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列表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整理9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整理9篇)

篇1: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在談專注是個非凡的品質之前,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說明專注的目標要明確及正確。程璐老師專注於開辦班級部落格,這件事情費時費力費心思,且短時期內對於成績的提高效果不會太明顯。但是從長遠看,從致力於班級管理長治久安的目標看,這個方法無疑深得家長和學生的心。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學生的精彩,讓那一方共用的教室成為每一個人成長的地方,而不僅僅是生產分數的地方。學生能夠在以自己為素材的鮮活事例中,反反覆覆思考,回顧,反省,汲取各自所需的動力。

總而言之,程璐老師是個目光長遠的人,在管理班級,教育學生上挑選了看似見效慢卻更實用的方法,因為他專注的是德育,是內驅力,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根本因素。這讓我想起了《讀者》中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中國人和德國人比賽做工程:中國人很快動工;而德國人卻還在慢慢畫圖紙,研究琢磨一個個細節。結果可想而知,德國人儘管速度慢了,但是效果卻是最棒的。原因很簡單,德國人專注的是工程的質量,而中國人專注的是工程的速度。要抨擊當下教育的急功近利,這個例子很適合。再細思,德國人在琢磨的過程中,是不會去理會進度,以及速度的過程性考核;更不會去理會競爭者的進度。就像程璐老師在做“班級部落格”時,不會心心念念算計它對分數的作用,這種對過程質量的專注保證了結果的純粹。這就是正確及明確的專注。

和程璐老師一樣,萬老師篤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育好了,狀態好了,成績自然差不到哪裡去。學生懂道理,有內驅力,教師也就不再是“趕屍人”。反觀當下,短期成績提升是可見的衡量標準,是短期鞭策,題海戰術容易達成的。但是在這期間,當教師的心思全部放在成績這一標準的追逐上,其它的事情顯而易見也不會做,也等不起。誰最倒黴,那些不能適應這種戰術的人;誰願意去等?沒有人!有名師說:教育是一種溫暖的等待。說的多好,孩子的狀態不佳時,除了耐心輔導,等待他慢慢醒悟,難道還有比這更真正實效的方法嗎?那些責備,恐嚇,折磨最多隻是暫時壓制了他的青春衝動,甚至消耗了他原本向學的心思,最終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更不要談激發內驅力。當我們的專注有了錯誤的方向,那麼與最終的教育目標只能是南轅北轍。一句話,你等不起育人,自然也就等不來人,除了分數,甚至連分數都沒有!

再看看老師的日常工作,包括我自己。大家就會發現我們老師很擅長做一種交易――用教師的威嚴來剝奪學生的基本權利,讓其在遵守法則與失去基本權利之間做選擇。學生畢竟還小,他承受不了這樣的“失去”,只好被動學習。更有甚者,直接剝奪家長的尊嚴――只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學生不能達到理想要求。

如果教師在這種事情上很“勤奮”,很專注,而在交流與溝通上很懶惰,很急躁。那麼,學生即便聽話了,也是暫時的“恐懼”,達不到近乎徹底的“醒悟”。有一種努力,叫“假裝很努力”;有一種勤奮,叫“看起來很勤奮”。只盯著短時間,立即悔悟,事不過三的效果,我們老師往往會在粗暴,狠心上勤奮不已,專注不已,而不會在德育上下功夫。

長此以往,教育不再是溫暖的等待,學校也不再有教育,有的只是優勝劣汰。被分數,紀律淘汰的人註定要麼無聲無息,要麼脫胎換骨。你看見一個孩子趴在桌子上,從早睡到晚,你會慶幸他沒有醒來。因為你害怕他醒來,他一旦醒來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你沒有精力,時間去應對。

我佩服程璐老師,萬瑋老師,因為他們明曉教育的真諦後,能夠誠摯地去實踐,並且獲得了回報。他們沒有選擇捷徑――捷徑註定沒有近乎完美的結局。如果這種方法真的對了,那麼其他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工程運作就該“慢工出細活”,那我們就慢下來,時間會證明一切。如果教育需要走近學生,團結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那就讓其它事情次要化,時間會證明一切。如果語文需要閱讀,那就讓我們一起讀書,也許近期看不見成效,可是時間會證明一切。現在,時間證明了萬老師對教育的誠摯,辛勞,獨特見解是正確的,他培育了一批好學生,他自己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育者,他能夠為自己過去的歲月感到自豪,他守到了最後的花開。反觀我們,常常還是著眼於急功近利的方法,沒有細水長流,沒有潛移默化,有的只是反覆如初的捷徑。

不過,我們還年輕,觀念更新快,領悟也好,應該沉下心來,拋開那些雜念。在明確育人,調整狀態,提高成績的主次關係,因果關係後,再慢一點,讓學生甦醒在狀態,甦醒在心靈;而不是內心的恐懼。

篇2: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有幸讀了萬瑋老師的《教師的五重境界》,萬老師將自己的教師生涯劃分為五個不同階段,這樣的劃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來介紹一下萬老師對著五個階段的劃分:

第一個階段:教知識

我初上講臺時,教國中數學。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著怎麼樣把每節課的知識點落實。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如何引入?如何設計變式訓練?單元測試結果出來後,學生成績在年級里名列前茅我就歡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後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講解。那時候,年級裡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師,也是學校安排給我的帶教教師。我使出渾身解數,所教班級的平均分居然與她的班級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穩腳跟。

第二個階段:教方法

教了幾年之後,我逐漸把關注點從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同樣在一個課堂裡聽課,每個學生的學習結果卻迥異。於是我開始嘗試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把自己放到學生的位置上,想象他們在學習時會遇到什麼問題。我領悟到數學與數學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自己在大學裡學到的那些數學知識並不能保證我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在這個階段,我逐漸減少自己講課的比重,而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預習、探究、試錯乃至請學生上臺講題。總之,一切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我都願意去嘗試。這一階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佔用數學課之外的時間,學生成績卻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第三個階段:教狀態

