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論文/論文精選/列表

語文論文【精品多篇】

語文論文【精品多篇】

語文論文 篇一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狀分析

根據全國高校課程統計資料來看,語文作為我國學科教育的基礎內容,是全國近30%大學的必修科目,且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將語文修訂為必修課,但正是這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卻處於尷尬境地: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一)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

眾所周知,語文在我國基礎教育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並在國小階段、中學階段得到更加全面的語文教育,所以說,語文教育已經成為了全民認可的教育內容。但是,到了大學階段,語文教育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傾向已經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大學生更加註重的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深入研究。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在於大學語文教育能夠給大學生帶來的知識應用和學習體驗已經拙荊捉襟見肘,學生認為語文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學與不學都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造成不了什麼影響,與其花時間接受語文教育,還不如搞好自己的專業課。

(二)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社會發展進入了資訊化時代,各項高新技術不斷湧現,可以作用於大學教育工作的裝置、工具急劇增加,但是大學語文教育由於多涉及語言文字的教學,受傳統教學思路的影響頗深,所以在現代化教育程序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科目,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呈現出低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策略之一。

二、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和發展策略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加以體現;第一,大學語文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開始向現代化教育轉變,越來越多的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清晰意識到大學語文教育不能再繼續沿著傳統的教育路線前進,而是應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結合現代化教育手段,為學生帶來更加高質量、高水平的大學語文教育。第二,能夠直接表現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教學模式,如多媒體教學模式等,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次數日益頻繁,大學語文現代化要求在教學思路、教學裝置等各個方面得以展現。第三,關於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研究論文和相關研究人員,成為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工作開展的人才基礎,為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多元化、深層次的指導意見,有效提升了大學語文教育工作的現代化程度。

(二)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策略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發展,筆者結合自身教育經驗,提出以下四點教育教學策略:

(1)大學語文教育要加強對現代化教育的認知性,全面、深入的理解現代化教育的意義。

(2)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要重視自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在教學觀念上來明確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理念,為學生帶來更加喜愛的語文教育內容。

(3)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開展,要嚴格按照我國教育部門所制定、頒佈的教育政策,加強地方教育部門對高校語文教育工作的監督作用,保證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4)大學語文教育要提高對現代化教學裝置的運用能力,不僅要在運用次數上得以增加,同時要在運用方式上更加契合大學語文教育現狀,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總結

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是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當前大學語文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改革內容,廣大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管理層,要清晰認識到大學語文教育工作現狀,在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理念等多個方面進行現代化教育轉變,從而實現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語文論文 篇二

【摘要】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是國小生語文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對於提高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下文中,筆者在簡要介紹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培養重要性的基礎上,就如何提高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措施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重要性

一、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於國小生的整體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就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進行簡要的介紹。

1、提高國小生閱讀水平

加強對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提高國小生閱讀水平。國小生課外閱讀有很大的技巧,當教師注重培養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之後,就會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技巧的教育。那麼,國小生的課外閱讀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2、提高國小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加強對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提高國小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提升之後,就能夠獨立地開展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國小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培養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措施

培養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是新課改中的重要要求。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進行簡要的介紹。

1、激發國小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激發國小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是培養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只有對於所學的知識有興趣了,他們才有積極性去探索,才能夠主動學習。激發國小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教師要做好榜樣工作,言傳身教。一個喜歡閱讀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一個喜歡閱讀的老師更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孩子。為學生布置班級環境,營造靜態閱讀氛圍。教室的佈置要儘可能地使教室散發一種濃郁的書香氣息。“使牆壁說話”,在牆壁上張貼一些精選的各種名人名言,它們有的揭示閱讀的意義,有的闡述讀書的方法……設立“班級讀書角”,讓學生把帶來的書放在一起,互相交換書和讀書心得。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自己閱讀書籍的體會以及感悟和學生交流。潛移默化中告訴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好處。國小生作為一個很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就會對課外閱讀感興趣。比如,筆者在閱讀《喬布斯傳記》時,就和學生探討過喬布斯以及蘋果等方面的知識。很多學生對於這本書的的閱讀產生了興趣。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向國小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書籍來提高他們的興趣。國小生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的群體。因此,教師要是給國小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讀物,會在他們的意識中樹立起“課外閱讀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的想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筆者曾經讓國小生閱讀《三毛流浪記》,三毛的苦難和智慧都讓國小生感動。在這個基礎上,筆者教育國小生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同時多閱讀課外書籍,增長見聞。

2、加強基本功訓練

加強基本功訓練是培養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措施。筆者這裡提到的加強基本功的訓練主要是對於字、詞、句子的訓練。國小生只有熟練掌握字詞句,才能夠順利地讀懂課外閱讀書籍,才能夠提高他們的信心。相反,如果是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國小生就會心生厭煩。加強基本功訓練一方面是要課堂上讓國小生掌握好字詞句的相關知識,培養國小生順利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教國小生通過使用工具來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國小生自己通過查字典等方面解決字詞句的問題讓他們有成就感,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

3、培養國小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培養國小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是培養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的主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以語感為核心開展教學,教師要努力使學生養成良好自主閱讀習慣,在課堂內部,教師要指導國小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同時,閱讀的良好習慣也表現在國小生課外時間的閱讀上。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倡導國小生課外閱讀。每天讀一點課外書,在家讀給家長聽,在學校讀給老師聽,或安排一定時間讓其讀給同學們聽。

同時,也可以通過相關的比賽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使國小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筆者在工作中,會在閱讀教學中定期組織“朗誦會”,讓學生將閱讀情況進行展示,通過比賽來評出“閱讀冠軍”、“閱讀明星”等,再比如“編課外閱讀小報”“故事會”,這些都能使學生保持閱讀興趣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4、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

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是培養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關鍵措施。多媒體的使用可以讓國小生進一步瞭解所閱讀的內容。教師在指導國小生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視訊、音訊以及幻燈片等多媒體開展教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指導國小生閱讀《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文中這樣描述“深藍的,淡清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的。花朵,有的像美麗的鹿角……”那麼,筆者就播放關於西沙群島的視訊,讓學生真切地瞭解到五光十色的顏色,瞭解到西沙群島的魅力。這樣比單純學生的想象效果要好得多。

總結

提高國小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對於推動國小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上文中,筆者主要從激發國小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加強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以及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等方面介紹瞭如何進一步培養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在今後的工作中,只有認真做好上述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國小生課外閱讀能力,繼而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紅。提高國小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7期

[2]李杉玉。談國小中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3]楊俊紅。打造國小語文高效課堂的“詩外三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06期

[4]王曉惠。關於國小語文拼音教學的幾點思考[J]。快樂閱讀。2011年18期

語文論文 篇三

摘要:隨著學習型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繼承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把握好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教學的關係,做好思想和行為上的準備,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國中語文和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前提。從梳理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入手,提出創新交融的教學方式,並就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外拓展教學提出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國中語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

