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當前位置 /首頁/心得體會/讀書筆記/列表

國小生讀宋詞三百首筆記

第一篇:讀書筆記-讀《唐詩三百首》

國小生讀宋詞三百首筆記

為誰含愁獨不見

——讀《唐詩三百首》(孫洙編)

詩者,興盛於唐,故後世以“唐詩”為大。清代孫洙因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辯”而採選編輯了《唐詩三百首》,廣為流傳。三百餘首詩,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語言工麗,或取之音韻和美,為世人展現了由詩譜寫的唐朝樂章。

大唐自亂世中崛起,太宗時期對外戰爭頻繁,征戍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部分。不少的佳作,都是源於詩人對離別的描寫、對故鄉的思念、對祖國的忠誠和對未來的期盼。如沈佺期之“為誰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如宋之問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無不使人叫絕。

唐初有開元之治,有張九齡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賢明高尚之士,卻也免不了受到“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對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擠誹謗。

邊塞詩人岑參,詩句雄渾豪邁,筆力剛健,與高適並稱“高岑”,代表唐詩中的邊塞詩派。但就是這樣一個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詠“君不見走馬行船學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的男兒,也有“誓將桂冠去,覺道資無窮”的抑鬱情懷。

善於邊塞詩的七絕聖手王昌齡,卻並不提倡戰爭。他同情“從來幽並客,皆共黃沙老”,批評“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哀悼“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最愛那首七絕:“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不知愁卻見愁。

著有《黃鶴樓》和《長幹行》的崔顥,也曾“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大嘆仕途坎坷。

王維在山水田園詩上的成就無人可比,其詩句中體現的灑脫與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讚賞。但事實上,王維並非全身心投入隱居,他仍在朝中為官,只是在藍田南山置備有房產,半官半隱。早年他仕途不順,安史之亂後險些被皇帝當做叛徒治罪。還好有弟弟王縉為他求情,皇帝才從輕發落。也就是這之後的詩,大都表現對精神解脫的渴求,主調消極厭世。若說喜歡,王右丞的詩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

起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等,哪個不是美不勝收。可惜食君祿而不為君憂,可謂是愧對了年輕時的抱負。

和王維比起來,孟浩然算是一位隱士。孟襄陽之山水詩不比王摩詰差。但這個長年隱居鹿門山的人,更多時候還是表現對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所以不難想象這位詩人寫下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樣對官場表示渴望的句子。不論他對仕途表現出多麼大的反感,到底還是因為他求官不遂。後來受到張九齡啟用,他仍是出仕,做了一個從事。

唐詩萬首,李杜為尊。詩仙李白絕對是家喻戶曉的,小孩子背唐詩大概也都是從“床前明月光”開始。作為教科書上的風雲人物,李白在官場倒並不得意。但他與大多數詩人一樣,都希望入朝為官一展巨集圖平步青雲,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見其豪情壯志。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更是風流倜儻。我也一度為李太白的豪飲而絕倒,認為能“斗酒詩百篇”才叫喝酒,否則就是在糟蹋酒。書中只錄《月下獨酌》中一首,但其二中的“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更讓我覺得杜康釀酒,就只為了這個男人。可惜就像世人誤以為“上船”就是“登上船隻”一樣,李青蓮的豪邁也被誤讀。盛傳的“貴妃磨墨力士脫靴”,並非是藐視權貴的表現。如果他藐視權貴,也只是因為他不是權貴罷了。李白一生,空有一腔熱血,並沒有在政治上做出任何建樹。留給後人的只是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又或者,只是窮極無聊,寫詩發洩。我絕對是喜愛他的,因此才覺得他可憐。另外,“不上船”指的是敞開衣襟,不繫上釦子。《康熙字典》有記載:“衣領曰船”,“或曰衣襟為船”。

而另一人杜甫,要說的就少多了。人稱“詩聖”的他,讓人第一想起的並非他的詩句,而是他端坐遠眺的那張畫像。這位一生多災多難的老先生,筆下詩句大多是描寫人間疾苦,抒發憂國憂民。雖被稱“詩史”,但鮮有人愛,畢竟還是《長相思》比《兵車行》更富浪漫主義色彩,更惹人喜愛。對這位“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老先生,只剩惋惜。

