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範文

當前位置 /首頁/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範文/列表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多篇】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多篇】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篇一

企業管理,是通過各種策略的運用有計劃的組織與協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為企業發展確定方向,促進企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企業競爭的實力全面增強。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激勵理論也成為了一種新的企業管理策略,並對企業管理的方式與方法進行不斷地優化。

1、闡釋激勵理論的概念

激勵理論,是通過某種方法將人內在的潛力激發出來,在持續性的激勵過程中,使人積極向上的工作狀態可以持續性的保持,通過激勵理論的應用,能夠使人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持續地努力。當前,激勵理論已逐步成為了管理學領域普遍關注的內容,實踐當中激勵理論也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從整體來看,激勵理論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

1.1激勵理論之過程型

此種激勵理論在於把人心理變化的過程與行為變化過程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來研究的一種理論模式。有學者認為,人的積極性是會受自身獲取報酬多少影響的,而報酬的公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被管理者往往關心自己勞動獲取的報酬之外,對於付出同等勞動的其他人也有著較大的興趣,也會相互來比較。所以,企業管理運用激勵理論必須注重激勵過程的公平性,才能使激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1.2激勵理論之行為改造型

此種激勵理論主要是修正受管理者自身存在的各種不當行為,使被管理者得到企業的管理激勵,當外部給予的刺激利於被管理者時,被管理者則會改變自身原有的消極行為,向著積極向上的方向去發展,達到提升企業管理效率的最終目的。

1.3激勵理論之內容型

此種理論主要在於對企業員工心理的需求進行有效的鼓勵,主要對人的心理動機與心理需要進行研究。有學者指出,人的需求是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不斷漸進的,當低層次得到了滿足之後,人們往往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在此理論的指導下,企業管理者必須明確員工的需求層面是多樣化的,激勵的過程與內容必須具備較強的針對性,才能使企業管理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現代企業管理工作中激勵理論的應用策略

2.1全力打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企業管理者打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是全面調動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基礎。企業員工經過自身努力為企業帶來財富的同時,其精神與物質方面也需要合理的回報,才能使員工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並提升員工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可以使員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使工作效率提升,從而給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企業管理者必須讓員工人盡其才,按照其能力安排與其適合的職位,促使員工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2.2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有效結合

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就是物質,因此企業管理工作中滿足員工的物質需求,實施物質激勵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激勵形式,例如當前企業普遍實施的績效工資、績效獎金、高提升等方式,都可以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形成有效的刺激。精神激勵則是滿足員工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對員工的工作成績給予肯定,在公司宣傳欄進行通報表揚,開員工大會給予當面的鼓勵。

2.3必須注重多層次激勵機制的應用

企業管理當中,運用激勵理論是一個多層次的動態系統,並非一成不變。企業實施激勵理論,必須按照企業環境以及員工自身的變化來不斷改變。在各種激勵機制制定的過程當中,要將員工需求的層次性與變化性充分考慮進來,再與企業自身的實際特點相結合,有針對性的制定並實施激勵機制。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充分了解員工的生活需求以及不同崗位、不同員工的不同需求,使激勵更具層次性與針對性,使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的目的得以實現。

3、現代企業管理工作中應用激勵理論的重要性

無論是國有的大中型企業,還是我國的中小企業,在企業管理方面普遍缺乏經驗,傳統強制要求的管理理念下,只是靠著企業的內部制度以及員工道德行為規範對企業員工產生的束縛是極為有限的,很多企業的員工在工作上、思想上都比較消極。當前我國實施的市場經濟體制,受市場競爭壓力的影響,企業領導者越來越感受到企業管理的重要性。企業管理中激勵理論的應用,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管理水平與管理效果,把企業員工的潛力有效激發出來,使員工個人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形成高度的統一,從而促進企業經營效率與經濟效益全面提升,對於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篇二

一、創新活力的研究

(一)企業創新活力的學理環境

企業創新活力的學理環境的形成需要如下幾個方面:形成新型的制度的環境,規定創新界定和評估的方案;構造創新的挫折的修補機制和退出機制;提高知識創新自身動力,時刻關注創新的主體;營造進行思想方面創新的環境,創新的基礎是思想的自由。我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和西方列強進行了數次的交鋒,體會到落後就會捱打,我們應該開始著手包括商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發展,同時學習西方的各種知識也是必要的,科技不斷的進步,綜合國力增強才能不讓我們國家任人宰割,重蹈覆轍。只做一些別人做過的事是沒有前途的,我們要自覺的進行創新。我們的企業要想和外國企業進行競爭必須在各方面進行創新,特別是管理方面,保持創新的活力才能不停的進行創新,才能實現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才能佔有市場,鞏固市場,才能在和別的企業的競爭中佔得一席之地。

(二)企業創新活力的主要因素

企業創新活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管理的活力(比如要嚴格的要求決策者以及決策者管理素質、專業知識豐富程度等等);提高意識的活力(比如對思想和觀念進行的一系列調整、保持和發展);提高資源的活力(比如物力、裝置設施、人力、財力、有形及無形的資產);提高文化的活力(比如對企業過去做一個完整的總結,並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路,進行創新的教育、建設自己的創新團隊);提高環境的活力(比如技術的市場、勞務的市場、原材料的市場、資訊的市場、資金的市場等);提高技能的活力(比如在創新的過程中所關係到的技術以及方法等等)。簡單的說,企業的創新活力的涉及面非常的廣,實用性也非常的強,按照一套規範化的、標準化的、科學化的、系統化的體系,會為企業良好的執行奠定堅實、重要的基礎,讓企業在殘酷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果運用的好,企業會在同行中擁有巨大的優勢。

