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論文/論文精選/列表

可持續發展論文精品多篇

可持續發展論文精品多篇

生態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論文 篇一

生態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論文

一、東北城市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環境問題

近年來,東北地區土地退化面積不斷擴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為主,耕地大量減少,人地矛盾突出。東北地區的部分城市在生態環境方面呈現出“邊建設,邊破壞”的特徵,甚至建設趕不上破壞。

1.部分割槽域生態環境退化難以遏止水生態平衡失調愈演愈烈,以江河斷流,湖泊乾涸,區域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和溼地破壞最為典型,乾旱地區綠洲和植被日趨萎縮,災害日益頻繁。由於過度砍伐,可供開採的森林資源瀕臨枯竭,森林的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是有增無減,部分城市已經飽和,甚至黑土資源都受到侵蝕。部分割槽域的生物多樣性銳減,大量珍稀瀕危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為例,大慶市原來的溼地資源很豐富。由於油田的深度開發,範圍不斷向外延伸,大量的溼地被開發利用,許多溼地變成了泥漿地、排汙池、廢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溼地水體的汙染加劇,使得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在逐漸減少,溼地萎縮,功能喪失。

2.區域性水汙染嚴重水汙染程度加劇會導致水體中和周圍地區動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態物種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進一步降低水環境容量。水汙染也直接減少了可供人類使用的水資源數量,導致水質型缺少。有的地區河流嚴重汙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著河流沒水吃的窘境。到三年間,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工業廢水持續增加,增加量都在萬噸以上,黑龍江省比增加了5792萬噸,增幅為16.6%;遼寧省20比20更是增加了16387萬噸,增幅為23.2%,雖然在20有所下降,相比年的增加量16387萬噸而言,降幅較小。年,東北三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167663萬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7.6%。2012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大於100萬噸的省份有10個,黑龍江省排在第3位;全國氨氮排放量大於10萬噸的省份有11個,遼寧省排在第10位,同時在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石油類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氣汙染危害嚴重從總體上看,東北城市空氣汙染屬煤煙型汙染,以塵和酸雨汙染危害最大,並呈發展趨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東北地區城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車尾氣正在成為城市空氣汙染的新型“罪魁禍首”,成為大氣汙染的主要汙染源。底,哈爾濱市民用車輛比上年增加12.4萬輛,總量達到142.2萬輛,比上年增長9.5%。其中,汽車總數突破百萬輛,達到100.5萬輛,同比增加11.2萬輛,增長12.6%。哈爾濱市整治大氣汙染壓力最大,提出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要在2012年基礎上下降10%。目前,哈爾濱市建成區將不再審批除熱電聯產以外的火電、鋼鐵、建材、焦化、有色金屬冶煉、石化、化工等高汙染專案,現有的'專案也要逐步向外轉移。

4.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越積越多2012年,吉林省地級及以上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差距明顯,一半城市的綜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卻低於50%;遼寧省的鞍山、撫順、本溪和丹東更是低於30%,超過90%的只有瀋陽和大連;黑龍江省相對其他兩個省份要好一些,只有雙鴨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業固體廢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體廢物的一個重要來源。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東北城市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圍城市的嚴重局面。由於處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並非是對垃圾進行處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水體和大氣汙染,這些廢物經過雨雪淋溶,可溶成分會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體汙染;或隨水從地表向下滲透,向土壤遷移轉化,富集有害物質,使堆場附近土質酸化、鹼化、硬化,甚至發生重金屬型汙染。這些有毒物質在土壤中發生累積而被植物吸收,毒害農作物,威脅人們的食品安全。

二、東北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東北城市的生態環保建設原則是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既要實現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的整體和諧,又要實現社會文化生態、經濟技術生態和自然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城市的和諧。

1.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建立治理大氣汙染的長效機制要以增加城市綠地為主構築城市景觀,構建自然生態體系,突出城市特色。綠色植被能夠很好地吸附灰塵,吸收有害氣體,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比例,起到淨化城市空氣的作用。城市公園、街道兩旁的樹木、草坪都可以通過葉片來吸納菸灰和粉塵。此外,修建屋頂花園不僅能夠使建築物減少紫外線輻射,增加建築物使用壽命,同樣能夠起到治理大氣汙染的作用。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用地空間佈局進行合理調整,對城市中心區的人口密度進行調整,對城市交通格局進行調整。

