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顧城遠和近賞析

【導語】

顧城遠和近賞析

顧城遠和近賞析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火線上崗4”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顧城遠和近賞析篇2:顧城遠和近賞析篇3:顧城遠和近賞析篇4:顧城遠和近賞析篇5:顧城遠和近賞析篇6:顧城遠和近賞析篇7:顧城遠和近賞析篇8:顧城遠和近賞析篇9:顧城遠和近賞析篇10:顧城遠和近賞析

【正文】

篇1:顧城遠和近賞析

《遠和近》,是一首十分抽象的詩,它的美就隱含在抽象的線條之中。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卻一向看著“你”。“你”和“我”是什麼關係,絲毫沒有交代,只寫了“我”對“你”的主觀心理感受。在“我”的感覺中,“你看我時”,你彷彿和我相距“很遠”;“你看雲時”,你彷彿和我離得“很近”。這是一種錯覺。造成錯覺的原因詩人隱去了,有意留下較大的空白,引誘讀者去想象,讀者的心理因素不一樣,這種想象圖景也會不盡相同。

“雲”可能象徵自然。“你”在看“雲”時,大約流露出象《日出》中陳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時那種童稚的天真和熱情,而當“你”回到現實中看“我”時,卻換成另一種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覺得,“看雲”時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本來面目的“你”,顯得很親近,如近在咫尺;而“看我”時的那個“你”,顯得很陌生,有一種“隔”的感覺,如遠在天涯。強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觀物理距離變形,以適應和表達主觀心理感受的真實。錯覺是在審美的直覺思維中產生的。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中悟出一種深意: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詩不僅僅表達情感,也可傳達經驗,《遠和近》傳達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能夠感受到的一種經驗。

詩似乎是純理性*的,十分冷靜,但細細品味,其中暗暗催動著一股熱流:呼喚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當明白,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篇2:顧城遠和近賞析

眼睛給我們以看的功能,而看什麼與怎樣看卻因人而異,各不相同。詩中的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看雲和看人實際上是在雲與人之間進行選擇,擇其美者而愛之。詩中的你,令“我覺得”:看人時很遠,看雲時很近,冰清玉潔與云為伴,與大自然相親和。詩中的你——這一高潔而又飄逸的抒情形象,既具有優美的人格力量,也寄託著詩人的美學夢想和美學追求。被稱為“童話詩人”的顧城,以一種柔弱的孩子氣深愛著大自然中那一切難以言說,超然、神祕而又永恆、無窮的美。看人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正是詩人這種美學趣味的表證。這雖是一首現代詩,但其中的精神內涵,卻承繼著我國傳統的詩心與文心:天人合一,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大自然的無限中逍遙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間,遨遊於長空飛雲之時,從而獲得精神的長駐與永恆。

人們的眼睛能夠熟視無睹,視而不見;也能夠極目無窮,見人所未見。“看不見林中的廟宇,看得見溪邊的和尚;看不見路邊的酒店,看得見林梢的酒旌;看不見趕路的行人,看得見待渡的小船”(見王朝聞《欣賞、“再創造”》)。樂山樂水,見智見仁,有所視才有所不視,有所棄才有所取。詩人的所取、所求、所親、所近,無不凝結著詩人的卓識,詩人的靈視。這首詩正是用遠和近警示著這樣一個道理:追求美的人,即使美在天邊,也並不覺其遙遠;對美無所用心之人,即使生活在美的故鄉,照樣會迷失求美的本性*。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在尋覓,是否在祈求。

篇3:顧城遠和近賞析

後面還有多篇顧城遠和近賞析!