唐詩之美,絕非庸人三言兩語可以盡述。還記得高中時,學的最好的是語文,但語文卷子裡得分最低的就是詩歌鑑賞。讓我寫出那些死了幾百甚至上千年的人的思想感情,曾經一度令我抓狂的想撕掉卷子。當初為了拿到分,讀了無數詩詞,還把打動我的全部抄下來。抄著抄著,就真的愛上。後來也不在乎得多少分,在別人背《高中生必背50篇》的時候,我拿著我抄的滿滿一本子,反覆誦讀。

如今也不用再在乎那些傢伙的思想感情,卻被俗世迷得亂成一團,很少再翻閱。但那個

本子走到哪裡帶到哪裡,當我真正找不到依託的時候,翻開一看,讀到那些被尊為神的人或為功名利祿或為紅顏知己動了愁吟,就還明白,世間的人和事沒有完美的,既然有人能愁的如此美麗,為何我的歡樂不能。

為誰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第二篇:《宋詞三百首》讀後感

《宋詞三百首》讀後感

床頭櫃上一直襬著幾本書,喜歡在每天睡覺前翻上幾張紙似乎才睡的香甜踏實,老公常逗笑我“識字不多,每天睡前還有這習慣!”,我亦總是笑答:“正是識字不多,每天翻翻溫習一下,好不忘記這認識的幾個字呢。”這一習慣堅持數年,而這一本《宋詞三百首》在我床頭一放便是數年。在兒子上幼兒園時,為了教孩子背誦詩詞,我專程將這位新朋友帶回家,她先是陪伴我和兒子,再陪伴我,如今十多年過去,她可以算得上我真真正正的一位資深老友哩!

詩詞曲賦,獨愛宋詞。因為唐詩偏向於大氣,漢賦側重於堆砌,元曲傾向於慘淡,唯有宋詞意境綿長渾然天成,清麗纏綿而又氣勢磅礴。宋詞中貯存著貫通古今的人生意蘊,堪稱古代版的“心靈雞湯”。品嚐著“宋詞雞湯”,即便冷雨淅瀝,即便寒意來襲,這一盞心靈雞湯的能量足以使你暖透心扉!

宋詞中有抵禦外辱、憂國憂民的豪放之詞,也有山水風月、傷春懷人的婉約之情。前者慷慨激昂,振奮人心;後者悱惻纏綿,蕩氣迴腸。

豪放詞是壯美的。豪放詞人中,最敬佩那岳飛,也許單論詞賦他不算最有才華,但他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讓後人敬仰唏噓不止!“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是多少中國孩子耳熟能詳的座右銘,時時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孩兒珍惜時間,努力拼搏!還有那憂國憂民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因雄心壯志無法施展,不得不發出了:“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悲嘆!這種報國無門的拳拳赤誠和失意無奈怎不讓後人悵然涕下?這哪裡是詞,分明是一聲聲震破蒼穹的吶喊,一句句誓死報國的誓言!

婉約詞是柔美的,豔而不妖,華而不俗,情深而不造作,意重而不贅人。它雖無“渡江天馬南來”的威武,卻有“疑是湖中別有天”的詩情;雖無“淡笑洗盡古今愁”的豪邁,卻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畫意。這就使宋詞在鏗鏘韻律之外又添了幾分悠揚婉轉。但李清照卻是讓人心碎的女詞人,“人比黃花瘦”的痴情,“卻上心頭”的深情,“尋尋覓覓”的愁苦,字字句句皆是泣血而成,讀之怎不叫人心酸!

這便是宋詞,沒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無上地位,沒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礴氣勢,也沒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驚豔美色,卻讓後世中華兒女們“鬆了金釵減了玉肌”,讓我們每每讀之“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宋詞三百首》在我的翻閱中已是慢慢的泛黃了,每每捧著這本起皺、有些鬆脫的舊書,就像和閨中密友聊天一般,恣意妄為,儘可以傾訴衷腸。鬱悶時讀讀宋詞,可以慰藉心靈;躁動時看看宋詞,能夠頤養品性。那位胸襟豁達、才華橫溢的蘇學士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朋友們,品宋詞,提素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第三篇:宋詞三百首補充

宴山亭 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

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

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

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

春暮?憑寄離恨重重,者

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

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

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

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

不做。

此詞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國被擄往北方五國城,北行途中見杏花而託物興感而作。上片摹寫杏花以寄意。下片由感嘆杏花凋落,轉入自擄離恨。

2

木蘭花 錢惟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

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

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

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

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詞中用清麗的語言描繪了春聲、春色,首句的“亂”字用得極好,將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動熱鬧,而群鶯亂啼已是暮春天氣,這裡也暗含春光將盡之意。

