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魯迅簡介(多篇)

魯迅簡介(多篇)

有關魯迅的文章:崇敬魯迅 篇一

牛年秋,喜得廖家岷先生贈送的書法作品:“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年冬,又獲四川人民出版社編審汪彌同志贈書?兄弟文豪?(葉羽晴川著)。

欣賞書法,拜讀大作,我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油然倍增,至今未減。讀中學時,從課文中認識魯迅先生。他老先生的?一件小事?、?祝福?、?孔乙己?、?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名篇,令我無比興奮,廢寢忘食,反覆誦讀。老實講,““””時期,中學語文課本中,毛主席語錄和其他政治性的文章居多,知識性和可讀性強的文章除了毛澤東的之外,就數魯迅的最多,當然,偶爾也可讀到郭沫若先生和其他打上時代烙印的好文章。

不過,讀來讀去,我還是比較喜歡魯迅先生的“大作”。他的文章從篇幅上看似乎算不上“大作”,但短小精練,博大精深,知識性、哲理性、藝術性、可讀性都很強,很有吸引力、感染力、號召力,稱得上真正的“大作”。讀師範,我在圖書室借閱的書也主要是魯迅著作。那所新建的師範學校圖書室沒多少書可借,唯有領袖著作和魯迅著作是全的。於是,?狂人日記?、?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為了忘卻的紀念?、?搗鬼心傳?等名篇及其他雜文和小說便成了我的主要精神食糧,幫助我度過了那兩年艱苦的時光。在魯迅精神鼓舞下,我拼命攻書求知,挺起脊樑做人,老老實實當“牛”,踏踏實實工作,盡心竭力為人民群眾服務。當了五年國中教員,在教育行政部門幹了五年,又在人民政協機關呆了二十年。這當中,多少曲折,多少艱難,都是在魯迅精神鼓舞下走過來的。歡樂時,我沒忘魯迅;困難時我想起魯迅;迷茫時,我在魯迅著作中去尋求答案。如果說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還比較順利的話,那麼除了感謝黨組織的培養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之外,我還應感謝魯迅先生,當然是指他的著作和人格力量。那年去紹興考察,首先我們就跑去參觀魯迅紀念館、和魯迅故居,還去咸亨酒店找了一回“孔乙己”。在魯迅紀念館、我買到了朱正編的?魯迅傳略?,對魯迅的生平和光輝事蹟,戰鬥精神有了更為深切的瞭解,近讀?兄弟文豪?一書,又獲新的內容,得到新的啟示。毛澤東同志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又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過去,我對毛主席的這些評價只是膚淺的理解。讀了?兄弟文豪?之後,便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魯迅的確“是山、是海、是石、是鋼,如火般熱烈,如海般寬容,如山般崇高,似鋼般堅強。”(見?兄弟文豪?前言)郭沫若曾說,“五四”期間最偉大的成就就是誕生了周氏兄弟。然而,周作人雖然曾在“五四”時期搖旗吶喊,在大哥的鼓勵下亦步入文學生涯,且取得不小成就,但“九。一八”事變之後,周作人卻淪為漢奸,而魯迅卻繼續為民族覺醒和解放忘我戰鬥。魯迅逝世時,舉國悲慟;周作人作古時,只有家人有與他告別。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反映了民眾心理,民族靈魂。士可殺而不可侮,志可長而不可丟;人格、國格千萬不能喪失,民族氣節重於泰山,高於一切!

讀報得知,有個別人竟然作文詆譭魯迅,往魯迅先生身上潑汙水,真令人憤慨!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實事求是地研究魯迅,分析他的成就與不足,這是應該的。但如果採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從根本上否定魯迅,這完全是錯誤的。我想全國同胞是不會贊同的。因為魯迅代表著民族之魂。故而,我們應該永遠崇敬魯迅先生!為此,誠作一聯:國格、人格、文格,還看魯迅風格;骨氣、膽氣、豪氣,弘揚民族正氣

日本人為何推崇魯迅 篇二

在很多人眼中,魯迅與日本人的關係,似乎一直難以說清的是“改造國民性”與“民族立場”之間的區隔。在中學課文《一面》中提到的內山書店老闆——魯迅的日本好友,在他的回憶錄《我的朋友魯迅》中,則披露了很多以前不為人們所熟知的細節——當年內山老闆被人稱為日本間諜,月薪高達50萬元,魯迅先生對他說不必在乎這些謠言。正如謠言同樣曾攻擊魯迅先生領過日元或盧布一樣,魯迅先生也不屑一顧。而在先生去世後,許廣平被日偽漢奸76號抓去,內山老闆多次與日軍交涉,即便是送去的毛毯,許廣平也未曾收到,及至放回家,歸還的物品中仍然少了一本日記。我想此時,謠言的散佈者已經不知所蹤,而溫暖我們的則是兩個朋友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的溫情。