2.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綠色經濟體系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導,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降低能源資源的消耗。要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使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改變經濟增長過度倚重第二產業的局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切實引導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汙染重、產品附加值低的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形成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分工格局;加快發展迴圈經濟,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在區域層面上建立大迴圈模式,即工業園區層面的迴圈經濟,把不同工廠連線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氣、廢熱、廢水、廢渣在自身迴圈利用的同時,成為另一個企業的能源和原料。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轉變。

3.注重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安全從水量、生態棲息地、水質恢復三方面構建水生態安全體系。不僅考慮環境水質標準的限值,更強調從維繫水生態安全出發,保障水生態系統的健康需求。從水源地保護區,城市景觀水區,水汙染總量控制等方面進行建設。同時,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要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節流優先,治汙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防洪抗旱並舉,堅持涵養水源、節約用水與防止水汙染相結合,市區汙水處理廠加大運營力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汙水處理等設施建設,逐步解決城市公益設施的配套完善問題。

4.加強城市生態修復,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合理配置資源,禁止亂砍濫伐,不要為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最大限度地使物質、能源、資訊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態的良性迴圈,使其在相對平衡狀態下持續發展。轉變城市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經營型轉變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加強東北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建設,發展產業生態學,推行清潔生產,把相關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工業生產園區,使物質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厲行節約用水、用電,可以用自然能源的區域儘可能使用自然能,減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增強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重要生態功能區內要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特別是城市建設和工業佈局;嚴格控制區內人口增長,保護區內人口在承載力之內;改變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5.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堅持減量化、無害化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應堅持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原則,處理處置設施進行短期和長期規劃。在短期內,使固體廢物和垃圾遠離城市,進行無害化處理;在長期,使其遠離生物圈,脫離物質迴圈,堅持永久安全的原則集中處置。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垃圾分類、處置方式,使人們的觀念改變並付諸實踐。企業投入正常運營後,可實現對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具有環境和經濟雙重效益。

作者:姚震寰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教案 篇二

一、學習目標:

1、瞭解目前我國人口現狀與前景

2、理解人口增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3、協調人口與環境的關係

4、瞭解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5、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6、理解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二、知識結構:

一、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

1. 2. 3. 4.

5. 6. 7.生物多樣性 等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 、和 ,他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含了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我們說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指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的保護。

主題 每層次相關的內容

基因 基因攜帶著遺傳資訊,基因控制性狀,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等是遺傳多樣性之源

物種 種群是進化的單位,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庫在代代相傳過程中保持和發展,物種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結構、成分的多樣性, 由物種的多樣性組成。 保護生態系統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 價值:目前尚不知道

2. 價值:對生態系統其調節功能

3. 價值(潮間帶的魚類、貝類、甲殼類等可供食用、藥用和用做工業原料等)。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 (自然保護區)

就地保護是以建立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的方式,對有價值的生態環境(如江河源頭、濱海、灘塗、溼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特殊自然景觀(如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種等,在具體地段劃定範圍保護起來,禁伐、禁牧、禁獵。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程度需要,有全封閉式保護,不準人入內;有半封閉式保護,有的地方外人可進入,有的地方外人不準進入。

(2) 保護

遷地保護就是通過人工的辦法,將要保護的野生物種的部分種群遷移到適當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種群不僅可以繁衍延續,而且不斷擴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動物園、植物園與樹木園或基因庫。目前,飼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其他圈養設施中的脊椎動物已超過3 000種,個體數量達5.4×105頭。全世界1 500餘個植物園和樹木園均承擔著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

(3)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尤其是低溫技術,將生物體的一部分進行長期儲存,以儲存物種的種質資源。

三、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

可持續發展:“在不犧牲 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 、、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

三、典型例題

例1 (江蘇卷)火災常給森林帶來較大危害,但是某些國家有時對寒帶地區森林中的殘枝落葉等進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燒,以對森林進行資源管理,這種人工火燒的主要目的是

A.消滅森林病蟲害 B.刺激樹木種子萌發

C.加速生態系統的分解過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 這是因為寒帶地區分解者較少,分解森林中的殘枝落葉等有機物的數量非常有限,同時,殘枝落葉等有機物所積累給害蟲提供了藏身之處,進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燒不僅加速生態系統的分解過程而且可以減少蟲害的發生,對森林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答案 C

