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論文/開題報告/列表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通用多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通用多篇)

課題開題報告 篇一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路化教育將成為資訊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路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路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路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資訊科技、網路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路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資訊科技教育,虛擬學校、遠端教育等應運而生;**市教委大力普及資訊科技教育,通過評選資訊科技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資訊科技無論在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體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路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乙太網,集視訊教學、監控、資訊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路,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螢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膝上型電腦。

軟體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資訊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資料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資訊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資訊科技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資訊科技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資訊科技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資訊科技教育,能滿足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體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路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路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資訊科技,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路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路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路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路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路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於資訊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路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路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五、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對全校教師進行了12輪培訓,從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到簡單課件製作、網路課件製作,以及網路環境下教學的基本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系統培訓,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家、市、區各級的技能競賽,多人獲獎,從而推動了教師個人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六、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論、現代教育學、現代心理學和科學研究方法論等。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索引法、行動研究法。以網路技術、人工智慧、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資訊科技作為研究手段,採用觀察、文卷調查、經驗總結、實驗、對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進行多個輪迴的研究。

七、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1、論文集:本課題研究的報告、總結、論文、案例、教案精編(內部印行,爭取正式出版)。

2、專著:《扣開未來之門——在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電子出版物:《求精中學優秀網路課件選》(若干輯)

八、本課題研究的進度計劃

(一)研究週期

三年,即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

(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1、2002年2月——5月為準備階段

宣傳發動,組成課題組,醞釀課題實施方案及相關措施等。

2、2002年6月——2004年8月為實施階段

第一輪(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課題組統一認識;申報課題;確定子課題,各分課題組分別開展研究工作;積累資料;統計分析,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

第二輪(2002年9月——2003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繼續開展研究;爭取有一定的成果,並寫出第二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檢查。

第三輪(2003年9月——2004年8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並爭取在某些學科實現質的跨越;爭取每人有一篇論文;寫出第三期研究報告並接受中期檢查。

第四輪(2004年9月——2004年12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出論文集;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報告;申請結題。

為了使課題研究順利進行,我們將本課題分為四個研究小組,分別在資訊科技、文科類、理科類、藝術類四個方面開展研究,逐步互相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立體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3、2004年12月——2005年1月,結題驗收,主要工作:接受專家組審查鑑定;根據成果獎勵優秀參研人員。

九、本課題組成員

1、課題領導小組

顧問: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課題研究小組

課題指導:

課題設計兼學術祕書:

課題研究人員:

第一研究組:組長:

第二研究組:組長:

第三研究組:組長:

第四研究組:組長:組員:

檔案整理:

課題開題報告 篇二

【編者按】: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範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選題依據:黑龍江省是新中國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來,黑龍江省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艱苦奮鬥,勵精圖治,取得了歷史性輝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省經濟總量已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但是黑龍江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很低,與先進省區相比差距較大。人民群眾要求改革現狀、提高生活水平的願望十分強烈,不加快經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就將十分尖銳。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告訴我們,如果按照原有的發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質差、資源有限且耗費嚴重、生態日趨惡化的條件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持續或持續不夠。黑龍江省應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執行質量;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資源調控和環境保護體系;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開發人口資源。只要黑龍江省堅持經濟與社會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使本省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可行性論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人們的經濟和社會活動都要服從和服務於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現在黑龍江省面臨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糧食主產區、資源型城市(地區)支援的難得政策機遇。因此,清楚地認識黑龍江省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優勢和障礙,採取適宜的措施,使經濟發展與人口再生產、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保證黑龍江省經濟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緊迫的課題。

本論文擬採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黑龍江省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可持續發展的概述通過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可持續發展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現狀擬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作用。同時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第三部分:黑龍江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通過對黑龍江省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問題的剖析來尋找並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後相應地採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黑龍江省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三

