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古韻味散文 (優選5篇)

【導語】

古韻味散文 (優選5篇)

古韻味散文 (優選5篇) 由本站會員“天天混客”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古韻味散文篇2:古韻味散文篇3:古韻味散文篇4:古韻味散文篇5:古韻味散文

【正文】

篇1:古韻味散文

秋之韻味

秋是靜美的。

太陽漸漸隱去了他的熱情,風輕輕一吹,便吹走了夏的躁熱,送來秋的溫涼。不冷不熱,氣候宜人,絲絲涼意,讓人神清氣爽。清清爽爽,伶伶俐俐,空氣中到處瀰漫著初秋的氣息。夏之華章仍在,到處是一派蔥蔥籠籠的繁茂景象。清晨,晶瑩的露珠撒滿茵茵綠草,彷彿鑲嵌在碧玉上的顆顆珍珠,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黃昏,踏著落日的餘暉行走在樹林間,輕輕的、淡淡的,草清新的味道沁入心脾,恬淡自然。

初秋的天空空曠豁達,清透高遠。碧藍碧藍的蒼穹裡,總有大片大片的雲朵相隨,風吹雲動,雲隨風移,看似漫不經心地雲捲雲舒,卻又似精心彩排的輕歌曼舞,潔白的紗裙輕盈飄動,曼妙的舞姿清新淡雅。仰望,那份清澈直擊心底,靈魂被淨化,心境如明朗的天空,思緒也隨著雲朵飛揚。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秋葉,以她特有的風姿,帶給世界一片迷人的詩意。也僅有到了秋季,我們才有幸欣賞到那些形狀各異,色彩斑斕的葉子。登山望遠,層林盡染,彷彿置身於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油畫之中,真有人在畫中游的美妙感覺。天氣轉涼,秋風漸起,秋揮揮手,即將告別這美麗的一季。她退去華彩,素面朝天;她告別了熱鬧喧騰,安於寧靜悠遠;她告別了一世繁華,迴歸樸實簡單。秋悄然而至,只是默默地,默默地一路前行,一切只為了母親的休養生息,一切只為積聚力量,厚積薄發。於無聲無息間,草木枯萎泛黃,紛紛凋謝,但你看不見一點悲傷。看,落葉滿懷喜悅,如一隻只飄飛的蝴蝶,身姿輕盈,優雅飄落。那片片紅的、黃的,綠的葉子,如漫天飛雨紛紛灑落。她們呼朋引伴,肩並著肩,手牽著手,一會兒飄到樹下,一會兒飄到田間,一會兒飄到河面……彷彿做著愉快的團體旅行。飄啊,撒啊,落啊,那美妙的葉子層層疊加,又為大地母親墊序了一張軟軟的、厚厚的五彩地毯。走在林間,腳下沙沙作響,迎著秋日正午和煦的暖陽,秋的溫潤於心底悠悠氤氳,雖無春花的奼紫嫣紅,但卻勝似偎紅倚翠的陶醉,心是那樣的悠然安閒。

秋是歡騰的。

薄涼如水秋意濃,菊豔楓紅丹桂香。那熱情如火楓葉為這個秋增添一份華彩,也帶來一絲絲暖意。花朵也不甘示弱,儘管天氣漸涼,卻依然沒有阻止住花開的腳步,依然抵擋不住花開的熱情。公園裡五顏六色的鮮花競相開放,一朵朵金色的孔雀草,一簇簇如火的串紅,一片片紫色的薰衣草……從盛夏開到如水的秋涼,她們以最美麗的姿態展此刻觀者面前,我不禁由衷地讚歎,讚歎她們經受著烈日炎炎的炙烤,讚歎她們飽嘗風吹雨打的煎熬,讚歎她們改變境遇後的樂觀。她們雖沒有溫室裡的花嬌媚,但卻讓千千萬萬的人感受到她們的堅強。

北方秋季裡最具有風骨的要數菊花了。深秋時節,菊花不畏秋寒,凌霜傲然開放,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對她鍾愛有加,多少詠菊的詩篇千古流傳。菊花品種繁多,“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君不見,菊花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極具陰柔之美。菊花鼎盛之時,她既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又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磅礴氣勢。菊的高風亮節,“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菊--不愧為花中君子。