二、企業的創新的路徑

(一)技術的學習

技術的學習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技術學習的來源(這其中應該包括客戶、供應商、使用者、技術服務機構等等);技術學習的環境(比如政府、各企業的網路、交流資訊的平臺);技術學習的內容(比如科學的知識、生活的常識、管理的知識、設計的知識、及技術的知識);技術學習的方式(比如合作的學習、專家的學習、顧問的學習、模仿的學習)。現在社會上非常多企業為了能生存下去,不約而同的選擇聯合,在聯合的整個過程中,各個企業會不約而同的派遣員工到其他單位學習,聯合開辦合作以及研發。交叉的學習方式變得流行,有的可能在自己的行業進行學習,也有的可能是交叉的學習,總而言之,各個企業都是為了提高自己而進行學習,從小的方面來說每個部門都有他們自己的精英,從大的方面來說每個企業自身也會培養很多優秀的人,正因為這一群人,企業才會越來越大,企業的利潤才會越來越多。

(二)合作的創新

首先合作創新的定義:企業和企業之間用各種合作,共同擁有一些核心技術。其次,合作創新的根本動機:互相學習、降低風險、由於互相的幫助,可以將研究產生的外部的效應漸漸的內部化。合作的創新有很大的優勢,企業和企業在合作的期間,大家能真心並且全面的交流各自各方面經驗,一起克服研發過程中的困難,並且多角度的去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達到節省時間的效果,快速的開發出好的產品,劣勢就是要多家企業共享成果。

(三)企業的關係網路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企業的關係網路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激發更多的創新精神(這其中包括規定、市場、人員管理等);然後,進一步提高創新的動力(迅速的推廣各種產品,儘可能的獲得更多的利潤);同時,提升自身創新的能力(這其中包括銷售服務、生產、研發等)。企業的關係網路能讓更加多的企業管理者認識並一起交流的,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幫助,給企業家提供更多的市場資訊,能瞭解消費者的新需求,為新產品設計提供幫助,為新產品的營銷方式提供參考資料。掌握更多的消費心理,就能更好的佔有市場;生產的產品也會更加的受歡迎,當然商品的更新非常快,也給企業家提出了挑戰和給予,也只有真正優秀的創新者才能生存。

三、總結

產業的良好發展和企業的壯大,是企業長期奮鬥很努力的結果,對企業管理進行長期有效的創新,可以造就有競爭力的企業。但是,這不能成為外來資本的專利。如果我們不能在企業創新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企業的發展進度將大打折扣。競爭中,誰創新,誰就是勝利者,所以在當今社會我們企業的管理者,首先要制度在哪方面進行創新,然後再多方面進行努力,保持企業創新的活力。通過技術學習,合作創新以及利用企業關係網提高創新的質量,大幅度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讓企業在新世紀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現代企業管理創新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是現代企業面對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時,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途徑,企業要生存就要創新,企業要發展就要創新,因此。管理創新是資訊時代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沒有管理創新,企業就難於發展。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篇三

1引言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我國的職業教育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現代企業管理概論”正是研究現代企業基本特徵、運作規律、管理方法的一門學科,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作為與企業經濟活動關係密切的非管理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備初步的解決企業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工科學生全面職業能力的養成和未來就業競爭力的提升。這門課程的開設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因此,在工科院校開設“現代企業管理概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奠定同學們職業基本素質的需要,是增加學生就業實力的需要,是同學們後續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課堂教學既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微觀管理單元。

2“現代企業管理概論”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工科院校“現代企業管理概論”的課堂教學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具體表現在:一是忠實教材,照本宣科;二是教法單一,過程老套;三是目標單一,過程單一。為了完成認知目標,而抹殺學生的創造性,忽視學生的情感,輕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的培養。

3改革“現代企業管理概論”課程的措施

3.1注重啟發式教學,豐富教學環節

針對該課程內容廣泛、實用性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教”為中心的灌輸模式,對課堂教學的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提高教學效果,使課堂教育真正能啟用學生思維,達到教育的目的,採取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將課堂講授、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角色扮演與課程理論有機結合,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和精神,做到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教育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在學生對於教材上的某些專業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能夠理解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就不一定非要老師“一講到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先根據教學大綱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然後通過老師的提問,設計的案例,學生解答、分析的結果,瞭解學生的理解程度。老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富於啟發性和思考性,這樣有利於獲取真實的反饋資訊,同時老師根據所反饋的資訊再加以補充講授。如針對“戰略管理”內容,設計“將西方企業的戰略與我國的企業做一對比,會得出怎樣的結論?”;針對人力資源管理,可以設計人力資源招聘會現場,讓同學們充當不同的角色,教師作為聽眾和欣賞者在一旁,適當作點評,並於演練結束做一小結,肯定成績,指匯出不足。這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獨立思維,激發了學習興趣。

3.2融洽師生關係,營造激勵氛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課堂氣氛過於嚴肅、死板和沉悶,會使學生有一種緊張感,在思想上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從而抑制大腦皮層的活動。因此,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互動,為學生創造一種和諧、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融洽師生關係。據專家估計,人際交流僅有1/10通過語言來進行,3成取決於語調與聲音,其餘6成則靠肢體語言。所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盡力為同學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創設人人敢想、敢說、敢做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只有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充分張揚個性,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敢想、敢說、敢做,在輕鬆愉快的感覺中做課堂的主人。

