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案

當前位置 /首頁/企業文化/施工方案/列表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精品多篇】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精品多篇】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篇一

一、課題的提出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認識數學是從認數和計算開始的,它是學習數學的最基本能力,《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及參與社會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之一。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發現,學生在計算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重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相互合作,關注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以及實際計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說在計算教學這一塊花的力氣小了,導致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國小階段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最佳培養期,是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耐心、不畏艱難的優秀品質,踏實、求真的科學態度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確立了《如何在素質教育下培養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研究》實驗課題,探索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根據我國《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其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異常重要的,在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越來越感覺到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下降,許多學校就這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學生興趣的情境教學法。呵護學生的心理分層次作業佈置。讓學生充滿自信的競賽激勵法等等。縱觀世界各國,在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上,大都有較高要求,如英國雖然不贊成煩瑣筆算,但十分重視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日本在新修訂的課程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增加數學教學時間進行“計算的反覆訓練”。

本課題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已有的計算教學的經驗與理論,在國內外已有的調查,研究,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當前我校學生計算能力的實際,進一步開展討論,力求構建符合我校教育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三、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計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逐步形成計算技能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每一個目標要求都沒有離開“算”,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保障其進行任何數學活動的基礎,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縱觀整個國小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單看各冊的教材目錄就可以明瞭。並且在教學評價中,計算的比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單是一張數學試卷,從簡單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就佔了40分,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對此我們想通過此課題的實踐研究,克服計算教學的一些弊端,使我們的計算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計算課,做計算題。

四、完成課題研究可行性

分析課題組長是我校完全國小校長,課題組成員有專職教研工作人員作理論及實施方案的過程指導。有業務校長和有豐富的教學及研究經驗的骨幹教師,為新課題的研究打好了必要的基礎。

五、課題界定

計算能力應指學生數學基本計算中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本課題旨在研究在新課程實施中,以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時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課題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1、課題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影響國小生計算能力的各種因素,認真研究提高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筆算能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實現演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的有機結合,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2、課題研究的內容

①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和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

②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突破口和教學訓練方法等策略。

③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

七、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成員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材料進行學習、討論,並結合本校學生現有的計算情況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調查分析法。對實驗班學生計算情況的摸底測試、調查分析,瞭解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為第二階段的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成員注重收集研究活動中的所有資料並進行整理,同時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

八、完成課題實驗的保障條件

1、技術支援:邀請中心校教研室領導為課題的理論指導和具體指導。在課題組的組織下,調動學校優秀教師進行實驗,保證實驗的實效性。

2、經費支援:我校領導一直以“科研興校”為理念,在教學科研方面一直給與極大支援。可以為本次實驗提供活動的經費和裝置。並從各方面給與支援和幫助。

九、研究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確定課題,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學習有關理論,落實課題組分工。

調查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對學校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進行調查,全面瞭解學生計算水平。

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實施研究方案,根據調查與分析結果,組織討論研究,提出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若干策略,並進行實施嘗試。

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全面收集調查分析、資料。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撰寫論文,在學校推廣。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篇二

一、研究背景: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完美個性的發展。

二、研究條件:

1、課題來源於教學實際,與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本課題的預見性效果已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同。

2、課題組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基本達本科學歷知識結構,教學經驗豐富,研究能力強,所寫論文多次獲獎,多位成員開設過市級、片級研究課、觀摩課,並獲得一致好評,教學質量名列前茅。

3、課題組成員平時教研氣氛濃,有集體備課的良好習慣,經常互相聽課幫助指正缺點,堅持寫教後札記,教學水平進步較快。

4、課題組人員對本課題的認識統一,決心大,積極性高。

三、研究意義:

1、長期以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多數是被動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機械模仿式的簡單運用。學生的學習思想、學習方法都是教師意志的“複製”,這樣並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而且學生的創新意識受到了壓制,既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又防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如今,正直新課程改革,確立了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新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四、研究方法:

①、自然實驗法:所開設的實驗班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同時暗設對比班進行平行班對比實驗。

②、文獻法: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先進教育理論,並及時總結。

③、調查法:及時瞭解教師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和實驗的操作情況,瞭解學生的自主參與,創新意識的發展情況。

④、瞭解不同型別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習需求和不同型別學生髮展創新能力及時調整的策略。

五、研究計劃:(分階段完成工作的指標)

階段一:20xx年10月——20xx年1月,實驗準備階段

1、調查和了解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水平。

2、建立組織,學習有關文獻擬定課題方案。

3、集體備課,分工編寫每課教案,特別是問題情景的創設。

4、細化計劃,形成可操作的具體細則。

階段二:20xx年2月——20xx年2月實驗階段

第一學期:

①轉變師生角色,初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係。

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③創設問題情景,增強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

第二學期:

①強化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思維習慣的培養。

②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③願意參與數學活動,能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表達解決

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能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學期:

①自主參與數學活動,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②引導學生從不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有效地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③學生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合作交流中獲益。

第四學期:

①學生養成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學生樂於參與數學活動,並能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③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普遍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篇三

(一)課題的表述

“當代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現狀調查研究方案”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次研究的直接目的是瞭解現階段大學生志願服務現狀及大學生對青年志願者行動的認識、理解、心態及存在的問題,為推進大學生志願服務的建設,進一步加強青年大學生志願者工作力度,豐富動員方式和手段提供決策參考,更好地調動青年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積極性,激勵青年深入基層鍛鍊,不斷積累社會經驗,為和諧社會建設作貢獻。