千秋歲 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

歇。惜春更選殘紅折,雨輕

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

柳,無人盡日花飛雪。莫

3

把么弦撥,怨極弦能說。天

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

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

未白孤燈滅。

此詞寫景寓情,亦景亦情,借景物隱喻、象徵人生情感的歷程和隱祕;抒情熱烈、果決,傾吐心聲,愛憎鮮明。情韻高遠,既深婉、含蓄,又直率、激越。

鳳簫吟 韓縝

鎖離愁連綿無際,來

時陌上初薰,繡幃人念遠,

暗垂珠露,泣送徵輪。長行

長在眼,更重重、遠水孤雲。

但望極樓高,盡日目斷王

孫。消魂,池塘別後,曾行

處、綠妒輕裙。恁時攜素手,

亂花飛絮裡,緩步香茵。朱

顏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長

新。遍綠野、嬉遊醉眼,莫負

青春。

本詞在寫作手法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是巧妙地將草擬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瑩露珠像是她惜別之淚。這樣,遍野的綠草便成為離愁的化身,而與“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伊人別恨密切相連。

臨江仙 晏幾道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

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

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

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

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

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

歸。

這是懷舊憶人之作,所憶的是作者傾心愛慕、至老不能忘情的一位少女。此詞代表了晏幾道深婉精美的藝術風格。因懷人而夢,為解愁而酒。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

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

來去。更不怕、江攔住。燈

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

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

還是、秋將暮。

這是黃庭堅因黨禍遷徙至西南時,寫下的一首抒情寄慨之作。語言平實而悲怨深沉,空靈渾成,是典型的北宋詞面目。此詞以長江為抒情紐帶,於西頭而望江東路,煙樹相隔,無法看清,這是心理上的距離。

慶清朝慢 王觀

調雨為酥,催冰做水,

東君分付春還。何人便將

輕暖,點破殘寒。結伴踏青

去好,平頭鞋子小雙鸞。煙

6

郊外、望中秀色,如有無間。

晴則個,陰則個,餖飣得

天氣,有許多般。須教鏤花

撥柳,爭要先看。不道吳綾

繡襪,香泥斜沁幾行斑。東

風巧,盡收翠綠,吹上眉山。

此詞詠踏青,沒有穠李夭桃的豔媚,也無鶯鶯燕燕的穿梭或囀啼,更未見蜂翻蝶舞的繁忙。調、催、點、破,將春意全賦予動態,展延出自然的運動和春情衍生的過程。

蝶戀花 趙令畤

卷絮風頭寒欲盡。墜

粉飄香,日日紅成陣。新酒

又添殘酒困。今春不減前

春恨。蝶去鶯飛無處問。

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惱

7

亂橫波秋一寸。斜陽只與

黃昏近。

此詞起以風勁、絮卷、香飄、花落點染晚春景象,觸發傷春情懷,“新酒”、“今春”二句,可見春恨刻刻不已,年年有加。“蝶去鶯飛”象徵所思分袂,“望斷”點出懷人,“惱亂橫波”,可知愁情滿目,日暮愈深。寫傷春閨思,情景交錯,句句遞進,辭婉情濃,怨流言外。

水龍吟 晁補之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

伴雨如馳驟。幽葩細萼,小

園低檻,壅培未就。吹盡繁

紅,佔春長久,不如垂柳。算

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

是、人間有。 春恨十常八

九,忍輕孤、芳醪經口。那知

自是、桃花結子,不因春瘦。

世上功名,老來風味,春歸

8

時候。最樽前痛飲,狂歌似

舊,情難依舊。

此詞為惜春抒懷之作。全章在惜春中注入身世愁緒,融入人生哲思,與一般惜春詞不同。點明人情勝過物理,難逃人生愁恨的主旨,深邃而婉曲。

瑞龍吟 周邦彥

章臺路,還見褪粉梅

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

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黯凝佇,因念個人痴小,乍

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

風映袖,盈盈笑語。 前度

劉郎重到,訪鄰尋裡,同時

歌舞,惟有舊家秋娘,聲價

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臺

9

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

閒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

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

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

腸院落,一簾風絮。

這首詞雖是懷舊之作,但描寫十分細膩,結構也縝密,且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

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

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

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

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

10

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此詞為抒寫相思失落,幽居惆悵之作。全詞因果相承,情景互換,融情入景,設喻新奇。賀因此詞而得名“賀梅子”。

