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觀後感/列表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一

2015年2月27日晚上央視一套播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正式揭曉,本報曾連續報道的“移民書記”趙久富光榮當選。

央視“感動中國”給趙久富的頒獎辭是:“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後一次,把紅旗在牆上抹平,你帶領鄉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髮高堂。”

現年60歲的趙久富是黃岡市團風縣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工作正式開始,十堰市鄖縣餘嘴村被定為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在該村擔任了26年村支部書記的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帶頭第一個搬遷,並帶領外遷村民走上致富路。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本報以“心有清泉村官大愛”為主題,深入報道“移民書記”趙久富的感人事蹟,引起強烈反響。趙久富成為庫區移民舍小家、顧大局,為南水北調這一跨世紀工程奉獻犧牲的一個時代縮影。

頒獎晚會上,主持人敬一丹問:“趙書記,這次你來北京喝的水,感覺是家鄉水的味道嗎?”趙久富笑答:“應該是的。”當大螢幕上播放移民短片時,趙久富淚水再也忍不住,坐在臺下的妻子也泣不成聲,現場許多觀眾都在悄悄抹淚。

趙久富家為了南水北調工程兩度移民搬遷,敬一丹問他:“趙書記,你什麼時候最想家?”趙久富說:“逢年過節的時候,母親生日、父親祭日的時候。”因為搬遷到移民新區,與老家相隔一千多裡,趙久富的父親去世時,他都沒來得及趕回去送最後一程。

有記者來到黃岡團風移民新區趙久富家中,與趙久富家人一同觀看“感動中國”頒獎晚會。期間,趙久富的領導、親友不斷打來電話表示祝賀。趙久富平靜地說:“榮譽和驕傲應屬於為南水北調作出犧牲的移民。”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2021觀後感 篇二

前幾天,我觀看了《感動中國》,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讓我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淚,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胡忠和謝曉軍的故事。他們被人們譽為“雪山上的並蒂雪蓮”。

胡忠和謝曉軍是一對夫婦,有著優越的大學教師職業。有一天,胡忠在一張報紙上看見一所孤兒學校缺老師,便放棄了優越的大學教師職業,獨自一人去了那所西藏兒學校。

謝曉軍也放棄了大學教師職業,帶著女兒一起到了胡忠身邊,在那所西藏的孤兒學校,和胡忠一起當那的老師。

他們這種平凡而偉大的愛,讓我震撼。震撼之餘,我理解到其實這種愛就是一種責任,我們每個人出生後都有許多責任,有對父母兒女的,有對親朋好友的,但他們夫婦選擇的卻是對社會、國家的責任。他們放棄自己優越的生活,奉獻自己的熱情,帶個孤兒們沒有的父愛和母愛,他們的這種奉獻的精神,真可以說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呀!

學習他們的事蹟,讓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優秀傳統,而我也是中華民族的其中一員,我為之驕傲,更讓我明白今天的努力學習是為了將來長大後勇於承擔國家的一份責任,所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感動中國》裡的事蹟就是為了呼籲全民族人民繼承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精神,而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是我現在努力的夢想,我要為之而奮鬥……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三

你可曾想一對夫婦,兩人卻僅僅只有一隻手和雙條腿,卻還能一步一步走向小康,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活著,並且堅強地活著,他們就是202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楊順東,李國秀。

在節目中我們瞭解到了張順東因為一次意外不幸失去了手臂和腿,但他並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自甘墮落,後來他和鄰村的姑娘李國秀結了婚——兩個似乎被上天戲弄的可憐人在一起,成為了彼此唯一的希望。

他們經歷了我們無法想象到的艱辛和苦難,他們的日子不能像我們這樣靈活自如的活動。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學會了如何利用僅剩的肢體部位去像常人一樣生活,我們能幹的他們一樣可以,甚至做地更好,他們用腳掰玉米,用腳幹農活,還用腳照顧年邁的老人、把自己的孩子們撫養長大。“我的父母是用腳把我養大的”,當他們的女兒說出這句話時,眼淚瞬間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甚至在責備上天為什麼那麼的不公,這麼善良的人為什麼要遭遇這麼多不幸!

他們不僅僅是做好事關自己生存的事情,還利用“電商”平臺直播賣貨,來帶動當地的振興和發展,他們成功脫帽(脫貧)。正如張順東說的“幸福都是拼出來的”,這句話在他們的一生中展現地淋漓盡致。

當他們走進演播廳的那一刻,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地流了下來,那一刻我突然感覺,世間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就是這樣命運多舛的兩個人還能“走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我們還能有什麼理由不去熱愛這個多彩的世界,去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呢?