本次研究的意義在於使大學生在志願服務中實現自我價值,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鍛鍊大學生的奉獻精神、服務能力等整體素質,同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當前,志願服務蓬勃發展,針對志願服務開展的研究也日漸系統和深入。國外志願服務起步較早,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已逐漸步入組織化、正規化和系統化的軌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運作機制和國際慣例。

志願服務活動已經成為這些國家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形式,志願服務活動幾乎家喻戶曉,志願服務意識為大多數公民所接受,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已成為廣大公民的自覺行動。許多國家在志願服務立法、志願服務意識教育等方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歐美一些國家在志願服務理論的研究方面已達到專業化水平。

雖然國外有關志願服務的理論研究成果較多,但目前專門的譯註仍較為少見。

我國志願服務雖然發展迅速,但由於起步時間較晚等各種原因,志願服務的水平仍然低於西方部分已開發國家。在志願服務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諸如志願者選拔與培訓機制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和有效管理、社會支援力度不夠等。

我國關於青年志願服務的研究目前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有一定理論高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各級共青團組織有關青年志願者行動的調研報告、經驗總結;一類是學術性專著和論文。

而在這其中,有關高校青年志願服務研究的論述則多處於理論初步研究階段。目前國內與志願服務密切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公民社會等方面的理論成果比較豐富,也可為高校青年志願服務的研究提供借鑑。當前我國高校青年志願服務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將青年志願服務作為精神文明建設載體的研究;

第二,有關志願服務、志願精神等基本概念內涵的研究;

第三,從倫理道德建設的角度對青年志願服務的研究;

第四,從非營利組織、公民社會的角度對青年志願服務的研究;第五,有關中外志願服務比較的研究。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

以社會學發展理論,活動理論,發展心理學為理論依據。

(五)研究物件與範圍

以我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物件,在專業類別方面,儘量覆蓋理工類、文史類。在年級差別方面,排除了應屆畢業生,即正在找工作的同學,準備考研及出國的人基本不再此調查研究範圍內。

包括級、級、級各個學院全體同學。

(六)研究的內容

大學生志願服務開展情況、大學生對志願服務的認知、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及感受、志願服務活動開展的。現狀與困境分析等四方面。

(七)研究的方法

本次調研採用多種調研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問卷調查為主,其它調研方法為輔。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文獻研究 調研組通過查閱學校圖書館文獻、各大主要中英文資料庫以及各大報刊雜誌,對國內外有關志願者研究的文獻資料進行初步梳理,尤其是福建省福州市相關組織完成的調查報告和新聞評論報道。上述文獻材料,為本次調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事實依據。

2.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本次調研活動主要方法。依據研究的目的與任務,分不同階段、不同物件,對我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涉及志願者的基本情況、服務動機、感受和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激勵制度等相關內容。

3.現場觀測 為收集第一手資料,調研組部分成員直接觀測了部分志願者在志願服務期間的表現,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得到了有關大學生志願服務感受、志願服務活動情況等相關資訊。

4.“面對面”訪談 針對本研究內容要求,調研組成員對福建醫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基層管理人員、普通志願者以及受助物件進行訪談。

5.電話訪談和郵件 調研組成員電話訪談了福建省青年志願者協會的相關工作人員,郵件訪談了福建省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他們所提供的觀點和看法對本次調查有著重要的借鑑和參考意義。

(八)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組成調研小組進行研究課題內容的討論;小組具體任務分 配,分工協作;調查問卷的具體制作及印刷;與相關調研部門、機構事先進行聯絡溝通;調研員培訓。

2、實施階段:

a、第一天,進行文獻研究。調研組通過查閱學校圖書館文獻、各大 主要中英文資料庫以及各大報刊雜誌,對國內外有關志願者研究的文獻資料進行初步梳理,尤其是對我們福建省福州市相關組織完成的調查報告和新聞評論報道。通過文獻材料,可以本次調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事實依據。

b、第二天和第三天,問卷調查 ,也是本次調研活動的關鍵。依據研究的目的與任務,分不同階段、不同物件,對我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涉及志願者的基本情況、服務動機、感受和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激勵制度等相關內容。通過問卷調查,以此對大學生志願服務開展情況、大學生對志願服務的認知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c、第四天,現場觀測。為收集第一手資料,調研組部分成員直接觀測部分志願者在志願服務期間的表現,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得到了有關大學生志願服務感受、志願服務活動情況等相關資訊。親身體會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及感受。

d、第五天,“面對面”訪談。針對本研究內容要求,調研組成員對福建醫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基層管理人員、普通志願者以及受助物件進行訪談。瞭解大學生在志願服務活動開展中的現狀及對困難進行分析。

e、第六天,電話訪談和郵件。調研組成員電話訪談福建省青年志願者協會的相關工作人員,郵件訪談福建省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他們所提供的觀點和看法對本次調查有著重要的借鑑和參考意義。

3、專家論證評價、總結驗收和結題階段:專家小組對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分析,可行性評估,調研人員彙報實施活動過程中的情況,總結驗收。最後對“當代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現狀調查研究方案”進行結題。

(九)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當代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現狀調查研究方案”具體實施後,到組成調研專家小組進行專家論證評價、總結驗收和結題。最後本課題將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展示出來,即“當代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現狀調查報告”。