一、明確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思想是行為的指導。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語文教學內容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的發展與創新決定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傳統文化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極大地影響著語文教材內容的優劣,二者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協同性。在國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是國中語文教學發展與創新的關鍵。比如,學習《觀滄海》後,筆者組織了一場以“曹操”為主題的寫作活動。活動後筆者挑選了部分佳作在班級展示,並就其中引用《觀滄海》的部分進行了評價,通過“用”字訣,讓學生體會古詩運用的巧妙與魅力,以此加深其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了梁實秋的《鳥》以後,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幾首以“鳥”為主題的古典詩詞,通過長短篇的對比,讓他們體會傳統文化的“簡”性魅力,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特點的認識。

二、做好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由兩者的關係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結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學情,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網路資源發達的網路是知識時代到來的典型標誌之一,網路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為評價教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打造現代化的國中語文教學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這就為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的融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新思路。比如,《木蘭詩》的傳統教學方式以課件為主,教師在課前主要通過展示圖片來匯入相關教學活動。事實上這樣的教學環節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完成。筆者在教學時就將相關課件上傳到班級學習群,讓學生結合課件自學全詩,對不理解的部分,先讓學生利用網路獨立解決,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適當地連結其他內容,製作獨屬於自己的課件。

那些學生在預習中難以破除的障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網路交流得來的反饋資訊,也成為筆者課上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堂上,筆者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表現花木蘭離家情景的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相映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先讓學生討論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難題留待教師講解;然後由各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學習成果,說一說自己對花木蘭的瞭解;最後,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這樣教學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相較於一般意義上的網路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喜愛,效果也更好。

(二)從本土文化入手中華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顯著。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從更為具體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這是因為人都有鄉土情懷,以本土文化為著力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他們融入相關的學習活動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學的“遷移”工作,提高國中語文教學質量,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比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時,筆者並未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直接開始講解課文,而是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雙推磨》的錫劇視訊。悅耳動聽的錫劇音樂,二胡、琵琶、三絃、揚琴等樂器的交響,從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

筆者隨之引出“民風民俗”的概念,通過簡單的知識遷移,引出“社戲”這一話題,再由此引入相關的課堂學習活動。在講解課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將魯迅所寫的社戲與錫劇進行對比介紹,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引發了學生了解家鄉風土文化和錫劇的意願,收穫了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雙贏”效果。又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筆者將其與無錫的“蕩湖船”進行對比介紹,在學習課文,瞭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與南方水鄉舞蹈的不同特點,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總結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藉助比較手段,讓學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俗文化的影響。這樣做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巧妙地使學生傳承並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約化教學集約化教學是相較粗放式教學而言的。傳統的國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為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這裡講的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後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在粗放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幾個相當規模的整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比如,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

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為一類,不僅會阻礙國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還會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筆者會以問卷調查、學業評估等方式做好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將其劃分為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較深,語文學習成績優異,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的傳統文化知識;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瞭解也較少,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展開相關知識短板的填補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瞭解,學習文章也很快,筆者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瞭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筆者就主要讓他們瞭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這樣教學不僅有深度和精準度,既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有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課外拓展教學

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對課下教育有著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採用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一)以話劇表演為引國中生正處在急於表現自我、敢於表現個性的年紀,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張揚的個性。話劇表演有著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種意義上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又能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動他們的學習慾望,點燃其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韓愈《馬說》一文後,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筆者為學生安排了以《馬說》為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要求他們根據文章內容和個人理解,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和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例子創編劇本,並在一週後的課上完成話劇表演。

這一活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作熱情,調動了其瞭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通過網上搜集、查閱圖書等方式獲取了大量資訊,並通過頭腦風暴創編出了傳統文化風格的劇本,又進行了精彩的演出:從服飾和人物介紹,到相關的禮儀和臺詞,再到與之相關的事件,一個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在課堂上演,在為大家帶來精彩演出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馬說》的理解,也使其在歡樂的氛圍中積累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讓學生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主題,選擇歷史人物,展開劇本創編,進行話劇表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促發了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以特殊作業激趣傳統意義上的語文作業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他們視為“任務”。如何減少作業的強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學生願意去完成,就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針對這個問題用上了佈置特殊作業這一“法寶”。比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後,筆者給學生布置瞭如下作業:家,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其穩定性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會,以家族為單位的大家庭是社會基層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離不開家訓、族規的規範,試著去尋找有代表性的家訓、族規等文獻,並在下次課上談一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故事。

這樣的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學生也更多地瞭解了傳統文化。總而言之,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是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教師創新教學行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讓語文教學更有魅力;才能推動文化發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國中語文教學的進步;才能達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良性發展的目標,厚植文化創造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淺談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國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9)。

[2]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諮詢(教育科研),2018(10)。

[3]杜瑩。關於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8)。

[4]鍾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國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語文論文 篇四

摘要:啟發式教學是在傳統教學方式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新技術和新教學手段的應用要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必須將新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相結合,因此,在教學改革和課堂教學不斷髮展的今天,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長期以來起到積極作用的教學措施,也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話題之一。國中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積極開展啟發式教學,通過引導性提問、情境建立、小組合作等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積極的學習態度。該文結合國中語文教學相關內容,對啟發式教學策略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關鍵詞:國中語文;啟發式教學;對策;教學措施;教學改革

當前學校教育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在學科教學的同時人們注重包括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學習能力、組織能力、互動能力在內的各種素養的提升,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這些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的革新中,並不能將傳統教育教學全盤否定,在傳統教學中有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建議改進並應用到當前新型教學模式中去並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啟發式教學便是這些歷久彌新的有效教學措施之一。當前,國中語文教學也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核心,藉助多元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科學利用啟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

一、啟發式教學的概念與特點分析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革新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提倡教育工作者發揮啟發作用,從側面輔助教育物件認知待學內容,發現知識結構的內部規律,基於自身的儲備和能力汲取新營養,在教育工作者的帶動和影響下形成積極的狀態進入未知領域,實現思維水平的提高。首先,教育工作者的啟發作用主要是為了鼓勵教育物件能夠在主觀的意識驅動下,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行動力來進行知識的接收和拓展,以此提升學習的質效。其次,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也需轉變教學實施思路,為教育物件設定更多實踐和探索的機會,主體自主驅動力的作用要遠遠大於教師的外力作用和效果。最後,教育工作者實施的啟發也需緊密結合相匹配的實踐,這樣才能為教學提供更有力的支撐[1]。國中語文教學也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核心,藉助多元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啟發式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個性,凸顯學生學習價值,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啟發式教學在傳統教學中運用廣泛,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使用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語言背後的意義。掌握語言教學背後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掌握文化資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啟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合理的運用提問、點撥的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育主要是圍繞目的進行側面的引導,讓教育物件自然對問題核心進行思考和辨析,從而完成新知識的獲取。因此,針對核心內容的提問便是較為適宜的啟發方式。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指向,最終的思考結果應明確歸結於核心知識本身。此外,對於問題難度的把握也是具有技巧性的。難度適宜才會起到啟發的效果,如果過難或者簡單,教育物件便會產生忽視或者輕視的態度,較難題目不願面對,簡單題目不懈面對,這樣就無法發揮提問的最佳價值。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問題要帶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夠讓教育物件投入到思考當中,通過努力探求到的答案會為學生帶來難以匹敵的成就感。如在開展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學習時,教育工作者在完成基本內容和人物分析階段後,便可以提出更為深刻的問題供教育物件挖掘和思考:如導致孔乙己悲劇命運的根源是什麼。教育物件在掌握基礎的資訊後,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再思考文章深層次的主旨含義,便更有挑戰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教育物件認識到社會背景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導致當時窮酸知識分子沒有生存的出路,將原因昇華為社會層面,更能幫助教育物件深刻認識到魯迅先生創作人物和作品的初衷[2]。

