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觀後感/列表

難忘初心觀後感(集錦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難忘初心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難忘初心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難忘初心觀後感(集錦8篇)

篇1:難忘初心觀後感

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增強黨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育引導一線黨員幹部、團員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意識,引導黨員幹部、團員青年自覺踐行初心使命,近日,安慶大橋收費站組織觀看了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北京市委組織部和北京電視臺聯合制作的系列專題片《難忘初心》,並開展了觀後感交流。

通過學習交流,增強了黨員們的黨性意識,大家紛紛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充分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責任擔當、更嚴的工作標準、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初心。

《難忘初心》以10位著名黨史人物作為拍攝物件,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共產黨人在黨的奮鬥前進歷程和中國革命事業發展程序中,留下的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

篇2:難忘初心觀後感

今天,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氣,向著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逐夢前行。

七集政論專題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由中央有關部門組織拍攝。該片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五年來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展現決策理念、重要頂層設計醞釀提出的時代背景、深刻和奮力推進過程,充分表現了黨中央繼往開來、逐夢前行的勇氣、擔當和智慧,全景展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壯闊征程,生動講述五年以來打動世界、激盪人心的中國故事。

全片共分《舉旗定向》《人民至上》《攻堅克難》《凝心鑄魂》《強軍路上》《合作共贏》《永立潮頭》七集。該片於10月5日至11日每晚20點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次日12點30分、23點09分在央視財經頻道重播,18點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重播,13點在央視新聞頻道重播,並在央視新聞移動網等融媒體平臺同步推出。

篇3:難忘初心觀後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發表講話時說:“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它是中華文化復興、自信這樣一種志向。”

為國家立心,為時代鑄魂,這是一項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鑄魂工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動情地說:“你們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溫暖了人心,詮釋了文明,傳播了正能量,都是好樣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著中華文化中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

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幾乎遍佈革命老區。他不斷強調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並將革命紀念日上升到國家層面,不忘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中的苦難卓絕和犧牲奮鬥。

篇4:難忘初心觀後感

樵夫,是廖俊波給自己的微信取暱稱,而他48個年頭的人生正是俯首甘為“樵夫”,為民披荊斬棘的一生。尋找“樵夫”即為走進廖俊波,學習他的“樵夫精神”。該片通過採訪廖俊波的父親、妻子以及一起共事的同事,講訴他們所瞭解的廖俊波——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初心是什麼,而他又給身邊的人帶去了什麼樣的影響,通過不同的人物和視角的闡述向觀眾還原出一個更加豐滿立體、更真實的廖俊波。

近幾年,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學習廖俊波“樵夫”精神的熱潮,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學習。到底何為“樵夫”精神,竟能如此深植於人民心中令人們念念不忘?我們依循著廖俊波生前的足跡,企盼尋找到這份厚植於人民心中的“樵夫”精神。

“樵夫”,是廖俊波給自己的微信取的暱稱。樵夫終日以砍柴為生,不問艱苦,隱山而居,不問功名,這大抵是廖俊波自稱“樵夫”的原因。而他也正是用這“為民披荊斬棘,俯首甘當樵夫”的一生,踐行著他所堅持的初心。

廖俊波出生於南平市浦城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兒時的他便開朗愛笑、待人懇切真摯,只因父母從小就教育他,要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廖芝根-廖俊波父親:我們是苦出身的人,也知道農民農村的痛苦,我們已經嚐到這個味道了,這個味道要反過來利用,要使人家別人感覺到我們好,也是一種教育人的方法。

林莉-廖俊波愛人:人的成長跟他所處的環境,跟他所處的土壤是有關係的。他是一個農村出來的一個孩子,他始終跟我講一點,我們要有一個感恩的心。他說實際上比我們困難的人還很多,他說我們要能夠幫人。他說能夠幫助別人,為什麼不可以?他說實際上幫助別人,其實你不僅沒有缺少什麼,而且你還能夠得到快樂。

在從政之前,他曾是一名中學教師,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後來他被調至邵武市政府辦公室任副主任科員從事編寫工作,凡事他所工作過的地方,人們對他都有說不完的敬重。

謝騰輝-廖俊波同事:老百姓去他辦公室,他都敞開的,名片也直接發給老百,(他說)群眾要辦一個事很難的,我們要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著想,他再小的事你要(當成)大事認真去辦,我們政府不幫他擔當誰擔當?所以他對百姓的態度那真的是很貼心,他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

“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滿足人民群眾之所需。”是廖俊波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信念,幫群眾解決問題,是他工作的不竭動力。他深知,手中的權力是群眾賦予的,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裡充滿了群眾的期盼和希望。