(十)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組長:陳志堅 課題副組長:黃雅惠

課題組成員:陳志堅、黃雅惠、陳曦、黃三秀

分工:a、組長陳志堅負責整個課題的研究過程,統籌各個方面的關係,撰寫研究方案及調研報告。負責突發事件的處理。協助其他成員進行活動的開展。

b、副組長黃雅惠負責協助組長進行課題方案設計及調研報告的形成,同時協助陳曦、黃三秀進行各項調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c、陳曦、黃三秀負責部門機構負責人的聯絡,問卷的製作,訪談、現場觀測等。對整個活動進行詳細的運作處理。

課題實施方案 篇四

(一)課題研究能有效促進班主任工作的專業發展

1、班主任工作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2、課題研究的內容往往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難題

3、課題研究是班主任想到學習、交流、協作的平臺

(二)課題研究活動能增強班主任的行為意識。

1、班主任平時工作表現為煩瑣、細緻、重複、枯燥的特點,容易導致被動與盲目

2、課題研究使日常班級管理的無意識行為轉化為有意識行為,帶著問題、需要觀察和思考,要付諸行動,並有可見的“產品”,必須使隱性的問題顯性化。

3、有意識的研究行為能增強研究結論的可重複性和實踐模式的可借鑑性

(三)班主任是本課題最理想的研究者。

1、班級是班級文化的載體,班級是本次課題研究的物件,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離開班級和班主任的工作,該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班主任有管理班級的自主權,班主任老師對班級文化的影響是主導性的

3、班主任能最近距離的觀察學生,所得的資料是真實的、原生態的,也是鮮活的

(一)學習活動

課題研究必須要了解該研究已有的成果,研究者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和做法,才可以用正確的理論來理解和分析現象,並使研究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

本次課題研究中設計的學習內容有兩類:一是課題研究的一般程式方法;二是班級管理與文化建設的有關理論。學習的形式也有兩種:一是專家報告;二是自學。學習的途徑除了向他人學、向文獻學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在實踐中總結提高――即自主學習。

我個人認為,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全面鍛鍊人的學習能力。教師更要“學會學習”,每有所得,即在學習提高。但課題研究需要對研究內容的相關知識作系統學習,並結合工作實踐的改進和提高,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等特徵。

(二)主題活動

中學課題研究不是純學術研究,需要結合實踐進行,更多的歸屬於行動研究。主題活動是圍繞某一主題所開展的單個或系列的活動,對課題研究起著重要的實踐支撐作用,如《實施方案》中安排的在本學期內要完成的三項活動:“班級美化”、“班級制度建設”、“主題班會課系列設計”等,沒有主題活動的研究,多半要結合平時的觀察進行(如日誌式),難度更大,否則就會“紙上談兵”,成為“虛假研究”。

主題活動往往圍繞課題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展開,取得實踐過程中的資料(方案、成果和心得等),作為分析現狀和問題的依據,進而提出策略建議。所以,主題活動要有周密的計劃和提取資料的準備,這就體現研究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特徵,與平常的活動僅以完成任務為目的有所不同。

不同主題活動中的主體可能是班主任老師也可能是學生,還有可能是師生共同參與,因為班級文化建設也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而且老師也不能僅僅是班主任老師,我們儘可能地讓其他授課老師也參與進來,如語文老師可以結合主題活動佈置作文(週記),從中得到學生真實的感受,發揮所有科任老師的作用。

主題活動可以是全校性的大型活動,如總課題方案中設計安排的那些活動,但也可以是某一個或部分班級的活動,甚至是某一類學生群體的活動,如子課題研究所必須開展的一些活動。

(三)交流活動

有研究,就要有交流。交流的形式:會議討論、文章發表、成果(作品)展示。交流的內容主要有活動計劃、過程資料、活動成果和心得體會。交流的渠道有:開題會議、學習會議、階段性成果展示會、結題會議、小組討論會等會議渠道,同時我們還要在學校網站開闢專欄和建立qq群的方式,搭建更為便捷的交流平臺。

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活動意義重大:一是在交流中完善方案、得到啟迪;二是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與別人分享成功的喜悅;三是把交流作為自己研究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推動自己按計劃完成研究任務;四是鍛鍊研究者的交流表達能力,適應不同的場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本課題的交流活動有如下要求:1、所有的參與人有一個基本的要求:每一次活動之後,都要有一個心得體會,或一篇觀點明確的論文。2、所有的子課題和總課題的內容分項(單項主題活動)的負責人要做好實施方案和總結報告。3、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項徵文、競賽活動,爭取獲獎,增加課題研究的含金量。

(一)如何認識中學教師課題研究的質量標準

正如前文所述,中學教師的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其成果主要以實踐模式及分析性的報告的形式呈現,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研究的物件、過程和結果不一樣,研究者的心得也有不同。與學術研究的成果要有發現新的規律性知識不同,與應用研究成果要有發明新技術也不同。我個人認為中學教師課題研究成果的質量標準應該是:通過研究和實踐,取得了第一手資料,豐富了理論認識,貫徹了行動方案,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學生受到了教育,能為他人有所借鑑的價值。所以,我們教師要排除“課題研究高不可攀”的錯誤認識和畏難情緒,大膽地開展課題研究。

(二)如何確定自己在本次研究活動中的角色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很清晰地定位自己在本次課題研究中的角色:

