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名人讀書的方法 優選30篇

【導語】

名人讀書的方法 優選30篇

名人讀書的方法 優選30篇 由本站會員“戰箭網路科技”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名人讀書的方法篇3:名人讀書的方法篇4:名人讀書的方法篇5:名人讀書的方法篇6:名人讀書的方法篇7:名人讀書的方法篇8:名人讀書的方法篇9: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0: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1: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2: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3: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4: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5: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6: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7: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8:名人讀書的方法篇19: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0: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1: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2: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3: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4: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5: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6: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7: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8:名人讀書的方法篇29:名人讀書的方法篇30:名人讀書的方法

【正文】

篇1:名人讀書的方法

歌德的讀書方法

第一,歌德認為知識和真理應當經過自我的努力學習和不懈追求而去獲得。

他認為真理是應當經過學習、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勞動而去獲得,如果上帝恩賜,唾手可得,那就沒有多大意義。

第二,歌德主張對每一門學科都要專心去學,儘量學好它。

當時德國的一般學校裡課程安排很多,有些設定不必須合理,歌德對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學習主張: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去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第三,歌德認為僅有書本知識不夠,還需要實踐和運用。

歌德不僅僅博覽群書,諳熟音樂、繪畫、雕塑等各門藝術,並且一向注意運用,關注到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地結合。他曾說:“理論本身對它自我是沒有用處的,但它卻使我們相信各種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他又說:“因為我們對自我學習過的東西,歸根到底,僅有能在實踐中運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記得住。”實踐和運用不僅僅能加強記憶,並且也能增強我們的確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張向古代的經典學習。

歌德早年曾與席勒等人在文學上發動“狂飆運動”,為德國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家,可是他還是期望人們要向古代的經典作家學習,並不因自我開啟浪漫主義風氣而拋棄古代經典。在談到當時德國戲劇時,他說:“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同輩人和競爭對手,而是古代的偉大人物。他們的作品從許多世紀以來一向得到一致的評價和尊敬。一個資稟直正高超的人就應感覺到這種和古代偉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認識這種需要正是資稟高超的標誌。讓我們學習莫里哀,讓我們學習莎士比亞,可是首先要學習古希臘人,永遠學習希臘人。”

總之,歌德是個好學不倦的人。正由於他的勤奮讀書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偉大,才使他集文學創作與科學研究於一身,成為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篇2:名人讀書的方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哼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好。

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裡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地努力得出自我的見解。”

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很多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能夠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僅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並且能夠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篇3:名人讀書的方法

後面還有多篇名人讀書的方法!

列寧批註閱讀法

列寧酷愛讀書,在緊張的革命鬥爭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釋卷。他讀書時很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隨手寫下資料豐富的評論、註釋和心得體會。有時還在書的封面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一旦讀到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還在書的扉頁上或封面上寫下書目索引,異常註明書中的好見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錯誤論斷的所在頁碼。

列寧把做批註視為一種創造性勞動,十分認真地加以對待,從不馬虎草率。他一般使用鉛筆批註,很少用鋼筆。他寫批註的過程,能夠說是與書的作者探討甚至激烈爭論的過程。每當讀到精闢處,他就批上“十分重要”“機智靈活”“妙不可言”等,讀到謬誤處,就批上“廢話”“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則乾脆寫上“哦,哦”“嗯,是嗎”“哈哈!”“原先如此”,等等。其讀書入神之態,躍然紙上。

有價值的是,列寧的重要著作《哲學筆記》就是在讀哲學書籍時寫的批註和筆記彙編而成的。它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之一。認真寫批註,能夠促使自我在讀書時開動腦筋,認真鑽研,把握書的主要資料,也能夠督促自我動手筆錄,記下某些感受、某個思想火花。將來重溫此書,還可進行比較,看看當初的認識是否正確,是一種有效的讀書方法。

那麼,列寧又是怎樣提高閱讀速度的呢?

