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書筆記/列表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

第一篇: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範文 作者簡介(徐霞客簡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遊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遊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範文

《徐霞客遊記》得以成書和流傳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經過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許多人為了這部書的流傳和出版,作出了可貴的貢獻,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徐霞客去世後不久,其生前友好錢謙益(牧齋)寫信給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說:“霞客先生遊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仁兄當急為編次,謀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間亦不可無此書也。”後來錢氏又寫信給刻書家毛子晉,希望他將遊記“僅存數本”刻印出版,廣為流通。①由此可見,徐霞客的旅遊日記,一開始就受到他同時代人的重視和珍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徐霞客遊記》大約有下面幾個主要版本,曾流傳於世。最早的第一個本子是“季本”(即季夢良本)。明朝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親季夢良(會明)受霞客生前的委託,和友人王忠紉,對遊記手稿共同進行整理,為之分其卷次,訂其前後,裝訂成冊。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鄉江陰被屠,霞客長子屺遇難,遊記原稿全部被焚於火,季夢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後雖經季氏再為蒐集,但仍缺滇遊記一冊及遊太華顏洞和盤江考諸記。今天被吳先生髮現的《徐霞客西遊記》,據考當為季本的殘存部分。全書共五冊,僅記載崇禎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遊歷,即浙遊日記、江右遊記、楚遊日記和粵西遊記等部分。雖名為西遊記,但缺黔遊日記和滇遊日記。首冊中有初編者季夢良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題識,並每冊皆註明:“友弟季夢良會明甫校錄”。關於它的來源,吳應壽先生有過詳細考證,他認為《徐霞客西遊記》就是明末著名藏書家錢謙益推薦給刻書家毛子晉刻印的“僅存數本”,時間大約在順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間。根據書中鈐有的朱文

印,此書曾為汲古閣、莫友芝、劉嘉業堂等藏書家、刻書家和學者先後收藏過。解放後,才由劉嘉業堂將此書轉給了北京圖書館。②這個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於毛氏未能將遊記刻印出版,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由於當時社會動亂不定,出版困難;第二,因為書中有不少關於政局、階級鬥爭、人民生活的記載,對統治階級不利,不敢出版。後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徐霞客遊記》的第二個本子是“李本”。 原來順治二年以後,季夢良再次收集整理遊記殘稿時,曾經指出:“今全集唯義興曹駿甫有之。初駿甫亦好遊,慕霞客之高,聞其死,詣<sps=0347>,兼求遺書校錄,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還。今其全集必存,訪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這一任務。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風,生平亦好遊覽。他痛感季本殘缺,經過多方打聽和苦心訪問,終於訪得曹氏所抄遊記在史夏隆處。可是發現曹氏抄本已被史氏塗抹刪改,字多訛誤。為了恢復這部遊記的原來面貌,他“重請得其底本,從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與季本互校成書,而史本乃不傳,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據陳泓考證:曹氏底本滇遊首冊,“亦僅載遊太華顏洞數小記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補齊。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為《徐霞客遊記》作序,認為李本儘管還有少缺之處,“然不啻已毀之玉,復出崑山,既沉之珠,又還合浦”⑥陳泓則認為李本是“諸本之祖”。這些評價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為李寄不僅從史夏隆處得到了曹駿甫所抄遊記,而且利用了季夢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遊記》成為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本子,曾被後人誤認為原本。雖然它已經失傳,我們無法見到,但是,後來出現的各種《徐霞客遊記》的抄本不少,絕大部分錄自李本,其中以楊名時本最為著名。今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書庫儲存一部楊氏舊抄本,共十冊,分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說是目前留傳下來最早的一部《徐霞客遊記》。隨後,陳泓又集李寄、楊名時等諸抄本校對數次,使之更趨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孫徐鎮又對李本進行了重新編訂。他說:自李本問世,“傳寫益廣,訛落多,兼之俗下書庸,競於作生活計,而任意刪節雜湊,一如彥和嘗夢索源之文,往往使讀者莫悉漏義,是可痛也!”⑦徐鎮為了使《徐霞客遊記》保持原來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滅煨燼之餘,更不滅於妄庸之手”,乃用楊、陳二人編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參考,與李本對比校勘,考其缺失,訂其異同,然後刻本付印成書。《徐霞客遊記》的第一個木刻本從此誕生,一直流傳至今。從徐鎮所寫《辨訛》五十條可見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糾正了過去抄本中不少錯誤,不過內容和楊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編排上略有變動。