3.3將提升學生價值觀念層次和情商教育融入“現代企業管理概論”課堂教學中

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是深遠而全面的,現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在學生中存在價值觀念迷茫現象。這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職業生涯發展十分不利。同時學生的情商也普遍存在不足,所謂情商,就是情緒智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現代心理學研究普遍認為,青少年未來能否被社會任用,能否發展,取決於情商。因此,利用教育手段,改造低情商青少年,提高其情商,是時代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情商是與智商相提並論的,即:情緒商數。智商(IQ)是情商(EQ)高低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如何智商、情商並重,是時代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新課題。“現代企業管理概論”課程的教學也能成為學生價值觀念提升和情商教育的有利場所,因為企業作為一個公眾的經濟組織,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平衡各方利益關係、人們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場所,其中涉及到許多人們誠信、互助、舍小利取大義乃至於最終贏得大利的理論和故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枯燥的理論知識在價值理念、情商內涵方面的延伸,既使課程生動活潑,也起到較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在講述企業責任、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等內容時,有許多理論知識點同時也成為學生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機。

3.4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完整,重點突出

在課程整體教學設計中要力求注意教材體系的系統性,強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增強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將本課程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學生們最關心的職業能力和未來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和課堂教學組織時,始終把握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從而提升工科院校學生對企業管理課程的價值認同。

在具體每章節的教學內容設計上,要從學生實際需求、教學內容、學時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企業管理的授課物件來源於各個不同專業,其專業定位和專業特點決定了這些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因而他們對企業管理課程中各知識點的需求程度也會不同。加之,企業管理課程體系中,除了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企業系統介紹、組織結構、戰略管理、文化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幾個部分之外,營銷管理、生產作業管理、質量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等內容相對來說都是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所以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注意“專業對口”,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例如機械系、電子電氣系、材料工程系的學生,主要在生產一線應熟悉生產工藝,接觸裝置較多,要加強生產作業管理和質量管理方面的內容;對管理系的學生,要根據專業特點加強營銷、物流、財務等管理方面的內容,注意實用性,有的放矢進行課程設計、講授。

4“現代企業管理概論”的改革效果

實踐證明,“現代企業管理概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效果明顯,主要表現在:(1)在內容設計上體現了職業性。內容設計上與學生的專業教學、學習環境和實踐場所相吻合,針對具體的職業崗位,開展企業管理教育,更有利於培養高職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觀。(2)在教學方法上體現了主動性。讓教師和學生都不再墨守成規,啟用師生思想、情感、潛能、智慧,發揮師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課堂上詮釋“導演”和“演員”的不同角色,充分做好課堂教學設計。(3)在課堂教學方式上體現實踐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獲得成功體驗,進而不斷激勵自己,增強了教學實效。(4)在課堂教學效果後體現了學生的理性。讓學生在自我實踐中受教育,體驗到在社會中應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從而達到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爾也指出,大腦不是一個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應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炬。因此,在當代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靈性發展的平臺。使學生真正進入主體角色,樂於表現,成為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姚小玲。視訊公開課“演講與口才”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xx,5:65-67.

[2]薛岱,何志華。淺談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6:28-30.

[3]單鳳儒。管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xx.

[5]張鳳武。企業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97-99.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篇四

一、黃老“無為而治”的辯證管理觀

1.道法交用、刑德相輔的法制觀

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首先存在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刑名法治思想。由於在老子“無為”的基礎上,共同吸取了儒、法、陰陽家的政治主張,黃老道家提出了“刑德相養”、“文武兼行”的兩手政策,即一種道治與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政治策略。黃老之學的法治思想既不像老莊那樣主張不用“什伯之器”,完全廢法;也並不像法家那樣走向濫用法令的另一個極端,而認為“過極失當,天將降央”。因此主張“先德後刑”,慎重執法。從這個意義上說,黃老之學的法治思想是具有一定進步性的。

2.君佚臣勞、九竅有職的職能觀

“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說明了世事、能人的多樣性,從而引申為黃老著名的職能分工觀點,即為政當各司其職,各盡其宜。這就是黃老“無為而治”具體的執行手段。在黃老道家心目中,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運用於政治,就是主張“君道無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此乃謂不教之教,無言之昭”,善於為君者應當效法天道自然無為的原理,做到無識無事、無知無為,而讓臣下守職盡能。值得注意的是,君臣等級的存在,在黃老道家看來是理所當然的,是符合天地恆常的,被統治者只能永遠處在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這是有其歷史侷限性的。然而,這裡面體現出了層級管理思想和職能分工原則,其積極性和先進性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無為”管理的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黃老“無為”思想產生於從天下大爭走到全國統一的戰國末期,又在社會急需安定、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的西漢初期得到發展和興盛。它在漢初七十年蔚然成風,為統治者所全盤接受並使之成為政策現實。劉邦在開國之初,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令蕭何定律令,韓信定軍法,張倉定曆法和度量衡制度,叔孫通定禮儀等,為漢初無為而治奠定了基礎。蕭何和曹參就是極力推行以黃老無為治國的人。由於曹參以清靜安民為本,相國三年,初見成效,出現了惠帝、呂后時期的“天下宴然”、“衣食滋殖”的安定景象。此後又經過“文景之治”,西漢社會終於走上了發展和繁榮的道路,到漢武帝時期形成空前強大的漢帝國。黃老成為當時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適應了當時緩和社會矛盾,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客觀需要,適應了漢初統治階級革除秦代弊政、積蓄力量以鞏固新王朝的需要。到漢武帝統治的時代,名分已定,政權鞏固,社會經濟、軍事大力發展,統治者便不願再安於黃老“無為”的自由放任狀態,要大有作為。西漢中期,在漢武帝採納公孫弘、董仲舒等人“抑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也就隨著國家由弱變強的轉變,黃老之學就從政治上退出了歷史舞臺,最終為服務於漢武帝的政治理念的董仲舒新儒學所代替。但是,它留給後人的是一筆偉大的思想文化遺產,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用的某些管理思想,以及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批判繼承。在今天看來,兩千多年前一度遊刃於政治領域的黃老“無為”辯證管理思想,卻早已蘊含了現代企業管理所強調的較多原則,以上五個管理觀點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先進性:

