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王維詩詞中的道精品多篇

王維詩詞中的道精品多篇

關於王維的古詩 篇一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度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古代詩人王維的代表名句 篇二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使至塞上》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竹裡館》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畫》

王維和元二的關係 篇三

元二是唐代的名人,因排行第二而被稱為元二,與著名詩人王維是至交好友。在元二即將遠行時,王維還曾為元二寫下了一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王維與元二之間的深情厚誼了。

有一次,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於是王維就在渭城給元二送別,併為元二寫下了一首詩,名為《送元二使安西》,因是贈別之詩,所以又名《贈別》。《送元二使安西》全文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在這首詩中點明瞭送別的地點與環境和氣氛,脫口而出的一句勸酒詞更是可以看出王維對元二的不捨之情,那濃烈的惜別之意全都集中在了一起。元二即將西出陽關,不難想象其路途的艱難和寂寞。在這臨別之際,王維向元二勸酒,不僅包含老友間即將分別的不捨,也有對元二旅途處境的體貼和心疼。王維是希望通過勸酒,可以讓元二感受到自己對他的心意,也是希望可以拖延分開的時間,能夠與元二再多呆一會兒。在這分別的時刻,往往是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說起,“勸君一杯酒”也是為了打破沉默,對其複雜情感的一種宣洩。

從王維為元二所作的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王維和元二是感情至深的好友,否則面對元二的離去,王維不會有那麼濃烈而又複雜的情感。

關於王維的古詩 篇四

《送錢少府還藍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賦,目送老萊衣。

每候山櫻發,時同海燕歸。

今年寒食酒,應是返柴扉。

《寄荊州張丞相》 篇五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王維被後人稱為什麼 篇六

王維是歷史上的名人,他的仕途雖然遭受了打擊,但是他卻創作出了大量的詩篇,備受世人推崇。他被世人稱之為“王右丞”以及“詩佛”。

王維之所以被世人稱之為“王右丞”,是因為他官至尚書右丞。而“詩佛”之稱,則是因為王維的詩中皆是禪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為情感寄託,從而擺脫俗世的煩惱。

王維所處的時代,佛教已經盛行,而在王維早年的時候,就已經信奉佛教了。他雖然對官場的生活感到厭倦,但又戀棧懷祿,不能下定決心離去,所以王維一直都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隨著政局越來越動盪,王維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擊,使得他逐漸消沉,徹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時候,他隱居於輞川,於道友互相往來,寫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而他的詩中,蘊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對佛理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經意間就已經將佛理與詩句結合在了一起。在王維的詩中,往往滲透著禪意,似乎已經遠離了塵世,不沾染俗世的塵煙。所以,在王維的山水詩中,描寫的自然之景也已經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維字摩詰,他對佛教的虔誠,從此處就可以看出來,佛理已經影響了他對生活、對政治的看法與態度。佛已經左右了王維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維的生活中去了。

王維被稱為什麼 篇七

王維作為盛唐時期成就較高的詩人,跟李杜等人一樣,或因名字有別稱,或因作品和才華被人冠以特定的名號,以表明他在文壇上的地位。王維的名號不多,但是都很貼切地概括了他。

王維有摩詰居士和“王右丞”之稱,前者源自他的字,後者源自他擔任的官職。王維字摩詰,於公元721年考中進士,由於精通音律,被朝廷委以大樂丞之職,很快因舞黃獅事件被貶到濟州赴任司倉參軍。張九齡當上丞相,王維被召回長安擔任右拾遺,後擔任殿中侍御史、給事中等職,最終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

王維被人稱為“詩佛”,因為他將禪意融入到了詩中。他出生於一個世代信佛的家庭,母親在其出生前夢到維摩詰菩薩進入了居室,所以為他取名王維,字摩詰。受到家庭信佛的影響,王維也成為了一名佛教徒,皈依過荷澤神會禪師,天性孝悌,對母親很孝順,母親死後,用自己的住宅改成寺廟,弟弟生病,親自端上湯藥照顧,誦讀佛經是他每天必做的事。王維寫的詩,風格自成一體,充滿了濃郁的禪味,展現了他的佛學修養。

