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勵志的空間日誌好文摘抄多篇

勵志的空間日誌好文摘抄多篇

勵志的空間日誌好文摘抄:信念和夢想 篇一

縱觀二百多年的美國大選,兩位最後的競選人大概沒有像貝拉克·奧巴馬和約翰·麥凱恩差別這麼大的。最大的不同是一位是黑面板的非洲裔美國人,另一位是盎格魯一薩克遜種族的白人。同時,奧巴馬的家庭複雜,父親在非洲有元配夫人和後來的白人妻子,母親有與印尼丈夫的結婚和離異,有七八個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麥凱恩成長於傳統的美國家庭,一父一母,一姐一弟,同宗同源。一家是普通老百姓,一家是兩代海軍上將;還有一個瘦、一個胖;一位年輕、一位年老;一個哈佛受的教育,一個是海軍學院出身的軍人,還在越南當過五年半戰俘……

兩人各出了一本傳記,麥凱恩的叫《父輩的信念》(Faith of My Fathers),奧巴馬的名為《我父親的夢想》(Dreams from My Father)。書名就很有意思,麥凱恩的“信念”是抽象的、單一的,父親是複數,代表幾代長輩,幾代不變的堅定信念;奧巴馬的父親是單數,特指他父親本人,但父親的夢想是複數,是許多。對傳統的麥凱恩,信念是明確的;對非洲人和非洲裔美國人,夢想是多樣的、不確定的。

小時候的奧巴馬生在夏威夷,在印尼上國小,生活並不容易,但他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母親,“她一直從事她所熱愛的事情。她環遊世界,在偏遠的村莊工作;幫助婦女購買縫紉機和奶牛。或者幫助她們接受教育,讓她們在世界經濟中取得立足之地。她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朋友,不管地位高低”。她常常在遠離祖國的地方面對孤單、疾病和惡劣的環境,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受到良好的教育。

長輩都給幼年的奧巴馬好的影響,善良的外祖父外祖母,還有父親、繼父。

外祖父是這樣對別人說奧巴馬的:“這個男孩碰巧是我的外孫,他的母親來自堪薩斯州,而他的父親來自肯亞內陸,這兩個地方可不是隻隔著數英里的海洋。”奧巴馬是這樣說的:“對我的外祖父來說,種族問題不再是什麼可擔心的問題了;即使某些地方還存在無知和愚昧,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會逐漸開明起來。”外祖父“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非常廣泛”。

父親見面不多,遙遠而親近,“老爺子,那是(姐姐)奧瑪對我們父親的稱呼。不知何故,這在我聽來是恰當的,混雜著熟悉和疏遠。有一種人們無法徹底瞭解的自然的力量。”血脈相傳的父親傳給兒子男人的自信,“‘自信’這是一個男人成功的祕訣。”他在給兒子的同學們講課時談到非洲大陸和自己的生活時說道:“鬥爭在大洋彼岸……它是在尊嚴和奴役之間的選擇,是公平與不公平之間的選擇,是勇於承擔和冷漠推卸之間的選擇,是對與錯之間的選擇……”

繼父印尼人羅羅面對自己祖國的種種弊端無能為力,“被拉進了一個隱藏的黑暗中”,但他對奧巴馬說:“如果你不能變強,那就變聰明並且和那些強者和平相處。但是最好是自己變強,永遠做強者。”

青年奧巴馬第一次來到生養祖輩的肯亞內陸,來到魂牽夢繞的土地,見到那麼多兄弟姐妹、親戚朋友,沒有絲毫陌生感。“每個人都驚喜而愉快地歡迎了我,卻沒顯出什麼尷尬,彷彿第一次見到一位親戚是一件每天都會發生的事。”“生命中的第一次,我感到了舒適,感到了那個名字能夠提供的堅定身份,在其他人的記憶裡它帶著完整的歷史。”“在肯亞沒有人會問我的名字怎麼拼,或者不熟悉地發錯音。我的名字屬於這裡。我也屬於這裡。”在祖輩們安眠的地方,奧巴馬哭了,眼淚流乾後,“我感覺就像被平靜沖洗過一樣。我感到那個圈終於畫圓了”。他是這樣說的:“我感覺到的痛苦也是我父親的痛苦。我的問題也是我兄弟們的問題。是他們的奮鬥,也是我與生俱來的權利。”

