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列表

永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共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篇《永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永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永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共4篇)

篇1:《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背誦《詠懷古蹟(其三)》,賞析並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 教學難點 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 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 課內語文教學法

教具器材朗讀帶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裡。

唐大曆年間,漂泊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賓士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蹟》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盪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美讀詩文(讀):

1、欣賞課文錄音。

2、自讀詩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語調與感情,讀出韻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釋自由輕聲譯讀詩文,不懂得地方做標記。

4、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註釋,根據自己的理解複述詩歌主要內容。)

明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裡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四、問——細讀句子,體味情感。

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此處可由學生自由提問題,沒有問到的師補充預設的問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麼?(王昭君)

2、對於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對於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她怨什麼?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試)明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環佩空歸月夜魂。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讚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裡,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並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麼?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麼?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裡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徵。

6、佳句鑑賞 :學生自由鑑賞 (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後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於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麼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四、(再試)解決問題、共同探究詩歌主題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明確: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評——說出你學習詩歌的感受

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作業(學以致用):

西施灘 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 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西 施 羅 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

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

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借景抒情、比喻)

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對比、反問)

篇2:《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能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3.理解詠史詩歌中所言的“志”及寫作特色。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法、問題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2.感悟杜甫詠史詩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對杜甫詠史詩藝術特色的賞析。

2.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詠懷古蹟(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於尾篇,有關作者及創作背景資訊前兩篇均有所涉及,但該篇是詠史詩,有必要補充相關的資料。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字,鑑賞詩歌藝術特色和詩歌主旨。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匯入

1.首先讓學生談談對王昭君的認識。

2.引入詩人筆下的王昭君,結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3.引出杜甫的詩篇。

【設計思路】由學生對昭君的平面認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詩人筆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即“託前代以自鳴所不平”)再到杜甫筆下的昭君及其承載的作者的情懷──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這一人物形象,繼而分析出這一人物形象又成為詩人筆下的載志意象。

(二)寫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創造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覆,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於這個時期。

《詠懷古蹟五首》也是一組七律組詩,和《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帶有很多古蹟,有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傳。《詠懷古蹟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設計思路】寫作背景部分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快速過去,因為前兩篇均有相關介紹。

(三)詠史詩

詠史詩是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物件的詩歌創作。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有很多種名稱,諸如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有的還直接以被歌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標題,這些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都是以歷史作為詩人感情的載體,史情緊密結合的,因此都屬於廣義詠史詩的範疇。《詠懷古蹟五首》是詠史詩的名篇。

【設計意圖】《詠懷古蹟五首》是詠史詩,詩歌按題材分類的一種,這是需要學生明白的知識點,若以後遇到類似特點的詩歌,可以進行知識遷移,降低詩歌鑑賞的難度。古詩詞教學中要儘量將知識點講得通透點,學生才能真正把握詩歌真諦。

(四)文字朗讀節奏劃分

1.學生齊讀文字,教師指出其中出現的問題。

2.展示節奏劃分後的文字: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全班再次齊讀。

【設計思路】《詠懷古蹟五首》也是七言律詩,律詩講究節奏和韻律,這些形式美是通過誦讀體現出來的,這是讓學生齊讀的原因之一;另外學生在詩歌誦讀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應在詩歌學習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五)立足文字,細讀文字

1.找同學說說讀完這首詩的感受。

【設計思路】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也是瞭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利於文字講解。

2.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

分別鑑賞(藝術手法和思想內涵)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小組內部討論,推選代表回答,其他小組作評價,教師評價。

【設計思路】按聯來鑑賞,把任務落實到每個小組,通過小組內成員的交流,以及小組間的評價對詩歌的理解會容易些,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借用之前學過的詩歌鑑賞方法在課堂上實踐,老師要觀察各小組的表現,可適當參與。

參考:

第一聯,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便令“群山萬壑”集於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第二句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長明妃尚有村”,包含了萬千感慨,頗寓憐惜之意。

第二聯,開始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用對比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萬里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裡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

第三聯是委婉的諷語:僅憑畫圖哪裡能識得佳人的美貌呢?縱然殺盡畫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許在月夜裡,依稀彷彿,或可聽到環佩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吧!詩人通過理性的質問和悲悽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空”字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於塞外,不能歸漢,昭君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麼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最後一聯,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結尾兩句雖是附會之語,卻是至情之論;詩眼:“怨恨”;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對畫師的無恥行為及漢元帝的昏庸糊塗的怨恨。“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讚揚,又有對她的同情。