(1)黃老“無為”的重要前提,就是肯定法制的必要性。一國之治如此,一個企業要發展壯大也需要嚴明的紀律。形成紀律是一個人、一個團隊在複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乃至成功的基礎。明智的領導者首先要構建良好的組織紀律,使員工得以遵守和尊重統治組織的規則,並且明智地運用懲罰以對付違犯規則的行為。紀律是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貫徹各種會議決議,執行集團、公司制定的預算、計劃、通知,這是企業員工必須履行的職責。企業成員應當將紀律當成一種習慣,做任何事情都按照規則去進行,從而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才能保證企業穩定有序地發展。

(2)“君佚臣勞”,“九竅有職”則說明了企業善用人才、職能分工的重要性。美國國家計算機公司經理帕特森有句至理名言:“不要去做可以交給別人做的事情”。任何一位高明的企業家的管理幅度都是有極限的',超過這個極限,只能造成管理系統的混亂和低效。企業高層領導者的“有為”,不應是直接指向自己的活動,而應是直接指向被領導者的活動。君主所以能夠“無為”,是因為賢臣之“有為”。這裡的關鍵是領導者要能夠思賢若渴,用人得當,方可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在用人上對“賢臣”必須高度信任,充分放權,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各級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

(3)“以民為本”,體現人本文化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大趨勢。企業應當以人性化管理啟動員工的興奮點,發揮員工的積極性,開發員工的創造性,幫助員工實現自我超越,搭建企業與員工的“心靈之橋”,使所有的員工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消除員工之間的身份界限,創造一種尊重員工、理解員工、關心員工的企業文化氛圍。尊重員工,就是要尊重員工的合法權利,尊重員工的人格尊嚴和勞動成果,要把員工當成主人,讓員工參與企業的決策,使員工感到有地位,有作為;理解員工,就是要設身處地的為員工著想,理解員工的想法和看法,善於換位思考,多溝通,多引導,把員工思想統一到有利於企業發展和員工成長上來;關心員工,就是要在涉及到員工的理想、事業、追求、家庭、健康等方面,多為員工辦好事、辦實事、解難題。這樣,才能讓每一位成員都能積極投入到企業發展上來。

(4)“與變隨化”,“因循合時”意在沒有絕對最好的東西,一切隨條件而定,這正是權變管理的核心思想。權變管理法由盧薩斯和司徒華於1977年提出後,才在企業管理領域引起人們的注意。權變管理認為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各種情況的普遍的管理原則和方法,管理只能依據各種具體的情況行事。管理人員的任務就是研究組織外部的經營環境和內部的各種因素,弄清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趨勢,從而決定採用哪些適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權變管理強調靈活性和適應性,反對有所謂“放之四海經而皆準”的有效管理模式,認為只能有針對具體情況的有效管理模式。這就要求管理者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處理各項具體管理業務。這樣,就使他們把精力轉移到對現實情況的研究上來,並根據對於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從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動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加有效。

(5)“和諧”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諧企業文化包括企業內部自身的和諧,即注重企業的形象,注重員工的素質和產品的質量,注重優秀創新團隊的建設和企業競爭力的培植,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價值;又包括企業與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的外部和諧,即注重企業間的合作,注重企業的社會效益,注重環境的保護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對社會發展有巨大價值。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有利於形成穩定和諧的企業發展氛圍,促進企業良性經營和有序發展。在當前市場環境問題多變,經營工作壓力大的環境下,建立和諧企業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對於強化員工隊伍建設,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形成氣順、心齊、勁足及穩定和諧的良好企業氛圍,意義十分重大。簡而言之,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紀律是保證企業成員行為有序性的重要前提,職能分工是提升企業日常運作效率的必要手段,人本管理是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基礎體系,權變管理是企業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有效策略,和諧文化則為企業整體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可見,這五個方面既能從微觀層面去檢視企業的自身狀態,又能從巨集觀層面來俯察企業的生存境況,它們之間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可以說是黃老“無為”辯證管理體系的現代折射。將這五點有機統一起來,融會貫通加以運用,把握時代的脈搏,以史為鑑,才能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作者:周祥華 單位:徐州徐工基礎工程機械有限公司

發揮心理契約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篇五

心理契約作為聯絡員工和組織的心理紐帶,對於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實現企業目標,減少人力資源風險,企業應當通過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構建和維護心理契約。

組織是員工的活動藍圖,但是如果沒有合適的員工來提供特定的活動,這種藍圖起不了任何作用。

因此,組織的第一個、也許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的問題,就是如何去招聘員工,怎麼按照組織需求去培訓員工,怎麼對員工加以激勵來誘導組織期望的行為績效等一系列活動。

(一)在招聘過程中傳遞真實資訊以構建牢固的心理契約

招聘過程是員工與企業的初次接觸,也是構建心理契約的重要過程。

企業如果不實事求是地嚮應聘者介紹本企業的相關情況,就會使應聘者對企業和職位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應聘者成為正式員工對企業情況有所瞭解後,就會感知到心理契約與現實的不一致,產生心理落差,嚴重時就會導致破壞契約。

