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列表

《最後一課》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最後一課》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最後一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內涵,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從小說中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文章的細節描寫

【教學流程】

一、匯入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這篇文章,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嚴肅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xx,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板書:最後一課 都德)

二、背景介紹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發生的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阻止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法軍大敗,普軍長驅直入,侵佔巴黎,迫使法國割地賠款,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被割讓,普政府不準這兩個地方繼續學法語這篇小說寫的就是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

三、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有三要素:情節、環境和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閱讀小說,往往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然後作細緻的人物分析

過渡:本節課我們力求從情節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結構

四、雜讀——熟悉內容,解決字詞

1.字形:

哽住 懲罰 祈禱 懊悔 詫異 縱身 慘白 糊塗 踱來踱去

2.詞義:

懲罰:嚴厲地處罰

懊惱: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裡自恨不該這樣懊:悔恨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踱來踱去:來回慢步行走

3.學生任選以上詞語中的兩個詞語,自由說話

提示:既要準確地運用所選詞語,又要讓所說的話富有意境,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4.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後一堂法語課(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簡明)

五、聽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甲:朗讀1-10段;

學生乙:朗讀11-23段;

學生丙:朗讀24-29段

學生聽前明確任務,聽後完成以下任務: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確:小弗郎士和韓麥爾

知識放射:告訴學生,最能表現主題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在表現主題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愛國主義的交響樂是這兩個人物用相輔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為、語言奏響的

2.複述故事情節(兩名學生)

提示:學生複述時突出記敘的六要素即可

學生分組討論,用簡要的文字表達文章的思路

明確:按照課前、上課、下課時間順序來行文

板書:課前、上課、下課

3.根據討論結果,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發生(1-10):寫上課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見的典型環境和課堂氣氛;

第二部分,發展(11-23):寫最後一課的經過,重點寫了法語課,其次還寫了習字課、歷史課與拼音課;

第三部分,高潮和結局(24-29):寫下課時的情景

六、小結

本節課,我們完成了兩個學習任務:一個任務是課標要求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第二個任務是整體感知全文,從巨集觀上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準確地說,我們學習了小說三要素中的兩個要素——情節和環境,為我們下一節課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鋪墊

最後一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⒈通過學生提問、評價、質疑,活躍思維,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熱愛母語、立志學好母語的精神和信念,《最後一課》發散思維課教案。

⒉發言人數:65人次,爭取每人有一次發言機會

教學要求:

⒈課前“三不”,即老師課前不定目標,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學生完全用自己的腦子去讀書。

⒉課堂師生“三不”,學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課本;不迷信老師。

⒊老師的“三不”是:不點名發言;不諷刺發言;不搪塞發言。

⒋發言“三導向”,即發問自己百思不解之處;評價優美、令人擊節之處;質疑不妥有誤之處,質疑是最高階思維,是創造力的表現。

教學步驟:

⒈佈置課前預習,學生在網路上廣泛收集整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自己學習課本無法涵蓋的知識,經過思考和選擇,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並將整理後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整理,以備課堂發言。鼓勵質疑,鼓勵學生難住老師的提問和糾正老師的錯誤。

⒉ 課堂上,分小組展示、自由發言、問題反饋三個環節,師生、生生自由交流。

學生髮言

預測:⒈作者為何以“最後一課”為題?

⒉這篇小說的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寫了哪些人?主要寫誰?

⒊“我”為什麼想 “別上學了? ”小弗郎士是怎麼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對於普魯士兵的操練“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⒍“可是我還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說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練、布告牌)對全文內容起什麼作用? 布告牌前為什麼圍了那麼多人?到底又發生了什麼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麼事啦?”

⒏到了學校、小弗郎土發現哪些情況不同往日? 在這種氣氛中走進教室,小弗郎士會想些什麼呢?

⒐郝叟老頭和其他人為什麼坐到教室來?

10.聽到韓麥爾先生說“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麼?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

11.第15自然段為什麼說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

12.小弗郎士沒能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麼?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13.老師講到法語,對法語有什麼評價?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14.上習字課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麼用意,產生什麼效果?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描寫專心寫字的?此時,從教室屋頂傳來鴿子咕咕的叫聲,我心裡怎麼想?表現小弗郎士怎樣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麼?為什麼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後一課”?

16.最後24-29自然段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為什麼他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我又為什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寫出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書寫“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含義是什麼?

18.他寫完這幾個字,痛苦得“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既不轉身也不回頭 ,為什麼?

19.文中的幾個“可憐”有何不同的含義?

20.文中是如何刻畫韓麥爾先生這一形象的?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麼作用?能否改為第三人稱?小說的情節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學習本文有何意義?

最後一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養學生準確把握小說主題的分析能力。

2.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3..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學生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文章的自讀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製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意的卡片各1張,共五張。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優秀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板書題目)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裡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什麼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說,會產生如此的藝術魅力呢?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以學生探究討論為主,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閱讀課文,篩選課文資訊,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

1.組織學生研討分析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

(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可討論,可朗讀。要求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回顧全文,思考全文內容,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⑴你認為小弗郎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讓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認為:小弗郎士是一個貪玩、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馬虎、不認真學習、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由於這是最後一課而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⑵然後教師進行調控,組織討論“小弗郎士是一個由於這是最後一課而變得認真聽課的人的孩子”一種見解。

明確:小弗郎士是由一個貪玩、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⑵學生合作討論,誦讀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寫,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究竟是什麼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是樸素的愛國情感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

2.組織學生研討分析韓麥爾先生這個人物形象。

⑴你認為韓麥爾先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可討論,可朗讀。要求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回顧全文,思考全文內容,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後教師進行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鎮上的一位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

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最後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一動也不動地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說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至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3. 作者為什麼樣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4.放《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 ,想象故事情境, 體會文章主旨。

5.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最 後 一 課

小弗郎士 變 韓麥爾先生

亡國痛

民族魂

愛國情

最後一課教案 篇四

一、大綱對國中閱讀的要求

大綱對國中階段在文學作品方面的閱讀要求主要有:

1、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2、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二、教材分析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國小中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識目標:

通過聽讀,瞭解小說的主要情節。這樣,才能更好體味和推敲作品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2、人生態度:我們通過這課兩個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時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非常自然地把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發展目標:在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創新寫作。

四、學重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新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物件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立重難點。對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整體感悟一篇較長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根據這個情況,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的重點、難點。

1、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前後的變化,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感情。

