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論文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列表

中學語文精品教學論文(多篇)

中學語文精品教學論文(多篇)

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探尋論文 篇一

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探尋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文化的逐漸延展變遷,文言文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失去實際應用作用而僅僅成為教科書上的一個考點而已。但語言是文明的門戶,是開啟探索古代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神祕天窗。因此,要保持中國優秀文明的傳承,繼揚古人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文化瑰寶,文言文的學習,理解不可荒廢。

關鍵詞:

中學文言文;遣詞排句;底蘊積累;語感賞析

文言文承載著國人思想文明的精粹,中學的文言文教學並非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讓學生了解古人的遣詞造句習慣,有一定的古文底蘊可以自發地探索部分文言文大意與思想、流派的傳達。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文言文因其巔峰造絕的用字手段與古今部分字詞意思的明顯差異,造成了學生難以理解的困難局面。面對這種局面,老師要注意迎難而上,引導學生突破古文學習的障礙徹底吃透課文的深意與難點,而不是流於表面,敷衍的填鴨式教育不管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因此筆者結合經驗具體分析,在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做好充分課前準備

一篇淺短的文言文課文往往蘊含龐大精深的古文知識與思想文明。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突破作者的“春秋筆法”探尋潛藏在古文中的微言大義,需要老師與學生進行大量充分的課前準備,二者缺一不可。老師在課前編制教學方案的時候,要注意從課文的整體結構入手,重點突出文章的重點詞彙、句子的特殊文法及理解的難點,並注意圍繞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中心編制講解流程及設定問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老師要提前考察文言文課文的歷史背景、作者的人物生平與寫作的思想背景。例如在講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老師在備案的時候要考慮學生對該類山水詩文的大意不難理解,但對歐陽修清新而格調高雅的辭藻運用,委婉而詩情畫意的藝術性修辭手法的運用則可能理解不深,因此在備課的時候,老師可以先備註好全文精講的課案,之後將文中文采斐然的句子提出來進行賞析。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這一句可謂是將普通的山林的日出日落浪漫化到極致,老師可以結合PPT課件製作山間日落日出的精美圖畫,相信學生可以理解太守陶醉在山林美景中,從日出飲到日落不願歸去的心情,再結合歐陽修的生平經歷與歷史背景,在精講全文之前就凸顯國家積弊以深,改革志士卻無力變革,慘遭打壓的大環境下,懷才不遇的歐陽修憂鬱的形象就浮現在學生的心中,文案的最後,結合課文的多處亮點與抒情之處,反映出太守雖遭貶低但能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豁達心境與悠遠情懷。這樣備案可以使學生從文意到思想深度解析課文,理解部分的山水詩詞與古文畫在景中,意在境外的行文手法。老師在進行課前備案的時候也要告知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餘裕的學生可以嘗試翻譯,提煉大意,收集了解作者的生平軼事與代表作,對於課文中不瞭解的地方提前勾畫出來,及時向老師反饋,讓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二、字詞句精講,在翻譯中提煉重難點

文言文尤其是唐宋之前的古文因其生僻的用詞與迥異的文法,讓學生在之乎者也的語言環境中頭昏腦漲,理解起來倍感頭疼,在該類古文的講解中,打好字詞句的理解基礎是關鍵。老師要有耐心,切不可敷衍地照本宣科只看著自己的備課檔案。要實時關注學生理解困難的地方,多提問,留心學生有無理解偏差的地方,確保大部分學生掌握文中的重難點知識。例如在講陳涉世家時應結合司馬遷用詞的準確性與微言大義逐字逐句地進行講解,例如:發閭左適戍漁陽一句,七個字中包含有兩個生僻詞與一個通假字,閭左指代平民,適戍以為法發配守邊。適還通謫字。講解這一句的時候要確保學生理解每個點,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又如:置人所罾魚腹中,該句的罾不僅屬生僻字還用了名詞作動詞的文法,因此老師在講解該句的時候不能僅從翻譯的角度,講完每個詞的意思後就此帶過,還要從句式、修辭手法的角度仔細解讀。

三、引導學生多積累基礎知識

古文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培養出自主閱讀部分文言文的能力,這個目標不能僅靠老師的課堂講解完成,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意使學生養成積累文言文典型的用詞、用句的基礎知識的良好習慣。例如前文中講到罾的名詞作動詞的手法,老師在詳細講解課文裡的知識後,可以結合之前學到的名詞作動詞手法進行對比和小結,例如《童趣》的鞭數十里鞭指代鞭打,《三峽》的每至晴初霜旦裡旦指代霜降,《陋室銘》的有仙則名里名指代出名等加深學生對該手法的記憶。在沒有類似手法總結的時候,老師可以自行補充,以學生的加深理解為上。久而久之,學生會自主養成對比記憶、常常總結的好習慣。有的學生還會自發地製作表格用力積累各類生僻字詞與特殊句型的用法。