2011年,廖俊波擔任政和縣縣委書記,政和縣由原來的“省尾”一躍成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在“政和速度”的背後,是他“超常”的工作方式。

林莉-廖俊波愛人:他做什麼事情,因為他的工作崗位變化很多,並不是說什麼東西他都會,那他一定也要學,他一定要沉進去,學進去,他才能知道他所處的工作裡頭有什麼東西是不妥的,什麼東西是妥的,要不然你沒有說話的權利。我經常講他,我說你處女座就是追求完美,他怕做不好,其實他是想把每一樣事情都做好,所以他很認真,那他就去學。

2016年,廖俊波任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併兼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他來回奔忙於南平舊城區與新區之間,參加會議,處理工作。

吳慧強-廖俊波同事:

因為我們新區那段時間剛好是“百日攻堅”,我們有要求就是要三班倒的工作,就是晚上也要加班,因為我們工期非常地緊,過完年以後到出事那段時間,他基本上這個習慣都保留下來,就是10點多鐘必然要去工地上看一看,就是看看是不是按照他的工程進度在施工,有時候碰到問題他連夜就開會協調問題。

賺錢的事民眾幹,不賺錢的事政府幹,秉著這樣的宗旨,他帶領幹部群眾闖出了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新路子。

當垃圾淤積的河溝變為清澈的潺潺流水,當曾經蕭條的村落如今日接待遊客最多超萬次,當花卉、蓮子種植形成規模而讓村民脫貧致富,每一個變化的背後都凝聚著他“愚公移山”的汗水和“滴水穿石”的堅持。

謝騰輝-廖俊波同事:他也跟我講過,我們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不可能一直當的,那你要珍惜這個崗位,做一點事情。如果說沒做事情, 沒有自己的價值,另外一個你辜負了組織上對你的期望,甚至更辜負了老百姓對你的期望。你做什麼事情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能夠做成一個事。(把)業績書寫在閩北大地上,把口碑樹立在百姓心中。

工作上的成績,並沒有讓他自滿與懈怠,他始終堅守著做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應遵守的原則和底線。在公與私、親與情的問題上,他堅守原則,涇渭分明,一寸不讓,若清泉一塵不染,嚴守底線,絲毫也不動搖。

廖芝根-廖俊波父親:他說“老爸,你放心,我5塊錢沒有拿過人家的。”其實我心裡聽了很高興。從小心態的教育,沒有想到,想到之後很清楚,人生苦短,要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做事。這個宗旨你不能違背,他不敢違背。所以這點他做到了。

2017年3月18日,廖俊波在趕往(南平市)武夷新區主持召開會議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年僅48歲,他把自己短暫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

廖芝根-廖俊波父親:他的思想可以說,他的一生為黨為人民的這種,如果不是為人民為黨做事情,政府也不會這麼重視,人民也不可能這麼多人崇拜他。

吳慧強-廖俊波同事:我們的高速公路是從我們新區穿城而過,我每每看到這些專案都是感受頗深。如果廖書記還有在新區的話。新區發展可能會更快,可能會更好。因為新區是我們南平人心中的一個願景,(現在)已經在慢慢地變成現實了。當初他跟我們說也是說,只要我們努力幹,不出三年,我們就能有一個大的翻身仗,就有一個大的變樣。其實的話照他那個速度發展下去。真的。他根本就沒有騙我們。因為當初那裡還是一片空地,雜草叢生的荒地,到現在那麼多建築群都起來了。

篇5:難忘初心觀後感

該片以一顆種子為敘事索引,通過對東山島面貌的今昔對比,講述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一座不朽豐碑的先進事蹟。影片循著谷文昌曾行走過的足跡,通過深入採訪與他有過交集的人們,還原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展現谷文昌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致力發展的進取精神。

把孤島變成綠洲

在福建的南部有一座美麗的海島——東山島。但在解放初期,東山島還只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孤島,而把這片孤島變成綠洲的就是這位曾任東山縣縣委書記的谷文昌。

每一年的清明節,谷文昌紀念館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弔唁者,先祭谷公,後祭祖宗 是東山百姓清明的祭祀風俗。

我們循著谷文昌曾經走過的足跡,探尋他過往工作生活的記憶,企盼能從中找出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東山人民的精神力量。