2、《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具體表現。

難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處處照應是本文的難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加以啟發和點撥。

五、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就要制定合適的科學的教法、學法。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

1、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

2、重視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其次採取以下的方法:

第一,文獻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課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主要採用討論式和對話式,讓學生學會與老師對話與文字對話。

第三,為了加大課堂容量,我將使用投影和錄音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六、下面是我的具體的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分為三個環節,三個課時來完成。由於本篇是教讀課文,在每個教學環節裡,我都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完成知識的積累。

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匯入新課的: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所以我將播放北京申奧成功的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申奧成功後全國上下歡慶的景象,引入什麼是愛國主義精神,然後說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

第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給生詞注音,七年級的學生還處於識字認字過程,這一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問學生,瞭解他們課後查閱資料的情況:作者的情況,故事發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識積累的過程後,將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聽讀──整體感知課文,理請文章思路。

1、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放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

(板書: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2、默讀全文,討論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脣、不指讀邊讀邊思考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用簡要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後老師要明確全文按情節分為三部分:1~6為第一部分、7~23為第二部分、24~29為第三部分。

在這個環節裡,完成了知識目標的第一點。

第二課時

進行第二個教學環節: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思想。這個環節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

〖教學要點〗

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如何在這一步裡突破重難點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討論,交流對話,給學生搭知識的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首先先讓學生閱讀第一、第二部分,,從以下幾個話題入手:小弗郎士在上課如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麼?文中為什麼不直接從上課寫起?教師在這個話題中需要明確: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的氣氛,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個話題是:《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日上課時大不一樣,你能從文中找出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這種不一樣說明了什麼?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以下幾點:首先是氣氛不一樣、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這種種不同為最後醫科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為下文蓄足了氣勢。

第三個話題是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變化,你能叢冢找出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變化的的原因嗎?在與學生討論以上話題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用筆勾畫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和交流的同時,也對作品進行了品讀,我們突破了重點,把握了小弗郎士這個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個課時

繼續第二個環節的主題──品讀課文。但是教學要點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在這步裡,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讀法和討論法。讓同學接力讀11~19段,引導同學對下面的問題進行分析:

1、在最後一課裡韓麥爾先生為什麼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

2、韓麥爾先生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他什麼樣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氣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裡,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象把小教室裡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讓同學猜想他現在在想些什麼?

4、他寫出“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時,為什麼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幾個問題分別從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進行分析的,解決了這幾個問日,也就突破了重點的第一點。

然後請譯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教師在小結時要指出這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後,要對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歸納,和進行創新寫作,這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啟用思想,創新寫作。歸納本文通過典型的環境,如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故事的背景,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的描寫,突出典型任務的性格的寫法。這些在寫作上都要會學習和運用。佈置作文,題目設計為《最後一課》之後,要求學生展開合情的想象,緊承文末的一句話進行續寫。

《最後一課》的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教學步驟 :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都德應徵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後一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 踱 挾 皺 督 叟 攤 曠 懊

隸 鑰 匙 哽 賺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裡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教師範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難忘的最後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後一課”結束。

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教學步驟 :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麼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況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郎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麼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後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裡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會現象。自然景象是那麼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訊息都有是從那裡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後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提問:小弗郎士多麼想在晴朗的藍天下,宛轉的畫眉鳥的叫聲中,開心地玩兒,可是他說,“我還能管住自己”。課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急忙向學校跑去,不再看普魯士士兵的操練,還有,看見許多人在看佈告,他也沒有停步;再有,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以上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郎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終於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郎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裡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一切環訊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

這一部分中有兩處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小弗郎士心裡想,“又出什麼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識到華希特的話是開玩笑。這都在文章後面得到了呼應,使得文章渾然成為整體。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嚴厲,為下文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後,小弗郎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學校後,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象,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郎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後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 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韓麥爾什麼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後”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後”的含義是,小弗郎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後一節法語課,將是多麼重要,多麼寶貴!它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語言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著的複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後”,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提問:小弗郎士聽到了這樣的話,思想上有哪些變化?

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要把“萬分難過”、激憤的心情讀出來。

請同學們默讀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

當韓麥爾先生宣佈:“今天是你們最後一節法語課”時,小弗郎士聽了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這“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這嚴肅、莊重、悲憤的氣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之所以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強烈共鳴與巨大反響。老師的話,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惋惜—→後悔—→熱愛—→依戀。他首先感到萬分難過,無限惋惜“再也不能學法語了”;為過去“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去溜冰”而悔恨;對祖國語言、祖國曆史的強烈的愛,“語法啦、歷史啦……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對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深深依戀,“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這都是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的變化。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15、16兩自然段。

提問:為什麼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於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臺,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臺,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裡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複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

① 請同學們默讀第17自然段。

教師講解:當輪到小弗郎士背書時,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聲音巨集亮、口齒清楚地背下來,可當時,開頭幾個字他就“弄糊塗了”,他“心裡很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時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師的“訓斥”,而是有了一種負疚感,一種羞恥感。

② 請一名同學讀第18、19兩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不幸,這裡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問:第18自然段中有兩處使用了單引號,其中一處還在單引號中用了省略號,體會一下引號裡的內容和標點符號的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第一處的單引號裡的內容是模擬像小弗郎士這樣的阿爾薩斯人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第二處的單引號裡的內容是模擬普魯士入侵者的口吻,用來說明、強調上述想法、做法所產生的後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們還能說出許多類似的話來,韓麥爾先生不願想下去了,更不願意說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這省略號中。

提問:課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麼?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也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裡感到十分的內疚與痛心,特別是已經無法補救這些過失的時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這省略號中包涵了韓麥爾先生的深刻的自責,也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

提問:小弗郎士不能背出書來,韓麥爾先生的態度與語言表現了什麼感情?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貫以嚴格與嚴厲著稱的老師。現在,當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時,他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真摯、沉痛地總結了以往的教訓:

首先,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這是對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

還有,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這是對家長的善意的指責。這兩點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民族責任感,也體現了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種使命感。

最後,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這是對自己的嚴格的自省與解剖。

這三點是韓麥爾對祖國的深情,對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對後代負責的集中表現。韓麥爾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現在他的這種態度與語言中。這都深深撥動了小弗郎士和鎮上來聽課的人心靈上的愛國感情之弦。

