆者在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意識的培養時,還利用各種形式提高家長意識,改變家長觀念,如家長會、家園聯絡欄、接離園的談話活動等。如果在家中沒有同步的開展相關防範措施,幼兒的生命還是遭到威脅。所以說,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對幼兒的安全教育的開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加強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及方法。

許多家庭中父母總喜歡擔負起幼兒的安全責任,限制幼兒的種種行為。而大班的幼兒由於個性且處於好動、好玩、好探索的年齡,幼兒往往不聽從家長的話,對家長的勸說置之不理。同時社會上的不安全隱患也無處不在,拐賣幼兒等現象的存在,所以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瞭解安全知識,加強自我保護能力。

隨著大班幼兒智力的逐步發展,幼兒的記憶力也在發展。懂得保護身體的各個部分的器官,不隨便和陌生人走或吃陌生人的東西。懂得撥打急救的電話110、120、119等。

二)讓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應急措施

火災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幼兒園,教師可以告訴幼兒發生火災時應如何逃生。比如在著火時,可以用溼毛巾捂住嘴巴,要關緊門窗以防火蔓延,懂得撥打119。在教學中進行一些演練,讓幼兒獲得實際經驗。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看著無數的幼兒喪失生命,我們無不為之痛心。如果學校在平時大力的加強安全教育,進行有關的演練,幼兒及國小生的傷亡也會降低。所以說在幼兒園中進行有關地震的安全知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幼兒傳授相關的安全知識,教會幼兒如何自我保護:比如在地震時,不要心慌,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要知道房子的緊急出口,要迅速跑到外面空曠的場地,避開建築物、危險物。

五、結語

總而言之,加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對幼兒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由於大班是國小的重要的過渡時期,大多數的幼兒園及教師只注重幼兒知識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對安全教育的實行也沒有落實到底,對安全教育的力度還是遠遠不夠。有的教師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使幼兒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幼兒的生命也得不到保障。筆者認為應該結合社會、學校、家庭的資源共同來關注幼兒的安全教育,學校向家長傳播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家長和幼兒園共同開展,學校也可以呼籲社會共同的來參與。

參考文獻:

1、幼兒園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

2、柳惠英,淺談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1.

3、高吉勝,淺談幼兒安全教育,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7.11.21.

4、曾小莉,幼兒園幼兒的安全保護和教育,貴州教育,2007.15.

5、朱良,幼兒園的安全管理與安全教育,學前教育研究,2003.12.

6、郭麗,淺議學前兒童安全意識的培養,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4.08.

7、茅秀君,幼兒園意外事故的成因與對策,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8、曾燕波,兒童安全教育現狀與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05.11.

9、溫世平,防止幼兒園兒童意外傷害的研究,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