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公文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學校管理公文/列表

國小生資訊道德的培養

道德是法律的重要補充,對規範社會行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資訊道德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而產生,是人們在資訊行為中的重要規範,調節資訊製造者、服務者和使用者的行為,維護資訊領域的秩序,最大限度減少資訊科技的負面作用,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社會效益,促使其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國小生資訊道德的培養

一、資訊道德的內涵

道德,是一種價值觀,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媒介。道德不同於法律,依靠國家政權強制實行,道德主要依靠輿論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 其作用比法律更持久和穩定。目前,專家學者對“資訊道德”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資訊道德是“涉及資訊開發、傳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準則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道德關係”; 有的認為資訊道德是資訊的創造者、傳播者和使用者在普遍遵守的行為規範。縱觀眾多專家學者的界定,對資訊道德的定義應包括資訊的製造者、服務者和使用者三類行為主體,資訊道德是這三類主體共同認可並遵守的行為準則。資訊道德的內容包含三種類型的主體。就資訊製造者而言,強調資訊的社會效益。資訊製造者要遵循社會利益優先原則,不製造虛假負面資訊; 要關注人們的資訊需求和資訊時代的獨特內涵,為人類社會做有利的貢獻。就資訊服務者( 資訊採集、加工、傳播、儲存) 而言,強調過程的道德性。資訊服務者要尊重個體的隱私,保護各種機密,保護智慧財產權,注重經濟效益,服務社會大眾。就資訊使用者而言,要尊重製作者和服務者的權益,合理利用資訊為人類的福祉盡一份力。資訊道德包括三個不同的層面。一是資訊道德意識,是深層的個體內部資訊道德意識、觀念、信念等和普遍的'集體資訊道德共識和道德心理; 二是資訊道德關係,是資訊行為中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的關係。資訊道德關係體現在權利和義務之上,並通過某種資訊形式表現出來; 三是資訊道德活動,包括資訊道德教育、資訊道德行為等。資訊活動中的主體遵照資訊道德來行為,並以資訊道德為依據來評價資訊行為,反過來作用於資訊教育和資訊道德本身。

二、培養中國小生資訊道德的必要性

( 一) 資訊科技的雙面性

人類早已進入資訊時代,資訊科技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計算機網路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資訊科技具有矛盾的兩面,在給人類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諸如資訊犯罪、資訊病毒、垃圾資訊等等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諸如這些問題對資訊保安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同時,也反應出嚴重的資訊道德缺失和資訊倫理混亂。在資訊化和數字化模式下,人們的交往方式發生了極大地變化,人類的倫理關係受到一定衝擊,道德觀念也顯得越發危脆。中國小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在形成階段,可塑性強、敏感、叛逆,缺乏辨別和選擇能力,極易受到資訊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大多數學校都具備了資訊課基本的設施裝置,開設了資訊科技課。《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 試行) 》明確指出了培養資訊道德的目標。國小階段要“養成計算機使用的責任意識”,國中階段要“遵照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高中階段要“按照道德行為使用資訊科技”。在實際教學中,由於資訊科技不納入升學考試統一要求,有的學校和教師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學流於形式,偏離了既定的教育目標。不少學生也並未認真對待,或沉迷遊戲、或醉心社交,甚至色情迷信上,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中央公佈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要求要加引導網路機構和廣大網民增強網路道德意識,共同建設網路文明。西方大國也先後制定了相關的資訊道德規範,比如“計算機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利亞大學網路倫理宣告”等等。我國國務院也頒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並描繪了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通過資訊科技教育,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道德教學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 二) 資訊道德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資訊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倫理動力、有力槓桿和永恆主題。隨著現代社會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競爭越發激烈,更容易導致道德失衡。資訊道德規範是一種共性價值觀,規範人們製造、加工、傳播、使用等各環節的資訊行為,資訊道德內化為人們的行為指導,同資訊政策、資訊法律共同組成資訊行為規範的有機體。

資訊道德以社會輿論的形式表現出巨大的約束力,一旦深入人心,便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行為正規化。資訊法律有特定的主體,即相關政府部門; 而資訊道德並無特定主體,全社會參與資訊行為的所有個體都是資訊道德的主體; 因而,資訊道德具有資訊法律不可企及的作用,彌補資訊政策和資訊法律的不足,資訊法律將社會普遍接受的資訊道德法律化,形成相應的資訊政策。可見,這三者是有機的統一體,緊密聯絡,密不可分。具體而言,資訊道德具有以下三個作用。一是認識作用。認識自身應具備的資訊道德,認識資訊道德的特徵,規範自身的資訊行為; 二是調節作用。資訊的製造者、服務者和使用者在資訊的不同層段,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諸多矛盾。資訊道德以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規範不同角色的行為,有效調節資訊行為中的關係; 三是教育作用。通過廣泛的資訊道德教育,培養人們的資訊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資訊觀念,規範資訊行為。資訊道德不僅可以引導資訊行為主體認識,並調整自身資訊行為,還可觀視他人的資訊行為,引導人們符合資訊社會的基本準則。

