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列表

《江村經濟》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讀後感(精選多篇)

全書分為十六章,可劃分為四個部分,江村經濟讀後感。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書內容的引子也是對全書內容的總括。作者用一句話揭示了全書的主旨,即“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群的社會結構的關係”。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從地理狀況、經濟、人際關係等方面概括了調查地區的情況,並闡述了選擇這個調查區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別從家庭關係、鄰里關係、生活生產方式等幾個方面描述了該村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據上文描述,指出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們的飢餓問題。作者認為,“但當飢餓超過槍殺的恐懼時,農民起義便發生了。”作者從一個學者的角度提出瞭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一是改進技術;二是社會再組織;三是“最終取決於中國工業發展的前景”。

1 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據自己的觀察,認為中國農村經濟結構的發展模式是一種“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位於太湖附近的開弦弓村,由於氣候適宜,水源充足,自然條件優越,適宜於水稻的種植和桑蠶的飼養,因此,一直以來水稻就成為當地人們的主要作物,又因為便利的水路交通,蠶絲業也成為“這個村裡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來源”,且“農民從事家庭蠶絲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作者以事實證明了中國農村混合型的經濟結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決了一般人認為中國僅是農業大國的說法,從當時農村看來,中國是農工業大國,只是農村工業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於覺察。

2 造成農村經濟蕭條的根源

一般認為,農村經濟蕭條是源於內外交困和階級的壓迫,但作者卻有獨到見解:“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們的飢餓問題。”“在這個村裡,當前經濟蕭條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業的衰落,經濟蕭條並非由於產品的質量低劣或數量下降。如果農民生產同等品質和同樣數量的蠶絲,他們卻不能從市場上得到同過去等量的紙幣,蕭條的原因在於鄉村工業和世界市場之間的關係問題。”作者從國際關係角度分析了外來因素西方工業擴張,擠壓了中國農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導致中國鄉土工業的衰退,造成農村經濟蕭條。

3 中國農村怎麼走出困境

中國農村走出困境要經過兩個階段:一 社會再組織問題。作者贊成“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認為“這種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因為它是解除農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驟。它將給農民以喘息的機會,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團結一切力量尋求工業發展的道路”。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對國家進行重組的問題,有了這個前提,才能有一個和平的環境,進行工業發展。二是恢復農村企業、發展中國式工業。作者把前者看成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最根本的措施,而後者對前者的有效組織和發展壯大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讀後感《江村經濟讀後感》。並且作者把當時“合作社”的實驗看成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它將對“中國鄉村工業的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通過對江南小村開弦弓村的描述,闡明瞭鄉村經濟存在的狀態、發展模式及崩潰衰敗的根源,並指出鄉村經濟發展的途徑、方法與出路。書中的一些觀點理論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許就是這本書已經寫作出版了70年,仍被當代學者反覆閱讀、提起的一個原因吧。

《江村經濟》是費老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對開弦弓村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田野調查後寫成的。這本書給費老帶來了終身的榮譽,開創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本土化之路。讀罷此書,眼前浮現出一副鮮活的江南農村社會生活的景像,文章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沒有太多的主觀評論,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力求客觀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及強烈的人文關懷,不得不讓人產生由衷的敬佩。筆者打算從兩方面來論此書:一是從文章內容來說,另一則是從文章的方法論來講。

一、首先來說文章的內容,《江村經濟》一書以小見大,通過對中國江南一個村莊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換”等實際生產、生活過程的調查來探討中國農村社群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過程,並試圖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把握中國社會在當代條件下的巨集觀社會變遷過程以及可能的應付之道。全書的最主要論點或可概述如下:

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並不是一種純粹的農業經濟,而是一種“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換言之,中國農民單靠農業生產是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更不可能養得起一整個地主階級並支撐繁榮的城市消費經濟。所有這些之所以可能,乃靠鄉土工業之補充。因此,一旦鄉土工業崩潰,中國社會的各種潛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這一基本論點乃是中國社會學派以後分析中國問題的全部出發點所在,從而貫穿於以後的一系列著述中。在一九四八年《鄉土重建》中,這一命題表述如下:中國從來不是個純粹的農業國家,而一直有著相當發達的工業。可是傳統的工業都並不集中在都市裡,而分散在無數的鄉村裡,所以是鄉土工業。鄉土工業在勞力利用上和農業互相配合來維持農工混合的經濟。也只有這種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才能維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態,同時也使傳統的地主們可以收取正產量一半的地租,並不引起農民們的反抗。

近代中國的根本問題乃是中國農民們已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準。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正是鄉土工業的崩潰,而鄉土工業的崩潰則是因為西方工業擴張進入中國使鄉土工業無力與之競爭:“土貨的市場讓給了洋貨,在享樂上是提高了買得起洋貨者的水準,可是同時卻引起了鄉村裡無數靠著製造土貨的工人們的失業。”

鄉土工業的崩潰激化了“傳統經濟裡早就潛伏著的土地問題”,因為“中國的租佃制度並不直接建築在土地生產的剩餘上,而間接地建築在農民兼營的鄉村工業上,所以鄉土工業的崩潰實在打擊了中國‘地租’的基礎”。一方面,“地主並沒有喪失他收租的權利,相反的,因為西洋舶來品的刺激,更提高了他們的享受,消費增加,依賴於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鬆”。但另一方面,“佃戶們眼裡的收租者卻變了,成了來要他最後一顆谷的催命鬼”。中國社會的階級衝突空前激化。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本質不是別的,乃是走投無路的農民對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所激發的反抗。由此,解決中國問題最緊迫而必須的第一步是土改、減租、平均地權。但這僅僅是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如前所言,中國農民單靠種地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準。最終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根本辦法乃在恢復發展鄉土工業,使之能從傳統落後的鄉村手工業轉化為鄉土性的現代工業。但這一鄉村工業的改造轉化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改進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重組”的過程。中國鄉土工業的轉化這一“社會重組”過程不能摹仿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方式,而應建立在農民們“合作”的原則和基礎上,以使經濟發展惠及最普通的廣大農民,而非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中。

二、就文章的方法論而言,顯然作者受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的影響,採用了文化的功能論和系統論的思想,費老先生把江村社會生活看成一個整體,考察了其經濟生活與其他社會結構的相互關係。如,"文化是物質裝置和各種知識的綜合體。人使用裝置和知識以便生存。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變文化。一個人如果要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獲得一件新的,他這樣做是因為他相信新的工具對他更加適用。"又如,"對文化的某一方面進行變革,自然會引起其他諸方面的變化。這樣的過程一旦開始,便會繼續下去,直到整個系統完全重新開始為止。"這些都反映了系統論、功能論的觀點。

讀完費老的文章,使我不得不反思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底應該走何種發展道路?目前有很多人提出遵循西方國家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化之路。筆者認為其實費老提出的重建和發展農村“鄉土工業”的主張在當時不僅具有預見性,而且對現今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相當的借鑑意義。

第二篇:《江村經濟》讀後感2014年

《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一書是費孝通博士1938年寫的博士論文。在世界的舞臺浮浮沉沉了近一個世紀,如今,仍被認為是一本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中的一個里程碑,是無數研究中國社會學者參考的書籍。

讀此書令我收穫最大的是能看到許多以前沒接觸過的內容。因為本書的作者有比較特殊的身份,費孝通博士是一個在中國長大的,而卻在海外留學的愛國主義者。相比國內的學者,他有更廣闊的視野,有更自由的言論權,有說實話的資本;相比國外的學者,他更加了解中國的社會。所以,他的文字客觀、深刻。向讀者揭露了一個赤裸裸的中國農村社會,包括黑暗的,光明的。