那麼,真實地嚮應聘者提供有關資訊就成為構建牢固心理契約的基礎。

招聘人員應嚮應聘者客觀介紹組織發展現狀、勞務合同的主要內容、員工的職位和職責等,讓員工對企業和所要從事的工作形成一個比較準確的估價,降低期望與現實的衝擊,從而提高工作忠誠度,降低主動離職意願。

另一方面,個人也不能為了獲得職位歪曲、編造個人資訊,否則,會造成動機和態度與組織要求相隔甚遠、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的碰撞。

結果是員工匆忙到崗後,理想與現實產生了落差,個體本性與組織精神不符合,影響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不僅給組織造成了一定的損失,而且對應聘者職業生涯帶來挫折,自然就無法達成組織與個體之間的默契與和諧,更談不上心理契約的建立。

(二)在工作調整階段修正和維護

心理契約預防危機的產生。

當員工處於進入企業和達到正常工作狀態之間的調整過程中,開始進入企業時的興奮、幻想、熱情都會慢慢淡化,此時員工會對與企業之間的心理契約進行一個新的認識和評估。

面對這樣一個慣常的適應過程和心理契約的危機,企業是應該有所準備的。

企業可以讓一個與新員工職位有關的中間層員工參加面試小組,由他和新員工通過談判、協商形成更為具體的心理契約。

有這樣一位對新員工負責的中間層員工的加入,可以及時修正和維護心理契約,使形成的心理契約更加明確合理,從而縮短員工的適應階段,使其儘快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

(三)在正常工作階段加強雙方溝通促進心理契約明晰化

員工與企業對心理契約的認定都是建立在各自的主觀感知上,那麼就會發生當企業認為已經兌現了所有的承諾,但員工卻覺得企業在某些方面食言了的情況。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雙方對契約的理解不一致。

所以企業應該向員工提供更多的與企業的溝通機會。

通過雙向溝通,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隨時瞭解和關注員工的期望和企業存在的問題,聽取員工的改善意見;另一方面,員工也可以全面瞭解企業的期望和當前存在的問題。

企業根據雙方的期望與存在的問題,及時有效地提供承諾方案,可使員工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時,使組織的問題得以解決,有利於雙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關係。

(四)建立培訓與開發體系來發展心理企業內容

由於現代企業面臨著一個環境變革的時代,經濟全球化、網路資訊科技帶來的`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虛擬企業、戰略兼併重組等組織變革,使得員工與企業傳統締結的長期固定的忠誠和努力工作可換取回報的模式正逐漸被以職業適應力為核心的新型工作模式所取代。

那麼,在工作調整階段以及正式工作階段,企業都應加強員工技能培訓,開發人力資源,這是發展企業和員工雙贏的心理契約的關鍵。

建立企業培訓體系,首先要依據企業戰略目標為基準,以形成全員學習型文化、提高員工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終極目的。

實施中應針對不同類別不同管理層次人員,採用適合的培訓方法,注重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體系設計、培訓課程實施、培訓效果評估等環節的控制,形成符合員工和企業雙方需要的提高工作滿意度、成就感和忠誠度的心理契約新內容。

(五)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作為實現心理契約的保障

激勵主要就是通過人們尋求工作滿意感這種需要來實現的。

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過工資、福利等方式加以滿足。

員工通過簽訂僱傭合同,可以獲得金錢,用以換取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僱傭合同這類正式契約中,很少涉及與較高層次的滿足有關的內容。

而只有這些高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並最大可能地調動工作積極性。

這種滿足是心理契約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企業建立激勵機制時,如果對員工的需要、目標、興趣、職業生涯期望、工作價值觀等無動於衷,眼光僅僅停留於員工個人激勵方面,或者說僅僅注視企業的條件和習慣做法,自然無法取得恰當的激勵效果。

在激勵機制的構成上,企業應多設計滿足心理較高層次需求的方法,如:提倡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營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提倡參與式管理,滿足員工心理上被認可信任的需要;設計員工持股或股票期權的激勵方式,把員工自身利益與企業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提高忠誠度,降低離職意願;考慮實行自助餐福利計劃,滿足不同員工不同工作階段不同層次的需要等。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篇六

隨著全球經濟的併攏,我國企業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競爭空間,然而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企業要想創造競爭優勢,就必須面臨更大的挑戰。為此,重視並強化人本管理,通過人本理念來促進企業內部發展,是保障我國現代化企業能夠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重要戰略方針。

一、人本理念在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的定義、體現及特點

在現代化企業管理中,人本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人本理念的應用不僅可以發揚企業文化,更能促進企業發展。人本理念在企業管理中其主要表現在於重視並襯托人的重要性,將其首要地位突顯出來,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細節:現代化企業管理要將人的地位放在首位,將組織投入方式重點放在人力資源開發。人本理念在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的基本表現形式就是必須要以人為本,體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潛力,為其提供一個展現能力的平臺,將人視為重中之中,在企業管理時,不以硬性條約和制度作為企業管理的主導控制方式,而是以人性化的柔性控制來管理企業。基於人本理念的企業管理在思想上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將人的本質最大化體現出來,通過一系列協調手段,挖掘人的價值。第二,追求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在明確企業需求的同時,瞭解員工的需求,集雙放為一體,共同滿足。第三,將管理許可權從管理人員延展至企業員工,提高企業價值觀與員工價值觀的同步協調率,保障價值觀的一致性,這對建立優秀企業文化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人本理念在我國現代化企業管理應用中的現狀

