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專題心得體會/列表

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創新教育心得體會 篇一

學忠縣精神

議創新教育

要當一名好教師卻是不易的,作為一名教師我有幾點體會:

一、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觀念與創新思想。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的價值在於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同一,這就是新的教育觀。

創新教師教育觀的基本內涵包括: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傳統教育觀,形成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新教育觀;把課堂氛圍的死氣沉沉,營造生動活潑的;鼓勵創新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尊重學生個性,善於發現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潛能;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分數而忽略孩子的全面發展,這就要老師解放思想。

二、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要實施創新教育理念,創新型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種業務素質:

(1)有豐富的知識結構,這是教師發揮創造性的基本保證。

(2)有較高的治理藝術。治理包括兩方面:班級的治理和學生的個體差異。

三、教師要有敬業精神。

能否成為一個好教師首先在於有無敬業精神,是否喈嘆這項職業。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代辦根草往”精神,陶行知先生獻身教育無怨無悔,關鍵在於有一種精神。從一個人心理角度看這是一種自我超越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心理層次,培養教師的敬業精神,弘揚好的風氣,鼓勵教師為神聖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會使每個人通過自我的修養,約束本我的不正當慾念,達到超我的境界。以上三點體會是我在學習《創新與創新教育》這本書時得來的。我天天都在想,我們的教育是在不斷創新中得以發展的,我身為一名老師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往創新,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進步學生的學習愛好,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得到全面的發展。

教育要創新,生活要更新,我要加倍地往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把它們運用到實踐中來,讓自己的學習風氣、敬業精神感染到身邊的每一個人。

2013年,給力之年,必須給力!必須創新!

創新培訓心得體會 篇二

安徽大學電子資訊系統與自動化創新實驗室是電院學術科技精英彙集之所,是我們每一個普通同學都夢寐以求想進去的地方。或許她就是我們理工科同學的“香格里拉”,在那裡我們可以種我們喜歡的各種花草,欣賞悅目的風景……

無意之中,我獲得了一次進入的機會。並經過了一輪輪的培訓,最終進入了實驗室。取得進入的資格後,很稀裡糊塗,大腦有點空白,我也可以加入創新實驗室,併成為其中的一員。大一的時候,我進去過一次,看到裡面學長學姐們的大作,我很是驚歎,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他們的水平……總之,我感慨頗深!單就這次培訓,受益匪淺……從中我真正懂得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盡信書不如無書確有其深刻道理,理想與現實卻有其不可逾越的鴻溝,堅信只有經過自己動手的真理才能在你的心裡真正發光,否則,再多的理論沉積在心底只會給自己增加負擔,我們要做的是讓這些真理長上翅膀,永遠盤旋在我們的頭頂,當我們需要時,只需抬抬頭,它就會立馬變成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羈絆我們的巨石……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實踐吧那些理論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清晰可見,而不是朦朧迷茫一片……

這次培訓,首先,讓我感觸很深的就是我們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這次培訓,我們做了兩個實在的東西,一個是紅外對管,另一個是放大器設計。可以說如果沒有同學的幫忙,工作完美的完成將會很艱鉅,甚至可能失敗。對於一些難以捉摸的問題我們相互討論,並想盡辦法解決之。我想任何一個強大的團隊如果內部不合作,在強也只不過是一團淋溼的散沙,不會永久地強硬……創新實驗室不僅是一個學習知識的理想之所,還是一個培養能力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能力,只有一步步提高實驗室的凝聚力,它才會更好更快的發展……

其次,就是創新能力,它是實驗室的靈魂,失去了它,“創新”就失去了她存在的價值。在我看來,創新的意思就是———“再朽的木頭也可以雕刻,再爛的泥巴也能扶上牆”。我們應該敢於探索對一些未知的東西,而不能畏首畏尾的跟著書本轉。我們有頭腦,我們有自主創新的細胞,我們不必害怕傷害多少腦細胞,我們不必想著這回帶來什麼嚴重的後果,而是要想著我今天死了多少腦細胞……達爾文的進化論確實正確,思想也能進化,細胞也能進化,下一代的細胞會繼承上一代細胞的精神併發揚光大,更具能量,更具創新意識……所以我們還會害怕什麼嗎?不!我們敢於創新,我們喜歡動腦子,其樂無窮有也……

最後,我想說的是進入創新實驗室我很榮幸,也知道進入“創新”,更多的是責任,還有沉重的壓力。我會竭盡全力做好我的本職工作,攜全體“創新”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創新培訓心得體會 篇三

20xx年3月22日,在市委黨校召開了“關於社會管理創新綜合治理”的學習。學習指

出:“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就必須有一定形式的社會管理”。“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為了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就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進行了認真學習,形成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統一思想,深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

