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列表

《金薔薇》讀後感

第1篇:《金薔薇》讀後感

《金薔薇》讀後感

《金薔薇》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金薔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罷俄國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創作的《金薔薇》,我立刻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如下幾個關鍵詞:素材、使命感、構思、經歷、語言、靈感、想象、細節、愛,想了想,劃掉了素材、構思、靈感、細節,這樣就只剩下了使命感、經歷、語言、想象、愛,我認為被劃掉的幾個關鍵詞,其實可以包括在剩下的詞裡。由此,可以總結出一個文學創造者(作家)的創造過程可歸結為:多出去經歷世事,在當中利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去了解每一件事物的細節及特點,時刻保持豐富的想象力,詩意地理解生活,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再把這些靈感用大眾的語言表達出來。而在這創作的過程中,作家必須懷著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簡單可以概括為一個字——愛。而這種愛又是複雜的,它包含了文學創造者對文學事業、對祖國、對人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愛和對美的鍥而不捨的追求,而這也是所有真正的文學作品創作的出發點。

我第一個寫下的關鍵詞是素材,而後劃掉是因為我覺得它已經包含在經歷裡面了,包含其中的還有細節和。我們的經歷又可分為生活經歷和閱讀經歷,而在《金薔薇》中,作者主要著重於描寫他的生活經歷。在切爾諾貝利鎮的一家理髮店裡,作者聽說了關於赫麗斯嘉的故事,爾後他以此為主題,寫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片小說,也是從那時起,他明白了生活經歷生活知識對於文學創作的重大作用和影響。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一部中篇小說的由來”一章中他他所描寫的自身的經歷以及感受。聽信了父親描述的火星死亡的原因是沙漠的侵蝕,作者內心對沙漠的恐懼便根深蒂固了,而之後作者在鄉下祖父的家中度夏時親身體驗了沙漠毀滅一切的破壞力之後,更是加深了其對沙漠的恐懼感,我仍能感受到乾熱風從作者身上吹過,那種被死神的長袍包裹著的.感覺。這種無法從閱讀經歷中獲得的內心感受在為文學創作時提供素材的作用毋庸置疑,是無可取代的。另外,我之所以認為細節包含在經歷中,是應為細節在親身經歷的事物中會體現得更明顯。就拿以上提到的作者在祖父家經歷“乾熱風”一事來說,其中的細節描寫尤其繪聲繪色。“打背後撲來的熱氣是那樣的燙人,就好像我襯衣的後背著了火似的。我嘴裡滿是沙土,一咬牙就發出咯擦咯擦的聲音,眼睛也被沙土迷糊了。”這段關於作者切身體驗的細節描寫彷彿把乾熱風帶了過來,讀著讀著渾身感覺火燒似的不舒服。如果說文學創作是蓋大廈,那麼素材便是那磚瓦,是蓋大廈所需的基本材料,而細節則是鑲在大廈周遭的瓷片,僅由磚瓦堆砌成的大廈色調單一枯燥乏味,而鑲上瓷片以後,整座大廈立馬熠熠生輝。

在《鑽石般的語言》一篇中,作者毫不掩飾地讚美語言的美。“只有一點事無可爭論的,那就是絕大部分有詩意的詞都和我國的大自然有關”、“凡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水、空氣、天空、雲、太陽、雨、樹林、沼澤、河流、湖泊、草地、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語中都有大量傳神的字眼和名稱。”那些熟稔大自然、精通民間語言的大家的作品中甚至是人民本身,他們的語言無不豐富多彩,給人以詩意的享受。一個護林人對於“泉水”的理解與感受,普普通通的話語就已概括了自古以來人民的全部經驗和人民性格中全部詩意:泉水、祖國、人民擱在一起就像是親族。大自然或許不懂詩意,但是它總能給人以詩意的享受,而這種享受,人民用最普通的、最樸實的、最簡單的語言便能表達出來,這種表達又是最自然的,最原始的,如此說來,便是要推翻“大自然不懂詩意”的結論了。在後兩節中,作者對雨。對花草的描述更是充滿了詩意。雨的形態、下雨時的景象、雨的聲音等等,作者在描寫時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詞彙的語言表現力。風能在沙地上吹出波紋,不同的花草有不同的名字,語言的能量多麼巨大,它可以使即使不懂詩的人也能詩意地生活。在讀了所有作者關於語言和自然的描述後,我發現自己最後的想法竟和作者驚人的相似:只有清晰易懂的文學作品才能存在下去,才能用於讀者,費解的、晦澀的,或者故弄玄虛的作品,只有作者自己需要,人民絕不需要。