2.2引導情境進行啟發式教學

情境在當前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頻率較高,基於既定教學內容的情境設定,可以有效產生短期的烘托效果,使置身於情境中的教育物件產生與之相契合的情感和思維,從而在情境中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境創設的使用要素,首先要選擇更為直觀和具有引導性的元素,如圖片、聲音等,這種對人類感官的直接衝擊可以快速將置身於其中的人們帶入到預設環境中,併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教育物件在環境中認知作品內容。此外,情境與待學內容的契合度越高,越能夠幫助教育物件正確理解文章內容,並與文章創作的思想和情感保持高度重合。情境帶入可以進一步深刻詮釋文章的外延性內涵,在情境中教育物件可以獲取更多的感官刺激,從而運用多角度的能力投入到對作品的理解中,實現思想上的深度把握。如開展《我的母親》研讀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分階段明確理解的目標,對於較長篇幅的作品,要運用技巧進行細緻劃分,從淺層次的字面意義理解,到體會作者對於母親的深厚情感表達,具體哪些言辭能夠表現出母親的性格特徵,又有哪些詞句是作者對母親深厚的愛,等等。教師應在每個理解的階段對教育物件進行啟發體會,讓其感受到作者對於母親深厚情感的表達方法,進而促進教育物件形成個性化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而達到最終的理想教育目的[3]。

2.3運用探討式反詰式的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育不僅侷限於正面的引導,還可以是反向的辯論,讓教育物件通過不同觀點進行辨析思考來更為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作品,更能加深對作品的感受。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有其代表的層面和特點。教育工作者便可以通過人物設定的背景和特徵入手,從典型形象的塑造目的引入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金錢對於人們的生活作用很大,進而也會影響到人性的形成。如於勒、菲利普夫婦等人物,對待金錢的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如果只是直接將作品的主題傳輸給教育物件,便缺少了作品應有的靈活性和藝術魅力。教育工作者可引導學生就金錢對於社會和人類的作用與影響進行主題辯論,在思考和蒐集論據的過程中,教育物件會通過準備辯論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作品中的人物表現,更能認識到當時社會對於人們觀念的誤導,這樣便能夠引領教育物件更為深入地思考社會問題,實現語文學科對人意識的塑造和影響[4]。

2.4設疑引導小組互動探究

教師針對預設的教學內容,可在相應的環節中設定引導性的問題,讓教育物件通過問題的思考和探知來逐步解決文章核心和重點,從而完成學習目標。對疑惑時刻保持好奇,不斷探知和解答,可使教育物件不斷吸收新的資訊,搭建更為嚴謹而豐富的知識體系,在文學的藝術世界中不斷髮揮創造能力。如在分析蒲松齡先生創作的《狼》一文時,教育工作者便可以從文章的核心入手,先引導教育物件對“狼”這一主題進行聯想,調動以往的知識儲備說出與狼有關的詞彙、見聞和經歷,等等[5]。通過不斷調動思維挖掘與文章主題相關的資訊,教育物件便先行進入類似於文章主要內容的氛圍當中,這樣教育物件在較為活躍的氣氛下開展文章的接受和認知,便會更容易理解文章主旨,對於狼的本性和具體的表現也會更為順暢地理解。教育工作者以設定疑問、鼓勵教育物件調動相關知識儲備的方式,可以有效調節課堂的氛圍,讓教育物件以更為輕鬆的情緒進入未知領域的探知[6]。

2.5通過情感啟發,感悟文章內涵

幾乎每篇文學作品都會以一定的情感作為主線,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態度。教育工作者在運用啟發手段對教育物件實施教學時,也可以從作者傳達的情感出發,引導教育物件產生情感和體驗方面的共鳴,從文章的形式入手,體會字裡行間的細密情愫[7]。教育需帶領教育物件準確把握文章中情感表現的高潮,使教育物件與作者在相同的過程和環節產生同樣的情感,這樣便會實現讀者與作者最高層次的情感共鳴。我國文學以詩歌形式進行情感表達較為常見。在情感高度濃縮的詞句中,表達了作者較為濃厚而深沉的情感,因此教師以詩歌為例引導教育物件體會作品的情感,更具有代表性。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中,教師便可從一個“送”字,引導教育物件把握詩人與朋友離別時的情感,詩人面對與友人別離,沒有表現出淺層次的愁緒,反而以更為寬廣的胸襟、灑脫的情感送別友人,體現出更為理性、長遠的友誼[8]。教育物件在體會情感時,也可通過具體帶有情感意味的詞句來把握整篇作品的基調,從而實現對其傳達核心內涵的把握。

三、結語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啟發式教育可以讓教育物件自然地對問題核心進行思考和辨析來完成新知識的。獲取,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問題難度的把握適宜才會起到啟發的效果,問題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夠讓教育物件投入到思考當中,通過努力探求到的答案會為學生帶來難以匹敵的成就感。科學利用啟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啟發式教學包括多種教學形式,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興趣,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啟發式教學優勢和價值,使其更好地為國中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秀雲。論“情感啟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9):48.

[2]李海花。淺析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啟發式教學[J]。學週刊,2017(6):145-146.

[3]武彥霞。淺談啟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週刊,2014(27):87.

[4]周芹。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啟發式教育探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7):80-81.

[5]趙富學,陳蔚,仰明橋,等。“立德樹人”視域下培養中國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5):431-438.

[6]譚天美。淺議視覺文化方法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教育導刊,2014(9):76-78.

[7]楊朔。把握好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度[J]。現代教育科學,2014(6):147.

[8]張興堂。“探究體驗式”閱讀教學法研究報告[J]。語文建設,2014(12):23-24.