例2(上海卷)下列關於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禁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護不僅要保護所有的野生動物,還要保護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護要立法執法和宣傳教育並舉

D.建立自然保護區是自然保護的好方法

解析 造成環境汙染和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和城市建設的佈局不合理;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合理。因此,保護環境,一方面要防止環境汙染,一方面要對森林、草原和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對自然資源要合理利用;對於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對代表不同自然地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建立許多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是進行自然保護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生產活動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注意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強調環境保護,並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的唯一選擇。

答案 A、B。

例3 (20江蘇卷)火災常給森林帶來較大危害,但是某些國家有時對寒帶地區森林中的殘枝落葉等進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燒,以對森林進行資源管理,這種人工火燒的主要目的是

A.消滅森林病蟲害 B.刺激樹木種子萌發

C.加速生態系統的分解過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 這是因為寒帶地區分解者較少,分解森林中的殘枝落葉等有機物的數量非常有限,同時,殘枝落葉等有機物所積累給害蟲提供了藏身之處,進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燒不僅加速生態系統的分解過程而且可以減少蟲害的發生,對森林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答案 C

例4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研究得知:① 在過去的1中, 全球氣溫上升了0.56℃;② 未來100年中全球氣溫可能會上升1.4℃-5.8℃。導致全球氣溫持續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如礦石燃料的大量消耗;植被、森林、溼地的人為破壞;農業生產的不合理耕種方式),從而導致了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根據上述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⑴ 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植樹造林是比較好的措施,因為植物在光合作用時可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這些二氧化碳在細胞內的哪個部位被合成了有機物? ( )

A 粒線體 B 葉綠體 C 中心體 D 高爾基體

⑵ 全球暖化為蚊子、蒼蠅和病原微生物等提供了最佳的滋生繁衍條件,從而可以導致某些疾病的大流行。下列哪種疾病不會因此而流行?( )

A 瘧疾 B 登革熱 C 心臟病 D流行性腦炎

⑶ 為減少因汽車燃料燃燒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可大力開發下列哪種燃料汽車 ( )

A 氫氧燃料電池汽車 B 太陽能汽車 C 甲醇汽車 D 天然氣汽車

解析:這是一道生物、化學和物理之間的跨學科綜合試題,試題設問比較簡單,第⑴問考查了高中生物學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第⑵問則考查了國中生物學中的傳染病知識,因為“心臟病”是指心臟器官的功能性病變,其原因不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所以“心臟病”不是傳染病,不具備傳染性;第⑶問考查了物理學中“能源”和化學中燃料燃燒的化學反應,甲醇的化學式為CH3OH,是含碳燃料, 在燃燒的過程中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一氧化碳等含炭燃料,因此燃燒後的主要產物也是二氧化碳;而氫燃料和太陽能則為綠色能源。所以上述三道試題的答案分別為B;C;AB。

例5 機動車尾氣(含有烴類、NO、CO2、CO、SO2等物質)是城市大氣汙染的主要汙染源之一,對汽車尾氣的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車的排氣管上安裝“催化轉換器”(用Pt、Pd合金作催化劑),使NO和CO反應生成可參與生態環境迴圈的氣體,並促使烴類燃燒及SO2的轉化。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⑴ 機動車尾氣可導致的環境汙染有( )

① 溫室效應 ② 臭氧層損耗 ③ 酸雨 ④ 光化學煙霧 ⑤ 白色汙染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⑵ 寫出NO和C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催化轉換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氣的酸度,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O2是主要的溫室效應氣體;烴類、NO等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氣體; 所有的酸性氣體都可以導致酸雨的形成;大量的烴類、NO和CO在環境條件適宜;陽光照射下可以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而“白色汙染”是指不可降解塑料的汙染,所以第⑴小題的答案為D。NO和CO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可參加生態迴圈的氣體,所 以第⑵問的答案為:2NO+2CO =2CO2+N2。

酸雨的形成與大氣中含有的酸性氣體有關,機動車尾氣中已經含有了CO2和SO2等酸性氣體,而“催化轉換器”的存在又使CO轉化為酸性氣體CO2,使SO2轉化為酸性更強的S03,所以說“催化轉換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氣的酸度。 因此第⑶小題的答案是“產生了較多的CO2以及SO2轉化為酸性更強的SO3”。

例6.造成野生動、植物瀕危和滅絕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選擇

B.物種退化

C.人類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D.人類對野生動、植物的過度狩獵或採伐,對棲息地環境的汙染和改變

