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列表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精品多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精品多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一

我是酷愛讀書的,但我又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高中的時候就曾嘗試去讀這本書,大學的時候又來過一次,但兩次都沒讀的下去,讀了沒幾頁便半途而廢,所以我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如今的年齡再讀安娜,才真正讀出了很多況味,俄國的等級制度,底層人民的無奈,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感受到安娜、弗倫斯基的賽馬、舞會、晚宴等,也見識了列文鄉村生活中廣闊的田野、漫天大雪中的樺樹林。書中對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非常鮮明,除了安娜、卡列寧和弗倫斯基三位主人公之外,列文、吉蒂、奧勃朗斯基、陶麗兩對夫婦也同樣牽動著我的心。

安娜像書籍封面一樣的美麗、端莊、又魅力四射,她遊走於上層社會之間,熱愛組織參加各種貴族式的聚會,是高高在上的貴夫人。但她並不是遙不可及不食人間煙火的,她有獨特的親切和和藹,讓所有見過她的夫人、小姐都愛上她、喜歡她。無論從何種觀點來看,身為皇室後裔的貴婦人,有一個前程錦繡、事無鉅細的丈夫,和一個天真可愛的兒子,這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生活吧,就是這樣一位讓人人羨慕的貴婦人,因為一次與青年才俊弗倫斯基的相遇,開啟了一場不要命的熱情。

在安娜和卡列寧的關係中,安娜自認為自己是一直活在卡列寧的手掌中,以至於她每次想起自己的丈夫,總是在想自己某一天終要衝破卡列寧“用虛偽和謊言編織的網”,她是一個有獨立精神的人,正如在和弗倫斯基的戀情開始之初,她收到卡列寧“迷途知返”的信件時所說,“上帝把我造成這樣一個人,我需要戀愛,我需要生活”。但她又何嘗不是和卡列寧一樣深受傳統思想的侵蝕和影響呢,她的內心認可自己是在做一件可怕且不道德的事情,無法真正的去面對自己,正視和弗倫斯基以及卡列寧的感情。她在終於做出決定和弗倫斯基雙雙私奔之後,時時刻刻掛念自己的兒子,請求卡列寧和他離婚並交出兒子的撫養權,她在弗倫斯的鄉下莊園中過的膽戰心驚、敏感多疑,懷疑一切人看她的眼光,甚至坐著馬車走在街上,都覺得路人對她投來鄙夷的目光,與其說是別人給她的不如說是安娜給自己設定的“壞女人”“背叛”等等罵名,她在這樣的糾結往復中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煎熬,選擇臥軌自盡,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多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封建思想和傳統教義毀了她,她毀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縱觀這段家庭悲劇,不得不承認,故事中的每一人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安娜也許是在封建宗法制和上流社會的壓迫下(其婚姻由安娜的姑姑促成,具體細節書中並未交代)十幾歲便嫁給了三十幾歲的卡列寧,在安娜的眼中,卡列寧是一架冰冷的機器,每天周旋於官場和各種官文之中,不能滿足安娜對愛情的幻想和要求,但這並不代表卡列寧就是不愛安娜的,相反我會認為他是愛著安娜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況安娜本就是一位氣質超群的千金小姐,十幾歲的豆蔻年華,試問正常的理念下,又有哪個男人會不愛呢?更別說按照書中的描述,安娜的一個眼神便能讓已婚鋼鐵直男列文失了分寸。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待愛情的定義不盡相同,也許卡列寧不善於表達、不懂浪漫,久經官場的他更是少了那份安娜追求的激情與狂熱。安娜和弗倫斯基結合與愛情,以至於在和弗倫斯基的相遇中,她把愛情當成了生命的全部,但弗倫斯基不同,他除了愛情還需要事業,安娜為了愛情拋棄了一切,因此也對弗倫斯基苛刻的要求起來,求而不得,兩人開始互相猜疑,關係越加疏遠,此時失去一切的安娜選擇用自盡報復弗倫斯基,對他而言,她覺得她只剩下“死”可以作為唯一的籌碼。