莫言說:“我是一個敢於講真話的作家。我有一種偏見,我覺得文學藝術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應該暴露黑暗,揭示社會黑暗和不公正(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也包括揭示人類的陰暗面。我的某些小說發表以後,很多人不高興,有些讀者很受刺激。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一個不敢講真話的作家寫出來的作品,不可以成為一份好作品。我堅信這一點。費孝通博士在書中就能做到講真話這一點。他在書中說:“中國的土地問題面臨的 另一個困境是,國民黨政府在紙上寫下了種種諾言和政策,但事實上,它把絕大部分收入都耗費與反共運動,所以它不可能採取任何實際行動和措施來進行改革??”這樣的一些話,在1938年那個時代,是可能隨時要了他的命的話。不過他就是有如此的勇氣寫出來,並且有那樣的能耐讓自己免於傷害。

現在這個社會,講真話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有很多事實都被掩蓋,我們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而作為一個讀者,能從一本書裡得到的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呢?是事實,是一個能讓他更加認識這個社會的事實。沒有事實,讀者將永遠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

這也告誡我們大學生,寫調查報告的時候也要謹記的一點。要敢於說真話,

並且,說真話要有技巧。這樣才能讓一份調查報告有它的意義。

此書的視角很複雜,是應該說是一箇中國人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訴說著家事呢,還是說是一個外國人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評論別人的家事呢?說不清楚。這也註定了本書是一本見解特別獨到的書。也向讀者展示了許多無法理解的舊社會惡俗。

書中寫到的“溺嬰”以及婚姻習俗之類的稀奇古怪的惡俗,都是一個外國人和一個現代人無法理解的習俗。但是通過此書,就能更好地瞭解到中國舊社會的農村生活情況。另外,作者對於這些令人髮指的行徑,並沒有妄加評論。體現了一個大師的謹慎性。因為,只要把客觀事實說出來,評論自在人心中。全書沒有出現過“我認為”、“我覺得”等評論性地字眼(除了序言處有兩處提到我認為。)

最後總結一下,讀完此書,受教無窮。讓我認識到了許多以前被掩蓋了的中國社會。也讓我學到了怎樣去寫好一份調查報告。

第三篇: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是費孝通先生1938年在倫敦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是中國社會調查方面的學術著。1936年夏天作者在開弦弓村(作者取名--江村)實地調查獲取了較為詳盡的一手資料,書中作者詳盡地描述了江村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以及與所在社群的社會結構的關係。實地調查獲取的一手資料加上作者本身對農村文化、經濟的深刻認識和思考使得本書真實的反應當時中國農村的社會關係與生活狀態。本書最初以英文發表,題為《開弦弓,一箇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1939年在英國出版,書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 本書吸引人的地方不止是它本身所具備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栩栩如生的體現一個村莊的人文風貌和生活形態。貫穿此書的兩個主題是:土地的利用和農戶家庭中再生產的過程,本書集中力量描述中國農民生活的基本方面。本書第3-6章也細緻的對江村的人文風貌作了細緻的描述,其中對家庭、親屬、婚姻、繼承等關係的深入剖析還能從現代農村生活習俗中依稀可見。本文通過對書中第三章家庭關係的解讀,深刻體會到當時社會貧乏與無奈。

文章首先介紹的就是家庭,家庭這個名詞是人類學家普遍使用的,是指一個包括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的生育單位。我們所說的家,基本上也是一個家庭,但它包括的子女有時甚至是成年或已婚的子女;有時它還包括一些遠房的父系親屬;之所以稱它是一個擴大了的家庭,是因為兒子在結婚之後並不和他們的父母分居,因而把家庭擴大了。

家庭強調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互依存。它給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於保證社會的延續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父母與子女、夫與妻這兩種關係是家庭組織的基本軸心。在農村中,生孩子的期望先於婚姻;結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傳宗接代。

婚姻關係是最基本的家庭關係,在這個村子裡,兒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並且服從父母的安排;談論自己的婚姻,被認為是不適當的和羞恥的。因此,這裡不存在求婚的這個說法。婚配的雙方互不相識,在訂婚後,還要互相避免見面。婚姻大事,在孩子的幼年,經常在6~7歲時就已安排了。如果要在較大的範圍內進行選擇,這是必要的,因為好人家的孩子往往很早就訂了婚。如果女孩訂婚過晚,她就不能找到好的婚配物件。在父系社會裡,女人沒有權利繼承她父母的財產。她的前途,即使是一個安定的生活,也只有通過她的婚姻才能得到。