王維的作品——《留別王維》 -作品鑑賞 篇八

這首詩是孟浩然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詩人抒發出由於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這首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第一聯寫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1個落第士子,沒有人來理睬,更沒有人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1個“欲”字,1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鬥爭,從這個思想活動裡,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1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瞭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1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裡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於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1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於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這首詩是作者科舉落第離開長安時贈別友人王維的作品。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尾聯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詩以失意後的牢騷貫穿全詩。語言平淡樸實,近於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詩中便充溢著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並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後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餘味,耐人咀嚼。

與佛相伴 篇九

王維,字摩詰,名與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維摩詰。維摩詰本是一位居士,後來修成正果,成為菩薩。安史之亂後,雖然朝廷寬恕了王維,只給了他降職處分,但王維自己內心還是充滿了慚愧和自責,畢竟,對於那個時代的文人來說,氣節的重要程度絕不亞於生命。王維出生於一個虔誠的佛教家庭,自幼就與佛有著不解之緣。此時,能夠使他內心超脫的方法只有佛。從此,王維真正沉溺於佛理與山水之中,“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他精通佛學,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徹,甚至能與大師們論道,倒真有些維摩詰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會貫通,能將佛理融入詩畫之中,尤其後期的一些詩,讀完之後甚至會使讀者也產生那種寂滅的心理。

有人認為,王維遁出世俗是一種逃避,其實,這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在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換個角度,或許就會出現第二條路。一條路走到黑而不知變通,這恐怕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王維的詩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也被蘇軾稱讚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新唐書》說王維在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讚譽他為“天下文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世上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的說法,後人還將王維稱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指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寫的一手好詩,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並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在藝術方面的貢獻,將永為世人所銘記。

唐代詩人王維軼事典故 篇十

王維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有傳言他中狀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後門。王維與貴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爺看到王維很煩惱,於是上前詢問以示關心。在知道他是在擔心科舉考試的事後,便拍著胸脯告訴王維這件事他可以幫忙。

這個王爺是太平的侄子 ,他讓王維準備幾首詩,並帶著他去了公主府。對於這位公主,王維是有所而聞的。王爺把他介紹給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賞王維的詩才。王維明白這個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王維畢竟是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如果沒有點節操,他也就不會被後世推崇了。王維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職 ,便想要告辭了。但好色的公主哪裡會放過這樣一塊美玉。她腦子一轉,要換一種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歡做詩嗎,好,就用詩打動你。公主給王維講了個故事, 一個貴族子弟搶了一個美貌的燒餅店老闆娘,可她終日不開口說話,那位貴公子就把她的燒餅老公叫來,她一見到她老公,就不說話,開始哭,場面非常動人。公主讓王維以這個故事為主題賦詩一首。王維不慌不忙寫了五言絕句,並對太平講訴了楚國息夫人與這個老闆娘同樣的遭遇。聰明的太平聽出了弦外之音,問王維是否有舊情,王維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公主還是不死心,給王維看畫在名貴紙張上的宮圖,可王維仍然不為所動。公主對於崇高的王維漸漸開始欣賞起來,可恨自己怎麼不早點遇到這樣的人物。

後來,太平見王維意志堅決,實在打動不了他,又不想逼迫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就放他離開了。

王維被稱為什麼 篇十一

王維被稱為“詩佛”。

王維之所以被世人稱之為“王右丞”,是因為他官至尚書右丞。而“詩佛”之稱,則是因為王維的詩中皆是禪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為情感寄託,從而擺脫俗世的煩惱。