語文論文 篇五

【摘要】國中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需要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單純地停留在對於中國文學的文學素養,在國中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外國文學作品應到受到學生的重點關注。本文旨在分析國中語文教材中所選文章的譯文美學,以培根的Of Studies(王佐良譯文:《論學習》)為例。

【關鍵詞】國中語文教材;文學作品;翻譯研究

一、語文教材和英國文學作品間的關係

在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很清楚地點明中國的語文課程需要繼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旨在培養面向現代化、世界和未來的學生。縱觀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基本都是中外文學史上非常優秀的作品,例如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泰戈爾的《散文詩兩首》、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和弗朗西斯培根的《談讀書》。其中培根的《談讀書》作為英國散文的代表作,闡述了正確的讀書目的、讀書方法和讀書的作用和意義[1]。對後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被作為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精度課文學習。以下將以王佐良先生翻譯培根的Of Studies作為範例,簡要分析王佐良先生譯本的翻譯美學。

二、翻譯標準介紹

翻譯是跨語言交流過程中橋接不同語言的途徑。有兩個主要的翻譯標準:忠實和流暢。忠實是指要在原文中表達的語言和文化資訊,即原文的資訊在原文意義得到了充分而準確的表達,從而使目標語言閱讀者獲得的資訊和原語言閱讀者獲得的資訊一樣。流暢是指規範、清晰且易於理解的疑問,不會出現不合乎常理、結構混亂和邏輯不清晰的現象[2]。如果想翻譯得更好,則需要翻譯者有大量的知識儲備,使譯文更地道,更加“古色古香”,並能夠準確地將原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反映到譯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例如原文的taste意為“嘗;有 味道”,swallow意為“吞下;嚥下”,chew意為“咀嚼;嚼碎”,句中用了排比的修辭,通過對比,闡述了有些書只需粗略地讀,而有些則要仔細地讀。在後兩個分句中,培根用others和some few做主語,替代前面分句的some books,使語句更加簡潔。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它只需要藉助詞語和句意之間的邏輯關係就可以實現句子群之間的聯絡。省略在英語翻譯中也能達到語義銜接的目的。

三、中國現代散文與英國Essay的比較分析

Essay,通譯為隨筆,又有人譯作論文、美文、小品文、絮語散文、隨筆散文。它最初是一種散文文體,源於法國蒙田,發展於英國。英語隨筆是一種議論文,從道德的角度討論人生大事或人性話題,如:《關於死》《關於愛情》《父母兒女》《談友誼》《談狡滑》《談迷信》等。胡適是中國最早從外國散文中吸取教訓的新派作家之一,他在1918年4月發表的一篇關於建設中的文學革命的文章中說,國外有許多散文風格值得學習,其中包括蒙田和培根的散文。周作人於1921年6月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美文》,在介紹和提倡Essay時引起了散文作家的注意。他明確指出:“外國文學中有一篇所謂的論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是批評的、學術性的。第二種是藝術性的,也稱為美文。”他的說明為這種文體在中國的發展打開了新的視野。

四、OfStudies王佐良譯本中平行結構翻譯的精妙之處分析

(1)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句中maketh為makes的古英語,且在後兩個分句中被省略了,所以原句的完整說法是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makes a ready man;and writing makes an exact 意為“完整的;充滿的”,conference意為“研討會”,ready意為“機敏的;準備好的”。句子的大意是:閱讀可以使人更加完備;研討會可以使人們更加警覺;寫作可以使人嚴謹。王佐良將其翻譯為: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翻譯過後的句子本身結構整齊,與原文相貼切;譯文每個分句都是6個字,開頭和結尾各2字分別對應原文分局開頭的名詞和結尾的形容詞。且譯文選詞很精練,把full譯為充實,conference譯為討論,完美地詮釋了培根要表達的內容[3]。

(2)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王佐良的翻譯是:“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明,數學使人透徹,科學使人深刻,理論使人莊嚴,邏輯修辭學使人雄辯。”原文中省略了動詞make,王佐良在翻譯中復現了英語中省略的動詞。培根使用省略來避免重複相同詞彙的形式和含義。文章簡潔明瞭,但含義清晰緊湊。在翻譯過程中,王佐良尊重原著的句子結構,並省略了意義的重複部分[4]。原因是在中文中,主語不是特別重要的。其原因在於,在組成句子、圍繞主題的過程中,有時主語無須出現。在將英語翻譯成中文時,無須重新建立主謂框架,填補句子中缺失的部分。

(3)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後兩個子句繼承了前一個主句,省略了主語和謂語。因此王作良將其翻譯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他將句中的名詞"delight,ornament,ability”分別譯為動詞“怡情,傅彩,長才”,比原文單詞本身的意思更上一層,結構也如原文一樣工整。通過對Of Studies原著和王佐良譯本中銜接手段的比較分析,發現原著和譯本都具有自然銜接,緊湊語義和通順連貫的特點。尤其是王作良的翻譯,雖然是翻譯,但確真正體現翻譯就像是再創作,體現了中國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譯文必須首先忠於原文的立意和風格,還必須表達清楚隱含的意思和情感,要喚起讀者在閱讀中身臨其境的情感。只有當形式和內容和諧統一、達到審美效應的對等,才構成理想的翻譯。

【參考文獻】

[1]卜立德。英國隨筆與中國現代散文[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03)。

[2]趙紅軍。散文翻譯美學與OfStudies的翻譯版本比較[J]。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3]孫豔。從OfStudies的漢譯本再議王佐良的翻譯[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

[4]鄭素。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篇章銜接手段——以Bacon的OfStudy及王佐良的漢譯本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3)。

語文論文 篇六

【摘要】國內外教學環境差別很大,國內外對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研究情況是理論充足,實踐欠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少之又少。我們認為多媒體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深度結合的研究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理念的認識,更在於行動實踐。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在大班額課堂上採用資訊化技術與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還需要按質量按計劃完成相關的教學進度。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國中;語文課堂

引言:

國內外對多媒體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深度結合的研究已經開始。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必須有其理論基礎。它的理論基礎是根據教師的能力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的結合來進行教學的思想。本研究探討了多媒體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深度結合研究的教學原則與實施方法,並根據教師的能力或教學風格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教學規劃,為教育理論知識提供了實踐依據,進一步充實校本教材。

一、多媒體技術與國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度整合之意義

多媒體技術對教育有著革命性的意義,特別是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展開提出了新的發展和舉措,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推進,語文課堂的教學發展被提議因富有多媒體技術的特色,也讓許多教師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方式合理的結合起來,成了目前教育界當務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實現教師對於教學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徹底性的改革,也為教師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道路。多媒體技術對教育有著革命性的意義,特別是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展開提出了新的發展和舉措,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推進,課堂的教學發展被提議因富有多媒體技術的特色,也讓許多教師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方式合理的結合起來,成了目前教育界當務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內容,然而在整體的應用當中,卻存在著一些“偏失“的現象發生,如何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實現教師對於教學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徹底性的改革,這需要改變這一現象的發生,才能為教師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1.1有利於老師調整教學思路,增強教學效率

如何才能通過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方式去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多媒體教學內容,進行自身的學習覆盤和整合資訊,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點,只有如此循序漸進,才能保障學生的學習是處於一個穩步提升的狀態。有效的學習方法要和有效的多媒體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當學生能夠更快的掌握了學習的知識點,並且能夠促進自身的自主學習之後,那麼多媒體的運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才能算是成功的,所以對於學生上臺講課可以從他們感興趣的知識點入手。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都是語文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這就需要老師自覺的對於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嚴明於己,保持自身的精準教學用語;並且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情況,加上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簡單性和目的性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嚴謹教學、精準用語。保證教學質量的教學水準是老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利用最簡單的多媒體達到最高效的教學效果,比如計算方面,能運用簡單的計算器解決則大可不必使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簡單性的選擇本身就是讓教學內容與最簡單的多媒體向結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2體現教師之教學風格,活躍課堂氣氛