穿梭在野草鮮花間的昆蟲也忙得不亦樂乎。它們的生命短暫,這一季節是它們最終的完美時光。大部分秋蟲都在呢喃低語,彷彿在互相道別。而蟋蟀則與眾不一樣,雄蟋蟀在這一季最為搶眼,最為高調,嘟嘟的叫聲此起彼伏,打破了秋夜的寧靜,它們在極力展示著自我的強壯與強勢,霸佔地盤,吸引異性。秋後的螞蚱已經度過了整整一個夏季,此刻它們用盡最終的力氣在草叢裡蹦躂。秋後的蚊子嗡嗡地叫嚷著,它更加歹毒,狠狠地盯住你不放。

動物們忙忙碌碌地準備著過冬的糧食,忙著大吃大喝,儲備脂肪。一群群大雁成群結隊,時而排成人字,時而排成一字,急急地向南方飛去。

最忙碌的要數農民了,他們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田野裡,果園裡到處是一片喧鬧歡騰,農民們爽朗的笑聲,現代化的收割機隆隆的響聲,交織成一首歡快的樂曲。那金色的玉米、雪白的棉花……那橙色的南瓜,翠綠的白菜……那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每逢秋收時節,兒時記憶裡打穀場的歡鬧景象總會在腦中浮現,記憶深處的甜又在心中盪漾,久久不散。

草木枯榮,四季輪迴,悠悠然,歲月已走過生機勃勃的春,五彩繽紛的夏,迎面走來了碩果累累的秋。秋滿載著豐收的果實,滿載著勝利的喜悅,臉上充盈著欣慰與安寧,不帶有絲毫驕傲與炫耀。如果賦予四季以生命,那麼我說,此時,秋正值不惑之年。因為,她已走過了青澀懵懂,走過了張揚浮誇,一切繁華落盡後,留下的是秋的沉靜與優雅。

秋,風韻猶存,美麗依舊。

秋是深沉內斂的。

或許是因為年逾不惑,心,已漸趨平靜安寧。早已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應對春去秋來,應對寒來暑往,一切都能很坦然。即使看到秋葉落盡後光禿禿的枝椏,也不再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傷感。一切順其自然,該走的必定會走,我們沒有本事也無法挽留,唯有默默地祝福她一路走好,因為我們年年都會在天高雲淡的日子裡幸福相見!

喜歡秋的成熟穩重,富於內涵;喜歡秋的冷峻曠達,灑脫奔放;喜歡秋的優雅端莊,恬淡安然。走過了春,走過了夏,秋擁有了一切,卻是那樣低調淡定。因為,她明白極度絢爛後終究要返璞歸真;她明白風起雲湧後終究要塵埃落定;她明白潮起潮落後終究要平靜如水。獨對黃昏,沐浴在淡淡夕陽下,微風輕吻著臉頰,耳畔傳來絮絮的秋日私語,秋的溫潤在無邊的暮色裡綿延……

輕拈一片秋葉,輕飲一縷秋風,輕撩一波秋水……

秋之韻,秋之味,我在這一季沉醉!

篇2:古韻味散文

古津橋頭

橋是有靈魂的。

他是一座古橋,古褐色給他染上陳舊的韻味。

他的雙眸已被時光覆上一層風霜,他的身軀呈現佝僂的弧度。可即使如此,荻花零落,仍有過客來往。他們只是低著頭,行色匆匆,袖間留下羈途的塵埃。

他細細嗅著塵土的味道,可最終卻使他自我變得塵土覆身,殘破不堪。夕陽無語地躲在他的不遠處,默默地望著他。他回望一眼,滿目蒼涼。

他在這呆了許多年,明明,他並沒有去過遠方。可他卻好像見過遠方,在過客身上。

他看到過壯士好漢露出腳趾略顯寒酸的草鞋,寬大的腳掌早已踏遍江湖,歷經風霜。也看到過閨門女子精緻小巧的繡花鞋,邁著輕盈有姿的小碎步,走過少年紅妝。也有書生詩人穩健而又沉重的步伐,吟嘯高歌,盡得風流。也有老人老嫗細水長流的攙扶,顫顫巍巍的步伐也有歲月的靜好。

匆匆而過滿身銅味的商人,沿街叫賣韻味十足的小販,硃紅轎頂的達官貴人,以及刀光劍影的俠客。這些畫面,他記得很清。可是,他似乎總是注視著來往的行人,以至於忘記了身下的水色瀲灩和搖曳生姿的垂柳,青葉化作黃花,青絲化作黃髮。

最終,停留在那裡的,依舊僅有他自我。每個星夜孤寂的夜晚,他的眼中總會浮現夫子負手而立落寞的身影,孤獨的時候,他就會把玩過客掉落的方孔銅板,懷念窈窕淑女飄來的脂粉花香。似乎,他已經習慣了。明天,他本該盼望明天的。[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3:古韻味散文

後面還有多篇古韻味散文!

