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書筆記/列表

名老中醫之路》讀書筆記

第一篇:《名老中醫之路》讀書心得

名老中醫之路》讀書筆記

《名老中醫之路》拿到手已經讀了不止一遍。湯夜班第一節課前讀的那一遍,猶如讀小說。走馬觀花,很快就讀完了。合上書,除了感慨學醫不易,感慨老先生們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沒有太多的感受。學至中期,再讀第二遍。開卷之後,字字句句讀起來多了許多親切。喜歡讀書中講到的醫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學醫、行醫之路深深感動。

如今,再次讀來又是別有一番感覺了。這一次讀,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細讀。最喜歡讀書中的醫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們中肯介紹的治學方法,最啟迪我的是他們踏實、恆久、的求索、為學精神!

關於學習方法,老先生們無一例外都強調要勤奮讀書、善於思考、臨證求變。初看起來,這似乎是老生常談。但為什麼大家都在強調這些?只有一個原因:因為這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門。經過前面十節課的學習,我覺得任應秋先生總結的方法比較適合現階段的學習。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細介紹了"精讀、勤寫、深思、善記"這八字箴言。

精讀:強調細讀經典,不放過任何一處疑問,做到深入理解。碰到問題時去查閱其它書目,務必做到吃透原著。現階段老師給我們列了許多參考書目,打算結合自身情況選取一本進行精讀,在深入閱讀的過程發現問題。

勤寫:勤寫的好處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和工作之初,我都體會很深。通過勤寫,我曾經快速且較為深入的掌握了學習的物件。但這些年寫的很少,閱讀一度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次。其實寫筆記不僅幫助記憶,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筆墨的仔細介紹了他寫讀書比較的常用方法:概況和縮寫;綱要筆記;摘記;綜合筆記;心得筆記。其中摘記介紹的非常仔細,詳細的介紹了具體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讀至此處不禁深深感動!這是怎樣嚴謹的科學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這裡的深思和邢老師強調的獨立思考是一樣的。雖然現階段還達不到質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過每一個疑問點,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記:現在我的記憶力和年輕時相比差了許多,如何記憶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任老總結的方法很實在。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許多方法也都曾實踐過,很有效。今後要重撿這些法寶,有效地運用在後續的學習中。

除了學習方法,老先生們學習中醫的精神更是給了我莫大的啟迪。最近幾個月,工作專案進度很緊,工作壓力很大,經常加班。家裡孩子小,瑣瑣碎碎的事情也很多。後面幾次課雖然都按時參加了,但課後幾乎沒有時間複習總結。學習的效果也明顯差了許多。自責之餘,對學習中醫的信心也產生了一些動搖。這時,看一位位老先生走過的中醫之路,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許多老先生學醫之初大多為生活所困,也是一邊謀生一邊學習。嶽美中先生早年也是邊教私塾邊讀書;李聰甫先生則是在艱苦的學徒間隙讀書學習…嶽美中先生成名之後,仍然嚴格要求自己。在六十多歲的年紀,還要求自己:"要有恆、要專一、戒玩嬉、節嗜好"。其中"戒玩嬉"讓我深感動容。嶽先生的戒玩嬉指:忌看小說;非星期不著棋,不賦詩;非有應酬不看戲。從嶽先生的行文看得出先生的詩賦才情很好,把自己平生的愛好都列入所戒之列,這又是怎樣的為學精神!雖然今生也不可能成為嶽先生那樣的名醫,但若能夠以這樣的精神去努力,踏踏實實的一路走下去,也算是一生的大收穫了!

第二篇:名老中醫之路

《名老中醫之路》記載了許多讀書原則與方法,“寧澀勿滑”便是其中之一。所謂寧澀勿滑,就是強調讀書宜用心精讀,在細節上下功夫。尤其是經典著作,不僅要讀熟、背熟,還應該細研字詞,弄清含義。

嶽美中先生在談到“讀書寧澀勿滑”時說:“對主要經典著作要紮紮實實地下功夫,讀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讀每本書都要在弄清總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細摳,一句句一字字地讀懂。無論是字音、字義、詞義,都要想方設法地弄明白。不可順口讀過,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義的簡單辦法去猜測。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這樣逐字逐句地讀書,看似澀滯難前,實則日積月累,似慢實快。那種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讀法,不過是捉摸光景,模糊影響,談不到學問。”

