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總結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工作總結/工作總結精選/列表

高中語文邊城的知識點總結

高中語文邊城的知識點總結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34年。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邊城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邊城的知識點

一、作家作品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有漢苗土家血統。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文學作品:一生共出版《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篇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

二、創作風格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三、《邊城》的內容精要

《邊城》敘述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一個山水如畫的古渡頭,住著一戶獨門獨院人家,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外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孫女翠翠情竇初開。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都那麼好,那麼俊,同時愛上了翠翠。兄長天保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老船工滿心歡喜,可翠翠不高興,翠翠對老二動了情。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結果大老跌進了激流死了。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儺送也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老船工在誤會中大病一場,在一個風雨之夜,船被沖走,屋後的白塔沖塌了,老人也在雷聲將息時歸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畫的古渡頭,等待著自己的心上人……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四、人物形象:

(一)翠翠:“在風日裡成長著,面板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翠翠乖巧伶俐又帶有山區女孩的淳樸活潑,天真善良而不嬌嫩,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她是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形象特徵:

1、情竇初開、渴望愛情。

十五歲的翠翠朦朧中渴望著愛情。“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麼。……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於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幻想著能像母親一樣出走爭取自己的幸福,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她從小失去了父母,與外祖孫相依為命,最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如當她想像自己為愛情私奔就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所以對相依為命的外祖父的無限深沉的依戀使她不能只顧自己的幸福而棄之於不顧。於是,她只能在對美好愛情的期盼與對美好親情的依戀中“無故尋愁覓恨”。

2、內心孤寂文中寫道“她看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

”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儘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並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天寶和儺送為她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並不能瞭解這一切前因後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命運自主者在沈從文小說中,翠翠是為數不多的能為自己命運做主的鄉下女孩。

是命運自主的歌者。爺爺為翠翠指定的丈夫是大老,這也是通過媒人提親的“車路”,但翠翠心裡愛的是二老,翠翠沒有接受爺爺的安排,爭取自己的愛情,併為自己的愛情努力過,當她聽說團總的小姐與二老聯姻,就唱了一首歌:“白雞關,出老虎,不要別人,團總的小姐排第一”,這在巫風盛行的湘西,這是翠翠通過巫語捍衛愛情的手段。

4、聰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點狡黠。

她正當婚姻,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她“不能忘記”;面對爺爺旁敲側擊地詢問,她會閃爍其辭的表明態度。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後藉故走開。 她會把夜晚聽到的為她而唱的愛情,當作夢境講給爺爺;她會把自己未來幸福的擔憂融合在對爺爺的依戀中講給他聽……

總之,翠翠是一個聰慧溫婉、靦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並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在她身上,對外祖父深沉的依戀和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的熾熱乖巧,異乎尋常地融合為一體。她是小說為我們塑造的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

(二)爺爺:是忠厚善良、勤勞堅強的一個老船工。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

性格特徵:

1、忠於職守

克盡本分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陽龍舟,他都寂寞地守著渡船。“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裡活下去。”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

2、古道熱腸

重義輕利每到“十四中寨逢場”,“因為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中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便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因此,即使外孫女幾次三番地喚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緒異常,他也會堅持渡完最後一個人才收工。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甘守清貧,“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

3、善良樸實

深愛至親雖然他忠於職守,但他是一個深愛著至親的、心細如髮的老人。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裡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為了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他親自上街打探訊息,並啟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翠翠愛聽儺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裡等候;當儺送在愛神面前猶豫時,他就焦急、盼望,甚至會為外孫女連唱十首歌曲。他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害怕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不能直接說出來。最後他對於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小說以簡練而生動的筆墨,傳神的勾畫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徵。顯現出老船工平凡的生活中與眾不同的“美”。老船伕的良好品德彷彿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原始而又純樸的人性之美。

