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精選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文/實用文精選/列表

琵琶行賞析

【導語】

琵琶行賞析

琵琶行賞析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Duor”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琵琶行賞析篇2:琵琶行賞析篇3:琵琶行賞析篇4:琵琶行賞析篇5:琵琶行賞析篇6:琵琶行賞析篇7:琵琶行賞析篇8:琵琶行賞析篇9:琵琶行賞析篇10:琵琶行賞析

【正文】

篇1:琵琶行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經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的描述,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之後以描述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述,與上頭她的彈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終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篇2:琵琶行賞析

作為一首敘事長詩,這首詩結構嚴謹縝密,錯落有致,情節曲折,波瀾起伏。

第一部分寫江上送客,忽聞琵琶聲,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從“潯陽江頭夜送客”至“猶抱琵琶半遮面”,敘寫送別宴無音樂的遺憾,邀請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情形,細緻描繪琵琶的聲調,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絃”。“無管絃”三字,既與後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絃”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能夠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

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述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述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第二部分寫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體而生動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萬喚始出來”,又經過琵琶聲調的描述,表現琵琶女的高超彈技。用手指叩弦(攏),用手指揉弦(捻),順手下撥(抹),反手回撥(挑),動作嫻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壯“如急雨”,細弦細碎如“私語”,清脆圓潤如大小珠子落玉盤,又如花底鶯語,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描述。“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後《六么》”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述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

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最終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述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第三部分寫琵琶女自述身世。從“沉吟放撥插弦中”至“夢啼妝淚紅闌干”:詩人代商婦訴說身世,由少女到商婦的經歷,亦如琵琶聲的激揚幽抑。正象在“邀相見”之後,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後,也略去了關於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述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絃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經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

第四部分寫詩人深沉的感慨,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終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共二十六句寫詩人,為第四段,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感慨自我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詩人和琵琶女都是從繁華的京城淪落到這偏僻處,詩人的同情中飽含嘆息自我的不幸,“似訴生平不得志”的琵琶聲中也訴說著詩人的心中不平。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傑作,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裡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資料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篇3:琵琶行賞析

後面還有多篇琵琶行賞析!

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寫琵琶女的出場。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絃"。"無管絃"三字,既與後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絃"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就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無怪乎"主人忘歸客不發",要"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了。

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能夠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述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

下頭的一大段,經過描述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

先用"轉軸撥絃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之後就讚歎"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後《六么》"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述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

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最終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述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僅表此刻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經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為下頭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見"之後,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後,也略去了關於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述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絃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經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應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作者自我。作者由於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境很痛苦。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表達心事的時候,就已經撥動了他的心絃,發出了深長的嘆息聲。當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忍不住說出了自我的遭遇。

寫琵琶女自訴身世,詳昔而略今;寫自我的遭遇,則壓根兒不提被貶以前的事。這也許是意味著以彼之詳,補此之略吧!比方說,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裡"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景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景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呢?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是不是也有某些類似之處呢?看來是有的,要不然,怎樣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就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轉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由本站網友投稿]

把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壓抑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提並論,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作如此細緻生動的描述,並寄予無限同情,這在以前的詩歌中還是罕見的。

篇4:琵琶行賞析

作為一首敘事長詩,這首詩結構嚴謹縝密,錯落有致,情節曲折,波瀾起伏。

第一部分寫江上送客,忽聞琵琶聲,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從“潯陽江頭夜送客”至“猶抱琵琶半遮面”,敘寫送別宴無音樂的遺憾,邀請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情形,細緻描繪琵琶的聲調,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絃”。“無管絃”三字,既與後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絃”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能夠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

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述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述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第二部分寫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體而生動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萬喚始出來”,又經過琵琶聲調的描述,表現琵琶女的高超彈技。用手指叩弦(攏),用手指揉弦(捻),順手下撥(抹),反手回撥(挑),動作嫻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壯“如急雨”,細弦細碎如“私語”,清脆圓潤如大小珠子落玉盤,又如花底鶯語,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描述。“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後《六么》”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述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

