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孫中山先生的名言【經典多篇】

孫中山先生的名言【經典多篇】

孫中山名言大全 篇一

孫中山名言大全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他是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華民國尊其為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為總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稱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1、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2、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3、講到國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權。

4、政治良否,視人與法。

5、順天意,應潮流,合人情。

6、民生是社會進化的重心。

7、感化人最要緊的就是誠。

8、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當有能力為千萬人服務時,就要為千萬人服務,當有能力為千百人服務時,就為千百人服務,只有能力為一二人服務,就盡力為一二人服務。

9、治國經邦,人才為急。

10、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

11、吾志所向,一往無前;百折不撓,愈挫愈奮

12、不斷地奮鬥,就是走上成功之路。

13、凡百事業,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遲,利益愈大。

14、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

15、努力向學,尉為國用。

16、事功者一時之榮,志節者萬世之業。

17、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地能盡其利則民食足,物能盡其用則材力豐,貨能暢其流則財源裕。

關於孫中山的名言 篇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天下為公。

事功者一時之榮,志節者萬世之業。

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

惟願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於自身之肩上。

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

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人類要在競爭中生存,便要奮鬥。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

努力向學,尉為國用。

學者貴知其當然與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謂為學。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自己應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應為之事,勿待明日。

危難無所顧,威力無所畏。

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裡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

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

本互助博愛之精神,謀團體永久之鞏固。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

奮鬥這一件事是自有人類以來天天不息的。

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疾風然後知勁草,盤根錯節然後辨利器。

當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

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

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立國於大地,不可無法也。立國於世紀文明競進之秋,尤不可以無法,所以障人權,亦所以過邪僻,法治國之善者,可以絕寇賊息訟爭。

古人進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實行。能實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進步。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

孫中山 篇三

天下為公,這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孫中山先生也是中國革命的先驅,新中國的國父,他也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政治家,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幼名帝象,學名文,普名德明

1920年孫中山在上海 ,字載之,號日新,後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國國父。早年先後求學於檀香山、廣州、香港,行醫於澳門、廣州。1894年5月,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事敗,流亡海外,宣傳革命。1896年在倫敦被清朝駐英公使館誘捕,脫險後曾留居英倫,研究西方政治經濟理論,尋求救國真理。次年經加拿大抵日本,結識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宮崎寅藏、犬養毅等,並在旅日華僑中宣傳革命,發展興中會組織。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因糧餉不濟而遭失敗。失敗後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鬥爭,並在旅歐學界中發展革命組織。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領導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制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創辦《民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改良派圍繞革命與保皇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同時積極在國內外發展同盟會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在兩廣、雲南等地發動一系列武裝反清起義。

1911年10月,聽聞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即離美赴歐進行外交活動。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會議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於立憲派與其他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援及革命黨人的妥協,被迫於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推為理事長。曾一度出任全國鐵路督辦職。“實業實為救貧之藥劑”1913年,因“宋教仁案”,發動“二次革命”討袁世凱,宣告失敗。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重舉革命旗幟。1915年發表《討袁宣言》,進行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鬥爭,後又發表《二次討袁宣言》。1917年,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成護法軍政府,史稱“護法運動”。被推為海陸軍大元帥,誓師北伐。翌年, 孫中山應中國時報演講

因受桂系軍閥挾制,被迫去職,赴上海著書立說,撰述《建國方略》。

1919年創辦《星期評論》和《建設》雜誌,發表《實業計劃》,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任總理。1920年重返廣東,次年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組織大本營,準備北伐。1922年因陳炯明武裝叛亂,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列寧的幫助下,他與時俱進,毅然決定改組國民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再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最大的不同是:明確的提出了反帝綱領。)促成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創辦黃埔軍校,指揮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同年11月,應北京政府邀請,扶病北上討論國事,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中國的統一與建設的主張,同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勢 力作不懈鬥爭。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幹 部。同年10月在鎮壓 廣州商團叛亂後,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因積勞病劇,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暫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1929年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遺著輯為《中山全書》、《總理全集》、《孫中山全集》等刊行。[1]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孫中山嘗於《上李傅相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他於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籌劃通過募款,建立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並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計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

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經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先行創立了“輔仁文社”。因志業相近,孫中山遂與輔仁文社接洽,而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其後租賃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時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2]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正式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 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選出楊衢云為會辦(President,當時譯為“伯理璽德天”),孫中山為祕書。3月16日(陰曆二月二十日),首 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隨後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

當時,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於是他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10月26日(重陽節)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以失敗告終。陸皓東等多位重要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孫中山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

