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公共服務實訓報告多篇

公共服務實訓報告多篇

【第1篇】農機化公共服務情況調研工作報告

一、基本情況

(一)發展現狀

縣位於市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塬殘塬溝壑區,全縣總面積17.1平方公里,轄9鎮兩個發展服務中心171個行政村,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6萬。現有耕地面積29萬畝,年種植小麥11多萬畝,玉米5.5萬畝。蘋果20萬畝,擁有各類農業機械3920多臺(件),其中拖拉機673臺,農機配套機具1768臺(件),農機總動力擁有116822千瓦,擁有科技示範戶109戶,鄉村從業人員3700人,年均培訓200人。

(二)組織機構建設情況

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是政府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內設農機推廣站、安全監理、農機化學校等四個股室,11個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中心幹部職工16人;副科級以上領導3人,(本科1人,大專2人)公務員3人,高階工8人,中級工2人,11個鄉(鎮)共有54人,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現有人員年齡偏大,知識層次低。

資金投資主要來源是:一是國家財政撥款,主要負擔人員工資,二是爭取農機化專案資金,直接用於公共服務體系資金很少。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我縣農機化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及市中心的業務指導下和店裡支援下,著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大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拓寬社會化服務領域,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農機耕作水平不斷提高,20××年,完成機收小麥9.5萬畝,機收率佔98%,還田6萬畝,機械碾打3.5萬畝,機耕面積11.5萬畝,機耕率100%。其中深耕7萬畝,機播9.8萬畝,機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種7萬畝,全縣農機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達到78%以上。

(二)新技術發展步伐加快,從20××年開始,我縣連續七年實施省級保護性耕作專案,先後,建立巨家車圈、亭口、昭仁、棗元等4個示範園區,其推廣保護性耕作示範田7.0022萬畝。從而轉變了廣大群眾的耕作觀念,示範基地宣傳帶動作用明顯。

(三)農機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全縣新成立農機合作社2個,合作社農機戶45戶,農機協會14個,從業人員1870人,農機社會化服務範圍日益擴大。

(四)農機化培訓教育不斷投入,近年來,我中心採取課堂教育與操作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先後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農機操作人員380人,農機技術人員120人,頒發職業技能資格證30人,駕駛證30本,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農機手的安全知識和安全駕駛操作意識。

(五)農機安全監理規範化建設紮實推進,圍繞建立“平安農機”“安全生產月”活動,下大力氣提高農業機械化檢驗率,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工作。20××年共檢驗拖拉機405臺,職業技能鑑定30人,新增維修網點11個,辦理農機互助保險175分,安全互助會員175名。

(六)農機購置補貼專案順利實施,20××年我縣爭取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20萬元,帶動農民投入2060萬元,購置補貼政策覆蓋全縣所有農業即其它特色產業,目前,補貼各類農機具3293臺,受益戶2418戶。

三、存在問題

(一)農機管理部門力量薄弱,工作人員少,僅有幹部職工16人,農機化服務量大面廣,開展推廣、培訓、監理執法工作受人員、經費限制。開展不盡人意。

(二)服務網路不健全,各鎮政府為配套專職或兼職農機管理員,村級更沒有農機下屬聯絡員,11個鄉鎮的農機管理服務站由於工作人員身分、待遇問題得不到落實,多年不發工資,老無所養,站所坍塌,機械裝置老化,中樞帶頭作用難以發揮,導致基層無服務。

(三)專業技術人員薄弱,農機專業技術隊伍,人員年齡偏大,大多都出生於六十年代,加之知識老化,專幹不專,因此,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等帶來一定影響。

(四)發展農機化服務組織後勁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服務組織發展緩慢,農機作業人員年齡偏大,80後無人從事農機事業,加之特別是專業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轉方面啟動資金短缺,群眾認識還有待提高,致使農機化服務工作發展滯後。

四、對策建議

(一)穩定農機隊伍,強化專業技術學習和職工隊伍建設。

縣級農機管理機構是國家在基層的行政事業單位,全體農機管理服務人員都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從有利於農機化事業出發,應加強專業技術培訓,穩定農機隊伍,因現有職工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專業技術能力差。給農機化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所以現急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培訓提高,為農機化的發展打好基礎。

(二)培育新的服務組織,開拓新的服務領域

隨著農業產業化結構的不斷調整,特色農業不斷興起,對於農機來說,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管理經驗和服務模式,積極嘗試新機具、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並且讓技術和機具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實現農機自身的效益,使農機活的了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發展多種形式,靈活多變的農機服務和經營模式,培育各種專業性和綜合型的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形式,農機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滲透到農業服務新領域開展服務。

(三)搞好體系建設規劃,提高隊伍素質

農機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有明確目標,進一步理清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穩步推進,使其成為規模適度,功能健全,設施配套。農機成人教育,技術鑑定,管理組織,行政執法等系列化服務的龍頭,加強鄉鎮基層站建設發揮中骨幹作用,積極培育新型農機專業大戶,有計劃的開展對農機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進行知識更新,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充實農機隊伍,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和增強農機人員的工作責任感。

(四)優化政策環境,增加農機投入

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發展建設是農業關鍵,增加農機化投入要走以投入為導向,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從政策上對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提供優惠條件,已達到興機富民的有效實施。增加農機化投入,走自我積累,自我更新,自我發展之路,要堅持“以服務為主,綜合經營”的方針,進一步增強服務功能,要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創辦農機產業化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結成新的利益共同體,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投入發展農機化事業。

【第2篇】突出特色公共氣象服務狀況調研報告

突出特色公共氣象服務狀況調研報告

公共氣象服務是指氣象部門使用各種公共資源或公共權力,向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生產部門提供氣象資訊和技術的過程。

一、前言

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務院3號檔案和國辦49號檔案精神,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而提出的戰略任務,是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氣象部門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職能的有效途徑,是增強氣象服務在整個氣象業務中主導地位、實現氣象綜合實力整體躍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發展公共氣象服務,不僅是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廣大氣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氣象部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我們作為發展公共氣象服務的促進者和實踐者,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標,切實轉變作風,不斷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二、調研方法

1、時間:4月21日—5月5日

2、地點:市氣象臺、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懷寧縣氣象局、嶽西縣氣象局

3、調查物件:在職職工及外聘人員

4、調研方法:座談會與發放調查問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研發現我市氣象事業發展面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一是氣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與防災減災的需求不相適應,災害性預報的準確率不高,特殊天氣預報能力很弱,氣象服務產品單一,專業服務產品精細化嚴重不足,服務缺乏針對性;二是氣象現代化體系中業務、創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與業務服務不結合、人才結構與工作實際不適應,各個方面優秀人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弱,氣象科研實際應用不夠;三是受區域經濟、業務量、人員現狀和歷史原因影響,職工待遇與工作不一致,重點專案在爭取地方支援力度不夠,地方政府投入嚴重不足,一些縣局多年地方支援沒有變化,縣局氣象事業發展不平衡。

(二)建議

繼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服務需求為牽引,大力推進三個體系建設,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和預報服務能力,不斷拓展業務和服務領域。

1、抓好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突出雷達工程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是提升服務水平、業務能力的正確方式和有效途徑。要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以氣象預測預報為核心,以綜合氣象業務為基礎,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步伐。

要完善決策氣象服務和公共氣象服務流程、服務規範,質量考核和效益評估,提高公眾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水平。深入開展政策性農業氣象保險氣象服務,逐步建立城鄉規劃、重大工程建設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和制度,加強交通、旅遊、電力專業氣象服務能力。要改進和完善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技術方法,提高降水預報水平,預報成績要達全省較前水平;加強短時臨近預報,完善業務值班、預警釋出等制度,加強重要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分析;加強規範化建設,編制業務手冊,服務手冊,技術要規範,使每個業務人員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氣特點進行鍼對性服務。

堅持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不動搖,提高氣象的裝備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國布點的_____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雷達樓要確保20xx年底前達到基本執行,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氣象新區建設要同步進行。進一步加強專業氣象觀測站點建設,進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風能觀測及資料整理分析,爭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幹線,佈設包括能見度自動探測專案的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全面升級建設縣級dvb-s資料接收系統,進一步發揮業務監控系統的作用。落實裝備保障“三級管理、二級維修”業務工作體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實質性開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動氣象站、區域氣象站的巡查、巡檢、校標、維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和建立氣象觀測業務資訊化管理系統,對氣象站歷史沿革、觀測環境等進行資訊化管理。要繼續抓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改善,年內專項規劃要全面完成,對環境無法改善的縣局要爭取地方政府支援,進行站址遷移。

2、繼續提高業務管理水平,突出保證基礎業務質量穩定

繼續加強規範化建設,提高工作效率;繼續加強規章制度執行,提高服務意識,強化責任感;繼續加強學習和崗位練兵,練好基本功。抓好日常儀器巡視維護、觀測發報、報表稽核、網路維護等關鍵環節,繼續完善基礎業務流程,搞好質量控制;建立業務管理員臺站聯絡制度。每個業務管理員聯絡1-3個臺站,負責所聯絡臺站的業務指導和執行監控;建立全市業務質量分析會制度,監網科每月召開一次有分管領導參加的全市業務質量分析會,對前期業務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對下一步業務工作進行部署。切實保證地面測報、高空探測、農業氣象業務質量的穩定,保證區域自動站、特種觀測 、網路傳輸等考核達到目標要求。

弘揚我市基礎業務工作優良傳統,提高管理水平。組織制定和完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急需的規範標準,積極研究開發市縣氣象業務服務系統平臺。繼續完善臺站監測網路業務應急預案。加強探測業務及保障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進一步規範預警資訊釋出,災情直報流程及制度。健全應急響應機制,落實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加強預案演練,全面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制定相關應急預案,適時開展應急演練。進一步做好區域站的評估和優化工作,完善區域站網布局。加強區域站的巡視、維護和維修,提高區域站資料的可靠性。

3、繼續抓好氣象服務,突出氣象防災減災

做好氣象防災減災是黨和國家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_____市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需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以赴做好氣象服務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鬆,一個過程不放過”為宗旨,努力實現氣象服務“無所不在,無微不至”,做到服務準確、及時、優質、高效,切實當好決策氣象參謀。

要始終堅持以需求為牽引,全面做好各項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始終堅持把氣象服務放在氣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氣象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務的根本宗旨。毫不放鬆地抓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始終把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切實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準確率作為提升氣象服務水平的首要任務。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工作。切實加強汛期氣象服務,全力做好重大社會活動氣象保障,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時效性和主動性。發揮氣象災害的監測系統效益,拓展預警時空。提高科研與業務結合能力,促進內在質量的穩定提高。

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災害調查,逐步建立多部門聯動防災減災協調機制。加強雷電防護氣象服務,積極做好國家農村中國小雷電防護專案;加快人影作業裝備升級,抓住中央財政投資機遇,各縣(市)局積極爭取地方配套資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備。