風不語,風過流年,風化著時間……

時光終是無言,回憶穿越千年的塵煙,靈魂憂傷地滑過寂寞纖指。回望中華五千年,丹青攬盡春秋韻,歲月悠悠之上馳。詩詞若一杯香茗,迴旋在歷史的隧道中,恬淡卻不失芬芳,越品越香……

詩鼎盛於唐,詞則是宋,固有稱號“唐詩宋詞”。詩中佳句彷彿有魔力,引人入勝,美景如畫,詩詞便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一景緻。“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熱情奔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燦爛繽紛;“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無限愁思,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傲然芬芳。

似“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一句,畫中之景感人,而詩中之畫迷人。詩詞本就很美,美麗的風景,複雜的心境在詩詞中展現,古韻悠長。

我並不喜歡拔地而起的高樓,川流不息的道路,而更傾心於古色古香的建築,“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恬淡……即使喧鬧,也如“車水馬龍”形容的一般。為此,我在書海中找尋,歷史、詩詞,去翻閱,去徜徉在其中。讀過於丹的《最美古詩詞》,安意如的《陌上花開》詩詞的評析,背後的故事,品味著其中的韻味,樂意之至。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若然,唐詩宋詞,我能背出許多,裡面的哪些意象,寥寥幾字就讓人浮想聯翩,是靠自我去悟得的,並不一樣於白話文的通俗易懂。

我很佩服那些才子佳人,詩仙李白的浪漫,詩聖杜甫的憂國憂民,詩豪劉禹錫的豪情壯志,才女李清照的婉轉清麗,納蘭性德的“冠蓋滿京華”。詩中寓情,不論是什麼情,讀者那朗朗上口的文字,也不論你是否親身經歷過,若你感性,也會被深深觸動吧!

從小練習書法的我,一筆一畫,這是先人的智慧,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我研究它的寫法,也探索它的意境,詩文、碑文總有那麼一段故事,我想聽它的訴說……

詩情畫意的文字能打動人心,而韶華流逝,浮光掠影,就像一場海市蜃樓,漸漸長大的我,筆下流淌出的文字也漸漸換了個味兒。

周圍的人驚詫於我所瞭解的歷史之多,出口的詩詞之多。那是二者互相結合,從古詩文中探索歷史的痕跡。

《詩經》之雅,漢賦之韻,建安風骨,唐詩浪漫,宋詞理性……詩詞中所包含的情感不會消失殆盡,香飄十里,宛如一罈美酒,越釀越醇。

心因這古韻悠長而暖,物隨心轉,以一種浪漫不乏理性的心態看待萬物,在時光的長河裡,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用有情的筆,為歲月寫就衣袂詩行。心隨著那縷古韻飄向遠方……

篇4:古韻味散文

此刻,我們都生活在一種別樣的目光的世界裡。這樣的生活似乎很是普遍,很是尋常。不明白所謂的那些悠閒與先古時期的悠然,到底是個什麼滋味。可是,這樣的生活也是別有韻味。

勞累的身體,在大都市裡奔波,很多人都是一般的模樣。我們每一個人都似乎是他人的翻版,在別人的身上似乎都能夠找到我們自我偶爾的掠影。這樣的生活,我們不能夠去怨誰,不能夠去糾結這樣的日子到底是因為別人還是自我的問題。歸根到底,我們這樣貌的生活,這樣貌的奔波都是因為我們在這都市裡蝸居而已。

蝸居的生活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無奈和失落,我們在這無奈的糾結中開始思考這未來的生活和每個人未來的道路。所無奈的總是無言的,所無言的總是無語的。這般的日子總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道路中有著各樣的穿插交錯,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人生的道路與抉擇。我們所能夠選擇的雖然能夠說有著很多,可是,歸根結底地來說,還是僅有著那一點點的日子的主宰權。為之奈何。

所以,我們雖然還是這世界上過著各種各樣的日子,可是,只可是是一群在這都市裡的寄居體而已罷了!可是,雖說是寄居,可是,我們還是應當有著更為廣大的願景和為之努力的方向。僅有此,才不愧為之世上一遭。

這般的選擇因之而有著別樣的風景,蝸居與有著夢想的寄生,還是兩樣事物的罷!