(一)我國現代化企業貫徹人本理念管理的成果

國際接軌,全球經濟開始向一體化靠攏,這對我國眾多企業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為了在國際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我國企業必須採取有效策略來促進企業發展,以便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我國開始學習國外一些好的企業管理模式,其中基於人本理念的企業管理模式就是我國從國外企業借鑑而來。通過人本管理及人本理念的運用,我國企業在管理模式上已自成一體,使得人本理念企業管理模式的增益效果大力展現,很多企業都紛紛效仿,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人本理念管理成為了我國對企業發展的新要求,備受重視,因此,隨著企業管理對人本理念應用的實踐經驗逐步成熟,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也擁有了強大的競爭優勢。

(二)我國現代化企業管理應用人本理念所存在的問題

1、對人本管理認知不夠在國外,企業對於人本管理的重視度與認識遠高於我國,兩者之間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在國外企業,他們是通過發展人本管理來帶動企業發展,這樣不僅企業能夠得到發展,人本管理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而在我國則正好相反,我國企業是用企業的發展來帶動人本管理,可是如果人本管理機制沒有迎合時代發展而發展的話,企業管理要想取得進展是非常困難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國企業似乎忘記了當初借鑑人本管理貫徹人本理念的意義,對此問題,上述已經給予了足夠的介紹,我國之所以借鑑國外企業的人本管理,其目的就是提高我國企業管理水平,以此來贏得國際市場競爭力度,換個角度分析,如果我國企業管理水平那麼完善的話,是不需要借鑑人本管理的。然而現在,我國企業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人本管理百年如一日定格在初級階段,與國外的人本管理在發展的道路上相差甚遠,已無法為企業管理模式帶來新的突破,這主要取決於我國企業對人本理念的認識不足,導致現在我國企業的人本管理與人事管理相互覆蓋,無法將人本管理的作用發揮出來。

2、缺乏長效機制人本管理與人力資源間是光影相生的關係,兩者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影響對方的效果。現在我國在人力資源上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即缺乏長效機制,這主要是由於一些企業從事的專案種類繁多,為了在短時間內營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會接手一些企業主線專案之外的支線專案,如果人力資源採用長效機制,那麼一旦這些支線專案完成後,企業也無法保障何時才能再接能夠讓他們發揮出價值的專案,而在支線專案的空窗期,,如果繼續留在企業,這些負責支線專案的員工無處安置,企業還要支付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很多企業為了注重短期效益,選擇規避長效機制,而對於這些短期員工,人本管理的作用則完全被遏制,企業人本理念管理也無用武之地,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不利於企業發展的,過於重視短期效益,很難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缺失人性化很多企業對人才都很重視,但也因此讓很多企業將對人才的重視與人性化管理相混淆,人性化管理指的是企業能夠發揮人文關懷,而人文關懷本身就是一種付出,可是隻注重對人才的重視是談不上付出的,企業重視人才是因為人才可以用自身的才能與價值實現企業目標,可以說這是一場公平的交易,而付出則是在公平之外的,這就構不成人性化。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棟樑,很多企業為了爭奪人才不惜高薪聘請,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沒有哪個企業可以保證企業下的所有員工都是人才,而只對人才進行關懷,對普通員工就差一等,這是目前企業人性化缺失的通病。

4、員工的需求沒有得到企業的重視員工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其員工工作的積極性直接影響企業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與企業文化的構建。但就目前企業而言,很多企業的員工都缺乏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主要源於企業沒有重視員工的內心需求,企業管理人員一心只想著如何促進企業發展,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即便一些企業為了調動員工的工作的積極性,開展了一些獎勵制度,但是大多數獎勵制度都是企業管理人員自己定奪,很少有企業管理人員去刻意走進企業員工群體中,問一問企業所給予的獎勵是否是這些員工所需求的,如果這些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的獎勵不是員工的。需求所在,那麼,企業這種硬性的給予就是形式化的,完全起不到實質性作用,重視員工的心理需求是企業管理落實人本理念的基礎,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企業與員工是很難實現共同發展的。

三、現代化企業管理貫徹人本理念的策略

(一)營造以人為本的環境氛圍

應將人本理念與企業自身文化建設相結合,建立一個能夠將以人為本理念充分發揮出來的企業文化氛圍,對員工給予足夠的關懷與重視,不以企業利益來剝奪員工利益,要為員工個人利益謀取福利,讓員工在企業文化氛圍中都夠感受到溫暖,以此來激勵員工的潛能,使其發揮自身價值為企業所奮鬥,這樣不僅能夠促進企業發展,更能為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競爭力。具體應從以下四點著手:

1、通過人本理念建立企業組織結構,產生內化機制,為企業持續性發展做鋪墊。

2、讓企業全體員工參與到組織建設中,使員工成為組織主體,為企業員工提供一個發揮自身價值的平臺。

3、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相比招賢納士,更注重對現有員工能力的培養,最大化開發人力資源。

4、員工自進入企業,不僅是企業的內部人員,更是企業的家人,而企業在管理時應迎合人本理念,將家的概念體現出來,做到“三不”,即不放棄、不冷落、不忽視,另外企業要發揮自身的協調作用,不僅要杜絕員工與企業的隔膜,更要協調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二)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

為了使企業發展能夠滿足市場競爭需求,企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應當建立人才管理機制,在用人方式上進行

創新,開發人力資源並注重對人才的培養,當然員工的資質是參差不齊的,為了將其效果體現又不傷害到資質差的員工,在培養員工時,可進行分組培養,根據員工崗位的不同,選取幾位才能較好的員工,重點對其培養,然後讓他們將自己所受到的培養內容有組織的交給其它員工,這樣不僅不傷害資質差一些的員工,又能讓企業整體員工能力及素養得到提升。其次建立溝通機制,讓企業員工有與企業溝通的渠道,該渠道主要用於員工提交想法與建議,對於好的建議企業應採納,這樣不僅能完善企業管理,更能讓員工體會到自己作為企業的一員有發言權和責任。