再後來,我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哪怕數學學習能力並不突出,但通常都態度端正、學習認真;而那些看起來很聰明的學生,如果學習馬虎,成績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時候,你準備了一節課,設計很精彩,課上得也很順利,為學生鋪設的路徑很巧妙,可有些學生根本就沒聽,對他來說效果等於零。

於是,我開始用更多的時間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判斷哪些學生是真心喜愛學習,哪些是在被動應付,哪些學生悟性強,哪些學生雖然勤奮卻學得吃力。在課上,我發現學生聽課狀態不理想時甚至會停下來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課後也更加頻繁地與學生談心、溝通,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進行鼓勵。在我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基本上與其學習狀態成正比後,我便更執著於發掘學生的內驅力,而慢慢放棄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變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個階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個階段奮鬥了十多年後,我的教育視野有一天突然開啟。回顧自己以往的努力,總還是離不開分數二字。無論是關注知識、方法還是狀態,最終的目標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成績。要完成這樣一種頓悟並不容易,我經歷了漫長的漸悟過程。我帶過的第一屆學生在工作之後回學校看望我,聊到他們當年的學習點滴,還聊到現在工作了才發現在學校裡學到的哪些東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沒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開朗。我作為老師,看到那些曾經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長大之後很平庸而調皮的孩子卻大有作為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麼,辛辛苦苦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到底有什麼意義。當我將視野從學生的學習擴大到他們的興趣、氣質、品性之後,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寬廣了。這個時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學科教師,而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個階段:教自己

學生在學校裡除了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還要育人。而我,也的確朝著育人的目標努力了好幾年。

然而,在做人這件事上,我慢慢意識到教師相對於學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甚至,學生的心靈更為單純,品格更為高尚,在學生面前教師有時甚至會自慚形穢。有時候,我不禁問自己,我有什麼資格去教學生做人?與其教學生,還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對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學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說教,而是影響,是感染,是薰陶。教師這個職業不是教,而是學,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篇3: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教師的五重境界,萬瑋老師從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層層遞進的方式,講述了作為教師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應該如何成長如何變化。從王瑋老師的書中,我覺得教師的成長實際上也存在三三原則。

一、積累是教師成長的基石。

萬瑋老師認為積累的內容:第一個就是積累工作中產生的一些領悟、靈感。第二個是積累一些可以用說理的小故事,案例資料和觀點。積累故事的幾個步驟:第一步是將故事儲存好。第二步是判斷這個故事可以在什麼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義,有一些故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第三步是將故事分門別類的存放,第四步是經常溫習。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德育的工作當中,平時的積累都是工作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在上次參加班主任核心素養大賽的過程當中,就發現自己在平時看了一些故事當中,在比賽當中就能夠充分的運用到。在教學當中,比如說,最近在學校的生活與哲學當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運用哲理來進行,說明學生在故事當中,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知識、吸收知識。

二、思考是教師成長的敲門磚

萬瑋老師的書中用於思考有很多好處是,它是你精力充沛,從容不迫的應對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治癒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等。這種思考有包括教師自己的這種方式,也包括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人說,改變你人生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思考也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導學生的這種思考的學習習慣。筆者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的一種思考,就是課堂結束要有所反思,課堂上為什麼有的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而有的課堂就無法讓學生動情。實際上在備課的過程當中,也要加入這種思考,怎麼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的能力。讓學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識,可能對他們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經思考,而靠填鴨式的灌輸的這種方式所獲得的知識,可能會存在考完試就忘得這樣子的過程。

三、格局才能讓教師成長獲得幸福感

格局決定高度。萬瑋老師認為格局是一種觀點和態度,格局是一種對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種戰略的眼光,格局是我們的生存空間。教師需要什麼樣的格局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他認為要胸懷大志,棄小不爭。要放棄威權,樹立威信。要眼光高遠,兼顧細節,要主動進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師,應該來說,在生活當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較強的,不會與糾結於一些名利當中,對於學生的一些行為,也能夠站在大格局的角度進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長的過程當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篇4: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近期拜讀萬瑋老師的《教師的五重境界》一書,真的讓我在班主任工作上提升很多。《教師的五重境界》這本書系統介紹萬瑋老師多年的班主任教育經驗,詳細總結各種教學方法及教學心態,全面詳實地向我們介紹他心中的教師五重境界,即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書中詳實的實踐經驗,令我受益匪淺。

一、高品質的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

教育教學的核心不應當只是講知識,而是要通過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來塑造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新一代。作為老師,我們應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合理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們明白學習的目的,從而合理的自行分配時間,做到自覺積極有效地學習,讓學生學會思考和理解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讓孩子們真正的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應當切實將課堂教育教學目標定為指導學生學習,擺脫傳統教育枷鎖,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在知識的海洋裡獨立探索和暢遊,把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

教育重點放在其學習習慣和方法的養成上,這也將成為我今後教育教學工作的目標。從《教師的五重境界》這本書內,我學習和總結出一些關於班級管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對學生情況的全域性把握,才能最科學合理的實施針對性的教書育人。根據書中的經驗,我總結起來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步來實施班級管理:

1.關注班級,理解學生。要培養幾個得力的班級幹部,通過他們深入瞭解班級學生的心理和“小祕密”。同時在日常工作中還要進入學生內部,多和他們談心,細心觀察每位學生,要做到對整個班級、每名學生,甚至是每個任課老師都有一定的瞭解和判斷。

