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論文

當前位置 /首頁/論文/教學論文/列表

形成自己教學風格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長島中學 **

形成自己教學風格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教學及課程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績,教育戰線上湧現出了一大批名教師,他們以其特有的教學風格在教育教學中獨領風騷發揮著令人難以想象的作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如於漪老師的思想性、重學性、情趣性、文學性、整體性的教學風格;張思中老師的“十六字”外語教學法:適當集中,反覆迴圈,閱讀原著,因材施教;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評例等等都成為了非常經典的案例。他們的經驗、理論也為許多一線教師所學習與借鑑,使他們快速的得到成長。

一、教學風格的內涵

(1)“風格”一詞,最早來源於藝術領域,用以說明藝術作品達到成熟時具有的一種標誌,是對藝術作品的全面評價。依照《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教學風格是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個人特點的風度和格調,是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具有獨特性與穩定性。

教師的教學風格一直以來都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專家與學者都對此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並做過一些判斷。如程少堂:教師風格就是教師有意無意地在適合自己個性特徵、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艱苦地反覆實踐,而最終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魅力又具有穩定性的教學風貌。劉和平:教學風格,是有經驗的教師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探索,在符合教學目的和教學規範的前提下,充分調動自己教學素養條件的能動性,對教學的諸要素和全過程予以和諧的統攝,從而使教學表現出濃郁的個人特色和藝術傾向性。西方一些學者對教學風格的概念的表述主要有:a、教學風格通常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不同的關係和建立各種社會風氣的方式方法。 b、教學風格是指在達到相同教學日的的前提下,教師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經常採用的教學方法 c、教學風格是指一套教學策略。

比較國內學者和西方學者對教學風格的界定可以發現,我國多數學者是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格調”、“風貌”的角度來把握教學風格的概念,而西方學者對教學風格的理解大多是與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聯絡在一起。這種區別來自對“風格”一詞理解的差異,我國多數學者對“風格”一詞的理解取自藝術領域,強調了風格的藝術性、創造性、獨特性和穩定性,但比較抽象;而西方學者對“風格”一詞的理解則與策略、方法相聯絡,強調了風格的獨特性、穩定性,較為具體,帶有可操作性。但是不管學者們如何去界定,教學風格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第一,教學風格都是從教學實踐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要經歷長時間的打磨、變化與篩選才能形成的,是一個變化到穩定的過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教學風格也會發展變化;第二,教師的教學風格具有獨特性,是與教師的個性、學習背景與個人素養息息相關的;第三,教學風格的外在表現形式主要是教學方式、方法與技巧,可以從如下的8個方面加以反映: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生分組、課堂環境佈置、教學組織、評價方法、教學管理和教學思想;第四,教學風格是教師成熟的重要標誌,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藝術達到了一定的高境界。

越來越多的教師的教育實踐表明教師的教學風格對教學的效果與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會教育出與教師的風格相匹配的學生,我們回憶自己的老師,老師教授的某些知識,老師的某些精彩的課堂,很可能早已經如過眼雲煙不見了。但他的一些獨特的教學風格卻會深深的留在你腦海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通過教學風格所表現出來的某種處事方式也會在影響著學生作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一方面,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強調、暗示、感染等形式對學生起著強制、隱形、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影響;另一方面學生會以認同、模仿、內化等過程接受教師風格的影響,影響著他的學習風格及人生成長的軌跡。當然教學風格並非總是積極、高效的,有的教學風格是低效與消極的。區分教學風格有效性的唯一指標是是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師教學風格的培養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影響教師教學風格的因素主要有

(一)教師個人的因素:

(1)教師的個性。包括教師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職業道德、教學態度、教育理想與信念、文化素養等。如具有積極進取的教學態度的老師一定會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風格,使自己的教學風格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2)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積累。教學風格的形成一定是與教師教學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的。當然有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師並不一定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還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同物件環境下對教學藝術與手段的個性化處理的追求,形成獨特的教學看法與技巧。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學校文化、教師人際關係、學生的質量等。有研究表明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教師一味的以追求考試成績與學生的升學率為目標更傾向於反覆操練的低效的教學風格。還有學校的工作環境、激勵機制、教師對領導工作的滿意程度都會影響著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由於影響教師形成教學風格的以上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因此培養教師教學風格也應該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建設

一個具有鮮明教學風格的老師,他應該是熱愛教育事業,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備課,精心組織教學,改進教學方法,注重教學效果。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嚴格要求,及時發現問題並予以解決。如果教師長期以一種獻身精神主宰自己,其教學風格必然是良好的。相反,如果僅有本專業足夠的理論和基本知識,卻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肯定是難以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格,因此,我們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除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外,還必須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為了教好學生,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我們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斷創新的意識,才有可能探索新的領域,才有可能業精於教學目的的深刻領會,教學內容的合理處理,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知識和技能的科學傳授。