③ 請一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提問: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裡運用了比喻修辭方法。監獄,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敵人佔領的阿爾薩斯正是這樣,如同監獄。開啟監獄大門,指趕走入侵者,讓陽光重新照耀在法蘭西的大地上。祖國的語言,是聯絡人們思想的紐帶,共同語言,維繫了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它能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激發人們的愛國激情,團結起來,趕走入侵者。所以說語言是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語重心長,含義深刻。

提問:小弗郎士覺得“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為什麼?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真摯、深沉、語重心長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對祖國的熱愛,化為珍惜最後一節法語課的行動,專心,積極,因此他認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請同學們默讀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這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師講解: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於法蘭西,絕不屬於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裡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麼專心致志!還有小弗郎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⑤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2自然段。

教師講解:這一段主要寫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和小弗郎士的內心獨白。

韓麥爾先生的神態,是那麼的依依不捨──好像要把小教室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這神態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濃濃的情。

小弗郎士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對韓麥爾先生這種心境的理解與同情。四十年來,這裡有他的家園、校園,這裡有他從事的而且津津樂道的`事業,這裡有他熟悉的被他裝扮的環境。現在,他必須和它們分別,只因為普魯士的入侵!他要永遠離開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離開的。他的處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經過了這“最後一課”由貪玩不懂事,變得懂事了。

⑥ 讓學生默讀第23自然段。

提問:第23自然段寫出了什麼內容?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這一段寫了韓麥爾先生站好最後一班崗,上完了應上的法語課和歷史課。還寫了郝叟老頭念法語的情景。特別是寫了聽到郝叟老頭的既發抖又古怪的聲音時,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難過。他想笑的是“聲音的古怪”,但是隻是“想”而沒有笑出來;他感到難過的是郝叟“聲音都發抖了”。正是這“發抖”和“難過”,是孩子和老人們在愛國這一基點上的共鳴。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中的成長。

這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層,寫韓麥爾老師與學生們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後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這一部分寫出了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佔領後的最後一節法語課。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語課實際上已成為一節生動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而且是一節極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它促進了小弗郎士這些法蘭西明天希望的變化成長,讓他們的心頭都飄揚著法蘭西的國旗;它還促進了郝叟老頭──阿爾薩斯人的覺醒。

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四題。

2.閱讀、體會課文後文。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最後一課結束情景的描寫;小說的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

1.檢查、訂正、講評上節課的作業 。

2.引入新課。

提示思考: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全過程,同學們體會一下哪些語句表現了老師和學生都是非常珍惜這最後一節法語課的?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韓麥爾先生:穿上“漂亮的禮服”,“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裡去”,這都表現了老師在最後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傳授出來,是老師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

小弗郎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金甲蟲飛進來,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進行新課。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師提示:鐘聲和號聲,是時間的標誌,宣告了最後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提問,聽到了鐘聲、號聲為什麼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鐘聲顯示著最後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提問:“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具有什麼表現力量。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後一課,小弗郎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於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過。

提問:“我──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提問: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說,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於筆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老師範讀第三者29自然段。

教師小結:面對“散學了”──以後他就不能上課了這種嚴酷的現實,韓麥爾先生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這個悲愴的“鏡頭”深深地嵌在我們的頭腦中。作品也就在這悲愴的氣氛中結束。

4.歸納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這篇小說寫了小弗郎士的變化,寫了韓麥爾先生上了悲壯的一課,還寫了鎮上的人到教室裡來聽課的情形,寫這些都是為了表現什麼呢?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歸納寫作特點。

提問:這篇小說是以誰的口吻,來敘述這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篇小說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來寫的這叫做第一人稱的寫法。這種寫法便於寫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有利於寫出他的變化。例如:文中上學路上的心理描寫和背書時的心理描寫,都很真切感人,讓讀者看到了一個頑皮少年的變化、成長。

提問: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後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後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乾淨、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六、七題。

最後一課教案 篇六

第一學時

學習目標

1、分析小說的主要情節,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現手法與語言的深刻內涵。

3、領會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學習重難點

1、環境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知識積累

課文背景

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崙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於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後,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課前預習

1、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挾( )著 踱( )來踱去 詫( )異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後一課》的作者是_____國人________。體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為歷史背景創作的。

3、快速閱讀課文,標記段落序號,瞭解大概內容,感受文章要點。

4、把你閱讀時遇到的問題、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上交流。

課堂活動

活動一、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活動二、朗讀課文,自主、合作完成:

(1) 這篇課文題目為《最後一課》,為什麼說是“最後一課”?

(2) 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後”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最後”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麼?

(3) 課文中最能渲染這種氣氛的描寫在哪裡?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活動三、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拓展延伸 閱讀自讀課本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反饋練習:

精讀語段,回答問題。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__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象,我那時臉多麼紅,心多麼慌!

可是一點兒也沒有什麼。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不等你了。”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鄒邊的領結,帶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的____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__。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郝叟還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1.劃橫線的語句中共有兩個錯別字,請指出來,並加以改正。

(1)( )( )(2)( )( )

2.選擇恰當的詞填在橫線上。

(1)我本來打算趁這一陣__(A.喧鬧B.熱鬧C.喧譁)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2)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尋常的__(A.安靜B.嚴肅C.肅靜)的氣氛。

(3)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__。(A安靜B.嚴肅C.肅靜)

3.本文段通過各種異常現象的描繪,造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請具體指出課堂上有什麼異常現象?

《最後一課》的優秀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掌握文學常識。

2、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體現思想感情,進而深而體會本文中心。

3、瞭解本文結構。

【教學重點】

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最後一課》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對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是這首交響曲的主旋律,本文對郝叟、鎮長、郵遞員以及班上學生的描寫則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對於人物的語言、表情、行動、心理、服飾的描寫以及對布告牌、金龜子、鴿子等的細節刻畫,都是愛國主義的音符。這些音符組成一首悲慘的愛國主義樂曲。

二、自己掌握文學常識,生難字,看預習提示並瞭解時代背景

宛轉、詫異、懊悔、祈禱、氣氛

本文是篇外國短篇小說,作者都德是法國19世紀後半葉傑出小說家,《最後一課》是作者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國小生小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它是以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這篇小說卻別出心裁,既沒有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國小中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把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眷念、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最後一課中。

三、學生自讀課文一遍

四、熟悉本課結構

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為下文作鋪墊。描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

2、第二部分(7~23)情節的發展,主要寫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中表現的愛國感情。

⑴ 小弗郎士來到學校,發現今天上課的情形和平日上課大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這說明了什麼?