2.以己不欲,勿施於人。要多理解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的年齡視角及心理特點來思考學生的行為舉動,集合其性格及家庭多方面因素,展開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持續提升自己的班級管理高度,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3.民主自由,開放管理。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自律的生活習慣,加強班級組織規章制度的滲透,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積極的進行自我提升和學習,加大班幹部的管理許可權,讓學生們學會自主管理,力求在開放管理的基礎上,堅持整體教育目標不動搖的情況下,做到班級管理民主自由。

4.正確引導,支援個性。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深刻的理解到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名學生都能夠實現自我價值,而這也是建立在每名學生個性充分解放的基礎之上。在班級紀律規定的制定上,可以充分考慮學生的天性並進行適度的修改,確保班級紀律在可控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釋放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保留自身個性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積極學習,在不受太多約束的基礎上憑藉自己的個性快樂成長,為學生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的展現自我才華。

二、育己方能育人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到――育人先育己的道理。要先修煉自身,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快樂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讓學生喜歡的合格班主任,一定是在工作中需要首先思考的問題。我將不斷的督促和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學生的溝通能力雙線提升,成為他們的喜愛的教師、知心朋友,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和要求學生展開高效率學習。我也希望憑藉我自身的力量來感染和薰陶更多的學生,讓他們積極學習、快樂成長,成為具有學習能力的有用之才。

綜上所述,身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我深切的認識到育人先育己的道理,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當中,我將努力提升自己,加強自己教育教學修養,掌握學習科學教育方法,用心育人、科學溝通、找對方法、教好書、育好人!

篇5: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放假在家,我讀了萬瑋所著的《教師的五重境界》,那麼教師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它是指作者把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教知識,第二階段——教方法,第三階段——教狀態,第四階段——教人生,第五階段——教自己。作者還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的五個不同方面。實際上這五重境界很難清晰地劃分,有的時候,你以為自己在教知識,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教人生。

細細品讀,書中作者很多親身經歷的故事給我們以啟發、以思考,尤其是教數學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但最重要的是讀完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我們------教師的境界又在何處?關於境界,成功,都源於我怎樣給教師定位,就應做個什麼樣的教師,這樣才能朝著自己決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達成功的彼岸,進入自己的境界。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最基礎的主角乃授之知識,除此之外,重在育人。書中對“教師是誰”做出了很多解答,應對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師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認為,不管應對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應對自己的學生?在學生面前就應扮演一個什麼樣的主角,在學生面前,我們是“師”更是“友”。只有真正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到達最好的教育目標。如何讓教師稱為學生真正的朋友,我有著這樣的一點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論語》有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於內心真正對;教師產生溫情與敬意。所謂:親其道,信其師。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能讓教師“不戰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來源於教師的精心營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動者,學生是受動者。蘇聯教育家杜勃羅百波夫說過:“有人說,師生間最不幸的關係是學生對教師學問的懷疑。教師深厚淵博的專業知識,標準的普通話,飛揚的文采,妙語連珠的課堂語言,優美的書法字型,能給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加分,勾起學生的景仰,讓學生打心底裡佩服和敬重教師,產生親近教師的渴望。在外貌上,就應打造端莊、穩重、文雅的形象,不著奇裝異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層瞭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教育中務必瞭解學生的內心活動。他說過:“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禮貌。”又說“要公正處事,就務必細緻入微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便是我為什麼把未來的教育看作是對每個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緣故!務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單憑某些專門的手段是學不到這種本領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養才能做到這一點。”個性是新接班級時,我們就應像作者那樣抓住一切機會,儘快記住班級學生的名字!並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把他所有的榮譽、成績都記錄下來,這樣便於及時而又全面地瞭解學生方方面面的資訊,象此刻網路時代,我們能夠把自己的QQ、電子信箱都告訴學生,以期透過各種途徑與個別學生交流,從而更及時地瞭解學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點尊重

愛學生,就要學會尊重學生。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也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都需要掌聲與鮮花。能夠說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學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個性期望家長、教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心。我們就應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說話、思考、做事的權利。

(四)多一絲寬容

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相信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過程,允許學生有錯誤的表現,以寬容的心態去應對。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應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也激勵自己不斷努力更早、更快地撥雲見日、看清未來。

篇6: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來有價值,中期不明朗,長期有害,這件事絕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價值,中期不清楚,長期有益,這件事必須得去做。教育應當關注的正是長期價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無益應當成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視,因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應當對人的影響用心而久遠。

“45歲以後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說這一年沒有虛度,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了。”可見作者對教師現狀多麼悲觀。

別說正確的廢話,別淨說些沒用的!尤其是升旗儀式和班會課上。

人們不能用嘴投票就會用腳投票,必須倒逼著教育進行改革。

人類社會幾千年來有兩樣東西始終沒有進步,那就是道德與智慧。而這兩樣,正是教育的核心資料之一。

什麼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一家人近在咫尺,卻都在沉默地玩電腦、手機。

一位男生對他的父母說:你們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兒子,大家都沒經驗,為什麼不能相互寬容、相互諒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

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任何觀點都是其人生經驗的產物,而根源常常在我們教育者身上。當我們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無法溝通時,問題可能恰恰出在我們身上。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經驗的規律,理性地創設教育情境以實現理想的教育結果。

如果永遠都以成績來評價學生,那麼學生的個性永遠都得不到張揚。教師的真性情往往是學生最好的個性催化劑。

此刻很多的學校陰氣太重,培養不出男子漢。

教育要順勢而為,不能硬來。教師的任務不是讓學生學習,而是讓學生熱愛學習。當學生熱愛學習了,還有什麼學不好呢?