可能這有著一種笑話般的感覺,甚可說是一種教人有著一種自欺欺人的荒誕感。然卻,人總歸還是這般要活著的。所以,所謂的夢想,所謂的願景總是這般支撐著我們的人生。也正是有著這樣的支撐,才使得我們的生活顯得不至於太過於蒼白。

勞累罷,習慣罷,這樣的日子就這樣貌的在人生中蜿蜒前行,也就這樣貌地我們有著各自的悲歡離合。

篇5:古韻味散文

桂林山水

到了桂林,每日應對著這勝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看著它在朝霧夕輝、陰晴風雨中的變化,實在是一種很大的享受。於是眾心裡,羨慕起住在桂林的人們來了。雖然早在二十三年前,抗日戰爭時期,我在桂林的八路軍辦事處工作過半年多;但那時候,一來年青,二來也沒有看風景的心境,除了覺得這些山水果真奇展品,七星巖裡還能夠躲躲空襲之外,於它的勝美之處,實在是很少領略的。一九五九年夏天——剛好過了二十年,李可染同志由桂林寫生回到北京,寄了一幅畫給我看,標題是《桂林畫山側影》。一下子,我就被畫幅吸引了,畫面把我帶了一種能夠說是幸福的回憶中——不僅僅是桂林的山水,連同和這相關聯的那一段生活,都在我記憶裡復活起來。那些先前不曾領會的,如今領會了;先前不曾認識的,如今認識了。桂林山水,是這樣逼真地又出此刻我面前。這時,我驚歎於藝術的力量之大,感人之深。並且驚歎之餘,還謅了這樣四句不成樣貌的舊詩寄他:

皴法似此並世無,墨猶剝漆筆猶斧;

畫山九峰兀然立,語意新出是功夫。

這次重到桂林,置身桂林山水之間,使我又想到了可染同志的這幅畫。於是就記憶,印證了畫與山的關係,藝術與真實的關係;明白了它們怎樣地從自然存在,經過畫家的勞動,變為有生命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藝術作品。

桂林山水的宜於入畫,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宋代詩人黃庭堅就寫道:“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詩人的意思,恐怕不止是說當時畫家畫桂林山水的少,還在說,即使李成、郭熙在,也還沒有畫出如桂林山水的這般秀麗來吧之後元明人多畫黃山,到清初的石濤,由於他的出生桂林,才把他幼年的印象,帶入山水畫中,構成了獨特的風格。到了近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便以能“遍寫桂林山水”為生平得意,齊白石更說“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了。所以看起來,桂林山水的入畫,對於豐富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該是不無關係的。

至於在文學上,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種形象,為人所公認,並能傳之千古,恐怕至今還要推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兩句。他把桂林山水擬人化,比喻為一個素樸而秀美的女子,確是有獨到的觀察。雖然這種形象,在我們時代的生活裡已桂林山水的面貌和性格來的。這次到桂林,登疊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灕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來,直逼明月峰下,然後向東一轉,穿桂林市,繞伏波山、象鼻山,向東南而去。正象一條青絲羅帶,隨風飄動。而周圍的山峰,在陽光和霧靄的照映中,綠的碧綠,藍的翠藍,灰的銀灰,各各濃淡有致,層次分明;正象美人頭上的裝飾,清秀淡雅。

概括一帶自然面貌,塑造出鮮明的形象來,在文字上是不容易的,往往不是過分刻畫,就是失之抽象。難怪之後的詩人,包括那些知名的如黃庭堅、范成大、劉後村等等,雖都到了桂林,寫了詩,但卻沒有一個形象如韓愈的這般概括而生動。范成大寫《桂海虞衡志》,極力狀寫桂林山水的奇異,結果是人家不相信,只好畫了圖附去。可見用語言文字,表現一些人所不經見的東西,是需要一點藝術手段的。

古人於描述山水中創造意境,不獨描述自然的面貌,是早有體會的。所以山水畫、風景詩,才成為作者思想與人格的表現。柳宗元的遭貶柳州為“摎人”,終日“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結果是寫出了尋些意境清新、韻味雋永的散文來。試讀眾《桂州訾家洲亭記》以下,至《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的十來篇,在描述桂林一帶的山水上,真是精美無匹。這些散文雖只記述一次出遊,或描述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長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那觀察之細微,體會之深入,描繪之精確,文字之簡潔,在古代描述風景的散文裡,能夠說是少見的。柳宗無在這些文章裡創造了一系列前人所無的境界,到最終,卻自我寫道:“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他對這樣的山水得出一個“清”字的境界來,這於他那個時代的桂林的自然面貌,並自身遭遇的感受,是十分確切的。但當他概括地寫到桂林的山,便也僅有“發地峭豎,林立四野”八個字了。