平時上課 最後一課

氣氛: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氣氛。

學生: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課堂裡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裡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這三方面的不同說明最後一課引起學生、老師以及鎮上人們的強烈震動和他們對最後一課的無限珍惜。

⑵ 怎樣理解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裡飄揚這個比喻的深刻含義?

明確:國旗是祖國的象徵文字也是民族的標誌。此外,字帖掛在鐵桿上,上面寫的是法蘭西阿爾薩斯,從書寫的內穿和擺掛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國旗。這正是韓麥爾先生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設計的。

⑶ 小弗朗士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他這樣想的本意是什麼?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一個也字,清楚地表嘆了小弗朗士對取消法語改學德語是非常反感的。這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學習祖國語言的留戀之情;另一方面表達了他對普魯士的文化侵略的極端仇恨之情。總之,他的愛國情感在韓麥爾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昇華。

3、第三部分(24~29)高潮、結局,最後一課結束時的悲壯和不屈精神。

⑴ 結構上的一個特點:前後照應

例: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與後文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一他們已經收操了。

⑵ 另外:

① 關於分詞問題,前後三次,推動了情節發展。

② 關於戒尺問題,前後三次,突出了人物嚴厲的形象。

③ 鎮公所的布告牌兩次,突出故事的社會背景。

五、理解重點句的含義,藉以理解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變化:

⑴ 從貪玩、不愛學習──熱愛法語

⑵ 從怕老師──理解、同情並尊敬老師 找出相應的句子

⑶ 從幼稚不懂事──熱愛祖國

2、韓麥爾老師:

⑴ 外貌描寫:穿打,戴著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後一課時,穿上節日的盛裝,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⑵ 神態:結尾部分臉色慘白他哽住了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為什麼韓麥爾先生聽到鐘聲就臉色慘白?為什麼他哽住了?小弗郎士為什麼感到其形象高大?

臉色慘白,因為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這宣佈最後一堂法語課結束的時間到了:窗外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這暗示著德語要代替法語。這兩點是對韓先生的沉重打擊,此時他的內心嫉妒悲憤和痛苦。

他哽住了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侵略者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韓先生的沉重打擊,表明了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因為韓先生的愛國熱情使小弗郎士覺得他不僅是一位法語老師,而且還是一位愛國人士,小弗郎士老師的愛國熱情十分崇敬,所以覺得他高大。

⑶ 語言描寫: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其含義: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擊普魯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⑷ 動作與神態描寫: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寫完之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

理解:一方面表現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念,另一方面寫出了他面對祖國被佔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的痛苦。

請在文章中找出極度悲憤的詞語和作用。

【板書】

最後一課

1、小弗朗士(前後對比)──略寫 愛國主義感情

2、韓麥爾 外貌 語言 動作神態

最後一課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教學重點:

1、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2、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此文的背景和對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

教學設想:

首先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正確區分故事情節的層次和人物思想感情發展的階段,從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分析人物在情節發展中的表現,最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徵以及人物的社會意義。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字詞、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訓練複述能力、小說的結構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

一、由奧運會引入愛國主義短篇小說《最後一課》

——(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等情感)

二、簡介背景及作者。(見書43頁)

——這篇小說是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選材別出心裁,既沒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國小中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反映淪陷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這“最後一課”中,使小說更具社會意義。都德,法國19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其小說多以反映普法戰爭為主。

三、正字音

祈禱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鬧 慘白

四、小說常識

——1屬於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小說要素:

人物(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五、分析

1解題:

——最後一課,是指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後,淪陷區阿爾薩斯一所國小上的最後一節法語課。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名國小生小弗郎士。

2本文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3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劃分結構。(練習一)

一、(1—6)上學路上(開端)表現小弗郎士貪玩,幼稚。

二、(7—23)認真上課(發展)表現小弗郎士的吃驚,詫異,到恍然大悟,心裡萬分難受,感情發生變化

三、(24—末)宣佈散學(高潮、結局)師生心相通,忠於祖國,絕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讀、劃出環境描寫 ,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天氣”“畫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無憂無慮的幼稚心態。

社會環境描寫“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淪陷,並且設定了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麼,為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好鋪墊。

5分析第二部分:對課堂氣氛的描寫的作用。

課堂氣氛與往日的不同

課堂氣氛:(往日) 喧鬧—— (今日)偏安安靜靜的 老師態度:罵——態度溫和

老師衣著:穿禮服,衣著隆重。

人 們:神色憂慮,少見的人也都來了。

渲染了一種嚴肅、莊嚴、悲憤的氣氛。

六、作業: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課時

要點:

1、分析小弗郎士,通過理解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一、複述基本情節,要求能夠體現情節發展的脈胳。

二、閱讀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課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麼?文中為什麼不直接從上課寫起?

獨白式的心理描寫,寫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愛學習、的稚氣性格,但是他還能夠管住自己,戰勝了想逃學的念頭,突出他還有一定的意志力,為下文的轉變埋下伏筆。同時也展現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壞訊息”“又出了什麼事了”,看來稚氣,內心愛憎分明,對敵人還是有一點恨。鐵匠開玩笑,他以為是諷刺自己,所以氣急敗壞地跑進先生的院子裡,說明他有非常強的自尊心。

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同時,看布告牌的細節,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明朗、輕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使人們的心情反而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學生、壓抑的感覺。

2、這最後一課的上課前與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麼?最後一課有什麼特別含義?

通過先生的話點明這最後一課的含義,普魯士統治者禁止阿爾薩斯大林、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國人民,韓麥爾先生在這種情況下,連連強調這一課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裝來說,都是“最後一課”,這樣,“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 老師的話,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鳴和反響。

3、聽到韓麥爾先生說“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麼?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剛才迷惑不解的現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來是非常貪玩幼稚,現在對再也不能夠學法語感到惋惜,為貪玩面悔恨,討厭的書變成老友。本來是害怕老師,現在老師的責罰也忘了,對老師充滿憐憫、尊敬、愛戴之情。本來還覺得好玩的操練,現在也從心底裡憎恨起來,“這些壞傢伙”。這段心理活動,表明老師真摯深切的愛國熱情,也通過小弗郎士對老師的感情變化——從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靈上愛國意識正在成長。

4、為什麼小弗郎士這一節課特別用心聽?而且都能夠聽明白?

法國侵略者強行剝奪法國人民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憤和愛國熱情。他們把法語和祖國視為同義詞不達意,愛法語就是熱愛法蘭西祖國,因此他們對統治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都凝聚在這最後一課,小弗郎士珍視這最後一課,並且把學好祖國語言作為愛國的神聖職責,因面產生了高度的學習熱情。當老師提問時不會,而感到難受,說明有了羞恥感。學習文法易懂,說明學習態端正了。他特別用心去聽,老師也特別用心教,因而能聽懂。

5、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麼?