四、結束語

現代企業發展離不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維,儘管目前企業管理在人本管理及人本理念的應用上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相信,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與人本理念對企業發展的的推動效果,企業會更好的掌握人本理念管理方式,以此來實現我國企業的持續性發展。

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改革與發展的論文 篇七

一、建立適應現代企業特點的財務會計管理體制

由於現代企業集團化、跨地區經營的特點,企業總機構必須妥善處理好與下屬分支機構之間的財務管理關係。處理好統一性與自主性的關係,集權與分權的關係,做到既能靈活地集中財力,保證生產重點需要,使資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於調動下屬分支機構的積極性。使其在保證完成總機構下達的各項經濟任務的基礎上,有一定的自主權,享受相應的經濟權益並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由於現代企業的經營範圍廣、分支機構多、物資流量和資金流量大,企業必須從商品經營為主轉變為以資本經營為主。總機構應成為投資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機構成為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要適當劃分各級管理許可權,費用計劃管理,資金有償使用。以資本增值最大化為目標,為股東或投資者謀求最大的回報。

適當集中財權,強化管理。資金排程權、資產處置權、投資權、收益分配權、財力人員的任免權要集中總機構,各分支機構只有經營權,實現由分權型管理向集權型管理的根本轉變。同時,縮小管理半徑,儘量少設三級或以下的分公司,減少管理層次,有利於適當集中財權,實現有效監控。

健全內部機制,強化財務監管。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須保證財務管理的權威地位。財務管理機構設定要科學,財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統一,執行要有剛性,檢查、監管要到位。設立內部結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資金和加強監控。實行公司內部財務資訊聯網,提高財務監控質量。

實行目標管理,健全激勵機制。目標管理是一種以考核最終成果為核心的現代管理方式,實現對下屬分公司的績效評價與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勵方式,對調動下屬分公司的經營和管理的積極性來說,是一種強制約束機制。

統一採購物資。實行類似政府採購制度的統一採購制度,以利降低採購成本,減少倉儲費用,加速資金週轉。

二、建立符合現代企業特點會計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確立自主理財的主體經營服務地位。“政企分開”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標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已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法人資格,變為經濟實體,確立了主體地位。會計作為企業專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成為服務於企業經營和管理的理財主體,並確立了理財的主體地位。因此,應按照企業賦予它的理財職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確立自主理財的清產核資規範制度。“產權清晰”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前提。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分離組合日益頻繁,企業間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單一的國有企業將向合資、合作、聯營、承包、股份制、集約化公司等多種企業組織形式轉化,這樣必然帶來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產權的轉移和變化,形成價值形態的變化和流動。

確立自主理財的資金管理運作中心。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說到底都是資金運動的過程。而資金運動既有起點,又有終點;既有實物形態,又有價值形態;既有動態,又有靜態(相對而言)。因此,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從理財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資金的變化與走向,是建立現代企業會計管理模式的關鍵所在。

確立自主理財的成本核算管理網路。建立現代企業會計管理模式,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標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體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責任成本為重點,形成成本管理系統網路。

確立自主理財的效益目標考核機制。建立現代企業的會計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實行集約化管理,確保效益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財會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為理財重心,建立效益目標考核機制,做到優化資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獲取最大的效益。

確立自主理財的決策參與管理機制。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自主經營和管理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會計為其服務的主體地位。會計是反映資金運動全過程的,企業的一切經營和管理服務的主體地位尤為重要。

三、對我國企業現行會計管理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

就加強企業會計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建立和健全會計管理制度,及時、準確地反映企業資金執行和經營狀況,做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包括會計人員的管理和會計企業管理兩大部分。會計人員管理涉及選用、考核、獎懲等,會計業務管理包括財務收支計劃、會計核算、會計監督與分析、日常會計基礎工作等。

建立和完善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必須體現出先進、合理、高效的原則,使會計管理職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綜觀我國企業現行會計管理的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由各責任單位領導與管理;第二種交叉型管理模式,即會計人員由責任單位領導與管理,會計業務由企業會計部門領導與管理;第三種是統一型管理模式,即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統一企業會計部門領導與管理。下面就這三種會計管理模式作一比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採用這種管理模式,它的特點是: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由各責任單位領導與管理,會計人員在核算第一線,有利於會計人員比較全面地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執行狀況,對責任單位的會計人員參與企業管理,堅持會計核算的相關原則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受控於責任單位,在會計核算上易導致按責任單位的意圖辦事,而不顧全企業整體利益。如在責任或成本核算上,該進入當期成本的而不進入,甚至亂攤、亂擠成本;在責任利潤核算上會出現虛列成本減少利潤,或少列成本虛列盈利,該處理的損失得不到及時處理。同時又因會計人員自身利益與所在責任單位的利益息息相關,容易發生會計人員不按會計制度去處理會計業務。有的會計人員害怕打擊報復或怕得罪領導,不敢堅持原則和制度,使會計監督職能無法履行。由於各責任單位的工作和企業會計部門的工作配合不夠,使一些急辦的事不能及時落實與處理,影響會計工作的整體效率。同時,由於會計人員缺乏,一些業務素質不高的人員從事了會計核算工作,必將影響核算質量。此外會計核算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也難以得到保證由於企業把實現整體利益作為首要目的,把獲取區域性利益只是作為一種保證手段,而推行責任會計核算旨在強化會計管理,確保企業的整體利益。在這種分散型管理體制下,各責任單位的人、財、物三權融為一體,各自為政,企業也就無法實行有效控制,整體利益得不到保證。權衡利弊這種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點是:由於會計業務歸企業會計部門領導與管理,對會計人員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業務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人和事兩者又必須緊密結合,才能有效地實施管理。所以這種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為科學管理的原則。管理體制上的這種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現對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難時就互相推諉,易造成工作混亂