(2)要積極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①首先要從改造自己的語言開始。不管你是教什麼學科,不管你是教什麼學段,都一定要讓你的語言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讓你的語言形成一種磁場——當你講話的時候,緊緊吸引著學生瞪著眼睛聆聽。②是要善於發現自我:我的性格優勢,我的知識結構,我的能力特點……要努力尋找自己的每個生命亮點,這是形成你風格的物質基礎。很多老師,教了很多年的書,但依然對自己不甚瞭解,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究竟在哪裡,這是一種專業成長的悲哀,是一種職業生涯的悲劇;③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教育理論和教育管理方面知識,只有這樣,才可能掌握教學規律,熟悉教學過程,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瞭解他們心理髮展的規律,逐步提高自己在教學方面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善於見微知著,防微杜漸,通過對學生情緒、課堂表現、作業、考試等觀察,及時發現問題,掌握教學狀況,瞭解學生的興趣和才能,預知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及產生的效果。要苦練自己的教學基本功,為將來的教學打下基礎;④模仿、學習與創新相結合。按照閆德明教授的說法:模仿——探索——創造是教師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比較有效的途徑。研究名師教學的思路、方法、手段和細節處理的技巧,分析教學現象、教學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加強課堂教學中關鍵事件的研究,打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積極形成對關鍵事件在不同狀態下處理方式,大膽借鑑,專心做好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積極提煉自己的教學心得,形成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表達方法的設計都獨特的認識。

(3)樹立教學激情,關愛每一位學生。激情是一切藝術風格之母。一位教師如果對教學沒有激情、不感興趣,在教學就不會去追求,也就難以形成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風格。精湛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用自己的生命與對事業的執著創造的。因此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就需要我們教師對從事的事業有一種積極的獻身精神,加強教學藝術、教學方法的研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以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

我比較欣賞的教學風格是:講臺形象——精神抖擻,充滿自信。教學思路——條理清晰,脈絡分明。語言表達——生動嚴謹、機智幽默。板書設計——美觀工整,詳略得當。解題指導——啟發靈活,方法巧妙。作業佈置:承上啟下,留有餘地。

三、我所追求的教學風格

從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24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努力的追求,期望能尋找一條通往高效、靈動的英語具有自己特點課堂教學之路。

(1)重激趣。

隨著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的三維目標已經被廣泛的認同,除了學科知識與能力以外,還有比能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傳授有時顯得並不重要,你今天沒有學到的學科知識、沒有記住的定理、公式,只要一開啟網路就可以很輕易的從網上查到。但是如果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沒有了興趣,不知道學習的方法,那麼,明天就什麼都沒有了。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下的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一)創設各種情景,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針對學生個體不同的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當學生有達到目標時,我從不吝嗇表揚,在不同的場合給予鼓勵和讚賞;對於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的學生,我積極幫助其分析原因。如每次考試以後我都會根據不同學生的失分情況,逐個的幫助他們分析哪些是他不應該失分的題,哪些是他由於知識掌握缺漏造成的失分,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其重新建立自信心。

(三)增強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的學習有時是很枯燥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圖片、模型、投影、幻燈、影像資料、多媒體課件、網路資料等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隨著學校多媒體裝置的普及,多媒體支撐下的影像資料被越來越多的引入到我的課堂教學中,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的直觀性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興趣,便於學生們理解背誦和應用學到的知識。“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的開展教學活動的座右銘之一。

(2)重積累。

我始終認為學習語言是需要積累的,積累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沒有長期反覆的積累是學不好語言的,尤其是對於外語的學習尤其要注重積累。

(一)做細課堂教學。從學生進入高一開設,我就有意識的利用早自修與課前兩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常用英語語句在不同情景下的說話訓練,讓學生先從短句開始,然後達到逐步完整的表達。同時重視課文的朗讀與運用,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記憶語言、積累語言;

(二)重視背誦與默寫工作。在日常教學中我花費大量的時間狠抓英語單詞、常用短語與課文的背誦與默寫工作,並對學生背誦默寫的情況進行逐個檢查與檢測。對那些對學生一生都用得著的東西,不但要求熟記,而且要想辦法讓他們記得快、記得牢。因為我始終認為學好英語必須要有大量基本的單詞與短語為支撐;

(三)加強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大量的事實表明,學生的英語學習如果只停留在書本的學習上是遠遠不夠,這一方面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對英語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時教材的滯後性也深刻的影響著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用。為此在讓學生認真學好教材掌握教材教學要求的基礎上,我大量組織相關的英語學習資料讓學習閱讀,在閱讀中幫助學生學習分析各類詞語單詞在不同場合的使用與效度,讓學生英語學習儘快的社會要求結合起來。