木蘭花 劉克莊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

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

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

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

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卜算子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

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

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

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

上春,千萬和春住。

此詞詠傷春傷別,構思新穎。其略去送別情境的刻畫和別情依依的渲染,起首便著眼於山水,三、四句則前文透漏的形象資訊作反饋掃描,強化意象符號的特指意蘊,在藝術表現上頗有特色。下片將“送君歸”與“送春歸”綰合,忽生“到江南趕上春”的奇想。

第四篇:唐詩三百首-讀後筆記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流傳甚廣,而在興盛的唐朝,詩更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聞名於唐朝,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

英國的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可以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而這兩句,則更表明了唐詩的通俗易懂,唐詩的地位。

翻開《唐詩三百首》,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沒有了現代社會的喧囂與煩雜,只有那遙遠的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有那壯志凌雲的誓言。每一首試都賦予了生命,躍然於紙上。讀李白的豪情,杜甫的雄渾,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懷盪漾,彷彿自己也是一位大詩人,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接觸到了唐詩,那時的自己還是懵懵懂懂,不解每一首詩的深意,只覺其每一首都朗朗上口,好不樂在其中。而到了現在,仔仔細細的閱讀了這本《唐詩三百首》之後,有著太多的感觸,以前只是一個個的漢字,現在卻有了靈性,有了感情,才發現唐詩真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讀罷這本書,我最喜歡的還是有著“詩仙”之稱的李白,“詩聖”之稱的杜甫,他們詩的豪情與雄偉澎湃讓我寢食難安的一陣激動。就拿李白的《將進酒》來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詩開始的這兩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

去,勢不可回。緊接著,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髮”,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再者,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兩句從大處著眼,為悲壯之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恆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著內心的荒涼寂寞,以至於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為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這首《春望》是一首意蘊深沉的愛國憂民的名作,其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讀來耐人尋味。除了這具有代表性的詩篇,另有著無數的佳作,讓我每每都流連忘返。 我也對這兩位我喜歡的詩人,從其詩的風格上,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和對比。每一個詩人其詩篇的風格都是他一生的經歷而形成的,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於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巨集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 而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他們的詩

歌都有著自己的風格,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書中除了李白和杜甫,其他的每位詩人都有著各自獨特的風格,每一位我都懷著崇敬激動的心情去體會其詩篇,到了最後,我慢慢的陶醉了,迷失在了詩歌的森林裡。

第五篇:讀《唐詩三百首有感》

讀《唐詩三百首》有感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書中,我讀到了豐富多彩的唐詩、宋詞,膾炙人口的元曲。在眾多書籍中,我最愛《唐詩三百首》。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唐詩就像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閃爍在歷史的長河裡。讀《唐詩三百首》,我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那樣,盡情地在詩歌的海洋裡遨遊,······

唐詩裡有許多大名鼎鼎的詩人,例如豪放、豁達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才華橫溢的白居易.······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

讀到李白的詩,我眼前彷彿一亮,就像這位滿腹經綸的詩人正向我走來。其中,讓我感動的是他寫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其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寫出了李白一顆拳拳的遊子之心。讀到這裡,我彷彿看到了“詩仙”李白一個人靜靜地站在屋子的視窗,望著天上的一輪圓月,想起了自己的親人,想著其他人

家都團聚在一起,惟獨自己遠在異鄉,為什麼命運如此的不公平······想著想著,便哭了起來。這情景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蘇軾的千古絕唱——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

在唐代,不但有豪放的詩仙李白,還有詩聖杜甫。

詩聖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的詩詞數不勝數。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四句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從這幾句詩裡,我彷彿看到了杜甫剛開始聽到收復河南河北,十分高興,激動地哭了,就連他手中的詩書也因為這而高興地手舞足蹈。從這幾句詩中,我更加體會到杜甫的愛國情懷,讓我不由得想到了其他的愛國志士,如英勇善戰的鄭成功,愛民如子的岳飛······ 唐代的詩人們,如果傷心失意了,會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然後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來了。如果曾經大受挫折,

後來又東山再起,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瀟灑豪邁之情溢於言表。如果壓力太大,被人排擠,會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慣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會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這些詩句,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又是多麼適用!正是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詩雖然和我們相隔了一千餘年的距離,卻仍然深深植根於我們心中。讓我們自他們的詩中找到一種寄託,一種鼓勵。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後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

感謝唐詩讓我進入古代文學的殿堂,盡情地吸收著她的營養。唐詩,您讓我為您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