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孫中山的故事多篇

孫中山的故事多篇

孫中山的故事 篇一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

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 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

“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

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

“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關於孫中山的歷史事蹟 篇二

中國最早的革命軍事學校,是孫中山先生於1903年8月在東京創立的青山軍事學校。

1900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發動了庚子惠州起義後,革命風潮逐漸瀰漫全國。當時,自費赴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學生,有不少希望能夠進入日本的陸軍學校研習軍旅。但由於清政府規定,凡投考外國軍事學校的學生,必須由各省督撫保送;一切非公費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軍事學校,並由清政府駐日本公使蔡鈞照會日本政府協助執行,因而一般人無法入日本的軍事學校。時孫中山先生正在日本東京,感到革命需要軍事人材,便請日本陸軍少佐日野熊藏幫助,在東京附近的青山設立革命軍事學校,以訓練有志獻身革命軍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學生,並聘請日本陸軍上尉小室健次郎為助教。這就是中國第一所革命軍事學校。主持軍事訓練工作的日野熊藏,是當時有名的軍事學家,曾發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與孫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亞人的游擊戰術,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軍事學識的專家,兩人均屬義務性質,不領工資。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學習期間規定為八個月,所授科目有普通軍事學、南非洲波亞式游擊戰術、夜襲戰法及兵器製造學(重點學習製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藥)。其課程內容包含有陣地戰、游擊戰及兵器製造三方面,課程精簡扼要,切合實用。第一期招收的學生有李自重、黎勇錫、翁浩、劉維燾、饒景光、區金鈞、盧牟泰等十四人。學生入學時需當眾宣誓。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可見這所革命軍事學校的教學目的是很明確的。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當孫中山先生於1903年9月26日離開東京赴檀香山後,學生之間即各樹派別,意見分歧。經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兩教員多方調處無效,遂於開辦四個月後解散。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雖然只辦了四個月,對當時中國社會還是有影響的。如學生李自重,於青山革命軍事學校解散後不久,即與史古愚(史堅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創立光漢學校,在一般課程外,特別增設軍事訓練課程,以振奮中國學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漢學校在香港首倡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全港學校翕然從風,香港雅麗西醫書院及各著名中、國小校,鹹先後聘請李自重及光漢學校學生為軍事訓練教員,使香港學生一度洗卻文弱書生氣質,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區金鈞、盧牟泰在廣東擔任軍事體操教員,黎勇錫隨黃興籌劃1908年的欽州起義,劉維燾、饒景光於辛亥革命後在廣東擔任軍職,無疑也會通過他們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們在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帶入中國社會。

孫中山的故事 篇三

公私分明 拒親人求職

孫中山非常重視辦事公正,主張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反對鋪張和腐敗。他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以人民利益為重,決不謀私利,並反對任人唯親的做法。

孫中山的大哥孫眉早年在美國檀香山經商,曾數次捐鉅款資助弟弟幹革命,可以說貢獻很大,功不可沒。當時不少同志們向孫中山建議派孫眉出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堅決不同意,並致函其兄:

“粵中有人議舉兄為都督,弟以為政治非兄所熟習。兄質直過人,一入政界,將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臺,則眾人矚望,稍失策,怨亦隨生……”

孫中山秉公辦事,不謀私利,不任人唯親的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是人們學習的楷模。

孫中山人物評價 篇四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恩來: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朱德:孫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充分地表現了堅決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難和失敗,他在遭受失敗後,又整頓好革命隊伍,重新走上戰場。孫中山先生能夠隨著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

劉少奇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江澤民:在1996年孫中山誕辰130週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在我國各族人民和一切愛國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先生代表著一個時代。”

胡錦濤:200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週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以“三個一生”、三個“始終”,高度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一生不懈奮鬥,始終堅韌不拔;一生熱愛祖國,始終致力於振興中華。”

列寧: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稱讚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

陳錫祺:孫中山先生領導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提出過系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計劃,這充分顯示了孫中山先生的氣魄與眼光,他的很多設想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孫穗芳:祖父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艱辛,為了救國,他經常是吃不飽睡不好,顛沛流離。這些年我尋訪祖父足跡的講演經歷,讓我親身體會到他的這種艱辛。

韋慕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他生前確實沒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可說是個失敗者。但是,他對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響,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而鬥爭;在他身後,中國革命成功了,中華民族繼承孫中山遺志,終於取得全世界矚目的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又不能說是一個失敗者。

孫中山的故事 篇五

“振興中華”的口號最早是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第一次喊出來的。10年後,他發表了一篇向美國人民呼籲的文章——《中國問題的真解決》

在文中,他動情地寫道:“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

近代中國面對的問題千頭萬緒,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張,從近代中國面對的無數矛盾≮≯中提綱挈領地抓住了三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並且明確主張要用革命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振興中華口號的意義所在。

孫中山為振興中華事業奮鬥了整整40年,將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人民。孫中山在提出“振興中華”口號的同時,還闡述瞭如何“振興中華”的問題:

1、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

2、要“振興中華”,就必須進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使中國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

3、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政治革命,“創立合眾政府”。

孫中山的故事 篇六

會見張之洞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有一次,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寫了一張便條,讓守門人傳了進去。張之洞見條子上寫的是:“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便問:“什麼人?”

當差的答道:“一個書生。”

張之洞不大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持三字貼,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

守門官把條子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也在便條上寫:“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門官又把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一看,“啊”了一聲,連忙說:“請!”

孫中山人物簡介 篇七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載之,號日新,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倡導者。

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領導發動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後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的故事 篇八

倫敦蒙難與三民主義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在廣州舉行第一次起義失敗後,輾轉澳門、香港、日本、檀香山、舊金山、倫敦,在倫敦遭清政府使館人員誘捕,幸得恩師康德黎發動輿論援救才得以脫險。

當時的倫敦,是世界政治的中心,是產生領導當時世界潮流思想的地方。孫中山在這裡獲得了大約九個月的穩定生活,在這裡的政治研究和社會考察,使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昇華,三民主義更趨完整和深化。就如孫中山自己所述:“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

三民主義的定型經過了長時間的孕育、實踐和發展的過程,是孫中山經過考察檀島、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的政體、社會、歷史,結合診斷中國長期落後的癥結,吸收轉化世界上各種新的思想、學說和政治制度的優點,融會貫通而產生的。就如孫中山說:“餘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古有之思想,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穫者……三民主義實在是集合古今中外的學說,順應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個結晶。”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改組為《民報》在東京正式發行,孫中山在發刊詞裡首次公開闡述了三民主義:“……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1906年12月2日,孫中山在東京演講《三民主義與中華民族之前途》,正式提出了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主張,此後他的一切演講都以三民主義為中心思想。無疑,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學說的最輝煌、最精華的部分。

TAG標籤:多篇 孫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