從經濟觀點來看,女兒的婚姻對女方父母是不利的。在女方父母方面,對女兒出嫁受到的損失所作出的反應,首先表現在整個安排過程及舉行婚禮方面;同時,也表現為大量溺死女嬰,從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現象。

“童養媳”是在經濟蕭條之下的現象,是指在女孩很小的時候,男孩的父母領養了她並一直撫養她到結婚。如果這女孩是在她丈夫家中養大的,那麼婚姻的一切複雜程式如做媒、行聘、接親船、轎子等等都不再需要了。

第3章通過家庭關係的組成、家庭人口、婚姻關係等方面的敘述,充分揭示了這種依附於經濟關係的家庭關係的本質,一切家庭關係都是基於經濟關係得來的。從某個側面也反映出當時農民的生活現狀,子女結婚後不分家是因為住在一起會形成資源共享,節約成本;同時會形成擴大化家庭。婚姻是由父母包辦的,包括“童養媳”都是經濟基礎匱乏之下的無奈之舉,而人們婚姻的首要目的也是因為要傳宗接代和增加勞動人口。

從上述關係來看,整個家庭關係都是圍繞著經濟基礎來建立的,可見人們的生活狀態是多麼的艱難。也更能理解馬科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要吃飽穿暖,生命安全有保障之後才會有社會關係與精神文化。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當時的家庭關係是由經濟基礎來決定的。

“正因為人口控制是為了預防貧窮,一些有著較大產業的家庭就不受限制地有更多的子女。他們對自己有為數眾多的子女感到自豪,而在人們的眼中,又視之為富裕的象徵。有後嗣的願望,厭惡殺嬰、流產及經濟上的壓力等等,這些因素同時發生作用使土地的擁有量趨向平均化。”本段深入分析了家庭人口與土地擁有量的關係,作者在對當地人文風貌的敘述中充分體現了對農村文化、經濟的深刻認識和思考。我認為這是本書最大的亮點是基於對實地調查的結果的敘述,簡潔深入的闡述了事情內在的關係。同時,本書雖然是分章節敘述重點不同,但時刻在揭示各章節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提供詳細的資料

加以支撐,充分體現出社會工作者的嚴謹和深入。

第四篇:《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讀後感

讀完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我不禁要感嘆,費先生對開弦弓村農民生活的深入瞭解,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望洋興嘆。在《江村經濟》中,費先生從家、財產與繼承、親屬關係、戶與村、生活、職業分化、勞作日程、農業、土地的佔有、蠶絲業、養羊與販賣、貿易、資金等方面對農村生活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最令人欽佩的是,書中列出了大量的精確資料,使讀者對農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有了一個量化的印象。

費先生能寫出這本書,是有其自身的優勢的。首先,費先生對開弦弓村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調研。但最重要的是,費先生是吳江人,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瞭解,懂當地的方言。而語言不通問題是農村調查的一大硬傷,費先生的經驗為我們這些後來研究農村的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另外,讀完《江村經濟》以後,我對當今中國農村的未來進行了思考。費先生認為,“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民的飢餓問題”。但時過境遷,我覺得,現如今,農村的飢餓問題已經解決了,農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我們首先要進一步解放農村的生產力,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另外,雖然農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卻沒有跟上來。所以,我們也應該提高農民的精神享受,如此方能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五篇: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一書是在班主任王老師的推薦下購買並閱讀的,本書在前言中就寫到這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專著,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興許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的緣故吧,本書所寫到的很多觀念、習俗或習慣與我生活的農村有很多共同之處,這引起了我的共鳴,也勾起了很多我兒時的回憶。

書中在介紹中國農民的傳統生活、經濟、社交等形態的時候,也指出中國了農村的發展出路。我想,把這本書的理論應用到我的家鄉進行實踐是再合適不過了,雖然現在的時代已變,但其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大同小異的。