1、學習者――要以謙虛的態度,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向書本學、向他人學、向自己學。做到系統學習和深入學習,學以致用。

2、組織者――不管是不是課題負責人都要有一定的組織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成員分工和實施計劃,“不打無準備之戰”,精心謀劃,才能萬無一失。其次要組織好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班級美化活動,就可以組織學生去設計,並寫好設計的說明書和美化後的感受等。

3、行動者――與班級管理的實踐結合,要求我們班主任將研究活動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去,並充分發揮每一次活動的積極作用和教育意義。不但要完成總課題組安排的一些活動和任務,可能還要完成自己所在的子課題組的活動任務,還有可能要幫助其他子課題收集一些資料。如何安排好這些可能交叉重複的任務,理想的做法就是“揉合”和“共享”。

4、觀察者――資料的獲得,新的觀念的產生,都來自於自己對學生個體或群體的細心觀察,這種觀察要圍繞自己的研究目標,有準備、有意識地進行,觀察之後就要有及時的記錄。

5、思考者――思考也要勤於動筆及時記錄思想的火花,到結題時,再作系統加工,連綴成篇。特別提醒的是,班主任在配合學校開展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開展的同時,自己要對自己的管理班級的思想、思路、模式進行總結,要有所側重地形成自己班級管理風格與特色。

(三)如何開展自己的研究活動?

1、瞭解研究的基本套路(見子課題立項方案,或網上學習他人經驗);

2、廣泛收集相關的文獻(越多越好);

3、在實踐中有準備地進行嘗試(一定要作最詳細的計劃);

4、細心觀察、深入思考、及時記錄(每項活動之後,都要求自己寫一點文字)。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篇五

內容:打電話

活動形式:聽課、評課

指導思想:根據新課程標準的需求,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通過 打電話 這個綜合運用就是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讓學生體會優化思想,並會把優化思想運用在生活中,讓學生嘗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具體措施:

一、探討最優方案

1、聯絡生活實際提出問題:15人的合唱隊接到緊急演出,通過打電話通知每個隊員,如果每分鐘通知1人,怎樣儘快通知到每個隊員?

2、讓生圍繞這個題目,設計自己的最快解決問題的方案,時間要最短。

3、交流 學生獨立方案 同桌互相交流 集體交流 彙報 小結

二、總結髮現的規律

每增加一分鐘新接到通知的隊員數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隊員和老師的總數,也就是n分鐘新接到通知的隊員數等於前(n-1)分鐘內接到通知的隊員和老師的總數。探研得到n分鐘所有接到通知的隊員的總人數就是2n-1人。

三、應用規律

發現這個規律後,可以讓學生直接利用這個規律來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了,隨著時間的增加,所有接到通知的隊員數分別為1,3,7,15,31----因此要通知完15個隊員,只需要4分鐘。也可以讓學生通知一個50人的合唱隊,最少花多少時間就能通知到每個人。

在中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三】

實 施 方 案

一 課題研究的意義

“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它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對教與學的關係的深層次思考和對以往教學實踐的反思,並且準確地概括出了當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少教多學”觸控到了教育的核心——為什麼教,教什麼和怎樣教。“少教多學”呼籲教育工作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投入到學習當中去,並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上具有明顯優勢,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強對“少教多學”的研究,探索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少教多學”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少教多學”的過程需要強化而不是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3.“少教多學”有利於實現教學重心的三個轉變:一是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二是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變到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內外自學相結合的軌道上來;三是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智慧、提高素質並重的軌道上來。

4.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師講得過多,搞“滿堂灌”、“填鴨式”這一弊端,“少教多學”能科學地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比例關係。

5.開展“少教多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有利於開闊教師的視野,在更高的層次上開展教學研究,使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有更加廣闊的天地,有利於促進教師向專家型和學者型教師轉化。

二 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是:

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課堂上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和發展,特別留意為基礎較差的學生提供機會和幫助,切實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堅持以學論教、因學定教,切實落實教學的針對性,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真正實現“少教多學”。

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教學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使教學成為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和鞏固、深化自主學習效果的一種學習活動。從課內和課外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採取各種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相互幫助、相互溝通、相互質疑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是學會閱讀、質疑、思考和探究。這是教的著力點,是實現少教多學的關鍵和前提。教師都應當根據學科性質、教材特點和學生基礎切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少講、精講,讓學生學會學習。

本課題研究預期達到以下目標:

1.梳理國內外有關“少教多學”的研究成果,合理運用其中與自身教學聯絡相對緊密的研究成果,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檢驗,豐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提升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水平。

2.在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開展“少教多學”教學思想的培訓、指導及學術研討、交流活動,探索並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少教多學”策略與方法。

3.總結有關“少教多學”教學思想的研究結論,豐富國內相關研究的內容,為中國小語文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4.通過對“少教多學”理論的闡述,構建“少教多學”的原則,研究相應的教學行為策略和學習行為策略,從而提煉出適合學生需要的“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正規化。

三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少教多學”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它意味著不再依賴於死記硬背的學習、反覆的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關注經驗式的發展、自主學習、差異化教學和發展能力的培養。它重視學生思維、態度、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力圖通過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創新來塑造學生的精神品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借鑑新加坡“少教多學”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比照新加坡所開發的投入型學習框架“petals”, 從五個維度分別開展研究和實驗:

1.教學法(pedagogy)。教師在選擇教學法時,必須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學習需求、學習風格,設計適合學生需要的學習活動,追求最佳學習成效。如:探索性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合作學習,差異教學等。