王維所處的時代,佛教已經盛行,而在王維早年的時候,就已經信奉佛教了。他雖然對官場的生活感到厭倦,但又戀棧懷祿,不能下定決心離去,所以王維一直都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隨著政局越來越動盪,王維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擊,使得他逐漸消沉,徹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時候,他隱居於輞川,於道友互相往來,寫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而他的詩中,蘊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對佛理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經意間就已經將佛理與詩句結合在了一起。在王維的詩中,往往滲透著禪意,似乎已經遠離了塵世,不沾染俗世的塵煙。所以,在王維的山水詩中,描寫的自然之景也已經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維字摩詰,他對佛教的虔誠,從此處就可以看出來,佛理已經影響了他對生活、對政治的看法與態度。佛已經左右了王維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維的生活中去了。

少年膽識 篇十二

王維很小的時候便很有膽識。相傳,有一年,知縣看到書上有記載說,當地大山裡有一種石膽,吃了可以長命百歲。於是,他便下令讓老百姓去找。可大山裡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所以百姓們找不到。知縣很生氣,硬說是老百姓把石膽私藏了起來,很多人因此被抓進監獄。幼小的王維不忍心看見鄉親們受苦,就撿了幾塊石頭交給知縣說:“石頭有的是,可沒有石膽。”知縣大怒,呵斥他說:“書上有記載,怎麼可能沒有呢?”小王維不慌不忙地說:“龍和鳳凰書上也都有記載,可您能找到麼?”知縣無話可說,只好收回了尋找石膽的命令,並把因此入獄的人們都放了出來。

文人應作天地之良心,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說真話。沒有膽量說出真話的人,註定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很多人知道這個道理,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幼小的王維能夠做到,實在是很難得。

《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 篇十三

公門暇日少,窮巷故人稀。

偶值乘籃輿,非關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誰解掃荊扉。

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詩人王維生平簡介 篇十四

王維,字摩詰,九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

父親早逝,留下兄妹六人,作為長子的王維,不到十五歲便離家從山西到長安去求功名,經過驪山時寫下詩作《過秦皇墓》,初露頭角。

彼時玄宗初登朝堂,欲勵精圖治,而士子間仍瀰漫著以隱士求官之風氣。王維也試圖走這條路,十六七歲時與朋友祖自虛結伴歸隱於終南山。這段時期他寫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課本必選詩。次年,玄宗移駕東都洛陽,下詔各地舉薦“嘉遁幽棲,養高不仕者”,王維和祖自虛也轉而去了洛陽。洛陽之遊比較愜意,兩人“花時金谷飲,月夜竹林眠”,可惜好景不長,王維十八歲時,祖自虛辭世。

傷心之餘他回到長安,認真地結交名士,很快就出入王侯之門,並且把弟弟王縉招來,“昆仲宦遊兩都”,豪門貴戚都將他們奉為上賓,玄宗的兄弟寧王、岐王、薛王等“待之如師友”。

據說岐王還帶他去拜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玄宗的一母同胞之妹,與玄宗更為親厚,王維演奏了琵琶曲、獻上自己的詩作,深得玉真賞識,由是開元九年中舉。其實,即使未被玉真提攜,憑藉王維的實力及諸王的照拂,金榜題名亦非難事。同年釋褐,被授予太常寺太樂署的從八品下的太樂丞,負責禮樂,和他一起任職的是修國史的史學家劉知己的公子。但他在這個體面的職位上沒做幾日,便因為將只能給天子演出的《五方獅子舞》中的《黃獅子舞》給其他人演了而被貶。這樣的行為屬於僭越,性質惡劣,有學者分析,看演出的可能是岐王等玄宗的兄弟們,故玄宗對這個錯誤就看得更嚴重了,並由此不喜王維。

二十多年後,天寶三載,賀知章致仕返鄉,玄宗召集了大型的送行活動,百官及知名文人大多被邀請,甚至官位比王維低的都前往參加,但王維沒有受邀。可見玄宗對王維的遺恨之長。