“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福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像愛情,兩個人戀愛時出了差錯可以和平分手,但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婚姻一旦形成,便也多了更多責任和負擔,婚姻出了問題,雙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一點上,大概我也深受傳統思想的束縛,竟對卡列寧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十分欣賞卡列寧的行為,在得知安娜和弗倫斯基的傳聞之初,卡列寧首先給安娜寫了一封“迷途知返”的信件,信件中並未直接直白的說明安娜和情人的問題,只是告訴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失了分寸,即使放在現在來看,這也算是一個寬容的丈夫給自己妻子所留的最大情面。而在安娜的眼中這樣的行為卻變成了一件及其虛偽甚至讓她噁心的事情,她認為自己找到了愛情,而卡列寧卻不放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懷了弗倫斯基的孩子,生產的時候仍然在卡列寧的家裡,她性命垂危,託人帶訊息喊來了弗倫斯基,此時卡列寧也聞訊趕到了家裡,他坐在床邊握著安娜的手臂,望著安娜和剛出生的弗倫斯基的女兒,滿眼都是愛意和心疼,而此時弗倫斯基就坐在床邊另一側椅子上,一間屋子四個人,只有卡列寧是外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男人,自己的妻子生產情人的孩子,他不但沒有氣到發瘋,還對剛遭受生產之痛過的妻子滿懷憐惜。安娜說卡列寧是冰冷到沒有感情也許是對的,他冰冷到即使你不愛我,我也一樣愛你。

安娜是不幸的,這種不幸來源於愛情,愛情本沒有對錯,錯就錯在她瘋的不夠徹底。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二

歷經3月,我終於將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大作——《安娜·卡列尼娜》看完。在上書的那一刻,彷彿一世紀的光景在我眼前瞬逝。現在,我來談談對於女主安娜的一些小看法。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冷漠和弗龍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莊園主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深受我國讀者喜愛,它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小說中,女主安娜的人物形象著實令我被震撼,她18歲時嫁給前途無量的政治家卡列寧,後誕下一子,過後便是的平淡而充實的生活,在離開兒子前往莫斯科,她會感到孤獨與思念——她過著就是這樣的普通生活。然而,弗龍斯基的出現點燃了她的慾望,對於愛情的追求。自此,她的童真一去不復返。

弗龍斯基高大帥氣,風度翩翩,他對安娜執著的追求,使安娜墜入了愛情的深淵中;他的溫柔體貼,使安娜放下了最後一道防線。為此,她不惜付出自己的名譽,家庭來換取這份她想要佔有的情感。

但是,安娜縱身一躍,不顧一切追求所換來的不是王子與公主的愛情故事,而是無盡罪惡的深淵。

她與弗龍斯基在一起後,弗龍斯基的溫柔體貼消失殆盡,帶來的,是無盡的爭吵與痛苦。甚至連她處在的上流社會,也對她賦予無盡的嘲笑。

弗龍斯基與安娜不同,他的慾望不僅有安娜,還有賽馬,事業。安娜只是他慾望的一部分,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厭倦油然而生。但是安娜不一樣,安娜的內心中,只有弗龍斯基一個人,弗龍斯基的厭倦與安娜愈發強烈的愛發生衝突,最後,在對於生活的絕望以及對愛情戰爭勝利的追求下,她決定懲罰弗龍斯基,在鐵軌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幸的女人。

安娜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所想所思,她勇敢而又直率,從來不做違心的事情。就像她說的一樣:“我不能不跟著我的心走。”她迷戀弗龍斯基,愛他,渴望他,所以她寧願滅亡,也要佔有他的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弗龍斯基在安娜死後精神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全部意義,負罪感讓他選擇不再去實現慾望,而要將自己的生命已經毫無價值的生命,揮灑在殘酷的戰場上。

而安娜的人生,在悲劇中,落下了帷幕。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三

這本書透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狀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裡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但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裡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後,安娜臥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說,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就應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說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但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著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思考更別說顧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四

這本書透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狀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裡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但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裡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後,安娜臥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說,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就應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說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但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著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思考更別說顧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五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透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狀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裡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但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裡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後,安娜臥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說,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就應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說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但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著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思考更別說顧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