其三,統一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克服了上述兩種模式的不足之處,能有效地發揮會計職能和作用。它的特點是各責任單位核算機構是企業會計部門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會計部門的派出機構,為各責任單位服務,同時執行好會計職能。這種統一型的管理體制,有以下三大好處:?各責任單位的會計管理受企業會計部門統一領導,給會計人員實行會計監督創造了條件,有利於會計人員執行制度,提高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會計人員業務素質通過企業會計部門直接考核、評比和獎懲,有利於會計人員鑽研業務、提高技能,做好會計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企業會計部門實行計劃、資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調節與控制,在擴大責任單位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同時,有利於實現企業的整體效益。

四、建立適應現代企業特點的會計管理體系

根據我國企業的會計實踐和現代企業的要求,企業會計管理體系應該分為一般會計,責任會計和管理會計三個層次。

一般會計即傳統意義上的財務會計,它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及有關財務會計制度的要求,處理企業各類賬目,按時向稅務部門與社會保險等部門交納稅費。一般會計是企業會計管理體系的基礎,它完整地記錄企業經營活動的收支情況,並通過分類賬、損益表、利潤分配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向外報送財務報告,為企業的管理層財務分析與決策提供可靠的財務資訊,同時提供投資者(國家)和股東作為投資的參考。

在西方現代管理會計中,責任會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主要是通過解決企業內部會計管理上責任不清的問題,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二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大公司對內推行了分權管理,事業部制應運而生。對事業部制的管理控制,在會計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責任會計。事業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無一不是採取責任會計的方法進行的。在我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標管理、指標層層分解與考核、廠內銀行結算等,豐富了我國責任會計的內容。

管理會計是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積累資料,以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為主,面向未來的規劃和控制日常發生的一切經濟活動,為企業領導決策提供資料資料。它主要通過對企業價值的預測、計劃、控制和決策,包括企業財務目標的制訂、利潤規劃、財務預算的編制、財務控制與成本控制、投資決策和融資決策,新產品開發預測和銷售預測等,為加強企業管理,參與決策服務。

現代企業管理論文 篇八

一、對成本會計的獨立性問題的思考

成本一直都是企業十分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是如此。現代企業成本管理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是在企業會計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最終由相關成本的會計形式組成,體現著企業的經濟效益目的。企業成本管理通過對成本進行預算分析和控制管理,反應並監督成本要素的運動,最終實現完全成本核算、變動成本核算以及標準成本核算來對企業的經濟活動成本進行有效核算和控制,因此,成本會計具有一定意義上的獨立性特徵。

二、對成本會計的目標問題的思考

同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一樣,成本會計也具有其自身的目標,這也是特定環境下對成本會計的要求,與成本會計的職能範圍相適應,體現著成本會計的功能作用,其目標主要包括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

1、成本會計的基本目標所謂基本目標是指成本會計應該實現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目標,這是公認的目標,也是成本會計的長期性、綱領性、終極性的目標。從成本會計的工作內容來看,它通過對成本費用的記錄、計算以及監督等方式來對企業的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而成本會計的產生和發展本身都是企業追求經濟效益使然,也經濟效益有著天然的關係。因此,作為成本會計理論的最高層次的成本會計的基本目標,在於經濟效益目標,是企業職能範圍內的功能作用的體現,企業成本會計正是通過它的核算和監督作用,為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進行服務。

2、成本會計的具體目標成本會計的具體目標比基本目標要更為微觀,是指成本會計在實際操作中為誰提供服務、提供何種服務以及怎樣提供服務等,也就是考察成本會計資訊的服務物件、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等問題。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成本會計作為一種企業內報告的會計形式,成本會計的服務物件決定了其需求的會計資訊和服務方式的不同,可見,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會計資訊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使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組合,都能形成截然不同的會計成本資訊,因此,對會計成本的相關具體目標的界定就顯得尤為重要。成本會計與財務會計不同,後者主要是一種對外報告會計,因此其會計資訊的服務物件更加廣泛,既包括企業所有者,也包括企業以外的債權人、政府機關等。成本會計資訊的服務內容隨著其服務物件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服務物件的層次越高,其提供的資訊也就越全面,一般的企業內部管理過程中,成本會計資訊包括日常的成本資訊,而通過對成本費用分類表和會計報表的整理,又可以得到更加詳實、全面的成本資訊。成本會計資訊有多種服務方式,根據提供的物件不同而變化,包括通過憑證、賬簿、報表等形式定期定向的提供賬內成本資訊,通過賬外的統計不定期、不定向的提供相關變動成本、邊際成本等,通過專題報告形式向特定物件提供特定成本資訊,通過口頭報告形式向相關諮詢者或政府管理部門提供相關成本資訊等形式。

三、總結

成本會計就是為了求得相應產品的總成本以及單位成本而對所有生產費用進行核算的會計,雖然成本會計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其核算結果卻將成為企業決策和生產經營計劃的基礎,直接關係到企業決策的正確性和前瞻性。對成本會計理論的理解,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它的獨立性和目標性,成本會計的目標包括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而其中具體目標考察了成本會計資訊的服務物件、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