(三)天寶和儺送: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他灑脫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像他父親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他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後,便相約去決鬥;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後,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鬥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相貌英俊,不愛說話,氣質秀拔出群。他和翠翠一見鍾情,不走“車路”,執著地為翠翠唱歌求愛。當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他時,他毫不動心,他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他敢於追求自己的最愛,對自己的愛情堅貞不渝。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捨棄一切,遠走他鄉。

總之,在他們身上也處處洋溢著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作者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

(四) 順順:是當地地方上有頭臉、有身份的船總。他仗義疏財、扶強濟困、大氣豪邁,他正直、公平,深受當地人的尊重。

五、重點透視

(一)以 “邊城”為題的用意

提示:本文寫於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於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美德的心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於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一是說明故事發生在邊城,二是說明自己崇尚和懷念自己生長的故鄉。邊城沒有大城市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也未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依然具有淳樸民風,表達了作者的內心追求。

(二)典型細節 或場景及其作用:

1、“你在這裡,大魚會吃掉你。

這是翠翠與儺送倆人最初見面時二佬曾經說過一句話,是一次在龍舟競渡結束之後,天黑了。翠翠在那裡等爺爺等不來,正在害怕的時候,二佬趕鴨子從水裡面上了岸。因為翠翠對二佬有誤解,他就回家叫他們家的長工打著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實際上充當了她的保護人。這個場景非常的浪漫有詩意。結果大魚吃你這句話,就成了後來兩個人關係發展非常好的一種隱喻。只要提起這句話,翠翠心頭就會洋溢起濃郁的詩意,一種溫柔的回憶。

2、“唱歌”(

湘西男女戀愛男方為女方唱歌)

①思想內容的表達。既寫出了湘西男女戀愛的特點,寫出了湘西風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懸念:為何翠翠依著外祖父;又寫出了翠翠愛情的萌動,歌聲對她的愛情真像催化劑,越唱越濃,越唱越激,越唱越悲;也寫出了爺爺對翠翠的愛。

②情節上的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作什麼?“摘虎耳草,”“選頂大的葉子作傘。”這裡就照應了前文祖父為翠翠講她的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這個情節還與最後寫的“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傍在祖父身邊,閉著眼睛聽下去,等到祖父不作聲時,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遙相呼應,文章材料似乎由歌聲串了起來。

③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兄弟倆為愛情而“決鬥”,兄自知唱不贏弟,所以自覺退讓,離鄉、下駛,於是失足落水。由此船總責怪爺爺,弟也遠走他鄉,爺爺終帶著愧疚孤獨的撒手人世,於是只留下翠翠和渡船作無盡的等待……無疑,這裡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一是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容,歌聲唱出了一個愛情悲劇。二是使情節上前後有照應。文章處處有歌聲。三是推動了情節發展,故事在歌聲中波瀾起伏地推進。)

3、虎耳草、夢境

《詩經》中用很多植物都象徵情愛。文章中六處提到了“虎耳草”,重複出現在夢中和現實中的虎耳草,把翠翠隱祕純真的情愛心理烘托得淋漓盡致。小說中間和結尾兩次寫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夢是願望的達成。”(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夢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內心渴求,是表現她已暗戀儺送,希望聽見他的歌,喜歡他歌裡的韻味,寄託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4、翠翠的哭在孤寂的環境中,翠翠青春少女的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內心因苦悶而哭。

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卻反映了翠翠內心無人解懷的孤寂感對祖父的負疚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5、碾坊和渡船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以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

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那樣一種傳統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裡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樣一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的衝突有著密切關係。

6、愛情的悲劇結局——翠翠母親是老船伕的獨生女,“唱歌相熟”一個清綠營屯防士兵懷孕卻“結婚不成”。

士兵顧及軍人名譽,首先服了毒,老船伕女兒待孩子生下後,到溪邊故意吃了許多冷水,也死去了。而翠翠與儺送這一對純純的戀人最後是相見無期,(“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兩代人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7、白塔:白塔是邊城古老文明的象徵,但是,現代文明的入侵,邊城已經被現代文明浸染,女人們也像漢族女人,”喜歡牛羊金銀等虛名,白塔的倒塌,象徵古老文明的崩潰,但文章結尾,重建白塔,象徵著對這種古老文明的挽救。

《邊城》文字章節解讀

一章

1、對老船伕擺渡的描寫和敘述,起什麼作用?