關於想象力,我認為與詩意有關。想象力豐富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充滿詩意的。孩童時代,我們想東西時總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但是那時我們的世界“太陽要熾熱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顏色要深得多,而且每個人都有趣極了”。有時候,單純,就是一種詩意。文學創作是離不開想象的,儘管藝術源於生活,但它卻又必須高於生活,這就要求文學創作者必須有足夠的想象力,給文學作品以加以詩意的修飾。作者在闡釋想象力時,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關於安徒生的生活的敘述,以及,關於他的愛情的敘述。安徒生是個想象力豐富的人這一點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單從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而在生活中,他的想象力同樣能給人詩意的享受,也正是由於這一點,讓他邂逅了美麗的愛情,雖然最終由於他內心缺少愛的力量和勇氣而錯失了這段感情,然而我一直認為,這段殘缺的勉強稱得上愛情的情感一定是美麗的,因為它從頭到尾充滿了詩意,而從相遇到相識相思,安徒生都始終相信:只有在想象中愛情才能天長地久。

拉脫維亞對於作者在一個漁村的海邊的巖壁上所看到的銘文——“悼念所有死於海上和將要死於海上的人”的理解是:悼念所有曾今征服和將要征服這個大海的人。這使我感到驚奇,爾後釋然。一個人只有熱愛自己的事業,並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去建設、完成它,這個人才足以贏得尊重,他的事業才能夠成功。文學創造者也應懷著一種使命感去進行創作。我一直在想,這種使命感會是什麼呢?是為了文學事業能夠生生不息地繼續發展下去?是為了給世人鼓舞鬥志,傳授經驗,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儘自己的一份責?是給世人以美的精神享受?或許都是,又或許都不是。而我認為,都是或都不是其實都是基於同一個出發點——愛,對文學事業、對祖國、對人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愛和對美的鍥而不捨的追求。作者在最後介紹自己要寫的一本由優秀人物傳記的書中寫到,契科夫有善良嚴格的人道主義,波洛克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普寧追求幸福、雨果總是充滿激情……凡此總總,都可歸結為一個字——愛,偉大的作家無不是一次為創作的出發點的。

第2篇:《金薔薇》讀後感

這篇《金薔薇》讀後感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文學概論

金薔薇讀書報告

——關於理想和現實關於愛

金薔薇讀後感

——關於理想和現實關於愛 閱讀情況

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輔修課文學概論老師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其實在老師推薦之前,對於俄羅斯的小說,我所瞭解的就是譬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復活》之類的世界名著,而這本書沒有驚天泣地的偉大故事,陌生的筆觸帶給我的是完全嶄新的視野,這不僅是創作一部小說的經驗之談,更是生活的啟迪。我閱讀的這本是由李時翻譯,長江文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的序言部分是劉小楓執筆的《我們這一代人的怕和愛》,這裡的怕是“與任何形式的畏懼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與羞澀和虔誠相關,這種怕將那永恆神聖的天父匿藏於自身,所以不是面臨虛無只畏懼”,剛開始讀序言的時候對劉小楓的意思一知半解,進入全篇的20個小部分,我不僅驚歎譯者的唯美筆觸,更俯首的是作者的那顆飽含“隱祕淚水”的心。小說由《珍貴的塵土》起筆,講述了一個渴望為所愛的人帶去幸福的感人而又悲慼的故事,沙梅的執著不是一個奇蹟,那是我們身邊隨時發生的故事,只是換了時間地點主人公和形式,用一雙發現平凡中不平凡的眼睛去感觸這個充滿怕和愛的世界。

