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論文/論文精選/列表

低碳環保論文多篇

低碳環保論文多篇

低碳環保論文 篇一

1.1低碳經濟概念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大量開採礦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引發了全球性的氣候災害,對人類生活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催生了低碳經濟理念。低碳經濟是一個單獨概念,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上,提倡未來社會構建低碳經濟社會。

1.2低碳生活

根據相關專家表明,低碳經濟包含低碳消費與低碳生產兩種,在生產方面,並非要淘汰落後產能,而是引導公眾對能源浪費與汙染增排的惡習進行反思、改進,以挖掘節能減排、消費服務的環保潛力。因此,低碳經濟不僅需要技術支撐,更加需要低碳生活,方可實現真實節能減排。人們生活方式如何,決定了怎樣的經濟。對於現代資源、環境問題,主要因人類活動引起,是一種人為問題。

1.3公民節能環保意識的重要性

對於低碳經濟,必須提倡公民樹立節能、環保意識,進而提升公眾參與度,促進社會低碳發展。隨著低碳經濟不斷髮展,我們注重低碳社會構建,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屬於社會性、系統性工程,與生產流通、服務消費等環節相關。處於這些環節中,人發揮著主體性作用。尤其是公眾,能否主動樹立節能意識,參與環保行動,擴充套件參與深度、寬度,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效果,影響著低碳經濟的目標能否實現。可以說,低碳環保屬於公共性事務,是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積極參與節能環保,是社會成員的重要責任,提倡低碳經濟,是低碳生活的重要發展渠道。

2低碳經濟背景下公民節能環保意識的提高對策分析

2.1提高節能宣傳力度

隨著公眾輿論、傳播力度加大,在當今社會,無論做何事,必須加強宣傳。為發展低碳經濟,打造節能減排工程,是全社會的大事,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渠道。然而,社會公眾對於節能減排、低碳經濟不夠重視,不能正確認識能源、環境問題,公民還沒有養成節能習慣。因此,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在社會中,營造一個全面參與節能減排、環保行動的積氛圍,進而提升公民環保意識,促使公民樹立健康發展觀念,主動實踐低碳生活、低碳生產。同時,藉助各媒體的導向作用。隨著網路、電視媒體的不斷髮展壯大,許多城市在建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的程序中,極為重視媒體宣傳教育作用。例如“,節約用水”廣告“、文明出行”廣告等。因此,我們必須善於利用網路、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對低碳經濟內涵、重要性進行廣泛宣傳,讓公民瞭解我國資源、能源、環境等問題,使公民重視節能環保重要性,儘可能縮短節能與公民之間的距離。同時,提高節能知識普及力度,通過特殊節日,開展節能環保宣傳活動。

2.2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在現代生活模式下,必須提倡綠色、節能生活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根據目前狀況,我國公民低碳意識不夠,尚未養成綠色生活方式。可以說,公民生活方式如何,對於低碳經濟能否實現極為重要。在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我國公民如果還不重視低碳生活,必然加劇全球環境惡化,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因此,我們必須提倡低碳消費、低碳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3提倡低碳消費方式

自從二戰以來,在已開發國家,消費主義十分流行,進而對我國具有一定負面影響。若消費主義比正常消費嚴重超出,社會處於一種資源透支狀況,在社會中,存在諸多奢侈與面子消費,進而導致大量能源、資源浪費,嚴重影響了自然。所依,必須轉變消費主義錯誤觀念,提倡低碳消費模式。我們必須優化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樹立和諧消費觀念,建立生態文明社會,樹立科學消費觀與理性消費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2.4使社會團體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目前,我國自發組織了許多環保社團,參與到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隊伍中。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環保團體的教育作用,對環保活動大力支援,進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我國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4億人口,無論何種數字,與14相乘均非常巨大。而社會環保團體,利用各種宣傳形式、資訊載體,對人們消費觀進行優化,使低碳理念向人們日常生活之間滲透。例如,環保社團通過開展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的主題科普活動,通過影展與宣傳板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宣傳氣候惡化、能源嚴峻的狀況,向社會公眾宣傳環境知識、環境政策,為社會公眾傳遞一切有關節能環保的知識,進而對公民起著重要教育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節能環保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全人類、全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當下,我們必須提高節能宣傳力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與低碳消費方式,使社會團體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使低碳生活、低碳經濟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進而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環保論文 篇二

內容摘要: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發展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特徵的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共識。本文對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及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對低碳經濟的內涵進行分析以及對現有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進行總結,構建了包括經濟、科技、環境、社會、節能減排、低碳理念六個維度的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該理論模型的建立對於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關鍵詞:低碳經濟 評價體系 理論模型

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對各國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已經產生了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自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和削減碳排放,已經逐漸成為各國的共識,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和社會實踐。短短几年時間,低碳經濟已經演進為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發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特徵的經濟,最終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

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

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單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資源,排放了約佔全球總量75%的溫室氣體,它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關注重點,而發展低碳經濟應以城市為單位。然而,如何綜合評價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狀況是低碳經濟發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的研究,對於我國發展城市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一)為我國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要想使科學發展觀得到真正的落實,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評價才能有定位,才能確定發展的程度,才能找到發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確今後發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為建立更為科學、可行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方法提供參考,為全面、準確地考察低碳經濟發展狀況和變化規律提供衡量標準和依據,為今後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研究提供支援和有價值的參考。

(二)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併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援

選擇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評價指標構建的評價體系,能夠充分反映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使構建的評價體系更為科學合理。從而能夠綜合反映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效率、狀態、效果,實時、量化、動態地分析評價低碳經濟發展,系統體現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在不同維度上存在的發展差異。它可以為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政策、方針的制訂和執行提供決策支援。

(三)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進而提高城市競爭力

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分析和評價,可以有效地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使現代產業中的軟體、電子資訊、清潔能源、旅遊經濟等低碳產業更好地升級和發展。它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推動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增加大量綠色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競爭力。

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現狀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相關評價理論和方法也相繼出現,很多組織和國家都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從可持續發展的4個主要方面—社會、經濟、環境和制度著手,以“驅動力—狀態—響應”的概念模型為指導,運用了開放的選單方法使其適用於不同國家的國情和發展需要,構建了33個評價指標;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標體系以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為框架,構建了環境壓力、環境狀態和社會響應三大類指標,用於跟蹤、監測環境變化的趨勢;聯合國統計局建立了一個由88個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框架,主要涉及社會經濟活動事件、影響與結果、對影響的響應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標之間的關係;聯合國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根據人類活動和環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從環境、自然資源、自然系統、廢氣和水汙染四個方面,構建了25個指標,並根據指標的當前值和目標值賦予了指標各自的權值。此外,歐盟、芬蘭、德國、瑞典、瑞士、丹麥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過各自的指標體系。