1949 年解放軍南下時,谷文昌隨大軍南下,加入到解放福建的戰鬥中。解放後,他服從組織安排,留在福建東山工作。

千百年來,東山人民被風沙旱澇災害壓得抬不起頭、喘不過氣。

面對因風沙災害而生活困苦不堪的百姓,谷文昌下定決心,要率領群眾戰勝風沙,根治旱澇,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林嫩惠-原沙荒調查隊技術員:測量那天天空陰暗,風很大,寒風出口打得心臟冷得要命,谷書記他把帽子壓下來,袖子束起來,彎腰倒退前進這樣子上去了。下來時,他的臉被風沙打成紫黑色,這一下就把我們鎮住了。他是真地幹,不是話說你們衝啊,沒有,他實實在在的。

經過多次的實地勘查和測量,谷文昌決定在全縣推廣木麻黃,但種下二十幾萬株木麻黃,卻因一場“倒春寒”,僅存活了九株。

林嫩惠-原沙荒調查隊技術員:

我含著眼淚向他(谷文昌)彙報,全部都死了,只剩下這九株,大家就看這九株,他看了看,摸了摸,摸了好幾遍。他對周圍過來的村幹部還有群眾說,大家不要怕失敗,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了再幹就是我們共產黨的氣概和風格,大家看不是還活了九株嗎?能夠活九株,就能活九千株九萬株,就能綠化全東山。

“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萬株,

就能綠化全東山”

這句話不但重燃了人們對新生的企盼

也讓這片乾涸的土地上,

第一次長出了希望

吳玉輝-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作者:

我在採訪快結束的時候就有個心願,我很想去尋找拜訪這九棵木麻黃,但五十幾年過去了還在不在?非常有幸我找到了,帶著敬畏的心情站在這九棵大樹下,我好象我就站在谷公身邊。我認為這九棵樹見證著谷文昌帶領東山幹部群眾植樹造林的艱辛歷程,見證了東山島的劇變,而且木麻黃那麼地挺拔,它的根紮根於大地,成為抵擋風沙的第一道屏障先鋒樹種。這不就是谷文昌的人格的寫照嗎?

無論面對何種困難,谷文昌都不曾忘記許下的諾言,在東山的十四年,他歷經無數次挫折與失敗,終於將曾經所描繪的綠色圖景變成了現實。

將“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

一項德政 暖了十萬民心 除了天災的傷害,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痛苦往往更為深重。1950年,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抓走了東山四千多名壯丁,銅缽村深受其害,成了遠近聞名的“寡婦村”。如何定義這些家屬的身份,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谷文昌冒著極大的風險,積極提議,對這些苦難深重的活寡婦由原來定性的“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困難戶給予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陳巧雲(兵災家屬 採訪於2004年 福建省東山縣):政府就從那時候規劃我是貧農(由“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規劃我是貧農,這樣很好,政府救濟我,感謝政府。吳玉輝-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作者:一項德政暖了十萬民心。這是一種對黨負責,對百姓負責的一種高度體現。擔當精神在谷書記身上表現得特別地鮮明。深處低谷 初心不改

1965年,谷文昌遭受了,年逾半百的他,此刻卻面臨著人生的低谷。1970年,谷文昌下放至寧化縣隆陂水庫任工程總指揮。無論身處順境逆境,谷文昌始終堅定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的忠誠。

張瑞棟-原水利局水利規劃隊員:

他(谷文昌)說 瑞棟你有什麼委屈,(我說)你在工地上問一下,我那一天是不是去玩了,我也是為了水庫的事情。他(谷文昌)說小張不要緊,人家誤會你,受點委屈問題不大。誰沒有被人家誤會過,我老谷也給人家誤會,我忠心耿耿為黨工作,但是我也曾經給人家批判了,也是心裡面過不去,但是我們想一下我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才最痛苦的時候。我只要黨給我工作我就非常高興了,我就等於說黨和組織已經把我認為我是個有用的人,你其他都不要去考慮了,而且是幫自己的父老鄉親辦事情。我想了一下。谷文昌同志這樣子說話就打動我的心了,我說,指揮長,我錯了,是,你這麼一說我心裡就再怎麼我都沒有意見了。谷文昌說:我只要黨給我工作我就非常高興了。谷文昌擔任隆陂水庫總指揮期間,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水庫的建設,與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經過一年的奮戰,水庫建成了,禾口人民結束了缺水缺電的時代。在彌留之際 依然牽掛著群眾

1980年,谷文昌因病入院,在生命彌留之際,卻仍然心繫百姓。

朱財茂-原谷文昌通訊員:

增加他的營養抵抗力,他也不讓打,還是那句話,何必浪費國家錢財。(我)聽了以後心裡非常難過,幾乎眼淚都要流下來。他看我進去,我沒有開口他先開口,我這次去複查效果很好,醫生很滿意。我這次到了上海,才知道這木麻黃的壽命只有七八十年,七八十年以後都要枯死,所以你回家要跟有關部門說,抓好更新換代。