任應秋先生持有同樣的觀點,認為對於重要典籍宜“迂鈍”而“非速化”。他說:“我們讀《靈樞》、《素問》等,亦只能採用?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蘇東坡《又答王庠書》語,筆者注)的方法進行,寧可?迂鈍?一些,不求?速效?之術……至於在讀的時候,態度務須認真,精神務須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瞭解的地方,必須查問清楚,不應該一知半解,自以為是。”蒲輔周先生以“活到老、學到老”的恆心讀書,“每讀一部中醫文獻,無論是鉅著,還是中短篇,始終堅持一絲不苟,從頭讀起,一字一句,一章一節,竭澤而漁,不使遺漏。即使讀兩遍、三遍,也不改易這種方法。”他常說:“學無止境,每讀一遍,皆有新的啟發。”趙金鐸先生認為:“在細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難題將人澀住,是順口溜過,還是抓住不放?這是治學上的一個大問題。”因此,他讀書首先是“從頭到尾地通讀一遍,領會精神,窺其全豹”。之後便是細讀,因為“只作全面、一般性瞭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下功夫精鑽細研,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細。我細讀《內經》,採用了先縱後橫的方法。所謂縱,就是以某一部《內經》原著為藍本,逐字、逐句、逐篇地進行學習;所謂橫,就是將其他醫家對《內經》的論注,對照互參,分門別類地貫穿錯綜。”

陳慎吾先生極力推崇仲景學說,其弟子回憶說:“老師認為,學習《傷寒論》應有階段性。初學階段,必須通讀、精讀、熟讀,以至背誦記憶,將全書精神基本掌握;經過這樣一番功夫之後,再用歸納、分析、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掌握要領。”

為什麼前輩們十分強調讀書宜精?陳鼎三先生的弟子回憶乃師說:“先師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認為一本書,只讀一遍,其真正價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徹的,往往很多地方會被忽略過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書的精華所在,那就太可惜了。特別是對經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覆精讀,乃是古往今來有所建樹的醫家卓有成效的途徑之一。”金壽山先生說:“學中醫,在沒有學通的時候,儘管苦學,不通的地方還是很多,會陷入困境,一定要熬過這個關。我是熬過這個關的。鐵杵磨成針,只要工夫深,終有一日會得豁然貫通。這以後,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學起來便容易了,這叫做?頓悟?,是從苦學中生出來的?巧?。但沒有苦便沒有巧,沒有?漸悟?便沒有?頓悟?。”

劉季三先生“治學刻苦嚴謹,終日手不釋卷……凡所讀之書均逐字推敲,聯絡實際,切磋琢磨,重點處圈點批註,抄錄記載。”他認為《傷寒論》一書應終生誦讀不廢,且須過三關,其中第三關是在通讀及閱讀各注家之後,再回到原文進行精讀,他說:“各家之說,各有是處,亦各有非處,自不得不由博返約,取原文逐篇逐條逐句逐字細為參詳:此經何以有此證?此證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藥減此藥?反覆推求,必至無疑義而後已。”

此外,前輩們讀書為求細,常常結合筆記,或圈或點,或寫心得,二者宜有配合。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初時的寧澀勿滑是為了日後的遊刃有餘,讀書耐得清苦,之後方能致遠。

第三篇:讀書入徑的方法 ——探索名老中醫讀書之路(二)

讀書入徑的方法 ——探索名老中醫讀書之路(二)

釋出時間:2014-4-2 15:15:45 作者: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讀書入徑的方法

——探索名老中醫讀書之路(二)

□ 劉更生 顏純淳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讀中醫書,通常要講究次序。通過分析《名老中醫之路》醫家的讀書經驗,可知學習中醫讀書的入徑主要有二,一是由淺入深,一是由深而淺。

由淺入深,即從流溯源,就是先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書,然後再讀經典。如袁鶴儕先生說:“初學入門,可以選讀諸如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金匱淺注》、《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及《瀕湖脈學》、《本草備要》等書,如此在醫理上雖未深通,而在臨床應用上,苟能靈活運用,亦頗小道可觀。然欲達到精通醫理,則相去尚遠。仍須溯本求源,從根本做起。要認真研討《內經》、《難經》、《脈經》等經典。此後,宜進一步學習《傷寒》、《金匱》、《千金》、《外臺》、《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參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種醫籍。這樣才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中醫理論。此須假以時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靈活變通之妙。”由深而淺,即從源到流,其入徑與上述相反,主張從經典入手,然後旁及各家。如任應秋先生說:“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幾部經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如方藥中先生回憶恩師陳遜齋的教導時說:“陳老要求很嚴,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學習方法,強調立足點要高,一定要從經典學起,旁及各家,然後由博返約。他認為《傷寒》、《金匱》應該是臨床家的‘看家本領’所在,在此基礎上,上溯《內經》,下及後世,才能對中醫學有系統的瞭解。”

兩種途徑,看似相反,其實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無論從源至流,還是從流溯源,最終都要源流貫通、源流合一。

至於選擇哪條途徑,並非一成不變。王文鼎先生弟子回憶先師學醫經歷:“投拜到當時名醫鄭先生門下為徒。鄭先生第一次講課,就反覆申言:欲為良醫,當從《內》、《難》學起,方有根底。否則專恃一二方書,即使為醫,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當遵師教誨,循序漸進,打下堅實根基。怎奈由於文史水平所限,對秦漢文章難以理解,真是讀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新,十分苦惱。何況他學醫是為急切謀求生計,便向鄭老師請求賜教看病之法。鄭老師失望之餘,只好把他介紹給顏聞修老師。顏師倒也因材施教,讓他讀些應用方書,諸如《珍珠囊藥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及《醫學三字經》等,引其入門。但顏師亦謂:這些淺近之書只可敷於應用,未可深入堂奧。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海鱉,理固然也。”