我國學者也做了許多研究,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小組(2009)按照系統學的理論和方法,獨立設計了一套“五級疊加、逐層收斂、規範權重、統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國家環保局也頒佈了《低碳城市指標體系》試行版,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個方面出發,建立了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付允等(2010)在複合指標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問題,構建了包括23項指標的城市低碳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付加鋒等(2010)在研究探討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了包括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環境五個維度、14個指標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和相應的評價方法;胡大立(2010)等從產業鏈的初始資源到最終消費市場這一路徑,構建了低碳經濟評價邏輯結構框架,提出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縱觀現有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大多對資源、環境的指標研究相對較多,以經濟、社會為基礎的綜合性指標體系研究相對較少;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較多,對社會意識、文化傳統等“軟”的因素的分析較少;對客觀的定量的分析較多,以人為主的定性的分析較少。如果沒有詳細的論述和相關理論的研究,那麼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會存在理論上的“空洞”。因此,在參考總結現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低碳經濟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是比較科學的思路。

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構建

(一)低碳經濟內涵分析

要建立科學、系統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體系,首先應該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做深入瞭解。至今為止,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低碳經濟的定義和內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經濟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英國政府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建立低碳經濟》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汙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概括來說就是指要通過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將非化石能源作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為產出,對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量的關係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關係進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採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與出口有一定關係,並從產業角度分析得出,能源產業、化工產品和再進口產品等三個行業對人均排放量的影響是最大的。吳昌華(2009)指出低碳經濟涉及政府、企業和公眾等相關利益群體,是政策、制度安排、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大變革和結構重構。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夏堡(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即以低能耗低汙染為基礎的經濟。張平等(2011)指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狹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從而產生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應對當前氣候變暖問題。付加峰等(2010)認為,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具有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和環境友好的突出特點,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全球共同願景。潘家華等(2010)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袁男優(2010)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發展等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實質在於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不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汙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且是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是生產力與人文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因此,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礎是經濟發展,核心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直接體現是減少影響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目的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最終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總結

本文選取國內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對各個學者選擇的評價維度進行總結,如表1所示。

在文獻梳理中發現,不同的學者往往將具有相同意義的維度用不同的詞語進行表述,有必要把這些具有相同含義但是表述不同的維度進行總結歸納。比如,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經濟、社會經濟資源基礎、技術經濟、經濟低碳化、發展能力、經濟增長和持續發展能力都可以歸結為經濟發展維度。因此,本文最終歸納出六個準則層:經濟發展維度、科技發展維度、環境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節能減排維度以及低碳理念維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構建

通過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和指標體系分析發現,經濟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為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物質以及資金上的支援;低碳經濟的發展要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發展,最後還是要落在經濟發展上,所以說低碳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科技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狀況,沒有低碳技術應用於各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就只是一句空話而已;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發展科技。環境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發展低碳經濟要依附於環境空間;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環境保護,提高環境水平。社會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達到社會和諧是人們共同的期望;低碳經濟的發展保障社會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節能減排指標是低碳水平的直觀表示,可以直觀地反映碳排放情況;低碳經濟的發展也同時促進節能減排的發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低碳理念要貫穿於低碳經濟各項活動的始終;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包括經濟、科技、環境、社會、節能減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關係如圖1所示。

結論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以及研究現狀,在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低碳經濟內涵和評價體系文獻總結兩方面進行研究,構建了包括經濟發展維度、科技發展維度、環境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節能減排維度和低碳理念維度六個維度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以期為低碳經濟的評價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 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科學出版社,2009

2.付允,劉怡君,汪雲林。低碳城市的評價方法與支撐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

3.付加鋒,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

5.吳昌華。城市引領中國低碳經濟轉型[J].中國投資,2009(2)

6.付允,汪雲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2008(2)

7.夏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2A)

8.張平,杜鵬。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和研究難點分析[J].商業時代,2011(10)

9.潘家華,莊貴陽,鄭豔等。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核心要素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10(4)

10.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N].中國報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1(7)

13.李曉燕。基於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省區低碳經濟評價探索[J].華東經濟管理,2010(24)

14.唐笑飛,魯春霞,安凱。 中國省域尺度低碳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評價[J].資源科學,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11(1)

16.楊敏。低碳城市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鄧杏葉。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1(1)

18.李伯華,徐亮。低碳城市發展水平的測度及其對策研究—以長株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

19.談琦。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以南京、上海動態對比為例[J].生態經濟,2011(12)

20.馬軍,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東部沿海6省市低碳發展現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

21.華堅,任俊。 基於ANP的低碳城市評價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1,24(144)

22.李剛,王忠東,張明。基於迴圈修正思路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12)

23.鄭林昌,付加鋒,李江蘇。中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空間過程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7)

24.氣候組織。中國低碳領導力:城市[R].2008

25.孫起生。基於低碳經濟的縣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

綠色環保論文 篇三

【關鍵詞】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綠色施工

1引言

近年來,中國建築業飛速發展,崛起了一大批房地產商,大量的住宅、城市綜合體等建築拔地而起。與此同時,建築業對能源的需求巨大,並且建造過程中對環境的汙染破壞也日益嚴重。因此,綠色建築承載著“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使命在世界各國開始發展起來。綠色建築施工管理,主要是在當前的技術基礎上,通過協調不同施工環節的組織、調配,優化管理,從而實現施工的“綠色”,同時積極開發新的更加環保的工藝與技術,服務於綠色建築。本文對綠色建築與施工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並對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核心與具體方法做了分析與探討。

2綠色建築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在短短20a的時間裡,所消耗的能源遠遠超過了祖先在過去幾千年所消耗的,這意味著:一方面,能源短缺、汙染加重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石油資源的爭奪、淡水資源的匱乏、海平面上升、大氣層空洞等一系列現象已經證實了節能環保必須受到人們的重視;另一方面,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對於房屋建築的要求已不僅停留在安全舒適的層面,對於綠色清潔、能源高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日益凸顯。綠色建築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既滿足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滿足了人們對於更高層次建築的需求【1】。