沒有觸動學生,即使你把遙控器按壞,他的頻道也無法切換。

在懲罰中,我們慢慢成長。因為偏愛你,所以才讓你疼得厲害,才會更加嚴厲地懲罰你。

學校本該給家長指點迷津,可有的學校、有的領導、有的老師卻讓家長誤入歧途。

關注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生髮展領域,才是教育的本質。

一位教師如果學生畢業之後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學校,有一些老師,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錢化,卻忘記了教育乃是一項講良心的事業,根本沒辦法用金錢和工作量來衡量。

如果孩子沒有覺醒,你硬裹挾著他走你要他走的路,無論它跟不跟你走,結果都是兩敗俱傷。

那些強迫孩子放下興趣愛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附錄:

自序

微信上一位外地的教師朋友給我發訊息請我支招。因為工作出色,縣教育局請她在全縣教師大會上做一個30分鐘的發言。她“想了三天,慌了三天,混亂依舊”,於是向我求助。

我們成為微信好友純屬偶然。她在不經意間進入我的部落格,然後很勤奮地讀我的每一篇博文並堅持留言。今年春節期間更是到達頂峰,她在去親友家拜年回來後就上網讀我的文章,每一天讀好幾個小時,還不時地跟我交流讀後感,讓我很感動。

我對她說:“就談談你有關教育閱讀的故事吧,跟大家介紹你是如何廢寢忘食地讀部落格、讀文章、讀書的,重點講一講這其中的心路歷程。要想脈絡更清楚的話,能夠分幾個階段來談,通常分三個階段比較適宜。”

“如何劃分這三個階段呢?只說讀書嗎?”她很疑惑。

“讀書是開闊眼界、反思否定自己從而進入新境界的過程,三個階段能夠根據自己對教育理解的不斷深入來劃分。你有過自我否定的經歷嗎?”我問。

“有。”她回答。

“兩個自我否定就是三個階段,”我說。

她發來一個困惑的表情,我只好進一步舉例:“電影《一代宗師》裡,章子扮演的宮二對梁朝偉扮演的葉問說:‘我爹告訴我,學武之人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見到了自己,也算見了天地,卻見不到眾生。’”

她仍舊疑惑,問:“教育閱讀的三境界是否能夠理解為‘開闊眼界、反思否定自己、進入新境界’這三個階段?”然後自己很不好意思地補充說:“不學習,不成長,真可怕。”

《一代宗師》裡有很多這樣的臺詞,我看得有滋有味,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確實太文藝,不好理解。我決定還是說點兒接地氣的話。我思考了一會兒,將自己這些年從教的經歷回顧了一遍,根據我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將其劃分成五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教知識

我初上講臺時,教國中數學。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著怎樣樣把每節課的知識點落實。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如何引入?如何設計變式訓練?單元測試結果出來後,學生成績在年級里名列前茅我就歡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後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講解。那時候,年級裡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師,也是學校安排給我的帶教教師。我使出渾身解數,所教班級的平均分居然與她的班級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穩腳跟。

第二個階段:教方法

教了幾年之後,我逐漸把關注點從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同樣在一個課堂裡聽課,每個學生的學習結果卻迥異。於是我開始嘗試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把自己放到學生的位置上,想象他們在學習時會遇到什麼問題。我領悟到數學與數學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自己在大學裡學到的那些數學知識並不能保證我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在這個階段,我逐漸減少自己講課的比重,而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預習、探究、試錯乃至請學生上臺講題。總之,一切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我都願意去嘗試。這一階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佔用數學課之外的時間,學生成績卻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第三個階段:教狀態

再之後,我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哪怕數學學習潛力並不突出,但通常都態度端正、學習認真;而那些看起來很聰明的學生,如果學習馬虎,成績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時候,你準備了一節課,設計很精彩,課上得也很順利,為學生鋪設的路徑很巧妙,可有些學生根本就沒聽,對他來說效果等於零。於是,我開始用更多的時間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哪些學生是真心喜愛學習,哪些是在被動應付,哪些學生悟性強,哪些學生雖然勤奮卻學得吃力。在課上,我發現學生聽課狀態不理想時甚至會停下來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課後也更加頻繁地與學生談心、溝通,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進行鼓勵。在我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基本上與其學習狀態成正比後,我便更執著於發掘學生的內驅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變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個階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個階段奮鬥了十多年後,我的教育視野有一天突然開啟。回顧自己以往的努力,總還是離不開分數二字。無論是關注知識、方法還是狀態,最終的目標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成績。要完成這樣一種頓悟並不容易,我經歷了漫長的漸悟過程。我帶過的第一屆學生在工作之後回學校看望我,聊到他們當年的學習點滴,還聊到此刻工作了才發此刻學校裡學到的哪些東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沒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開朗。我作為老師,看到那些以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長大之後很平庸而調皮的孩子卻大有作為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麼,辛辛苦苦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到底有什麼好處。當我將視野從學生的學習擴大到他們的興趣、氣質、品性之後,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寬廣了。這個時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學科教師,而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個階段:教自己

學生在學校裡除了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還要育人。而我,也的確朝著育人的目標努力了好幾年。然而,在做人這件事上,我慢慢意識到教師相對於學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甚至,學生的心靈更為單純,品格更為高尚,在學生面前教師有時甚至會自慚形穢。有時候,我不禁問自己,我有什麼資格去教學生做人?與其教學生,還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對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學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說教,而是影響,是感染,是薰陶。教師這個職業不是教,而是學,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本來是幫忙別人梳理思路,卻在這一過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所以說,教就是學,學就是悟。

“您闡述的這五個階段讓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謝謝您!”這位優秀的班主任很興奮地回覆說:“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卻很少像您這樣分析總結。”

幾分鐘之後,她理了一個思路給我:“帶第一屆學生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夠當好班主任;帶第二屆學生是為了學校給的承諾——班級帶好了就讓我帶奧賽班;帶第三屆學生是為了職稱,為了榮譽;此刻當班主任,是為了讓學生遇見最好的自己,也為了自己的成長。”

“為了讓學生遇見最好的自己,為了自己的成長。”多高的境界!我情不自禁地為她擊節讚賞!