四、借今通古,深入淺出,挖掘學習興趣

文言文的枯燥與含蓄、婉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知識背景相去甚遠而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針對這一問題,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除了闡述歷史背景讓學生有一定的瞭解之外,還可以注意結合當今時事、文化、娛樂生活等與文章寫作背景相同的地方,拉近古文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產生親近感突破學習顧問的心理障礙。例如,課文的具體背景史實與現下流行的影視劇有相通的地方,老師可以從電視劇入手講解,讓學生對課文的時代背景產生興趣,從而有自主學習、深度理解的動力。

五、重視賞析,帶領學生了解古文之美

在大部分人眼中,文言文是古代的通用語,除了借古通今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因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候總是帶著應試的壓力,或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在學。雖然有所成績,但這樣的學習方式是被動的、消極的。古文是現代文的前身,因此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如出一轍是有靈魂,有藝術性的。老師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要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古文語感與審美,理解文言文遣詞造句的藝術性在什麼地方,從而使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生興趣,積極地、自發地開始對文言文學問的探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文言文的學習正是叩開中華五千年曆史的門扉的前提與重要手段。因此,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老師要注意結合古人文字運用的精妙之處與文言文課文的歷史背景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積累文化底蘊的同時瞭解歷史,理解古往今來文人豪客思想火花的迸發,明晰大時代背景下各時期文言文的風格與思想展現才是文言文教學任務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樊夢囡。淺談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1(10):126-126.

[2]趙長河。啟用文言文課堂教學方法淺談[J].中學語文旬刊,2007(11):51-52.

[3]王珏。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J].語文教學之友,2001.

[4]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04):25-27.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淺談如何處理好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係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一體兩面。即是說,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借鑑,寫作是閱讀的昇華和創造。“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即闡明瞭閱讀和寫作的密切關係。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之”。讀寫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的歸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常令語文教師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常常是為閱讀而閱讀,為作文而作文,將二者割裂開來,各自呈現單邊性,結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訓練培養學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語文教學中,雖然二者所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各有側重,閱讀教學側重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學側重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從閱讀中可以學習到作文的方法,通過作文又可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

作文難寫,怕寫作文,是較多學生的所面臨的一個突出的困惑和現象。而“肚中無貨,無米可炊”是這一問題的關鍵。沒有東西可寫,自然沒有興趣可言;搜腸刮肚,自然寫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幫助學生突破作文中的這一瓶頸,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多讀,多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我們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學士蘇軾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也即是說寫作吸納的材料要多要廣,積累的材料要充分而豐富;葉聖陶先生說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絡”這些都論述和強調了閱讀和寫作的密切關係,強調了閱讀對於寫作的。重要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語文課程的新策略,也是語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題是“手段”,多讀書是“目的”,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幾本好書,多背誦名家名篇,多積累詩詞佳句,多紮紮實實的積累。“少做題,多讀書”這也是借鑑了我國傳統蒙學教育中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華,古為今用。

新課標更是強調了語文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並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國中學生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2--3部名著”。並對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注重課內範文教學、忽視課外閱讀、學生閱讀量不足的弊端。把課堂內外、書本內外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基本規律,為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讀寫能力指明瞭方向。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多讀書、多積累來開闊眼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佳詞名句、精思妙理等寫作素材,幫助學生廣積寫作的“糧草”,這也是解決學生作文“有米可炊”,不為作文而愁的一條有效途徑。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 篇三

內容提要

克服差生思維缺陷,首先要克服其“思維惰性”,激發其學習興趣,鼓勵其積極思考問題;其次加強其理論知識的學習,學會區分教材內容;第三,注重發展差生思維的獨立性。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差生 思維缺陷

在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學最優化”實驗中,關於差生教育的思想觀點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的效果和質量上,這一點,我們在長期執教過程中有較深的體會。

這裡“差生”的界定依據和特徵,主要是指學習成績差,在學習―――認識活動中,表現出基本的學習技能―――讀、寫、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時間內有效掌握知識。讀、寫、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兩項是屬於語文學習的範圍。所以語文作為各學科之母,教學效果對提高差生的學習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思維速度均低於同齡者,其思維的缺陷主要表現為不善於區分教材重點,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較差。他們很容易被當作低智商者,實際上,經過反覆測試,大多數差生心智絕無問題,智商平均居於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現為學習態度消極。學習過程非常被動,雖然他們也記筆記、做作業,但事倍而功半,學習效果很差。通過觀察、調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對學習抱著消極態度,往往是由於長期受挫折而導致的“失敗積累”,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極學習態度的出發點,是要為差生提供和創造能夠取得成功的情境與機會,使他們通過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興趣,樹立起積極的自我概念,進而對學習有正確的態度。在有了較為端正的學習態度後,關鍵在於解決差生內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維的缺陷。實際上,差生思維的缺陷,並不是先天不足,而是與學校教育教學有關。因此,語文教學的主攻方向應該放在優化教學方法和對差生進行區別教學上。