3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核心

節能環保是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2個核心,下文對這2方面分別進行分析。3.1節約能源。綠色建築施工中的節能包含2層含義:能源消耗的降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可從以下4個角度加以說明:1)工程器材。室內外照明使用低能耗燈;使用高環保效能的工程機械;通過合理安排與排程機械,提高機械負荷率和利用率等。2)建築材料。建材的節能包括2個方面:一是節約材料用量,二是使用環保材料。如:開發新型環保材料;在施工現場合理堆放材料,減少材料在運輸過程中的數量損失與時間損失;優化管道的路徑安排,降低材料在管道中的殘餘和損耗;以迴圈利用為目標,探索建築垃圾的其他用途。3)水資源。大力推進綠色建築節水措施,推進節水新技術的發展,提高水的迴圈利用率;加強節水管理,採取節水措施和環保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減少或避免水的浪費,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資源。4)土地資源。綠色建築施工要求對土地利用進行科學的總體規劃,協同開發地上和地下空間,優化施工方法,減少工程量或土石方量,減少臨時建設用地,綜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儘量減少對土地原生態的干擾,保護原始的綠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3.2保護環境。過去幾十年建築業“奔放式”的發展使得環境不堪重負,如今環境保護已成為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最重要目標之一。根據環保要求,制定環境保護計劃,採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各種汙染源。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還沒有形成相應的環保意識,整個社會沒有良好的環保氛圍。同時,在施工管理過程中,在第一線從事建築施工的工人大多科學文化素質也較低,這使得即使管理人員有綠色環保意識,目前也不能很好地落實【2】。一些經濟發展處於領先地位的地區,對於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的重視程度不夠,一味追求高經濟增速,大量高耗能建設專案獲批,這給綠色建築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此外,短期內使用綠色建築會增加建築成本,綠色建築施工企業往往持消極態度,政府官員們也不太願意“先吃虧,後享福”。只有“軟硬兼施”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狀況,即加大對綠色建築、綠色施工的補貼與獎勵,同時加強綠色建築的宣傳與引導。

4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具體方法分析

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材料管理、能源管理、組織管理、環境管理。以下對這4個方面分別進行分析。4.1材料管理。使用新型建築材料,逐步擴大結構材料、裝飾材料、連線構件的產業化程度。改善現場密集型作業的模式,有效節省資源,減輕環境壓力。如今的地產巨頭或投資集團手中的專案往往體量龐大,諸如精品小區住宅群或是大型城市綜合體的專案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同時,在施工建造過程中的汙染也是專案全週期內最嚴重的。因此,建築材料的再利用已成為綠色建築發展的主導方向。在綠色建築施工過程中採取節能減排措施,如降水回收、對建築垃圾進行再生等。建築施工過程將從浪費資源的建設過程逐漸變為資源節約、材料再利用的建設過程。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建築材料的再利用不僅大大減少了建材的浪費,而且在材料迴圈利用過程中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國家政策的支援下,建築企業在綠色建築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正在逐步加大,推動了資源的迴圈利用和建築施工的節能減排【3】。4.2能源管理。依靠科技進步、技術創新,通過方案評估比對等優化措施,發揮科學技術在節能降耗中的作用,形成科學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合理安排施工順序,減少作業區,協調優化相鄰作業區的施工裝置數量,充分利用公共裝置,著重考慮降低電能的消耗。合理分配機械裝置的使用功率,儘量充分利用,避免裝置的額定功率遠大於使用功率而造成浪費,同時也要避免裝置長時間處於過載狀態。應當鼓勵並引導施工單位使用推薦的低能耗、綠色環保的工程機械裝置。施工單位還應積極引進新能源,包括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等【4】。4.3組織管理。綠色建築要求各方參與,在建設過程中協同完成一個專案,參與綠色建築的各方應負有各自的責任,同時需要制定對應不同單位的綠色建築激勵措施。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應當作為綠色建設的一部分,履行各自的職責。設計單位在專案設計階段應考慮專案的綠色節能和環境影響,在考慮建築設計使用功能的同時,還要對建築節能環保材料有充分的瞭解;施工單位作為綠色建築的主要實施單位,專案經理應該是綠色建築的第一負責人。按照綠色建築的有關規定,對專案綠色專項督導,每月至少不少於一次,以確保綠色建築的切實落地。監理單位作為對施工單位的永久性監督檢查單位,應對施工現場的一些影響周圍環境和汙染的行為進行監督,如有發現應督促施工單位及時進行整改。4.4環境管理。施工環境不僅指施工現場的內部環境,更是指建築工地周圍的外部城市環境。施工現場的粉塵、噪聲會嚴重影響周圍居民的呼吸質量、睡眠質量,施工中的夜間照明會對周圍居民產生光汙染,這些環境汙染都很可能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因此,在綠色建築施工過程中減少對施工現場周邊環境的干擾與汙染已成為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重要關注點。施工單位應制定必要的防干擾措施。降低噪聲汙染主要是工程機械的聲源,其中,打樁機是主要的噪聲汙染源。禁止夜間施工,不僅是降低噪聲的主要措施,還是減少光汙染的主要措施。同時,施工單位可以在工人生活區設立宣傳專欄,對施工人員加強思想教育,設定多組垃圾收集裝置,妥善處治各類廢棄物,以確保工人健康的生活環境,如圖1所示。

5結語

當前,中國的建築業在實施綠色建築施工管理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如環保意識缺乏、社會關注不足、機構監督不力。隨著從業人員管理理念與能力的提高,只要抓住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核心,積極探索並應用具體的施工管理方法,國內綠色建築將為建築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胡勇軍。基於綠色施工技術的建築工程施工與管理方法探析[J].綠色環保建材,2018(2):34.

【2】康旭明。綠色建築施工管理的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7(19):251.

【3】薛永鋒。綠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創新建築施工管理的方法[J].山西建築,2017,43(34):233-235.