她感謝我幫她理清思路,然而她不明白的是,這段時間我正處在一段情緒的低谷中。我常常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懊惱,自己跟自己生悶氣。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但是我並不沮喪,因為我明白做教師是在教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悅納自己,進而在工作中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讓包括學生在內的所有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書中收錄的文章寫作時間跨度近10年。根據五重境界的劃分,文章大致分為五個部分。

這些文章有針對教育事件寫的評論,有在一些教育雜誌上寫的專欄,有回答網友或教師的提問,有在工作中各個場合的發言,也有身為一名教育者在生活中的感悟。總體而言,我不能算是一個十分勤奮的寫作者,做不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每一天堅持寫幾千字。我只在有感而發時寫,但又怕人性懶惰,長時間無感而發,於是折中一下,規定自己平均每週要寫一篇。平時工作中頭腦裡靈光乍現時便把要點立刻記錄下來,晚上或週末再補充成文。寒暑假時間相對寬鬆,平時若有欠債便可一併補上,往往還能超額完成。

回顧過去的十年,我對自己仍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感覺很欣慰。隨時留下文字的好處之一便是能看到自己在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本書最後兩輯“教人生”和“教自己”中的文章絕大部分都是最近兩三年所寫,反映出我在教育思考方向上的轉型。《班主任兵法》把“術”做到了必須的高度,我此刻的'主角不同,因此更關注教育之“道”。

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五個不同的方面。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探索、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所有科目教師的基本功,迴避不了。與此同時,心裡面有對世界、對人生和對自己的理想,才會看見不同的教育氣象,即便與別人做著同樣的事情,結果也會更加理想。況且,這五個境界也很難清晰地劃分,有的時候,你以為自己在教知識,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教人生。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的實踐者,我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也激勵自己不斷努力更早更快地撥雲見日、看清未來。即便我對人生、對自我做了一些思索,仍舊有不少困惑,和其他同行一樣,我依然是一個教育的尋道、悟道者。囿於本人的學識見解所限,書中文章難免有粗鄙淺薄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沒談過戀愛的孩子長不大

“早戀”一詞大約是中國人的發明吧,西方人是不大有早戀一說的。不但沒有,還視男女生的交往為正常。我認識的一位美國教授的兒子下棋有天賦,已經拿過好幾個全國冠軍,讀高中之後突然發現高中的女生不喜歡下棋的男孩兒,於是放下象棋,改練吉他。在我們看來,這幾乎就是玩物喪志,是要痛加貶斥的。這位美國教授倒好,一點兒也不干涉。兒子在棋藝上沒有任何進展,卻追到了自己喜歡的女孩兒,之後考上了很好的大學,還拿到了全額獎學金。教授為此很自豪。

還有在我們看來更“過分”的。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兒約了同班一名女生週末去看電影,因為地方比較遠又沒有到駕車的年齡,男孩兒的父親竟開車送他去,完事了再開車接他回來。經常看美劇的朋友,對這樣的情節就應不覺得陌生。

美國人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到了跟異性交往的年齡就就應放手讓他們去。一位美**親說得更直接,一個孩子如果被別人甩過,又甩過別人,情感上多半就成熟了。這個時候讓他獨立生活,父母親絕對能夠放心了。

中國的父母可能會對這樣的觀點目瞪口呆。那裡面有文化的差異,究竟是別人太開放還是我們太保守?

中國古代大多數年代結婚年齡都很早,《紅樓夢》裡那些感情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年,換到這天都還沒上高中。《詩經》裡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描述的正是少年男女“早戀”的場景。古人尚且如此開明,我們為什麼如此封閉?

還是教育觀念的問題。在文學作品中,早戀很完美,在教育中,早戀很讓人頭疼。

教育者首先擔心早戀會影響學習。這個其實很容易被否定,成年人是否因為談戀愛而影響工作?有人會,但從來沒有人會認為兩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絡。

反對早戀,期望孩子一心一意學習,這是第一種態度;控制早戀,最好使其能促進學習,這是第二種態度。兩種態度其實都很功利,目標指向都是學習。如果目標指向變為孩子的成長,就會有第三種態度: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戀”,將其視為“早練”。

“早練”一說來自於著名的性教育專家陳一筠。陳一筠認為,此刻孩子性成熟較早,在成年前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性待業期”。在此期間,有一些與異性交往的經驗其實對孩子今後的婚姻生活大有幫忙。

我們教育孩子,不就是期望他們未來有幸福的人生嗎?所以,小的時候讓他們操練起來,其實是有益的體驗。否則,就會有從沒有談過戀愛的“乖”孩子成年之後不明白怎樣追求心儀的異性,屢次失去機會,到時著急的還是家長。

幸運的是,在我認識的家長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此持開放的態度。我們學校的一名學生會主席品學兼優,卻有一名外校的男朋友。有一天我問她這件事,她也並沒有否認,只告訴我:“老師,我已經17歲了,我爸爸說,沒有談過戀愛的女孩兒長不大。”

弗洛伊德不是說過,女兒是父親的情人嗎?我只能讚歎,這位爸爸夠睿智的。

當然,和西方人相比,東方人表達感情的方式要顯得含蓄一些,在公開場合有親暱行為在我們的文化中並不被廣泛理解,這是我們需要跟孩子說明的。學校的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學生異性交往自由的基礎上給學生設定必須的規則,如:在公共場所不能夠有親暱行為,不能在校園裡成雙入對,等等。畢竟,學校不能成為學生談情說愛的場所,這是底線。大家將心比心便會相互理解。

早戀並不是問題,如果我們將之視為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反之,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不越權,不篡權,尊重孩子的想法,恪守自己的參謀身份,早戀可能帶來的所有不良結果便根本不會發生。