3.《詠懷古蹟》(其三)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參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後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對王昭君,歷代不乏歌詠,就連北宋王安石這樣的“硬漢”也寫了《明妃曲》,對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議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因為女人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入朝不得志一樣,都是讓人感嘆悲哀的事。杜甫詠王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設計意圖】主要落腳於詠懷詩的特點之一──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再次證明詩言志的藝術特色,此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問題並不是很難。

七、課後作業

1.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為第五課的三首杜甫詩做個小結(包括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設計思路】熟讀成誦是經典詩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詩學完後,理應總結一下,對杜詩的認知會進一步深入。

篇3: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瞭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運的悲劇性;品悟王昭君於和親使命中蘊藏的複雜情感。

過程與方法:賞析詩歌意象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體會詩人吟詠昭君同時寄託的深沉悲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汲取詩人對古人尊敬與讚美的樸素情懷;學習詩人表現人之性情的真實精神。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意象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吟詠昭君同時寄託的深沉悲慨。

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揣摩法。

教學準備:課件與視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名人匯入:三峽風光,地傑人靈。荊楚之地,湖北秭歸,不僅孕育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生長著一位傾國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書課題)

詩人回眸:杜甫,字子美。親歷“安史之亂”,詩懷憂國憂民。人稱“詩聖”,讚譽其“窮也兼濟天下”的高尚情懷,褒揚他登峰造極的七律藝術。

背景剪影:因好友嚴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離開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繪山川之壯闊之美,抒憂國憂民之思。

初讀感知:

1.視訊朗讀。

2.集體朗讀(配樂)

3.自由朗讀,思考:

1)詩人從哪些方面追懷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讀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詩人詠懷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讀揣摩:

一.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鍾靈毓秀之鄉,山水奔騰之勢,為昭君村的展現勾勒出闊遠壯盛的背景,表現不同於尋常閨閣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聯的特殊性。

赴:極富動態和氣勢,表現了荊門山的雄奇美麗,引出昭君的不同凡響。

二.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為了祖國民族的安寧和平,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麗的青春和生命維繫著中原與匈奴幾十年的友好往來。

紫臺:壯麗繁華的漢宮 朔漠:荒寒蕭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顏的埋葬 黃昏:黯淡無邊的淒涼

藝術效果:色彩鮮明,兩兩對應。

一“連”字訴說了昭君關山迢遞的迷茫悽傷與生命荒寒的歲月悠長;

一“獨”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獨寂寞,寓形象於意象之中,兩相襯托,曠古淒涼;

一“向”字透露出永恆的悵恨,以漸進的動態感傳達了玩味不已的神韻。

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夜月魂。

貌若天仙卻不受寵幸,被遣匈奴仍懷念故國;生命已逝卻魂歸故鄉,清冷幽寂只聞環��作響。

畫工的顛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劇。一個“空”字流傳著昭君綿綿不盡的深沉遺恨。

四.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聲響,亙古悠長;揮淚泣血,幽怨情長。王嬙,不僅是一個深明大義舍小為大的和親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鄉借曲抒怨的悲苦宮女。這才是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結的中原姑娘。

怨恨:詩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遠赴他域,三怨終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積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和鄉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身上表現的尤是深沉悲涼。

寫作用意:

借古抒懷:詩人著眼昭君被統治者所遠遣所拋棄的那種悲慨和寂寞孤獨,借她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課堂小結:“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蹟,表達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悲。

板書設計:

昭君 杜甫

絕代佳人 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 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 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 無辜遭貶

異域終生 空歸環�� 西南漂泊 有家難歸

篇4:詠懷古蹟(其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杜甫與王昭君的生平經歷並明確其共性

2、掌握詠史詩的基本特徵與鑑賞方法

3、通過對詩歌的整體感知與品讀感悟,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預習、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探討詩歌內涵

2、掌握詠史詩的一般特徵與鑑賞方法,最後以課堂實戰鞏固所學知識

3、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味詩人蘊涵於詩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養學生對於古典詩歌的美感鑑賞