列寧讀書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異常驚人。有一次,一位老布林什維克見列寧捧著—本很厚的外文書在快速翻閱,便問他要把一首詩背下來需要讀多少遍,列寧回答說:只要讀兩遍就能夠了。

列寧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記憶力,是與他讀書過程中的專心致志分不開的。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篇4:名人讀書的方法

列夫·托爾斯泰的讀書方法

第一,善於總結和回顧自我的讀書經歷,並加以歸納。

1891年,六十餘歲的托爾斯泰曾在給一位友人的一封信中開了一份書單,題為《對我產生了影響的書籍》。在這份書單中他把過去各個年齡階段所閱讀的書籍分成“影響深”“影響很深”“影響極深”這樣三個層次,這說明他還是很善於總結和回顧自我的讀書經歷的,這能夠視為托爾斯泰第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讀書方法。[由本站網友投稿]

第二,托爾斯泰認為讀文學作品,必須要注意作者的性格。

他在1853年的日記中寫道:“讀書,尤其讀純文學的書——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該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性格上。”既關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關注“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性格”,這能夠視為托爾斯泰第二個值得引起重視的讀書方法。

第三,托爾斯泰喜歡朗讀文學作品,並在誦讀中感受或評判一篇文學作品的好壞。

托爾斯泰在休息、閒暇或與友人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動情地朗讀起他所喜歡的一些文學作品,並經常因朗讀而感動地掉下眼淚。有時候,他在朗讀之後,還會加以評說。像托爾斯泰這樣喜歡朗讀別人的作品,然後再加以評說的情景,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並不多見,但這對於加深一篇文學作品情愫和內涵的理解,卻有極大的好處,這不妨可視為托爾斯泰第三個值得引起重視的讀書方法。

篇5:名人讀書的方法

培根的讀書方法

培根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與此同時,他還告誡人們讀書時應注意的三個方面。

第一,讀書不宜太慢。

培根認為“讀書太慢會弛惰”,所以,他期望人們讀書應思想敏銳,注意力集中,不要過慢,這樣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裝模作樣。

培根認為“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書本。

培根認為“只按照書本辦事是呆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呆子”,他們最明顯的特點是書上怎樣說便怎樣辦,一點也不知變通或靈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麼樣的讀書方法?究竟如何讀書才算合理的呢?歸納起來,大約有三點。

第一,對於不一樣的書,可採取不一樣的閱讀方法。

他認為“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能夠吞嚥。僅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覆讀。

第二,對不一樣的書可作不一樣的選擇。

由於古今中外的書浩如煙海,它們的類別和資料各不相同,在此情景下,培根認為能夠根據自我的需要和知識結構加以適當選擇。在他看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第三,光讀書求學問還不行,還得運用和實踐。

培根是個十分聰明的人,不僅僅是個學者,還涉足政壇,參與政治,曾任英國女王的掌璽大臣,所以,他一向注意並強調書本知識的運用和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他說:“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為了使人進一步理解他所說的意思,他又將幾種人的情景加以比較說:“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篇6:名人讀書的方法

李敖的“跳看”、“兩到”和“同步”法

李敖說他看書只跳看一遍。“所謂跳看,是每頁的重點讓它跳出來給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讀,也不是所謂連讀。連讀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是騙人的。”這個方法能夠加強讀書效率,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跳看”必須有兩個基礎:一是對相關問題已具備相當認識,才能有撥雲見月之功,輕易找出重點;二是帶有目的去讀,明白該向哪個方向尋索重點。並且“跳看”只適用於查閱資料,不能用在文學欣賞。李敖讀書的第二個特點是“眼到”、“手到”。他說:“重點部分立即用色筆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

這樣貌隨看隨動手,再把‘分屍’下來的分類處理。這樣一來,這本書,就跑不掉了。它永遠為你所用,並且拈之則來,不易忘記。”這確實是好辦法,尤其對年事稍長者。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過目即忘,讀了等於沒讀。若能眼到,手到,在書本上勾勾劃劃,寫寫眉批,作些簡單筆記,必有助於記憶。其實慢讀比泛泛而讀有效。第三個特點是同步通讀,同個主題串起來讀。他說在跳讀過程中,對重點有興趣,會找來其他相關的書同步鑽研。“這時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書了,而是觸類旁通,互相印證與補充。這樣貌折騰下來,書才真正為我所用。”這個層次的讀書已經不是單純讀書,而是在做研究了。可是這個方法確實能夠加強讀書的深度與興趣。