2.學習體驗(experience of learning)。學習體驗在於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積極、活躍,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因此,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所提供的體驗應能激發學生深入及有意義的思考,提升學生對事物相互聯絡的認識,以培養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3.學習環境的氛圍(tone of environment)。教師營造使學生感到安全、寬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怕出錯;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調動學習情緒,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成效。

4.評價(assessment)。教學評價必須是教與學一致的,並且是持續性的。因此進行促進性的學習評價,提供定期的建設性的反饋,將有效支援學生的學習。真實性評價、多元化評價活動進入課堂之後,讓學生有選擇不同評價任務的機會。

5.教學內容(learning content)。當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產生相關聯性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更深入地探索。因此,強調教學內容的真實性,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情景中學習知識與內容,並用來解決現實的問題。

本課題將著眼於我國國情,開展下列基本研究:

中國小語文教學中實行“少教多學”的必要性;中國小語文學科“少教多學”的內涵和特點;中國小語文教學中實行“少教多學”的原則;中國小語文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中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少教多學”的課型研究;“少教多學”在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的結論與展望。

四 推薦子課題目錄

1.理論研究

1.1.語文學科“少教多學”的內涵、實質研究

1.2.語文學科“少教多學”的特點、原則研究

1.3.“少教多學”與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一致性研究

1.4.“少教多學”與新課改理念的一致性研究

1.5.“少教多學”與中國小語文學科特點研究

1.6.中國小語文教學中實行“少教多學”的必要性研究

1.7.“少教多學”的教育藝術本質研究

1.8. 實施“少教多學”與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

2.策略方法研究

2.1.國小語文“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2.2.國中語文“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2.3.高中語文“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2.4.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2.5.寫作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2.6.“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在現代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

2.7.“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

2.8.綜合性學習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2.9.研究性學習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2.10.“少教多學”與語文學習方式的相關性研究

2.11.實施“少教多學”與學生語文學習自主性、主動性研究

2.12.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少教多學”的效率

2.13.“少教多學”與高效課堂研究

2.14.教師及學生典型案例研究

2.15.語文學科“少教多學”的課型研究

2.16.“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正規化研究

2.17. “少教多學”與中國小語文教學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2.18. 實施“少教多學”與培養學生個性化語文能力研究

2.19. 中學語文選修課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3.評價研究

3.1.“少教多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研究

3.2.“少教多學”教學效率評價研究

五 課題研究的原則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除遵循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的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外,特別要關注符合課題本身特徵的幾個研究原則:

1.明確發展性。“少教多學”教學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從人的發展的廣闊角度來看待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及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裡的層次性,充分反映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態的發展過程。

2.突出創造性。“少教多學”的先進理念容納了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發展,並依據語文教學原理和學生認知心理規律,科學而又有情味地組織課堂教學,開闢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錘鍊和開發。

3.講究自主性。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主動的發展、健康的發展。

4.注重實踐性。引導學生樂於觀察、善於分析,靈活運用看、聽、說、讀、問、析、寫等多種方法進行語文學習,發展觀察、記憶、想象、聯想、表達等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

5.強調結合性。“少教多學”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讀寫訓練體系。它要求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把課內和課外、教法和學法、閱讀和寫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6.體現興趣性。必須及時地進行激勵,營造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精心誘導學生以持久、穩定的學習興趣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六 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獻研究法。有關”少教多學”的研究資料主要見於各種相關的談話與學術文章中,可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並通過知網等論文專業檢索手段,查詢、收集、分析、整理和歸納有關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2.調查研究法。研究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實依據,明確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案例研究法。本課題研究屬於應用性研究,來自於教學實踐,又服務於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是研究的基礎和樣本。在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啟發和指導下,對中國小語文學科各種型別的“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反思成敗得失,並提出改進意見,通過實踐檢驗,進一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遍意義和可借鑑性。

4.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指的是實踐者在行動中為解決自身問題而參與進行的研究,其目的在於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理性認識,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以期引導、改進和評價自己的決定與行動。參與課題研究與實驗的教師,不僅是一個行動者,而且是一個研究者。要通過行動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認識制約課堂教學效益的各種因素,探索新課程背景下高效教學,不斷改進“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

5.比較研究法。有比較才有鑑別,才可以取長補短,獲得可靠的研究成果。本課題的比較研究包括:比較、借鑑新加坡“少教多學”教育改革的經驗,對我國語文教學的過去和現狀進行比較研究;對不同地域、不同型別學校的“少教多學”進行比較研究。

6.實踐經驗總結法。收集分析和歸納整理出新課程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並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歸納出可資利用和借鑑的規律性東西,為優化課堂教學提供指導和幫助。

七 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課題主要成果形式是論文、案例、論著、研究報告等。如:“少教多學”教學思想的理論研究系列論文;中國小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報告;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報告;寫作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報告,“少教多學”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報告;研究性學習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報告;“少教多學”與語文學習方式的相關性研究報告等。

八 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預計完成時間是12月31日。計劃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8月——6月)

(1)設計課題方案(208月——月)

在理論學習、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確立課題內容,明確研究思路,成立總課題組。按照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立項通知書的要求,在專家的指導下,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和論證。

(2)組建課題隊伍(2012年1月——2012年6月)

印發《課題指南》;成立地區指導中心;確定實驗學校及實驗教師;召開開題論證會;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開展培訓活動。