4、加強為“三農”服務,突出特色服務

把服務“三農”作為氣象落實三中全會精神重要舉措,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水平,著力增強農村氣象災害預警接收能力。提升氣象資訊和農村綜合經濟資訊服務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協理員隊伍,強化農村氣象服務公益化。推進和實施安徽省《糧食增產氣象服務工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服務。加強農業氣象業務能力建設,促進農業氣象預測預報和災害預警等技術發展。加強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豐富我市為農服務手段,同時積極參加全省農業氣象科研交流。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預警和病蟲害氣象服務。加強森林火險等級氣象預報服務。以農網、先鋒網或政務網為依託,全面實施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站建設,加強農村氣象資訊員(協理員)隊伍的建設、管理和培訓,使氣象資訊員成為氣象資訊通訊員、氣象災害預報與警報接收傳播員、氣象災情收集報告員,

鄉鎮自動站日常巡視和維護管理員。繼續加強對農村國小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教育,探索對不發達地區資訊傳輸途徑。

5、加強科技服務,突出部門合作和社會管理

突出強化部門合作,重點做好氣候可行性論證和影視服務的拓展工作。要不斷拓展氣象影視服務資源,在縣級力爭不少於2個頻(次),探索開展網路氣象影視和手機氣象影視服務專案。逐步完成市帶縣製作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業務,推動建立市縣廣告集約經營機制。要積極培育氣候可行性論證依託氣象業務和科技優勢的新專案。按照《氣象法》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第18號令)的規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氣候可行性論證的科技含量;加強市縣配合,勇於承擔重大論證專案;與發展改革、建設、規劃等部門建立合作機制,推動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規劃或者建設專案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內容。加強與環保等部門的合作,加大大氣環境評價工作的力度,推進環境氣象服務,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和綠色能源應用服務,積極培育新的科技服務增長點。

突出強化社會管理職能,要繼續加強地方氣象規章建設,依法履行氣象資訊釋出、防雷安全、氣球施放安全、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防災減災等社會管理職能。重點要發展防雷技術服務和資訊服務工作。加強與職能部門合作,依法加強防雷社會管理,進一步規範防雷安全檢測、雷擊風險評估、防雷圖審、跟蹤檢測、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驗收等防雷各項管理、業務、檢測和工程服務,加強全社會,特別是農村、學校、社群、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防雷減災宣傳教育,推進城市社群和鄉村的防雷技術性服務。推動雷擊風險評估和雷電災害調查鑑定工作,體現氣象高科技含量,不斷拓展防雷技術服務新領域。

6、加強氣象人才體系建設,突出優秀人才的培養

繼續重視和加強氣象人才隊伍的建設,發揮人才對支撐氣象業務科技發展的主導性作用,不斷增強氣象事業發展後勁。努力為專業技術人員創造成長、成才條件,引導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省內外學術交流,在科研業務實踐中不斷提高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的自主創新能力。認真做好科技帶頭人、中青年科技骨幹、青年科技新秀的選拔推薦工作;加強首次設崗聘用後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應的崗位考核辦法,建立崗位考核檔案;不斷完善對中青年科技骨幹、青年科技新秀、高階職稱崗位的業績評價。通過錄用和選調的途徑,進一步充實業務隊伍,加大業務崗位培訓力度,健全完善新進人員崗前考核、上崗資格稽核以及培養工作。

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切實提高領導能力。繼續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加快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年輕幹部。更加關注年輕幹部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技素養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崗位上磨練、培養和選拔後備幹部。要通過調整,使科級領導班子結構有改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有明顯提高,形成一支知識層次較高,年齡、專業結構合理,具有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科級幹部隊伍。

繼續合理控制隊伍總量,提高氣象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編制內外氣象職工總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員素質能力要符合崗位要求,聘用程式要符合有關法規。市縣級業務單位新進人員必須具備大氣科學及相關專業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員,外聘人員必須符合外聘人員管理辦法規定身份。積極探索充滿活力的人員流動機制,加大市局專業技術空缺崗位從縣(市)氣象部門擇優選拔聘用力度;市局機關要進一步補充有業務工作經歷素質優秀的管理人員,注重從氣象事業單位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依照公務員法以及公務員調任規定,通過調任的方式補充到市局機關擔任科級領導職務。要繼續加強編制外用人管理,充分發揮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7、加強基層臺站建設,突出市縣一體發展

全面落實《安徽省氣象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臺站工作實施意見暨20xx年行動計劃》,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進“一流臺站”建設。利用現代通訊技術實現一體化、網路化綜合管理和遠端監控,進一步完善市縣一體綜合管理,全面規範科技服務管理,實行合同、申報網路遠端控制,加強綜合預算,解決“縣財市管”的問題,理順資金收支關係。

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桐城業務樓裝飾和整體改造年內必須完工;切實推進樅陽新址建設,年內要達到基本完工要求;潛山觀測場搬遷要有整體改善規劃,年內要完成土地辦證及專案可行性論證,隨時做好專案申報;宿松、太湖完成綜合改善掃尾工作。二是按照省局20xx年加強縣局十件實事,根據本單位實際切實做好落實,特別對要爭取省局支援的有關單位和縣局要做好對接。三是縣財市管要嚴格按照市局財務部門要求,加強綜合預算和分類核算,建立相應帳戶和賬套,在實踐中完善中央帳套、地方帳套、科產事業帳套、科產企業帳套核算,堅決杜絕一個戶頭一本帳,完善和全力推進“縣賬市管”具體操作方法。四是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的作用,實行科技服務管理網路化管理,《科技服務綜合管理平臺》投入日常業務執行並完善細化,重點加強合同管理,流程管理,財務公開;加強科技服務專案成本控制,增收節支;加大科技服務督查檢查監督力度,通過平臺完善對市及各縣科技服務各專案流程、合同、財務的監管,確保科技服務穩定健康發展。要加強科技服務資金的分類核算,規範管理,提升綜合預算和綜合管理水平。五是積極探索市縣工作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共同發展。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要突出實踐特色,充分發揮基層在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創新精神,積極探索公共氣象服務的體制機制和具體措施,全力推進氣象事業的科學發展。

【第3篇】民政公共服務工作報告

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情況

xx年至今,全市共投入專案建設資金1.91億元,實施民政公共服務專案131個,極大的提高了民政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1、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統籌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我市堅持把規劃作為促進民政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以規劃引領專案,以專案推動發展,將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納入民政事業“xx”發展規劃體系,科學編制專案規劃,強化專案儲備,引導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按照“總量適度、分佈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目標發展。xx年,我們將一系列與民生關係密切、保障民政物件基本生活所需、提升民政公共服務現代化水平的專案,列入《市民政事業發展“xx”規劃》,明確了“xx”期間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六大體系”和53個重點建設專案。其中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案10個,城鄉社群建設體系專案38個,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建設專案1個,優撫安置雙擁體系建設專案1個,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專案2個,專項社會事務管理體系建設專案1個。

2、堅持專案帶動,全面推進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我市以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專案建設為抓手,連續三年開展“專案建設年”活動,不斷加大投入,加快建設,著力推動了三個體系建設。一是以公辦福利機構建設為重點,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投入4500萬元,新建了市社會福利中心綜合服務大樓,總佔地面積23711平方米,建築面積20250平方米,可滿足500名老人入住需求。爭取國家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專案,投資1130萬元,改造擴建了市社會福利院養老護理樓,新增供養床位180張。開展農村福利院整頓提升活動,投資630萬元,新建了鎮養老服務中心,遷建了沙嘴辦事處農村福利院;投入886多萬元,對沙湖、楊林尾等6所農村福利院進行新改擴建,新增供養床位300多張,極大地提升了五保供養能力。開展了農村互助養老和社群居家養老試點,在318國道沿線20個村建設了農村互助養老服務中心,在城區“三辦一園”選擇了4個社群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探索開展城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二是以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推進城鄉社群建設。我們採取向上爭取一點,公共財政投入一點,駐區單位扶持一點,社群自籌一點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不斷加大對社群服務平臺建設的投入。全市累計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其中爭取中央和省級補助金700多萬元,市和街道(鄉鎮)兩級財政撥付5700萬元,社群自籌1600萬元,開工新建了8個社群服務站,改造升級了13個社群服務站,鞏固完善了17個社群服務站,共計新建社群服務站9000多平方米,改建社群服務場所5000多平方米。全市79個城鄉社群中,已建成1個街道社群服務中心,56個社群服務站,其中辦公面積超過1000平米的有8個,達到或超過300平方米省級標準的有48個。三是以專項社會事務專案為基礎,推進社會福利體系建設。投資400萬元,新建了市兒童福利院,設定床位100張;投資670萬元,建成了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和家庭寄養中心,設定救助床位100張。投入資金92萬元,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支援48個村興建了農村生態公墓;投入2800萬元,興建了市城區殯儀服務中心,新建的殯儀服務中心佔地面積120畝,總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設有高中低檔別墅式弔唁廳11棟,可同時容納13戶辦理喪事,為我市實施喪事集中辦理,推進生態、綠色、文明殯葬奠定了基礎。

3、堅持多元投入,合力推進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我們堅持“政府主導、社會支援、民間參與”的多元投資模式,不斷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援力度,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一是主動爭取資金支援。我們找準國家巨集觀政策和決策中推進民政公共服務建設的切入點,加大了對改善民生的投入,通過紮實做好基礎工作,積極爭取,在資金上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多。社會福利中心開建之初,上級沒有任何口徑下達資金,我們在福利院床位緊張,養老服務急需拓展的情況下籌措資金,主動建設,隨後爭取省級下撥了資助資金800萬元。全國養老服務體系試點專案全國只資助四個省,我省只安排四個點,全省4000萬元,全省17個地市州爭取到資金500萬元。同時,用專案資金帶動地方政府投入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我市通過不斷完善公辦養老機構設施,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積極向上爭取專案資金300多萬元,新建了鎮養老服務中心和沙嘴辦事處城南福利院,帶動地方政府投入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資金300萬元。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發揮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廣覆蓋、保基本、樹標杆”的原則,加大對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xx年以來,市、鎮兩級財政投入約1.325億元用於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佔總投資的69.3%以上。三是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我們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扶持,吸納武漢中招實業有限公司等社會企業投資2500萬元,在毛嘴鎮徵地100畝,興建全省首家農村區城性社會養老機構——江漢明珠養老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農村福利院向區域性社會化養老機構轉型。四是探索開展合作開發。在民政公共服務設施籌建過程中,建設用地成為制約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我們通過精心策劃、科學論證,採取合作開發的方式,與市面板病防治醫院簽訂合作開發協議,將面板病醫院所屬的麻風村長期閒置的100畝土地用於市城區殯儀服務中心建設用地,開發期20年,市殯儀服務中心分年度支付麻風村效益款共計70萬元,有力地促進了該專案的建設。