正文:

《金薔薇》的寫作方式不等同於其它小說,它既是一篇作家內心創作世界的呈現——在這裡,作者雕刻了人類的純美情感和大自然的唯美畫卷;又是帕烏斯托夫斯基對世界的細緻觀察和感受的創作過程的一一刻畫,闡述了作家的使命和文學創作的目的和方法,在這裡,我不僅是作為一個讀者來欣賞文學叢林中作家的鬼斧神工的構思和文章的契合,更是宛如一個站在作家身邊的聆聽者,聽著作者的寫作歷程,有靈感有糾結,有喜悅有痠痛,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普通卻又有著一點點不同於一般人的靈感和敏感。

我想對一本書的感動和震撼,不會僅僅是在合上最後一頁時的意境上的滿足,更是在字裡行間體味不同的收穫,不僅走入作者內心,這塊強大的磁場,更能走出作者的視野,帶著這些感觸和理解,去開啟自己的人生巨鎖。蘸著絲絲感動和了解,我開始走入《金薔薇》,作者的內心,去品味一個真正作家的創作靈感和方式,更學會去生活,感觸現實的愛??

一、對人性美的追求與堅持

在《珍貴的塵土》裡,我們所接觸的是一直劃出我們視野之外的一種人,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即使卑微到無人在意,當他們懷著一顆追求唯美的心時,他們的相貌、年齡、社會地位已經被虛化。我們沒有過多去在意沙梅在黑暗的侵蝕下已經虛弱或者孤獨到什麼地步,放大了他一次次裝滿塵土的口袋,我們感動的是他的那顆“為幸福、快樂、自由而戰鬥的號召,人類心胸的開闊以及理智的力量戰勝黑暗,如同永世不沒的太陽般光輝燦爛”。

回顧我們的社會,多少物質和名利遮掩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為工作而讀書,為下一代的讀書而工作,無形中我們也變成了當初嘲笑的那個放牛娃,我們自詡

自己懂多少技術、有多少管理能力,可是,拋開這些附加產品,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真誠地問問自己有沒有覺得裸露?一旦心靈失去了對人性美好的追求和信任,拋開責任和所謂的自尊,還有多少東西是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人性的美好不僅是作家創作的源泉,更是普通人賴以生存的心靈雞湯,我們隨時需要一點點感動,去相信美好、創造美好,不為其它,只是讓自己獲得更充實些,幸福感更濃厚些??

二、責任感

在書的第二章《碑銘》部分,作者提到“如果對作家的才幹作正確的瞭解,那麼其中完全沒有那些微末的懷疑論者企圖硬加上去的性質——虛偽的熱情,作家對自己的特殊作用的浮誇的意識”,這裡談及了作家的責任感問題,我想在這個社會是無法迴避的腫瘤。來看看我們的文壇,為了豐厚的稿費,多少名人在賣著讀者的信任,自己的名氣,用來服務金錢、服務權利?

前段時間有句非常諷刺的話——一個廣告牌掉下來砸死五個人,其中兩個都是作家。我初看這句話的時候,還在上中學,沒有覺得有任何不妥之處,隨著閱讀數量和質量的增加,逐漸發現市場上流傳著多少文化垃圾,一旦成名,立即出書,宋丹丹和趙本山的春晚小品,也是深深地反諷著這個時代的浮誇和躁動,人們過度追求名利,追求那些本不懂的文學創作。產生的這些文學垃圾又該由誰來清理?人們又如何去區分這些糟粕和精華?多少無用功浪費在這些不懂裝懂的人的筆下?