1896年斷髮改裝的孫中山

1896年秋,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又譯作“倫敦被難記”),孫中山被邀以英文寫作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

1897年,孫中山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中山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藉機聯絡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一切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鴻章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

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臺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援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起義失敗,孫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設為革命誓詞。同年9月,孫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華僑中發展革命。

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代聘律師之後,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接著,他又到美國東岸尋求華僑支援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援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進行革命宣傳,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

1905年,孫中山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並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

他在《民報》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即“民族、民權、民生”,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而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舉所誓之四綱,力圖創立“中華民國”,並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

1906年,孫中山由法國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後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晚晴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新加坡由此成為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

晚晴園議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援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

1907年 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佈解散,總指揮陳湧波、餘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孫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國各地發動起義(見“起義年表”),甚至經越南親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最終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度踏足中國國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援,然而所得極為有限。與此同時,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1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紛紛響應。

1912年8月,同盟會聯合其他黨派改組成立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3月 20日,熱衷於議會民主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被暴徒暗殺。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袁世凱為掩蓋罪行真相,還裝腔作勢,要嚴懲凶手。但調查結果 表明,謀殺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凱,真相大白,全國輿論譁然。這時,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出兵討 袁,發動“二次革命”。袁世凱一方面阻撓宋案的司法審判,一方面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達成了2500萬英鎊的大貸款,以充實軍費。袁世凱的膽子 更大了,先後罷免了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的都督職務,同時命令事先已集結在九江、南京附近的軍隊發起進攻。9月1日,南京被攻佔,原來宣佈獨立的各省, 在戰爭失利的情況下,先後撤銷獨立。“二次革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失敗了。

護法軍政府成立後,孫中山授意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創辦的首家地方國營股份制大型企業:梅州“琯坑鎢礦”正式掛牌成立,1918年2月投產。

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學系軍閥的挾制,被迫辭去大元帥之職。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並發表所著《孫文學說》、《建國方略》。1921年4月,在廣州重組軍政府,任非常大總統。

1922年6月,陳炯明武裝叛變,孫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陳炯明被驅逐後,才回 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就大元帥職。1924年1月 ,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國民黨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 策;通過新黨綱、新黨章,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為新三民主義;將中國國民黨改組為包含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從而實現了第一次 國共合作。是年11月,應馮玉祥電請北上“討論國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主張,並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當 時孫中山在天津肝病發作,但仍扶病於31日由津入京並發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臨終前在遺囑裡指出“革命 尚未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其實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據《鳳凰週刊》報道,當時的孫中山還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打工,因此並不知情,所以用孫中山的話來說:“武

[2]昌之功,乃成於意外。”

附:起義年表

第一次廣州1895起義 年 惠州起義 1900年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 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 5月命餘醜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後失敗殉難。

9月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鎮), 十餘日後起義失敗。

12月黃明堂受命在鎮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臨指揮。 9月王和順受命在欽州王光山起義。 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潮州黃岡起1907義年

安慶起義1907年

七女湖起義1907年 1907年 1907年 鎮南關起義 防城起義欽州、廉州1908起義 河口起義年 1908年 4月黃明堂在雲南河口起義。 2月倪映典在廣州發動新軍起義。

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推翻滿清政府。 廣州新軍起1910義年

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

1911年 1911年

天下為公,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他躬身親行,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當時廣東有人提議他為粵都督,孫中山即電廣東各團體及各報社,說:“家兄質直過人,而素不嫻政治。粵督任 重,才淺肆應,絕非所宜;安置民軍,辦理實業,家兄當能為之。”表示不贊成此舉。又致電孫眉:“粵中有人議舉兄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習,未登舞臺則眾 人屬望,稍有失策,怨亦隨生。為大局計,兄宜專就所長,專任一事,如安置民軍,辦理實業之類,而不必就此大任。”眉欣然接受。 天下為公,不僅是他的一句為政口號,更是他切實的行為,用人不唯親,舉人不避嫌,他極盡他一己所能,促進了中國的民主共和程序。

他矢志不渝,致力於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不管經歷多少次,他“君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之志將永遠不會改變,他經歷腐朽的清廷,經歷權臣的擠壓,經歷過革命時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是自己同盟會的會員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也曾有過對他的懷疑,然而他愈挫愈勇,再接再厲之志不變,他不畏艱辛,廣州起義,惠州起義,黃花崗起義,次次凝聚著辛勞,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場場鐫刻著青雲之志,孫中山先生值得崇敬的,不只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他的為了自己的志向死且不比的精神

TAG標籤:孫中山 多篇 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