首先,運用問題研究因素,注重問題情景的創設,克服差生的“思維惰性”,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鼓勵他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講授《多收了五斗》一課時,由於課文的時代與今天的生活距離較遠,我就注意從現實生活引入課文。如:現在我們大多數人不願要硬幣,嫌太沉,不方便帶,都願要紙幣,可舊氈帽朋友想要銀元,噹噹響的銀元,他們為什麼不想要鈔票?尤其是中央銀行的鈔票?不少學生都愣了。經過對照課文,反覆討論,終於明確是官紳的欺詐、紙幣的貶值,使得農民遭受雙重剝削而不得已的一種自我保護心態。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從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人人在議論發財,談做生意這一社會熱點引入課文,提出問題:于勒發沒發財?假使于勒從美洲發財回來,“我”父親和母親的態度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課堂討論非常熱烈,同學們爭相發言,除了語言表達不夠流暢優美外,其學習效果不亞於另一個好班,多年後,有學生還回憶起這一課,並且說從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其次,要通過教學使差生掌握比較、概括、分析、綜合的思維技能,學會區分教學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強差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些老師往][往認為,對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實、例子、圖表就可以了,理論是他們不能理解的。實際上恰恰相反,因為依據主要理論倒能使差生把個別事實、概念聯絡或概括起來,從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質的東西。因此,加強理論學習,是提高學生思維技能的必要途徑,教師要時常注意要求和幫助差生逐步掌握語文學科的主要理論,使理論逐步成為學習的核心、基礎和主幹。

在教學過程中,每到九年級、高三,我總是要留出一大段時間來系統地複習中學教材全程的語文知識,重點在要求學生熟悉和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從拼音到字、詞、句,到篇章結構;從現代文到文言文;從記敘文到議論文;從閱讀欣賞到寫作訓練,詳細地,紮實地過一遍。這樣做之後,差生的成績總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學期教授過程中,注意在每冊課本中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如每一冊的語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單元中集中學習,其它單元學習時就進行復習鞏固,差生既有興趣,又能經常練習,有較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發展差生思維的獨立性。思維的獨立性是思維的綜合品質,通常表現為思維的靈活性,可變性和學習上的意志力,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標誌。發展差生思維的獨立性,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儘可能地給予差生幫助,增加他們獨立學習和活動的時間,培養他們提問、思考和討論的習慣。

過去,我們對幫助差生有一種比較傳統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圍安排些好的學生,以起到幫助的作用,但並沒有提示如何幫助,常常成了問什麼答什麼。大多問的是答案,自然地給的也是答案。其實起不了幫助的作用,相反進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維的懶惰性和依賴性。我發現這個問題後,採取差生與差生坐在一起,既便於老師相對集中地進行輔導,又使他們之間有一種平等競爭的感覺,反而產生一種互不服氣的爭勝心理。當然教師要注意引導的藝術。對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點,作業量,答題的質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須要求獨立完成。甚至允許剩題、留空,但不允許抄襲。

為了強化差生思維的獨立性,我在作業批改上採取了三項措施。舉作文為例:

第一、批改要及時。

在學生作文思維興奮點未消失前,迅速反饋作文情況,促其良好心境得到鞏固;

第二、要公正。

從心理學角度看,每個人都難免會產生“月暈心理”,即有的教師對一些作文程度較好的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另眼相看,有時明明該學生應付了事,都能得個好分數。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學生,儘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出了他有生以來最好的文章,但是,由於教師先入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結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數,於是,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因此對差生作文的評價一定儘可能客觀公正,儘可能與他自己的前幾篇作文比較,並適當對差生給予鼓勵。

第三,要多發現學生作文的閃光點。

我的學生曾多次有過這樣的體驗,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時可引發巨大的內驅力;一次不經意的表揚,有時能成為內心深處最美好的回憶。

總之,在評改時,一定要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那怕一個詞語的成功運用,一句話的優美生動,都不要輕易放過。多運用表揚激勵手段,以強化差生的思維獨立性,努力克服其思維的懶惰性,幫助其增強自信心,最終促使其學業進步。

初級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初級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過重的政治色彩和複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語文學科既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啟發、發展和維持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充分認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這恰好是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培養的情感品質。

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進入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緻、膾炙人口,從各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於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互動作用。文學作品以文字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於國中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操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開啟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改變傳統的教師角色,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化教學效果

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位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並會努力將它學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繼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範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範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的外國作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語文課堂。但總起來說,都是融鑄著真、善、美的篇章,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童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歷史、邀遊太空,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其效果自然會事半而功倍。

三、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化學習效果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化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並廣為實施。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活動,因為語文字身就遍佈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真誠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健全人格,這才是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