答:可以體現老船伕的性格特徵,他是“邊城”世界裡的公僕,五十年如一日的擺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職,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質樸憨厚、狹義心腸,不僅拘收過客的錢財,而且還善待鄉親。體現了邊城人的淳厚品德,也是邊城人性美的初步體現。

2、對“茶峒”小山城和小溪,白塔下人家的描寫,營造了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答:一種原始淳厚的田園牧歌式的境界。

第二章

1、這一段寫洪水氾濫,威脅著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目的是什麼?

答:一是說明人們生活環境原始,一切聽任自然而然的擺佈,二是從救人救物的冒險舉動中,表現邊城人的智慧、勇敢。

2、作者提到城裡住了一支軍隊,有何用意?

答:作者寫這支軍隊除了每天上城吹號玩外,彷彿不存在一樣,說明邊城的軍隊是作者理想中的仁義之師,同時也為下文軍民關係到的展開作了鋪墊。

3、順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他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慷慨大度,俠情滿懷,重義輕利。另一方面教子有方,使他的一個兒子不驕惰,不浮華,不仗勢凌人,也表現了邊城人的質樸淳厚的人性美。

第三章

兩省接壤處,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與過年。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把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膊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天保儺送兩人皆是當地泅水划船的好選手。

翠翠正坐在門外大石上用棕葉編蚱蜢蜈蚣玩,那點迷人的鼓聲,把自己帶到一個過去的節日裡去。

1、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答:文中的賽船、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孩子們穿新衣,現在人們吃粽子等,都是端午習俗。因為邊城之地可能是屈原的故鄉,所以邊城的人們對這個節日極為重視。我們現在也把端午立為法定節假日,表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

2、“天保、儺送兩人皆是當地泅水划船的好選手”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答:一方面照應上文,同時也正是儺送善於捉鴨,才引出他與翠翠在河邊相遇,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起連線上下文的作用。

第四章

兩年前的事。五月端陽,帶了黃狗同翠翠進城,到大河邊去看划船。河邊人太多,不多久,黃狗還留在身邊,祖父卻擠得不見了。河中划船的決了最後勝負後,城裡軍官已派人駕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鴨子,祖父還不見來。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麼地方等著她,因此帶了黃狗向各處人叢中擠著去找尋祖父,結果還是不得祖父的蹤跡。後來看看天快要黑了,軍人扛了長凳出城看熱鬧的,皆已陸續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鴨子只剩下三五隻,捉鴨人也漸漸的少了。

再過一會,對河那兩隻長船已泊到對河小溪裡去不見了,看龍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腳樓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燈。另外一些人家,又有猜拳行酒的吵嚷聲音。河面已朦朦朧朧,看去好像只有一隻白鴨在潭中浮著,也只剩一個人追著這隻鴨子。

翠翠還是不離開碼頭,總相信祖父會來找她一起回家。……她在這時第一次遇到捉了白鴨的二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那句話,心裡又吃驚又害羞。

1、翠翠誤認二老是個粗鄙的男人,並罵了他,二老生氣了嗎?從中可看出二老什麼樣的性格?

答:二老並未生氣,從中可以看出地老的和氣、幽默、善良的性格。

2、翠翠知道自己所罵的那位英俊青年,原來就是茶峒有名的“小岳雲”,為何心裡又吃驚又害羞?

答:吃驚的是罵了人家,人家還派人送自己回家,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人?害羞的是自己誤把好人當作壞人罵,覺得自己不明事理。對於這件事使她沉默了一個晚上,可以說這次相遇,已經埋下了他倆之間愛情的種子。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

邊城的小結主題:

《邊城》通過湘西邊地純情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寫出了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之情的美麗,體現了作者對美好人性的讚頌和已被現代文明鏽蝕和破壞的傳統美德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