二、公共服務設施運營管理情況

為了發揮民政公共服務設施的效能和作用,我們堅持建設與管理兩手抓、兩手硬,不斷加大管理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運營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一是養老服務體系初具規模。隨著市福利兩院的建成投用、農村福利院的新改擴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中心的建立和社群居家養老服務試點的展開,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互助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全市2個城區養老機構、24個農村福利院和1所區域性社會化養老機構床位總數已達4000張,供養農村五保物件4320人(其中集中供養1290人,分散供養3030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29%);供養城鎮“三無”物件1030人。在滿足五保、三無老人供養基礎上,我們還積極探索向社會提供代養服務,福利兩院代養社會物件245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和社群居家養老服務試點也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20個互助養老試點村都成立了互助養老協會,指導互助照料中心開展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空巢、留守老人生活。4個居家養老服務試點社群也在積極探索為老年人提供家電維修、清潔護理、送醫送藥、配餐送餐等多樣化、多層次服務。

二是社群管理服務趨於完善。我們在注重改善城鄉社群服務設施的同時,更加註重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在社群服務站設立了綜治維穩、計劃生育、社會救助、勞動就業等服務視窗,將政府各項服務職能延伸到社群,讓居民足不出社群就能辦理事項,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同時,我們更加註重增強基層民主活力和提升自治功能,切實把短板做成長線。在農村,以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和“難點村”治理為契機,建立健全了以村民代表為骨幹的村級事務民主決策基本隊伍,健全完善了以“五議五公開”為主要模式的村級事務民主決策程式,嚴格落實了以黨務、村務、事務和財務為主要內容的村務定期公開制度。在城區,以實施社群網格化管理為契機,大力推行社群議事協商、居民代表會議、社群論壇等多種自治形式,調動社群居民參與社群建設的積極性。

三是社會事務管理日臻規範。殯儀服務中心的建成,加速推進了我市殯葬改革程序,我們積極推行惠民殯葬政策,去年減免了1140名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鎮“三無”和重點優撫物件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總計144萬元。我們在城區嚴管區內大力推行喪事集中辦理,倡導綠色殯葬、生態殯葬,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去年全市死亡人口9600人,火化率100%,嚴管區內死亡人口407人,集中辦喪170人,佔比42%。兒童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的建成投用,極大地提升了我市孤兒撫育和未成年人救助水平,去年為1632名孤兒和事實上無人撫養的兒童,發放基本生活費353萬元,並集中撫育孤兒28人。市救助管理站開展了接送流浪乞討兒童回家專項活動,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700人次,接送流浪兒童回家48人次。

【第4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現狀調研報告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現狀調研報告,供參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_____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謂馬不停蹄,日新月異公共財政投入大幅度增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豐富,服務能力日漸提升。但是,由於基本國情沒有變化,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特別是在基礎資源薄弱,經濟發展滯後的基層環境,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相對落後、保證保障不足、文化服務供給力差等問題暴露明顯。以調研的情況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機遇同樣在基層。

(一)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執行建設現狀

1、政策制定和保障到位。 _____ 市委市政府領導著眼於文化發展繁榮大勢,對文化工作尤其是基層文化工作非常重視。十一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出臺了《 _____市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行動綱要(-)》、《關於推進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通知》等一系列檔案,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納入對縣(市、區)兩個社會建設考核指標體系;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

2、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體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間我市全面啟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至 _____ 年底,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率達100%( _____ 個文化站中鎮村聯建 _____ 個),建立農村基層文化俱樂部 _____ 家(覆蓋率近87%),擁有 _____ 個省 _____ 鄉鎮, _____ 個文化強鎮, _____ 個文化示範村, _____ 個 _____ 市文化明星鄉鎮,建成 _____ 家農村文化禮堂(形成輻射 _____ 多個行政村的文化中樞和示範點)。 _____ 市成功建立國家級文化先進縣, _____ 年被率先列入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名單。 _____ 進入省級文化先進縣行列。連續舉辦 _____ 屆 _____節,文化下鄉工作連續5年納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專案,全市基層文化隊伍達到 _____ 多支。

3、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供給日益豐富。連續舉辦 _____ 屆 _____ 活動,通過引進國內外精品劇目、採用社會化運作低價售票、結合傳統與新興媒體立體宣傳、精選全市上百個文藝社團優質節目集中展演,已然成為 _____ 市民年年好評的口碑品牌。文化主管部門堅持每年為基層開展為民辦實事 _____ 活動,制定送 _____,送 _____ ,送 _____ ,送 _____ 的任務,年年超額完成。以定期舉行、市縣聯動的組織形式,相繼舉辦了五屆 _____ 、八屆 _____ 、七屆 _____ 、七屆 _____ ,共有 _____ 多萬人次的基層群眾直接參與了各項活動。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構築立體、整體、多維、開放的節慶平臺,形成了 _____ 中國江南 _____ 節、_____ 中國石文化節、_____ 中國 _____ 文化節、_____ 中國 _____ 節、等一系列全國性節慶文化品牌。各縣(市、區)還整合各類資源,以公園、廣場、基層文化俱樂部為基地,搭建好群眾性文化活動廣場,吸引群眾自覺自發地參與跳排舞、唱紅歌、打腰鼓、扭秧歌等日常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從單一、小眾逐步發展到全市遍地開花、全民廣泛參與的良好態勢。

4、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一定成果。在 _____ 主管部門的牽頭下,培育和壯大了基層文化幹部、文化志願者和民間文化骨幹隊伍。截止 _____ 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從業人員約(含 _____ ) _____ 人,統計在冊業餘文藝團隊 _____ 支,參與人數 _____萬餘人。市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力軍作用。從 _____ 年至今,每年舉辦 _____ 工程,目前共計超過40個專場演出;印發每月一期的 _____ 市文化 _____ 向全體市民免費發放;積極開展面向群眾的種文化活動,相繼推出文化 _____ 、公共文化服務日、藝術與生活講堂、書畫家簽約制度、_____ 工程、_____ 指導員等服務載體,進一步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的物件和領域。目前,全市已成立了 _____ 多支群眾文體隊伍,參與人數達到13萬人次,集聚了民間文藝骨幹5.7萬人。

(二)與建立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專案)的差距

1、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偏少。截止 _____ 年底,在全省90個縣(市、區)公共文化事業費用佔地方財政總支出比重統計中,我市排名都處於 _____ 開外,個別縣(市、區)已經排到 _____ 名、_____ 名之外;公共文化文物事業費同比增長率除 _____和 _____ 排名第6和12,其餘均偏靠中下游;人均公共文化文物事業費則排在 _____位以後,近一半在 _____ 名上下;社會各界對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經費與總人口比例資料排名參差較大, 一半集中在十幾名,另一半在四五十名後;千人擁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中, _____ 縣位列全省第一, _____ 排名偏上,其餘則在中下。至_____ 年底,我市 _____ 個縣(市、區)在全市每萬人擁有文化場地面積考核中均達到考核滿分。

2.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較大。全市各縣市區中人均公共文化事業費 _____ 、_____ 達到24.61元/人和24.1元/人,而 _____ 僅為13.04元/人和14.96元/人。全市僅有 _____ 個鄉鎮(街道)建有單獨設定的綜合文化站,無站所、租用或聯建的達到 _____ 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 _____ 家都未達到示範區建設標準; _____ 個行政村(社群)未建有文化活動室(基層文化俱樂部),且建成的也無法控制每傢俱樂部面積在200平米以上。全市70%左右的鄉鎮(街道)未建有符合標準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大部分綜合文化站管理缺位,不能發揮文化服務功能,甚至存在文化站陣地邊建設邊流失的現象。以上資料均低於建立示範區(專案)規定的100%覆蓋和建成的要求。

3、文化人才隊伍現狀不容樂觀

一是人才總量依然不足,高層次複合型人才比較匱乏。至 _____ 年底,我市公共文化事業從業人員佔當地人口總數僅為 _____ %,尚未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台州許多鄉鎮文化員長期混崗使用,個別縣(市、區)平均每個綜合文化站配備不到2名文化員。文化程度上看,整體隊伍中研究生僅佔 _____ %,國中以下佔 _____ %,高階職稱佔7.51%,無職稱者佔 _____ %。 _____ 業務幹部中,別列為市211人才、_____ 人才工程和 _____ 人才的僅10餘人。

二是鄉鎮文化隊伍現狀不容樂觀。 _____ 個縣(市、區)共建有鄉鎮(街道)文化站 _____ 個,總計編制 _____ 個。其中實有在編文化員 _____ 名,平均每個文化站不足3人,鎮(街道)文化員總體素質偏低,業務能力不高,且大多身兼數職。宣傳文化系統屬於財政撥款單位,大多數經費使用緊張,很難擠出錢來組織在職培訓,導致基層文化員少有機會學習專業知識,在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上很難有所作為。

三是人才引進難、流失易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固有人事管理體制存在的缺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事編制權掌握在人事勞動部門手裡,致使人才引進和流動困難。這種現象在 _____ 市民辦專業藝術團隊中特別明顯。 _____ 劇團由於編制問題難解決,工資待遇不高,近些年人才流失現象嚴重,而且很難引進相關 _____ 人才,特別是不靈活的人才活動機制,加大了建立一支高素質且充滿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才隊伍的難度。

四是 _____ 線業務幹部後繼乏力。多年來 _____ 業務幹部的招錄,依託傳統的事業單位招考方式,很難讓一些具有藝術才華稟賦但行測、申論並不在行的人士脫穎而出,加之市、縣兩級館編制有限和老少幫帶的內部培育機制沒有建立,導致新進幹部成長緩慢,老員工缺乏工作激情和動力,許多初、中級職稱人員通過短訓、函授等形式取得學歷後靠年資、職務評上,往往缺乏開拓創新力,幾大癥結綜合形成了業務線青黃不接、實力偏弱的窘境。在去年 _____ 月份組織的 _____ 比拼中,我市代表隊僅獲得 _____ 個金獎,位列全省下游,省裡對此評價 _____ ,成為我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大隱憂。

4、公共文化管理和執行機制尚不健全,還存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等問題。全市有 _____ 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未配備3名(含)以上文化員,低於建立標準3個以上。全市還未配備由財政補貼的行政村(社群)文化管理員,低於建立標準規定至少1名。基層文化單位缺乏穩定的專業隊伍,人員年齡偏大,觀念相對落後,知識結構陳舊。由於條塊分割,各鄉鎮文化員的人事權在鄉鎮黨委政府領導手中,只要鄉鎮聘用,報文化局備案即可,部分能力差、水平低,根本無法適應文化工作的人進入到文化員隊伍,對文化事業造成損失。許多鄉鎮文化員長期混崗使用,在崗不在位、在位不盡責的現象普遍存在。東部沿海和西部山區的基層文化設施差距就更為突出, _____ 市各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 _____ 街道綜合文化站達到 _____ 多平方米,年收達到 _____ 多萬元,而西部一些文化站連基本的站所還沒有建成。對照省級示範區(專案)建立標準,如果對不達標文化設施全部新建,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將達到5.2億元,需支付工資費用2.5億元(按每位村級文化管理員每年勞務工資1萬元計算),共計7.7億元,暴露出較大的資金缺口。

5、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形式、方法與基層群眾的現實需求不相適應,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嚴重短缺,能夠落實分配到普通百姓手中的文化財富十分有限,文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偏高,農村輻射面小。許多文化產品背離了三貼近原則,適合群眾口味的內容偏少,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分配不均,不同地域群眾無法共同享文化成果,農民鄉人以及城鎮低收入居民、農民工等廣大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務存在較大反差。