小弗郎士對老師充滿憐憫、尊敬、愛戴之情,因為熱愛法語的老師將不能夠再教法語了。他由字帖想到國旗,表明了他對祖國及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由鴿子想到普魯士兵該不會也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語唱歌吧,寫出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正在萌發,對侵略者的禁教法語的卑鄙行為的輕蔑和仇恨正在迸發。

6、為什麼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後一課”?(總結)

1、小弗郎士本質不壞,

2、受到老師的影響,

3、亡國慘痛的震撼,激發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

三、作業 :

小弗郎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請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

第三課時

要點: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一、複習簡述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

二、分析:

韓麥爾先生不僅是一們法語教師,更是一們對祖國充滿熱愛的愛國志士,請找出具體表現。

1、韓麥爾先生穿上禮服上課,體現了他對這節課的重視與紀念,來表現他對將要失去國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沒能夠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麼?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他出於民族責任感,沉痛地總結了教訓:1學生不努力2父母不關心3教師不盡責。總結過去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珍視這最後一課。說學生可憐,是說老師沒教好,學生沒學好,快要做亡國奴時,還學不好祖國語言,只會給敵人輕蔑。失去民族尊嚴。

3、老師講到法語是對法語有什麼評價?用了什麼比喻?這個比喻的深刻意義是什麼?

高度讚美法國語言,強調掌握法語的重要意義。用監獄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與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敵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習字課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麼用意,產生什麼效果?

忍受著離開服務了40多年的本鄉的痛苦,用心教學,寫“法蘭西”“阿爾薩斯”等別出心裁的字帖,象徵著阿爾薩斯大林和法蘭西祖國永遠在一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5、重點分析最後一部分:這段文字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為什麼他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我又為什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有神態、語言、動作描寫。鐘聲宣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而我從先生的臉色中感到他對祖國的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他的愛國精神,使我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教師,更是一位愛國志士。“慘白”不能夠換“蒼白”,因為慘白帶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厲害,可怕,而蒼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動詞非常好地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

轉、拿、使、寫,一連串的動作表現了他的痛苦心理,傾注了他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7出表現他內心極度悲痛的詞語,簡要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寫大字”“呆住”“做手勢”,“臉色慘白”、“他哽住了”。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一方面表現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現他面對祖國被佔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痛苦之中。因為內心激動,悲痛欲絕,泣不成聲,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法蘭西萬歲”幾個光彩大字,表達了韓麥爾先生的心聲,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早日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也是法國人民愛國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體現,這樣收尾,深化了主題,同時意境深遠,給讀者以豐富想象的餘地。

8、小結人物形象:

韓麥爾先生既是一位嚴師,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是一位把自己的職業和祖國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的愛國者,他熱愛祖國語言,有崇高的愛國情,高度的民族責任感,有戰勝敵人的執著信念。

9、小結寫人的幾種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個大環境裡寫,表現出特定的環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 ,使所見所聞所感融為一體。把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把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

(3)注意細節描寫(極細微的動作,表情,衣飾,等叫細節),本文如小黑絲帽,郝叟的書和大眼鏡,操練軍號聲,金龜子,(用來烘托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提示主題)

(4)注意場景描寫

三、板書

最後一課(短篇小說) 法國 都德

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故事情節:一、(1—6)上學路上(開端)

二(7—23)認真上課(發展)

三(24—末)宣佈散學(高潮、結局)

小說環境:自然環境:風和日麗

社會環境:普法戰爭,法國淪陷

課堂氣氛:嚴肅、莊嚴、悲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貪玩、不愛學習、→→熱愛學習,認真聽課,懊悔過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痛恨敵人

怕老師→→、同情、理解、敬愛老師。

(抓住心理變化過程來描寫)

韓麥爾先生:有40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

關心祖國命運的愛國者,有崇高的愛國感情。

(穿禮服,批評自責、讚美法語、必勝信念、悲憤散學)

(抓住語言、神態、行動描寫)

最後一課教案 篇九

一、直接入課,引入背景資料

都德(1840-1897),法國作家。1870-1871年,法國與普魯士王國之間爆發戰爭,法國戰敗,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就是《最後一課》的故事背景。

二、介紹創作技巧,積累新字詞

《最後一課》的創作技巧:巨集大背景。微小場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題。

(螢幕顯示 積累字詞)

宛轉 皺邊 郝叟 祈禱 懊悔 哽住

三、課文細讀,明確寫作方法

課文細讀

我的教室

我的課

我的老師

1、細讀“我的教室”

師:現在讓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請大家思考:這一段在《最後一課》這篇小說裡有什麼作用?安靜地讀書,3分鐘,把你的感覺、你的分析旁批在這一段的空白處。

(學生思考 發表看法 老師評點)

設定場景 人物出場 渲染氣氛

師:設定場景,這是什麼意思呢?小說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動的地方,這就是設定場景。《刷子李》的。場景是在刷牆的屋子裡;《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場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個牆角里。

2、細讀“我的課”

師:細讀課文的第21段。請大家繼續安靜地讀,思考一個問題:哪個地方的細節寫得好?5分鐘,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

抒寫細節 渲染氛圍

3、細讀“我的老師”

4、師:下面我們看對韓麥爾先生的語言描寫。

第24段到課文最後一段。大家一起來朗讀。

話題: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達作用。

(學生思考回答 老師評點)

暗寫時間 點示背景 照應伏筆

臉色描寫 聲音描寫 表現心理

全身力量 幾個大字 抒發真情

定格描寫 渲染悲情 餘味悠長

愛國之情

當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為了一個愛國志士。

四、結課

師:今天我們閱讀的的小說,小說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同學們,大家讀起來吧。

小說中的細節性的環境描寫、人物描寫(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甚至標點符號的運用,都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

學習小結

課文細讀 增加知識

課文細讀 訓練能力

《最後一課》優秀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養學生感悟小說主題的能力。

2、品讀精彩的語句,體會文中強烈的愛國情。

3、培養學生珍惜和平生活、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品讀精彩的語句,體會文中強烈的愛國情。

2、學習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文中沒有提“愛國”兩個字,我們是如何感受到濃濃的愛國情的?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語言是一把鑰匙,能開啟人類知識的寶庫,語言是一盞明燈,能照亮人們前進的方向。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說過:“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誌,更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是的,無論我們身在何方,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母語,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然而100多年前,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普軍佔領後,學校禁教法語,阿爾薩斯人民心中會是怎樣一種情感呢?讓我們穿越時空,走進韓麥爾先生的課堂,去感受那裡的“最後一課”。(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

2、“最後一課”與往日的課有什麼不同之處?從哪可以看出來?