低碳環保論文 篇四

近年來,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生態環境也在不斷的惡化,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對石油以及其他碳基能源進行了大規模開發,但是同時也破壞了人類的生態環境。碳基能源的價格一般都比較貴,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形勢下,各國間爭奪能源的戰爭也越加激烈。由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以及過度的開發碳基能源,所以導致了溫室氣體極具增加,全球氣溫變暖出現溫室效應。

2低碳與園林景觀設計相結合

2.1軟質景觀的設計

進行園林景觀綠化是實現低碳環保的主要途徑,綠化園林景觀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調整因為土地利用而在空氣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提高了公共用地的美化水平的同時,還能夠使綠色植物促進氧碳化合物的吸收。在對園林景觀進行綠化的過程中,要保證新樹和老樹的有效分配。對於多數樹種來說,考慮植物配置的這種情況,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態效率,還能夠實現低碳環保的目的。一個優秀的園林作品,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園林的整體設計、高水平的施工質量、設計師的環保觀念等。在建設園林的過程中,應該儘量減少自動化的機械操作,能夠減少一定的碳排放量,實現了低碳環保的節能理念,同時也能夠避免周圍土地被破壞。

2.2硬質景觀的設計

硬質景觀指的是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可再生能源或是節能技術可以得到有效地應用。在景觀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最常見的是太陽能照明系統應用。在建設園林使用的材料上,無論是其路面設施還是園藝,都應該選擇低碳環保的材料,同時這也是低碳環保最直接的方法。低碳環保材料是在其基本效能不變的情況下使用,是一種可以再生的天然原料,在加工製造的過程中會減少能源的消耗,還能夠保障其使用壽命,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還可以對木結構材料進行收回利用,逐漸用木材料取代鋼筋混凝土的使用,這是一種減小碳排放的有效措施,還能夠促進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3園林景觀設計中低碳意識的體現

根據研究表明,在園林內進行樹木種植時,應該在每單位面積內,按照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將植物從高到低排列,首先應該是常綠灌木,然後是落葉喬木,最後是常綠喬木。種植人員還可以將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交叉種植,這種種植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低碳環保的工作效率,實現低碳環保理念,保持適宜的空氣質量。樹木吸收固碳的能力還與樹齡有很大的關係,樹齡相對小的樹,吸收固碳的能力越強。但是若是體積較大的大齡樹木,樹齡較小樹木的吸收固碳能力一定比不上這種高齡樹。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高齡樹的生長週期基本已經停止,再加上高齡樹的稀少,自然吸收碳的能力也是十分強。若是將普通的高齡樹與低齡樹搭配種植,那麼不僅能夠將園林的美觀發揮出來,還能夠保證一定的園林吸收固碳的能力。

4結語

地球變暖對人們的生活環境有著巨大的影響,對人們的生存同樣也構成了威脅,所以低碳發展是改善環境的必然選擇。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滲透低碳環保意識,減輕碳排放量,保持原有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是對大自然的一種尊重。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加入低碳理念,既滿足了原始生態要求又實現了低碳環保的目標,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低碳環保論文 篇五

【關鍵詞】 低碳經濟;低碳校園;數字化

面臨日益加劇的全球氣候變暖壓力,世界各國都提出了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來替代石化能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2009年9月22日,國家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講話,明確表示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切實努力”,積極發展低碳經濟。而“低碳校園”的建設是與中國當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與當前大力推行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也有密切關係。

一、“低碳經濟”與“低碳校園”的內涵

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正在發展中的低碳經濟進行了探索。目前被廣泛引用的是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社會經濟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其特點是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碳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和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的綜合性問題。

“低碳校園”從外延上來講只是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的一個子課題,是在能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學、科研、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在學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納入有益於環境的管理措施,大力提倡和推廣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理念,研發和運用先進的技術,並持續不斷地改進,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一切資源和機會全面提高師生環境素養,努力打造一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集現代化、資訊化、低碳化於一身的新型校園。

二、校園中的“非低碳”現象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方網站2008年教育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 263所,校均規模8 679人,共有教職工20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89萬人,在校學生數:博士研究生23.6萬人,預計畢業11.1萬人;碩士研究生104.6萬人,預計畢業32.7萬人;普通本科、專科生2 021萬人,預計畢業541.8萬人。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中,有些“非低碳”的浪費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和日常管理中努力去避免和杜絕。

(一)學生與教師紙張耗用量分析

1.每年的畢業論文答辯環節全國研究生和本科生論文用紙從初稿、修改稿(包含多次修改)、評閱稿、答辯稿到最終定稿,每篇論文最少也要用到200多張A4紙。而每年全國的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總數在500萬左右,這樣算下來每年用在畢業論文的A4紙約在10億張,約1 000噸。

2.按照學校教學部門的要求,每位教師上課要準備的教學檔案包括:教學大綱、教學任務書、教學日曆、點名冊、教案、詳細的說課教案等,多數還要一式三份,每學期每位教師每門課程準備這些教學檔案需用的A4紙張約500張,全國每學期每門課程教學檔案需要的A4紙需用量約9.5億張,約900噸紙。

3.每學期考試用紙量更是驚人,按每名學生每學期平均考試科目6科計算,每科試卷用紙平均8開紙3張,每名學生每學期考試需用紙約20張(合40張A4紙),全國每學期大學生考試用紙(A4)約8億張,約800噸。

以上三種情況用紙共計近30億張,約2 800噸紙,而生產2 800噸紙需要耗費木材2 450噸,煤1 400噸,水105萬噸,同時要釋放3 64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每噸標準煤燃燒要釋放2.6噸二氧化碳)。

(二)北方高校冬季包燒取暖用煤量分析

以黑龍江省為例,全省共有高校近40所,平均每所高校每個冬季包燒期用煤都在1萬噸以上,則全省高校一冬要燒掉40萬噸煤,按包燒期6個月計算,每天要燒掉2 200多噸煤,每天要釋放二氧化碳5 720噸。按國家發改委提供的資料計算一噸標準煤可以發三千千瓦時(3 000度)的電,也就是說黑龍江的高校少燒一天的煤就可以節省下來660萬度電,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5 720噸,而通常一公頃闊葉林一天才可以消耗1噸的二氧化碳。

(三)高價教材作廢品處理

每年4至6月份是高校畢業生離校高峰期,而此時也正是廢品收購商們的收入黃金期,根據在省內的幾所高校調查發現,每名畢業生畢業離校時把教材和參考書當廢品處理要在幾十本至一百本左右,幾十塊錢至上百元一本的教材或工具書只能賣到幾元至十幾元,更可惜的是多數的教材和新書一樣,沒有寫一個字,按每名學生每學期6科計算,四年下來的教材要50本左右,每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共計要按廢品處理掉書目近3億本。

(四)現代化的校園中水、電、糧食、用車等方面浪費現象嚴重

經對多所高校的食堂、宿舍、教室等場所及校內用車情況調查發現,多數院校存在著食堂大量倒掉剩飯剩菜的現象,40人左右的教室平均日光燈數是12支,白天不關燈和教室無人或只有幾個人的時候燈全部點亮現象嚴重,宿舍無人時有長明燈現象。每支日光燈40W,平均每所高校按400間教室計算(不包括階梯大教室和機房),全國則共有教室近90多萬間,那全國高校教室的日光燈負荷約在43.2萬千瓦左右,也就是說如果節約用電一小時,就會省下來43.2萬度電。目前,高校教師成為擁有私家車主要群體,每所高校約有20%的教師擁有私家車,而每所高校都有通勤車十幾輛,這就造成了通勤車空坐率加大,加大了能耗和排放的現象。