【解析】 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是許多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棲息地。每一種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和食物。當人為因素改變了生物生存環境,如森林被毀、草原縮小、環境汙染等,許多生物就很難生存下來,從而造成了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滅絕,更何況是對野生動、植物的過度狩獵或採伐了。我們強調對野生動植物資源要加強保護,並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例如,保護森林資源並不是完全禁止採伐樹木,相反地,有計劃地進行合理的砍伐還有利於森林生態系統的更新。

【答案】 D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環境保護論文 篇三

0 前言

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為了世界繁榮、穩定和和平發展做出的一個共同選擇,也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但是當時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任務艱鉅、發展緩慢,面臨著諸多威脅,如生物多樣性遭遇破壞、空氣質量的不斷惡化以及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汙染和短缺等,相關部門必須要清除這些威脅因素,落實好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

1 環境汙染對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

1.1 生物多樣性遭遇破壞

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生物多樣性也遭到了不斷的破壞,地球上很多物種在不斷消失,而且據相關研究顯示,在未來幾十年,我國將會有更多的物種遭遇滅絕。多樣性的生物是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和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逐漸走向滅絕,將會給地球帶來世界性的災難,這對可持續發展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1].

1.2 空氣質量的不斷惡化

空氣質量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不斷向空氣中排放汙染物,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等,還有一些懸浮顆粒物和有機揮發物,導致目前我國空氣質量不斷惡化,大氣汙染日益嚴重,不利於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1.3 水汙染以及水資源短缺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導致淡水資源存在短缺的問題,我國有很多城市面臨著水資源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水汙染問題,很多企業為了生產和發展,將有毒、有害的汙染物向河流中排放,導致河流中的淡水資源受到嚴重汙染,水資源的短缺和水汙染嚴重製約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1.4 土地面積的退化和土地資源荒漠化

由於一些物理現象如水澇和沉陷、化學現象如汙染以及鹽化、還有風蝕和水侵蝕等因素的影響,土地面積在不斷退化。除此之外,還有土地的沙漠化問題,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有上億人口受到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土地面積退化和土地資源荒漠化讓中國的糧食生產量大大減少,也對我國可持續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淺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篇四

淺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鬥歷程後,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汙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鉅的任務。因此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作 者:蒼松  作者單位:鐵力市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鐵力,152500 刊 名:活力 英文刊名:HUOLI 年,卷(期):2010 “”(12) 分類號:X3 關鍵詞: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和諧發展

淺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篇五

淺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鬥歷程後,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汙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鉅的任務。因此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作 者:蒼松  作者單位:鐵力市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鐵力,152500 期 刊:活力   Journal:HUOLI 年,卷(期):, (12) 分類號:X3 關鍵詞: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和諧發展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環境保護論文 篇六

2.1 實施自然生態保護戰略

自然生態保護戰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 加大自然生態資源保護的宣傳力度,培養全國人民生態資源保護意識,提高全民的自覺性。2. 引入科技技術,加強對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研究[2].3. 制定相關的技術規範、行政規章以及法律法規,並且將這些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落實到各個地區的責任部門和組織機構。

2.2 實施環境汙染防護和治理戰略

環境汙染防護和治理戰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1)改變傳統的汙染治理方法。我國傳統汙染治理強調末端治理,這種末端治理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但是在我國的汙染治理上並不適用,我國使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汙染,產生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在汙染物的處理方面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並且還要消耗很多的物料和能源,其次,我國的很多環境汙染問題已經根深蒂固,如湖泊富營養化、地下水汙染以及土地汙染,這些環境汙染問題要想徹底解決是不可能的[3].因此,我國環境汙染治理人員首先的轉變治理觀點,可以從汙染產生的源頭進行處理,這樣不僅能夠杜絕汙染產生,還節約了治理成本。(2)對現存的相關規章和法律進行修訂。有效的規章和法律法規能夠推動汙染的預防,而錯誤的規章以及法律發揮會阻礙汙染的預防,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程序也在不斷加快,很多與汙染防治相關的法律法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汙染防治,因此,相關部門以及相關人員應當對這些規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規進行修訂,通過加強國家的交流合作,借鑑其他國家成功治理汙染的案例,從中吸取教訓,再根據我國當前的汙染現狀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3)鼓勵環保部門參與到汙染的預防之中。汙染問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參與,尤其是環保部門,如果汙染防治部門能夠和環保部門進行有效結合,不僅可以提高汙染的防治效率,還能降低汙染的防治成本。汙染防治管理規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離不開環保局,如執法監督、檢查許可、制定標準、汙染防治指導以及審批等,如果汙染防治部門能夠和環保部門進行有效的結合,汙染防治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實施預防技術的革新計劃和預防資訊社會化。預防技術的革新能夠對汙染預防提供一定的幫助,是技術援助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汙染預防資訊的社會化推動能夠使更多的人蔘與到汙染預防之中,如公共團體、地方當局和地方團體等,既起到了監督作用,又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為了世界繁榮、穩定和和平發展做出的一個共同選擇,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其汙染問題對可持續發展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威脅。筆者站在一個高中生的角度,通過本文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夠為相關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仕兵 , 趙定濤 . 環境汙染約束條件下經濟可持續發展內生增長模型 [J]. 預測 . (01):09-11.