谷豫東-谷文昌的小兒子:躺在病床上,他沒考慮自己的身體,他考慮的還是東山,那我們當時安慰他,你好好治病,你病好了話我們子女陪著你回去,但是他的心情就是想回東山,骨灰還是安放在東山。

1981年,谷文昌在漳州病逝,享年66歲。家人遵循他的臨終遺言,將他安葬在了東山,與這片他牽掛的大地葬在了一起。吳玉輝-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作者:

“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他就是用一生的行動,用全部的忠誠來踐行了他的諾言,“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 我們是在黨旗下舉過骨朵的”,這就是不忘初心。

篇6:關於觀看難忘初心觀後感作文

最近看了央視播出的《永遠的初心》紀錄片,講述的是在85年前,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雖然一路坎坷,但紅軍長征途中一直堅信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的信念,他們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初心,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

長征之路很艱苦,能讓人民軍隊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已然奮勇向前的是心中飽含的那份初心。雖然那場偉大的長征已經結束,許多年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同樣為了當初的初心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人們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而不懈努力,為了人民美好的中國夢一直堅持奮鬥。

我們黨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追尋紅色記憶,傾聽歷史迴響的初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每個生活在這個最美好時代的我們都懷揣初心,我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為司乘服務,力所能及地為廣大司乘提供幫助,保障站口的安全暢通。

感恩邢臨公司為我們廣大員工提供了優質的工作平臺和良好的工作環境,處在這麼優良的條件下,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公司,努力工作,將良好的文明服務用於工作中去。同時,作為一名高速收費人員我們也要有一顆初心,不忘初心努力為公司工作,用規範的手勢和最美的微笑奉獻司乘,通過發放景區優惠券的方式使更多的司乘加入我們的邢臨會員,讓更多的群眾享受的優惠和便利,用最好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初心,以致敬那場偉大的“出發”,成就我們的夢想。

篇7:關於觀看難忘初心觀後感作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首出自《毛澤東詩詞集》中的《七律·長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字裡行間均詮釋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帶領中國工農紅軍翻雪山過草地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艱苦歷程;然而,八十四年後的今天,我有幸來到了長征的起點——紅軍橋,我的內心萬般激昂,讚歎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為了建立我們的新中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完成了如此偉大的革命創舉,這就是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紅軍精神。

追溯歷史

展望未來 我們砥礪前行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只有追溯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才能夠砥礪前行。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很榮幸參加由公司黨委組織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性教育培訓。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們對黨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所謂久旱逢甘霖,在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工作的批示和指示精神下,在全航業向川航英雄機組學習的熱潮中,這次的培訓就像是一場及時雨,對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給予充分的滋養。

借鑑歷史

總結經驗 我們勢在必行

在當時的形勢下,紅軍和軍隊中的黨組織長期在農村游擊戰爭的環境中活動,必須受到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及其他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這些非無產階級思想嚴重的妨礙了黨的路線貫徹執行。在中央九月來信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總結紅軍誕生以來的建設經驗,糾正紅四軍黨記憶體在的錯誤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新的紅四軍前委。通過毛澤東主持改革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古田會議室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一座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里程碑。

在古田會議精神舊址的參觀學習中,出自毛主席《反對本本主義》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兩句名言讓我印象最為深刻,讓我真切感受到了無論身居何職、身處何地,不能光靠一張嘴,所謂“光說不練假把式”,對於一切的決定不僅要堅持調查研究,而且要堅持科學的調查研究,這才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長期以來,我們的黨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兩句話的深刻,堅定地走群眾道路。所以,從借鑑歷史中得來的經驗引導我們加深對重大黨建設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理解,及時地把握黨建設規律正確,總結在歷史上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經驗,能夠為我們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克服工作上的困難,把實質精髓融入到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中去,樹立為員工,為旅客的服務宗旨,切實保障好首都機場空防安全。

牢記歷史 不忘初心 我們永遠在路上

對於黨的歷史,總感覺學習不夠,在追隨歷史的長廊中,心中不斷湧現出對老一輩革命家們由衷的敬意和欽佩之情,在感慨歷史的同時,我深知只有不斷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收穫堅定信心精神食糧,才能夠永葆黨的青春。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要做到:先之勞之,率先垂範;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進取意識。在今後的工作中和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學黨史、知黨史、懂黨史,用心去思考,用行動去落實。牢記歷史使命,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更加堅定信心,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在不忘初心中行穩致遠,在不忘未來中開闢未來。