徐本分十冊,每冊再分上下篇,並增添了書牘、墓誌、諸本異同考略及辨訛,作為外編

附於第十冊下之末。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書家葉廷甲(保堂)又將徐刻本校刊、增補、再版。他在序言中寫道:“嘉慶十一年冬,錫峪徐氏以所梓行遊記之板歸餘。……翻閱之,朽蠹頗多。乃借楊文定公手錄本,暨陳君體靜所校本,與徐本悉心勘。……十三年春,延梓人於家,訛者削改,朽者重鐫,又增輯補編一卷,附於後。”據我們查對,葉本實際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輯補編外,正文和外編與徐本完全相同。 自葉氏校補《徐霞客遊記》印行之後,遂在社會上廣為流通,後來出版的各種版本(包括石印本、鉛印本)達十餘種之多,皆以葉本為底本。目前通行的《徐霞客遊記》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國學基本叢書本,前者根據咸豐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將清初潘次耕為《徐霞客遊記》作的序(載於《遂初堂集》卷七),刻於本書之首。丁氏還為霞客作一年譜,與遊記同印,又請人根據徐霞客的旅行路線,繪圖三十六幅,作為副冊。此外,丁氏從晴山堂帖中,錄其完整者,匯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叢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綜上所述,《徐霞客遊記》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來,經過許多學者的輾轉傳抄、校對、訂訛、刻印,產生了各種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楊本、徐本和葉本,季本僅存《徐霞客西遊記》部分,李本已不傳,楊本、徐本和葉本雖然儲存下來了,但是他們都未見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於傳抄時容易產生錯誤,校對又缺乏原稿作依據,加之有些抄錄者或校勘者為了顯示自己的知識淵博,文字煉達,又往往故弄玄虛,隨心所欲的對《徐霞客遊記》進行增刪、改纂,致使今天儲存下來的《徐霞客遊記》和通行本,與原稿的本來面貌已經有了很大的出入。如果只根據儲存下來的《徐霞客遊記》及其通行本進行研究,恐怕不一定能完全、準確、真實地表達作者思想的全貌及其成就。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只是一名布衣知識分子而已,他的一生平淡而又寂寞,他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是金沙江導江的;他遊歷了黃河,長江,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他一次又一次踏上旅途,他一次又一次留下了日記,他就是聞名的徐霞客。他的《徐霞客遊記》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是無窮無盡的,它在潛移默化中沁入我們的心靈。毛澤東曾一度說過:“他就是走路,一輩子就是這麼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長江。《徐霞客遊記》可以看。”《徐霞客遊記》經歷了時間的沖刷,它擁有歷史的見證,從撰寫,整理到傳抄,失真再到校注,恢復本來面目。歲月記錄下了它的全部歷程。正因為經歷過了重重困難,所以它更被世人所珍惜;正因為是徐霞客翻

山越嶺歷經千辛萬苦而留下的,所以它更讓人驚歎。

我想起了啄木鳥,放著現成的草籽毛蟲不吃,偏頗費周折的啄木叼蟲,同樣為了果腹,它顯然比同類更艱難更有阻礙,但啄木鳥受到人們歡迎的程度卻是同類所難望項背的,正因為多了一重生活阻礙,它們才多了人們的一份恩寵,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什麼事是能隨隨便便就成功的。那本遊記歷經重重苦難才能向世人展現其中的美。它接受了時間的檢驗,歷史的審讀,時代的召喚,接受了磨難和阻礙,這才能看見美麗的彩虹。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歐美有些國家故意將本可筆直的公路修造成彎通曲道。築路多費資金,開車多費時間,對於“時間就是金錢”頗具經濟頭腦的歐美人,真是“自討苦吃”,但他們認為這很值得,應為長時間在筆直沒阻礙的公路上疾駛,易引發交通事故,有了彎通曲道的阻礙,司機必須時時警醒不敢掉以輕心。事實證明,他們的做法確實是明智之舉。

大千世界裡,有風和日麗的春天,也有冰封雪飄的寒冬;有陽光雨露的滋潤,也有冷風苦雨的侵襲。人生是一條漫長的旅程,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嶇的小路。生活中的磨難,前進路上的阻礙,都是我們成才的催化劑。沒有它,我們堅韌的品格難以形成;沒有它,我們頑強的意志難以練就。想到泰戈爾的一句話:“我不祈求痛苦困難有所止境,只希望有一顆征服它的心。”面對那些曾經有過的或者即將到來的困難阻礙,我們不應該畏懼也不可以厭惡,我們還要展開雙手迎接它擁抱它!