[2] 劉炳江 , 張軼玲 . 城市環境汙染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J]. 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 (02):10-13.

[3] 彭水軍 , 包群 . 環境汙染、內生增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 2006(09):07-10.

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篇七

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鬥歷程後,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汙粢,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鉅的任務。因此,環境保護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務。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作 者:黃林  作者單位:貴州省金沙縣沙土鎮初級中學,貴州,金沙,551803 刊 名:現代商貿工業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21(15) 分類號:X-01 關鍵詞: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和諧發展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論文 篇八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論文

當前,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於我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作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我國來說,在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實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是能夠實現人與資源之間的協調,還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環境保護效率的提升,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政策。

一、我國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已經是改善了部分地區的環境狀況,但是整體的環境狀況還是處於一種惡化的狀態,並且這種狀態還在持續的惡化當中。同時,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氣汙染問題

在我國環境汙染問題中表現最為明顯,居民感受最為強烈的就是大氣汙染問題,特別是空氣質量較差,大氣汙染嚴重,對於居民的身體健康也是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造成我國大氣汙染嚴重最為主要的原因在於汽車尾氣、煤炭的燃燒以及其他汙染氣體的過量排放造成。有資料表明,我國的酸雨出現頻率不斷提升,我國已經成為酸雨汙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的霧霾問題已經逐步擴散,不僅是我國的北方地區遭受霧霾的影響,南方部分地區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區也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問題。

(二)水資源問題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水資源的短缺、汙染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國水資源數量和質量,已經在部分地區出現了用水困難的問題。雖然經過我國“南水北調”、“西水東調”的戰略性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這種情況,但是我國工業汙染和廢水處理的有效性較低,造成我國水資源仍是處於一種短缺的狀態,嚴重的威脅到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的引水質量和數量。

在我國的環境汙染中,還存在土地惡化問題,植被覆蓋率不高的問題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對於我國人民的生活產生了較為不利的影響,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問題,急需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環境汙染的問題,才能造福子孫後代,實現我國的健康發展。

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一)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通過在我國實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能夠使得能源、水資源以及礦產資源等合理利用,不僅是能夠避免資源浪費的問題,還能夠在有效利用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迴圈利用的目的,這對於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在實行的資源有償利用的政策,但是並不意味著資源能夠隨意使用,或者是過度使用,應該在秉持適量的基礎上進行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狀況

人們總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夠生存、發展,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從外界攝取一定量的能量、空氣以及水分等,一旦這些物質受到了汙染,人們在日積月累的攝取中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一定的威脅,也是對於社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實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能夠從源頭上改善這些問題,降低出現這些問題的可能性,才能保證人們在的身體健康,才能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做出相應的貢獻。

(三)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現在隨著環境汙染問題的日益嚴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生物生存的自然空間,導致現有的生態系統出現了紊亂,物種的消失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證生態系統永續利用的基礎,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在現在的情況下,物種進化的速度緩慢,但是消失的速度卻遠遠地快於其進化的水平。實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儘可能的保護物種多樣性資源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資源,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舉措,不僅是具有生態學中的實際意義,還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要內涵。

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在於環境保護

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對於自然環境的認識水平不斷提升,對於自然的改造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科技的`發展在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預估的環境汙染問題,對於人們的進一步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環境是人們生存、發展的基礎,一切社會活動都有賴於環境的穩定,在這樣的情況下,採取環境保護政策能夠為人們的進一步發展做鋪墊,因此,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並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環境保護,因此,不能單獨的看待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需要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的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環境保護的實質在於促進可持續發展