明確:

主要人物有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

“最後一課”與“往日的課”在氣氛上、教師的穿著上、教師的態度上、聽課人、學生對待學習對待老師的態度(特別是小弗郎士)、人們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讀賞析,體驗情感

(一)、跳讀課文,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句,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體會人物濃濃的愛國情。

1、作者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從中可以看出韓麥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

(1)對韓麥爾先生採用的描寫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外貌描寫

(2)學生感受到的韓麥爾先生可能是: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

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

③是一個嚴厲的人

④是一個普通的人

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

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個愛國的人

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師歸納,集中討論兩種“見解” :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鎮上普通的一位教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管理不大嚴,有時還“玩忽職守”…… )

②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深深自責並對阿爾薩斯人提出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內心極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 等)

3、品讀第24---29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有關韓麥爾先生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有感情的朗讀,體會韓麥爾先生深沉的愛國情懷。

4、教師小結:此時我們感到韓麥爾先生儼然是法蘭西的民族魂,他身上體現出深沉的亡國痛,讓我們感受到法國人民那種樸素而又深沉的愛國情,這種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討論分析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

教師過渡:在這樣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法語教師的影響下,小弗郎士變了,那麼你認為小弗郎士以前是一個什麼人?上了最後一課後,他的思想感情有了哪些變化?

明確:小弗郎士由一個貪玩、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

1、小組合作,找出並誦讀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片段,體會其中的情感。

如:課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

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郎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

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終於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

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郎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裡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一切環訊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

2、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2自然段。

教師過渡:這一段主要寫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和小弗郎士的內心獨白。韓麥爾先生的神態,是那麼的依依不捨──好像要把小教室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這神態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濃濃的情。小弗郎士的內心獨白,說明小弗郎士充分理解韓麥爾的處境,使我們感受到小弗郎士經過了這“最後一課”由貪玩不懂事,變得懂事了。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中的變化、成長 。

3、是什麼力量使他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在最後一課中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點撥:愛國氛圍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樸素的愛國情感。

(三)、文章是聞名於世的愛國名篇,除直接對人物進行描寫外,還有哪些語句或細節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輝?

1、課文第20、21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找出有關細節,感情朗讀,體會濃烈的愛國主義氣氛。

如“郝叟老頭的大眼鏡、咕咕叫的鴿子、飛進來的金甲蟲、象小國旗似的圓體字字帖”等等細節描寫。

2、全班齊讀,體會本段強烈而質樸的愛國主義激情。

教師過渡:這節課形式上的法語課實際上已成為一節生動的、深沉的極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它促進了小弗郎士這些法蘭西明天希望的變化成長,讓他們的心頭永遠都飄揚著法蘭西的國旗;它還促進了郝叟老頭──阿爾薩斯人的覺醒。

(四)、放《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把自己放到那個時代當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憶故事情節 ,想象故事情境, 體會小說中被壓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愛國情。

四、體驗反思:

教師過渡: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了被壓迫被侵略的人民的愛國情,理解了他們對法語的熱愛,大家還記得先生對法語的評價嗎?再次齊讀。

在和平的環境中我們應如何表達我們的愛國情懷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不僅要立志“奧運會上拿金牌” “捍衛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等,更應該將愛國情懷體現在小事情上,體現在平時的行動中,比如努力學習並學好我們的母語、寫好漢字,對自己做的事負責,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五、學生質疑

小組質疑,解決疑難問題。如解決不了,提出由全班解決,教師及時點撥。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可以問學生,激疑。

六、課堂小結:

以“我認為,這是一堂--------的課” 為題,

談談學習這篇文章的收穫。

教師示例小結:我認為這是一堂讓我欽佩的課。韓麥爾作為一名教師,在這最後一堂課上充分展示了他心目中最神聖的法語的魅力,不僅喚醒了小弗郎士幼小心靈中深藏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激發了聽課者的愛國情感,他還激發了整個阿爾薩斯人乃至整個法蘭西民族的愛國情感,甚至還激發了我們在座各位的愛國激情,讓我們體會到了祖國語言的神聖。所以我認為,韓麥爾先生是我欽佩的榜樣,他是法蘭西民族的英雄,而這也正是這篇作品的偉大之處。

七、佈置作業:

基礎作業:

理解: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的含義。

拓展作業:

1、試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從上課到下課”這部分內容。

2、用本課學到的有關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你的一位任課教師。

預習作業:按預習要求,預習第七課。

教學反思:

本文是愛國題材的典範,如何長文短教,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我決定抓住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這兩個人物形象,並順著愛國主義這條線來組織教學。本教案設計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學生能從生動的文字中受到感染、具體的問題情景中學有所悟,避免了空洞的灌輸和教條的說教,這正是新課改、大語文觀所要求的。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的薰陶是本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和平時代,如何表達我們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在英語如此受重視的時代,如何對待我們的母語,本文是絕好的教材。所以在體驗反思這一環節中重點讓學生意識到愛祖國,不但要有遠大的抱負,更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要愛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寫好漢字,學好語文。《國際歌》的播放,使愛國情感的渲染達到極至。學完課文後,我想所有的學生都會為以韓麥爾先生為代表的法國人的愛國情感所打動,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最後一課》教案 篇十一

作者簡介: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在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他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一所國小校裡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著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們注意。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二、教學步驟: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都德應徵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後一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踱挾皺督叟攤曠懊隸鑰匙哽賺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裡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教師範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難忘的最後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後一課”結束。

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二、教學步驟: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麼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況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郎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麼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後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裡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會現象。自然景象是那麼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訊息都有是從那裡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後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篇十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最後一課》與平日上課氛圍、學生、老師等的對比、討論,感受 “最後一課”嚴肅、悲壯的氛圍。

2、圈點有關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詞句,理清他的心理歷程,並探究其變化的原因。

3、精讀重點句、段,通過對韓麥爾先生語言、動作、神態的分析來體驗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遷移學生情感,培養愛國情懷。

【課型】

探究課。

【教學重點】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歷程,感悟“最後一課”對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學難點】