這本珍貴的歷史資料,記錄了魯迅“謎一樣的最後十年”中許多真實的思想碎片,內山老闆與魯迅交往的前後經歷,以及日本作家喜愛魯迅的原因。在《先生說過的話》一文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先生無畏的犧牲精神、尊重真理和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以及他對青年和自由一以貫之的熱愛和鼓勵。先生去世後,6000多名青年自發前來送葬,在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便在全世界,也屬罕見。我想,今天再來看《先生說過的話》,回顧先生當年所提出的問題,仍然具有震動靈魂的力量。

文中,魯迅先生問內山老闆,“孔聖人還在世的話,他是親日派還是反日派?”對此,魯迅先生沒有直接回答,但我想借用他在《拿來主義》中所說的觀點,任何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國也好,日本也罷,包括對中國同樣影響深遠的美國和蘇聯,都有其思想和文化的長處,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都不是科學的做法。後世知識分子往往熱衷於“胡適還是魯迅”的論證,但往往忽略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他們並肩作戰的基石。比如,魯迅對內山老闆直言,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日本人的長處——認真;對此,胡適先生在《差不多先生傳》中同樣表達了對中國人馬馬虎虎的深惡痛絕。而這一點,正體現了魯迅先生所特具的醫生的冷靜和理性。

作為一名醫生,魯迅對人類的痼疾下刀既快又狠,但對於人類的生命和尊嚴,則充滿了愛護和尊重。醫生是“良藥苦口”、“治病救人”,而騙子則甜言蜜語後謀財害命。所以,魯迅最痛恨暴力與屠殺,最無情地揭露各種“富人祕史”、“登龍妙術”,最不能容忍的是青年學生的非正常死亡。這也是他之所以屢次著文批判蔣xx政府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想見,任何試圖屠殺人民的政府,都是魯迅先生的死敵。而對於新生事物,他都充滿愛護和鼓勵。他最喜歡的是新的文藝方式,比如,歐洲的木刻版畫,魯迅就曾多次舉辦其展覽,無論是德國的豪放,還是俄國的纖細,無論是革命的激情,還是頹廢與寂寞,他都欣賞把玩不已。

魯迅的經典文章段落 篇三

1、巨大的建築,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致賴少麟》一九三五年

2、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說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隨感錄四十一》一九一八年

3、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甚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4、看罷,他們是戰勝軍國主義的,他們的評論家還是自己責備自己,有許多不滿。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

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

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

《不滿》一九一九年

5、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後……《中國語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6、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7、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於戰爭,卻並沒有詛咒戰爭;自己誠然不願出戰,卻並未同情於不願出戰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8、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經驗》一九三三年

9、我總覺得洋鬼子比中國人文明,貨只管排,而那品性卻很有可學的地方,這種敢於指摘自己國度的錯誤的,中國人就很少。《兩地書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10、我先前的攻擊社會,其實也是無聊的。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為他們大多數不識字,不知道,並且我的話也無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則,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民眾的懲罰之心,並不下於學者和軍閥。《答有恆先生》一九二七年

魯迅的經典文章段落 篇四

1、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一九二五年。

2、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三年

3、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填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祕製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一九二五年

4、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

5、中國人的官癮實在太深,漢重孝廉有埋兒刻木,宋重理學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且夫』『然則』。總而言之:那魂靈就有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學界的三魂》一九二六年

6、專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諺語》一九三三年

7、其實,中國人並非沒有『自知之明』的,缺點只在有些人安於『自欺』,由此並想『欺人』。比如病人,患有浮腫,而諱疾忌醫,但願別人胡塗,誤認他為肥胖。《立此存照》一九三六年

8、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孩子們在瞪眼中長大了,又向別的孩子們瞪眼,並且想:他們一生都過在憤怒中。」《雜感》一九二五年

9、酷的教育,使人們見酷而不再覺其酷,例如無端殺死幾個民眾,先前是大家就會嚷來的,現在只是如見了日常茶飯事。人民真被治得好象厚皮的,沒有感覺的癩象一樣了,但正因為成了癩皮,所以又會踏殘酷前進,這也是虎吏和暴吏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還是毫無辦法的。」《偶成》一九三三年