“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最終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述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第三部分寫琵琶女自述身世。從“沉吟放撥插弦中”至“夢啼妝淚紅闌干”:詩人代商婦訴說身世,由少女到商婦的經歷,亦如琵琶聲的激揚幽抑。正象在“邀相見”之後,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後,也略去了關於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述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絃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經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

第四部分寫詩人深沉的感慨,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終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共二十六句寫詩人,為第四段,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感慨自我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詩人和琵琶女都是從繁華的京城淪落到這偏僻處,詩人的同情中飽含嘆息自我的不幸,“似訴生平不得志”的琵琶聲中也訴說著詩人的心中不平。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

篇5:琵琶行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性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全詩結構上可分為五部分,分別用精練的語言概括為下列五幅圖畫:

第一幅:江頭夜送客圖。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物,渲染了一種悲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終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境。“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第二幅:夜聽琵琶曲。

“尋聲”六句寫邀見琵琶女的經過。

“尋”“問”“移”“邀”“添”“回”“開”“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複雜的心境,本不願出場但又不得已。自“轉軸撥絃”起十二句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是全詩描述的重點,也是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從調絃、彈奏到收束,寫得十分具體。僅僅是調絃校音,就顯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豐富的感情。下頭即圍繞“有情”二字進行描述。先寫樂曲起調低沉舒緩,就像傾訴失意之情。之後寫彈奏時的神態和動作,突出寫“低眉”“信手”,再寫指法靈活多變(攏、捻、抹、挑),寫樂曲資料的豐富多彩和彈奏難度之大(《霓裳》《六么》)。然後用比較的手法描述不一樣琴絃的不一樣音色和音量。再寫樂曲旋律的變化:由舒徐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爾後寫樂曲收束時的動作和聲音,戛然而止,乾脆利落。最終兩句寫聽眾的反映,用簡練的筆墨,突出琵琶聲感人的藝術效果。

第三幅:自訴身世苦。

“沉吟”兩句是過渡,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一樣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自言”兩句介紹籍貫和住處,接下四句寫自我才貌雙全、色藝出眾,後面六句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之後的淒涼生活。“秋月春風等閒度”一順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接下兩句寫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後面六句寫嫁作商人婦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嘆謫居苦。

前四句寫作者的感慨。頭兩句承上啟下,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後兩句寫產生共鳴,點明題旨。中間十二句是詩人自述,著重寫謫居江州後的鬱悶心境,揭示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感慨的原因。後四句,詩人對琵琶女的讚揚和請求。

第五幅:重聞琵琶聲。

寫詩人重聞琵琶聲時激動悲切的強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寫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包含著十分複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就是琵琶女滿腔活力的自然流露。最終,用設問句從側面表現自我感傷程度之深。全詩在哀怨之情到達頂峰時突然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的餘地。

篇6:琵琶行賞析

1、對音樂的描述:

這首詩對音樂的描述十分出色。例如詩歌的第二段摹寫《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麼》中出神入化地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寫樂曲的抑揚頓挫,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詩人寫的很巧妙,他寫了三個有代表性的樂段。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由“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用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之後又逐漸緩慢下來了,彷彿進入了半終止狀態,並期待著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的“銀瓶乍破水漿迸”是高潮,發展很快,之後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讓讀者有一種“餘音繞樑”之感。

2、結構藝術:

這首詩的結構藝術也很出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圍繞著它,詩人將青、景、事高度融合在一齊,繪製出一幅幅動人的圖畫。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但客人和詩人都聽到了其悲涼的演奏。第二次是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演奏是詩歌的主體部分。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那裡主要是用音樂形象及其藝術效果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鮮明地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篇7:琵琶行賞析

“序”中已經交代,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為九江郡司馬。次年,送客湓浦口,在船上結識琵琶女。這首七古,經過對琵琶女高超彈技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面,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抒發了詩人自我無辜被貶的憤懣心境。

本詩可分為四部分進行賞析:

第一部分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寫在送別宴上,詩人邀請商人婦彈琵琶。“潯陽江頭夜送客”,首句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事件,簡潔精練。“楓葉荻花秋瑟瑟”渲染了秋夜送客蕭條寂寞之感。正因為寂寞,所以詩人寫“無管絃”、“醉不成歡”,為琵琶女的出現做了鋪墊,之後,又用“別時茫茫江浸月”這一環境描述渲染氣氛,使鋪墊作用更加有力。就在大家想要音樂的時候,琵琶聲出現了,“忽聞水上琵琶聲”,“忽聞”兩字,使人有千載難逢之感,聲音一出,使得“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經過前應對琵琶女出場的一系列鋪墊,已經讓人對琵琶女的出現有種迫不及待的感覺,而邀請琵琶女的時候,又出現了波折,“千呼萬喚”才出來,出來的時候還“抱琵琶半遮面”,讓人不能一睹為快。

第二部分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描述琵琶,女彈奏琵琶。琵琶女先“轉軸撥絃三兩聲”校弦試音,詩人讚道“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情”字。

從“弦弦掩抑聲聲思”到“初為《霓裳》後《六么》”,總寫彈奏《霓裳》、《六么》過程,其中“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述琵琶女彈奏的神態,“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寫了琵琶女借樂抒情。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見江心秋月白”,詩人用語言描述音樂,“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摹寫聲音,“如急雨”用比喻使聲音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也是如此。之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使美妙的聲音,經過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完美地展現了出來,讓人應接不暇。緊之後旋律開始變“滑”後又轉“澀”。“間關”聲,簡便流暢,這種聲音好像“鶯語花底”,經過視覺形象的展現進一步表現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聲,悲悽哽塞,這種聲音就像是“泉流冰下”,經過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聽覺形象的冷澀。之後聲音“凝絕”、“聲漸歇”,然後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傳神地描繪了餘音嫋嫋、餘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聲音好像到此就結束了,豈知“幽愁暗恨”在“聲漸歇”中凝聚了無窮力量,並最終如“銀瓶乍破水漿迸”一般噴薄而出,又好像“鐵騎突出刀槍鳴”,此時,琴曲突然上升到高潮,曲聲剛剛到高潮,隨即琵琶女“曲終收撥當心畫”,曲聲戛然而止。聽罷此曲讓人迴腸蕩氣。之後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述側面烘托了曲聲給人留下無限回味的廣闊空間。詩人用很多筆墨描述了曲聲,不僅僅體現琵琶女的技藝高超,同時,音樂的千變萬化也是琵琶女內心起伏迴盪的表現,這就為下邊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做了鋪墊。

第三部分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寫琵琶女的遭遇。詩人省去了詢問句,而是直接經過琵琶女的動作和表情描述過渡到自言身世,琵琶女“沉吟”神態,暗指被詢問,同時這也反映她內心矛盾欲說還休。而“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描述,證明她意欲克服困難,傾訴身世。

從“自言本是京城女”,詩人用悽哀的抒情筆調,如泣如訴地描述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這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構成互補,完整地展現了一個生動真實的琵琶女形象。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極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所有藝人們被人輕視侮辱的命運。

第四部分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嘔啞嘲哳難為聽”,寫詩人表達對琵琶女的同情,並訴說了自我被貶之苦。詩人先寫對琵琶女的同情,之後用“同是天涯淪落人”,證明自我和琵琶女同病相憐,自然轉到對自我坎坷經歷的吐露。“終歲不聞絲竹聲”與前面的“忽聞水上琵琶聲”相呼應,暗示自我內心痛苦無處傾訴。

第五部從“今夜聞君琵琶語”到最終,寫詩人邀請琵琶女再彈一曲。“我”的訴說,反過來又激起了琵琶女的情感,所以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就更加悽哀動人,“滿座重聞皆掩泣”,而這聲音又進一步使詩人激動不已,以至熱淚縱橫,溼透青衫。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迫害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互映襯,相互補充,渾然一體。樂曲和兩人不幸遭遇,迴環反覆地出現,交織在一齊,蕩氣迴腸,餘音嫋嫋。