至於國小生談戀愛,也許順其自然結果更好,因為那根本就是一種虛無縹緲的關係,昨日兩人還好著,後天可能就散了。教師需要做的是對學生的引導:不要瞎起鬨,不要低階趣味。我不明白多少人曾有過國小時期的“戀情”,如果有,那還真如同冰山上的雪蓮一樣珍貴。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教育的傻瓜

朋友推薦我讀一本書,講一位叫木村秋則的日本果農堅持二十年種蘋果的故事。這當然不是一本有關農林的技術書籍,準確地說,這是一本勵志書。因為很多人讀完之後都想哭,其中也包括我。書名叫作《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傻瓜”木村秋則是一個普通的日本農民,當了上門女婿之後,因為妻子對農藥過敏,又偶然接觸了一本名為“自然農法”的書,於是下決心不用化肥和農藥栽種蘋果樹。

現代農業對農藥已是十分依靠,蘋果尤甚。在近代農業引入農藥之後,所有的蘋果品種都是人工培育的結果,一旦停止施農藥,對蘋果樹而言就是滅頂之災。

木村的蘋果樹也不例外,從他開始嘗試做實驗到他在整個果園裡看到7朵蘋果花並最終採摘到2個蘋果,足足用了10年。

這十年裡他窮困潦倒,好幾次都堅持不下去了,唯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債。他不得不數次到城市裡打工。他的女兒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是農夫,但是我從來沒有吃過家裡種出的果實。”

想要放下時,女兒給他打氣:“爸爸,必須要堅持下去,否則我們不就白窮了嗎?”

20年後,木村的蘋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蘋果切成兩半放在空氣中兩年不腐爛,只是如枯萎般越縮越小,最後變成淡紅色的乾果,散發出淡淡的果香,對此專家連連搖頭稱不可思議。而東京[轉載]寒假閱讀推薦!《教師的五重境界》出版啦!的法國餐廳主廚則說,用木村蘋果做的料理訂位已經排到一年之後。他的蘋果太好吃了,全日本的人都在瘋搶,“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

木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種蘋果。他所謂的只傻一次,其實是傻了一輩子。

不用農藥化肥不除草,這樣種蘋果樹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更傻的是,他還把蘋果當成自己的孩子,經常跟蘋果樹“交流”。

“我是靠種蘋果生活的,我之所以這麼窮困是因為我讓蘋果痛苦,是我在折磨這些蘋果。”木村說。因此,木村時常輕撫這些果樹,向它們道歉,“讓你們這麼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開花也沒有關係,不結果實也無所謂,千萬不要死去。”

果樹長不出蘋果他總覺得是他自己的錯。那十年裡,他不明白向蘋果樹道了多少次歉。當然,有時也會有鼓勵,“實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而在蘋果樹開花的第一年,喜極而泣的木村帶著燒酒來到果園裡,澆了些到地上,跟蘋果樹對飲起來。

在成功之後,應對鋪天蓋地的讚揚,木村卻自嘲:“可能是因為我太笨了,蘋果樹也受不了我,只好結出蘋果了。”

木村種蘋果的訣竅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因為他是把蘋果樹真正地當生命來看待。

木村從始至終信奉的觀點是,蘋果是主角,我只是幫忙它生長,畢竟人再怎樣努力也無法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若為了讓蘋果樹開花結果而採用各種手段,除草、施肥、灑藥,如此功利的結果便是結出的並不是自然的蘋果,切開後遇風即爛。

這活脫脫就是當今教育生態的寫照。

家長與教師費盡心機為學生營造好的學習環境。除草—沒收電腦,禁止讀課外書,取消運動,總之,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全部禁止;施肥—各種大大小小的補課班,無論是學校科任教師的小灶還是外面補習機構的大班,乃至請到家裡一對一的家教,中國家長的焦慮直接催生並壯大了這個全中國最有“錢途”的行業;灑藥—各種說教、德育、勵志故事、心靈雞湯、野外培訓、心理輔導等,皆是幫忙孩子排除干擾,掃除雜念,集中精力,走向考場。

如果說木村的蘋果園與普通蘋果園有什麼不同,那便是普通蘋果樹的根系也就長到兩三米左右,木村的蘋果樹則會長到地下二十米。

根深了,蘋果與枝葉之間的聯結也更有力。一次遇到颱風,別人家的蘋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園裡80%的蘋果仍在枝頭搖曳。這是多麼旺盛的生命力!

在蘋果樹不開花的日子裡,木村曾帶著全家一齊捉蟲。蟲子無窮無盡,每一天捉了成百上千,果園裡蟲子的數量卻絲毫沒有減少。直到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蘋果樹也想活下去!蟲子到處都有,只有讓蘋果樹自己變堅強了才能真正抵禦那些害蟲。

木村的果園是一個豐富的昆蟲世界,各種微生物、蚯蚓、蝴蝶、飛蟲,應有盡有。在不結果的時候,果園更像是一個植物園,各種雜草滋生,當然還有木村特意種植的黃豆。

木村種植黃豆十分偶然。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他決定爬到山上去尋死。到了山頂之後,卻意外地發現一棵茂盛的榛子樹,樹上結滿了果實。山上也有害蟲,為什麼榛子樹卻能長得這麼好?木村透過觀察發現,原先是因為泥土不一樣,泥土的鬆軟度、氣味、溫度乃至味道都不同。他豁然開朗,土壤才是種植蘋果的重點,蘋果樹應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愚蠢的人類卻用農藥將樹與自然隔絕開來。

透過不斷研究與實驗,他在果園中種植了超多的黃豆,改善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並讓土壤中的微生物變得豐富起來。

“沒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木村說。蘋果樹不能,人也不能。

同樣,如果將校園與社會隔離開來,這樣的教育是註定沒有生命力的。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現代教育制度豈不是跟人類使用並依靠農藥一樣的愚昧?