此外,劉季三先生在論教學實踐時談到讀書的先後,論述詳細,可法可據,摘轉於下:“學生第一年先學《傷寒論》,要求背得爛熟,約用3個月。第二步學《金匱》,同樣要求背得爛熟,又約用3個月,共6個月。下半年內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參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約可看《傷寒》注本20種左右,《金匱》注本5種左右。在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傷寒》、《金匱》;‘耳有聽’,聽《傷寒》、《金匱》;‘口有道’,道《傷寒》、《金匱》。專心致志地學,隨時誘導、隨時啟發、隨時講解、隨時提問,促使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悟機,深入鑽研,鞏固提高。第二年學習《內經》、《本經》,要求重點熟記,不要求全部背誦。看註解時,要求以《傷寒》、《金匱》來解釋《內經》、《本經》,又要求以《內經》、《本經》回過去解釋《傷寒》、《金匱》。這樣迴圈往復,《內經》、《本經》讀熟了,《傷寒》、《金匱》是更熟了。四部經典熟悉之後,閱讀溫病學說及各大家的《內

經》註解和《本經逢原》、《本經疏證》、《本草思辨錄》,另外,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著作20種左右。第三年是由約及博的階段,鼓勵學生多讀書,不僅大家、名家的書要讀,即便是《串雅》內、外編也要讀,讀得越多越好。讀書要寫筆記,寫心得體會,要用《內經》著作為尺度,來分析評價。這一年大約可看醫書40種左右。第四年是繼續鞏固理論知識,從事臨床實踐的階段。要求理論聯絡實際,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

先生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由淺入深,抑或是由深而淺,都可達到登堂入室。至於孰先孰後,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而相應地選擇。應注意的是,兩種途徑雖可融通,但都要把握重點,即經典,即源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其本,清其源,方能得其幽微。

第四篇:《教育家之路》讀書筆記

我認真學習了《教育家之路》一書,感受到很多教師的快樂,來自學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說》,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說;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

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通過對這些經驗的借鑑,使我更自信,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

第五篇:《希望之路》讀書筆記

有一個朋友在給我們贈送《希望之路》這本書的時候說,這是給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看的。所以他只給在座的大本以上學歷的人送了。 我啞然失笑,為他的固執和偏激。

當天晚上,我以大本學歷持有者的身份展閱了這本書,果然酣暢淋漓,不亦快哉。無花果的文筆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評點歷史,批判現實,古今中外,教內教外,凡與信仰與宗教有關者幾乎無不觸及,激情與理智碰撞,歷史與現實互證,他的博學和思辯能力以及洪水決堤般的行文,不知老一代“爾林”們如何看待,給我個人的感覺,只有一個字:“服”。

曾經創造過輝煌歷史的伊斯蘭世界何以衰落至此?中國穆斯林的社會為什麼總是這樣紛紛爭爭,不亦樂乎?清真寺為什麼充滿著野蠻粗俗和狹隘的偏見?信仰的方式為什麼變得如此虛假、僵死?伊斯蘭的凝聚力和文化滲透力為什麼這麼缺乏底氣?令人眼花繚亂的表相背後隱藏著怎麼的無知和私慾?許許多多的問題被提出來,提得尖銳而且刻薄,如芒刺背,如針貶骨。無花果雜文式的評說解析讀來令人如沐春風,同時也如坐鍼氈,從伊斯蘭的學術歷史、政治歷史、文化歷史到教派的誕生、演變、爭執,從功利主義、形式主義到宗派主義、民族主義,作家試圖通過引證古蘭、解析聖訓、評點林林總總的教法學派來求真證偽,正本清源,甚至不惜矯枉過正。對許多既定的規則提出質疑和分析,對許多荒謬的做法大加嘲弄和撻伐,對許多被奉為圭臬的東西進行無情的批判。即使作為觀賞性的文字,無花果的這本著述也是令人賞心悅目,而對於憂教憂民的學者和聖職人員來說,他所提示的真相足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我想,批判是享受文化的重要方式,批判也是重構體系的重要前提。對這本書,穆斯林讀者大可不必滿懷敵意,上綱上線地橫加指責以維護自己的體面,甚至像無花果所批評的那樣懷疑他人的信仰和舉意。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發現這個時代不再沉默的一代青年是如何發展伊斯蘭的。

“穆斯林的希望之路”是一個比較乖巧的書名,作家對“希望之路”的指示明顯比較匆促,也許這正是一個尚待認真思考的問題。最近網上正在刊登他的最新文章,也許在未來的新書中,他對“希望之路”的指示會從容得多。

TAG標籤:讀書筆記 老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