長征從鍾屋村開始,從而有了浙江之戰的悲壯,有了四渡赤水的智慧,有了飛多瀘定橋的神勇,有了過雪山草地的堅毅,有了吳起鎮的歡騰,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豪情,這地球上最鮮亮的紅飄帶,最終把中國革命引向最後的勝利。

篇8:關於觀看難忘初心觀後感作文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井岡山出發,拉開了戰略轉移的序幕。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陝甘寧會師,標誌長征的結束。

回首長征,讚歎生命之奇蹟。

長征歷時兩個寒暑,縱橫十幾個省份。長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隊伍在飢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飢寒交迫、缺衣少藥,九死一生,奇蹟般地對抗超出生命極限的殘酷生存條件,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走完了遠超兩萬五千裡的征程。

這支隊伍武器簡陋、彈藥奇缺,始終面對裝備精良且十倍於己的敵軍的圍追堵截,隊伍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以慨然赴死的精神穿行於十倍敵人之間。戰鬥激烈而殘酷,兩萬五千裡的征途中五百多次遭遇追擊和堵截,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長眠,上演了許多生離死別的悲壯故事。

這支隊伍很年輕。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戰鬥員的年齡平均不足二十歲,十四歲至十八歲的戰士至少佔總數的百分之四十。殘酷的環境、艱苦的生活和頻繁的戰鬥,沒有使隊伍變得冷酷麻木,卻更加激發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生命的珍惜。隊伍的大多數人永遠地停留在征程中,最終只有三萬人活著到達了陝北。他們犧牲的時候還那麼年輕,甚至我們無法知道其中很多人的名字。

牢記長征,感受信仰的力量。

長征面臨的艱難和困苦是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工農紅軍在長征中面臨的生存環境之惡劣、敵我兵力之懸殊、武器裝備之差異,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是什麼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是什麼使他們慨然赴死,讓他們如此不屈、頑強、不懼命運,是什麼讓他們在飢餓、寒冷、勞累和死亡的威脅下永不放棄,是什麼支撐他們一次次地在絕境中突圍、在絕望中重生,是什麼讓他們在生命臨危時仍保有純淨的信念、讓他們在朝不保夕時仍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充滿嚮往?又是什麼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改天換日、達成夢想、實現奇蹟?

一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長征告訴我們,個體的力量雖然渺小,個體的生命雖然卑微,但當這些渺小的生命集結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奮鬥、去拼搏時,會煥發出奇跡般的精神力量,可以突破人類力量的極限、創造生命的奇蹟。當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靈魂不會搖擺、理想不會喪失、心靈不會猶豫、夢想不會放棄。

長征告訴我們,無論在發展順利之時,還是身處逆境之時,只要保有理想、堅持信念,就會獲得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的巨大力量,當一個人有了堅定的信仰,可以讓血肉之軀超越生命極限,可以在絕望中重啟希望、在絕境中重獲新生。

長征告訴我們,當一群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同時被喚起,其作用和威力是無窮無盡、難以想象的。有了堅定的信仰,會知道當一個人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緊緊連線在一起的時候,生命的浩瀚與信仰的光榮。

讀懂長征精神,方證初心。

那麼,什麼是長征精神的本質?怎樣才是讀懂了長征精神?是帶領勞苦民眾求生存得解放的堅強意志?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精神?還是堅持信仰、嚴守紀律的偉大信念?

我想,長征起初喚醒了中國廣大社會最底層的赤貧民眾,帶領他們走上了一條黑暗中追尋光明、改天換日迎來新世界的艱苦征程。使他們從開始的“跟紅軍走可以吃飽飯”的單純,到“我要活下來!一日不死,一日跟隊伍走!”的進步,到“仗打勝了,公平的世界就來到了”的堅定,到“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的堅守,再到“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不屈和頑強。

長征隊伍中,無論是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戰士,長征傳遞給他們的是以前從未接觸過、從未想象過的美好信念,讓他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奮鬥和犧牲,可以改變命運、掌握命運,打碎這不公平的舊世界,為這世間迎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世界。

長征帶給中國共產黨人的是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和考驗,長征磨礪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和意志,歷練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及軍事智慧,促使他們在困境甚至絕境中,永不放棄信仰,一次次地自我糾正、自我修復,戰勝自身錯誤、獲得新生。

傳承長征精神,砥礪前行。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旗幟,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永葆革命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讀懂長征精神,是對思想的滌盪,更是對靈魂的洗禮,給人強大的信念和力量。因為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共產黨員的信仰。

長征精神永不消逝,長征精神永不過時。

我們應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循履而上,踏跡前行,重新踏上征程,始終走在路上。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長征。

TAG標籤:難忘 觀後感 集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