多媒體的運用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教學資源,首先是老師需要充分的去研究和了解多媒體的使用方法其次結合自身的課堂特色和需求,利用多媒體去製作一些相應的課件和輔助教學的檔案,這樣才能使整個課堂內容變得充實有趣、內容講解更加的豐富生動以及飽滿,也就是說老師應當主動去求學而不是等著被提供知識。多發現學生的優點,把課堂氛圍弄的輕鬆幽默,學生才會認真的投入進學習的課堂裡,感受學習的氛圍,而不是被動的學習。例如:思維導圖是個可以被很好利用圖形工具,它能有效的建立語文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因此可以讓學生在講課時運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去表達語文的知識點。貫徹和深入多媒體的技術應用能夠幫助老師更快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學生也能更好的掌握課堂的知識點和運用。

二、怎樣實現多媒體技術與國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

對於學科教師如何合理有效的把多媒體技術融入於,日常的教學生活中,這已經不單單只是對於教師教育水平素養和一些教學資訊素養的整合,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成長。正是因為這樣的目的,比如:我們可以定期舉辦關於多媒體技術和課程內容整改的相關的比拼大賽,通過這樣的活動讓老師能夠自願參加和報名,通過評比的方式選出最為合適合理的多媒體技術,促進教師成長的策略研究方法,真正的推動多媒體技術在教室的課堂上進行大融合和科學的推進。

2.1設立學校網路多媒體技術互動平臺,提升師生間之交流和溝通

學生對於事物的理解能力尚且不足,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特點——模仿能力極強,給她們的意識記憶裡形成良好的、嚴謹的語文用語記憶,成為規範學生語言的依據,然後學生再根據老師的教學標準,模仿上課。所以我們搭建學校網路多媒體技術平臺,並且要求老師要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精準的教學用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必須有一定得規範性,對於語文用語用詞精準,意思表達完整,敘事精煉,對理論知識點的用詞表述清楚,合乎邏輯,給學生的解題思路上要做到意思明瞭而精準。

達到以下目標:

(1)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邏輯意識,便於他們今後做語文題和遇到於語文相關的生活問題時能保持一個嚴謹的態度和符合邏輯的思維。

(2)積極鼓勵學生私下互相講課學習探討,幫助他們理清語文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全身心參與進去。

2.2充分採取網路資源,加深教學設計

最初的傳統授課方式就是老師在黑板上書寫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學生在下面做著筆記,通過純粹的文字內容去自行的理解和記憶,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而已是非常被動的,學生無法通過自身的想象和理解對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存在很多的弊端的,老師只能從小組討論去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和記憶。

2.3以網路平臺實施經典名著閱讀

除了必要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老師也應當學會合理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認識,深刻的認識到自身教學的不足,從而才能更好的去運用多媒體技術。老師在最初應用的時候肯定有許多的不適應性,但是為了切合現如今的新時代素質教育,只有強行的讓自己去調整適應,漸漸地才能更加熟練的去運用掌握。多媒體技術更多的是在視覺和聽覺上去輔助老師進行課堂教學,這也是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的一種方式,這樣也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快的掌握學習的知識點,這樣也能更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的課堂當中,也能更加簡單的去理解所學知識點的資訊,多媒體的運用更多的是重在一個創新的舉措上面,通過強大的理解和自身的判斷才能出現更好的課堂氛圍。

2.4採取網路資源疏導學生綜合性學習

本著對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負責的教學理念,我校會積極的開展對於多媒體技術研究與教學內容融合的相關課題研究內容選出合適的課題研究組進行研究,統一相關的教學目標和方向,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和配合,做到了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質量的融合和推進促進了教師教學的方法和專業成長,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素質和素養。幫助大家互相學習,同樣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升了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素養。

三、小結

網路的多媒體教育模式起到了真正的彌補教育上的缺失和不足,改善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和環境,隨著課堂實戰的經驗越來越多,老師對於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和呈現也會越來越熟練和廣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學習問題,加強和規範老師對多媒體的正確應用,能促進老師更快的適應新型教育的教學方式。這個概念的運用在於要求全部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合教學過程當中來,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的背景,在全員性的積極推動下,讓學生可以在語文教學內容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的大環境下更好的學習,全程大體包含了教師的備課階段、課堂教學展示以及學生課後的一個作業佈置。如何將語文的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應用進行完美的結合是每個老師教學時應該著重去考慮的問題,素質教育的當下,不論是怎麼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都在強調一個素質教育,這也就對老師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和教學高度,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之下,再進行多媒體與教學的結合能幫助老師更加適應新時代下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根據我校多媒體技術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按照我校發展規劃,結合專家組的點評建議,我校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將做好幾個方面:

1、以點帶面:充分利用課題研究的骨幹力量帶動全體教師的發展,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

2、緊跟時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我校計劃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教師資源,開發系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可行策略,並將課程講解視訊化、網路化,在交流的基礎上,不斷促進學校的發展。

3、網路教研:儘管目前我校教師利用網路與專家進行交流的風氣已經形成,但仍需進一步發揮網路的資源優勢,逐步深化、規範化網路教研。這個概念的運用在於要求全部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合教學過程當中來,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的背景,在全員性的積極推動下,讓學生可以在教學內容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的大環境下更好的學習,全程大體包含了教師的備課階段、課堂教學展示以及學生課後的一個作業佈置。老師合理引導當前教學內容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保證教學質量的教學水準是老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利用最簡單的多媒體技術達到最高效的教學效果,比如計算方面,能運用簡單的計算器解決則大可不必使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簡單性的選擇本身就是讓教學內容與最簡單的多媒體技術向結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曉貴,郭世平,方明華,欒慶芳。論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原則與模式[J]。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2,3006:110-113.

[2]何大為。論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原則與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139.

[3]李成龍,張慶美。試析國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原則[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165.

語文論文 篇七

[摘要]本文以“國中語文說明文教學研究”為主體,圍繞說明文文體教學理念與實施進行論述。教學理念設計上,從人文性與實踐性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與運用能力;說明文教學實施上,先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後多關注文字邏輯結構的傳輸,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最後加強語言分析,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國中語文說明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國中語文;說明文教學;教學理念;教學實施

說明文是國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版教材在說明文的選文上更加精煉與全面。經過對多個班級的說明文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教學理念的設定上人文性與實踐性缺失;教學實施上的多樣化與知識性不足。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探究,提高說明文教學質量。

一、說明文教學理念的構建要強調人文性與凸顯實踐性

(一)以人文性內涵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語文學科具有科學性與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師要注重對說明文中的人文性內容進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情感價值與生命價值,達到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目標。以說明文中的生命價值教學為例,教師先挖掘出說明文中蘊含的生命意識,並引導學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例如,《蟬》是一篇包含人生情感與科學知識的說明文,學生在精讀文字時,需要體悟作者人生,探尋生命意義。另外,本文還帶有一定文學性質,作者對蟬的生長過程與規律的描寫,使文字內容更加豐富。針對此部分教學,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感受作者傳遞的生命態度。再如,還可通過說明文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新版本教材更加重視傳統文化,旨在激發學生民族自信。傳統文化內容不只在古詩文中體現,即使是現代說明文,也包含傳統文化素材。例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對於建築與園林內容的介紹,體現了建築文化與園林文化。說明文雖然以說明解釋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僅對說明方法與順序進行分析,還要關注其中的人文情感因素。