10、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了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便成為人道主義;一種是甚麼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甚麼都是冷酷,便流為個人主義。我們中國大概是變成個人主義者多。」《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

11、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人自己是不肯動彈的。」《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六年

12、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húsù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彷彿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也就忘了。」《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六年

13、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14、誰說中國人不善於改變呢?每一新的事物進來,起初雖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會改變。不過並非將自己變得合於新事物,乃是將新事物變得合於自己而已。」《補白》一九二五年

15、我有時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運動會。這種競爭,本來不像兩敵國的開戰,挾有仇隙的,然而也會因了競爭而罵,或者竟打起來。但這些事又作別論。競走的時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個人一到決勝點,其餘的便鬆懈了,有幾個還至於失了跑完預定的圈數的勇氣,中途擠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為跌倒,使紅十字隊用擔架將他抬走。假若偶有雖然落後,卻盡跑、盡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為他太不聰明,“不恥最後”的緣故罷。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注:本文選自《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魯迅的故事 篇五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髮院去理髮。理髮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髒,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髮。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裡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髮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髮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髮了。理髮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髮,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髮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髮,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髮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張學良痴迷魯迅作品 篇六

在張學良被囚禁的幾十年中,以在貴州幾年最為不幸。1938年進住修文陽明洞後,因缺乏思想準備,張學良在精神上一度極為痛苦。1941年7月,因所患闌尾炎被誤診,差點要了性命。病好後他於1941年10月1日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整整病了三個月,本是一開刀十天可好的病,誤於庸醫誤診斷,延誤時間,誤吃錯藥,不但空費光陰和金錢,幾乎送了小命”。以後又先後遷往靈山麒麟洞、開陽劉育(劉衙)、息烽快活嶺、桐梓華湖,直到1946年10月經重慶遷往臺灣。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魯迅的著作在精神上給了張學良很大的刺激和鼓舞,以至他要全面研究魯迅的思想。

張曉夫在《張學良與魯迅》一文中,披露了張學良在這一時期制訂的《魯迅先生研究綱領》。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資料,無論對我們理解張學良還是魯迅,都有很大的幫助。但由於作者接觸張學良的資料有限,因此該文存在一些錯誤和不足。現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藏張學良檔案,對該文略作改正和補充,以便人們對張學良與魯迅的關係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張學良何時對魯迅的著作發生興趣,至今尚無人涉及。在張學良留下的兩盒文摘卡面中,有兩張卡片值得注意:一張正面為“魯迅論讀書”,下面注有“《讀書月報》一卷九期419頁,何鵬”;背面摘抄了三句話:“讀書有兩種:職業讀書,嗜好讀書。”“讀什末書:泛覽和自己意見相反的書。”“讀外國書,外國書與人生接觸。”另一張正面為“從魯迅學習些什麼”,下面注有“《讀書月報》一卷五期420頁,羅蓀著的《談魯迅精神》”。背面摘抄五句話:“學習魯迅的戰鬥的精神。”“寧願戰死,莫做奴隸。”“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 “而魯迅從不意識的做一個青年的領導者。”“先生遺留給我們的是寶貴的戰鬥精神,是持久不斷、堅韌不懈的戰鬥的‘魯迅精神’”。

另外,從張學良抄錄的卡片內容看,第一張卡片基本摘抄自何鵬的《魯迅論讀書》一文,第二張卡片上只有四句話摘自羅蓀的《談魯迅精神》,其中“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這句話在《談魯迅精神》一文中並未出現。也就是說,在讀到《魯迅論讀書》和《談魯迅精神》二文前,張學良可能已經接觸過魯迅的著作,至少看過《墳》,因為這句話出自魯迅的《寫在〈墳〉的後面》一文。換句話說,從種種跡象來看,張學良接觸魯迅著作的時間,可能要更早一些。

就目前所知,張學良至晚在1941年已經在系統研讀魯迅的著作。使他對魯迅產生濃厚興趣的,並不是景宋的《魯迅的創造方法及其他》,而是何凝編的《魯迅雜感選集》。1941年10月27日,張學良在日記中寫道:

讀何凝編的《魯迅什(雜)感遠(選)集》,感覺有些生氣,同時感覺著魯迅死得太可惜了!可是他的文字,活氣生生的,活躍於紙上,字字句句,侵入你的骨髓,振盪你的神精;我從來不懼怕什麼的,可是在魯迅文字之前,我有點發抖了,一方面是慚愧,一方面是熱血沸升,好像魯迅枯臉,顯於我的面前,那末,可以說——確是得說他是永生。