篇7:名人讀書的方法

鄭板橋的“攻探學問”法

鄭板橋說,“善讀書者曰攻,曰掃。”“攻則直透重圍”———僅有層層剝進,才能抓住要領。這樣就能一通百通,其他問題隨之而解,故曰“掃則了無一物”。但抓住要領,並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這就需要進一步地“探”與“研”。因為書中的“微言精義”所包含的豐富深邃的內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窮。”而“問”則更是發掘書中的“精義”的重要手段。他提倡“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這樣才會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另外,在博覽與精讀的關係上,他並不反對博覽,但更注重精讀。我們在借鑑鄭板橋讀書方法的同時,還應記住他說過的另一句話———“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篇8:名人讀書的方法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可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激不盡。”

篇9:名人讀書的方法

鐵凝的讀書方法

鐵凝說:“對一個小說家來說,書讀得越雜越好,應當多讀一些小說之外的書。”其他優秀的作品會開闊你的視野,從另外的書中能夠獲得別樣的生活和感受,這樣生命也會更完整。另外,讀書應當從興趣出發,不要硬著頭皮去讀,“讀不下去,你怎樣獲得營養啊?也許隨著年齡以及閱歷的增長,你會發現你漏過了一些值得你去讀的書。所以,也不要太過排斥。”鐵凝認為,閱讀對於自我來說,就是生活裡最為愉快的一部分,任何一本好書給讀者的營養都是慢慢滲透的。鐵凝對自我未來的閱讀計劃是:經典的,耐讀的。

篇10:名人讀書的方法

錢鍾書的讀書方法

錢鍾書的治學之道,能夠概括為八個字:博聞強志,深思慎取。

錢鍾書從啟學之時,就博覽群書。讀中學時,就讀了《天演論》等英文原版著作,還啃下了《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至於他喜愛的小說雜誌更是愛不釋手,披閱不倦。他閱讀書籍所寫的札記,能夠用汗牛充棟來形容,毫不誇張,他寫學術鉅著《管錐編》時,所用的資料足有幾麻袋。

錢鍾書主張先博後約,由博返約。即先廣泛涉獵,博覽群書,然後再在此基礎提煉吸收,構成自我的知識結構。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僅使他成為一代學術泰斗,也為後學者指出了正確的成功之路。

篇11:名人讀書的方法

朱熹的讀書方法

宋朝著名學者朱熹,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異常強調“循序而漸進”。

朱熹說:“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含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

篇12:名人讀書的方法

盧梭的讀書方法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著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鍊自我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明白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篇13:名人讀書的方法

蘇軾的讀書方法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開風氣之先並且成就卓著。即便在讀書方法上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在《又答王庠書》中答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從古到今,影響深遠。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資料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面,就像打開了一扇視窗,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面的資訊而已。所以期望讀者每讀一遍都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他有自我獨特的讀書方法——“八面受敵”法。那裡的“八面”,是指讀書的各個方面的資料。這種定向專一、反覆整取的閱讀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為“模式閱讀”。因為它是一個模式:帶著A目標讀第一遍,帶著B目標讀第二遍,帶著C目標讀第三遍,帶著D目標讀第四遍……蘇軾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多方面的資料便熟識了。運用此法去讀一篇文章,比讀一本書就容易多了。

信末說:“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意思是,遠不是速成的方法,是十分可笑的。有人恐怕會把蘇軾的謙虛當作淺陋,自以為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何必一意求之、勿生餘念呢殊不知貪多求快乃生性浮躁,涉獵雖廣卻是過眼煙雲。

篇14:名人讀書的方法

李白讀書

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研究一下他的讀書法,對我們不無啟發。李白家庭條件較好,藏書頗豐。自雲:“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在自我的詩文中,十分熟練地引用古人古事,可見他紮下何等深厚的根基。

李白讀書,胸懷壯志,博古通今,意在實用。他說:“白上探玄古,中觀人世,下察交道。”(《送戴十五歸衡嶽序》)上下相接,一氣貫通,這需要多大的魄力!他又說:“懷經濟之才,撫巢由之節,文能夠變風俗,學能夠究天人。”(《為宋中丞自薦表》)觀其一生所為,此言並非虛構。大概詩人的桂冠,不像如今這祥值錢。李白雖在少年時代,便已寫得一手好詩,但並不標榜自我將來想做個什麼詩人,而是口口聲聲,要探討社會,要研究人生,要有經濟之才,然後憑藉自我的本事,去輔佐明主,改變世俗,振興社謖。李白這種恩想,深受前賢先哲的影響。如屈原十分憎恨當時汙濁的世道,苦心焦思,期望改革。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他作《史書》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李白踵武聖蹟,繼承他們的高風亮節。