(二)注重實踐性,以理論聯絡實際“無體不立,無用不行”,因此要關注語文教材文字中的多種文體的價值。說明文作為一種應用性文體,是國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重點。近幾年會考試卷中增加了很多開放性的試題,更加靈活、多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個性化思維表達的空間。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使用變式練習、擴充套件文字等形式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理論指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的語文知識,是一種體系,實踐則主要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環境的設計要以學生實際生活為主,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縮短學生與說明物件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另外,還可結合課後練習題,設計初步練習。說明文教學的實質是完成知識點的遷移,教師在講解完知識點之後就要讓學生練習,深化對知識點的記憶。統編版國中語文教材中每一課文後都有對應的習題,且有層次性,習題型別包括記憶類、理解性與應用類三種。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利用這些習題,幫助學生深化對說明文的理解。例如,《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篇說明文,課後練習題一共有五道。第一、二題屬於記憶類,第三題是理解類,第四題則是根據已知閱讀材料分析問題,與第五題一樣都是應用類習題,需要學生實踐運用。總之,國中說明文的教學設計要遵循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互相協調,不顧此失彼。

二、國中語文說明文教學實施的多樣化與知識性培育

(1)大珠小珠落玉盤———適當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統編版國中語文教材為例,闡述幾種說明文教學方法。利用思維導圖展示知識系統語文知識是互相聯絡的,學生在學習時,只有將其整合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教師在進行說明文教學時,不能將知識點碎片化傳遞給學生,而要通過某種關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與同化,在明晰多種知識點之間關係的同時,標註在一個圖式中,形成思維導圖,直觀掌握知識點。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關注思維導圖的運用。例如,《蘇州園林》一課教學中,讓學生圍繞原句“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對其餘段落進行區域性與細部的劃分,如區域性說明上包括近遠景、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層次;細部說明則有圖案美、圖畫美和色彩美等。層次分明地呈現思維導圖,讓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脈絡。另外,還可以對單元間的文字進行比較,如《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教學中,將該篇文章與之前學過的事物說明文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知道同為說明文也有差異,進而引導學生挖掘說明文字質,完整知識體系。

(二)深入分析細節描寫內容說明文不只是嚴肅的,也帶有一些趣味性,如描述事物時將抽象的內容以細節描述的形式趣味性展示出來,使說明內容更加靈活有趣,讀者在閱讀時也願意深入探究其內涵。統編本國中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選文中,對待事物細節的處理有三種形式。第一,引入其他文學資料,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就引入《水經注》中的內容,提升文章說服力;再如《蘇州園林》中引入《漢樂府江南》中的詩句,令整篇文章添了不少色彩。這種插入資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文字的文化氣息,提升了學生的鑑賞興趣。第二,將句子有規律地組合起來,如《大自然的語言》中對於氣候影響因素的描述,通過“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線詞將多個段落連線,使文章更有層次性。第三,巧用擬人手法,如“一隻硃紅雀對暖流唱起春天,卻發現自己搞錯了”,將硃紅雀擬人化,令原本枯燥的說明內容變得靈活、生動,增添文章可讀性。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關注文字邏輯結構,提升學生語文思維能力說明文為了向讀者說明事例或者事物,其本身就有很強的邏輯性。國中生思維正在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轉變,所以教師要重視說明文教學中對邏輯結構的講解,幫助學生髮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1、探尋說明物件特點說明文教學時,教師要先啟發學生自己找出說明物件的特點,理解說明物件內容。對於說明物件特點的探尋,可藉助這幾種方法進行。第一,列提綱。即將知識點清晰羅列出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教學中,師生一同列出提綱:先是籠統介紹石拱橋的特點;然後以盧溝橋與趙州橋為例,體現我國高超的石拱橋建造水平與獨特的特點;最後詳細分析石拱橋獲得成就的原因與發展。用提綱將知識點清晰展示出來,引發學生繼續討論與記憶。教師在此環節中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引,引導學生精準說出石拱橋的特點。第二,畫圖法。若只是依靠文字的介紹與分析,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藉助圖畫說明。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教學中,當學生完成趙州橋特徵的分析後,教師就可藉助多媒體呈現趙州橋圖片,分析完盧溝橋後也同樣展示該圖片,讓學生觀察兩座橋的特點,以此加深對石拱橋的理解。第三,比較法。每一種事物都有獨有的特徵,只要詳細比較,就會發現不同。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就對盧溝橋與趙州橋進行比較,細節的不同體現建築物不同的特點。通過對比,讓學生在對文字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說明物件的特點。

2、掌握說明順序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對其辨別與運用,有一定難度。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說明順序進行探究,即要先確定說明物件,知道說明的大致內容;然後完成文字的段落劃分;最後分析作者行文安排,闡述說明順序。《中國石拱橋》一文之所以放在單元的第一篇,就是想通過對傳統事物的說明,達到“引路”的作用。這篇文章以邏輯順序為主要說明順序,通過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呈現石拱橋的特點,並通過詳細舉例,得到兩座橋獲得成就的原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中國石拱橋。時間順序即按照時間的軌跡進行說明。空間順序是在一定空間中,按照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說明。邏輯順序則是以事物的內在聯絡進行說明,難度較大,在事理說明文與想象說明文中經常使用,並基於邏輯順序的多重內在聯絡,形成從現象到本質、從簡單到複雜、從一般到特殊等常見邏輯順序。

3、篩選文字資訊,獲得闡述道理學生只有精準掌握知識,才能挖掘其中闡述的道理。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一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誦讀分析,知道恐龍滅絕是因為碰撞,並不是火山活動。雖然學生得到了這一結論,但是作者的論證過程難度較大,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經過對過程的剖析,知道沙子在高壓中,會變成斯石英,加上火山活動,又讓斯石英變回沙子。以此就可得到斯石英的撞擊使恐龍滅絕這一結論。且在恐龍滅絕的地方找到了斯石英的痕跡,為結論做進一步佐證。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喜歡按照段落順序進行講解,對其中的論證過程沒有詳細的分析與指導,以至於學生不能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全部內容。因此,教師需要藉助說明文中的邏輯關係,引導學生思考,真正讀懂文字。

(四)桃花枝頭添春意———注重語言分析,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說明文不僅在說明順序與方法上有明顯特徵,還在語言上有隱性特點。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人類語言有無窮的變化,並具有多種意義”。說明文中的語言具有嚴謹與科學的特點,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並在探究後將其內化,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說明文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對文字進行品析,感受文字的魅力。