一是解決伴隨經濟發展產生的社會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二是適應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迫切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三是順應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迫切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些都需要通過社會管理和創新來解決。

二、轉變理念,適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必須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貫徹始終。在社會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社會自我管理能力。

三、關注民生,做好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點工作。

第一,要著力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第二,要著力加強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設。第三,要著力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務。第四,要著力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第五,要著力加強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虛擬社會管理。

四、夯實基礎,發揮基層組織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抓好以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和社群組織建設。

要建立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和社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戰鬥堡壘作用。要深入開展平安社群建立活動,將平安建設延伸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創新培訓心得體會 篇四

10月19日下午16:00,為深入貫徹落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精神,根據中央領導要求,我園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在園區管委會黨建活動室認真觀看了全國十個社會管理整體創新的典型縣區經驗交流專題片,並在觀看之後展開討論與交流。

該系列專題片主要介紹了十個中央綜治委重點培育的縣區整體推進社會管理創經驗做法。如深圳經驗,讓流動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南通經驗,推進社會城信體系建設;新鄭經驗:走“民生優先”“城鄉統籌”的道路,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等。

我園區黨員幹部學習交流並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社會管理方法的創新的前提是要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民生是社會和諧之本。所以社會管理創新的立足點以及根本出發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著力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夯實了社會管理基礎,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管理創新最大的受益者。

二、以人為本、服務在先

通過專題片中各個試點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學習各試點採取的對策與解決方法中認識到,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各試點地區無不凸顯“服務”二字。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

三、整合基層資源,形成社會管理合力

大量矛盾糾紛出現在基層,群眾的無窮力量也蘊含在基層。如何做好基層基礎工作,是關乎整個社會管理工作根基穩固與否的重要問題。調動、發揮好基層組織作用、建設好基層隊伍是社會管理的重要保證。各試點地區大力推進鄉鎮(街道)綜治工作中心和村(社群)綜治工作站建設,有效整合公安、司法、社保、民政、宗教、計生、教育、信訪等資源和力量,打造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平臺。準確及時掌握基層動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服務和管理體系——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層,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壯大基層力量、整合基層資源、強化基礎工作。

四、人人蔘與、人人共享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事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更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動員社會各方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各方參與、齊抓共管齊抓共管,逐步形成各層單位、各個部門互補互動的社會管理服務網路。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和力量,發揮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

我園區通過學習全國先進典型縣區、模範社群的管理方法與經驗,努力加強本園區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實施,並結我園區的實際情況,學習借鑑典型地區探索與創新的經驗,堅定不移的以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為理念,努力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挖掘提煉創新經驗,取長補短,整體推進我園區社會管理創新向縱深發展。

創新教育心得體會 篇五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一個民族興衰存亡的關鍵。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傳統語文課教學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眼前的頭等大事。現代遠端教育的學習,我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下 面,結合課改,就語文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改變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係,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控制者、組織者、制定者和評判者,是知識的化身和權威,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主動者、是支配者。而學生是來向老師求學的,理所應當聽老師的話,服從老師的安排,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只能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新課改基於對課堂與教學一體化的認識,提出新課程需要相應的新的教學觀,強調師生的互動關係,倡導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塑造師生之間多種多樣、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景和溝通關係。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自己才華,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在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者。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教師應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才能創造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二、創設知識能力實踐機會,增強創新意識。

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把實際參與看成學習的最高水平,這是因為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易於遇到新情況和產生新問題,這就是創新的過程。陶行知先生也說過:“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念;試念生斷語;斷語生行動,以此演化無窮。”因此,只有注重綜合實踐課的開展,多創設知識能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養成主動思考、認真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遇到棘手的問題,學會開動腦筋,從多方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才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實施創新教育它要求要開放教育空間,要打破囿於學校,囿於教室的教育空間概念,讓課堂向社會延伸,向影視報刊等傳媒延伸,向電子網路延伸。這種空間的開放既是培育創新素質的需要,也是現代科技發展牽動教育的必然走向。身為教育者應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大自然,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縱橫綜合的思維和恢巨集博大的胸襟。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教育的責任在於對民族負責,對未來負責。在當今知識急劇膨脹、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教育的著力點必須由文化傳承轉向激發創新,這是不可違逆的趨勢。強化教育的“創新”追求,就是順應時代要求,承擔歷史責任。因此,身為教育者,身為語文教師,在實施創新教育中,一定要堅定教育信念,把握學習機遇,做好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接班人,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有用的人。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

超越,讚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沒有求異就沒有創造,求異往往成為創造的開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求異,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麼專家,要敢於對權威、對理論、對教材、對教師、對學校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格局,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投影、電視、錄相、電子網路等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路的高速發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網路資訊,教會學生使用網路遠端技術來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中培養創新的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一個民族惟有創新,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腳踏實地,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為祖國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