《魯迅雜感選集》對張學良的影響可能不止這些。1941年10月9日,張學良就在日記中寫道:“文學這東西,有時使你煩燥,煩慍,但也會使你快活,快樂;會使你糊塗,也會使你清醒。”張學良所談的對文學的感受,包括煩燥與快樂,糊塗與清醒,或許是讀了魯迅的雜文後產生的。1942年2月3日,張學良在日記中又寫道:“中國人做一事,喜歡人家說他對,如果人家批評他的錯,他就不大高興了,到底他所做的事是對或是不對,連他自己也模模糊糊地。不求真實,欺人欺己,中國人的大毛病。”1942年3月2日,張學良在讀書筆記中以《咱們的一點小毛病》題,記下了與2月3日日記中內容大致相同的話。張學良在這一時期對中國國民性的反思,也應該受到了魯迅的啟發。

這段時間,張學良有點迷上了魯迅。1942年5月23日,他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魯迅的偉大》這段話:

人家說魯迅的文章刻薄,我覺得他的文章真實透徹。他的話是敢說,是不留情的,所以人覺得他是刻薄。要知道中國習俗的糟糕就在此等處,總認為虛偽點是忠厚,說老實話的就是刻薄。譬仿說,有人叫你批評批評他,或者批評批評旁人,你總得留點餘地,否則你赤條條的把他們的短處全盤說出,那你這個人就得算不忠厚了,並且你會招人家怨恨,或者招了禍來;所以在現在中國一般人,認為虛偽點是忠厚,也是自保的上策;也就是中國今天政治上和社會上一般的`糟糕原因根本的來源。魯迅他不怕一切,大聲急(疾)呼,敢說敢寫,是為了什末?……他是為了想救中國大眾人們“出水火,登衽席”。這正是魯迅先生的偉大地方,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處所。

1942年7月當劉乙光從貴陽買到《魯迅全集》後,張學良喜出望外,決定研究魯迅的思想。8月27日,他在讀書筆記中寫道:“我曉得我弄這本東西,是不夠資格底,我的文學,我的歷史,那真是不佩(配)的。”這裡所說的“那本東西”,可能就是張學良寫於《魯迅全集》扉頁上的《魯迅先生研究綱領》。既然無論從文學修養看,還是歷史基礎來看,張學良都認為自己不配來研究魯迅,那他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張學良寫道:“因為我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喜歡她,而又煩惡她。我弄這本東西,由於煩惡的成份比喜歡的成份多。”張學良倒是很坦率,他研究魯迅,不是因為喜歡魯迅的文章,而是因為嫌惡他,至少是嫌惡的成份比喜歡的成份多。他接著寫道:“從先我喜歡弄‘雅片’煙玩,到後來弄上了癮,我深知到了牠的毒害是什末,也瞭解了牠怎樣的毒害了大眾,為了戒除牠,我可吃了一嚇(下)苦痛。我有‘腳氣’病,大夫給我注射‘維他命’,我煩惡這注射,因為牠刺我痛,可是牠能治療我的病,不是滋養品。‘維他命’是人身上的必需品,我缺乏牠,我就成了一個病人。窮苦的人們因為吃的不好,缺乏‘維他命’,我是因為吃的太好了——吃純白米,竟(淨)吃肉少吃素菜,廚子把東西煮的太熟,因為調和滋味的原故。”在他看來,魯迅的文字雖然刺痛了他,但魯迅的思想就“維他命”,是生命的必需品,須臾不能離開,所以他繼續寫道:“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刺了我的傷痕,刺了我的隱疾——我是煩惡他這些文章。可是我接受了她以後,感覺上有些不同了,好相(像)我吸收了‘維他命’一樣。她不是‘雅片’,可以麻醉你一時,他是‘維他命’,人生永遠的必需品。她不是高貴的補品‘芙蓉膏’,她是平平常常的東西。不過由他提煉發現了,好相(像)大夫們由米糠裡提煉‘維他命’一樣。”最後他指出:“我以十分的誠意,把我的這時候的感覺,清清白白的寫出來,供獻給和我同病或不同病的參考,也許有些好處……。”張學良在這裡對魯迅思想的比喻極為形象——是“維他命”而非“芙蓉膏”。在不斷有人對魯迅非難的今天,仔細品味張學良的這段話,不免使人感慨系之。

魯迅的故事 篇七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學家。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祕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閒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TAG標籤:多篇 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