1、提煉關鍵詞,以感悟表達培養學生品析能力國中說明文篇幅較短,可通過細讀,提煉關鍵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魅力。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此處“肩”與“各”字的使用就極具特色,不但形象表示小拱的位置,還體現出數量。只有對關鍵字詞做出精準提煉,才能讓學生確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其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優美的語言不只存在於文學類文體中,在實用類文字中也有體現。例如《說“屏”》文字教學中,其過程設計為“請你選擇一組詞/句/段落進行分析。”以此引導學生欣賞文字語言。除了對字詞的賞析,還可擴充套件為對句的鑑賞。另外,還可利用對比思維讓學生關注語言的特點,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精準性。例如,《蟬》這一文字中關於“蟬出現的時間”問題,若沒有詳細閱讀文字,找不到證據資料,學生就無法使用精準的語言排列;若將原文中的“每次蟬的初次出現是在夏至”中的“初次”與“每次”刪除,就不能精準掌握詞義。

2、以說明順序的思辨,提升學生理解表達能力國中語文說明文教學,不是傳輸地理、科學或者建築方面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理解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教師在教學時要對說明文的基本特徵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可以辨別出說明順序,然後在思考中辨別說明順序可否轉換,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找尋問題答案,以此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但教師要注意說明文教學中不能過度解讀文字。《中國石拱橋》這一文字的解讀,有的教師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對作者進行詳細的介紹,佔用了大量的時間,以至於課堂教學過半,還沒有進入教學主題;而有的教師則以盧溝橋為切入點,利用大量時間講解其有關歷史。這兩種切入方式都有不足之處。教師應少介紹一些作者背景與相關歷史故事,最好是用幾句話概括,而不是全篇講述。每一種體裁的文字都有一套教學體系,如說明文就要從語言文字、說明方法與說明順序角度進行教學。綜上,以統編本國中語文教材為例,剖析了說明文教學理念與實施過程。說明文不僅能豐富學生文體方面的知識,還能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胡恩慧。淺析國中語文說明文高效閱讀方法——以《蘇州園林》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19):5-6.

[2]古曉君。“讀寫結合”法運用於語文說明文教學策略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20.

[3]王龍飛。科學素養的發展:國小語文說明文教學研究的新視野[D]。山東師範大學,2020.

[4]繆美芹。中英國中語文教材寫作部分比較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20.

[5]姜燕燕。國中語文說明文教材選文及教學策略研究——以部編版為例[J]。教育界,2020(16):31-32.

語文論文 篇八

康德說:“人是目的。”立人之道在於“尊個性而張精神”,我們不能把“手段”誤為“目的”。是該到從“怎麼教”“教什麼”到“為誰教”的轉向了。否則,語文,前景堪憂,一個與母語漸行漸遠的孩子,前景更堪憂。

一、“為誰教”的失落會加速孩子“物化”的程序

歲月悠悠,一個與母語漸行漸遠的孩子,雖然,他也會與其他孩子一樣慢慢長大,但他最終不會喜歡閱讀,更不會寫作。喪失了閱讀與寫作能力的人,他的情感和思辨能力也將隨之退化。特別在閱讀不能直接擁抱財富和權力的當下,功利和勢利會很容易提前佔據孩子的心靈,加速人的“物化”。

但現實的語文課堂,一幕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孩子與母語的離散。

1、閱讀與思考,本是“一脈”卻不“相連”。

其實,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打一開始,“為誰教”就沒了指向。

課始,教師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然後提出幾點要求,待學生讀完後再作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是課文後面的要求,也可能是老師課前的預設,或者是考試常涉及的。總之,這些問題的源頭,是不是來自孩子們閱讀時的困惑和需求,就不得而知了。

學習語文,首先意味著與文字遭遇。能否培養孩子對文字的“初戀”或好感,將意味著孩子與文字一生的聚首與分離。這好比男女相親一樣,第一次印象,“初感”很重要。

孩子對文字有沒有“初感”,在什麼地方有“感”,“感”到什麼程度,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文字既是橋,又是牆;既敞開,又遮蔽。能不能開啟文字的缺口,通過語言文字進入文字深處,“聞到花香,聽到鳥叫”,和文字、作者進行想象中的對話,生成新的意義,應該是孩子自己讀、思、悟的整體關聯。

“讀的能力來自讀而非‘做’。”(王尚文語)所謂自讀自悟也。但閱讀與思考,“讀”“做”兩張皮。且不管你有沒有感受,願不願意,都得“做”。打從自己讀書起就在“做”,其間,背離了多少孩子的初衷與意願?還要“做”多久?何日是盡頭?

閱讀思考,基於同一生命體,本是“一脈”卻不“相連”,長此以往,孩子還會對文字感興趣?對閱讀感興趣?對語文感興趣嗎?

2、文字細讀,熱的是教師,“淪陷”的是孩子。

眼下,文字細讀依然是語文教學的熱詞。以“文字祕妙”為例。我以為,“文字祕妙”其實跟文字意義一樣,是極具個性化的,是讀者的自身經驗在閱讀時賦予文字的意義。所以,所謂的“文字祕妙”,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師“怎麼想,就怎麼定”。

像王崧舟老師那樣的文字祕妙解讀,在小語界是個案和特例,試想,現實當中的萬千教師,備課時如若能夠素面文字,放平心態,潛心研讀,當屬不易了,豈肯輕易地將千辛萬苦解讀出來的“文字祕妙”,在教學中捨棄不用呢?人往往忠實於自己的感覺,總認為自己的發現是最有價值的。而且,還會因為自己領會了藝術家的匠心而感到喜悅,因為意識到自己的悟性高於一般的讀者而自豪。

這樣一來,發現的多與少,精與粗,雜蕪與純淨,在實際教學中能用的還是不能用的或者不宜用的,便一股腦兒,泥沙俱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國小語文兒童特徵,就無暇顧及了。

二、“為誰教”在“課標”修正中已得到正視

細讀“201 1年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稱“新課標”),從細節的修正中,不難發現,“為誰教”已開始轉向,“兒童特徵”得到正視,以下試舉兩例說明。

1、“新課標”第一學段寫話要求: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刪去了2001年版課標中“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一句話。

何為“認識”?如何“感想”?

“認識”和“感想”主觀意志明顯,趨近成人世界。一般情況是指成人世界對社會、對環境、對客觀世界的體會或看法。在寫作當中一旦提及“認識”和“感想”的要求,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的社會性、功用性、道德性甚至是政治性。“兒童作文”就容易演變成為“成人作文”。

我們都知道,兒童的生活與成人的生活有著本質的區別。兒童的生活是一種具有自然性和生長性的生活,本身沒有直接的社會日的,在生活方式上,兒童常以遊戲的性質和想象的形式達成遊戲的可能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絡。既然兒童尚在“不解春風情性”的年齡,又何必勉強“共海棠說”?