一、選題意義和背景

英特爾R未來教育專案在中國已耕耘十載,對我國上百萬教師21世紀的教學技能和資訊素養進行了系統培訓。為探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在總結十年教師培訓豐富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英特爾R未來教育專案提出“培訓、應用、研究一體化”的教師發展戰略。結合這一發展戰略,策劃並設計了“應用型課題研究促進英特爾R未來教育基礎課程理念向教師教學能力遷移研究”專案,並經過國際專家的論證後獲准在中國實施。專案通過自願申請的方式選定包括吉林、湖南等全國 15 個省、市、自治區的 31 所基礎課程專案學校的 358 位來自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教師參與專案的實施。

二、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一般的社會建構主義都認為,人的認知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下,與他人及社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的。知識來源於社會的建構,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是:個體建構的新知識通過媒介表徵(印刷、手寫、口頭或電子方式)發表,經他人根據一定的客觀標準進行審視、評判而重新形成併為人們所接受即社會性接受,由此成為客觀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客觀知識被個體內化和再建構,在獲得意義的基礎上成為個人的主觀知識;個體依據這一主觀知識進一步創造並發表新的知識,由此完成知識建構的一個迴圈。

與知識來源於社會的建構的觀點相適應,認知過程被看作首先是公開的、社會性的,其次才是私有的和個人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知並不存在於個體的內部,而是存在於人際之間。

學習理論中的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on)同樣非常關注社會性互動作用,其“實踐共同體(communities of practice)”的概念表明,在實踐共同體中的學習者,起初只是一個“新手”,處於共同體的邊緣,在向共同體中心移動的過程中,他們會更多地接觸共同體中的文化,並開始扮演專家或熟手的角色15.因此,學習不僅是情境性的,知識需要通過活動產生,而且學習還是共享某一情境的社會單元的構建過程,知識是合作的產物,人們通過不斷的互動增強了參與特定情境共同活動的能力。

語言構築了社會互動的物質基礎。符號和工具的中介在知識的建構中起了關鍵作用。語言更被維果茨基推為“工具之首”。語言的獲得可以促進認知的發展。語言可作為一種中介物,幫助學生建構自己有關世界的知識,並隨後對這一知識進行檢驗、精製和反思;語言也是與他人相互作用,進行文化與思想交流的中介,而社會性互動是文化共享與傳遞的主要途徑,是認知和掌握語言的基礎。

總的來看,學習的社會建構理論為協同知識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直接推動了協作學習在近期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技術領域中的迅速發展。因此有關學習的研究更多地關注人的社會性互動,關注審視問題的多重視角、多元價值以及視界的交融,關注以各種符號體系為載體的人類文化對個體發展、個體間相互作用的中介意義,關注個體智力與集體智力的有效互動。協作成為學習的中介,而協作學習也成為社會建構主義應用和深入研究的典型範式。

三、參考文獻

1劉春立。虛擬教研的方式及其應用[J].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0(12):110-111.

3Fullford,;zhang, of interaction:The critical predictor in distance education[J]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3,7(3):8-12.

4趙健。學習共同體一關於學習的社會文化分析[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四、論文提綱

1 緒 論

研究背景

專案背景

研究內容與思路

研究目的和意義

研究方法

2 文獻綜述

相關概念解釋

協同知識建構

相關理論基礎

學習的社會建構視角

群體動力學理論

相關研究現狀

協同知識建構的研究綜述

3 QQ 群環境下教學研討中協同知識建構互動分析體系的構建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維度

話題維度分析

社會關係維度分析

補充分析

4 QQ 群環境下教學研討中的互動實證分析與策略研究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分析

話題分析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分析

話題分析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分析

話題分析

5 結論

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結論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1.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2.課題實驗開題報告範文

3.課題的開題報告範文

4.醫學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5.課題開題報告格式與開題報告的寫法

6.教研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7.小課題開題報告

8.關於課題開題的報告

9.大學課題開題報告

10.語文課題開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