2.實施研究階段(2012年7月——208月)

按既定方案組織實施,開展專項研究活動,並分階段對課題實施情況進行檢察、評估;不斷完善實施方案,改進研究與實驗工作。

(1)首先要做好問卷調查,問卷的設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學生的學”問題設計,二是“教師的教”的問題設計。做好原始資料的積累工作。

(2)按照確定的子課題方案進行富有成效的深入研究。

(3)9月至7月分割槽、分片進行中期檢察、評估。

3.總結階段(年9月——2015年12月)

(1)逐級進行成果梳理及子課題結題工作。

(2)完成結題報告,申請結題鑑定。

4.相關活動

課題實施過程中,課題組將適時組織各種型別的研討活動,如:

(1)教育理論講座、科研方法培訓;舉辦專題研修班。

(2)召開課題年會,進行階段性檢查、評估,彙報、展示研究實驗成果。

(3)邀請專家、課題組研究員及優秀實驗教師赴實驗校進行交流、指導。

(4)開展成果評審活動,對優秀論文、案例、著作予以獎勵。

(5)與相關報刊、雜誌合作,為實驗教師及學生搭建展示平臺。

(6)建立課題網站。

九、課題研究團隊組織

學術導師:田慧生 喬玉全 鄭國民 藏鐵軍 趙 明

組 長:景 民

副組長:朱芒芒 胡 廑 田萬隆 王來平蔣紅森 張偉忠 何立新 楊永明 申雪燕 鄧 偉 孫淑娟 黃大全 劉桂英

祕書長:劉桂英(兼)

核心研究員: (按姓氏筆畫排)   萬敏傑、於永久、於 劼、馬正友、馬希琴、王 豐、王永漁

王 軍、王軍文、王延學、王秉蓉、王養民、王豔芬、鄧 鏗、付立金、馮為民、馮永波

馮現冬、葉映峰、尼 瑪、石卉芸、石 英、劉春文、孫廷鋒、紀開錦、閆 潔

何文巨集、吳佳祥、張建平、張彩霞、李巨集緋、李 鬆、李 懿、杜慧英、楊光福、楊智厚

楊 署、陳子玉、單 波、周興紅、孟憲軍、範劍萍、金 玲、南 徵、姜 紅、段曾勇

賀三寧、鍾 佩、倪 江、徐長林、賈建輝、賈 玲、高楊傑、崔志剛、崔雪梅、曹公奇

夢 陽、黃志偉、傅少來、彭 冰、曾生輝、程一凡、童紅霞、蔣宗智、蔣菊嵐、謝 蓮

韓舟銀、蒲耀才、解 瑛、訾 惠、潘建平、潘澤遠、潘慧群、冀東昇、戴 巨集、魏萬靜

課題祕書處工作人員:樑素芳、王嵩濤、周媛媛、袁景華、付巨集武、王博、武站世

地區指導中心:在科研基礎較好、參與學校較多的省、市成立“地區指導中心”,負責本地區課題研究的組織工作,並作學術指導。中心主任由課題組副組長兼任。由主任聘任副主任及工作人員。

實驗學校:學校確定子課題、自願申報,經地區指導中心推薦,課題組批准後,由課題組發給子課題立項通知書,成為本課題實驗學校,按照實施方案開展課題研究。實驗學校覆蓋城市、農村及各層次的學校,特別要關注辦學條件薄弱地區的學校,為廣大教師創設研究和交流的平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計劃遴選300所學校作為本課題的實驗學校。

實驗教師:本著自願參加的原則,凡實驗學校的語文教師由學校推薦可成為本課題實驗教師。實驗教師要履行申報手續,經學校同意,課題組批准,即可成為課題實驗教師,並享受課題組提供的研究條件和展示平臺。

課題組祕書處:

祕書處設在首都師範大學《教育藝術》雜誌社

辦公地址:首都師範大學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郵局九分箱。郵編:100048

電子郵箱:jyyszz@

辦公電話:010—68980218 13311502977

祕書處負責人:劉桂英

課題實施方案 篇六

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而國小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加強對國小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逆向思維則更是數學的一個重要法則,在新課改中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眾所周知,正向思維有時會制約思維空間的拓展,甚至會導致問題無法解決,此時需要我們改變思維方向,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去探求解決問題。

其特點表現在:善於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進行探索,當某一思路出現阻礙時,能夠迅速地轉移到另一種思路上去,從而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當學生經過努力從正向理解了某個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後,若能適當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往往會跨進新的知識領域。當人們習慣於正向思維,尤其處於“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時,逆向思維往往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1、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挖掘學生智慧的潛力,較快地促進學生運用遷移規律去獲得知識。

3、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4、在發現的試探中,學到科學的認識方法和策略,深刻地理解知識,提高認知水平。

5、加強學生用分析法和倒推法解題的能力的訓練。

1、逆向思維蘊育著創造思維的萌芽,它是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思維品質,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必備的一種思維品質。在數學教學中充分認識逆向思維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把教學中的相關逆向思維訓練的問題落實到位,才能使學生的的逆向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數學的概念教學,計算過程教學,和應用題教學中都能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要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維素材,明確訓練內容。

3、備課時,明確學生的思維特點,制定逆向思維策略。

4、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注意逆向思維訓練策略的落實。

5、做好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轉換。

以實踐研究為主,在課堂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後在反思中改進,以此實現研究的目標。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實際調查,發現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不足。