在散文裡面,描述桂林山水的的真實性、具體性上,倒要推徐巨集祖的《徐霞客遊記》。他的散文很少概括和比擬,但卻忠實而詳盡。讀起來你不免要為他的遊興所動,為他的辛勤所感,為他的具體而生動的記遊所心嚮往之。可是你要想從他的記述裡去想象桂林山水到底是什麼樣貌,卻也不易。他自我就說:“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種種似也。”他是另一種遊法,另一種寫法的。他記述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出之所向。人的遊記,不獨是好的文學作品,並且留下許多有用的科學資料。所以看起來,徐巨集祖倒是古今第一個最會遊歷的人。他的不辭辛苦地遊,傾家蕩產地遊,走遍天下,所到之處,如實記載,即興發抒,不拘一格,不做規擬,倒成了他的散文的最能引人入勝的特色。

所以從古以來,山水怎樣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實面貌,又創造了崇高意境的,則無論是繪畫、詩、散文,都成為了我國人民的精神財富,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富麗山河,賦予了種種完美的形象和性格,啟示了和發展著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畢竟是美的。早晨起來,開啟窗子,便有一片灰得發藍的色撲進房子裡來,照得房間裡的牆壁、書桌,連同桌上的稿紙,都彷彿有一層透明的嵐的照耀,綠得更深,紅得更豔了。

當然,這是太陽的作用。太陽這時還在山那面,雲裡邊。由於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層層雲霧的迴環照耀,陽光在遠近的山峰、高低的雲層上,塗上濃淡不等的光彩。這時,桂林的山最是豐富多彩了:近處的藍得透明;遠一點的灰得發黑;再過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淺灰,而至於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可是,還不止於此。有時候,在這層分明、重疊掩映的峰巒裡,忽然現出一座樹蔥蘢、岩石堎增的山峰來。在那塗著各種美麗色彩的山峰中間,它象一是一個不禮貌的漢子,赤條條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為太陽穿過雲層,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之後,便能夠看到,灕江在遠處慢慢地泛著微光,一閃一閃地亮起來了。太陽把灕江染成了一條透明的青絲羅帶,輕輕地拋落在桂林周圍的山峰中間。

這時,你能夠出去了。無論走到什麼地方,有時是轉過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時是坐在樹下,透過茂密的枝葉,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園的亭子裡,你剛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張掛在亭子的飛簷上。如果站在湖邊,它那粼粼波動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陣的遐思。

這樣,桂林山水,總是無時無處不在你的身邊,不在你眼裡,不在你心裡,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維中留下它的影響。

可是,如果住在陽朔,那感覺不知會是怎樣的就去過一次印象說,只好用“仙境”二字來形容。那山比起桂林來,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靜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從地面上直拔了起來,陡升上去卻又互相接連,互相掩映,互相襯托著。由於陽光的照射,雲彩的流動,霧靄的聚散和升降,不斷變換著深淺濃淡的顏色。並且,陽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樣裸露著岩石,而是長滿了茂密的叢林,把它遮蓋得象穿上了綠色天鵝絨的裙子。這還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後,在那翠綠的叢林中,漫山遍野開滿了血紅的杜鵑。就象在綠色天鵝絨的裙子上,繡滿了鮮豔的花朵。這使得人在一片幽靜的氣氛中,能生髮出一種熱烈的情感。

到陽朔去,最是是坐了木船在灕江裡去。單是那江裡的倒影,就別有一番境界。那水裡的山,比岸上的山更為清晰;並且因為水的流動,山也彷彿流動起來。山的姿態,也隨著船的位置,不斷變化。灕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沒有一條河流的水能有這樣清。清到不管多麼深,都能夠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紋,沙的閃光,沙上小蟲爬過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長長的、象蒲草一樣的葉子,閃著碧綠的光,順著水的方向向前流動。