很象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戒懼心理以及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它隱含著“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

詩人追求的是純美的一種境界,就象韓美林的畫一樣。簡潔的六句話,給我們了許多許多,但真正要說出來時卻又說不清楚了。作者在自我主觀的世界裡,一會兒站在這個角度,一會兒站在那個角度,把人世間的那種隔膜、不理解,和在自然面前的坦白與誠實很清晰地展現給我們。這是一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中的清醒。

你和我在那裡發現了什麼呢“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生動的心理狀態凸出象浮雕一樣。我們能夠感覺它,但不能夠改變它。

詩的手法很高明,通篇漾溢著自然主義的氣息。看似不事雕鑿,信手拈來,以其天然呵成的形式容納無拘束的資料,實則匠心獨具,刻意求工。

篇4:顧城遠和近賞析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當明白,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篇5:顧城遠和近賞析

《遠和近》雖僅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一樣,“遠”能夠變“近”,“近”能夠變“遠”。詩中用“你”、“我”、“雲”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夢想人際關係的嚮往、追求。

詩中的“你”、“我”、“雲”三個意象都具有必須的象徵意義。“你”、“我”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中、同屬於社會的組成人員,“雲”則象徵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你看我時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雲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夢想的發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造。”

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

篇6:顧城遠和近賞析

顧城的《遠與近》,在一九八三年前後以往作為難懂的“怪詩”而引起爭議。實際上這是一首揭示人際關係的小詩。詩的人物形象是“你”與“我”相對而坐,由“我”發言,“你”則無言以對。“我”的發言,抓住“你”的視線,正如孟子所說:察其人也,觀其眸子。從目光透視內心。“我”的發言,只是把自我對“你”的印象(感覺)告訴“你”,語氣和平,但責備卻很尖銳。“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形象是鮮明的。

詩是寫情的`。這首詩寫的是人情;而人情的核心,莫若友情與感情。從“我”的責備看,“我”與“你”之間,不是友情出現了裂痕,就是感情潛伏著危機。而細聽“我”的聲口,此詩所寫,似是後者。由於“你”未答腔,似在思索:如果真是這樣,只好預設;如果不是這樣,便須答辯。然而,詩人沒有再寫下雲,似乎“我”的斥責已一語中的,只好默認了。

詩的內涵,富有思辨力與批判力。但毫無說理氣息,全憑形象發言。一個“看我”與“看雲”的比較,就令對方啞口無言了。

本來,人際關係,一般是“合”則“天涯若比鄰”,“離”則“肝膽如胡越”。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肝膽如胡越”的距離。換句話說,也就是咫尺天涯,貌合神離。

詩是半格律體,語言精煉,找不出一個累贅的字。

無論從資料看或從形式看,詩的審美價值都不能低估的。

篇7:顧城遠和近賞析

[由本站網友投稿]

偶然之間,撿拾了一首小詩,顧城的《遠與近》。

那還是剛上高中的時候,在繁忙的學業中,我編織著自我的夢想,而這夢想裡,無來由地,開始有了文學的味道。於是,在文學的海洋裡,我尋尋覓覓,恣意遨遊著。

沒想到,當遊進當代文學的河時,我竟然觸碰到了顧城,觸碰到了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立刻,我無法自持了,迷上了顧城,迷上了他的詩。

斯時的顧城已故,據說是因為情變,在紐西蘭的寓所,用斧頭砍死了妻子,然後,自我也自縊身亡了。這位朦朧派的詩人,對自我的一生都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詩人的性格使他無法正確地應對現實,也使他前行的路愈發朦朧,最終,因為遠方的路不夠清晰,使他糾於現實,過度沉溺於自我,最終,走向了毀滅。

但,不管怎樣,他的詩歌在文學的天空裡是一顆顆閃亮的星,不僅僅照耀當代,並且,還會在未來熠熠生輝。

文壇有個怪現象,往往有一些文人和這個世界告別的時候,才是他輝煌的開始。顧城的死和死因太神祕,太迷離了,引起了人們極大的獵奇心理,於是,人們對他的關注度開始大大增加起來,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開始很多傳播,甚於生前。

那時的我,也開始背誦顧城的詩。可由於學業的繁忙,我僅僅是背誦,對詩句的理解,只能是妄談。

時光鬥轉,歲月更迭,而今的我,早已不是當年的少年郎,可卻在這有雪的冬日裡,穿越時間的隧道,我又走進了顧城,走進了他的《遠與近》。

我細細地品讀著這首小詩,讀著,讀著,這詩中的“你”幻化成一個影子,一個女子的影子。這個影子,很朦朧,很飄渺,但,我卻又能清晰地看見她的眼眸,似水的眼眸,流轉著。能夠形容這種流轉的,僅有“明眸善睞”這個詞語了。

