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觀後感/列表

電影《1942》觀後感(精彩多篇)

電影《1942》觀後感(精彩多篇)

電影1942觀後感 篇一

首先剛看到這一部電影的名字,應該是那種紅色電影,而我對日本侵華這段歷史是非常深惡痛絕的,看一次就會異常的憤恨一次,我不是傳說中的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愛國是作為一個國人的底線,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所以我就不願意主動去看這些讓我很虐心的東西。另一方面,顯然這應該是那種還原歷史,紀實類的電影,而對於這類電影我也是有一種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這些電影加入編劇、導演、演員自己的思想後,演繹的不再像當初歷史本應有的那種感覺了,而我又是一個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別人或者環境影響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來刻意避開這些思想的入侵來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但是這部電影看下來好多的感觸似乎一下子將這些矯情的想法全部吞沒了。

辛酸,灰色的笑點。對於笑點我只能這麼形容了,我也不知道是否是純正的河南方言,配上那些土掉渣的人們的演繹,確實時不時地讓人發笑。可是那笑是如此地辛酸,讓人的心像被一雙大手用力地扭曲的`難受。

電影以一個地主和一個傭農家庭結伴逃荒的過程為線索來展現當時戰爭的殘酷和自然災害的無奈。影片一開始,老東家迫不得已借糧給佃戶,派栓柱去叫兵結果引來日本軍隊,最後在一片混亂中家財散盡,不得已走上逃荒的道路。老東家便在這逃荒中成了他的長工和傭戶的領頭人。逃荒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從河南逃荒到陝西的整個歷程中遭遇嚴寒,飢餓,飛機空襲,好不容易趕到陝西,卻不被陝西政府所接納。災民們好不容易的一點生的希望又破滅了。影片的結局是失去所有親人的老東家認了一個失去所有認識的人的小女孩為孫女,兩人攜手走在一片桃花燦爛中。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壓抑,沉痛的心情無法言說。對於1942年,或許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覺吧,只過分地關注戰爭,卻忽視了戰爭下受苦受難的百姓了。

當然影片帶給我們震撼的不僅僅是飢餓,同時還有人的尊嚴。電影裡有兩個人物:栓柱和老馬,便從正反兩面詮釋了尊嚴這兩個字。栓柱賣了她的一夜妻子花枝,帶著兩個孩子跟著老東家逃荒,卻把孩子都丟了,只留有一個風車。為了這唯一的念想,當被日軍俘虜時,誓死不食嗟來之食,被日軍殘忍殺害。而老馬,從廚師到法官再到日軍的階下囚,尊嚴在生命的考驗下漸漸泯滅。這無疑是本片的另一個催淚點,尊嚴和生命哪一者更加重要,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前者,想古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絕食顯志,許多事例都在無聲地回答這個問題。但真正當我們面對像栓柱老馬那樣的境況,特別是在面對外國侵略者時,我們還會有栓柱那樣的勇氣嗎?也許有人會認為栓柱的死太遺憾,但在我看來,他的不屈,他的勇氣,甚而他對孩子的愛都是可歌可泣的,我佩服這種人,是條漢子!

說到這兒似乎一個問題不得不提了,這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愛國。每每提到這個問題,我就會忍不住憤青。看著片中日軍的飛機不斷地轟炸著叫做中國的土地,殘敗不堪,滿目瘡痍盡收眼底時,我真的會一下子詞窮,滿腦子除了“禽獸”這個詞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非常恨自己為什麼就沒有那麼好的文采,可以很文藝地罵的那些種種一無是處,支離破碎。愛國似乎誰都懂,如你所想,做你所想,我想就夠了。始終都堅定地相信著事物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來必定是光明的。

我想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只有珍惜和信仰了。珍惜生活,信仰生命。

1942觀後感 篇二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蕩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麼的接近,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藥,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三