木村成了種植果樹的專家。雖然他在果園裡任由各種植物生長,但在秋天會割草來降低土壤溫度,“這是要告訴蘋果秋天來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舊能持續充足的肥力。即便是連修剪樹枝這樣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他都有自己的理論。

當今的世界充滿著淺薄、功利的論調,有多少人會堅持10年等那7朵蘋果花的盛開?這便是木村的意志。日本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這樣形容:他們擁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的力量。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專注地做一件事。種蘋果如此,做教育也是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在讀這本書時,我在手機的備忘錄裡寫下一行字:做事就是在做自己。在無數次強調客觀困難後,我們更要靜下來反觀自己的內心,就像木村與蘋果樹之間的對話一樣:“實在太了不起了,我明白你很努力。”

這個世界最需要與培育物件建立情感聯結的職業是教育。我們承認種蘋果是一個技術活,但投入情感有必要嗎?

在最初的四五年間,木村幾乎每一天都會逐個撫摸他那四個果園的800多棵蘋果樹,並和它們說話。那是蘋果樹狀況最糟糕的時候,有些樹已經開始搖晃,甚至一推就倒。

有人取笑他,有人說,木村最後瘋了。對此木村充耳不聞。木村的心裡滿懷愧疚,他覺得是他把那些蘋果樹推入谷底。當木村摸著蘋果樹並對它們說話時,明明沒有風他卻感覺小樹枝正微微地搖晃,似乎是蘋果樹在對他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有一個現象可能需要科學家來解釋,木村道過歉、懇求好好活下去的蘋果樹中,有相當一部分最終存活了下來。有一片區域共82棵樹,他沒有說過話,那些樹全部枯萎了。

什麼是專業?木村的回答是:心和技術的結合才是真正的專業。

有人比較木村蘋果與普通蘋果的不同,認為前者是有情感的。或者,像很多評論所說的那樣,那是富含“生命”的蘋果。它不僅僅僅是蘋果的生命,也是木村的生命。

此刻去木村的蘋果園會看到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警告蟲子!如果你們繼續在此肆虐,我將使用烈性農藥!”蟲子看得懂這句話嗎?我覺得能。蘋果樹看得懂,蟲子會看不懂?

蟲子看得懂,人會看不懂?在木村面前,那些抱怨學生難教的教師該有多麼慚愧!我們用心了嗎?我們專注了嗎?我們盡力了嗎?我們堅持了嗎?我們自以為聰明,且慢,還是嘗試做一回傻瓜吧。

篇7: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讀《教師的五重境界》有感

初上講臺時,就想著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如何把教材中的這些知識點傳輸給學生,如何透過習題訓練讓學生掌握住這些知識點。單元測試結果出來後,會因為學生的成績而喜悅和焦急。如果學生的成績不好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訓練和講解。在這樣教知識的過程中,我逐漸的開始反思:同樣的知識講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卻完全不同。有的同學聽一遍就能就舉一反三,而有的同學則是講了n多遍也不會。於是我開始去嘗試不同的教法。我逐漸開始縮短自己講知識的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面。在這個階段,我主要負責設計導學案,指導學生去探究。在本屆八年級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到成績好的學生,通常學習習慣都很好。而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聰明學生,之所以成績不好就是因為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學習不細心,或者不認真聽講等。從這一級開始,我正在學習更好的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後我經常找學生談心,分析他的成績、學習欠缺點,鼓勵他不斷進步,爭取更大的成功。

我想此刻的我只能算是一名教師,還算不上一名教育者。我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爭取早日成為一名能夠給孩子們帶來快樂教育,能夠讓孩子們體驗到教育樂趣的一位合格的教育者。

篇8: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今年寒假有幸讀了萬瑋老師的《教師的五重境界》,萬老師將自己的教師生涯劃分為五個不同階段,這樣的劃分引起了我的深思,先來介紹一下萬老師對著五個階段的劃分:

第一個階段:教知識

我初上講臺時,教國中數學。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著怎樣樣把每節課的知識點落實。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如何引入?如何設計變式訓練?單元測試結果出來後,學生成績在年級里名列前茅我就歡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後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講解。那時候,年級裡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師,也是學校安排給我的帶教教師。我使出渾身解數,所教班級的平均分居然與她的班級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穩腳跟。

第二個階段:教方法

教了幾年之後,我逐漸把關注點從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同樣在一個課堂裡聽課,每個學生的學習結果卻迥異。於是我開始嘗試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把自己放到學生的位置上,想象他們在學習時會遇到什麼問題。我領悟到數學與數學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自己在大學裡學到的那些數學知識並不能保證我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在這個階段,我逐漸減少自己講課的比重,而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預習、探究、試錯乃至請學生上臺講題。總之,一切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我都願意去嘗試。這一階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佔用數學課之外的時間,學生成績卻維持在較高的

水平。

第三個階段:教狀態

再之後,我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哪怕數學學習潛力並不突出,但通常都態度端正、學習認真;而那些看起來很聰明的學生,如果學習馬虎,成績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時候,你準備了一節課,設計很精彩,課上得也很順利,為學生鋪設的路徑很巧妙,可有些學生根本就沒聽,對他來說效果等於零。於是,我開始用更多的時間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哪些學生是真心喜愛學習,哪些是在被動應付,哪些學生悟性強,哪些學生雖然勤奮卻學得吃力。在課上,我發現學生聽課狀態不理想時甚至會停下來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課後也更加頻繁地與學生談心、溝通,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進行鼓勵。在我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基本上與其學習狀態成正比後,我便更執著於發掘學生的內驅力,而慢慢放下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變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個階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個階段奮鬥了十多年後,我的教育視野有一天突然開啟。回顧自己以往的努力,總還是離不開分數二字。無論是關注知識、方法還是狀態,最終的目標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成績。要完成這樣一種頓悟並不容易,我經歷了漫長的漸悟過程。我帶過的第一屆學生在工作之後回學校看望我,聊到他們當年的學習點滴,還聊到此刻工作了才發此刻學校裡學到的哪些東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沒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開朗。我作為老師,看到那些以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長大之後很平庸而調皮的孩子卻大有作為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麼,辛辛苦苦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到底有什麼好處。當我將視野從學生的學習擴大到他們的興趣、氣質、品性之後,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寬廣了。這個時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學科教師,而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個階段:教自己

