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老子》原文及譯文新版多篇

《老子》原文及譯文新版多篇

翻譯】: 篇一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了。

翻譯】: 篇二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所以能長生。

同理,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翻譯】: 篇三

抓在手裡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翻譯】: 篇四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由於深不可識,只好勉強來形容他: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

謹守好像畏懼四鄰,

恭敬嚴肅如同作客,

流逸瀟灑如同化冰,

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

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誰能沉澱混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僵死的,使之徐徐復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傳說故事 篇五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而後世留下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說,其中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講的也是一則傳說。

據傳說,當時老子對周王朝的衰敗感到無力,不得已的情況下準備離開家鄉,去四處遊歷。待他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函谷關的總兵尹喜將他攔了下來,因為他看到紫氣東來的同時,老子正好騎著青牛出現,所以他認為老子是貴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決,尹喜想要留下他,於是想了一個為難老子的辦法,讓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寫不出來,那麼就要留下來。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時間就將一篇文章寫給了他,於是輕鬆的出了函谷關。而他留下的這篇文章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道德經》。

而老子離開函谷關之後幾經周折,來到了臨洮,並在這裡留了下來,直到最後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來是飛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徵,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騎。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其實表示了他對周王朝的不滿,因為他主張無為而治,當時紛亂的戰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遠,所以他遊歷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為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可以讓他享受無為的一個地方,而他最後選擇的臨洮確實也是一個山清水秀,遠離世俗的地方。

《老子》第一章 篇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迴圈執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老子的著作 篇七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註釋】: 篇八

[1]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裡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調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