(三)穩中求變、與時俱進的對策預想

1、統一思想,加強組織領導。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立足人文 _____ 建設,把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全市四個文明建設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考核目標體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和具體實施等職能作用,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和方法步驟,及時協調解決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發改、財政、城建、土管等相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職責,積極給予支援和配合。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保護群眾的積極性,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和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以文化示範鄉鎮為平臺,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 _____ 年在 _____ 召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場會,把文化示範鄉鎮建設作為公文文化服務體系的抓手,去年在 _____ 召開現場會,繼續推進相關工作的穩步落實。需通過多部門協調聯動和政策配套,實現跨部門、跨領域、跨系統的設施、隊伍、服務等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促進公共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協調執行。鞏固已建成的文化俱樂部,整合一批、擴建一批及新建一批俱樂部,實現文化站、文化俱樂部全覆蓋。依託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和黨員遠端教育系統,推進標準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到 _____ 年底,基本實現鄉鎮(街道)、村(社群)公共電子閱覽室的全覆蓋。到十二五期末, _____ 個縣(市、區)全部達到省級文化先進縣或國家文化先進單位標準,並爭創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在此基礎上,全市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4、實行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並重,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一方面,要繼續加強硬體建設力度,特別是農村和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的有效覆蓋。另一方面,要在管好、用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著力提升體現服務能力、彰顯服務效益的指標,如目標人群覆蓋率、公眾有效利用率、群眾文化活動參與率、公共文化服務公眾滿意率等,以最小的投入贏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建設專兼職結合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業餘文化骨幹和文化志願者三支隊伍的有效組合。要以開闊的眼界,開放的思路,多管齊下,著力提高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能力、政府主導公共文化的能力、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能力,以及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等,使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不到位、服務能力不強、效益不理想的局面得到明顯的改觀。

5、完善投入保障機制。根據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需求,各級政府要形成並建立文化經費佔財政支出1%、經費增長幅度不低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經費結構科學合理的剛性約束機制。確保公共文化事業費佔地方財政預算支出比重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確保人均公共文化事業費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對農村基層的傾斜支援,以基層為重點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結合免費開放工作,建立基層公共文化單位的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保證公共文化機構的正常運轉。有條件的縣市區要積極爭取設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靈活採用政府採購、專案資助、專案補貼等方式,支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另外,要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6、健全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推動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關指標,納入對縣市區各級黨委政府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納入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核體系。宣傳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各類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和考評,樹立成本觀念、服務觀念、效率觀念,努力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在文化示範鄉鎮建立工作中,各地要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努力形成責任明確、行為規範、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鼓勵各地解放思想、先行先試,革新服務理念,豐富服務內容,完善服務供給方式,不斷加大創新力度,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

【第5篇】突出特色公共氣象服務狀況調查報告

公共氣象服務是指氣象部門使用各種公共資源或公共權力,向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生產部門提供氣象資訊和技術的過程。

一、前言

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貫徹落實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務院3號檔案和國辦49號檔案精神,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而提出的戰略任務,是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氣象部門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職能的有效途徑,是增強氣象服務在整個氣象業務中主導地位、實現氣象綜合實力整體躍升的必由之路。大力發展公共氣象服務,不僅是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廣大氣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氣象部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我們作為發展公共氣象服務的促進者和實踐者,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標,切實轉變作風,不斷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二、調研方法

1、時間:4月21日—5月5日

2、地點:市氣象臺、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懷寧縣氣象局、嶽西縣氣象局

3、調查物件:在職職工及外聘人員

4、調研方法:座談會與發放調查問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研發現我市氣象事業發展面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一是氣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與防災減災的需求不相適應,災害性預報的準確率不高,特殊天氣預報能力很弱,氣象服務產品單一,專業服務產品精細化嚴重不足,服務缺乏針對性;二是氣象現代化體系中業務、創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與業務服務不結合、人才結構與工作實際不適應,各個方面優秀人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弱,氣象科研實際應用不夠;三是受區域經濟、業務量、人員現狀和歷史原因影響,職工待遇與工作不一致,重點專案在爭取地方支援力度不夠,地方政府投入嚴重不足,一些縣局多年地方支援沒有變化,縣局氣象事業發展不平衡。

(二)建議

繼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服務需求為牽引,大力推進三個體系建設,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和預報服務能力,不斷拓展業務和服務領域。

1、抓好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突出雷達工程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是提升服務水平、業務能力的正確方式和有效途徑。要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以氣象預測預報為核心,以綜合氣象業務為基礎,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步伐。

要完善決策氣象服務和公共氣象服務流程、服務規範,質量考核和效益評估,提高公眾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水平。深入開展政策性農業氣象保險氣象服務,逐步建立城鄉規劃、重大工程建設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和制度,加強交通、旅遊、電力專業氣象服務能力。要改進和完善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技術方法,提高降水預報水平,預報成績要達全省較前水平;加強短時臨近預報,完善業務值班、預警釋出等制度,加強重要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分析;加強規範化建設,編制業務手冊,服務手冊,技術要規範,使每個業務人員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氣特點進行鍼對性服務。

【第6篇】織裡鎮政府公共服務狀況調查報告

織裡鎮政府公共服務狀況調查報告

關鍵詞:公共服務

政府測評

服務體系

政府的公共服務是政府行為的最終產出,是政府行為與公民需求最主要的結合點,也是公民評價政府及其領導者的主要尺度。從當代西方國家的行政改革實踐看,注重政府的服務功能已經成為趨勢。美國克林頓政府發起的“政府再造運動”明確提出了“顧客第一”(puttingcustomersfirst)的口號,並通過頒佈“聯邦政府內部革命”的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設定顧客服務標準,還出版了政府的服務標準手冊《顧客至上:服務美國民眾的標》。英國政府在1991年開展了提升公共服務的“憲章運動”;1997年又發起了以“服務第一”(servicefirst)為口號的“新憲章運動”。加拿大政府也在20xx年頒佈了《政府公共服務20xx》。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建立所謂“顧客導向”型的政府,也就是能夠滿足顧客需要和受顧客驅使的政府。西方國家的這一改革取向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鑑。

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現狀,探討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標準和測評方法,東方公共管理綜合研究所在廣泛蒐集國內外資料的基礎上,對“入世”後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公民的需求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選擇浙江省湖州市織裡鎮作為試點進行了問卷調查。織裡鎮以“中國童裝之都”而享譽全國,區域面積135.8平方公里,轄46個行政村,總人口16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為5平方公里。20xx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86億元,增長21.07,高出全市近10個百分點,人均gdp達2.1萬元,高出全市6000元。織裡鎮作為湖州市最具經濟活力的工貿新區,無論從經濟規模、城市化程度還是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均走在全國鎮級經濟的前列,具備了進行公共服務狀況研究的基本條件和代表性。

一、調查研究的物件與方法

為了準確、全面地把握織裡鎮的公共服務狀況,我們將研究物件群體定為八組:(1)湖州專家,指湖州市委、市府對織裡鎮情況比較熟悉的專家和領導;(2)織裡鎮政府工作人員,指編制在織裡鎮政府的工作人員;(3)派出機構的政府工作人員,指編制在湖州市,但在織裡鎮的派出機構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員;(4)大企業的管理階層,指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織裡鎮的企業管理人員;(5)手工業主,指織裡鎮的家庭企業主;(6)市場交易人員,指織裡鎮的市場攤主;(7)農民,指織裡鎮的務農人員;(8)外來打工人員,指在織裡鎮務工的外來人員。

自20xx年4月開始,課題組多次赴織裡鎮考察、蒐集資料,6月份完成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評議工作,第一次正式的問卷調查時間為20xx年7月10日至7月13日。實際發放問卷1626份,回收有效問卷1592份,有效回收率97.91(見表1);經統計檢驗,回收樣本對織裡鎮總體公民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表

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情況

在研究方法上,課題組主要以英國的公共服務為“標杆”,具體參照了英國1997年“新憲章運動”提出的九項原則(見表2)。表,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7篇】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情況調研報告

xx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強調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特點和規律的科學把握,是當前指導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指標。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就是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中的 “五個統籌”之首,在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中無疑更具有全域性性和基礎性的意義。要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通過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消除城鄉差距,率先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互動發展的新路子。大力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強交通運輸工作,推動農村道路交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道路交通的服務水平,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出行和致富的基本需求。

科左後旗交通運輸局遵照中共通遼市委政策研究室檔案通知精神,結合我旗交通運輸實際,圍繞“政府公共服務如何向農村牧區延伸”這一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方式採取實地考察、走訪座談及對相關材料分析等方式。現將調研報告彙報如下。

一、科左後旗交通運輸概況及農村牧區公路公共服務現狀

目前,我旗公路的路網構成是:2條高速公路長春至深圳高速公路(東線),境內總里程44.551公里,通遼-赤峰高速公路,境內總里程29.93公里;2條國道(g304)丹東-霍林河、(g203)明水-瀋陽,總里程1092.786公里;1條省道(s305)金寶屯-阜新,總里程157.733公里;4條縣道(甘朝線、查甘線、通庫線、通阿線),總里程312.358公里,有路面里程295.6公里,均為三四級公路,另有1座大橋,1座中橋,4座小橋,83道涵洞;30條鄉道,總里程783.90公里,有路面里程為721.84公里,均為三四級公路,另有1座大橋,155道涵洞;157條村道,總里程xx.796公里,有路面里程為1947.73公里,均為四級公路,另有9座小橋,254道涵洞。從總體情況看,目前全旗公路長期由於投資不足,個別路線超過使用年限,公路技術等級低,抗災能力弱,致使有些路面損壞嚴重,不同程度影響和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1、交通運輸供給能力不足,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不足,運網密度較小,通達深度不夠,技術層次不高;總體運輸能力對交通運輸需求發展的儲備較小,繁忙通道運力不足,高峰時期犧牲服務質量保運量的情況明顯。具體表現在:

(1)農村公路客運站嚴重不足。根據xx年統計,我旗境內共有客運班線119條,客運班次179班次,客運班車173臺輛,共設客運站13個,涉及12個鄉鎮蘇木,262個行政村,年運輸量1111班次,旅客週轉量52921萬人公里,貨運量1105萬噸,貨動週轉量67692萬噸公里。

(2) 偏遠落後地區運網密度較小,雖然截止xx年底理論上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工程,但是由於撤鄉並鎮導致一些村屯並未能實現村村通,也從此失去了村村通的機會。

(3) 通達深度不夠,村村通砂石路,鄉鄉通油路並未能實現全旗各蘇木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達或通暢,目前,我旗境內農村公路中等外無路面公路有139.88公里。