第二篇: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在本學期應老師要求讀了徐霞客遊記,讀了《徐霞客遊記》這本書後,很受啟發。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遊了二十四次,經歷了種種磨難,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知道了只要有堅忍不拔,敢於奮鬥,知難而上的精神就沒有過不去的路。有時我又有些不相信,在那樣一個交通閉塞的年代,靠騎馬,一個半百的漢子,居然走遍了華夏的山山水水,漫遊了半壁江山,還有時間坐下來,寫了如此生動的遊記。而且,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遊記,它記述了當地的歷史風貌,風土人情,考證了許多的歷史謎題,事務由來。這是一本集歷史學、文學、地理學和考證學為一體的重要著作,其學術價值,歷久彌重。中華書局的書當然是善本,但不足之處是毫無註釋,讓許多欠缺古文功底的讀者難以享用這經典大餐??

“他是一個用雙腳丈量土地的人,窮其一生在祟山峻嶺中跋涉。他一路風雨一路潑墨,筆鋒裡夾雜著奔放的自由。他一生只有一本書,卻把大地山河之間蘊藏的巨大奧祕揭露得令人那樣歎服。隔著四百年的的時光,我們依然能夠聽到他進行的腳步聲。”央視的這一席說辭我覺得挺精彩的。現在有一詞叫做“旅遊考察”,可是現代人只知道旅遊還還懂什麼考察啊?就算是旅遊他們也都是隻知道拍個照,擺幾個姿勢,擠出幾個生硬的笑容.這哪裡是看風景啊,完全是煞風景!徐霞客的遊記中令人振憾的不是他對湖光山色的描寫而是他身體力行的探索過程。論文筆,古來的流傳下來的遊記名篇哪一篇不比他寫

的好!但就是這樣一個連舉人都沒考上的人寫出日記體遊的遊記卻是贏得了累世稱讚。《徐霞客遊記》以它那平實質樸,富有柴米氣息的文字。深深著吸引著我們。看來旅遊也還是得“揹包”遊才能體會到獨特的感覺??

首先,我介紹一下這本書。《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主要述徐霞客明末1613~1639年30多年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徐霞客遊記》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均卓有成就。

《徐霞客遊記》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型別分佈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型別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佈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衝打鷹山的火山遺蹟,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

《徐霞客遊記》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

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緻入微; (3)詞彙豐富,敏於創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遊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佈、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事情,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同時,《 徐霞客遊記 》 也是偉大旅行家徐霞客給我們留下的旅遊實錄,是他一生進行旅遊活動的豐碑。它為千百萬熱心的旅行者提供了一部選勝登臨的絕好的導遊手冊,帶領人們有遊覽了中國各地的美麗景色,促使人們更深入地瞭解到中國的文化和奇特的景觀。

下面,就是徐霞客的個人的一些介紹了。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遊家徐霞客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毅然放棄仕途,寄情山水,他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遊歷探險方面的書,嚮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遊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

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是我國古代專業的旅行家。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遊歷瞭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歎不已了,便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象,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出於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以地理研究為己任,沒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畢生從事旅行考察,他健於旅遊,也善於旅遊。他追求的是不問道理、不計行期的“萬里遐徵”,而不是一般人的“有方之遊”。打聽到哪裡風景好,立即奔赴那裡,他了解到幾條路中哪條最陡最險,即決心選擇最險的間道攀登,聽說哪裡豺虎出沒,人跡罕至,越要循虎跡、追蟒蹤,親自去看看,他不知疲倦,從不滿足,總是以求全的精神,力求“峰峰手摩足抉”,發現更多的勝景;在一組風景中,也力求遊遍每個部分,這對地理學和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對許多地方的描寫都是十分細緻的,遊黃山日記中,寫出了徐霞客遊遍黃山的整個過程,把自己的對黃山的熱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黃山的美景,讓人如痴如醉,山的險,景的美,

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全文字裡行間表現出來的都是黃山的“險”與“奇”,黃山獨有的景象在徐霞客老先生筆下彷彿增添了幾分生氣與靈氣,這樣在無形中又讓我們對黃山增進了解,讓我們不得不對黃山的美嚮往。在描寫廬山險峻的自然風景時,他還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為廬山的風景增添了人文魅力。文字間表現了對廬山山水的細緻描摹,語言非常豐富,刻劃各泉水、飛瀑的不同特點非常準確,特別對三疊泉瀑布的描寫,非但張弛有致描寫準確,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勢之間的聯絡,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徐霞客的遊廬山日記文字簡單易懂,著重於對廬山險峰和流水的描寫。再加上作者的個人感受更是為文章增色不少。讓人對廬山向往!