實施環境保護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這各過程中人們對於社會、自然資源以及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的水平不斷上升,並且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環境保護的實質就是為了促進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升。具體來看,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對於資源、環境的利用趨於合理化,並在此基礎上保護了可再生資源的再生能力,並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程度進行限制,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如此,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給與人們健康生活的保證,對於國家、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現。

結論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環境保護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預期目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又反過來促進了環境保護水平的提升,因此,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兩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實踐中,在我國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國的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程中,應該著力解決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環境保護的實施能夠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洪銀興。可持續發展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出版,.

[2] 範永坤,石晶。淺析當前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統一[J].統計與管理,(5):84-85.

[3] 胡敬斌。我國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以畢節試驗區為例[D].吉林大學碩博論文,.

淺析環境保護工程可持續發展的論文 篇九

淺析環境保護工程可持續發展的論文

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環境的關鍵。通過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生態環境的改善奠定基礎,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進城市發展奠定基礎。環境保護工作已經成為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要增加自己對於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瞭解,為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 本文對環境保護工程與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探討。

現如今,隨著世界範圍內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更多能源被開發和利用,導致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並呈現出多樣化特點。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汙染對人類本身和自然環境造成的威脅和傷害,環保意識正在不斷增強,也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這一意識的產生和深化進而推動了環境保護工程的發展。上世紀末為了解決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工程也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伴隨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並進一步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對環境保護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概述

可持續性發展這一理念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這一思想在我國經歷了漫長時期,充分展現了人類與環境之間建立的發展關係。21世紀初為了解決更加多元化的環境汙染問題,我國以及大部分以重工業為主的開發中國家提出了與此相應綱領和基本議程。充分肯定了這一理念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紀對外國來說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國家為了應對環境問題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能理論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產生共識。在多年環境保護工作中,我國積極借鑑國際發展經驗,結合自身國情,投入到了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環境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隨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也為我國順利開展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輿論基礎。

目前關於環境可持續發展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這主要是因為環境保護並不只是單方面的,包含的領域較多,比如建築、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為環境保護內容。由於領域各不相同,因此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所以關於定義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離不開“可持續發展”。我國已經召開多次環境可持續發展相關會議,會議指出,這一理念既要使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又要為子孫後代謀福祉,避免由於人類能力的提升導致環境破壞問題越發嚴重。

二、影響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國得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正因為如此,我國一直都是人口大國,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社會發展。目前,我國人口數量已經超過14億,並且每年人口數量正在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人口數量過於龐大直接導致我國環境發展緩慢,並且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環境的問題很難徹底解決。根據專家統計,到21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而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帶來的直接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人均資源佔有量將減少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齡化問題嚴重。老齡化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主要問題,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將增加子女贍養負擔,而另一方面也會給社會帶來嚴重影響,比如醫療等問題。據統計,2014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經突破3億,這也意味著老人的贍養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難題。

2.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環境建設的和保護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但是離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於環境保護,但是企業隨意擴張等行為並沒有得到有效約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國環境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提升,但是環境工程施工單位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難於管理,對我國環境工程建設發展極為不利。

3.環境和資源因素

社會環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汙染的影響。以大氣汙染為例,對我國六百餘座城市開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氣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這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我國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汽車數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體現在我國內陸地區較多,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且空間分配極不均勻,北少南多。

三、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我國環境的增長離不開勞動力、資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應當逐漸提高這三個要素的比例,實現累積增長,使其成為推動我國環境發展的重要力量。勞動力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勞動力問題也始終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我國是人口大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雖然勞動力並沒有明顯的促進效果,但是卻為第一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上述三個要素中,要優先發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我國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了穩步提升,從整體上來說,與改革開放前相比,環境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沒有取得進步,反而下降。科技創新率也在持續下降,這樣一來,環境和科技就出現了矛盾,科技創新速度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環境要求。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創新,從我國環境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相應體系也將逐漸完善。環境體制的轉型將會對科技創新產生刺激作用,進而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從我國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相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我國人口數量過於龐大,無論是在人均資源佔有率還是在人均資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正在進行工業轉型,轉型過程中必然需要對環境體系進行調整,而這一過程將會遇到重重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