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觀後感/列表

觀死亡詩社有感【精彩多篇】

觀死亡詩社有感【精彩多篇】

關於死亡詩社觀後感2100字 篇一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淨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藥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裡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部片子裡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絡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裡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裡,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裡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裡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揹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託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託德的帶動下,班裡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麼多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情裡顫慄。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洩所有的憤懣,在亢奮的目光裡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裡,在託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在基丁悵然的微笑裡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託德,看到滿教室的託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二

看了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的的是開學的一些場面和基廷老師講的三節課。 開學尹始,學校校長向新生說出學校的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種信念驅使下,學校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學子。所以以後當老師的話,特別是當班主任,要給學生灌輸一種理想信念,並督促學生積極力行,如果有幸當上校長的話,要努力營造一種學校氛圍,努力營造一個尚學崇學的學風,這樣在應試體系下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績,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活在世上,總得有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支撐生活,所以當老師的話,無關學生成績,給學生一種信念,能讓學生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

第一堂課,英文老師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激情和詩句的甜蜜,並引導學生告誡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告訴他們這樣將學會品嚐文字與語言。當今應試教育體系下,能夠出高分人才,但鮮有做出積極創新之才,關鍵還是缺乏獨立思考,以後作為老師的話,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積極思考能讓自己詩意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中。另外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這也是一種獨立思考,這樣對學生才公平。

第二堂課,基廷站在講臺桌讓大家上講臺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並告訴學生我們是人類中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這些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須條件,而詩、美、浪漫、愛,這些是我們生存的原因,所以以後當老師的話,不光要給學生知識,還要給學生積極陽光,讓他們明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引導他們積極闡述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詩意快樂中學習,讓他們健康成長。

第三堂課,基廷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己的理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理想,又著實為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廷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著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說。

總之,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上,都要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要“及時行樂”,莫負好時光。另外一個老師對學生的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如果要當老師的話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好老師。這是我看完這部影片後的感受。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三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咆哮的青春》)1989年出品

編劇:湯姆•舒爾曼

導演:彼得•威爾

主演:羅賓•威廉姆斯(飾基廷老師)

羅伯特•肖恩•雷奧納德(飾尼爾•佩裡)

埃森•霍克 (飾託德•安德森)

榮獲第十六屆凱撒電影節最佳外國片 (1991)

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 (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 (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歌曲 (1990)

電影簡介: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威爾頓貴族學校正在隆重舉行的開學典禮並紀念該校100週年的華誕。講壇上,校長諾倫博士驕傲地追述著學校的輝煌成就。他強調威爾頓成為美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就在於一百年來始終堅持四大信條: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會上,他向眾人介紹了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也是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此番回校接替退休的英文教師。

然而這一切在是因為基廷而發生了改變。基廷在第一節課就用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裡,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