從桂林到陽朔,有人比喻為一幅天然的畫卷。但比起畫卷來,那山光水色的變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黃錯,卻是各有面目,變化萬千,要生動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濛的早晨,江面上浮動著一層輕紗般的白濛濛的雨絲,遠近的山峰完全被雲和雨遮住了。這時僅有細細的雨聲,打著船篷,打著江面,打著岸邊的草和樹。於是,一種令人感覺不到的輕微的聲響,把整個灕江襯托靜極了。這時忽然一欸乃,一隻小小的漁舟,從岸邊溪流裡駛入江來。順著溪流望去在細雨之中,一片煙霞般的桃花,沿小溪兩岸一向伸向峽谷深處,然後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雲,或者是霧,遮斷了。

這時,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可是,之後,“畫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邊,由於千百萬年風雨的剝蝕,岩石輪廓分明地現出許多層次,就象無數山峰重疊起來壓在一齊。這些輪廓的線條,層次的明暗,色彩的變化,使人們把它想象成為九匹駿馬,所以畫山又稱“畫山九馬圖”。九匹駿馬,矗立在灕江岸邊的石壁上,或立或臥,或仰或俯,或奔騰跳躍,或臨江漫飲,看上去確是極為生動的。可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畫山側影》,同時在我記憶裡復活起來,並且是更為生動地在我面前出現了。

畫的篇幅不大,並且是全不著色的白描。整個畫面,幾乎全被兀立的山岩佔滿了,只在畫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樹木蔥蘢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個牽牛的人走來。但這些都不是畫的主體,也不引起觀者的異常的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觀者的,正是那滿紙兀立的山岩。山岩象挨次騰起的海上驚濤,一浪高過一浪,層層疊豎,前呼後擁,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頂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畫山九峰的峰巒來,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斬一樣,稜嶒峻峭,粗澀的石灰岩質,彷彿伸手就能觸到。於是整個畫山,現出一種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時,在我面前,畫山彷彿脫離開周圍的山而凸現出來,活動起來,變成了一個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體。自然存在的山,和藝術創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為一體。

可是,這只是一剎那間事。等到畫山過去,印象消逝,在我記憶裡,便只剩下一種雄奇的意境,奮發的情思了。……

坐在船頭,我木然地沉思著,並且象是有所領悟地想到:人的勞動,人的精神的創造,是這樣神奇!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間,搭起了一座神話中的橋樑;又象是一門神話中的金鑰匙,打開了神仙洞府的門。人們經過這橋樑,走進這洞門,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蘊,自然的靈魂。

桂林山水,從地質學的觀點看來,可是是一種“喀斯特”現象:石灰岩的炭酸鈣質,長期為水溶解,而構成“溶洞”地區。除桂林外,雲南的石林,也是地質上所謂的“喀斯特最發育”的地區。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們本身原無所謂美醜。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夠美,原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長期觀察和比較的結果。而這美醜的觀念,正是人對自然界施加勞動和意識作用的產物。人對自然的這種勞動和意識作用,已經是歷史構成了,自然美也就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客觀存在。並且,在不一樣的時代和階級,不斷地改變著人對自然美的觀點,而使得人對自然的認識,日益深刻和豐富起來。

山水畫作為一種藝術,從古以來就成為了幫忙人們認識自然,欣賞自然美,進而幫忙人們“按照美的法則”,改造自然的一種手段。和所有的藝術一樣,它的力量是建築的對自然的深刻觀察深刻,並且描述具體;因而看起來真實並且有力。結果,就使你從對山水的具體感受中,不知不覺進入了畫家所創造的精神境界。無論是雄偉,無論是壯麗,無論是種種能夠使你對祖國山河油然而生的愛戀情緒。這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有力量的,是飽和著自我的經驗和感受在內的激昂奮發的情緒。於是,畫家的勞動,也就在這時得到了報償。

可染同志近年來畫了不少寫生作品,他把自我這種創作方法叫做“對景創傷”。在這些作品中,當然沒有憑空虛構,但也沒有臨摹自然。他總是描述一個具體物件,並且把所描述的物件放在一個具體刻畫中,去表現物件的精神世界。這樣,就在這些叫做“寫生”的作品中,產生了那種人人能夠看得見,感覺到的祖國河山具體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許正是在這一點土吧,《桂林畫山側影》成功了。它透過對桂林的石炭巖質的真實而大膽的刻畫,表現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對觀眾,對我,產生一種能以根據自身經驗去進一步認識生活的藝術的力量。

【小編簡評】

古韻味散文 (優選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尋更多其他古韻味散文範文。

【網友評價】

基調很棒。

TAG標籤:散文 韻味 優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