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安安靜靜地做個文學的被動者,但是一旦文學和作家的責任感脫節,他們創作的將不再出自真正的作家的創作靈感,沒有了本心的表述,再華麗的辭藻也只能是純粹的矯揉造作。當胡蘭成作為一個才華橫溢、飽讀經書的“完人”站在張愛玲的面前時,那樣的美好,可是之後出賣了自己自由意識,作為漢奸在汪精衛的手下寫出了若干違背本心的文章去煽動、矇蔽群眾,作家的責任感在此缺失殆盡,我們看到的也只剩下無盡的感慨,為張愛玲作為一個作家同時一個女人的感慨。

三、深刻

“沒有多久我就不再寫詩了。我懂得了我寫的那些詩是徒具形式的劣作,是塗上了好看的顏色的木花,是鍍金的紙箔。” 我想起了中學時代,也嘗試過許多小詩。記得辛棄疾在《採桑子書博山道中壁》的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也許吧,當初的我們往往籠罩著世界觀形成初期的孩子由於對生活的敏感而形成的所謂愁緒,喜歡張愛玲,喜歡李商隱,喜歡一切敏感多愁的詩人,浸著花季雨季的朦朧和不安,我們嘗試著一點點放大,愛用華麗的辭藻去契合那個時期明媚的傷疤。

其實,再回頭,看著已經泛黃的詩頁,不禁覺得可笑。稚嫩的文筆只剩下縮小到卑微的傷感。帕烏斯托夫斯基分享了他自己寫小說的經歷,才發現其實文學屬於那些能真正讀懂人生的人,他們也許不是最有才氣的,卻一定是最真實最深刻的。

巴金的《隨想錄》載著無限懺悔的感情回顧著文革十年的點點滴滴,在這裡,巴金已經不再單純浮於文革的動亂表面。而是挖掘到一個更深的意思層次:十年動亂中他曾為保全自己而被迫犧牲爭議的朋友,其實這本質上就是為專制主義做了幫凶,成為了一個精神奴隸。巴老對那十年的剖析,是在自己對生活、精神的深入認識的基礎上,冷靜地看著人性與社會。這時的《隨想錄》,我們不僅只是在閱讀巴老的晚年生活,更是在品析著一個世紀老人的滄桑一生,以及他給我們的不同引導教育。這才是文學,去掉層層外衣的最靈魂部分。

四、現實之愛

在《夜行的驛車》這一章節,作者為了說明想象的愛和現實的愛,為我們講述了安徒生的故事,在這章節的最後寫到“我的朋友,要善於為人們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而不是為了悲哀”。安徒生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個唯美的愛的國度,在這裡,我們安享想象的純美,可是,想象畢竟只是想象,心靈的充實不能單純靠精神的勝利維持,否則在不斷的現實對比之下,我們會更加感到重重的寒意,因為這樣太累了??安徒生在最後也做了反思,那種對比襯托現實黑暗的想象之愛是中悲哀,我們要學會去為了人們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這裡,強調的則是對現實美好的期盼和追求。

我想海子就是這種想象之愛和現實之愛的鮮明矛盾體,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開頭,描述了“餵馬”“劈柴”“周遊世界”的閒適生活,但普通的生活並不是他追求的,他的想象世界已經不屬於一般人,強烈的對比中,更顯悲哀,“燦爛的前程”“有情人終成眷屬”“塵世獲得幸福”,這樣的生活不是他追求的,所以他的想象國度脫離了現實,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和自己的想象的一個契合點。最後的悲劇,我們不能說是誰的悲哀,因為這樣脫離現實的愛的本身就難以找到一個生存的空間。我們無法超越肉體完成佛家所說的無我和物我合一,只因我們都是普通人,活在這個世界的普通人,我們要做的是在現實中創造愛,去接合理想與現實的悖論。

五、總結

《金薔薇》是一部充滿著作者的愛與怕,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的悽美小說,我們在這裡看到了更多作為作家的更是最為普通人的生活本身的悸動,也許我的一次閱讀並不能體會太多作者的的表述意義,但是這種純美的經驗札記卻深深打動了我,理想、靈魂、愛與怕,是我們生命難以承受之輕,我們在文學和現實的契合點上蹣跚追尋,為了一中幸福,為自己,為別人,如光輝般燦爛神聖。

TAG標籤:讀後感 薔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