讀書是件苦事,也是件樂事。李白在《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詩中寫道:“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從這些詩句中間,能夠看出,李白是如何認真鑽研,具有一種不達“妙境”絕不罷休的頑強精神。作者與讀者的思想能交流,能給你新知,道你之所未道,能令你驚喜;……難怪陶淵明“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了。“掩卷而笑”也罷,“欣然忘食”也罷,都是讀書的歡樂。讀書的方法很重要,必須講究,但這點因人而異,又不拘於一途。“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送孟贊府兄還都序》)這是李白對諸葛氏的讚語。“觀其大意”,並非草草,而是分清輕重、主次,求其精義,得其神蘊,不在細枝末節上糾纏,然後融會貫通,結合實情,再加創造。李白說自我:“嘗覽千載百家之書”,想亦是效仿諸葛氏之法。也有飽學之士,兀兀窮年,苦吟不綴,咬文嚼字,背誦如流,但毫無創造,頂多是個書篇而已。何足道哉提起李白,人們便想到天才。誠然,他生性聰敏,異於常人。但“天才”是不能夠模仿,而他的勤奮刻苦,講究方法,講究實效的學習精神,則是能夠學習的。

篇15:名人讀書的方法

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此刻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我規定每一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我每一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我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之後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終,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一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篇16:名人讀書的方法

餘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餘秋雨提出:“應當著力尋找高於自我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我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理解好書對自我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一樣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能夠俯視、平視的書,而應當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篇17:名人讀書的方法

愛因斯坦的“總、分、總”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構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瞭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資料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瞭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略讀全文。在略讀中,要異常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我需要密切相關的資料。

所謂總,就是在閱讀完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絡,以到達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篇18:名人讀書的方法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必須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我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堅持不變的心境,並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篇19:名人讀書的方法

朱自清:“誦讀”讀書法

朱自清是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文學研究家。他的散文文筆縝密細緻,娓娓動人;他的新詩純正清新,直抒胸臆。

在《論朗讀》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亦是。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字本作抽出意義解,“包含著瞭解的程度及欣賞的程度”。所以,必須注重讀,“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彙、字句、篇章、聲調裡”。他指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瞭解極有關係,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死的語言能夠從聲音裡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他還指出,在朗讀時,讀者“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要使聲調有緩急,合於原文意思的發展。”

朱自清把誦讀作為理解與欣賞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張不僅僅閱讀詩詞等文學作品需要吟誦,並且對經典著作也需要反覆熟讀。他在《論百讀不厭》一文中指出:“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註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篇20:名人讀書的方法

朱光潛:讀書不打“消耗戰”

據《朱光潛談讀書》記載,朱光潛識字早,他的父親在家裡開辦了私塾。他8歲時,科舉考試製度已被廢除了。他有著天生的對世界的好奇心,不滿足於父親要求讀的那些策論,趁父親有事外出時,他開啟父親的書箱,在眾多古籍中,他翻出《史記》《戰國策》《國語》等,只看了幾篇,就覺得趣味無窮。《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等篇目,人物形象生動,文章極具氣勢,他饒有興趣地反覆讀,讀到爛熟以至成誦。另外一些雜書如《楹聯叢話》《廣治平略》《歷代名臣言行錄》等,他也通讀一遍。

朱光潛處在中華民族生存危機、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時代,家裡能供給給他開闊眼界的東西實在太少了。好在不遠處的集市有來來往往的省城書商,半公開地販賣當時的禁書禁報,如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以及《新民叢報》《民報》《新小說報》之類的書刊。朱光潛年紀還小,家裡不讓他去,但他的族兄喜歡買書,並且很慷慨地讓朱光潛隨意借。朱光潛當時借讀了上海廣智書局光緒二十九年印行的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讀罷使他眼前一亮,感受了和我國傳統學術不一樣的西學,讀了一遍又一遍,他被那些理論的新奇、廣博和說服力所傾倒。梁啟超的文章提及“欲新人格,必新小說”,獲知小說這麼重要,他開始揹著父親看了很多經典的小說戲曲,如《水滸傳》《紅樓夢》《琵琶記》《西廂記》等,這大大擴充套件了他的眼界,使他更真切地瞭解了人生和人性。

朱光潛讀書不打“消耗戰”,不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腳,而是讀一部是一部,口誦心記,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

篇21:名人讀書的方法

恩格斯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裡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我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很多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能夠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僅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並且能夠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篇22:名人讀書的方法