學生在學校裡除了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還要育人。而我,也的確朝著育人的目標努力了好幾年。然而,在做人這件事上,我慢慢意識到教師相對於學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甚至,學生的心靈更為單純,品格更為高尚,在學生面前教師有時甚至會自慚形穢。有時候,我不禁問自己,我有什麼資格去教學生做人?與其教學生,還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對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學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說教,而是影響,是感染,是薰陶。教師這個職業不是教,而是學,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讀完了這本書,我也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生涯,審視自己處在哪個階段?從事教師工作20年,多了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的瞭解,工作起來從容了很多。但是在以下兩方面還需努力:

一、愛學生,就要學會尊重學生。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也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都需要掌聲與鮮花。能夠說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學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個性期望家長、教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心。我們就應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說話、思考、做事的權利。當學生犯錯誤時,允許他們有解釋的權利;在討論問題時,允許他們有爭論的權利;在做事時,允許他們有思考、選取的權利。要學會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個別差異。我們在教育中不只是活動的設計者、領導者,更就應扮演好對話者、引導者和幫忙者的主角。

二、理解學生,內心就要多一絲寬容

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相信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過程,允許學生有錯誤的表現,以寬容的心態去應對。寬容是一種手段,能夠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新的理念,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寬容是一種精神,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力量,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愛和呵護中成長;寬容是一種美德,教師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多一點安慰,這樣更能促使學生健康身心的成長。

只要我們能永遠去做學生真正的朋友,那麼必須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而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必須會迸發出強勁的教育能量,促進教育效果的不斷提高,提升我們師生的生命質量,實現教師本身應具有的價值,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篇9: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今年,學校為我們挑選和購買的書中有班主任專家萬瑋的最新教育隨筆集《教師的五重境界》。作者總結了為師從教的五種境界,即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系統地闡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和實現途徑。筆者對此書認真地讀了幾遍,對其中一篇《“負數”教育》感觸頗深。

在文中,作者由自己的親身經歷――大學入學一年的軍訓對自己的影響談起,說明“好的教育就應當是這樣的,對人的影響積極而久遠”;接著引出了“負數課堂”的概念,即“有些課能帶給學生一些積極的有效的東西,效果是正數;有些課學生上了等於沒上,多年以後全部忘光,效果為零;有些�n還不如不上,因為最終負面效果佔上風”。這段話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教學: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知識和技能、學會了學習方法和態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和性格、最終受益終生,這就是“正數課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果不佳,甚至什麼都沒學到、或者前學後忘,這就是“無效課堂”或“零分課堂”;有些學生在課上睡覺、玩手機、說話打鬧,不僅什麼都沒學到,反而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和性格,這就是“負數教育”了。

近年來,我校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為了改善中職課堂教學現狀和教學效果,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學生由被動聽講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習過程由傳授型轉變為引導型。我校教務處會同各系部相關人員通過學習考察、深入調研並廣泛徵求意見,最終形成了活力課堂的實施方案即“541”課堂教學模式:“5”指教師課堂講授時間不超過一節課時長的50%即25分鐘,該時間教師可以一次性使用,也可以分階段使用,主要完成複習、新課講授、佈置任務等;“4”指學生主導課堂的時間不低於一節課時長的40%,即20分鐘,該時間段主要以學生為主,建議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1”指教師課堂小結、教師評價、小組互評、佈置作業的時間不超過一節課時長的10%,即5分鐘。

學校為了進一步貫徹活力課堂教學改革辦法,增進教師之間的交流,特安排基礎部語文教師玉旖旎講授公開課《項鍊》。課堂上,玉老師首先簡短地概括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然後,同學們演示自編自導的課本劇。接著全班分成八個小組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探討。討論完成後,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點評。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教師時間分配合理,學生學習效果好,契合了我校正在推行的“541教學法”。回顧對照,這就是典型的“正數教學”。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從“就業教育”“技能教育”向“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等方面轉變。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事業發展來說,要在三個方面進行培養:一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堅忍不拔、持之以恆的品質;二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創新思維和能力。那麼,中職學校對學生最重要的教育應該是什麼?如果說確實像萬瑋先生講的,“好的教育就應當是這樣的,對人的影響積極而久遠”,那麼,我們對學生講的知識和技能有可能遺忘、有可能因為工作變動而無法學以致用,但是通過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及管理,學生在校期間養成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是非標準卻是伴隨其一生、影響其一世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職學校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養成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教育。

我校在養成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探索,如《河南省工業學校學生德育工作實施方案》,樹立了“教學為主、德育為首、管理為先、服務第一”的思想,使學校的學生德育工作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實施方案採取分年級、分學期、有重點地安排教育內容,方案的實施使我校的學生在“養成教育”上有章可循。又如,我校在新生中進行的素質課教學,主要根據目前中職學生的特點進行引導和強化,把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紀律觀念等基本素質的提高作為教學的目標和出發點。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每次上課確定一個教學主題,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探討性、研究性學習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的、個性化的過程。

拜讀《“負數”教育》一文後,我反覆對照思考,我們身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堅持學習,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素質,精心打造正能量課堂,力爭使每節課都成為“正數”教育,不負教師使命。

TAG標籤:教師 讀後感 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