時空漸落,一曲落罷,一口長嘆。茶香物語,都在蜜里長大。忘卻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卻了那些掙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乾旱,災荒,戰爭,一股腦地給了河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他們在逃荒,日本人還在打。花前月下,沒有人會注意到月的詩意,花的物語。我們冷漠地看著這場苦情戲,看著每一個人因餓而背叛,笑著不語,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畫刺痛了我,我還在花前月下吟唱,撫弄,沉醉,荒度時光。我們都在找,找人生的意義,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卻為了生命而奮鬥,沒有等死,他們都在路上。日本軍不停地放炸彈,他們不畏懼,他們想活下來。為什麼要活下來呢?為什麼?為了享受,金錢,權力,亦或許僅僅是一種本能,還是在逃避死前的那點痛?我們笑不出來了,靜靜地看著似我們人生的戲,靜靜地摸索著。

黑色的破布包裹著難民的全身,他們甚至接受日本軍的軍糧,為日本軍賣命,也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憤怒地罵完了又罵,罵那些難民。可我們的後背不禁一凉,溼了。如果是我,我會去做英雄嗎?又笑了,似嘲笑,似悲傷。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說會,怕說的都是謊言,時間在不停地篩選,不停地拋棄,那些無用的人們,正如我。

沒有一丁點的糧食,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拼了命嗎?但就算拼了又怎樣,那僅僅是一個結局------多一具中國難民的屍體。這難道就是我們的藉口,筆唰唰地寫,卻激起一陣悲傷。仇恨或許會在心中發芽,但你總會告訴自己匹夫之勇的結局以及忍辱負重的結果。我們都在開脫,開脫那些鮮紅的錯誤,文縐縐的藉口掩蓋不了我們屈服的記憶。你可以直抒情懷在筆中清香地愛國,但你會在餓死前為國捐軀嗎?你不確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誰一般。

漸漸地,我們身上都有一個包袱,它是歲月的遺物。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劃下一道道痕,漸漸地,成了華麗的偽裝,我們端著酒杯,像視訊中那些洋人一樣,豪華的酒館,漂亮的禮服,一切都那麼刺眼。我們還在笑,還在鬧,筆墨交織的世界都裝上了它華麗的偽裝。我們卸下來無知,換上了歲月的心機,映著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難。

在我們還在喝著咖啡賞著戲時,他們在逃荒,在我們尋找生的理由時,他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掙扎著逃命。我們不懂他們,他們亦不懂我們。串著字字的清香,襯著他們的苦難。襯著我們的無知。問題總會出現,願你我安好。來了,就各自安好。

《1942》觀後感作文 篇四

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饑荒。這個,說實話,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悽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資訊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裡。。。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乾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鐘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鐘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裡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捱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藥,母親死在了日本人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臺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饑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隻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電影1942觀後感 篇五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發生大旱災。災民們紛紛離家逃荒。因為日本的入侵,救濟的缺失,這一場災難,奪走了河南三百萬人的生命。

1942電影觀後感那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個一條人命值兩塊餅乾的年代。

那是一個人屍只能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個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題記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發生大旱災。災民們紛紛離家逃荒。因為日本的入侵,救濟的缺失,這一場災難,奪走了河南三百萬人的生命。

“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著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這是電影中的獨白,現在讀來覺得頗為諷刺。在那個時代,與那些“國際時事”相比,死三百萬人算什麼?更何況,這三百萬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敗的政府官員都儘可能遠離災區,將兵力撤出河南,蔣介石忙於戰爭的前線,決定甩開河南這個“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災民中混有軍隊士兵,便駕駛轟炸機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黑煙滾滾,沙石四濺。在這個戰火四起的年代,災民們無處可逃。他們只能在心裡懷著一點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還是死的無盡道路上不斷前行。每天都會有無數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誰去關心呢?當活著已經成了一種奢望,當食物已經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計量單位,在日軍轟炸機的陰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難保。人屍為狼狗所食的慘烈可怖的情景,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滅。

然而,我們慶幸,在那個時代,總還有那麼幾個閃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動我們。花枝,一個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個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藉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白修德,一個美國的記者,作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捲入這場災難之中,然而他有作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為記者的責任感。他隨著災民們歷經了種種苦難,突破重重阻礙,將河南大旱的現實和真像告訴全世界,讓河南的災情得到了重視,獲得了救濟。在大災大難之中,終究還是有那些溫暖我們的存在。