而在詩人的詩句中,我卻讀出了憂傷與忐忑。那女子的眼神應當是投向詩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時的女子,會撩撥起詩人多少的情愫啊!可是,這眼神,卻是如此地飄忽不定,“一會看我,一會看雲”,這眼神,屬於詩人,可又不完全屬於詩人,讓詩人在凝望中百轉千回。

那不斷變幻著的雲,恰似女子的心,令人捉摸不定。而人世間,最令人痛苦的,就是這種叫人捉摸不定的情感。

再不讓人絕望,僅有絕望後的斷臂之痛,才會使人有勇氣走出痛苦的山谷,迎來新生;

再不予人期望,僅有帶來的喜悅之情,才會使人在情感之路上增強前行的勇氣,享受幸福。

可這眼神裡,沒有絕望,也沒有期望,僅有迷離,讓人無法言訴的迷離。

漸漸地,這眼神讓作者感覺到,“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這遠,是心的距離的遙遠,即使近在咫尺,卻似遠隔天涯。可是,給詩人的錯覺是,看雲的時候卻很近。和詩人在一齊的女子,全部的心思卻在雲的身上,讓詩人的情感空付流水,滾滾東流。

最終,對女子,詩人有著十分的愛,也有著十分的痛。

有人說,這首詩,是寫人際交往的,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渴求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此,那,這首詩就不免流俗了。

因為,人世間,僅有情愛,才會讓人這樣地百轉千回,讓人如此地纏綿悱惻,而又欲罷不能。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應當就是我離你很近,你卻離我很遠的,心與心錯位的距離了吧!

篇8:顧城遠和近賞析

對顧城的這首《遠和近》的解讀歷來存在普遍爭議,很多人直喊讀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頭緒人又往往只側重其中的一個方面,諸如單純從感情、哲學、歷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讀,結果往往顧此失彼。在我看來,這確實是一首表現感情的詩,卻又不單單是寫感情的,更蘊含了詩人強烈的精神寄託和追求。下頭就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讀此詩:

一、單純而複雜的特殊感情:

從詩行建構來看,顧城這首《遠和近》,僅兩節6行24個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卻獨佔一行,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從而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我覺得”也獨佔一行,在形式上與第一行“你”呈現一種呼應,同時暗示了“我”的一切內心活動和感覺都是以“你”為中心的,“我”從你的動作和飄忽的眼神中讀出了“你”的內心。

上節主要客觀描述“你”的舉動,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節主要描述“我”對“你”的舉動的內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能夠說是“我”對“你”的世界的一種主觀介入。而詩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顯,下節才是詩歌的重點。整體來看,“你”的舉動是經過“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來的,是“我”的看賦予了“你”在這首詩裡的所有舉動。這一方面表現了我對你一舉一動、一點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我對自我內心感受的尊重。試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嗎因而說這是一首表達戀情的.詩,充斥於其中的感情既單純又複雜。

二、兩種距離的悖反:

在這首詩中,遠與近既是物理距離,也是心理距離,物理距離能夠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離確實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這兩種不一樣性質,也不可比較的兩種距離放到一齊做比較,這本身就是一種荒謬,一種悖反。然而這也正是詩意的體現之處,因為詩意往往是從違背常理的地方開始。這種悖反的另一表現是,這遠與近的比較物件“我”和“雲”是異質的,不對等的,“我”是客觀存在的、實實在在的人,而“雲”是飄渺的、虛幻的自然物。

按常理,“你”與“雲”的距離當然要比與“我”的距離遠,然而“你”卻讓“我”覺得“你”與“我”的距離更遠,這是物理感覺與心理距離的一種偷換。“你”應對“我”是那麼的神祕莫測,讓我捉摸不透;而當應對“雲”,應對自然時確實那麼的坦露無疑,感覺“你”“我”間永遠都有一道無形的隔膜,阻隔著我們心靈的交流。