【第8篇】城市社群公共服務的調研報告

市發展研究中心會同市民政局、雙創辦、**區政府組成調研組,採用召開座談會和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市社群公共服務現狀,重點是對中心城市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城市社群129個,涵蓋人口近50萬。其中:**區47個,**縣8個,**縣10個,**縣9個,**縣15個,**縣6個,**縣4個,**縣1個,**縣26個,**縣3個。社群型別劃分為:居改社型(由城區內的老居委會過渡而成)有61個,佔總數的47.3%;村改社型(在城中村或鄉鎮集鎮村基礎上設立社群居委會)40個,佔總數的31%;小區型(由新建居民小區構成)28個,佔總數的21.7%。現有社群工作人員515名。其中:黨員346人。大專及以上學歷65人,佔12.6%;高中(含中專)411人,佔79.8%;國中39人,佔7.6%。30歲以下的51人,佔10%;30至50歲之間的407人,佔79%;51歲及以上的57人,佔11 %。全市城市社群共註冊備案各類社會組織79個。其中:家政服務隊22個,舞蹈隊7支,書畫社6個,老年人協會14個,各類便民服務隊30個。另有365個新型農村社群服務中心與村委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二、工作特點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省有關加強社群工作的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社群工作理念,將社群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民生八大工程',大力推進社群基層組織建設,有效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了社群服務水平。

(一)社群共建機制逐步完善。一是強化社群黨組織和社群居委會建設。按照以'以黨建促社建'的工作思路,修訂完善了《黨員活動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流動黨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有效規範社群黨組織活動。採取'從上面派、從內部找'等途徑,選優配強了社群黨組織書記。制定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社群成員代表大會制度》、《社群協商議事會議制度》、《社務公開制度》、《居民公約》等一系列民主規章制度,積極推進社群居民自治意識。20**年,通過社群組織換屆選舉工作,成功選舉出社群居委會幹部515人,新一屆社群居委會幹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得以優化。二是建立各級政府指導社群工作制度。市縣區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社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深入社群走訪調研,幫助社群解決實際困難。20**年,市委辦、市政府辦下發《關於加強城鎮社群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辦發[20**]34號),要求各級財政撥付'社群黨組織書記和主任每月不低於1200元報酬,社群一般工作人員每月不低於800元報酬'。目前,除**區、**縣略低於上述標準執行外,其餘縣對社群幹部的工資報酬及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均已得到落實。同時,按照一般規模社群每年不低於10000元的標準(規模較大的社群適當增加)撥付了公用經費。市上還對工作表現突出、落實社群資金到位好的縣區給予獎勵性補助。各級都將社群建設工作納入政府年終目標責任考核,在綜合治理、計劃生育、文明建立以及'雙創'工作等重大先進評選上,廣泛徵求社群意見,樹立社群工作權威。

(二)社群基礎設施逐步加強。一是形成了多元投入機制。針對社群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建立了市級引導、縣區為主、社會補充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特別是按照'一部三室三站一場'(即黨支部辦公室、社群居委會辦公室、警務室、圖書室、低保和勞保工作站、計生衛生服務站、文體活動指導站、室外健身活動場所)的要求,採取向上爭取專案資金和自籌建設資金的辦法,對部分社群辦公用房和服務設施進行新建和改擴建,從開始,這些專案總投資達3450萬元(其中:中省市投資920萬元,地方投資2530萬元)。二是社群辦公條件和社群服務設施條件有所改善。全市129個社群居委會中,已得專案支援的有115個,佔88%,新建的公益性用房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最多達650平方米,室外健身場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共建成社群服務站124個,'一站式'服務大廳5個,社群計生衛生服務站125個,社群警務室129個,社群圖書室(閱覽室)117個,文體活動站78個,慈善超市1個,殘疾人服務設施15處,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設施14處;結合'雙創'工作,各級加大了對社群環境治理方面的投資力度,僅中心城市就新建和改造公廁33個,購置活動公廁7座,配置健身器材550件,新建室內垃圾站12座。這些建成的社群基礎設施正成為實實在在的服務載體和充滿人文關懷的'民本'紐帶。

(三)社群服務網路逐步形成。一是構建了以服務困難弱勢群體為核心的社群公共服務網路。各社群均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優撫物件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建立了社群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全市近5萬城鎮低保物件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廣泛開展'入戶摸底,進廠尋崗'的活動,為下崗群眾'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千方百計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生活來源問題,建立了以關愛下崗失業人員為核心的社群再就業服務網路。僅全市實現40**人再就業。二是構建了以服務居民生活為核心的便民服務網路。通過整合民政優撫、司法治**、科技教育、衛生體育、計劃生育、電信等各種服務資源,按照'一居一亮點'分別建立起社群醫療衛生服務站、科技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站、家政服務、律師服務站等多種型別的服務網點,對計劃生育、再就業服務、低保手續辦理等社會事務實行一站式服務,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社群'的目標。

三、存在問題

我市雖然在社群公共服務建設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經濟較為滯後,城鎮化水平低,圍繞社群公共服務的投入難以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加之體制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已經制約了和諧社群的建設,需要今後進一步加以研究解決。

(一)社群職能劃分不清,行政化傾向嚴重。據不完統計,我市社群平均承擔10多類近百項工作,既有治**、文體、教育、衛生、救助、再就業、法律諮詢等公共服務,也有物業管理、家政、餐飲維修等便利性服務,還有上級佈置的禁毒、流動人口管理、商業維權等專項任務以及開會、學習、參觀、檢查等臨時性事務,而且其中很多工作都有考核評比,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例如,僅社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就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疾病預防控制、慢性病管理與精神病防治、婦女兒童保健、計劃生育技術諮詢指導、社群康復、健康教育'等40多項。在調研中,社群工作人員反映最多是,弄不清自己承擔了多少項工作,哪些應該管,哪些不應該管。有的工作不僅佔用大量人力,還要擠佔社群捉襟見肘的工作經費,不堪負重。例如,在中心城市靜寧社群調研時反映,該社群每年要承擔背街小巷路燈、下水道維修等費用1萬多元,市政部門則認為這些道路的產權不屬於國有,誰的路誰維護。在當前普遍要求'工作進社群'的口號下,有的部門實際是'工作交社群',相應的工作經費和人員保障並沒有跟進,將社群居民委員會這一法律上規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視作'準行政性機構',將政府及派出機關對社群'給予指導、支援和幫助'的關係變成純粹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客觀上造成了社群居委會組織主動為居民服務和及時向上反映社情民意的職能弱化,社群的自治作用難以發揮。在調研組走訪中,不少居民認為居委會幹部是'給政府辦事',而不是'為居民議事',影響了居民對社群的參與感、認同感。

(二)社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薄弱,公益性用房政策難以落實。近幾年,通過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解決了大部分社群居委會的辦公用房和活動用房,但全市仍有23個市區辦公用房為租用或借用,佔到總數的18%。老的居民區大多位於繁華地帶,存在土地的限制,即使已經列入改擴建專案的,很難找到合適地塊,辦公用房、室外健身場地面積普遍達不到3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建設標準要求,一些社群找地比找錢還難。例如,中心城市後張嶺社群320平方米辦公用房,就是通過水電三局實業公司、張嶺派出所協調來的,由於未取得產權,該區域面臨拆遷,新的社群辦公用房選址重新成為棘手問題。同時,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但由於管理缺位、監督不力,新社群的公益性用房政策形同空文。國務院要求'房地產開發商要按照建築面積百分之一的比例無償幫助所在社群建設社群用房,或折成相應資金支援社群建設',但我市至今沒有一家房地產開發商按照規定辦理,導致社群公益性用房嚴重不足,損害了社群的健康發展。社群公共服務設施欠賬較多的問題日益突顯,以中心城市為例,城區僅建成農貿市場8個,且分佈不合理,多數居民小區無小型蔬菜超市,部分人員居住較集中的區域有市無場,形成了一些馬路市場。早期開發的居民小區沒有建設配套的停車場,背街小巷也沒有設計停車位,停車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另外,由於社群缺少老年活動室、公共活動場所,許多有益的群眾性健康文化體育活動無處可去,不得不放棄或佔用人行道等公共交通場地,而一些單位、學校的活動設施利用率不高,有的長期閒置,卻以**全為由,不願意向社群居民開放。

(三)社群資金短缺,影響工作正常運轉。由於絕大多數社群沒有經濟實體,主要靠政府下撥經費和向轄區內共建單位籌集,嚴重的經費不足,導致社群很多正常工作難以開展,更談不上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目前,社群主要是依託於政府職能部門如勞動、民政、計生、公**等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排的為主,而居民大量需要的物管、養老、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綠化、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服務極為欠缺。以**區為例,除了位於中心城市的雙堤、靜寧、教場等社群有社辦企業,社群工作人員工資有保障外,其它社群的工作人員工資普遍在每月600至800元之間,低於全市城鎮居民平均工資,並且都沒有享受到'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過低的收入無法吸引素質較高的人員加入社群服務隊伍,當前從事服務的主要是退休職工、家庭婦女、下崗失業人員,從事社群管理的主要是民選社群支書、主任。從社會上招聘的大學生,因工資報酬偏低,不能**心於社群的工作,不斷出現人員流失,導致當前社群人員年齡和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直接影響了社群公共服務水平。

四、對策建議

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全面提升社群自治功能,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群公共服務體系,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理順社群工作職能。針對當前社群服務行政化傾向嚴重和工作任務超負荷的實際,必須理順社群工作職能,創立新的工作模式。現有的社群服務內容較為混雜,有社群代政府部門承擔的基本公共服務,有社群應該承擔的公益性、福利性和互助性自治服務,還有社群內的商業服務等。只有在'行政歸行政,社群歸社群,市場歸市場'的前提下,實行'政社分離'、'市社分離',才能理順社群公共服務職能,搞好社群服務。建議參照蘇州、深圳等地經驗,實施社群體制創新、組織再造。採用'一個核心三大體系',即以黨工委為領導核心的,政府主導下社群工作站的公共服務體系、居委會主導下的居民自治體系、市場主導下的社群服務體系。一是對原有的社群服務站職能進行整合,各部門在社群原有的辦事機構統一併入社群工作站,實行'一站式'辦公,主要承辦部門下派的具體任務,以便社群能從繁瑣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有利於集中力量搞好群眾性、公益性的自治服務。將履行政府職能的社群工作站從居委會組織體系中剝離出來,有利於節約政府行政資源。例如,退休老人社會化管理和服務工作,民政系統在各個社群推出星光老人之家服務,社保系統又有一套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制度。雖然同是落實到社群,卻是兩頭管理,分開出資,各自開展活動。今後的社群工作站可分別對兩個部門負責,工作合二為一,經費統籌調撥,以減少公共資源的浪費。政府確需社群居委會配合的工作,則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實行政府發包或購買服務,併為社群組織配備相應的工作設施、裝置。二是建立'雙向'評議監督考核機制。定期召開評議會,由社群對政府各職能部門服務社群的工作情況進行評議,提出建議,並把評議結果作為考核部門工作的一項指標。同時,統籌建立對社群工作的考核考評辦法,減少社群行政性工作考核專案,完善以社群居民為主體的評議制度,社群的自治工作和財務狀態必須及時向居民公開,接受居民對社群的監督、評議,政府可將評議結果與社群公共經費、專案扶持等政策掛起鉤來。