作為新一代的美國人,奧巴馬有了比父親更大的夢想,也有了夢想成真的機會。他寫道:“作為兒子應該告訴你父親這個新世界誘人的東西遠比鐵路、室內衛生間、灌溉的溝渠和留聲機多得多。”奧巴馬也時刻沒有忘記父親的夢想,他在就任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中說:“這就是我們自由和信仰的意義,這也是為何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別和年齡的人可以同聚一堂在此歡慶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能站在這裡莊嚴宣誓的原因,而在50多年前我的父親甚至都不能成為地方餐館的服務生。”

麥凱恩出生在美軍在巴拿馬的基地,雖然兒童少年時代隨軍輾轉各地,但總是生活在美國海軍的圈子裡,用麥凱恩母親的話說是“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麥凱恩寫道:“我們這種家庭是在遷徙中生存的,我們的根並非紮在某一地點,而是紮在海軍當中。”這樣家庭的父親通常都在海上,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雖然父親長期缺席家庭生活,但在生活中佔據很重韻分量。“你周圍的人,你的母親,你的親友,整個海軍圈子,也都把你引入同樣的軌道。你父親的生活被打上了勇敢和無怨無悔的犧牲的印記。”“對一個小男孩來說,修飾一個父親的形象具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甚至在這男孩早已成長為男人之後。”麥凱恩這樣的海軍子弟“也許根本不知道世上還有別的生活方式,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明白必須與父親同赴使命”。

麥凱恩的祖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參與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役;父親二戰中是潛水艇艇長,後又指揮了越南戰爭。他的祖父和父親是美國海軍裡“第一撥同為四星上將的父與子”。麥凱恩說:“他們是我生命中最早的英雄,想要贏得像他們那樣的榮譽是我這一生的雄心。”

受這種榮譽的感召,年輕的海軍航空兵軍官麥凱恩主動請戰到越南,在戰爭中飛機被擊中,跳傘受了重傷後成了戰俘,受了許多磨難。由於父親成了太平洋戰區總司令,越南國防部長武元甲還來看過這名特殊的戰俘。越南人想先釋放麥凱恩,作為談判的一個籌碼。麥凱恩拒絕了,“因為我們當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誰先進來誰先出去,如有比自己先關進來的弟兄還沒有走,就要拒絕先行被釋放的提議”。這與立功沙場一樣,也是軍人的信念。

任總司令的父親每天都“向著北面遙望那個關押著他不見蹤影的兒子的地方”。五年多以後,麥凱恩被釋放時,父親已經退役。他的繼任者邀請他去菲律賓克拉克基地出席歡迎戰俘歸國儀式,當得知並非所有戰俘的父母都受到邀請時,父親拒絕了這個邀請。這也是信念的一部分。

奧巴馬父親的夢想之路從一個普通的非洲少年開始,他有機會漂洋過海到美國受高等教育,眼前是一個完全不同世界。財富的差距,文明的衝突,愛情的滋潤,他追求、奮鬥,也困惑、彷徨。再次回到肯亞祖國的他有了新的更大的夢想,當時他是那麼年輕,已經在國外受到了那麼好的教育,他曾經身居高位,他曾經春風得意,但部落的矛盾使他的處境變得很糟糕,身心備受熬煎,後來境況又有了起色。但是他從來沒有忘掉他曾經的痛苦,夢想終究還是夢想,沒有成為美好的現實。

麥凱恩的從軍經歷沒有父輩輝煌,祖父和父親都在戰爭中贏得榮譽,他是被釋放的戰俘。但他同樣堅守著父輩的信念。許多人從越南迴家後,身心都遭受了毀滅性的損傷,但麥凱恩憑著信念開始了新生活,“我總是盡最大努力不讓戰爭記憶阻礙我接下來的生活道路”。