1942觀後感 篇六

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明白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這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咱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咱們在《一九四二》中能夠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1942觀後感 篇七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天氣晴朗,我去看了一部打動人心的電影,片名叫《1942》。

1942年,在河南發生了一場在旱災,電影《1942》為我們揭開的正是那段塵封已久,逐漸淡去的河南記憶。

河南因為一場旱災,群眾發生了吃的問題,在河南有一位老東家叫範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迫,由於旱災,河南的人民開始逃荒,老東家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他們漫無目的地走著,在逃荒的路上,日軍多次轟炸,橫擋,逃荒的人們死亡慘重,國民黨也搶走了他們的東西,由於沒有吃的,只能吃被磨碎的樹皮,為了讓家人活命,許多年輕女子,都把自己賣了出去,讓家人有了少許的口糧,他女兒被選中了,範殿元很高興,因為女兒能活命了,一家人都能活了,但當女兒走時,他去很傷心,因為女兒不能在身邊陪他了,他繼續走下去,活下去,但他有生的希望時,他與其他逃荒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決定,這時他已經是一個孤零零的人,沒有他認識的人,他的決定竟是“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這一場天災人禍從天而降,許多人要麼就是在飢寒交迫中死去,要麼就是在鬼子的槍林彈雨下死去,許多中國人背信棄義投靠日本人,因為政府遲遲沒有軍糧,這正是那時政府的腐敗,讓1200萬個生命慘絕人寰,多麼悲慘的社會,多麼痛苦的人民啊!

新社會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人們還記憶猶新的是那一年的汶川大地震,胡錦濤同志,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現在一個嶄新的汶川呈現在我們眼前,今天的人們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自豪,何等的榮光啊!

新舊社會對比,如今社會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現在,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

1942觀後感 篇八

說到1942年,會引得多少經歷過這慘痛的人們,回憶起那餓殍遍野,顛沛流離的逃荒生活。那一年,成了河南人民心中最疼痛的回憶,是不願回想的噩夢。那一年,是河南大饑荒。

在學校的組織下,龍之隊的全體成員,在影院觀看了,由《溫故一九四二》一書,改編的電影《一九四二》。電影講述的是河南的災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現了他們的痛苦和掙扎,希冀和憤怒。

這部電影中那一個個淒涼悲哀的畫面,人物的血淚,命運的波折,無疑不深深地牽動我們的心絃。

當我看到日軍的飛機,從天空中呼嘯而過,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彈時,我的心揪緊了。炸彈在災民中炸開時,耳邊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聲,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聲聲喚著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兒女的名字。一個年幼的孩子,被炸彈擊中,已經氣息奄奄,一個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從傷口涓涓湧出的鮮血,可那血還是溢位他的指縫,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聖經堵住孩子的傷口,可是沒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舉著的手放下了,蒼白的小臉痛苦地扭曲了,聖經的書頁被染得血跡斑斑……看著日本人如同禽獸一般,操縱著冰冷的武器,攻擊著手無寸鐵的中國老百姓時,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憤怒和仇恨,全部湧上了心頭。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們,看到這一幕幕真實、血腥、恐怖的畫面時,簡直無法可想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摧殘,看著生命之花接連凋謝,同學們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聽見有同學啜泣的聲音,有的同學已經淚流滿面。

這一切,不禁會引起我們的深思。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的我們,和那時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幸運很多?那我們能做什麼?是在那裡冠冕堂皇地談論報效祖國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又該如何強?

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我們應該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這樣的話,大家已經聽了許多,可是我們有落實到生活中去嗎?我們是否為祖國昌盛盡到一些綿薄之力?我們祖國如今是比原來更加繁榮,經濟也比從前發達,可是我們如果是強盛無比的大國,又怎會讓日本和菲律賓這些國家,對我們的領土蠢蠢欲動?這一連串的問題,都該深深地烙進我們的心裡,時時鞭策著我們。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從這一分,這一秒做起,開始為我們的祖國,積累我們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