《徐霞客遊記》這本書還充分反映了徐霞客嚴謹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獻身精神。徐霞客旅遊的目的,就是要窮江河之淵源,山脈之經絡,攀登地理科學的高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下定最大的決心,臨行前,他囑咐兒子說:“譬如吾將死,幸無以家累相牽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巖,不避死,他百折不撓地同大自然做鬥爭,“雖山精怪獸群而狎我,亦不足為俱。”另外,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徐霞客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愛憎分明,對當時政治腐敗不滿,不入仕途,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他關心百姓疾苦,“恤孤憐寡,拯弱救飢。” 總之,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學到徐霞客的許多優良品質。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他是我國古代學者的驕傲!

同學們,也許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生下來第一

件事就是學會走路,現在我們去某一個地方都有車騎,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當時去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麼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雙腳!同學們,讓我們去學習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學習他的精神,讓我們向目標奮鬥吧!

第三篇:《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當我們遊覽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奪目的石筍、石鐘乳的時候,就會想起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的偉大功績。是他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和研究,為地理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1607年,22歲的徐霞客開始了他的考察旅行,從而開闢了系統地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艱難的。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經常要攀登懸崖峭壁,穿越激流險灘,頂著狂風暴雨,忍受飢餓寒冷,露宿山野叢林。這些困難都擋不住徐霞客,他不僅一天天、一年年堅持考察工作,而且無論每天的旅途多麼艱苦,總要堅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心得記錄下來。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16個省和自治區(按現在行政區劃),對各地的山脈、河流、動植物等的特徵,進行細緻的觀察,並加以詳細的記錄,最後寫成了二十卷的科學鉅著《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裁寫成的,是徐霞客畢生經歷和心血的結晶,是一部對地理學的研究於發展極有價值的寶貴文獻。通過閱讀了解,徐霞客的整個寫作過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於他十分重視實踐,他的知識是通過實踐獲得的,從而論證了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哲學原理。

人們的認識不是人的頭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們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徐霞客遊記》不是在家中閉門造車寫出的,而是通過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實際考察形成的。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接觸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絡,獲得感性認識並最終通過實踐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深入事物的內部,掌握事物的規律。因此,要認識某一物件的本質和規律,就只有親身參加變革這一物件的實踐,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第四篇:《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三年級二班宋佳媛

我讀完《徐霞客遊記》這部書後,我感覺它是一部用“腳”寫成的千古奇書!為什麼呢?因為這部書是作者用腳“走”遍中國近二十個省的途中寫的,所用的時間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結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萬卷樓”來收藏書,這給了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可是徐霞客認為一個人要想寫出好文章,達到妙筆生花、下筆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萬卷書以外,還必須行萬里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就這樣,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開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過三十多次盜賊,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半途而廢。他曾經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黃山的峰頂,就連山上的和尚們也感到萬分驚訝!他也曾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了萬里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過的,他的一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丟失了,現存的這部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這也沒能影響《徐霞客遊記》成為“古今遊記之最”!

第五篇:《徐霞客遊記的》誕生歷程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

---《徐霞客遊記的》誕生歷程

當我們遊覽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奪目的石筍、石鐘乳的時候,就會想起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的偉大功績。是他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了考察和研究,為地理學做出了卓越貢獻。

徐霞客1586年出生在江蘇江陰縣。幼年聰明伶俐,愛動腦筋,他經常向父親提出一些問題,如:河裡的水是從哪兒來的,流到哪兒去?大山是從哪兒來的?等等。濃厚的求知慾使徐霞客養成了酷愛讀書的習慣。他厭煩那些枯燥無味的四書五經、八股文章,最喜歡閱讀歷史、地理、遊記一類書籍和小說,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舊的地理書籍很少涉及山川等自然風貌,而且內容只限於中國的東部,許多區域還都是空白。他還發現一些地理書籍常常相互矛盾,牽強附會,夾雜著一些迷信的東西。對此,他十分感慨,像我們這樣大的國家,為什麼不能派人到各地去實地考察,寫出像樣的地理書呢?於是他立志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通過實際考察,探求大自然的奧祕,寫出一部像樣的地理書來。

1607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開始了他的考察旅行,從而開闢了系統地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艱難的。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經常要攀登懸崖絕壁,穿越激流險灘,頂著狂風暴雨,忍受飢餓寒冷,露宿山野叢林。這些困難都擋不住徐霞客,他不僅一天天、一年年堅持考察工作,而且不論每天的旅途多麼艱苦,總要堅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心得記錄下來。有時候住宿在荒村或破廟中,點起油燈進行寫作;有時候露宿在野外,就燃起篝火照明,堅持記錄。

