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大一統的漢朝》語文教案

第1篇:《大一統的漢朝》語文教案

《大一統的漢朝》語文教案

《大一統的漢朝》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一統的漢朝》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大一統的漢朝》是人教版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的內容。本文不僅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同時強調了西漢武帝時期是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第一個鼎盛的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

過渡語:一堂好的歷史課,不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有主動學習的願望,但是歷史思維能力還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問題重表象、輕實質的特點。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因人因材施教,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鍛鍊和提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樹立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五、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談話法、多媒體輔助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將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匯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為此,我採用視訊匯入法匯入新課。

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大漢天子》的視訊片段,並引導學生思考:1.漢朝的建立者是誰?2.歷史上的漢武帝劉徹究竟有哪些貢獻?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今天的學習《大一統的漢朝》。由此匯入新課。

視訊匯入,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景之治

在這一部分我會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期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表格的運用,不僅能讓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在直觀清晰的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

第二部分:漢武帝的大一統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會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並回答:“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預設學生能得出“年輕有為,知人善用”。

接下來給學生5分鐘時間,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討論並概括出漢武帝在政治和思想方面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的基礎上,我會進一步總結出: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會做出進一步的解釋。

老師在學生討論總結後給出答案,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點撥。

在講解推恩令時,我會展示它實施的示意圖,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講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已經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麼這麼選擇。然後我會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學生輕鬆地理解學習。

第三部分:東漢的統治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對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後,請學生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並自主發表對東漢滅亡的看法。通過觀點的分享,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樹立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這一環節的設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並且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主要知識。

作業:漢朝在經濟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什麼?兩漢的經濟發展如何?

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七、說板書設計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採取了列提綱的板書形式,既簡明扼要,又條理清晰。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第2篇:《大一統的漢朝》語文教案

本站的《大一統的漢朝》語文教案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大一統的漢朝》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漢初統治者採取比較寬鬆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義、漢武帝大一統在政治思想上採取的措施、光武帝時出現的“光武中興”的局面。同時對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也要做一些瞭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史料,培養學生閱讀與分析材料的能力,學會從史料中提取資訊;創造情景,在過程中形成感悟;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漢武帝的大一統是西漢的鼎盛,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體會到穩定的社會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認識到統

一、安定的重要性,並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了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因為本課重點在於講“興”。而漢武帝在經濟政治思想上都讓漢朝達到了頂峰。由此我們確定本課的重點子目是“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大一統”的含義,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一個觀點。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這些在認識上是有些難度的,內容上比較抽象,不便學生理解。

三、教具: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材料分析法、導學法、講解法、討論法等力圖達到學、思、練的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結合有關資料進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先請同學們看《漢武大帝》及《大漢天子》的劇照,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並引發思考。

2、講授新課 (1)文景之治

(課件展示)“民失作業,而大飢謹。??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漢書·食貨志》

(學生概括)西漢建立後,面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這種形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秦的暴政、連年戰亂

(對比思考)假如你是漢初統治者,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會採取哪些措施呢?

(閱讀歸納)漢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時的主要措施(找出關鍵詞)——獎勵農桑輕徭薄賦,提倡節儉以身作則,以德化民

(對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宮,驪山陵與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停建露臺(P62動腦筋)——“成於勤儉敗於奢”

(小結過渡)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結合書本介紹由於國內政治安定,經濟發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糧食/串錢的繩子),史稱“文景之治”。

而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

(思考)那麼,漢武帝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呢?——漢武帝雄才大略、善於用人(結合小字部分)

(說明)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叫“大一統”,這是古人的說法。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借用“春秋大一統”的觀念,來表現當時加強集權的措施

(思考)那麼,漢武帝從哪些方面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呢?——政治、(經濟、軍事、)思想

1、政治:削弱諸侯國割據勢力

(課件展示)“樑王四十餘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則侍上同輦,出則同車。”

(思考)漢武帝時期諸侯國問題面臨一種什麼形勢? 組織學生討論為漢武帝出謀劃策, 投影展示:削弱諸侯國示意圖,設疑:推恩令的巧妙之處?

(評價)進一步削弱諸侯國割據勢力,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鞏固了中央集權,加強了政治上的統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

(課件展示)漢武帝:愛卿,近來天下可太平?大臣:啟奏陛下,現在有些人整天說三道四,批評您的政策,指責中央,這樣下去,恐怕對國家不利。

漢武帝:愛卿說得有理啊。那麼愛卿可否給朕出個主意,看看究竟該用什麼思想來統治才可永葆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還是儒家的思想呢?

(學生活動)表演歷史短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人物:漢武帝(學生A)

法家(學生B)

道家(學生C)

儒家(學生D)

(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術”是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

(思考)為什麼漢武帝會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要實現政治上的一統,就需要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漢初,諸子百家學說仍很活躍,不利於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

(過渡)我們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把儒家學說提升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那麼漢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課件展示)“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說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對比)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總結漢武帝大一統的意義。 (3)東漢的統治

(過渡)大一統的漢朝不僅包括西漢,還包括東漢,那麼,東漢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由誰建立起來的,東漢的歷史是怎樣發展的?組織學生自學,簡要介紹東漢的統治情況。

六、課堂小結

至此為止漢朝的歷史結束,從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開始,為鞏固統治,漢高祖及他的子孫都實行了修養生息的政策,恢復了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也為漢武帝的大一統提供了前提,漢武帝削弱諸侯國,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完成了大一統,這是繼秦大一統的局面之後,漢朝又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這樣一個大一統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西漢滅亡,不久,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公元25年,參加過農民起義的西漢皇帝劉秀稱帝,史稱東漢。

七、佈置作業

活動與探究: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古代歷史上誰的功勞大?

八、板書設計

一、文景之治

原因

措施

影響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原因

措施(政治、思想) 意義

三、東漢的統治

九、教學反思

大一統的漢朝

TAG標籤:漢朝 教案 大一統 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