刪掉“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並非簡單的“降低要求”,實則是對“兒童作文”與“成人作文”性質的鮮明區分。一點之“正”,正的是從成人到兒童的“位移”。這樣,“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才成為可能。

2、“新課標”對“默讀”的要求,從原來的第一學段(一二年級)調整到第二學段(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學習本來是一件很開心很主動的事情,學習者之所以不情願是因為他感到不需要,而之所以不需要,那是因為還沒有開啟心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

對於剛入學的兒童來說,“因為還沒有開啟心智”,無法對枯燥安靜的“默讀”產生好感。相反,朗讀就好玩多了,可以從文字的世界過渡到聲音的世界,從理性的思考轉換為形象的直覺,通過琅琅的讀書聲,喚起對文字元號的最初感覺,通過聲音長短,抑揚頓挫,音律變化,達到一個好聽的音樂效果,由此對文字世界產生興趣、嚮往和遐想。

一二年級坐實朗讀,既是對“入門語文始讀書”的學科尊重,也是對感性活潑兒童生命的尊崇,正如王尚文老師說:“感性一點,淺近一點,質樸一點”,“讓我們再次發現兒童”。

三、“為誰教”其實是一場“舍我”的人性角逐

教與學,從辯證關係上說,既矛盾又統一。從實際上說,矛盾無處不在,統一何其艱難。因為,這裡面還牽涉到人性“本我”和“自我”的貪念和私慾。“顯己”“露才”,是“發乎情性之自然”;“退隱”“讓學”既是職業的境界,更是生命的禪修。

“一切為了孩子”;“教”是為了“學”;“學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實現美麗的轉身”等等,廣大教師都耳熟能詳,但“為誰教”在實際教學中卻屢屢落空,可見,這並非簡單的理念問題,實則還關乎著一場深刻的“人性革命”。只要我們留意觀察,就不難發現,有意無意間,教師都有諸多的“捨不得”。

對這種現象,我以前列舉過幾點:1.文字解讀,教師“捨不得”自己的發現;2.課堂對話,教師“捨不得”自己的精彩;3.教學流程,教師“捨不得”自己的預設。實際遠不止於此。“捨不得”,其實是人性“本我”的拘執。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舍我,是大悲憫;放下,是大境界。我想,真正要實現從“怎麼教”“教什麼”到“為誰教”的徹底轉向,恐怕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古人云:“非佛無以為醫,非儒無以為醫。”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學問和慈悲心是不能當醫生的。同理,如果沒有“舍我”的追求和“成全”的情懷,恐怕亦“無以為教”,即使從教,亦非“善教”。

語文論文 篇九

[摘要]在當今資訊科技時代,資訊科技在社會各領域都得到了日益廣泛、深入地應用。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撐下,教學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教學手段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智慧先進,使教學效果與質量都得了顯著提升。在分析資訊科技應用於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國中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融合的實踐策略,以期為進一步提升國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與支援。

[關鍵詞]國中語文;語文教學;資訊科技;融合策略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對國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中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同時,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理念,以生為本,將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起來,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輕負擔,高質量”地提升語文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教育資訊科技概念及優勢分析

現在國家對於教育資訊科技建設日益重視,併成立了專門的專家組進行研究與指導。關於教育資訊科技的概念,學界有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教育資訊科技是教育中所應用的現代資訊科技的總成,教師通過建立、應用和管理一定的資訊科技與資源,來促進學習和績效。教育資訊科技主要包含現代教育理念、資訊素養和教育技術三部分內容,其中,資訊素養處於核心地位。其主要形式有幻燈、投影、音視訊、廣播、電視等。教育資訊科技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擴充套件了課堂教育教學的範圍,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資訊科技具有鮮明的“現代化”特徵,其基於先進的教育理念、技術成果,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最大化利用,人才培養質量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應用資訊科技,一是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因為教育資訊科技應用方便快捷,且具有多元性、豐富性,能增強課堂吸引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能營造出更加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還能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難點問題。二是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教育資訊科技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單向知識傳授的模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提高。三是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育資訊科技為學生提供了無限的資訊通道和資源,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網路教學資源平臺上的教案、課件、視訊、習題庫等資源,教師與學生都可以利用。這樣,就能將學生的視野從教材中解放出來,拓寬其知識面,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個性化學習,提高知識學習的針對性,也有利於知識的內化、吸收。四是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現代教學資訊科技手段豐富多樣,表達的資訊量大,具有圖、文、音、像並茂的優點,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使教學內容易於把握,全體學生都通過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活動,更生動、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及技能,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同時,還使教育的教、學、評、測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國中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應用資訊科技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教育資訊科技利用文字、影象、音視訊等呈現教學內容,可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通過寓教於樂來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教師要結合教材與教學內容,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學習興趣與需求,來合理應用資訊科技開展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例如,學習《黃鶴樓》一課時,教師可在講解古詩詞基礎上,利用資訊科技展示與黃鶴樓相關的教學資源,如作者的資訊資料、創作的時代背景、現代黃鶴樓的實景視訊等,學生通過這些生動、直觀的資料,將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學內容,對黃鶴樓形成貫通古今的連續性認知,進而優化知識體系構建,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二)應用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國中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將能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獲得感同身受的人文與審美教育體驗。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國中生的興趣特點,利用影象、音訊、動畫等,來為學生創設教學內容相關的生動靈活的情境,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達到以趣激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變色龍》一課時,若只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將很難對變色龍形成清楚、明確的印象,而若是在教學中引入資訊科技,通過多媒體播放變色龍的視訊,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環境條件下變色龍的色彩變化,再通過警官奧楚蔑洛夫與變色龍的善變進行類比,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篇諷刺小說的主旨。

(三)應用資訊科技優化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利用資訊科技手段來優化教學方式,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進師生的互動交流。國中學生年齡小,大多數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還不夠強,部分學生對於語文課程興趣也不足。國中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有效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在講解重難點的時候,合理應用資訊科技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訊、音訊或文字等,形成“教、學、做”一體的良好教學氛圍,學生學習自然也就會高效、高質。例如,學習《智取生辰綱》時,由於該文是選文,又是歷史事件,學生對本節課內容與知識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可應用資訊科技播放《水滸傳》中與《智取生辰綱》聯絡緊密的內容,並配以適當的講解,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而實現教學重難點突破。此外,教師也可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來搭建現代化的溝通交流平臺,如微信群、QQ群、電子郵件等,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可以及時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進而促進學生順利內化教學內容。

(四)應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審美能力語文思維能力是對文章、語句、詞語的賞析思維方式,培養語文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利用資訊科技營造良好語文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相關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來展現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語錄,並闡述聞一多行為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語錄,並進行總結。在課下,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利用網路來查閱聞一多先生的資料,進而立體地認知聞一多先生的形象。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字,也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能力。國中語文知識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意識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而應用資訊科技,也可以促使這一目標更容易達成。綜上所述,資訊科技具有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替代的優勢,在教育現代化程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將現代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將能有效促進教育教學有效性不斷提升。國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和加強教育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有針對性地打造高效的國中語文學習課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田建兵。國中語文教學中資訊科技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117-118.

[2]張文。淺談資訊科技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名師線上,2019(24):92-93.

[3]孫一雲。淺談資訊科技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148.

[4]程忠武。現代資訊科技背景下國中語文教學生態建構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9(8):

TAG標籤:語文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