(二)規劃社群公共服務。鑑於現有的社群工作很多是解決開發商撤走後的遺留問題,十分被動和滯後。要將社群公共服務建設納入都市計畫,科學統籌制定全市社群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規劃好配套的公共設施建設。根據社群人口狀況、區位特點、居民需求,確定社群服務發展目標、實施階段和工作方案等,綜合考慮社群建設近期與遠期、新建與改建、開發與管理等關係,整合衛生醫療、文化體育、養老、教育、救助、再就業、法律援助、便民利民、綠化環保等社群服務資源,完善社群服務網路體系。針對社群公益性用房不足的問題,結合規劃和建設管理,從源頭抓起,抓牢抓實。一是在規劃新小區時,詳細規劃中應有公益性用房的位置、樓層和麵積的說明,開發商應當同時向民政部門備案,建立規劃、住建、民政、房管四部門聯席制度,小區建成後公益性用房應先移交民政部門指定的社群居委會,規劃部門才能驗收。沒有移交的開發商,應沒收其保證金作為開展社群服務的工作經費。二是社群辦公用房現為租用、借用,沒有產權的,規劃部門要認真查詢過去的相關資料,對已規劃為社群用房而開發商擅自改變用途的,要責成開發商歸還,並將其不良行為納入房地產開發企業信用檔案。對原來規劃時就沒有提出要求,且現在已無法規劃建設的,要通過**排'民生工程'專案的方式儘快解決,並在舊城改造工作中,優先解決社群配套服務設施和辦公用房問題。調查摸清社群現有閒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公共設施,開放體育場、圖書館、博物館等活動場地,通過改造、置換、幫建、共建等多種途徑,增加滿足民眾需求的公共服務能力。

(三)提供社群經費支援。經費是社群建設的難點,落實經費,促進社群管理全面發展。一是將社群基礎設施建設、社群人員工資、社群服務經費及工作經費等列入預算。按照新增財力逐年遞增,保證社群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養老、醫療及福利待遇不低於當地機關事業單位同類人員水平,確保社群居委會的辦公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落實好'費隨事轉'的要求,政府工作延伸到社群,凡需經費和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經費一定要落實,切實減輕社群的經費負擔。應將社群辦公經費配套資金直接撥付到社群,杜絕擠佔挪用現象發生。二是採取社會集資、個人捐贈、有償服務等多種渠道籌資方式。以發行福利彩票等方式籌集的福利基金,應更多用於社群福利事業。建立社群服務基金,鼓勵社群共建單位、個人和優秀企業家為社群服務捐贈,用於為社群提供公共服務和資助貧困大學生、殘疾人等公益事業。推動社群舉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物業、資訊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務,給予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確保取之於社群,用之於社群和諧建設。

【第9篇】氣象部門突出特色公共氣象服務狀況調研報告

公共氣象服務是指氣象部門使用各種公共資源或公共權力,向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生產部門提供氣象資訊和技術的過程。

一、前言

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務院3號檔案和國辦49號檔案精神,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改革的經驗而提出的戰略任務,是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氣象部門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職能的有效途徑,是增強氣象服務在整個氣象業務中主導地位、實現氣象綜合實力整體躍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發展公共氣象服務,不僅是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廣大氣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氣象部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我們作為發展公共氣象服務的促進者和實踐者,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標,切實轉變作風,不斷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二、調研方法

2、地點:市氣象臺、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懷寧縣氣象局、嶽西縣氣象局

3、調查物件:在職職工及外聘人員

4、調研方法:座談會與發放調查問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研發現我市氣象事業發展面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一是氣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與防災減災的需求不相適應,災害性預報的準確率不高,特殊天氣預報能力很弱,氣象服務產品單一,專業服務產品精細化嚴重不足,服務缺乏針對性;二是氣象現代化體系中業務、創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與業務服務不結合、人才結構與工作實際不適應,各個方面優秀人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弱,氣象科研實際應用不夠;三是受區域經濟、業務量、人員現狀和歷史原因影響,職工待遇與工作不一致,重點專案在爭取地方支援力度不夠,地方政府投入嚴重不足,一些縣局多年地方支援沒有變化,縣局氣象事業發展不平衡。

7

(二)建議

繼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服務需求為牽引,大力推進三個體系建設,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和預報服務能力,不斷拓展業務和服務領域。

1、抓好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突出雷達工程

發展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是提升服務水平、業務能力的正確方式和有效途徑。要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以氣象預測預報為核心,以綜合氣象業務為基礎,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步伐。

要完善決策氣象服務和公共氣象服務流程、服務規範,質量考核和效益評估,提高公眾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水平。深入開展政策性農業氣象保險氣象服務,逐步建立城鄉規劃、重大工程建設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和制度,加強交通、旅遊、電力專業氣象服務能力。要改進和完善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技術方法,提高降水預報水平,預報成績要達全省較前水平;加強短時臨近預報,完善業務值班、預警釋出等制度,加強重要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分析;加強規範化建設,編制業務手冊,服務手冊,技術要規範,使每個業務人員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氣特點進行鍼對性服務。

堅持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不動搖,提高氣象的裝備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國布點的_____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雷達樓要確保底前達到基本執行,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氣象新區建設要同步進行。進一步加強專業氣象觀測站點建設,進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風能觀測及資料整理分析,爭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幹線,佈設包括能見度自動探測專案的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全面升級建設縣級dvb-s資料接收系統,進一步發揮業務監控系統的作用。落實裝備保障“三級管理、二級維修”業務工作體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實質性開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動氣象站、區域氣象站的巡查、巡檢、校標、維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和建立氣象觀測業務資訊化管理系統,對氣象站歷史沿革、觀測環境等進行資訊化管理。要繼續抓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改善,年內專項規劃要全面完成,對環境無法改善的縣局要爭取地方政府支援,進行站址遷移。

2 3 4 5 6 7

2、繼續提高業務管理水平,突出保證基礎業務質量穩定

繼續加強規範化建設,提高工作效率;繼續加強規章制度執行,提高服務意識,強化責任感;繼續加強學習和崗位練兵,練好基本功。抓好日常儀器巡視維護、觀測發報、報表稽核、網路維護等關鍵環節,繼續完善基礎業務流程,搞好質量控制;建立業務管理員臺站聯絡制度。每個業務管理員聯絡1-3個臺站,負責所聯絡臺站的業務指導和執行監控;建立全市業務質量分析會制度,監網科每月召開一次有分管領導參加的全市業務質量分析會,對前期業務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對下一步業務工作進行部署。切實保證地面測報、高空探測、農業氣象業務質量的穩定,保證區域自動站、特種觀測、網路傳輸等考核達到目標要求。

弘揚我市基礎業務工作優良傳統,提高管理水平。組織制定和完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急需的規範標準,積極研究開發市縣氣象業務服務系統平臺。繼續完善臺站監測網路業務應急預案。加強探測業務及保障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進一步規範預警資訊釋出,災情直報流程及制度。健全應急響應機制,落實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加強預案演練,全面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制定相關應急預案,適時開展應急演練。進一步做好區域站的評估和優化工作,完善區域站網布局。加強區域站的巡視、維護和維修,提高區域站資料的可靠性。

3、繼續抓好氣象服務,突出氣象防災減災

做好氣象防災減災是黨和國家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_____市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需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以赴做好氣象服務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鬆,一個過程不放過”為宗旨,努力實現氣象服務“無所不在,無微不至”,做到服務準確、及時、優質、高效,切實當好決策氣象參謀。

1 ,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10篇】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則是加快建設新農村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加科學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開發區,本人對開發區所屬行政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並結合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當前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開發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年來,開發區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開發區行政村進村道路全部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過水利大建設,農村河塘、水庫整治效果明顯,恢復和增強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通過電網、通訊網路的改造,現在開發區所屬村落可以平等享受電力和通訊服務。

2、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

農村衛生一直是開發區衛生事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快推進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保障農民身體健康,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區已擁有各類醫療機構58家,衛生技術人員111人,民營醫院3家,從業人員80人,其他各類診所、醫務室27家,從業人員112人。新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基本覆蓋農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群衛生服務站,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3、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開發區把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的一項政策措施,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為主,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形式為補充的社會保障網。到20xx年底,全區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提高到75%,居民參保率95%,農村新合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8%。同時,開發區建立了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徵地農民基本實現了失地必保、即徵即保,符合條件的失地人員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補助。

4、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開發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全區三個鎮街共擁有幼兒園10所、國小6所、中學4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擁有教職工790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68人,國小教職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316人,職業中學生964人,國中學生2065人,國小生3078人。全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5、農民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保障逐漸提高

隨著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大量轉移出來。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開發區從20xx年開始,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20xx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12人,培訓失地農民390人, 就業率達64%;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8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

6、農村資訊化建設成果顯著,科技推廣應用等資訊服務相對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訊”。這裡的“信”就是資訊的供給與技術服務。開發區農村的資訊化程度不斷提高,截止20xx年,開發區每百戶擁有電腦12.5臺,用本戶電腦上網的戶數佔90%。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仍落後於城區

一是目前農村修建的道路還不寬暢,也無人進行管理養護,損壞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修補,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戶,更談不上通到地頭。二是通訊還存在盲區,特別是靠山地段,手機訊號弱。三是農村衛生環境整治還有待加強,飲用水改造工程速度還不夠快,有的居民還不能夠享受集中供水。

2、醫療衛生環境總體水平較低

一是目前開發區農民看小病基本不成問題,但大病看不起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推廣,但是保障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更無法保障因為看病而導致貧困的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投入還不夠大,雖然醫療機構基本覆蓋村鎮,但是人均擁有醫療資源仍然較少。每個村還只有1個衛生室,且許多問診病房陳舊,必須進行改建或整修;各社群服務中心沒有急救和應急車輛,在院外急救、出診、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開展其他公共衛生服務時極為不便。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醫療機構的設定、人 才引進以及醫療保險體制上。城市裡不僅擁有醫療裝置先進的大醫院,也有方便就診的社群醫院,且因待遇好,衛生技術人才也比較多,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在職的城鎮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費醫療、大病統籌,以及工傷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居民看病難的問題。相比之下,農村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師人才較為缺乏,農村不僅人均醫療資源擁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農民距離最近的醫院和衛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農村基本社保處於低水平保障階段

開發區農村社會保障尚處於廣覆蓋、低水平的階段。20xx年,開發區農村低保物件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標準,月平均補差89.62元,低於城鎮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標準和132.45元的平均補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為主、政府救濟為輔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沒有建立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的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體制。雖然近年來,開發區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限於財政實力,以及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與負擔,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論是覆蓋面還是水平都要低於城市。

4、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較差,無論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學裝置等硬體的配備、以及師資力量等軟體方面,和城區差距明顯。20xx年,開發區農村各級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城市的82.5%,農村生均儀器裝置折算金額僅為城市的58.2%。同時,由於開發區農村條件相對艱苦,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都不願意到農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不如城市。從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在16週歲以上的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中,接受過教育的比重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5、再就業培訓組織化就業程度低,創業培訓後續服務深度不夠