“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這段頒獎辭是對他們最好的肯定。

2021正是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在不懈付出,才有我們感動而又難忘的一年,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四

作為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身患絕症的張定宇同志忠誠履職、勇於擔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中,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書寫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黨員教師,我們要學習張定宇同志面對疫情衝鋒在前、挺身而出的精神,學習他勇於擔當、恪盡職守的責任擔當,學習他捨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愛民情懷,堅守平凡崗位,幹好本職工作,做愛崗敬業的典範。

學習張定宇同志面對疫情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精神。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張定宇同志雖患絕症卻仍不下火線,也顧不上被感染的妻子,他用因患漸凍症而一瘸一拐的腿,夜以繼日地奮力與病毒賽跑著。疫情發生以來,張定宇同志一直堅守在急難險重的崗位上,帶領全院醫護人員連續奮戰30多天。他曾說:“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作為黨員教師,我們要以張定宇同志為榜樣,見賢思齊、自覺內化和完善自身品德,身先士卒做表率,不忘育人初心,牢記育人使命,把高標準履職盡責作為基本要求,時刻不忘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做教書育人的表率。

學習張定宇同志勇於擔當、恪盡職守的責任擔當。共產黨員、院長、醫生,這是張定宇同志的三重身份。張定宇同志從醫33年,他曾隨中國醫療隊出征,援助阿爾及利亞;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帶領湖北省第三醫療隊出現在重災區什邡市;2011年除夕,他以“無國界醫生”身份出現在巴基斯坦的蒂默加拉醫院;今天,他又戰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前線……他和同事們的身影,總是會出現在重大事故和災害發生的現場。張定宇同志曾說:“無論哪個身份,在這非常時期、危急時刻,都沒理由退半步,必須堅決頂上去!”我們學習張定宇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勇於擔當、恪盡職守的責任擔當。敢於擔當是一種責任、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是黨員的基本政治品格和素質要求。作為黨員教師,要勇於擔當,全力履行自己的職責義務。在疫情防控面前,我們也應迅速行動、科學應對。不僅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起好帶頭作用,引導人們正確對待疫情防控,也要做好宣傳教育,豐富人們的疫情防控知識,引導科學地進行疫情防控,同時還要保持應有的清醒和冷靜,成為謠言的止者,為疫情防控營造良好的氛圍。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樹立優良的學風,科學施教,勇於創新,用自己堅定的信仰信念作為指引和支撐學生成長髮展的精神支撐,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習張定宇同志捨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愛民情懷。張定宇同志在自己身患絕症、妻子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情況下,仍堅守抗擊疫情最前線30余天,他的感人事蹟贏得社會各方人士點贊。當有公益基金人員聯絡張定宇,表示將向他和他家人捐贈100萬救助金時,卻被張定宇婉言謝絕。張定宇心中,只有急需幫助的醫護人員和病患者,希望把捐助款捐給更多需要幫助的醫務工作者和廣大患者。作為黨員教師,我們要學習張定宇同志作為醫護人員的“無我”初心,學習他捨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愛民情懷,自覺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培養新時代的人才作為自己的天職,把學生的進步當做對我們的回報,堅守平凡崗位,把自己的智慧和愛心無私地奉獻給我們的學生,做愛崗敬業的典範。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五

“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的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主持人深情地朗讀著。何h就婉如一朵美麗的鮮花,在我的眼前慢慢地綻放開來,散發著陣陣清香。

12歲何h,本與我們一樣揹著書包上學、放學、有樂趣、有夢想。然後,無情的病魔就這樣推殘的她的身軀――腦瘤擴散至腦部組織。當她得知自己的生命只有三個月時,她沒有哭,沒有沮喪,非常樂觀,表現異常堅強。當家人沉浸在悲痛萬分之中時,她很堅定的對父親說:“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把生命奉獻出來,讓我的生命得到延續,同時我也想讓我的生命更有價值,那怕是一點點”。在這廣西桂林這個地方有個風俗習慣――人死後屍體被解剖是極不道德的行為。但這可是一個12歲何h的最後一個願望呀!爸爸懷著極度的悲痛幫何h在捐獻器官的申請書上籤下她的名字。

三個月後,何h安祥的走了,醫生用好身上的器官挽救了三個人的生命。何h雖然走了,但她最有價值的生命卻留下。她的坦然、鎮定、勇敢、堅強、還有那忘我的精神深深感動著我,鼓舞著我。

我再也不能再這樣依懶著父母了,一定要向何h姐姐那樣做個堅強有價值的人。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六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昨晚已經落下帷幕,在這十個人物中有為了保戰友而讓自我受傷的軍人戰士杜富國;有見義勇為而身受17刀的雞蛋老闆呂保民;有獨留孤島獨守32年的普通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有為了保留西藏各種植物種子將自我生死置之度外而最終意外身亡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楊;有自我面臨生命,為了全機120多條人命而沉著迫降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還有許多許多。

可是這些人中讓我感動的還是獨守鄉村國小18年的將近不惑之年的校長張玉滾。為了能夠讓村裡孩子不輟學,他接過老校長的傳家寶——扁擔,用這根扁擔寒來暑往從需要走12小時才能到達的鄉鎮上給孩子們買書,也因為妻子帶著九個月女兒前往鎮上買書給新來的學生,他九個月女兒因車禍永遠離開了他們。他一個人幾乎承擔著所有科目的教學,但他還是沒有離開鄉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鄉村,讓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