三、建設“低碳校園”的具體措施

(一)大力加強校園資訊化建設

資訊化、無紙化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前提條件,針對高校校園中紙張浪費的現象,高校應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通過建立整合校務、教務、學生、科研、後勤、考試、論文答辯等服務統一的校園網路平臺,推行數字化校園,無紙化辦公、無紙化考試的嘗試與普及。各高校要在技術上、經驗上、資源上共享合作,避免重複開發和建設,先在適合上機考試的科目開展無紙化考試試點,開發和應用無紙化考試系統,然後將成功的案例在全國進行普及推廣。積極建立和推行畢業論文電子化儲存和學生電子檔案儲存系統,制定和完善電子檔案的管理信用機制。

建立高校相關學科精品課程資源庫系統,將教師的講義、課件、參考資料等進行數字化處理,完善電子教材、網路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並將資源放在統一的網路伺服器上共享使用,既讓全國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名校名師的授課資源,又避免了各高校課程資源重複建設的浪費現象;加大電子教學檔案的使用範圍和生效機制,降低紙質論文、紙質教學檔案的應用量,如必須列印的要大力推行雙面列印模式,從而降低日常運營管理成本,提高事務處理效率,真正實現校園的資訊化。

(二)適度縮短北方高校冬季授課時間

國家教育主管理部門要充分考慮高校所在區域地理位置的特點,在保證完成授課計劃的前提下靈活調整授課的時間,適度縮短冬季供暖期授課時間,通過延長寒假時間,縮短暑假時間的方式來節省冬季供暖期燃煤耗用量,從實質上做到節能減排。經計算,僅黑龍江的高校如果縮短10天冬季授課時間,就可以節省6 600萬度電的標準煤燃放,少排放二氧化碳5.72萬噸。

(三)推行二手教材使用制度

為了減少每年在畢業生教材書目上的浪費,可以在高校推行二手教材的使用制度,對於一些無變動或變動不大的課程,教務主管部門要制訂靈活的教材使用政策,減少強制學生特別是新生必須購買新教材的行為,建立校園二手書統一回收集中處理制度,規範跳蚤市場的建設與管理。如可以通過搭建校園電子商務網路平臺使畢業生、老生與新生之間充分對接,把四年中的開課計劃在網上公開,讓新生入學前就瞭解所學課程,以便在二手購書網上購買教材。

(四)推進車改制度,建立校園低碳生活新模式

為了讓更多師生樹立低碳理念,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校報、櫥窗、宣傳板、海報、倡議書、調查問卷、講座等形式,在全校範圍內大力宣傳低碳意識,倡導低碳生活,讓師生們感受到節能減排的緊迫性和艱鉅性,懂得低碳經濟對我們生存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讓人人瞭解低碳,人人倡導低碳。在全校師生中倡導:不用一次性木筷,少浪費糧食;髒衣服用手洗,節省水電等行為。積極推進車改制度,鼓勵教師少開私家車,多坐通勤車上下班,乘公交車出行;實施公務用車一車辦多事合乘制度。這些倡導提高了大學生的環保意識並使之落實到行動中,有利於形成全社會的綠色生活理念,從而也必將全面推動節能減排。全員參與、全民行動,將低碳行為滲透到生活的時時刻刻、點點滴滴,使全體師生尤其是大學生在全民低碳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

總之,高校作為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搖籃,在全人類為保護生存的家園而奮鬥的今天具有莊嚴的使命、重大的責任,把“低碳校園”打造成低碳經濟的教研機構、低碳排放的高校社群、低碳環保的花園環境和低碳行為的示範基地,充分利用校園的優勢資源,發揮校園的教育職能,引導人們養成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對國家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志,等。低碳經濟――中國用行動告訴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

[2] 林巨集,嶽凌雲。國內外低碳經濟發展情況研究及對浙江的建議[J].城市經濟,2009(9):30-32.

[3] 陳文婕,顏克高。新興低碳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0(2):201-203.

[4] www.省略/gao_jiao_news_367/20100610/t20100610_ 48

l.

[5] www.省略/jxcomment/system/2010/01/07/01128

l.

[6] education.省略/jrjy/201001/t20100104_.

低碳環保論文 篇六

一、引言

低碳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外熱點話題之一,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逐漸演變為低碳發展模式。但是,理論界對低碳的經濟研究範圍還是比較窄, 沒有對低碳經濟理論進行系統研究。夯實理論基礎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也是構建低碳經濟理論體系的重點。經濟學是要以造福人類為宗旨的科學,這是世界範圍內經濟學的主流觀點。低碳經濟與生態經濟、迴圈經濟、資源環境經濟學等相關學科密切聯絡。我們要汲取其相關理論成果,探討低碳經濟理論對經濟學的影響。低碳理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體現在提供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上、引導消費方式轉變上、化解國際經濟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上。本文不僅從理論上肯定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有其理論來源並且提出中國未來低碳經濟下綠色貿易政策的調整方向。

二、綠色貿易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一)綠色貿易的概念

綠色概念是隨著環境問題的嚴重而出現的。上世紀60 年代,綠色運動在西方興起,1972年由西方科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家等人士組成的羅馬俱樂部公佈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對人類的發展困境提出警告:依照人類目前的發展方式,地球還有幾十年的發展時間。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特別強調人類不能提前消費子孫後代的資源能源,不能提前消費儲備能源,要確保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綠色貿易的構成要素

綠色貿易是指這樣一種貿易形式:貿易中為了防止貿易活動破壞人們的生存環境以及身體健康從而採取的可持續發展的貿易形式。

綠色貿易需要實現貿易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觀念是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長遠利益。基本準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考慮。

綠色貿易應包括一下幾個要素:

第一,綠色原料和清潔生產。企業在所要生產的商品與生產是要使用的技術時,要儘可能的儘量減少環境汙染,鼓勵發展清潔生產;

第二,綠色消費和廢棄物處理。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利用完以後,要儘量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第三,綠色包裝和綠色設計。在對產品進行包裝時必須努力減少完成商品包裝後殘留的廢棄物,力爭對環境的汙染達到最小。