就業再就業培訓由於受培訓能力、培訓專案、就業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加之參培學員自身技能素質較低,培訓層次基本限於初級上崗類培訓,另外培訓專業的設定與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訓後基本上以分散就業為主,組織化就業程度不高。培訓受資金制約,後續支援服務工作開展不夠,目前培訓的補貼額為人均480元左右,從開始培訓起一直到後續服務,時間跨度達到6個月甚至更長,由於資金不足,後續服務工作大大縮水,深度明顯不足。

6、農村資訊性公共服務不暢通

一是資訊通訊條件不健全。不少農民仍然採取一家一戶的室外天線,收視訊道有限;有的村莊雖然有廣播,但大多數是一村一個擴音器,無法實現家家通廣播的目標;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網際網路。二是生產資訊不靈。由於資訊通訊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產資訊滯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決策,出現了一些農產品生產不對路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的經濟損失。

三、加快開發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完善,直接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程序,影響著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影響著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規劃整治,逐步改造農村居住條件,把農村建設成為整潔、文明、靚麗的新農村。

二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要求,重點抓好防洪排灌排澇工程建設和山區水利建設,提高抗災標準,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繼續實施交通道路暢通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鎮街公路網路。對已建成的鄉村道路進行延伸改造,實現村到戶、村到地頭道路的硬化,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四是加快農村改水工程建設,實施受益人口達1.5萬人的飲用水改造工程。

2、進一步加快農村公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繼續加快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教學裝置的投入,抓好農村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行農村教師特殊補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實施城鄉之間結對交流活動,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城區的優秀骨幹教師到農村授課,幫助農村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組織農民文藝宣傳隊伍,完善和充實圖書資料室,建設朝陽鎮文化中心辦公樓。努力在蘇北縣(區)農村率先實現有線電視戶戶通。

第三,要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加強對公共衛生工作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堅持“軟體”和“硬體”建設並重的原則,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朝陽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病房樓。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不斷完善農村兩級衛生、醫療、保健體系,為農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村排汙管網和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對農村汙水管網進行集中規劃。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為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山青水秀的生活環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目前,開發區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受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運作方式較為單一、運營規模較小,不能適應開發區大發展的需要。為此,下一步,應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為核心,完善區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做實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延伸服務功能,推進拓展服務功能。加大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入,對原區工業公司辦公樓進行改造,力爭在年內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務、勞務派遣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人性化的現代化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礎工作,健全資訊收集渠道,促成勞動力市場執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高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實施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保障制度,確保因公用徵地而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建立農村特困戶住房幫助制度,改善特困戶住房條件;建立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物件,均按城鎮居民低保標準進行補貼,而對散居五保物件按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加以補助。

3、進一步加快農村資訊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是建立新農村資訊服務平臺。實現“村村通、戶戶通”的農業資訊服務網路和聯接主要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資訊終端,搭建農村科技資訊服務體系平臺,為農民提供各種急需的科技諮詢與市場資訊、政府資訊、氣象資訊服務。

二是建立農業專家下農村服務制度。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困難,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各類農業科技組織,建立農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高專業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民的能力。

【第11篇】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模板參考

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是今後一個時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地名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為民服務的關鍵舉措。為促進地名工作科學發展,我們採取實地調查、資料統計、座談等方式,對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自啟動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以來,地名工作逐步實現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務的轉移,探索了一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名服務發展之路。今後一段時期,應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地名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地名規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1、法規制度進一步完善

根據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和《葫蘆島市地名管理辦法》,我區在細化地名標誌管理、樓門牌管理、建築物名稱管理、地名規劃編制、地名管理行政處罰規定等系列規章和標準的基礎上,還強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論證制度、聽證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實行了地名規範化管理。

2、地名規範化環境進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時,更加強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規範了地名拼寫譯寫,糾正了一些不規範地名,淨化了地名環境。對我區地名進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頓非標準地名處理16條,共整理出1306條標準地名資訊,規範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標誌體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區基本完善了標準地名標誌設定工作,共110個。為當地群眾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過各類導向牌的設定,服務了經濟建設,豐富了全區的景觀文化。同時,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地名標誌導向體系,確保全區都有符合標準、數量足夠、布點合理、便於公共使用的地名標誌。

三、大力推進地名規劃工作

地名規劃是加強地名服務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要內容。行政區劃應本著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的原則,制定變更方案,逐級上報審批。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葫蘆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完成了我區的行政區劃變更和調整和調整工作。

四、紮實推進數字地名工作

數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重點,也是進展較為迅速的一項工作。按照民政局研製升級的《地名資料庫管理系統》新版軟體,進行錄入、更改、標會等,完善了地名資料庫建設工作。完成屬性資料錄入和圖形庫建庫工作,共採集11大類地名資料有1306條。

五、地名文化蓬勃發展

為了不斷深化地名理論的研究,近年來,我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結合原有的有關地名文化書籍,編纂了我區地名區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使地名文化活動日益活躍,群眾參與地名文化活動的熱情高漲。

幾年來,我區的地名工作檢查積極探索、注重創新,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1、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服務促進發展。以人為本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為民服務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斷努力探索,積極實踐,有力推進了地名工作的新發展。堅持把為民服務作為工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群眾要求為嚮導,根據社會需要開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務領域;始終依靠群眾力量,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實現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發展;始終尊重人群眾意願,做實各項工作。

2、始終堅持統籌協調,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注重統籌安排,分類指導,較好實現了地名管理的協調發展;注重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解決核心問題帶動整體協調發展;注重統籌服務與管理,促進服務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較好實現了各項事務的協調發展;注重協調配合,加強溝通協商,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和諧局面,全面推進工程建設科學發展。

3、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依靠創新推進發展。改革創新是地名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實踐,每一次發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結果。

4、始終堅持合作共贏,聚智聚力共謀發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是一項公益性公共事業,涉及面廣,需要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援,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

科學把握和創造性的運用這些經驗做法,對於進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內在規律,推動工程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抓緊抓實,措施上紮實有力,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我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第12篇】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情況調研報告範例

xx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強調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特點和規律的科學把握,是當前指導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指標。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就是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中的 “五個統籌”之首,在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中無疑更具有全域性性和基礎性的意義。要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通過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消除城鄉差距,率先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互動發展的新路子。大力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強交通運輸工作,推動農村道路交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道路交通的服務水平,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出行和致富的基本需求。

科左後旗交通運輸局遵照中共通遼市委政策研究室檔案通知精神,結合我旗交通運輸實際,圍繞“政府公共服務如何向農村牧區延伸”這一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方式採取實地考察、走訪座談及對相關材料分析等方式。現將調研報告彙報如下。

一、科左後旗交通運輸概況及農村牧區公路公共服務現狀

目前,我旗公路的路網構成是:2條高速公路長春至深圳高速公路(東線),境內總里程44.551公里,通遼-赤峰高速公路,境內總里程29.93公里;2條國道(g304)丹東-霍林河、(g203)明水-瀋陽,總里程1092.786公里;1條省道(s305)金寶屯-阜新,總里程157.733公里;4條縣道(甘朝線、查甘線、通庫線、通阿線),總里程312.358公里,有路面里程295.6公里,均為三四級公路,另有1座大橋,1座中橋,4座小橋,83道涵洞;30條鄉道,總里程783.90公里,有路面里程為721.84公里,均為三四級公路,另有1座大橋,155道涵洞;157條村道,總里程xx.796公里,有路面里程為1947.73公里,均為四級公路,另有9座小橋,254道涵洞。從總體情況看,目前全旗公路長期由於投資不足,個別路線超過使用年限,公路技術等級低,抗災能力弱,致使有些路面損壞嚴重,不同程度影響和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1、交通運輸供給能力不足,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不足,運網密度較小,通達深度不夠,技術層次不高;總體運輸能力對交通運輸需求發展的儲備較小,繁忙通道運力不足,高峰時期犧牲服務質量保運量的情況明顯。具體表現在:

(1)農村公路客運站嚴重不足。根據xx年統計,我旗境內共有客運班線119條,客運班次179班次,客運班車173臺輛,共設客運站13個,涉及12個鄉鎮蘇木,262個行政村,年運輸量1111班次,旅客週轉量52921萬人公里,貨運量1105萬噸,貨動週轉量67692萬噸公里。

(2) 偏遠落後地區運網密度較小,雖然截止xx年底理論上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工程,但是由於撤鄉並鎮導致一些村屯並未能實現村村通,也從此失去了村村通的機會。

【第13篇】關於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為推動文化陣地、文化人才等工程實施,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我們在常委會分管副主任帶領下,於8月中下旬就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中,我們聽取了附海鎮、匡堰鎮和崇壽鎮的工作彙報,召開了由市文廣局、財政局、人事局、文化商務區指揮部等市級部門和部分街道分管負責人、基層綜合文化站負責人、部分文化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實地察看了部分鎮的綜合文化站和村落文化宮建設情況。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估價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實施文化陣地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產業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傳播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一是全市文化設施漸趨完善。市體育館工程基本完工,陳之佛藝術館竣工開放,文化商務區文化公建群專案順利推進。公共文化設施規模全省領先,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實現全覆蓋,20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立特級站11個、一級站7個、二級站2個,建立農家書屋297個、文化明珠企業104家、基層文化宣傳閱覽點500多個,設立圖書流通站70個。二是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實現每一行政村(社群)每年2場戲劇或文藝演出、每月1場電影的目標,每年組織高水準文藝演出50場次以上,推出“三北講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各類文化論壇、文化節慶活動的名片效應逐漸積累,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的資訊資源延伸到468個基層服務點。三是文化政策機制不斷完善。制定出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政策,形成“1+9”的政策體系,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納入市財政預算並實行專款專用,xx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文化發展資金用於“七大工程”建設,各鎮、街道均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保障和資金投入。四是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明確要求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按人口規模配備專職文化幹部,組織和管理各項文化活動的開展,免費培訓農村文化業務骨幹。目前,全市有各類文體隊伍1292支,總人數超過3萬人。

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硬體設施建設、文化服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還不夠健全。儘管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推進文化發展繁榮的“1+9”政策體系,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建設和管理,但還沒有形成系統化、長效化的財政投入機制、執行保障機制、人員培訓機制和服務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的發揮和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鎮級層面,調研中普遍反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決於領導的主觀意願,領導重視的就搞得好、幹勁足、活動豐富、群眾歡迎,反之就搞得差。這些現象反映在設施建設、人員配備、活動開展、經費投入等多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金保障和效用發揮的力度還不夠強。總的來講,這幾年市政府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非常大,一批場館陸續建成或開工建設,並且從xx年起每年都安排了3000萬元的文化發展資金。但回過頭來,整體力度還不夠強,首先,按《市委、市政府關於改革創新推進文化發展繁榮的決定》要求,每年的文化發展資金並沒有按不低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予以增加。其次,預算安排的3000萬元資金每年都有大量結餘,也就是說錢花不出去,資金的效用沒有充分發揮。再次,部分鎮、街道安排的文化活動經費不足,且沒有制定資金配套政策和具體操作規程,配套力度不夠。另外,調研中我們也瞭解到,這幾年市圖書館的購書經費一直維持在100萬元,但因書價上漲等因素,實際購書量在減少;每年預算安排的惠民演出經費總額實際上在下降;市文化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後,相應費用上升,但財政沒有增加補助,影響服務能力等。