本書在給出前言和調查區域後,馬上就介紹家。這也表明了作者在調查過程中得出的結論,開弦弓村農民對家十分的重視。中國自古就是個重家庭的民族,更是注重傳宗接代的群體。在農村,香火的興旺更是被認為是家的興旺,祖宗的保佑。作者提到,配偶由父母選就,婚禮由父母安排並且重男輕女思想極其嚴重。我看到這兒的時候,不由得一下子想起了我的媽媽,她就是這種典型封建思想下的犧牲品。

我媽媽16歲那年,在外公告訴她和她姐妹們那是別人家送來的喜糖的情況下,和她的姐妹們吃了這包喜糖,吃完之後,外公才緩緩說,這是我奶奶家送來的聘禮糖,這也意味著吃了聘禮糖就必須接受這樁婚姻。不管我媽媽如何反抗,勢單力薄的她還是鬥不過父母,被迫嫁給我爸爸,爸媽之間可謂完全沒有愛情可言,他們直到結婚那天,才互知對方是何面容。

婚後,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我姐姐,另一個是我。我媽媽也因為沒有生兒子,受盡了我奶奶的欺負。而我的名字也是因為我們奶奶沒有孫子,所以我奶奶特地給我起了個男孩兒名字,說是沒有孫子但至少要在戶口上掛個男孩名,男尊女卑的地位,在我奶奶那兒體現得淋漓精緻。

像我媽媽這樣的情況在我們那兒並不少見,還好,時代在發展,思想在進步,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媽媽是不會再讓自己的兒女重蹈覆轍的,所以在我姐姐的婚姻裡,我媽媽並沒有做太多的干涉更談不上像我外公那樣包辦婚姻,我媽媽只是給姐姐做了一些參考,雖然姐姐將嫁到對於我媽媽來說比較遠的地方,但她還是放手讓她去追求屬於她的幸福。

其實不止太湖東南岸這個開弦弓村和我的家鄉是這樣的思想狀況,在那個年代,幾乎整個中國農村都是如此。女孩沒有選擇婚姻的權利,婦女的地位低下,不能生育的婦女不僅會受到男方的嫌棄,更會成為村裡人飯後閒談的重點討論物件。我們應該慶幸,慶幸我們現在能生活在這麼一個和諧、穩定、自由、幸福的年代,也正因為,我們要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最最重要的,我們還要孝敬我們的家人。

關於禮儀開支,作者說,禮儀開支與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有三,一是出生,二是結婚,三是死亡。這種開支對於農村來說幾乎是每個家庭必須的開支,並且,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農村,即使家裡一貧如洗,也會借債辦好這些事情。特別是貧窮家裡有人去世,認為生前沒能讓逝者過上好日子,虧待了他/她,那麼人生的最後一程,一定得讓他/她走得風風光光,也好逝者到了陰間以後能保佑自己的家族興旺發達。

我記得我小時候爺爺去世的時候就是這樣,家裡因為我生病,已經債臺高築了,可爸爸還依舊四處籌了好兩三千塊錢(在九幾年來說,這是個很大的數目)而這一切只是為了給爺爺一個盛大的葬禮,後來長大後問爸爸為什麼這樣做,爸爸說,爺爺生前過得不好,人生的最後一場大事不能虧待了爺爺,並且希望爺爺能記住家人對他的好,然後保佑家人。

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心理安慰。因為貧苦的日子一直在繼續,暗無天日,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所以款待逝者,寄希望於他們,認為他們死後會化身為靈魂,從而具有超人類的力量,並且他們能夠賦予家

人擁有特殊的能力去改變家族的命運。這些做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農民生活困苦的現狀,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靈魂的無條件的信仰。

本節中,作者有一個觀點我也很贊同,他說結婚時的宴會為親戚們提供了一個相聚的機會對新建立的親屬紐帶予以承認,對舊的關係加以鞏固。我覺得不光是結婚時的宴會具有這種功能,任何紅白喜事都有這種作用,因為親戚家或是自己家的紅白喜事,大部分親戚都會相聚於一個地方,那麼相互的交流就會增多,從而就會認識新的人,產生新的社會關係,同時舊的關係也會因為交流的增進使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