第四,綠色服務。服務的過程中儘量減少汙染。

三、低碳經濟下我國構建綠色貿易體系的政策轉型

(一)我國構建綠色貿易體系的必要性

能源、氣候和環境問題日益成為焦點問題。世界各國正在逐步進入低碳經濟時代,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國際貿易的影響變大。

改革開放30年的速發高速發展之後,我國開始採取措施推行產業升級、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推行降低能源消耗、發展綠色GDP等政策。綠色貿易思想,將是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基調。因此,採取什麼樣的辦法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轉變,已經成為我國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二)我國構建綠色貿易政策轉型的措施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片面的環境保護觀點和貿易保護觀點的立場都站不住腳了,綠色貿易措施的解釋逐漸趨於中性。綜合有關各方的觀點,筆者堅持“中庸”的立場。認為,綠色貿易措施是指採取的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態和諧的各項政策措施國際貿易的目的是生態和諧具有限制作用。綠色貿易措施是各國根據其具體情況而採取的具體政策手段,根據綠色貿易措施的性質,可分為三類:其一是為環境目的所採取的直接管理措施,如環境標準、衛生檢驗檢疫措施等;其二是自願的與產品相關的環境措施,如環境標誌、環境管理體系(15014000)、綠色包裝等;其三是類似於環境稅、排汙權交易等經濟性的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影響到生產銷售和消費這三大環節而且對對外貿易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

在“低碳經濟”大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想要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就必須先解決現有問題,構建綠色貿易體系。具體戰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1.加大迴圈經濟的發展力度、積極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務實發展低碳經濟

迴圈經濟是經濟與資源消耗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系統,也是我國企業出口增長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的主要方向,應鼓勵企業積極採用新材料、新技術,開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2.以技術創新推進低碳貿易的發展

我國如果想要在國際市場上獲取領先地位就必須大力發展低碳技術、開發新型低碳產品。為此,我國政府可以與山東各高校聯合成立山東低碳經濟技術研究中心。大力發展節能技術、低碳和零碳能源新技術等。這些都是發展低碳貿易的基礎。

3.積極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應對新型低碳貿易壁壘

2009年世界銀行對外公佈了全球碳市場的市場價值高達1440億美元,考慮到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低碳市場的潛力非常大。但是要與國際接軌也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碳交易涉及政策、交易平臺、政府和企業各個方面的利益,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國內目前雖然已經建立了10多個環境類交易機構,但還沒有真正進行碳排放交易。但是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先搞試點還是很有必要的,在火電、化工、煉油廠等企業試點,強制企業因過渡排放汙染物承擔責任。

4.建立低碳金融體系

低碳金融體系的建立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保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研究:第一,加大“低碳信貸”的支援力度。第二,擴大“低碳”外貿企業的投資規模。第三,我國政府應努力為減少碳排放和低碳技術開發的出口企業提供資本支援。

5.著重開發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和服務密集型的產業,優化傳統產業,促進服務貿易儘快由高碳模式渡到低碳模式

綜合考慮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國際市場需求前景、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潛力以及對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等多種因素,應大力推進三大新興服務業的快速成長,包括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穩固提升兩個生活服務業,即居民服務業和餐飲旅館業。

6.完善預警防禦機制,積極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各種摩擦、衝突

我們也應該關注新的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政策的主要貿易伙伴,調整和變革措施,及時收集新型低碳型貿易保護案例,加強預警資訊和出口風險的。提高貿易摩擦應對能力。

7.優化出口貿易產業結構,促進貿易轉型升級,加快開發新型貿易市場

低碳環保論文 篇七

環境會計是指決策者為環境資訊提供合理的會計理論和方法,主要以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資源耗費該怎樣補償為中心的會計;而低碳經濟發展則是一場涉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人類命運、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同時也是全球經濟從高碳能源轉變成低碳能源的必然選擇。低碳可持續發展理論已成為建立環境會計的主要依據,低碳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為環境會計提供了優勢的環境,其不但能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有利於後代子孫的生存權益。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發揮政府的積極主動作用,倡導企業建立綠色經營系統,增強環境會計的監督機制,強化國民群眾的低碳環保意識,可推進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環境會計的理念

環境會計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相關環境法規、法律為依據,圍繞自然能源的消耗該怎樣補償為主題,應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以及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對主體環境經濟活動的影響進行報告、計量及確認,屬於有關決策者提供環境資訊的會計方法的一門科學,是環境科學與會計科學相交叉的應用性學科。其主要利用會計思維來解決問題,通過行政權威的支撐環境管理執法排汙,在工作路徑上,學習會計思維的統一性原則,對資料之間的衝突,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然而對資料之間產生的服從性、層級性、權威性提出統籌意見。在工作思路上,利用會計思維的工作原則達成環境資料透明性、唯一性、公認性的目標,進而解決資料的模稜兩可,根據不同用途變出不同資料的做法。在工作目標上,通過學習會計思維的明白帳原則,把容量與總量相結合,同時把排汙許可與排汙權相結合,只有這樣,全國環保系統才能把明白帳如何虧空補回來。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唯一選擇,我國先後制定了《水汙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森林保護法》等一系列環保法規,號召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響應政策,以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戰略,在保護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實現了經濟的發展。而環境會計的實施正好為企業的資源利用情況提供指導,促使企業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在能源危機的形勢下,我國更應該合理配置資源,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大力推動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建立,幫助我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的技術含量。從企業的長遠發展利益來看,只有通過增大環保的投入,重視綠色會計,才能保持競爭的優勢。然而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可以明確企業的成本和效益範圍,還能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例如寶潔、麥當勞等一些知名企業就是實行了環境會計,他們將與自己有關的環境資訊和環保措施公佈於眾,才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增強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3、低碳經濟的內涵

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世界各國在碳減排的問題上已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低碳經濟是針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的結果;同樣是經過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其主要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上的現代文明工業轉向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然產物。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之路。低碳經濟是以低汙染、低能耗、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核心是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轉變,最終實現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從低碳經濟提出後,紛紛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低碳經濟猶如一盞航標燈,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程。關於低碳經濟的價值,其對人類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企業的命運取決於能否把握機遇,一旦其與低碳經濟失之交臂,則會對長久的發展前景產生一定的影響。

4、環境會計與低碳經濟之間的關係

4.1環境會計與低碳經濟目標統一

環境會計是以自然資源耗費該怎樣補償為中心所展開的會計,通過如何利用環境會計所反應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使資源和環境資訊最大限度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這就是環境會計的主要目的。低碳經濟是保障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立清潔能源結構為實質,發展低碳產品、服務和技術,確保經濟穩定增長,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低碳經濟的關鍵是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其核心是潔淨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的高效率。由此可見,環境會計與低碳經濟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整個生態環境和物質規律迴圈,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從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2低碳經濟是環境會計提供理論的依據