三、如何培養中國小生的資訊道德

( 一) 站穩陣地,加強資訊道德教育

資訊科技教學課堂是進行資訊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要牢牢站穩陣地,在常規教學中滲透資訊道德教育。表面而言,從資訊的製造、採集、加工、儲存和使用各環節,技術性都過強; 資訊科技教育也偏向於專業性的技能,並未明顯地涉及資訊道德。然而,教師倘若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內涵,精心設計,便可在常規的教學中滲透資訊道德教育。

1. 精煉教學目標。新課程視野下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又稱“三維目標”。在教導學生資訊科技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資訊道德、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資訊科技知識,譬如: 如何收發電子郵件、如何搜尋瀏覽網頁資訊、如何製作多媒體等等; 還要引導學生在搜尋、使用、製作資訊的過程中培養責任和道德意識,瞭解相關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等) ,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自覺抵制反動、邪惡、黃色、暴力、封建迷信等各種不良資訊。

2. 拓展教學方法。教師在資訊科技教育中要開拓多元教學方法,巧妙地將資訊道德教育融入教學中,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特徵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除了講授法外,還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討論資訊道德的重要性; 或者組織學生動手調查、收集確實是因資訊道德導致的惡果; 或者採用田野調查法,引導學生調查資訊製作、服務和使用中涉及的資訊道德; 還可採用“任務驅動法”,以特定的任務驅動學生進行探索,自我建構對資訊道德的認識,培養良好的資訊道德。任務型教學法是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實踐中積累知識,增強技能,鍛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 整合學科知識。從外延上而言,資訊道德不僅關涉資訊科技本身,還涉及倫理學、社會學、文化學、傳播學等等諸多領域知識。在教學中,如果能適當整合學科知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擴充套件視野,必將有力地培養中國小生的資訊道德。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幫助中國小生培養深厚的道德底蘊。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在PPT 製作、網頁製作等等各種行為中都能滲透傳統美德,有利於塑造中國小生的人格,進而樹立正確的資訊道德。也可以引入法律知識,引導學生辨別違法資訊,瞭解智慧財產權等問題; 引入傳播學知識,教導學生學會辨別資訊的真偽; 引入社會學知識,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隱私,瞭解網路話語道德。

4. 精心佈置課後作業。檢驗學生的資訊道德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學生在資訊行為中的表現。教師在佈置課後作業時應加強與生活的聯絡,結合微博、播客等現代化的平臺和載體,選擇活生生的現例項子來考察學生,通過學生的作業來評判學生資訊道德的高低和優劣。可以考察學生是否侵犯資訊製作者的產權,是否在網路上傳播不良資訊,資訊的使用是否有正面效益。教師要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及時予以反饋,調整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糾正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資訊觀。

( 二) 淨化網路環境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網路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上營業性的網咖也遍地開花。對中國小生而言,這無疑提供了巨大的學習便利。由於中國小生自身缺乏選擇的能力,加之國家層面監管有待加強,網路的普及就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不少中國小生沉溺網咖,迷戀遊戲,甚至網路成癮,有的網咖甚至暗地違法開通色情通道; 網路資訊魚龍混雜,適合青少年的網站不多,嚴重地影響了中國小生的身心健康。有鑑於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分辨、學會選擇,提高學生的資訊道德素養; 避免瀏覽不良資訊,正確使用網路。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向學生推薦專題教育網站、站,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播正面資訊。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開展多種多樣的資訊道德活動。集中力量建設有影響力,適合中國小生的網站; 加強校園網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網在幫助中國小生學習上的作用,嘗試讓校園網成為廣大學生的社交平臺,加強引導,充分發揮校園網在資訊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目前的資訊科技教學中過於注重專業性和技術性,計算機多媒體網路過分關注人機互動,過分強調虛擬情景,忽視了現實情境中師生的交流,忽視了人文關懷,阻礙了中國小生的心理髮展,不利於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養成。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在教學中更加重視同學生的交流; 加強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訊道德,提升整體資訊素養。資訊科技教育既要注重成材教育,也要注重樹人教育; 資訊道德教育即為樹人教育的最佳途徑。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 三) 讓學生成為資訊道德教育的主體

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不可僅僅讓中國小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而是要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其成為資訊道德教育的主體。資訊道德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不能採取灌輸教育的方式。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中國小生通過實踐自我建構,將資訊道德知識內化,融入價值觀體系,提升自身資訊道德水平。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學會分辨、學會選擇,在實踐中養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只有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資訊道德的主體,讓其成為資訊道德養成的主人,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根本上提升中國小生的資訊道德素質。

( 四)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中國小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資訊科技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不僅在知識上教導學生,更要在資訊道德的養成上成為學生的榜樣。中國小生正處在人格養成的階段,善於模仿教師的行為,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要修煉自身,塑造自身人格魅力,提升自身技藝,切實提高自身資訊道德素養。教師在資訊的製作、採集、加工、儲存和使用中要切實做到不侵權、不危害社會、不違背道德; 要關注資訊使用的社會公益和公眾效益,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判斷。資訊時代為廣大中國小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徹底轉變了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同時,由於中國小生的身心特徵和社會資訊監管的不完善,各種不良資訊充斥網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多方行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中國小生成為資訊道德教育的主人,提高其資訊素養。

TAG標籤:道德 培養 國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