(四)做讀書筆記也是一種重要的積累手段,在我的成長過程做讀書筆記是嚐到了甜頭的,於是在教學中也要求我的學生這樣做。叫他們記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然也一定要叫他們嚐到“甜頭”,嘗不到甜頭,日子久了就更不願意做了。因此我在教學與平時的訓練中會時不時的出現一些在學生筆記出現的東西,使學生感覺到做好筆記是大有好處。

(3)重習慣。

小時候,人是習慣的主人;長大以後,人是習慣的奴隸。從小培養好的習慣,可以受用一生。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學的最大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的,不是“說教”出來的,這個養成過程有時必須是強制的。開始學生有可能不適應,但是我還是堅持狠抓不放,因為我知道堅持抓下去的對學生髮展的好處。比如每天早上英語單詞與課文的默寫,有些學生就感覺不習慣,因為他們感覺到每天要背誦默寫太累,因此在開始以後的一段的時間後個別學生出現了牴觸情緒,不不背不默了,有時還會讓班主任來說情。但我堅持不放鬆,有時是強制的繼續開展下去。你早上默不出來,那就中午或者下午放學以後到我辦公室當著我的面默出背出為止。所以開始的時候,“查”得特別緊,每天堅持查學生單詞背的情況,三天兩頭查學生上課筆記,看他們讀上課聽講的情況。說句老實話沒有一個學生不怕查的,也沒有一個學生得到老師的鼓勵、表揚不精神振奮的。我向來是以自己的人格和責任心向學生表明我的工作態度的。我這樣做,也許會被個別同行嘲笑,甚至指責,說我不尊重學生的“人權”,但責任心不允許我對學生放任自流。

(4)重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它通過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課堂上鎖學的知識並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於老師瞭解學情,及時反思改進,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因此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我們關注自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行為,而且還要關注學科作業的設計、佈置、批改、輔導等,使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對知識的鞏固、理解的加深、能力的提升及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興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緊扣自身教學實際與學生學習的實際堅持典型性、層次性、易錯性、綜合性、探究性這五個基本原則,努力優化作業的佈置與批改,努力使作業變得精練有效。

(一)從練習設計的角度對作業進行優化。

1、統一性練習與選擇性練習相結合。在傳統的統一性練習之餘,根據涉及知識點的個數、思維的難易程度、知識交叉聯絡的程度,佈置可供學生選擇的分層次練習。包括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設計的基礎題;緊扣當天所學內容適合中等學生的基本題;具有一定難度和給學生挖掘的空間的發展題。

2、鞏固性練習與研究性練習相結合,差異性與自主性相結合,兼顧學生的自信與自主,前者需要鞏固性練習,後者需要研究性練習。

3、英語練習與英語日記相結合。在練習中通過撰寫英語日記的方式來強化與提升對知識與方法的認識與融會貫通。

4、實踐與合作性作業。依照某個主題讓學生設計英語簡報、文章檢索、觀點分享等;在班內進行以講故事、美文朗誦、演講等口頭性作業等;在班內組織各類英語社團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他們的潛能,提高作業的效率。

(二)從練習佈置的角度進行優化。一是超市購物類。在設計學生的練習時,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使練習具備針對性、系統性、啟發性、多樣性、實踐性、開放性、適量性和適應性,像超市裡購物架上的貨物一樣,在同一要求的與一定的指向性基礎上,給學生以一定的自我選擇的空間。二是對號入座。根據不同學生層次的差異性,最大程度的在包括課堂練習和佈置作業等方面加以區別對待,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和智力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展開,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三)從練習批改的角度上加以優化。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我常用的比較有效的批改模式有如下幾種:

1、即時性批改。我始終認為對於練習的批改一定要及時,這樣可以把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及時的反饋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具有連貫性。

2、分層批改。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性的批改,對於不同個性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批改標準,撰寫不同的導語。

3、互動式批改。互動式批改的模式更能使學生在批改過程中直接面對可能面對的問題,得到更多的收穫。互動式批改的包括抽改、面批、學生問批、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互批等基本方式。

總之,風格是每一位普通老師的共同追求,不僅僅是名師、特級教師才有的追求;是每一位老師當下的追求,不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後的追求,更不是到老了才追求。從現在,從當下,從你明天的每一節課開始,我們都要考慮朝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前行。

主要參考文獻:

克萊德•E•柯倫:教學的美學

賀雯:學習風格和教學風格的理論研究及其實踐意義.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基礎教育版)》 2004年03期

閆德明: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閆德明:教學風格與教師個性

李如密. 教學風格的內涵及載體 [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