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列表

讀司馬光《資治通鑑》有感

讀司馬光《資治通鑑》有感

讀司馬光《資治通鑑》有感

秋,收穫的季節,黃金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同冬一樣迷人。秋天,屬於每一個人;收穫,屬於每一個勤奮的人。伴著無數個秋天夜裡蛐蛐清脆的鳴唱,奶茶的清香,我在這個季節最大的收穫就是閱覽了《資治通鑑》這本舉世著作。

《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而成,書成後即被皇太子奉為“第一必讀治國教材”,宋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鑑》,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吸收歷代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作為封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借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名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資治通鑑》成書以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無上寶典,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爭讀不已。不僅如此,《資治通鑑》文字生動流暢,樸質精煉,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

通覽全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屬三國分晉(卷一◎周紀一)裡的那段:“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為諸侯。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敢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謂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指導我們不斷向前的還是那個“禮”字。《資治通鑑》裡所指的“禮”是這樣解釋的:所謂禮教,在於分辨貴賤,排比親疏,裁決萬物,沒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顯揚;沒有器物就不能表現。只有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誌,然後上下才能井然有序,這就是禮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沒有了,那麼禮教又怎麼單獨存在呢。

在我讀完《資治通鑑》後,我覺得全書的核心就在一個“禮”字。它不僅是全文的精髓所在,還是指導在我們現代文明不斷髮展的理念。“禮”字有禮貌的意思,也有規矩的含義,即“無規矩不成方圓”。上到每一個國家,下到每一個家庭,都離不開“禮”字。如果不分尊卑,不分上下,那麼再強大的國家都會被擊潰,再和睦的家庭也會被拆散。

一個“禮”成就了多少個朝代,同時也毀了多少個朝代。在周朝後期,周幽王、周厲王喪失君德,周朝的氣數每況愈下。禮紀朝綱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敗,諸侯國君恣意征討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預朝政,禮教從總體上已經有十之七八淪喪了。有人認為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微,而晉國三家力量強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認他們,又怎麼能做得到呢?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晉國三家雖然強悍,但他們如果打算不顧天下的指責而公然侵犯禮義的話就不會來請求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為君了。不向天子請封而自立為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賢德諸侯,一定會尊奉禮義對他們進行征討。現在晉國三家向天子請封,天子又批准了。他們就是奉天子的命令而成為諸侯的,誰又能對他們加以討伐呢?所以晉國三家大夫成為諸侯,並不是晉國三家破壞了禮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壞了周朝的禮教啊。嗚呼!君臣之間的禮儀既然崩潰,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智慧、武力相互爭雄,使當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為諸侯國君的聖賢后裔以及江山相繼淪亡,周朝先民的子孫滅亡殆盡,豈不哀傷。

一代偉人毛澤東晚年曾對人講,他將《資治通鑑》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過“一十七遍”。這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可以說,一本《資治通鑑》伴隨毛澤東走過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由此可見,這本鉅作在中國文化領域裡的地位是實至名歸。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偉人固然如此,作為新時代的我們,特別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女性,更應該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忠臣魏徵死後對身邊的大臣說過這樣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個人要發展要有自己的榜樣,這樣才能辨別自己的優缺點,找出自己的不足,進而才能改變和提高自己。一個企業乃至國家要向前進步,就要知道歷史的發展趨勢。

古人有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相信只要以此為綱,下至我們任何一個企業,上至我們的國家,都會欣欣向榮,繁榮發展,我們的家園也將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