(三)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仍有待加強。一是部分鎮、街道並沒有按照《關於進一步加強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實施意見》(慈政辦發〔xx〕157號)要求,配齊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二是在編的綜合文化站幹部兼職過多,全市真正專職從事綜合文化站工作的僅有14人,其中橫河鎮3名、龍山鎮和觀海衛鎮各2名,其餘17個鎮、街道專職幹部僅有7人,實際從事文化管理、文化服務工作的人員和精力有限。三是按照《關於進一步加強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實施辦法》(慈黨辦〔xx〕64號)規定,龍山鎮、觀海衛鎮和周巷鎮要各配備1名文化執法幹部,但實際並未到位。四是基層文藝創作、展演、管理、培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文藝專業人才和文化活動帶頭人不多,影響和制約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深入開展。

(四)基層文化陣地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建設、輕服務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對發揮文化陣地作用還不夠重視。一是部分鎮級綜合文化站建成後,實際開放率低,除廣場外,其他設施如圖書室、練功房,因圖書量少、設施不全、缺乏活動組織者或經費等原因,少有群眾使用。二是全市村落文化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雖然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部分村落文化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作為村、社群綜合服務站使用等情形較多,存在“建而不用、挪作他用” 的現象。三是大型設施的利用率低。市體育場建成以來舉辦活動數量少,近年來設施日漸陳舊,需要維修的經費無法落實,功能發揮得不夠好。由於經濟效益等原因,市人民大會堂長期租給夜總會使用,影響惠民演出和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群眾對此時有反映。

二、意見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文化大市建設水平,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調查組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執行機制。要對我市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深入細緻的研究和分析,總結經驗,通過制度加以固定。一要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投入機制、執行保障機制、人員培訓機制和服務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儘快走向規範化、制度化軌道。二要研究制定一套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三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考核評價機制,重點對硬體設施的執行和活動經費的保障、專兼職人員配備、服務功能發揮及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核。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保障力度。一要針對市財政每年文化發展資金有積餘而鎮級文化資金安排不足,影響基層文化活動開展和設施執行的現狀,加強市鎮兩級資金的聯動,擴大市文化發展資金獎勵補助的覆蓋範圍,充分發揮政策資金的導向作用。二要針對調研中普遍反映的獎勵補助資金兌現手續繁雜、速度慢的情況,市級相關職能部門要引起重視,儘量簡化手續、加快兌現速度。三要重點加大對公共文化活動開展、設施管理和執行經費的投入,進一步明確鎮級文化投入機制並加大投入力度,市級政策補助的方向要逐步調整到直接補助公共文化活動開展上,將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的管理、維護、執行經費等納入市鎮兩級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對調研中反映的圖書館購書經費不足、惠民演出經費下降、市文化館免費開放後相應設施執行費用上升等問題,建議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能夠予以重視和解決。四要在增加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引入民間資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政府購買、企業服務、廣大群眾享受的方式,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相對不足的問題。

(三)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發展和運營的關鍵。一要嚴格落實相關政策規定,按照人口規模和文化建設實際需要配齊綜合文化站專職管理人員,逐步解決綜合文化站人員兼職過多、業務不精等問題。對基層反映的社會文化人才申報職稱時,有關部門辦理不及時的問題,要引起注意。二要優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同時,更要注意招錄適合基層實際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應專業或經歷的人才投身基層公共文化事業。三要通過培訓,提高基層公共文化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造就一批基層文化骨幹,培養一批文化活動熱心人,做到每個村、社群都能有文化活動骨幹和文化活動組織者。另外,對調研中瞭解到的龍山鎮、觀海衛鎮和周巷鎮尚未按要求配備文化執法幹部的問題,建議儘快落實。

(四)充分發揮文化陣地作用。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作了安排。今後,工作重心要轉移到豐富文化內容、提升文化服務、加強文化管理上來,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容和服務管理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要管好、用好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對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利用率不高或挪作他用的問題,市、鎮兩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特別是綜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宮、社群文化活動中心的陣地作用要發揮好。對市體育場、人民大會堂等大型文化設施運營問題,建議作些研究。文化商務區中幾個大型文化設施建設的功能配置中,要借鑑市體育場運營的經驗教訓,注意結合市民性、日常性功能配置,如書店、影視廳等。同時,針對調研中瞭解到的街道一級無規劃許可權、文化場所難以落實的情況,在城區文化設施佈局上要更加註意xx區文化點的保留,做到統盤謀劃、多點佈置,不要建了大的拆了小的,避免出現文化設施規模變大但布點不增加的現象。關於目前我市圖書館已呈現滿負荷的問題,要研究單獨建立少兒圖書館的問題。小區建設中,配套社群用房往往是最差的,影響功能發揮,建議在小區建設方案會審時有鎮、街道有關同志參加。要探索以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為平臺,以總分館形式建設市、鎮兩級圖書館共享機制,互通借閱網路,提高圖書的利用率。市文化館、鎮級綜合文化站要堅持免費對外開放,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大力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擴大群眾參與。要針對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需求,有針對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適當增加老年人文化活動場所。

以上報告,供常委會會議審議時參考。

【第14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報告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報告

在當下社會,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一、我縣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現狀

1、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

xx縣屬國定貧困縣,全縣有農村人口xx萬,佔全縣人口的xx%。由於縣公共財政底子薄,全縣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十分滯後。xx年,國家開始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村級主要建設水泥籃球場,並配置2張室外乒乓球桌,國家和省級每個專案補助xx萬元(含器材,xx年起為1。7萬元),不足部分由地方配套。截至xx年,我縣完成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專案建設31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得到了較大改善。所建設施由村幹部或委託村國小管理,均免費開放。

2、體育組織建設。

目前,全縣有近70%的行政村成立了老年體協組織,有近40支民間龍獅隊、30支民間龍舟隊。體育組織建設走在了體育場所設施建設的前面。

二、主要經驗做法

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專案建設約需5萬元,我縣大多行政村村不具備這樣的財力,要推進專案建設,就必需整合教育、扶貧、新農村建設等資金。在最初專案申報是,就首先考慮扶貧建設點、新農村建設點和土坯房集中改造建設點等。這樣,就較好的保證了專案建設的順利實施。

三、存在的問題

1、農村公共服務活動經費缺乏,不能對損壞的器材實施及時維修,村級體育組織運轉困難,不能有效組織開展體育活動。

2、當前國家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專案缺乏靈活度,沒能很好的和山區縣的地理特點結合,實施效果不是很好。

四、幾點建議

1、上級部門之間要加強溝通協調,專案的`實施要在體現公共服務的前提下,打破部門侷限,最大化的統籌和整合。

2、多渠道保障和增加對農村基層公共服務活動經費的投入,出臺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加入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第15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執行現狀調研報告

自黨的xx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xx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一直到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至 *** 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謂馬不停蹄,日新月異——公共財政投入大幅度增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豐富,服務能力日漸提升。但是,由於基本國情沒有變化,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特別是在基礎資源薄弱,經濟發展滯後的基層環境,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相對落後、保證保障不足、文化服務供給力差等問題暴露明顯。以調研的情況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機遇同樣在基層。

(一)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執行建設現狀

1、政策制定和保障到位。 *** 市委市政府領導著眼於文化發展繁榮大勢,對文化工作尤其是基層文化工作非常重視。“xx”期間市委市政府出臺了《 ***市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行動綱要(xx-xx)》、《關於推進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通知》等一系列檔案,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納入對縣(市、區)“兩個社會”建設考核指標體系;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

2、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體系基本建立。“xx”期間我市全面啟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至 *** 年底,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率達100%( *** 個文化站中鎮村聯建 *** 個),建立農村基層文化俱樂部 *** 家(覆蓋率近87%),擁有 *** 個省 *** 鄉鎮, *** 個文化強鎮, *** 個文化示範村, *** 個 *** 市文化明星鄉鎮,建成 *** 家農村文化禮堂(形成輻射 *** 多個行政村的文化中樞和示範點)。 *** 市成功建立國家級文化先進縣, *** 年被率先列入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名單。 *** 進入省級文化先進縣行列。連續舉辦 *** 屆 ***節,文化下鄉工作連續5年納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專案,全市基層文化隊伍達到 *** 多支。

3、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供給日益豐富。連續舉辦 *** 屆 *** 活動,通過引進國內外精品劇目、採用社會化運作低價售票、結合傳統與新興媒體立體宣傳、精選全市上百個文藝社團優質節目集中展演,已然成為 *** 市民年年好評的口碑品牌。文化主管部門堅持每年為基層開展為民辦實事“ *** ”活動,制定送 ***,送 *** ,送 *** ,送 *** 的任務,年年超額完成。以定期舉行、市縣聯動的組織形式,相繼舉辦了五屆 *** 、八屆 *** 、七屆 *** 、七屆 *** ,共有 *** 多萬人次的基層群眾直接參與了各項活動。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構築立體、整體、多維、開放的節慶平臺,形成了 *** 中國江南 *** 節、*** 中國石文化節、*** 中國 *** 文化節、*** 中國 *** 節、等一系列全國性節慶文化品牌。各縣(市、區)還整合各類資源,以公園、廣場、基層文化俱樂部為基地,搭建好群眾性文化活動廣場,吸引群眾自覺自發地參與跳排舞、唱紅歌、打腰鼓、扭秧歌等日常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從單一、小眾逐步發展到全市遍地開花、全民廣泛參與的良好態勢。

4、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一定成果。在 *** 主管部門的牽頭下,培育和壯大了基層文化幹部、文化志願者和民間文化骨幹隊伍。截止 *** 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從業人員約(含 *** ) *** 人,統計在冊業餘文藝團隊 *** 支,參與人數 ***萬餘人。市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力軍作用。從 *** 年至今,每年舉辦 *** 工程,目前共計超過40個專場演出;印發每月一期的“ *** 市文化 *** ”向全體市民免費發放;積極開展面向群眾的“種文化”活動,相繼推出“文化 *** ”、公共文化服務日、藝術與生活講堂、書畫家簽約制度、“ *** 工程”、*** 指導員等服務載體,進一步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的物件和領域。目前,全市已成立了 *** 多支群眾文體隊伍,參與人數達到13萬人次,集聚了民間文藝骨幹5.7萬人。

(二)與建立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專案)的差距

1、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偏少。截止 *** 年底,在全省90個縣(市、區)公共文化事業費用佔地方財政總支出比重統計中,我市排名都處於 *** 開外,個別縣(市、區)已經排到 *** 名、*** 名之外;公共文化文物事業費同比增長率除 ***和 *** 排名第6和12,其餘均偏靠中下游;人均公共文化文物事業費則排在 ***位以後,近一半在 *** 名上下;社會各界對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經費與總人口比例資料排名參差較大, 一半集中在十幾名,另一半在四五十名後;千人擁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中, *** 縣位列全省第一, *** 排名偏上,其餘則在中下。至*** 年底,我市 *** 個縣(市、區)在全市每萬人擁有文化場地面積考核中均達到考核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