兩位如此不同的人,同時站在競選美國總統的舞臺上,說明美國是一個海納百川的社會,而最後當選的是非洲裔美國人,這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一次。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正如麥凱恩在競選失敗並祝賀奧巴馬當選的演講中所說:“這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選舉,我能夠深刻理解這次選舉對於非洲裔美國人的特殊意義。…‘我一直相信,所有勤奮工作並努力抓住機會的人都能在美國找到機會。奧巴馬參議員也相信這一點。”獲勝的奧巴馬說:“對於我沒有贏得支援的民眾,我或許沒有得到你們的投票,但是我聽到了你們的聲音。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第一次站在美國總統講臺上的奧巴馬說:“我們要為歷史做出更好的選擇,我們要秉承歷史賦予的寶貴權利。秉承那種代代相傳的高貴理念:上帝Eta賦予我們每個人以平等和自由,以及每個人盡全力去追求幸福的機會。”

這是信念,也是夢想。

勵志的空間日誌好文摘抄:最艱難的時候是走上坡路的時候 篇二

2012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塵埃落定,為中國籍作家莫言獲得。

莫言出生在山東一個很荒涼的農村,家裡人口很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生活非常貧困,像他這樣的農村孩子,像小狗小貓一樣長大。莫言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別人家討餃子。經濟上的貧困和政治上的歧視給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慘痛記憶,父親過於嚴厲的約束也使他備受壓抑,這種心理特徵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小說創作。國小三年級時,莫言讀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學啟蒙。國小沒畢業又碰上““””,他就輟學回家勞動,以放牛割草為業,閒暇時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無書可讀時甚至讀《新華字典》。

莫言沒想過當作家,不過有一年,莫言看到,當時報紙上發表了王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勸文學青年,大家不要在文學的狹窄的小路上擠來擠去,儘早判斷自己是不是這塊料子,你去當工人、當工程師也好,可以在別的領域發揮自己的特長。莫言看了以後很受刺激,他想,一個人的文學才能是自己無法判定的,你怎麼知道我不行呢?你們都成名了,都成作家了,為什麼打擊我們呢?一個人怎麼樣辨別是不是明智的選擇,只能是通過實驗,通過試探,我寫上幾年,不行了,我自動會轉向,我再不轉向,就會餓死,只好幹別的。對於認為行動比經驗重要的莫言來說,這個勸是沒有意義的,他只能告訴自己一定要試一下,行當然更好。

只有國小文憑的莫言不僅試了一下,還試了好幾下。18歲時走後門到縣棉油廠幹臨時工的莫言參加了人民解放軍,這成了他人生的一個重大的轉折。然後在部隊待了幾年,慢慢開始學習寫作,開始的時候還是偷偷摸摸地寫,因為如果在部隊寫作的話,領導會認為這是不務正業。直到發表了中篇小說《紅高粱》,反響強烈,被讀者推選為《人民文學》當年“我最喜愛的作品”第一名,莫言這才真正地走上了專業創作之路。

從此莫言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陸續出版了《酒國》《檀香刑》等名作,故鄉雖舊,親人雖窮,莫言從來沒有為此而感到自卑,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放牛牽羊翻《新華字典》的他創作源泉全是來自當年貧苦的故鄉,成功後的莫言並沒有忘記故鄉,而是認為美妙的語言來自民間,所以他常常會像小時候那樣跟村裡的人“混”在一起,跟鄉親們學會用民間的語言來描述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

莫言曾經做過—個報告,報告裡談到《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源泉》:飢餓和孤獨跟我的故鄉聯絡在一起的,也就是在我少年時期,確實經歷吃不飽穿不暖的悲慘生活,曾經有過那麼一段大概兩三天牽著一頭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涼土地上孤獨地生存。我曾經說過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源泉,是我創作的原動力,是我的出發點。後來的創作之路中,鄉村的貧困經歷和孤獨的感覺,成就了他筆下具有特色的中國鄉土文學。