對韓麥爾先生語言、動作、神態的分析。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教室】

多功能電子教室。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匯入新課,感受“最後”氛圍

課間播放馬思聰的《思鄉曲》,渲染“最後”氛圍。

老師匯入:同學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對這篇小說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瞭解。為了能更進一步地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感情經歷,我們很有必要重溫小說的社會背景。

(幻燈片展示)

《最後一課》寫的是1870~1871年間普法戰爭後發生的事。普法戰爭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挑起的,他想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但結果適得其反,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被迫賠款50億法郎,割讓法國北部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魯士接管這些地方以後,下令不準這些地方再學法語。

《最後一課》這一短篇小說,正是以淪陷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國小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國小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最後一課》被介紹到中國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響了我們好幾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讀完這篇小說後靈魂為之顫抖,感情為之激盪。那麼為什麼它會有如此大的魔力呢?為什麼它會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篇章中的經典作品呢?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奪人”。

(展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重上這一課,主要是通過對特定環境中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的探究來學習表現人物情感的方法,並體驗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燈片展示)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以及所有當時被奴役、被封鎖的法國人民的感情走進《最後一課》的課堂吧!

二、看圖憶文,檢查學生熟悉內容的程度

同學們雖然已經學習過了《最後一課》,但有的同學可能對這篇小說的內容不熟悉了。如果你想驗證你自己,那麼就請你看看下面的幾幅圖,回憶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話來描述出圖中的內容。

(用幻燈片展示圖)

三、探究問題,初步把握文意

你們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話來描述出圖中的內容,說明《最後一課》的精神已經影響了你們。現在你們對文章的內容更熟悉了,這對探究後面的問題打下了基礎。下面就讓我們放出能量,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看看自己比別人如何?(幻燈片展示問題)

討論1:這篇課文題目為《最後一課》,為什麼說是“最後一課”?

教師備案:11小節說柏林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語了。

討論2:在我們一生中要遇到多少個“最後”呀!與同學、朋友最後一次相聚,望親人最後一眼,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為你們上課……“最後”總是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在我們的心裡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瀾。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後”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同學們,“最後”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麼?

教師備案: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

討論3:課文中最能渲染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這種氣氛的描寫在哪裡?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教師備案:教室裡的氛圍;來了一些鎮上的人(感覺氣氛很沉重也很悲傷)。表現依戀、惜別的在22小節。(文章用一種極其樸素的語言述說著你很熟悉但又將要失去的東西。特別感人,給人的感覺卻很傷感,以後將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課桌、椅子、胡桃樹、紫藤將還在,而韓麥爾先生卻要走了)

四、再讀課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歷程

(幻燈片展示)

討論4:在這最後一課中,我們感覺到與平日上課確實有很多的不同:氣氛不同,學生不同,老師也不同。那麼誰又能讓我們知道這些不同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用文中的語句來說說。

老師備案:

平日上課最後一課氣氛學校開始上課時總有一陣喧鬧,就是街上也能聽到。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氣氛。學生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師拿著戒尺在桌子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我遲到會遭到韓麥爾先生的責罵。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戒尺。我遲到,韓麥爾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這些不同,說明最後一課對學生,老師及鎮上的人們的巨大影響,給他們的強烈震撼,以及他們對這最後一課的無比珍惜。

討論5:在這最後一課的氛圍中,我們的心也跟著沉重起來。那麼在這麼一個特定的“最後”氛圍下,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歷程。

教師備案:

上學的路上──看到教室裡的情形──知道是最後一課──聽到鴿子叫聲

怕罵、貪玩────詫異──────難過、懊悔────悲憤

(稚氣、貪玩、)(成熟)

討論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歷程中,他從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長為一個熱愛法語、理解老師、熱愛祖國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間成長為成年。這是什麼原因促使的?

教師備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個壞孩子,他貪玩,但“還能管住自己”。他有一個好老師,韓麥爾的一言一行對他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來的巨大震撼,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五、品讀體驗,感悟真情

小說中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是通過“我”──小弗郎士的觀察來展開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現的,基本上是一個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儘管如此,韓麥爾先生的言行依然體現了他崇高的愛國感情。特別是他懷著巨大的悲痛,在這最後一課中穿著那套特殊的禮服,體現了崇高的愛國感情。他對祖國語言的精闢見解,表現了他對戰勝侵略者的執著信念。“法蘭西萬歲”這兩個飽含激憤的大字,表現了他對祖國必勝,法國人民必勝的堅定信心。討論了下面幾個問題,韓麥爾先生就會把你的感情掀起軒然大波。

(幻燈片展示)

討論7:韓麥爾先生最能打動我們的一些語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節,行動集中在24~29小節。11小節主要是宣佈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聽說是最後一課,就像我們剛才分析的一樣,使小弗郎士產生了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感情。下面我們著重來分析18、19小節。請同學們快速讀完18、19小節,說說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些話?為什麼?

教師備案:自責的話。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自責,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懺悔。讓我們感覺到難受,激起人們對侵略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所以也就有了韓麥爾先生最後的言行。

討論8:確實,國將不國,這是何等的悲哀。讓我們一起來看完24~29小節,在幾個小節中,有韓麥爾先生的幾個定格動作,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怎樣的一種心情?

教師備案:韓麥爾先生的定格動作:站、哽、轉身、拿起、使出、寫、呆、靠、做等,連續幾個猛烈的動作,突出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內心的激動和憤慨,說明亡國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時的鎮靜,他痛苦得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於話也說不出來了。

討論9:我們再看一下25小節。請我們同學聯想一下,此時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你會說些什麼?

教師備案:千言萬語都包含在“法蘭西萬歲”這五個大字上。

討論10:我們再來看一下課文最後一節,韓麥爾先生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個手勢有什麼含義?