巴金的讀書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景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樣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一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完美的東西。”

原先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以往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忙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我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我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必須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景下都能夠“讀書”。

(2)溫故而知新。經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此刻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向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篇23:名人讀書的方法

秦牧讀書法:

秦牧主張“牛嚼”和“鯨吞”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每一天都要閱讀很多的書報雜誌,廣搏地積累知識。結果,他寫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識的珠寶串成,閃耀著獨特的光彩。秦牧在談到讀書時,主張採取牛和鯨的吃法,即“牛嚼”與“鯨吞”。

什麼叫“牛嚼”呢?他說:“老牛白日吃草之後,到深夜十一二點,還動著嘴巴,把白天吞嚥下去的東西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對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當這樣反覆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有的書,剛開始先大體吞下去,然後分段細細研讀體味。這樣,再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消化了。”這就是“牛嚼”式的精讀。

那什麼叫“鯨吞”呢?他說,鯨類中的龐然大物——鬚鯨,遊動時儼然能一座飄浮的小島。但它卻是以海里的小魚小蝦為主食的。這些小玩藝兒怎樣填滿它的巨胃呢?原先,鬚鯨遊起來一向張著大口,小魚小蝦隨著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從齒縫中嘩嘩漏掉,而很多的小魚小蝦被篩留下來。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噸整噸的小魚小蝦就進入鯨的胃袋了。人們泛讀也應當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僅有精讀,沒有泛讀;如果每一天不能“吞食”它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單靠精緻的點心和維生素丸來養生,是肯定健壯不起來的。

“牛嚼”與“鯨吞”,二者不可偏廢。既要“鯨吞”,要很多地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覆鑽研,細細品味。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篇24:名人讀書的方法

列寧讀書法:

列寧怎樣提高閱讀速度

列寧讀書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異常驚人。有一次,一位老布林什維克見列寧捧著—本很厚的外文書在快速翻閱,便問他要把一首詩背下來需要讀多少遍,列寧回答說:只要讀兩遍就能夠了。

列寧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記憶力,是與他讀書過程中的專心致志分不開的。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篇25:名人讀書的方法

田中角榮的“撕書”讀書法

曾任過日本總理大臣的田中角榮,早年由於家境貧寒,上完高小以後就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在半工半讀的學習中,他十分注意讀書方法。為了鍛鍊自我的記憶力,他一頁頁地背誦《簡明英和詞典》、日文辭典《廣辭林》,採用的辦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頁,記熟了就扔了。這鍛煉出他非凡的記憶力。

篇26:名人讀書的方法

王梓坤的讀書法

數學家王梓坤的讀書方法也很有風格。一是抄讀法。王梓坤上中學時,做完功課一有時間,便光顧圖書館。好書借了實在捨不得還,但買不到也買不起,他便下決心動手抄書。抄,他認為總還是抄得起的。他先後抄過林語堂寫的《高階英文法》,抄過英文的《英文大全》,還抄過《孫子兵法》,這本書愛不釋手,則一口氣抄兩份。王梓坤認為,人們只知抄書之苦,未知抄書之益,抄完毫未俱見,一覽無餘,勝讀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認為,一本書的前一兩章通常是全書的關鍵,因為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物件,有專門的術語和符號,如平面幾何研究三角形、圓及其他圖形的性質,初等代數則主要研究代數運算。所以,耐心地學好前一兩章,初步掌握這門學科的思想方法,這樣讀下去才會有興趣。他拿到一本書後,開始總是讀得很慢,邊讀邊做筆記,做習題,想一想,算一算,細細閱讀,認真理會,先慢後快,慢中求快。

篇27:名人讀書的方法

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國中畢業後自學高中資料,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資料。由於學得紮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感到就是那麼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各章各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材料,那就會覺得更厚了。可是,當我們對書的資料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這是每個科學家都要經歷的過程。這樣,並不是學的知識變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我來做,該怎樣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資料,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篇28:名人讀書的方法

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覆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終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明白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篇29:名人讀書的方法

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複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此刻作資料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謬。

篇30:名人讀書的方法

恩格斯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裡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我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很多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能夠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僅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並且能夠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小編簡評】

名人讀書的方法 優選3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尋更多其他名人讀書的方法範文。

【網友評價】

語言樸素,親切。

TAG標籤:名人 讀書 優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