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後的人。莫言堅持了下來,並且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他認為,最艱難的時候是走上坡路的時候。有句話這樣說:不要總是覺得生活會一直窮困下去,因為如果你這樣感覺,那麼這些就會成為事實,跟你如影隨形。相反,你應該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自信,說不定,你就會發現它真的如你期待的那樣了。起初的莫言雖然沒想過當作家,但寫作帶給他的日子一定是他當初期待的那樣了。

勵志的空間日誌好文摘抄:從小成功出發 篇三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都想走不同的路,走自己的路,走出有特色的路;每個人都是相同的,所以,每個人都得走相同的路,走共同的路,走在一起走的路上。時間節點不同,空間方位不同,主觀認知不同,每個人就會更多地被貼上和別人不同的標籤。但不論時過境遷,萬物輪迴,還是朝代興衰,每個人匆匆來匆匆過的路徑卻也大致相同。一方面,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每個人都要學習最好的,以能更好更快地成長。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父母,不同的鄉鄰,不同的空間;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相同的,有血有肉,有家有愛,有哭有喊。慢慢地,有些人開始走得更快,更得更穩,走得更加堅定,有些人走得總是那麼扭扭歪歪,呲牙咧嘴,濛濛撞撞。作為一個生命,每個個體都有渴望,都有欲求,都有夢想,都如同自燃物般,總會有機會靠自己就可以熊熊燃燒。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慢慢喪失了自燃的能力,必須得靠別人點燃才能燃燒;有些人完全消失了燃燒的能力,成為了徹底的純粹的完全的不燃物,任你萬般懇請,憑你柴火盡燒,任你眉頭緊鎖,憑你“哪吒鬧海”,他自巋然不動。

為什麼剛開始人們都一樣,到了後來,任何人的差異如此巨大呢?有人說,因為有人聰明,有人愚笨。但歷史上,為什麼那麼多聰明的人後來都沒有大的作為呢?錢鍾書說,“自以為聰明的人做事情很難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不願下笨功夫;二是他們沒有找到他們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卻去做一些在他的價值觀體系中不怎麼重要的事情。所以他們內心缺少全力以赴的動力。”有人說,因為有人家庭背景好,有人家庭背景差。但歷史上,為什麼會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為什麼人們會嘲諷某些官二代,為什麼人們特喜歡“屌絲逆襲”?王安石在《題張司業詩》寫道,“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看來,後來人們的差異是因為“崎嶇”程度不同,是因為“艱辛”付出不同。

到這時,我們緊接著要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願意忍受“崎嶇”,為什麼有人願意付出“艱辛”,為什麼有人願意“頭懸樑,錐刺骨”,為什麼有人願意聞雞起舞,頓學累功?我想,最為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成就動機不同吧。有人想幹一番大事,成就一番事業,那就會給自己一個較高的目標;有人想舒適和安逸,開開心心過日子,那就會給自己定一個適中的目標;有人連自己都不相信,自暴自棄,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就不會設定任何目標,也只能是隨波逐流罷了。

什麼樣的人才會給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呢?或者說,什麼樣的人才會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呢?自然的邏輯推理肯定是那些曾經實現了較低目標的人們吧。如果一個人總是受挫,從來不知道成功是何物,很難想象他會期待著越來越高的目標。如果一個人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情,體悟了成功的喜悅,自然也會想去擁有更多的成功。當不斷去追逐自己的更高目標的成功時,就會養成一種要實現更多成功的核心習慣。《習慣的力量》一書中寫道,能成為核心習慣的核心原因就是所謂的“小成功”。“小成功其實是細微優勢的穩定運用,一旦一個小成功完成了,就會推動下一個小成功的出現。小成功能夠帶來改造性的變化,因為它能夠將細微的優勢轉變為一種模式,讓人們相信更大的勝利即將到來。”“小成功並不會以整齊直接、連續的形式出現,不會每一步都讓你確切地感到自己在靠近設定好的目標。更常見的是,小成功零散分佈,就像那些微型實驗一樣,測試關於阻力和機會的深層理論,併發掘出情況有變之前未被察覺的資源和障礙。”