從理論上講,低碳經濟是一種發展理念,其主要通過經濟、環境、能源緊密相連形成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和理念。而會計作為控制和反應企業經濟活動的一種管理活動,需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來完善其傳統的方法和理論,同時將企業生產活動中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和外部環境損害代價歸納到控制的物件之中,使得企業會計等真實的、全面的考核經濟活動成效。隨著生活汙染越來越嚴重,空氣、水。逐漸成為了稀缺的資源,環境物品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根據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需要減少人類活動,特別是企業生產實踐中所排放的碳能量,採用潔淨的能源,進行技術創新,然而這需要投入相當多的勞動資金,因此要求環境會計對降低碳排量所發生的環境保護支出、環境保護收益、開發新能源支出等專案進行系統核算。在低碳經濟模式下確定環境會計的核算資訊,完善了環境會計體系,然而低碳經濟價值觀的確立,使低碳排放量和環境資源成為會計核算的可能,進一步完善了環境會計的計量、確認、報告提供實際意義的條件。調整產業結構低碳化發展是離不開環境會計的支撐的,所以說,低碳經濟是環境會計發展提供的理論依據。

5、結束語

低碳經濟是以低汙染低能源消耗為基礎的經濟,在全球氣候變化下,低碳經濟已成為各國政府高度重視的熱點。而低碳經濟與環境會計有著緊密的聯絡,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確立,為環境會計核算系統提供了必要的準備,環境會計與低碳經濟有著一致的目標,而且低碳經濟是環境會計發展提供的理論依據。總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當前的首要任務,只有通過推行環境會計,實行低碳經濟發展,才能維護人類的健康,到達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狀態。

參考文獻:

[1]王澤淳.關於環境會計與低碳經濟發展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6)

[2]霍明,杜丹.低碳經濟視角下環境會計的發展與對策分析[J].品牌,2015(11)

低碳環保論文 篇八

關鍵詞:低碳經濟 低碳企業文化 建設

1.低碳經濟與低碳經濟理念導向下的企業文化的內涵

1.1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因素的推動下產生的。“低碳”已成為人類發展的一個新理念。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以低排放、低汙染、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能源利用的轉型和經濟的轉型,達到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1.2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企業文化

在低碳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背景下,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商機,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必須在企業文化中融入“低碳”理念,建設有利於企業發展的低碳企業文化與“低碳理念”,使企業的生產、經營等都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樹立低碳意識、低碳行為準則,並使得低碳思維成為企業文化的長期經營理念和核心價值觀,使企業實現其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2.低碳經濟理念導向下企業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企業必須瞭解當代經濟發展的背景,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低碳經濟的角度出發,通過把企業文化納入低碳經濟的視角下進行企業文化的重新定位。

2.1低碳成為當前時代經濟的主題

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總消耗折36.2億噸標準煤,約佔全球的21.3%,單位GDP能耗是國際的2倍,是已開發國家的4倍。迅速發展的經濟活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國工業增長仍然過度依賴物質資源的投入,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並未得到有效遏制。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未來將進一步研究開展低碳工業、低碳交通、低碳城鎮、低碳產業試驗園區、低碳社群、低碳商業的試點,研究擴大綠色產品消費的補貼政策。” 因此,對企業來說,低碳經濟的發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次重要的機遇。未來企業勢必要將低碳概念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產品理念中,全面實現低碳戰略。

2.2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利於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是當前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管理手段。如果企業能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背景,從低碳經濟的角度來重新詮釋企業文化,賦予企業文化全新的時代內涵,使企業結合當代經濟熱點從新的視角來理解和完善企業文化,在企業的經營決策、生產組織等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實現低碳化,那麼企業將在競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低碳經濟理念導向下的企業文化建設思路

3.1樹立低碳經濟理念,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據估算,“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國家投資將達到2.3萬億元,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的佔有率將由目前的5%提高到30%。走低碳發展之路,應對氣候變化已是大勢所趨。因此,企業要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加強相關的輿論宣傳,建設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企業文化,在經營過程中把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企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探索有利於企業應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和政策措施,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引導企業進行低碳生產和管理行為。

3.2塑造企業核心價值觀,營造低碳企業文化氛圍

低碳背景下,企業要樹立的價值觀就是“低碳”,將“低碳”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進行大力宣傳,落實到制度中,融入到企業的日常運作中去,營造氛圍,使員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去適應和認可。在低碳企業文化的引導下,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進行綠色企業的建設滲透到員工的日常行為中,使企業的每個員工都能夠形成低碳意識,並作為自身行為的規範,從而使低碳理念得到確立,低碳化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3.3以滿足消費者低碳需求為導向,推進技術創新生產綠色產品

低碳企業文化應關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一方面,要改變以前的生產和管理的模式和理念,改革工藝,實行低碳環保的生產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降低能源消耗,在企業的產品設計、外包裝等方面體現綠色環保和低碳經濟思想,瞭解消費者需求,不斷對產品推陳出新。 另一方面,低碳經濟的實施要求企業以此來降低碳排放。企業利用低碳經濟作為發展的契機,根據國家相關標準,結合企業實際制定企業的產品標準,大力開發和生產適合消費者需求的具有“綠色環保”的綠色產品。

3.4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引入低碳競爭合作新觀念。

低碳企業文化要求企業生產履行其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群和環境的責任。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企業不僅要對贏利負責,而且要對環境負責,並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企業通過推廣和宣傳新技術、新材料,開發綠色環保產品,減少企業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社會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可以使社會公眾對企業有更多的認同感,提升企業的贏利水平。

參考文獻:

[1]寧小勇。低碳企業文化與品牌競爭力[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11

[2] 向重樵。基於低碳經濟視角的企業文化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11

[3] 章喜為;塗曦。論低碳理念導向下的企業文化建設[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1)

[4] 任旭萍。“低碳”背景下企業文化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山西:山西大學,2011

[5]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低碳經濟培訓教程[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1

低碳環保論文 篇九

關鍵詞:低碳 發展歷程 低碳文化 建設

2009年12月召開的丹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是人類歷史進入低碳時代的拐點。它要顛覆的不僅僅是高碳經濟,而是工業文明以來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它強大的導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引領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嬗變。我們認為,實現低碳發展需要在全社會培育低碳文化,樹立低碳生產和生活態度,才能為低碳發展奠定堅實磐基。