教師備案:無奈、悲憤、做一個了斷等。(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在將成為亡國奴,將失去教本國語言資格之際,他最後的幾個形體語言顯得蒼白無力,但我相信它將成為幾個畫面長久地定格在他學生的腦海裡。)

討論11:同學們,面對著老師的。這麼一個手勢,此時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學,你會怎麼做,請我們同學靜靜思考一下,然後告訴我。

教師點評:這時可能每個人發洩情感的方式會不一樣,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靜,此時也是無聲勝有聲,是沉默的抗議。現在就讓我們同學一起跨越時空,來到阿爾薩斯,來到韓麥爾先生的課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來感受一下最後一課的情景吧!(放音樂)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

教師引導:確實,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血,從噴泉裡揚出來的是水,而從一個飽含愛國激的作家筆下,寫出來的卻是感人肺腑的愛國主義篇章。都德先生的這最後一課以它的“以情奪人”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而跟法國人民類似的命運,卻使我國的人民更容易產生共鳴。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祖**親。

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的大好河山和眾多同胞,他們打著“東亞共榮”的旗號,強迫中國人去學日語。北京的大學生說,若大的華北竟容不下我們的一張課桌。看來在中國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過類似小弗郎士的“最後一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裡描寫的北平被侵略軍佔領後某學校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時的情景。

(幻燈片展示材料)

材料:鈴聲,對於一個作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他必定已經把應教的功課或該發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他不怕學生質問,所以也不怕鈴聲。今天,他可是怕聽那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綁赴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課堂講書的時節,他的手也沒有發顫。現在,他的手在袖口裡顫起來。

鈴聲響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腳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曉得往哪裡走呢。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低著頭,他進了課堂。屋裡極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講臺,把顫動著的右手放在講桌上,他慢慢的抬起頭來。學生們坐得很齊,一致的豎直了背,揚著臉,在看他。他們的臉都是白的,沒有任何表情,像是石頭刻的。一點辣味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裡轉。

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麼還在這裡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他應當勸告他們忍耐,但是怎麼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忍受亡國的恥辱嗎?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援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並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麼。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塗的,他從嗓子裡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訊息或意見。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大家的眼失望的追著他。極快的,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坎,沒邁利落,幾乎絆了一跤。屋裡開始有人活動,聲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腳的那樣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長吸了一口氣,沒再到休息室去,沒等和別的班的學生會面,他一氣跑回家中,像有個什麼鬼追著似的。

討論1、《最後一課》的課堂氣氛很靜,祁瑞宣老師教的“第一堂課”的課堂氣氛也很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韓麥爾先生寫完“法蘭西萬歲”之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祁瑞宣老師“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援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並沒說出話來。”兩個國度,不同的時代,為什麼課堂上氣氛和老師的情緒如此相似呢?

教師備案:《最後一課》和《四世同堂》,雖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時代不同、國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課堂氣氛和老師情緒的描寫上卻又有類似之處,是因為它們所要反映的主題是相同的:兩篇文章都要反映淪陷區人民在敵人鐵蹄下屈辱的、悲憤的生活。儘管韓麥爾先生上的是"最後一課",祁瑞宣老師上的是開學的第一課,但課堂氣氛都是"肅靜"、“莊重”,人物情緒都是同樣的激動、悲憤。

討論2、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裡,“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法語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而祁瑞宣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只"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對於這截然相反的表現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備案:由同學自己談感想。

討論3、祁瑞宣老師“一向鎮定”,“現在,他的手在袖口裡顫起來”。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什麼?從課文裡找出韓麥爾先生一反常態的表現,做個比較。

教師備案:祁瑞宣老師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做亡國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鎮靜,他痛苦得已經控制不住感情了。韓麥爾先生也有一反常態的表現,在教堂鐘聲敲了十二下,普魯士士兵收操的號聲響了以後,他堅持上完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勇氣似乎像洩氣的皮球一樣,全部洩完了,他變得臉色慘白,全身無力,頭靠著牆,連說一句話的力氣也沒有了。韓麥爾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師一樣被亡國的痛苦和由此而產生的悲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師小結,遷移感情

同學們,現在中國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東亞病夫”,我國的經濟在騰飛,我們的民族在強大。我國已經加入了WTO,為了國際的交流,我們必須學習英語。但是我們既要學好英語更要學好漢語。我在這裡變化一下韓麥爾先生的話: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我們必須牢牢把它記在心裡,永遠要學好它。只要牢牢記住我們的語言,就像拿著一把通向世界大門的鑰匙。世界是你們的,未來是你們的,我們期待著!

《最後一課》優秀教學設計 篇十三

課題:

最後一課

教學內容:

瞭解課文結構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瞭解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以及採用第一人稱所起的作用;領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主要通過對課文字身的學習來體會,井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

教學難點:

同“教學目標”的前一項。

課型:

練讀課。

教學方法:

通過複述、評議、討論、品讀等提高語言與思維能力。

教學步驟

一、匯入

以抗戰時期淪陷故事匯入

二、初步感知課文

(一)教師表情朗讀全文,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境。

(二)分別請學生到臺前複述。

1.請學生概括出小說的環境。(提示:從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來考慮)

2.請一學生以第一人稱複述“最後一課”,重點表現它與平時氣氛的不一樣;然後請一同學以第一人稱複述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內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動。教師主持全班同學對兩項複述的修正與評議活動。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部分。

(四)指導學生用色筆畫出重點詞。

宛轉、詫異、懊悔、祈禱、氣氛。

三、研讀課文

1、思考並回答為什麼要以《最後一課》為題?

2、默讀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會環境的'語句、激疑:不要這些語句效果怎樣?(提示:通過簡練的語句巧妙地安排社會背景,把小的事情置於大的背景之中。這樣,為小說人物的出場、情節的展開和主題的表現作了必要的鋪墊和交代。)

3、學生討論:不寫鎮上的人效果怎樣?(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鎮上的人,並且在寫法上做到了以點帶面,似實襯虛,讓讀者從最後一課聯想到法國人民廣泛而深入的愛國義舉。)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朗讀,你知道這篇文章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嗎?

五、作業

試著找出小說的人物、環境、情節

《最後一課》的優秀教案 篇十四

教學目標

1、介紹小說的時代背景。

2、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4、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5、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6、利用小說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在這篇文章裡,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踐踏,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2、簡介課文背景

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崙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於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後,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後練習一)

明確: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開頭——"小院子裡"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鏡"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裡的情景。——課前

第三個階段("我看見這些情形"——"忘記不了"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忽然教學的鐘聲"——結束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佈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4、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幼稚、怕提問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明確:怕提問。

*“這些景象”指什麼?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了什麼?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又出了什麼事啦?”設定懸念,

*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麼關係?

明確:巧妙地點明瞭故事發生的背景,並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疑惑、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區別?說明了什麼?

平時上課 最後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課堂裡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裡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在最後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後練習二找出有關語句。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課後練習二:

1、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願望和巨大動力。

4、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中的“高大”指什麼?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小結: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書設計: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索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心理

第二課時

一、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3、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裡,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裡的東西都裝的眼睛裡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討論:在"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讚美了祖國的語言,讚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後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