全詩重複運用了兩個副詞,“一會”的重複使用表現出你眼神的飄忽不定,似躲閃,又似刻意;“很”包含越來越的意思,重複使用則使得距離的差異感更強烈,也更清晰,帶給詩無窮的餘韻。

三、靈與肉的永恆衝突

用意象抒情詩現代詩的一種傳統,在這首詩中,“雲”是中心意象,是詩眼,它象徵著別處的、夢幻的生活;“我”象徵著現實真切的生活。而人總會對現實心存不滿,認為完美的永遠都在遠處。就像詩中的“我”和“雲”,象徵著現實與夢想,此岸與彼岸、物質與精神的衝突。

歌德說過,每個人都有兩種精神:一個沉溺在愛慾之中,執拗地固執著這個塵面,另一個則猛烈地要離去塵面,向那崇高的靈的境界飛馳。靈與肉的衝突時詩歌中一個永恆的母題,因而在這首詩歌中,能夠說“你”看“雲”實際是在看自我內心的某種幻想,而“我”卻是在看你的舉動,所以“我”是在看“你”看雲,所以事實上“你”就是我內心的某種幻想,“你”就像一個還沒有受到任何世俗汙染的純人、真人,是我永遠的夢幻和追求。

綜上,這首詩是一首表現感情的詩,但又不單單是表現感情,還蘊藏著作者一種精神的追求和嚮往,揭示出人世間一個永恆不變的矛盾衝突,即靈與肉的衝突和對立。

篇9:顧城遠和近賞析

一看到這首詩,就讓我想起了泰戈爾飛鳥集中膾炙人口的那首飛鳥與魚中的兩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明白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明白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說我愛你。

是的,我想我們的詩人此時內心就是這樣矛盾掙扎著的。心愛的人就在面前,卻無法表達自我的心意。這注定會是一場無言的結局,甚至還未曾開始,就註定要結束。

因為你不曾看出我的心意,所以即使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們中間卻也是隔著那千山萬水。而僅有在你看向雲的那一刻,我們的心意才是相通的。這注定是一場飛鳥與魚間的感情故事。

這又不禁讓我想起了納蘭康德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如果人生真的只如初見,那該有多好啊!還有誰會去計較這遠和近的距離呢?

篇10:顧城遠和近賞析

眼睛給我們以看的功能,而看什麼與怎樣看卻因人而異,各不相同。詩中的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看雲和看人實際上是在雲與人之間進行選擇,擇其美者而愛之。詩中的你,令“我覺得”:看人時很遠,看雲時很近,冰清玉潔與云為伴,與大自然相親和。詩中的你——這一高潔而又飄逸的抒情形象,既具有優美的人格力量,也寄託著詩人的美學夢想和美學追求。被稱為“童話詩人”的顧城,以一種柔弱的孩子氣深愛著大自然中那一切難以言說,超然、神祕而又永恆、無窮的美。看人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正是詩人這種美學趣味的表證。這雖是一首現代詩,但其中的精神內涵,卻承繼著我國傳統的詩心與文心:天人合一,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大自然的無限中逍遙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間,遨遊於長空飛雲之時,從而獲得精神的長駐與永恆。

人們的眼睛能夠熟視無睹,視而不見;也能夠極目無窮,見人所未見。“看不見林中的廟宇,看得見溪邊的和尚;看不見路邊的酒店,看得見林梢的酒旌;看不見趕路的行人,看得見待渡的小船”(見王朝聞《欣賞、“再創造”》)。樂山樂水,見智見仁,有所視才有所不視,有所棄才有所取。詩人的所取、所求、所親、所近,無不凝結著詩人的卓識,詩人的靈視。這首詩正是用遠和近警示著這樣一個道理:追求美的人,即使美在天邊,也並不覺其遙遠;對美無所用心之人,即使生活在美的故鄉,照樣會迷失求美的本性*。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在尋覓,是否在祈求。

【小編簡評】

顧城遠和近賞析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尋更多其他顧城遠和近賞析範文。

【網友評價】

文字清新,敘事自然流暢。

TAG標籤:賞析 遠和近 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