這樣說來,小成功對於我們核心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我們不妨想想,如果我們在某方面做得不錯,得到了不少表揚,自己總是超自信,必然是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多的小成功,最後不斷積累正向的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後來也就越做越好。所以,到後來,我們會發現,人們的成功並不複雜,有時甚至很簡單。人們的失敗往往是因為你的核心習慣早已決定了你成為輸家。人們如果在一個方面善於分析和運籌帷幄,在其他方面自然也會技高一籌。

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過億的企業老闆施瓦布總是思考如何提高公司效率。在一次聚會上,艾維?李對他說:“如果你允許我跟你的每個部門負責人談話15分鐘,我就能提升你的公司效益。”3個月後,施瓦布寄了一張相當於今天70萬美元的支票給艾維?李。我們可能想象不到的是,艾維?李只是向施瓦布公司的每個部門主管提了一個如此簡單的相同的要求:在未來的90天中,在每天離開辦公室前,都列出第二天必須要做的最重要的6件事,並按照優先順序排列。孰知3個月過後,公司業績居然有了巨大的提升。其實,這樣的說法在有關時間管理的書中比比皆是,但是我們做到了嗎?誰能真正做到呢?誰能真正擁有這樣的核心習慣呢?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尼古拉斯和同事做了一項關於肥胖症的研究,最後的結論非常“得罪”一些人,真實超乎我們的想象——如果我們的朋友發胖,那麼我們在未來2-4年發胖的概率會上升57%。如果這位朋友是我們最要好的朋友,那麼這種風險會上升3倍——我們的發胖的概率達171%。換句話說,肥胖症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它通過社交網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人發胖其實是一種習慣。你吃飯總是吃得很飽,你喜歡吃大魚大肉,喜歡喝含糖量高的飲料,很少吃蔬菜,你喜歡蜷臥在沙發上看電視,你很少運動鍛鍊,很短的距離你也喜歡開車去而不是步行走著去……那麼,這些行為一旦日積月累形成你的核心習慣,你一定會發胖。哈佛教授的研究說肥胖症通過社交網路傳播,其實真正傳播的是這些導致發胖的行為習慣。你和肥胖的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越多,你的行為就越容易被他的這些習慣所影響,久而久之,你擁有了那些導致長胖的行為習慣,於是你也就真的長胖了。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說明了行為習慣的影響作用。

20世紀蘇聯的著名科學家柳比歇夫,他在多個領域成就非凡,是生物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翻譯家等。他從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一直堅持寫日記,沒有中斷一天。每天的日記記錄了他每天的時間安排和產出,就這樣一天不落、幾十年如一日地做這件事。就做一件事,堅持50年,我們呢?“我們每個人一生的時間大多浪費在種種惡習之上,很大一部分都是虛度的,整個一生幾乎沒有用來幹應當乾的事情。”寫一篇日記,有了小成功,繼續寫,不斷有小成功,堅持50年,這些小成功疊加,就是大成功啊!

“少了一個小數點,衛星就上不了天。”這句教導說的不僅僅是粗心,更說的是,認真有多重要,習慣的養成有多重要。“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警示不僅僅是教訓,更說的是一個人的起點錯了,未來肯定就會錯得更加離譜,更加難以想象。古羅馬愷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戰爭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後果。”我在這裡更願意說,重大成功往往是因為一個個小成功,而一個個小成功往往是因為好的習慣。

365個1.01相乘,約等於37.7834;365個0.99相乘約等於0.0255,我用科學計算器計算,結果竟然相差1481.7倍。看來,每天進步一點點,跟每天退步一點點的區別,真的是觸目驚心啊。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堅守我們的核心習慣,每天都有小成功,每天都有小進步,那麼日積月累,就會領先和超越他人,就會到達我們期盼的人生高度。如果我們每天都往下墮落那麼一點點,每天都有小失敗,每天都有小抱怨,那麼年復一年,就會自我墜入我們恐懼的地獄。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懂得習慣的力量,敬畏習慣的力量,從好習慣的養成和堅守開始,擁有習慣的力量,駕馭習慣的力量,享受習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