2、學習相關理論,增強科研能力,調查收集課題研究的有關材料。

3、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2、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維素材。

3、精心設計、組織教學。

4、積極實踐,努力尋求提高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對研究物件進行後測,並前後對比分析。

2、對研究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比較、歸類、彙總,撰寫研究報告。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篇七

一、課題名稱:

新課標下國中數學課題學習的實踐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實踐與綜合運用在第三學段(7-9)年級以,課題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我們有必要對國內外數學課題學習的現狀進行研究,從而對數學課題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

1、國外研究現狀:

(1)美國

美國教育界特別強調以,探究為特徵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美國的大、中、小,以專案為中心的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逐漸成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與學的策略與手段。

(2)日本

日本學者把,課題學習英譯為,problemsituationlearning,實質上就是問題解決的深化。大阪教育大學鬆宮哲夫先生還提出了crm(compositerealmathematics)型課題學習,他們十分重視課題的現實性,積極主張從現實中的問題出發進行課題學習。他們提出了,湖水中的數學、田徑上的數學、交通安全中的數學、鐵路運輸中的數學、高層建築中的數學等課題,並結合中學生的數學水平的實際,開展了實踐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英國

英國國家數學課程將成績目標分成幾大塊並據此安排數學內容,打破了傳統的中學數學體系,明顯的體現了注重應用這一特點。它不僅將,運用和應用數學單獨列為一項成績目標,而且貫穿於整個數學課程之中。,運用和應用數學十分注意面對解決實際問題與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包括提出問題、設計任務、作出計劃、收集資訊、選用數學、運用策略、獲得結論、檢驗和解釋結果等環節,而不是侷限在書本上現成的,問題。例如,為研究最好的儲蓄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課題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活動,用,課題學習的模式開展學科內的探究性學習,是近幾年來我國數學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提出的一個嶄新的課題,,課題學習體現了一種教學理念,是一種以學生研究活動為中心的開放式學習。

由於它是一塊新增內容,一種新型的教學活動,沒有現成的教學方法可以遵循,許多教師都是邊實踐、邊教學,從中努力尋求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但是,現階段的課題學習教學不容樂觀。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上傳統的數學課程不夠重視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的聯絡,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普遍認為學習書本知識最重要。一方面新課標下的實驗教材,雖有部分的活動課內容存在,但缺乏具體的活動方案及案例,使任課老師感到很難操作。另一方面由於評價的滯後,許多老師誤認為可有可無,浪費課時,甚至視而不見,束之高閣。另外從功利主義看,數學研究性課題學習對學生的學業考試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許多教師對研究性課題學習沒有較深的認識,很多人只是把研究性課題學習的內容中的實習作業作為應用題講一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探索,沒有達到課題學習設定的初衷。

幾年的新課標,新教材的實踐,從,驚慌失措——不知道怎樣教,到,略有所悟——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對於國中數學,課題學習這塊新內容的教學,也正是我們要探索的。

結合北師大版教材進行,課題學習教學探究,構建課改理念下,數學課題學習的教學模式。包括:

1、探究,課題學習活動應注意的問題。

2、探究,課題學習活動可遵循的階段性程式。

3、探究,課題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

四、預期達成的研究目標:

促進教師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數學教學素養。通過課題組教師的實驗研究,帶動全體數學教師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研讀,構建課改理念下,數學課題學習的教學模式。

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價值的題材和方法,使數學在學生未來的職業和生活中發揮作用,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促進學校文化的發展,形成校本教研的開拓創新氛圍。通過個人反思、同伴交流與專家引領,使校園充滿著生動、熱烈、有效的教學教研氣氛。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課題學習是實踐與綜合應用在義務教育國中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強調以,課題為標誌的一種研究性學習方式,課題學習的具體目標要求:

第一,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基本過程。第二,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初步形成對數學整體的認識。

第三,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發展思維能力,加深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

第四,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六、研究措施與步驟:

教育實驗研究法:主要通過自己設計的案例,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分析和反思,為數學課題學習的實施提供活動方案和案例。

調查法:主要通過我們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來了解教師開展數學課題學習教學的現狀,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其原因。

訪談法:主要通過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瞭解他們的做法及感受,並與我所帶班級的學生進行交流,以吸取一些有用的資訊來充實和豐富數學課題學習的教學與實踐。

(四)研究步驟安排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國中數學課題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行相關理論研究。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課本。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在國中學段設定了,課題學習這個領域,教材在每一冊中加入了,課題學習的教學內容,內容有:七(上)《製成一個儘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七(下)《製作人口圖》。八(上)《拼圖與勾股定理》、《簡單平面圖形的重心》。八(下)《製作視力表》、《吸菸的危害》。九(上)《猜想、證明與拓廣》。九(下)《設計遮陽蓬》。針對每一節的內容理論上選擇適合的授課形式及活動。

第二部分在本人及研究小組成員所帶班級進行教學實踐,並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再次反思評價。

第三部分為對課題研究進行總結和完善,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是否有必要再次進行行動研究的迴圈。

通過對一個階段來開展,課題學習活動所獲經驗教訓的反思,探索出,開展‘課題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三階段:自我評估階段。對本課題研究成果進行整理,撰寫結題報告。

通過文獻法和經驗總結法研製,開展‘課題學習’活動可以遵循的階段性程式。通過案例分析,歸納獲得,課題學習選題的方法和途徑。

七、預期研究結果:

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報告,課題論文等。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篇八

一、適用區域

本方案適用於縣都市計畫區域。鄉村生活區域可參加本規定相應類別標準執行。

二、引用標準

《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

三、各類標準的適用區域

按區域的使用功能特點和環境質量要求,城市區域聲環境功能區分為以下五種型別:

0類聲環境功能區:療養區、高階賓館區和別墅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適用區域範圍:無。

1類聲環境功能區:居民住宅、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設計、行政辦公等需要保持安靜的區域。適用區域範圍:新一中、二中、五虎山、鍾秀山、瑪瑙山、北湖公園、縣人民醫院。

2類聲環境功能區:商業金融、集市貿易及居住、商業、工業混雜等需要維護住宅安靜的區域。適用區域範圍:城區除1類、3類外其它未劃定區域為2類。

3類聲環境功能區:以工業生產、倉儲物流為主需要防止工業噪聲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適用區域範圍:晨光科技園區(釜江大道以南、二環路以西、鄧隆路以北、釜溪河以東區域)。

4類聲環境功能區:指交通幹線兩側一定距離之內,需要防止交通噪聲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區域,適用區域範圍:富州大道、釜江大道、宋渡路、二環路、銀杏路、一環路、一環西路、北湖路、富達路、丁海路、晨光路。

四、標準值及監測方法

本方案以《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規定為標準值,其監測方法依據附錄b《聲環境功能區監測方法》及附錄c《噪聲敏感建築物監測方法》執行。

五、交通幹線兩側區域的劃分

(一)交通幹線臨街建築以高於3層樓房以上(含三層)建築為主的,將第一排建築物面向道路一側的區域劃為4a類標準使用區域。

(二)交通幹線建築以低於三層建築為主的,將交通幹線紅線外一定距離的區域劃為4a類標準適用區域。距離確定方法如下:

相鄰區域為1類標準適用區域,距離為45米±5米;

相鄰區域為2類標準適用區域,距離為30米±5米

相鄰區域為3類標準適用區域,距離為20米±5米

(三)鐵路幹線兩側區域劃分

都市計畫確定的鐵路用地範圍外一定距離以內的區域劃為4b類標準適用區域。距離的確定不計相臨建築物的高度,其原則和方法同本條第(二)款。

(四)內河航道兩側區域的劃分

根據河道兩側建築物形式和相鄰區域的。噪聲區劃型別,將河堤護欄或堤外坡角外一定距離以內的區域劃分為4類標準適用區域,其原則和方法同本條第(二)款。

六、時間界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晝間”是指6:00至22:00之間的時段;“夜間”是指22:00至次日6:00之間的時段。

七、特別規定

方案中鄉村和未劃定區域為2類聲環境功能區;南環路食品加工區、平瀾村化工新材料區為3類聲環境功能區;交通幹線邊界外一定距離內的區域劃分為4類聲環境功能區。

八、附加說明

本方案具體執行中的問題,由縣環境保護局負責解釋。

課題實施工作方案 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篇九

根據《關於自治州黨建理論調研課題立項的通知》(巴黨祖發電95號)的相關要求,*****單位申報的調研課題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問題研究》。

一、課題調研組人員

組長:*****

組員:***

*****

二、調研物件

*****市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

三、調研背景

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的重要保證。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級組織統一支配的財力雄厚,就會完全有能力為全村人辦大事,有錢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村興民富,村黨支部就會得到村民的擁護和愛戴,黨的形象和威信也會不斷得到提高和鞏固。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堅強支柱。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環節,常抓不懈。近幾年來,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很快發展,實現了經濟強村有突破、經濟一般村有發展、經濟薄弱村有起色的目標。

四、調研目的

對*****市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方面的經驗、問題和規劃,進

行梳理和歸納,從加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力度的角度出發,總結出完善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和模式,並從促進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對推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踐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合理化對策和建議。

五、課題要求

課題名稱: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問題研究

(一)課題調研的相關背景

1、政策背景

2、社會背景

(二)*****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1、*****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三年來取得的成果

2、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仍然存在的問題及隱患

(三)分析原因

1、影響*****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外部原因

2、*****市各鄉鎮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上內部存在的 問題

3、其它原因

(四)實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效途徑的對策與建議

1、如何更好發展壯大全市農村集體經濟

2、結合調研實際提出發展壯大薄弱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研究工作

要充分認識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把研究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一項任務,認真做好課題研究,確保研究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理論聯絡實際

按照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將對如何更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探索貫穿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際工作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之中。

(三)明確職責分工

課題組各成員按照課題相關要求,結合自身特長和優勢,合理籌劃,精心組織,確保按時保質完成調研任務。

七、時間安排

(一)籌備

1、5月25日:成立課題調研組,召開開題會,研究部署並啟動課題工作。

2、5月5日:成立課題寫作班子,並召開會議落實工作。 3、6月10日:擬定工作方案,提出工作建議,報領導審閱。

(二)調研

1、6月15-25日:召開專題座談,分別聽取各鄉鎮意見和建議。

2、6月25-7月25日:組織實地調研,對典型村進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考察。

(三)撰寫

1、7月30日:完成課題提綱,報領導閱

2、8月20日:形成報告初稿,並報有關領導

(四)完善

9月10日: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反覆修改完善至定稿

(五)結題

9月15日:課題結題並報最終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