一、“低碳”的含義及其歷程

(一)低碳的含義

所謂低碳(Low-carbon),原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它是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類為應對全球氣候惡化而主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費習慣,從而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和鼓勵,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及運用,並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轉變。”

(二)低碳的歷程

20世紀以來,面對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國拋開國界、種族、語言等差異,開始積極尋求解決氣候問題的途徑。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第一次環境會議發表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此次會議及宣言宣告了與會國以及國際組織需要履行的職責和義務,為保護各國人民的生活和改善環境問題帶來保證。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聯合委員會做了題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報告在集中而系統地探討了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後,提出了意義深遠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強調了三個觀點:一是,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發展危機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地球的資源和能源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膨脹的發展需求;三是,當代人必須為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考慮而改變現在的發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氣候變化會議,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防止全球暖化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礎框架。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參加的第三次會議上制定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提出了“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控制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的目標。

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希望國際社會能夠重視並採取措施使低碳經濟的共識納入到決策之中。2009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雖然會場內只達成了“有限共識”,但低碳理念逐漸深入會場外更多世界各國人們的心靈,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二、低碳發展應對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我們認為,低碳經濟的未來發展之路需要技術創新支援、資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設完善,更需要低碳文化的培育。

(一)低碳文化及其特徵

1、低碳文化的含義

低碳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低碳文化是關於CO2低排放的價值、思想、知識、習俗、信仰、態度、規範等精神因素的總和。廣義低碳文化與廣義文化概念相同,包含器物、制度、行為規範和觀念四個層次。低碳器物指物質形態存在的CO2低排放的技術和機械裝置,它是支撐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低碳制度是為保證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體制、機制等,是低碳行為規範得以制定和遵從的社會組織形式與保證。低碳行為規範即為規範CO2排放行為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道德準則,是約束企事業單位和公民的行為符合低碳發展要求的強制性和非強制性的規定。低碳觀念亦即有關CO2低排放的價值、思想、知識、習俗、信仰、態度等觀念形態的因素。低碳觀念處於低碳文化系統的核心,對低碳行為規範的制定和人們的低碳行為起根本性的導向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觀念指導和低碳行為規範約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觀念得以貫徹落實的保證。而低碳器物處於廣義低碳文化層次結構的表層,是低碳觀念的物化形態和外在表現形式,是在低碳觀念的指向下按照低碳行為規範的要求創制和應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徵

(1)價值取向的生態性

低碳文化強調的是生態價值。它要求從“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轉變為“生態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價值準則,擯棄片面強調物質、經濟和人類價值而忽視自然、環境和生態價值的價值觀,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在此種意義上,所謂低碳發展,就是以生態為價值尺度的發展,即不破壞生態或者對生態的損害最小並能夠進行補償、修復和建設的發展模式。

(2)生存態度取向的環保性

低碳意味著低排放、低汙染。它倡導一種自然、健康、安全、綠色環保的生存態度和理念,代表著一種不以損害健康、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人類慾望的滿足、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文化觀念。它是在對18世紀中葉工業化以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正規化進行深刻反思後確立起來的新的人類生存態度。

(3)行為方式取向的節儉性

低碳文化在生產生活方式上倡導尚儉節用、尚簡戒奢、適度生產消費的理念。它要求從高能耗、高消耗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產生活方式,從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轉向質樸、適度、可持續的消費觀念,從從眾、攀比、炫耀轉向求實的消費心理,從盲目、衝動、義氣轉向科學、理性的消費行為,從不理性、不文明轉向理性、文明的消費方式。

(4)發展方式取向的可持續性

低碳發展所追求的目標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本質上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基本方式。它要求從忽視人和社會的全面整體進步的以“物”為中心的畸形發展、忽視人與自然平衡的以“人”為中心的片面發展、忽視資源成本和環境承載能力以及後代人發展權益的不可持續發展轉向人、社會、自然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發展的文化應對措施

1、以正確的低碳觀念文化為經濟社會低碳發展領航

低碳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資金保障、制度建設、法律規範和政策引導等外在手段和措施。而創新指向何方、資金投向何處、制度如何設計、法律政策如何規範,則是由隱而不見、潛而不顯、內蘊於人們意識中的價值觀念決定的。因此,社會要實現低碳發展,最關鍵、最根本的是轉變人們價值觀念,實現從傳統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態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價值準則的轉變,使人們在深層意識中真正確立起低碳價值觀即生態文明的價值觀,並以此引導人們發展經濟和社會的行為。

2、通過普及低碳理論知識指導低碳行動

低碳經濟是新經濟的一種形態,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低碳理論的支撐和指導。正如阿蘭・韋伯在《新經濟新的是什麼?》一文中所說:“最終,新經濟的版圖並不在科技裡,亦不在晶片或全球電信網路中,而是在人的思想疆界中”。低碳發展需要低碳理論作為行動指南。這就需要對傳統的發展理論包括經濟發展理論、社會發展理論、日常生活哲學進行深刻反思,形成並建立起低碳發展理論及其知識體系,並將其普及到全社會,武裝大眾頭腦,使人們普遍掌握和學會運用低碳理論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主動、理性地踐履低碳發展行動。

3、以多層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規範低碳行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個層次,是實現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重要保障。實現低碳發展具體體現在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行為上,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工作行為在追求利潤和利益最大化願望的驅使下,往往會僭越或偏離低碳發展的預期目標要求。這就需要藉助法律、政策的強制手段和道德的教化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控和規範,對違反、偏離低碳發展目標規定要求的行為進行懲罰和譴責。

4、以低碳生活方式踐履低碳行為

低碳經濟對全球的衝擊不僅僅限於經濟領域,它還將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衝擊。最關鍵的還是人類將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攏。低碳生活方式是以節約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降低環境汙染為前提,以尚儉戒侈、尚簡戒奢、求實戒糜為基本要求,以適度、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為目標的生活,包括低碳消費、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辦公、低碳休閒等方面。低碳生活要求每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就是低碳經濟的直接參與者,低碳經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並以減少碳排放作為生活的第一要義,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能、綠色、環保的好習慣,戒除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汙染環境的壞毛病,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態度。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已經成為全球共識。而要真正實現低碳發展,從技術、經濟和制度層面著手是治標之策,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從轉變人們的思想文化觀念上做文章。在全社會培育低碳文化,使社會大眾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觀念,樹立低碳生產和生活態度,才是解決低碳發展問題的根本之道。

課題專案: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高職院校低碳校園文化建設研究”(2010B27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一鵬.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