二、教學策略設計

本教學設計以素質教育精神和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旨在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學習能力的培養。從新知識的預習、知識的問題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設計等處著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注重課堂的連貫性,使得教學過程環環相扣並且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詠史詩特徵,運用詠史詩知識賞析具體詩歌。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圖片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討論王昭君的生平經歷。

2、多媒體展示王昭君與杜甫的圖片

3、學生表達自己對四大美女個人或整體的看法,著重明確王昭君的生平經歷。

4、思考杜甫詩中以王昭君為人物的用意

運用多媒體展示讓內容形象直觀,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探究的主動性

(二)知人論世

1、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元在預習的基礎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況,其他小組適當補充

2、教師強調重點知識的積累1、以小組為單元在預習的基礎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況,其餘小組適當補充

3、知識的歸納整合。學生積累知識,為詩歌分析奠定基礎

(三)《詠懷古蹟》詩題分析

1、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解題

2、教師補充完善,並要求學生積累相關知識

3、學生在預習基礎上分享積累知識,明確組詩體例

4、學生了解《詠懷古蹟》其餘四首詩歌的基本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古典詩片語詩體例,並培養學生積累知識,分享知識的習慣

(四)文字把握

1、引導學生誦讀詩歌,糾正誦讀斷句、讀音等

2、學生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調

3、與學生一起串講詩歌,達到文白互換的效果

4、預留時間,要求背誦

(1)學生誦讀詩歌,個別誦讀、集體誦讀,把握斷句以及個別字音

(2)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調。

(3)與教師一起串講詩歌,能夠用優美的語言對詩歌進行文白互換。

(4)有感情地朗誦並背誦全詩。

師生通力合作,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之上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瞭解詩歌內容,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並最終達到背誦詩歌的目的

(五)品讀感悟(多媒體呈現問題)

1、找出點明昭君情感的詞語。

2、文字賞析(採取知識問題化的模式,以問題形式+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鑑賞)

3、這首律詩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

①、首聯寫景用意何在?

②、頷聯主要寫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樣的命運?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鑑賞。

③、賞析頸聯中的“空”字,並思考昭君的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

④、尾聯的“怨恨”點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這到底是誰的“怨恨”?請說明理由。

4、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對品讀感悟進行小結

(1)學生結合詩歌內容,認真審讀題幹,深入思考問題,逐步完成教師多媒體呈現的問題

(2)學生採取小組討論的模式,逐個發言,互相學習,開啟思路,以達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討論結束以後,小組代表代表小組發言

(4)針對小組發言,全班進行討論整合,形成合理恰當的認知

(5)學生對品讀感悟環節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教師將知識進行問題化的設定,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對詩歌進行有效解讀。

注:

1、本環節基本無預設答案,由學生個人、小組探討交流歸納整理,適當時教師可予以引導點撥。

2、知識問題化以教師設定的問題為引導,倡導學生自提問題,在課堂設定中給學生預留提問時間,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體到一般的歸納總結)

問題:題為詠懷,可詩歌通篇只寫昭君,似乎並無作者個人情懷,是不是詩歌本身與標題不符?小組探究,把握詩歌寓意設定問題,由表及裡,瞭解詩歌通過詠史懷古以抒發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詠史懷古詩的介紹

教師以合作探究為契機,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適時提出詠史詩這一詩歌型別,並對其基本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明確詩歌型別,掌握詠史詩的涵義以及鑑賞步驟。使得學生從具體的詠史詩出發,掌握詠史詩的一般知識,並能以此指導詠史詩的鑑賞

(八)課堂實戰

教師設定同類詠史懷古詩《蜀相》,多媒體展現詩歌以及設定的問題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詩歌鑑賞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並且對知識進行鞏固

五、板書設計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被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辨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旨在極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前一節課結束後佈置相應的與課程相關的預習內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經歷,自己對兩者的情感體悟,重在使得學生動腦動手,同時引發學生的興趣,這主要體現在課程匯入中。在匯入之後,對情感基調的把握對於學生來說難度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對於文字的把握以問題方式引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又可以採取小組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小組探究能力。本教學設計合作探究中將討論核心由王昭君轉入杜甫,從而歸納梳理出詠史懷古這一詩歌型別,最後以課堂實戰對於所學進行鞏固。本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符合學生認識發展規律,但是在時間的分配與把握上存在問題,實戰內容只進行了一半,因此細分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是必要的。同時由於學生預習的有限性使得課程進度緩慢,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當對於學生預習內容進行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