苦心經營了四五年,剛剛登臺亮相就被雪藏,王維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但不同於很多其他詩人,王維不僅未就此沉淪,且吸取了教訓,從此變得小心謹慎。他被貶到濟州任參軍,開元十三年遇大赦,又調任淇上(河南輝縣與淇縣一帶)。淇上是阮籍、嵇康、劉伶的曾經隱居之地,有醒酒臺、長嘯臺等遺蹟,二十年後李白、杜甫在此聚會。王維雖渴慕歸隱於這個著名的隱居之地,卻不能如願, “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因為生活的負擔,他必須輾轉於官場,努力賺錢養家,忍辱負重,如履薄冰。淇上之後,王維轉官吳越任職,開元十七年之前回到長安。在江南政績表現優秀,死後四十年,黃岩縣為他建廟祭祀。

回到長安,王維求見丞相張說獻詩,詩中他自比賈誼,懇請張說提攜,“嘗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意即如果張說能看中他,他甘願做任何工作。干謁成功後,王維任職於祕書省,結識了第二次來長安應試的孟浩然。開元二十三年,王維獻詩時任丞相張九齡,“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上書後,被提拔為八品上的右拾遺。

次年,張九齡受李林甫排擠遭貶謫。王維暗中與張九齡有詩書往來,“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感念張九齡的知遇之恩。對於奸惡苛詐的李林甫,及繼任的貪婪險昧的楊國忠,王維也都不敢得罪,留有恭維、奉和的詩作,屈節保身的形象為時人共知,老年後王維自省“偷祿苟活”、“德在人下”。有學者認為,這也是李白和王維沒有交往的原因——兩個人性格差距太大。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赴塞外,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開元二十八年擔任“知南選”,去南方主持科舉考試,路過襄陽時獲知孟浩然病故,寫下《哭孟浩然》。張九齡也在同年謝世。玄宗寵幸楊貴妃日盛,朝堂汙濁,知音稀少,王維自有應對之法,他以孝養篤信佛教的母親之名義在藍田營建了輞川別墅,在假日也來此休息。開元中期,妻子去世,他未再娶,僅與內弟崔興宗、裴迪等二三好友交往密切。天寶九年,母親去世,王維“柴毀骨立,殆不勝喪”,丁母憂隱居在此。天寶十一載,復職後任吏部郎中。

安祿山打進長安時,王維沒有來得及出逃,他吃瀉藥假裝痢疾,可仍被安祿山抓到了洛陽。在聽說安祿山當眾殘殺了不肯演奏的樂工雷海清後,被關押在菩提寺的王維寫了兩首詩,其中之一為“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關押數日後,王維投降,作了安祿山的官員。安祿山敗後,肅宗查辦了投降官員,有的被問斬,有的被賜自盡,唯獨王維因寫詩明志,得到原諒,還授予太子中允的官銜。

其實王維被赫免的原因比較複雜,不僅僅是憑一首詩——任刑部侍郎的王縉請願以削官為兄長求情;宰相崔圓令被關押的王維、鄭虔等為他畫壁畫,畫好後也為王維說情;肅宗和玄宗當時尚在爭權,王維一直受玄宗冷落,玄宗不喜歡的肅宗都有可能喜歡——凡此種種,湊出了王維的好運氣。此後三四年,王維仕途順利,升至尚書右丞而辭世,故王維又稱王右丞。

去世前兩年,王維上表,將輞川別墅舍為寺院,又將自己職田中的糧食為災民舍粥。離世那一年,他上表祈求辭職以換取王縉從蜀州刺史的職位調回長安。“臨終無病,遺親故書數幅,停筆而化。”無論先前的職場生涯如何,王維死的時候確實像高僧。他一直到死都在做官,但他在竭力逃避現實,內心始終保持一方淨土,如陳貽焮先生所說,“他採取了圓通混世的人生態度,半官半隱地生活起來了”,以此在朝不保夕的官場中,從小吏修煉成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