篇8:琵琶行賞析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詩歌,那裡節選了他描述琵琶之聲的一段。音樂人類遠走高飛的幻想,可是它轉瞬即逝、難以捉摸,更難以描繪出來,白居易卻用文字將一場精彩的琵琶演奏記錄下來。那裡他主要是運用了自然中的聲音來模擬琴聲,“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畢樣突破了擬聲詞的有限性,將自然之聲也融入音樂當中,讓這場表演精彩紛呈。

白居易的這一段描述能夠流傳千古,得益於他形象的比喻,同時也得益於他對音樂節奏的把握。讀這一段我們也能體會到樂曲中有急有緩,有爆發也有收斂。寫文章如同演奏音樂,也要把握好節奏,不能緊湊得喘可是來氣的,也不能一向是鬆散、讓人昏昏欲睡的。

琵琶女生活不幸,詩人自我在宦途也受到打擊,“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苦衷,並不是說進入了某一個行業、上升到某一個位置,人生就不會有煩惱了。少年有少年的煩惱,中年有中年的負擔,所以我們遇到心靈的困惑時,不要把期望寄託在未來的職業和發展上,而要學會應對,培養一顆堅強、勇敢的心靈。

篇9:琵琶行賞析

對於《琵琶行》,我想每個人都不會陌生。《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最負盛名的佳作。在創作之後便大為傳誦,唐宣宗曾寫詩稱讚說:“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在《琵琶行》的序言中,我們很容易明白此時的白居易是被貶至九江郡做司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們便能瞭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熱血與正義卻使他遷謫到此處。試問誰能坦然待之?誰能心中無怨。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歌的開頭就告訴我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瑟瑟”二字也給了我們一種淡淡的秋瑟蕭索的感覺。主客對飲在船上,因為“無管絃”所以飲得“不成歡”。這給琵琶女的出場打了一個伏筆,正是因為這樣才要之後琵琶女的出場來助興。當時正值秋天所以江上升起了一片的白霧,白茫茫的一片,把月亮都浸沒了。忽然,不知從哪傳來了一曲琵琶,是那麼的淒涼,那麼的哀婉。在這一句中,“忽”字用得是那麼的妙,既切合環境又貼合心境。說它切合環境是因為在江上毫無視線的時候,傳來那麼一曲琵琶不免有空谷足音的感覺是那麼的震撼人心。在詩的開頭有“無管絃”、“不成歡”,此刻的琵琶曲不正切合詩人的心境嗎?同時,這一“忽”字又是“循聲暗問”的鋪墊之一,之所以說是之一因為還有一個是“茫茫”。這曲琵琶使得主人忘記歸去,客人忘記自我還要起行。就在他們想說話的時候,曲聲卻戛然而止。把船靠近想要邀請琵琶女出來見面。也正是前面的“不成歡”使得主客都想借這曲再飲。可是琵琶女不是隨便能出來的,經過“千呼萬喚”之後最終出來了。詩歌開頭寫了那麼長琵琶女才出場,這不也是“千呼萬喚”嗎?那究竟這琵琶女為什麼不願出來,出來之後還要“半遮面”呢?是因為真的