農業方面,我國的農作物多樣,但對於水利條件優越的南方來說,種植水稻是農民的第一選擇,也是最優選擇。地處太湖東南岸的開弦弓村就更加不用說了,作者提到,這個村子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油菜籽和小麥。水稻與油菜籽和小麥輪作,這些農作物大多供於家庭,僅當豐收之年,農作物豐收,農民們會選擇將剩餘的糧食或油菜籽運到集鎮上進行貿易。

每次看書或看電視看到有講農業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我的家人,以及自己兒童與家人一起在田間勞作。我家鄉與開弦弓村的水稻時間略有差別,開弦弓村是六月播種,十二月初收割才結束,而我家鄉大約是農曆的三四月播種,九月收割,造成這一時間差異應該是地理因素引起的。我們村的人,100%的種植水稻,每年開學不久,家裡就開始農忙起來,為了好玩,或是為了做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主動要求在週末或每天放學後加入大人的行列,挽起褲腿,手抓一大把水稻秧苗,學著大人的樣子插起秧來,有時候還會很調皮的跟大人比賽,看誰插秧快,結果每次都輸卻依舊不甘心。

小孩子們永遠都會覺得田間勞作很好玩,而且小時候怎麼都不明白為什麼家人勞作回來後吃完晚飯做完家務倒床就能睡著,並且馬上鼾聲如雷。只是直到自己高二結束那個暑假參加體育訓練時才明白,太累了,他們是因為太累了,也深

切體會累到他們那種極致的感覺,倒床就睡,一點兒也不誇張。農民伯伯很辛苦,這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得到的,很多城市人都羨慕農民的生活,說農村人淳樸,農民生活簡單,農村空氣佳,可當這些人真正去體驗了農民的生活,他們便不會有這種相當農民的慾望。

課堂裡我們學過,要尊敬農民伯伯,要平等對待每一位農民工,可現實社會裡,歧視農民、欺負農民工、拖欠民工工資的事件時常發生,每次看到這樣的事情,除了痛心還是痛心。

現代社會,中國農民的出路在哪?中國農村的出路在哪?

中國農民的出路,中國農村的出路,可以從這本書得出部分啟示。

費孝通先生通過對一個極具代表性的開弦弓村進行幾次實地調查,可以得出該村發展受阻的幾個原因,首先是江村傳統觀念思想濃厚,封建思想佔據了農民思想的主導地位。接著是江村信貸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太不穩定,以至於江村的合作社被迫關門等。最後是人才的缺乏,使很多有效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最後導致浪費。

這些都是開弦弓村發展受阻的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廣大農村的問題。從中國的國情來看,個人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完善法律制度,深入農村宣傳法律知識,打破傳統觀念,讓農民能真正的做到守法、懂法、用法。二、繼續堅持計劃生育制度,宣揚男女平等。三、政府要實現巨集觀調控,同時建立服務型政府,完善信貸體系,穩定金融市場。四、實現“三下鄉”政策,即科技、文化、知識下鄉。五、發展鄉鎮企業,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

如果政府能真正做好以上幾條建議,中國的農村應該會有很大發展,不過,這只是理想狀態下的解決措施,理想與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真正應用於實踐的時候是會有更多的新問題的。中國農村的出路我國已經探討這麼多年,但仍然

未見很大的改觀。努力學習,增長更多知識,再來儘自己所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身為學生的我們應該做的。

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讀完此書不僅是瞭解了更多的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分配狀況,更是使我憶起太多的兒時的回憶,讀罷此書,我最想說的是,感謝費孝通先生的辛勤實踐調查,讓我們能有這個機會這麼系統、這麼細緻的瞭解中國農村,同時我也堅信,你有付出,才配擁有回報。

最後祝願費先生和他妻子都能在地下安息!

TAG標籤:多篇 精選 讀後感 江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