徐霞客早年的考察活動以登山訪古蹟為主,他在出遊之前,都要閱讀有關的地理書籍,找出一些有疑問的地方,確定考察的重點目標,他先後考察了北方一帶的泰山、恆山、嵩山、華山、五臺山、盤山,東南一帶的黃山、廬山、天台山,福建的武夷山、九鯉湖,廣東的羅浮山等地。在考察中,他總是突破書中的記載,力求有新的發現。因而他常常不走人們走過的路,而是走很少有人走的路或另開新路。例如:1623年徐霞客登上了河南嵩山太室絕頂,下山的時候,一個砍柴的人告訴他,走正道二十里,走西溝近一半,可是十分危險。他毅然選擇了西溝。道路果真非常險要,有的路段山坡陡直,連野獸都沒有站腳的地方,根本無法行走,他只好背靠山坡,緊緊抓著草根往下滑行。當他下山以後往山上望去,果然景色奇異,別有天地。

1636年,已經五十一歲的徐霞客,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不留戀富裕的家庭生活,不顧妻子兒女的勸阻,又開始了時間更長、路途更遠更艱苦的考察。他要填補已有地理書中的空白,考察祖國的西南地區。他以頑強的毅力堅持考察工作,終於完成了一次為期四年的最重要的考察活動,獲得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成就。

徐霞客在科學考察過程中,始終堅持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不論旅途多麼疲勞,道路多麼險惡,他都要身臨其境反覆觀察。在考察山脈的時候,他總要想盡辦法登上最高峰。例如,他在攀登雁蕩山時,遇到峭壁,就架上梯子,用梯子爬不上去,就砍木頭插進山縫裡繼續攀登,可是還達不到山頂,他就把梯子架在木頭上,最後用繩子綁在樹上,才登上風光無限的巖頂。在考察巖洞的時候,經常是不避洞內艱苦,鑽到最深的地方。例如,他在廣西為了搞清楚巖洞的內部結構,有時脫掉外衣,伏地爬行,遇到水深的地下湖,就坐在木盆裡划過去。為了使獲得的地理資料準確可靠,有些重要的地方他常常多次考察。他採集各種岩石標本,植物標本,進行深入的綜合研究。他還經常向當地的群眾請教,徵得他們的幫助。

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跡踏遍祖國(按現在行政區劃)的十六個省和自治區,對各地的山脈、河流、動植物等的特徵,進行細緻的觀察,並加以詳細的記錄,最後寫成了二十卷的科學鉅著《徐霞客遊記》。《遊記》是以日記體裁寫成的,是徐霞客畢生精力和心血的結晶,是一部對地理學的研究與發展極有價值的寶貴文獻。

徐霞客對地理學的貢獻可歸結為地貌和水文兩個方面,貢獻尤其大的是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從時間上看,他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多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進行系統分類的瑤曼早二百年。從考察的深度和廣度來看,他的業績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地理學史上也是空前的。在西南地區,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對石灰岩地貌進行了廣泛詳細的考察,對峰林、圓窪地、溶水洞、地下暗流的特徵和形成原因,都做了生動而確切的描述。他一絲不苟地探查了一百多個巖洞,詳盡記載了巖洞的分佈狀況以及它們的高度、深度和寬度,並對石筍、石鐘乳的形成做了科學的解釋,他認為,那是由於滴水蒸發後的碳酸鈣凝聚而成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就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巖洞發育豐富,徐霞客曾經先後兩次來到這裡進行詳細的考察。1953年9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對桂林七星巖進行的實地勘測,證實了當年徐霞客對七星巖十五個巖洞的分佈規模、位置、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正確的。今天,世界上已經有了“巖洞學”這一專門科學,徐霞客是最早從事巖洞學研究的先驅者。

徐霞客在水文地理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考察過很多河流,翔實地記載了它們的發育和變化情況。他勘察了金沙江上游,發現金沙江比岷江長一千多裡,應該是長江的正源,從而糾正了一千多年以來以岷江為長江上游的錯誤傳統說法。

艱苦的旅途生活使徐霞客積勞成疾。1641年,這位偉大的地理學家與世長辭了,終年五十五歲。徐霞客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祖國山河的考察事業,為地理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人民在他的故鄉——江蘇省江陰縣馬鎮湖莊村修建了徐霞客紀念堂,以此永遠紀念他的光輝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