是容顏不再羞於見人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呢?剛讀完這一段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絃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絃試音。可是“未成曲調先有情”,我們不禁會想琵琶女究竟有多高深的技藝,多深沉的情感才能做到像這樣每撥弄一下琴絃都能流露一份情思呢琵琶曲聲調幽咽,一聲聲都包含著琵琶女深沉的感情,就好像在訴說著平生那些不得意的事。對於“不得意”這三個字,我不猶的起了疑問這是琵琶女的遭遇還是作者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仕途不得意之感呢琵琶女繼續彈奏就好像要把她那平日無處訴說的事一下子傾吐出來。在短暫的時間裡,琵琶女已經演奏了《霓裳》曲,之後又來一首《綠么》。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述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這一部分詩人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描述琵琶曲,給了我們無限的聽覺和視覺衝擊。看著“嘈嘈”、“切切”等表現聲音的詞就好像我們也和詩人一齊聽著一樣。而“如急雨”、“如私語”等詞又給了我們以想象。整個過程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而到最終,曲已終可是人卻沒有散反而是沉浸在樂曲中。那收手的聲音就像玉帛撕裂的聲音一樣,是那麼的扣人心絃。對於裂帛也有一個典故,夏朝最終一個皇帝傑的妃子褒姒因為不喜歡笑,傑就想盡一切辦法為搏伊人一笑。偶然間,聽到裂帛聲褒姒就笑了。所以傑每一天就叫人撕布帛給褒姒聽。本來這聲音應屬於亡國之音,可是用在那裡無疑給我們一點小小的震撼。“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裡,周圍鴉雀無聲,僅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之後年長色衰,飄零淪落。琵琶女整理衣裳,收斂起面部的表情開始述說自我的身世。琵琶女是京城人士,少年的她聰明伶俐,十三歲就學成了琵琶,在當時的教坊中可是佼佼者。從“曲罷曾教善才服”以下八句都是寫琵琶女年輕時在京城中紅極一時,琵琶女年紀小但技藝高超,彈奏一曲之後連老輩藝人都贊服。琵琶女的容貌也是屈指可數,就算是秋娘也得妒忌。那些貴族子弟迷戀她的容貌和技藝,為了請她演奏而不惜話費大把的錢財。那時的琵琶女也不知吝惜,就這樣放縱自我,沉迷享樂。這樣年復一年,可是時間卻從不等人。從“弟走從軍阿姨死”到這段結束是寫此女時過境遷,飄零淪落。琵琶女年長色衰,風姿也不像當年,那些貴族子弟也已不再光顧。最終只好嫁給商人,只可惜連商人也不懂的欣賞,只關心自我的利益。商人外出從不帶上琵琶女,拋下她在空船上獨守。琵琶女回想昔日的錦繡年華,比較今日的孤獨冷落,怎能不讓人傷痛欲絕呢?就算是晚上不夢“少年事”一天也不明白要想多少次,流幾次淚。

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終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共二十六句為第四段,寫詩人感慨自我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句感情濃厚,流下千古失落者的眼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他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地勢荒僻,環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還有就是“終歲不聞絲竹聲”也與前面的“無管絃”相互照應。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詩人自我的苦悶移情的結果,比較一下《水滸傳》裡宋江讚賞江州的一段話,他說:“端的好座江州,我雖犯罪遠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裡雖有幾座名山古蹟,卻無此等景緻。”詩人的悲哀苦悶完全是由於他政治上受打擊造成的,可是這點他沒法說。他只是籠統含糊地說了他也是“天涯淪落人”,他是“謫居臥病”於此,而其他斷腸裂腑的傷痛就全被壓到心底去了。這就是他耳聞目睹一切無不使人悲哀的緣由。作為知音的詩人由衷地稱讚和感激了琵琶女的精

彩表演,並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我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琵琶女本來已經不願意再多應酬,之後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於是她緊弦定調,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經溼透了。

從這我們能夠看出打溼司馬青衫的不是那簡單的琵琶曲,而是詩人長久的積怨得不到發洩突然聽到這麼哀怨的曲調。詩人的感情一下子噴湧而出,想到了自我的遭遇情不自禁就留下了淚水。

篇10:琵琶行賞析

《琵琶行》中第二段樂聲描述是全詩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能夠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也可說是通感)描述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述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悽苦,而悲憤悽苦傾瀉而出,到達演奏的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也可說是通感),描述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高潮轉入婉轉低迴艱澀難通,低到無聲;到達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著詩人對“聲暫歇”藝術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讚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也可說是通感),描述突然發出的樂聲不但雄壯,並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淒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悽楚無聲,轉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淒厲無盡;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結束。這段樂聲描述,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述出琵琶聲聲情並茂,恍如江潮迭湧,奇峰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述樂聲的絕唱。

【小編簡評】

琵琶行賞析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尋更多其他琵琶行賞析範文。

【網友評價】

期待更多更好的文章。

TAG標籤:琵琶行 賞析 #