當我們在埋怨孩子不好管時;當我們在埋怨待遇低時;當我們在埋怨教育大環境不好時;我們能夠想想這個樸實的鄉村教師,他經過改變自我,來慢慢的改變環境,最終改變許多農村娃的命運。

記得曾看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在他青年時他想改變世界,等到他暮年時,他發現他無法改變世界,他想改變國家,等到他老年時,他發現他無法改變國家,他想改變他的家庭,等到他行將就木時,他發現他無法改變他的家庭。他想如果他一開始就改變自我,能夠會影響到他的家庭,在他家人幫忙下可能改變國家,說不定還能改變全世界呢!

是啊,張教師就是從改變自我開始,慢慢影響到了他人,我們也時刻記住,我們可能改變不了他人,我們可能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能夠改變自我,作為教師的我們從此刻開始,從我開始改變自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可能又會是另一番天地。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七

他,是一名外交官,而她曾是一名高階教師。退休後他們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一直持續他們的執教生涯,9年後,他們被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他們就是朱敏才,孫麗娜。執教了一生,敬業了一生。

他們生活艱苦,但仍堅持教學,他們上課風趣,讓人一下就能學會。朱敏才說,把孩子們培養成很有用的,對國家很有用的人才,那我覺得就很了不起,他們愛國愛學生,為祖國效力是他們的心願。他們長期吃青菜,有時都沒吃。一次一位叫楊華真的小女孩,家裡貧窮,卻把白菜葉帶給朱敏才夫婦,感動至極。

在執教第五所國小時,朱敏才因勞累過度患腦溢血送進醫院搶救,脫離危險期,病倒後的他對學生仍是念念不忘,堅持抬起手,顫抖地寫下:我想回去上課。僅僅一句話,我就震撼了,對教學的渴望,支援他的是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個理想,他一直想當老師,畢業後義無返顧地和他的妻子一起為山區的貧困孩子教書。他們夫婦倆多麼無私,多麼可敬呀!

你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後在小山駐足,你們開啟一扇窗,讓孩子們發現新的世界。用自己的心血教育孩子,用自己所能為孩子們開闢前程。你們敬業你們無私,你們是我們的典範。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 。用自己後生光陰詮釋師德靈魂,孫麗娜說:執教十年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光。無論再艱苦也扛了下來,在他們心中雖苦但是幸福。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八

清貧不失善良;年邁不失活力。他,一個九旬老人,沒有溫床暖枕,沒有子孫繞膝,有的只是對失學兒童的憐愛和為孩子們圓上學夢的執著心。他的名字是――劉盛蘭。

陳雨露這樣評價他:“走過古稀,走過耄耋,老人沒有更多語言,獨以無聲的行動有力的詮釋著一個偉大民族對教育的深刻理解。”

敢問世間能有幾人,風燭殘年卻節衣縮食?布衣襤褸卻傾其所有?形單影隻卻從者如流?病困交加卻矍鑠偉岸?這位老人,是用生命在助學。

當我從電視裡看到老人用來包錢的布塊時,充盈在眼中的淚水無法抑制的決堤――那塊發黃的布里包裹著零散的硬幣,一角,五角,一元……老人飽經風霜的眼眸中,流露出了幸福的笑意,而那張笑臉的背後,我彷彿看到了他烈日炎炎下拾荒的身影;冷冽寒風中困苦的生活。

也許他比受助者還要清貧,但卻比錦衣玉食者更加富足。不是所有貧苦人都需要捐助,也並非只有富賈才能扶貧。慈善與名譽絕緣、與地位無關,而是用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將善良的本真詮釋到極致,劉盛蘭就是這樣的人。

善舉往往一時易做,一世難得。面對著星星之火,行善之風終會燎原。總有一天小悅悅的慘劇不會發生,扶與不扶的問題無需糾結,“人之初,性本善”感動中國的意義正在於喚醒那一顆顆沉睡已久的善良之心。

風燭殘年,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九

看感動中國,不僅僅是為了積累素材,更多的時候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激勵自己要相信美好,相信好人終有好報,相信社會依舊充滿溫暖。每年的感動中國對自己都是一次洗禮,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界的開闊,我愈發覺得,感動中國對我而言一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愈久而彌堅,不可摧毀。

《感動中國》與其說是對道德模範、學術精英的嘉獎表彰,不如說是對崇高精神、優秀精神的宣揚與傳播。當獲獎者的事蹟通過感動中國傳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經默默無聞的他或她儼然已經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榜樣,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與其說是被獲獎者的無私感動,不如說是被他們人性中的那種真善美感化、激勵,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們內心翻騰,化作一種獨特的動力,使我們不自覺地向他們靠攏,社會的風氣因此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